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通用20篇)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通用2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7W 次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通用20篇)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1

首先談談我我在《斑羚飛渡》的教學過程中的設計思路:以感人的故事lt;蟻國的故事gt;導入,激發學生情感,鍛鍊學生口頭說話能力。在簡介斑羚之後,學生自由瀏覽課文,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找出自己認爲最精彩最感人的高潮段落。在初步交流後,學生即能得出“第一對斑羚成功試跳”是最精彩的段落,然後對此段進行精彩研讀。在研讀過程中,採取朗讀,小組合作,師生共同探究的形式,交流品評課文的基本思路。然後,以點帶面,對全文感情較深的語句進行深情朗讀,有效點評,交流合作,充分感受課文語言的精彩,場面的悲壯,最終歸納出斑羚的精神。即“斑羚羣體的自我犧牲精神、團隊精神等”。並由此揭示本文的主旨。拓展延伸階段,設計了兩個說話練習,“獵人我想對你說——”“小斑羚我想對你說——”學生圍繞此問題展開發揮,教師對學生進行“學習斑羚精神”、“珍愛生命”、“關愛動物”方面的德育教育。最後,佈置課外作業。

但是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不少的不如意。教學是遺憾的藝術,遺憾之外,更需反思。

反思一:要營造輕鬆愉悅的氛圍,構建充滿活力的課堂

對於上語文課,營造輕鬆、愉悅、充滿活力的課堂氛圍尤爲重要。在這節課中,我總覺得課堂氣氛不活躍、缺乏活力。怎樣才能讓課堂充滿活力、情趣和智慧呢?我課下反思,覺得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1、老師教態及說話要自然。優質課展評,教師往往太過重視,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及課堂語言。一旦使用不靈活,師生之間的情感溝通便達不成共鳴。我上課開始時,便出現了這種情況。幸好及時的進行了調整。因而,教師要面帶微笑進課堂,給學生親善、和藹之感。且莫緊張、嚴肅,讓學生覺得教師嚴厲,不好接近。借班上課還要注意課前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交流中要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增進師生之間的瞭解,捕捉學生的閃光點,表揚和讚賞學生,以便增強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主動性和自信力。另外,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表現要有鼓勵性的評價。

2、精心設計學生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課堂中“動”起來。

這節課試講時,我沒有充分發揮小組的作用,朗讀方式單調,課堂死氣沉沉的。正式講課時,我設計了四個環節的小組交流活動,及時總結交流收穫,並且安排了齊讀,單人讀,口頭語言表達訓練多種形式的學生活動,讓學生動腦、動手、動耳、動口,讓學生在課堂中“動”起來。

反思二:教師如何在貫徹“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同時收放自如,如何在交流時合理安排時間,進行適當調控。

這是一個重要問題。《斑羚飛渡》這篇文章中,我在“研討賞析”這一環節中設計了一個大問題,即“文中什麼地方最讓你感動?爲什麼?結合語言賞評,期待着在學生自由交流的同時能引出一系列有關問題,但有時學生先說出的不一定是教師所期待的,或先談出了適合總結性歸納的部分,這時該怎麼辦?課後我想,若在交流之前適當地限定範圍,比如說可以問學生:“文中哪些藝術形象和情節是最重要的?”學生說出後再說:“誰找出的是有關鐮刀頭羊的句子?”教師再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提示和追問。這樣就會大大降低教師調控的難度。

反思三:課件的使用要以實用爲主。我設計的課件由開始的21張,減到後來的14張,反覆備課過程中,仔細斟酌,又減到了現在的8張。連我起初最喜愛的flsh動畫都毫不留情的刪減掉了。由此,我總結出一堂好課,關鍵是教給了學生什麼,並不是課件設計的多麼精美,一個原則,實用就是好的。

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生命與靈魂的一面鏡子,也是教師和學生的一段生命歷程。同時,每一堂課都是師生人生中美好的記憶,都是不可重複的生命體驗。因爲鍛鍊是財富,成功是經驗,遺憾是藝術,我將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反思,改進,提高,努力構建和諧的語文課堂!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2

這首名詩學生都比較喜歡,我在教學設計時想通過朗讀和比較閱讀來提升學生對詩歌的感受,但感覺這教學設計還是比較粗糙,因此在過程中出現了幾點值得反思的問題:

一、教學設計要抓大放小,針對文章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而不該一刀切。

在一開始的教學設計上其實設計了很多針對詩歌理解設計一些小問題,但這首名詩其實從內容上來理解是比較簡單的,篇幅短小,哲理也表達地比較明顯。所以後來都沒有在教學過程中派上用場。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幾個大問題:詩歌的朗誦,詩歌給我們帶來的啓示。小問題不多,使課堂不會顯得煩瑣凌亂。

二、引入詩歌對比閱讀的可行性。

在這堂課裏我借鑑了餘映潮的的課堂實錄,將《假如你欺騙了生活》和《假如生活重新開頭》引入課堂教學進行比較閱讀。這個閱讀想要達到兩個目的:一是從情感價值觀上讓學生對生活有更全面的瞭解,二是通過多首詩歌的朗誦閱讀,能使培養學生對詩歌的感受力,學寫幾句詩歌。比較閱讀可以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並能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進行多角度的評價和感知。但是比較閱讀還是應該選擇水平相當的作品,並在語言結構等方面有可比之處,但個人認爲後兩首詩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尤其是中間這一首,僅僅爲了從“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予以指導,似乎對語文味的挖掘沒有多大益處。並且學生對於生活的感知還是處於表面。至於最後的詩歌模仿寫作,在沒有給予學生指導的基礎上,他們寫出來的作品並不理想,這樣的教學方式是流於表面的,並沒有給學生帶來共鳴。

三、詩歌朗誦的指導。

在教學中我常喜歡指導技巧朗讀,問學生該如何去讀,並摳字摳詞,沒有留給學生自己去發揮朗讀才能的空間。其實這首詩完全可以讓學生以自己的理解去朗讀,如一開始就可以讓學生去設計朗讀腳本,並提問"你想讀出怎樣的感情?爲什麼",在朗讀裏談對詩歌的理解和感受。而我卻切割似的將朗讀和賞析分離開,在學生談了對詩歌的理解後問他們這裏該如何讀,那裏該如何讀,學生如機器被我操控着,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去選擇,教師的心急和浮躁,使問題引導實在太失技巧,也壓縮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空間。

本學期的課上下來,對自己實在不能滿意。總感覺有力使不上勁,沒有真正沉入到教學中去,對文章的理解探究和教學設計上還是沒有精心去準備,因此在反思時總感覺印象模糊。我想教學過程中要真正多關注學生,從學生處反饋信息,才能促進教學的進步。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3

《狼》作爲一節公開課已經上完了,我覺得這節課有一些讓我欣慰的地方:

一、學法指導比較到位。

這節課,在我的教學思想中比較注重學法指導。

首先,確立了學習目標之後,並沒有急於開展新課的學習,而是和學生一起來探討學法,明確文言文三步讀書法:認讀→譯讀→品讀。這樣,學生明確了學法,學習起來就會事半功倍。

其次,在譯讀環節中,引導學生回顧翻譯方法,並給出例句。這樣,既起到了溫故知新的作用,又可以讓學生在翻譯時有據可循。

二、教師示範效果較好。

這節課,我沒有用朗讀音頻和flash,而是自己加入感情背誦全文。教師的當場示範給學生的影響要遠遠大於多媒體,事實證明,學生在後來的展示朗誦中,表現很出色。我覺得這和教師的親自示範有很大關係。

但是,課後靜思,我覺得值得深思和改進的地方更多:

一、 譯讀環節生硬不確切。

在譯讀環節,進行得比較生硬,有一些東西還是強加給了學生,不是自然生成的。並且,學生譯完之後,沒有給學生明確答案。這樣,有些東西就比較虛,目標中能準確翻譯課文,實際上就沒有落實到位。

二、 挖掘文本不夠深刻。

這節課在深度上還有很大欠缺,沒有把蒲松齡寫《狼》的社會意義挖掘出來。文言文之所以能流傳至今,正是因爲他深刻的思想內涵給人一定的指導作用。這節課應該從文本的深度上再挖掘:狼僅僅指狼嗎?它可以理解爲惡人、惡勢力,如果和學生生活聯繫再緊密一些,還可以理解爲學生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如果能適當點撥,引導學生正確面對這些困難和挫折,那麼,就將文本和現實聯繫了起來,使學生真正能從文本中獲得一些思想指導。

三、 課堂調控能力有待提高。

在這節課中,教師的調控不夠到位。譯讀環節中,有時候就被學生拽住了,學生你一句,他一句,最後沒有定論,課堂有些失控,致使時間分配不均衡,最後一個拓展環節沒有進行,這是一個遺憾。

四、課件準備不夠精細。

在這樣一個大賽上,課件卻頻頻出錯,是不可原諒的。課件製作太粗糙,也反映出備課的不嚴謹,以後我更要端正自己的備課態度。

課已經上完了,但是這節課留給我深思的地方還很多,我將把這節課的成功之處不斷總結,應用於自己以後的教學實踐中,也會總結失敗的教訓,爭取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少走彎路。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4

上完了這節課,感覺意猶未盡,似乎仍沉浸在課上既緊張又愉快的氣氛中。回想這節課,無論是學生的合作交流,還是師生的互動,每個環節都較爲順暢。這節課之所以能達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較好地落實了“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習慣基本養成,預習做得較好。在上課之前,學生已經基本能口譯課文,這樣就節省了大量的字詞教學時間,爲課堂上進行多種能力訓練提供了時間的保證。具體授課過程中,十分注意將學生的獨創性融入其中,既有共性,又有個性。

2.與學生建立平等對話的關係:

在課堂上,我視學生爲一個個活潑的生命體,尊重學生,平等對話,允許學生髮表自己不同的見解。在教學中,圍繞教學重點這一大方向,放手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又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3.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

誦讀是文言文教學的基本理念。在這節課中,我採用各種不同的方式讓學生讀,以讀促思,從讀中感悟,較好的體現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4.各種能力訓練滲透其中。

雖然只是短短的一節課,但注意了知識的綜合,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繫,重視積累、感悟與語感的培養,致力於語文素養的提高。如“說”的訓練,就有讓學生介紹名言,複述故事,談感想等。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5

《黃河頌》是一首歌頌黃河英雄氣魄和民族精神的詩歌。它是《黃河大合唱》中《黃河頌》的歌詞。詩歌以奔放熱烈的筆調歌頌了黃河,激發了中華兒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從而來保衛黃河,保衛全中國。《黃河頌》是一首抒情性很強的詩歌,因此本課教學以誦讀爲主,讓學生在讀中讀出感情,讀出感悟,讀出黃河磅礴洶涌的氣勢。因此在上這節公開課時,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多方面的展開朗讀

誦讀是學習抒情詩歌最主要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我展開多種形式的朗讀,以激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有個別學生的朗讀,有集體形式的朗讀,有分組朗讀,有男女生比賽朗讀,同時給這些朗讀加以適當的評價和指導,讓學生既能會讀,又加深了對詩歌感情的理解。

二、飽滿的激情帶動學生

要使整節課激情高漲,教師就必須要有飽滿的激情帶動學生。這節課中我在做好充分準備的同時,一直帶着飽滿的激情上課。這種熱情深深的感染着學生,激勵着學生,因此課堂氣氛特別活躍,主動、積極參與的學生很多,連平時從來不舉手的學生(王新)都能主動來回答問題。

三、兩處精彩稱讚不絕

這節公開課上令評委老師稱讚的是這樣兩處設計:

1、導入精彩。導入是在學生歌唱的《保衛黃河》這首雄健的歌曲中引入開始的,接着是一段對黃河激昂讚頌的導入語,這樣很自然的就導入到了《黃河頌》這篇課文。

2、配音朗誦精彩。在整體感知課文時,我採用的是動畫配音朗誦,既能讓學生直觀的欣賞到一幅幅雄奇壯觀的黃河圖片,又能讓學生聽到朗讀人富於激情雄健的朗誦。因此這一環節的設計是這堂公開課最大的亮點。

但教學中仍然存在着許多不足:

1、這節課內容設計較多,總有一種趕着上課的感覺,而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空間太少。﹝2﹞幻燈片製作中,黃河背景缺乏動感美,若能蒐集壺口瀑布做主背景,則收效可能會更好。﹝3﹞時間分配還欠合理,出現了拖堂。

總之,語文課是知識綜合的一門大課,在求知的道路上只有永不知足,不斷學習,敢於挑戰,迎難而上,才能不斷跨越前進!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6

優點:

因爲採取了多媒體教學,學生的興趣比較高,參與面相對較廣。在教學時氣氛比較民主,基本上能讓學生講自己的話。教學中採用了換讀法,和看圖當堂寫作,學生感到學法上比較新穎,領悟知識較爲自然。討論時教師的轉引環節處理得自然,學生沒有生硬的感覺。主題探討上,深入淺出,聯繫生活,有實際的意義。在人文性的處理上比較到位。

不足:

1.對於朗讀缺乏必要的指導,朗讀流於表面,而沒能達成深入的效果。

2.討論的環節中,時間較長,壓縮了其它的時間。

3.對於語文程度相對較弱的同學,沒有給他們提供足夠的展現機會。

4.寫作環節結束得太草率,使之作用不能很好地實現。

5.課堂過分追求完善,而忽視了課堂的實效。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7

因爲採取了多媒體教學,學生的興趣比較高,參與面相對較廣。在教學時氣氛比較民主,基本上能讓學生講自己的話。教學中採用了換讀法,和看圖當堂寫作,學生感到學法上比較新穎,領悟知識較爲自然。討論時教師的轉引環節處理得自然,學生沒有生硬的感覺。主題探討上,深入淺出,聯繫生活,有實際的意義。在人文性的處理上比較到位。教學的不足包括:對於朗讀缺乏必要的指導,朗讀流於表面,而沒能達成深入的效果;討論的環節中,時間較長,壓縮了其它的時間;對於語文程度相對較弱的同學,沒有給他們提供足夠的展現機會;寫作環節結束得太草率,使之作用不能很好地實現;課堂過分追求完善,而忽視了課堂的實效。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8

作爲教育第一線的教師來說,進行教學反思,能讓自己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閃光點與不足之處。通過回顧,自我監控等方式,給予自己肯定的支持,同時給予自己否定的思索修正。反思是理論與實踐的對話,有利於教師經驗量的積累、質的提高和準備性的增強。下面我將以《陋室銘》爲例,進行教學反思,談談自己的幾點感受。

一、在快樂中學習。

我們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文言文是比較新穎,對學生的吸引力比較大。我認爲懂得語言就是懂得語文。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文化歷史底蘊的國家,語言文字給我們留下的痕跡,並不是說我們會閱讀就可以,我們還要學習古代的文化,學習古人的生活態度。在教學中,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引入《陋室銘》這篇課文的時候我採用朋友間的語調,熱情的邀請同學們一起進入劉禹錫的房子參觀。提問他們:你是否有嘗試過描寫自己的家或者臥室?你是怎樣跟別人介紹的?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能夠大膽說出自己的經歷,活躍了課堂的氣氛。文言文的學習,最重要的是多朗讀,在反覆朗讀中感悟課文內容,堅持“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學習方法。讀的方式有很多種:範讀、自由讀、小組讀、男女賽讀或者學習古人的說話方式進行朗讀。在學習中,我們應從最基本的着手,讓學生知道在自己喜歡的是什麼語文知識,提起自己學習的興起,去尋找其中的快樂。以一顆快樂的心去填充自己的大腦,去豐富自己的知識。

二、在實踐中學習。

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掌握好紮實的教育教學理論只是教育實踐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種教育手段和教學方式在課堂上的靈活運用。“三三三”課堂教學模式的使用,提高了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共同解決學習上的問題。《陋室銘》中託物言志的寫法是這節課學習的重點,新的教學要求我們以生爲本,以生爲學習的主體。讓學生懂得託物言志就是將個人之“志”依託在某個具體之“物”上。於是,這個“物”便具有了某種象徵意義,成爲作者的志趣、意願或理想的寄託者。作者的個人之“志”,藉助於這個具體之“物”,表達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時刻聯繫着學生,使學生明白並會運用這種寫法。學習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在學生身上最容易檢測到教師的成功與否,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在相互學習時進行。的討論,要允許答案的多樣化。例如,在回答《陋室銘》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時,教師不能侷限於答案,除了回答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懷之後,還可以回答表達了作者不慕名利,追求淡泊,不慕富貴,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等等也可以。要提高文言文教學水平必須認真研究文言文知識的基本特點,摒棄那種只教會學生字、詞、句的解釋的灌輸性教學,要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去學習古人高尚的品德和脫俗的情懷。

三、在生活中學習。

生活中我們離不開語言文字,無論是哪一個地區,哪一個國家,每天都在與語文打交道。現代白話文也是脫胎於古漢語,因此,我們日常中仍然可以看到或聽到人們有時候會引用古文佳句。比如有些人的家裏會懸掛一些文字,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那麼,這時我們就要明白這句話的意思,這是簡陋的房子,只是住在裏面的人品德高尚,所以就不感到簡陋了。在語文課上學習語文當然是主要的,但我們也不能忽視在生活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在課堂上我們不可能將所有的知識學完,只有通過與社會接觸,與生活接觸,才能更好的理解語文。教學時應以生活爲例,適當的運用類比的方式,讓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和理解書本上的知識。在中國文化盛行的今天,作爲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我們如果連自己祖先的話語都不瞭解,不就貽笑大方了嗎?

四、在思考中學習。

作爲一個教育者,最基本的就是要學會思考。爲什麼教、教什麼、怎樣教,是經常要思考的問題。例如:學生他能否接受自主學習、互動學習的教學方式呢?在討論“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些句子使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時,學生是否理解了互文及對偶呢?這節語文課所要理解的作者高潔傲岸,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節操掌握好了嗎?認識的價值學生是否接受了,理解了?……45分鐘的一節課,回顧起來會發現很多問題的存在,我們必須思考,哪些地方做得不夠,哪些地方可以繼續借鑑,通過不斷地自學,聽課,向前輩請教,和同行交流,接受培訓,以提高自身的教學素養,在思考中學習,在學習中思考,讓學習和思考二者融合在一起。文言文課堂的教學,並不是一味的傳授字詞句的解釋,我們要讓學生學會去發問,去思考,去尋找答案,去了解作者的情感表達。

反思是溝通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之間的橋樑,是提高與發展教學智慧的前提,是促進教師自身教學專業水平的保證。所以,作爲新時代的教師,我們應成爲課堂教學行爲的反思者與研究者,不斷提高我們的教學專業水平。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9

1.在課下讓學生做批註上課進行思想的交流、碰撞時,可能會出現熱情不夠、不敢表達的現象,而他們不少人卻是做批註了。就可以在上課的時候針對文章的個別部分讓學生小組交流一下,這樣再回答時就可能會更加敢於表達,因爲可能從同組的同學那裏找到了相似或相同的解讀。另外,組內交流時,組內成員也可能看到自己沒有注意到而其他同學注意到的解讀。

2.有些問題可以以選擇的方式讓學生判斷,如句與句的排比,段與段的排比。可以先講完這三種排比再去找句子判斷而不是找到句子去問他們這句話用了什麼手法,那種排比?

3.排比與反覆共同使用更加增強了氣勢,要比單用一種更加有力,所以本文作者纔將兩種結合使用。

4.公開課冷場時或需要檢測反饋時,可以叫課代表或用同學推薦同學的方式解決這一問題。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10

這是一篇非常優美的散文。在上本課時,爲了使學生能夠領會本文所表現出來的童真、童趣,初步瞭解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點。本着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原則,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觀爲目的。筆者從整體感知課文,欣賞優美句子,合作探究等三方面做了教學預設。

在課堂教學中,從回顧本單元前兩課內容入手,將學生引入到本節課內容。然後學生帶着問題朗讀課文,交流體會,從整體上感知了課文。接下來是欣賞句子,學生們發言積極,表述也非常的棒。老師的心情也隨着學生的激情不停地愉悅。在合作探究中學生們探討了三個問題。一個是領會課文的中心,一個是明確課文的線索,一個是瞭解中國畫與西洋畫的區別。最後是比較閱讀,讓學生將本文與《童趣》進行了比較,指出它們的異同。這樣,即深化了本課的內容,又複習鞏固了學過的知識。

本節課的教學容量是比較大的,有朗讀課文(兩千多字的文章),有欣賞句子,有探討問題等。整個課堂學生們緊張而又活躍,興奮而又激情。老師只是一片綠葉,除了適當的點撥外,節約了很多的語言。本節課較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我認識到教師在課前的教學設計非常重要,這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教學設計中所創設的環境必須要吸引學生,使學生感興趣。設計的各個環節的流暢性要符合學生的思考、探索、求知過程,逐層誘導深入,理解鞏固,深入淺出。課堂活動的組織要克服隨意性,提問、討論及其他課堂活動,都應該事先準備充分、設計精當,以便更好的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11

本課教學的成功之處有:

1、整節課貫穿着一個“讀”字,而且對讀提出了不同層次的要求。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理解了課文,積累了知識,訓練了思維。

2、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了新課標、新課改的精神。與本文直接對話,而非越俎代庖,以教師的個人閱讀經驗影響學生,既教給學生如何閱讀,又讓學生進行了初步感知。

3、“板塊式”教學思路具有簡捷靈活實用的特點,給人而目一新之感。按照理解——積累——發現——創造這一步驟設計的四個板塊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做到了由淺入深。

4:教學設計避免面面俱到,處處分析,無微不至,而致使課文支離破碎。相反,牢牢抓住重點環節以點帶面,在整體感知的前提下突出前半部分的探究思考,使教學思路清晰可感,起到管窺全豹的效果。

5、運用多媒體手段介紹九一八事變後的人民生活情況,其豐富的圖版文字資料給學生營造了良好的教學情境,留下了深刻的感性認識,事半功倍的實現了愛國教育的情感目標。

6、注重學生閱讀、寫作、思維想象能力的多重培養,鍛鍊了積極創造與合理想象的意識與能力,同時及時反饋了教學效果。

本課教學存在的不足之處有:

1、課堂的深度挖掘、細緻品味仍未足夠,雖然學生朗讀課文及回答問題不乏閃光之處,但教師本人的“精講”功力仍須深化提高。

2、課堂上學生雖然讀的很多,但他們並不能真正地走進文本,同時教學思路和框架的設計有些機械、呆板,影響學生個性化的體驗和感受的產生。

3、教師教學語言還不夠精煉,點評學生答題還可更加簡練而富於變化。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12

《觀舞記》是我國著名作家冰心女士寫的一篇優美的觀後感。文章寫了作者對印度著名舞蹈家卡拉瑪姐妹精妙絕倫的舞蹈的觀賞及其觀賞的心情和感受,表現了中印兩國人民之間深厚的友誼。本文在教材的安排是閱讀課文,在教學中我便把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滲透作文教學作爲了本文教學的教研問題。

爲了解決好這個問題,我做了如下一些嘗試:

1、讓課文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繫起來。讓學生回顧自己在參加學校文藝會演,如何準備舞蹈節目以獲得觀衆喜歡的過程。

2、讓學生閱讀課文,分析作者觀察、欣賞、描寫卡拉瑪姐妹舞蹈的角度。

3、讓學生找出自己認爲描寫精彩的語句並進行仿寫。

4、欣賞一段我國著名舞蹈家楊麗萍的舞蹈《孔雀舞》,學習課文的寫法把觀賞的優美舞蹈寫下來。

反思自己上的《觀舞記》課文,我感覺有幾點做得好:

1、教學時,創設情境。讓學生觀看一段印度舞蹈。問學生:大家覺得印度舞蹈怎麼樣?動人的音樂,優美的舞姿,都會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可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時,卻似乎捉襟見肘,爲語言的匱乏而苦惱,但大家別急,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冰心老人的《觀舞記》,相信通過本文的學習,大家會有許多收穫的。過渡自然地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有利於學生與文本進行最直接的情感交流。在教學過程中我將看舞與學課文結合了起來,學生對學習的內容產生極大的興趣。

2、在整個教學環節的設計上儘量合理地利用課程資源,給學生更直觀的感受;以學生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付諸實踐的教學思路貫穿課堂始終。

3、教學問題設計的層次化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對學生寫作的學習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13

從第一次接觸《目送》,到今天執教《目送》,回顧這一段備課過程,頗有些想法。

記得趙老師第一次把龍應臺的《目送》擺到我面前的時候,有一種從未體驗過的感覺,不是慌張,是沮喪,因爲自己已經好幾年沒有關注文壇的動態了,說這些年一心沉浸在初中語文教學上,而忽略了對文學的關注,其實是一個多麼蒼白的藉口。雖然語文不等於文學,但文學卻是語文教學素材的真喲來源。於是沒有退縮的理由,只好硬着頭皮去沉浸其中,這麼一來,發現自己很快被作者帶進去了。記得以前看過她的《野火集》,這裏似乎沒有那樣的鋒芒了,眼前出現的是一個無比孤獨的龍應臺,在政治上,文學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的她,突然發現:“會不會你贏得了全世界,但你失去了你的孩子?”《目送》中的龍應臺似乎正一步步邁向空前的落寞。我被落寞抓住了,深深的,深深的不能解脫。於是解讀的切入點就是落寞。但是仔細一想,一篇文章的感情是不能夠從一開始就告訴學生的,這種感發的力量必須一點點培育,才能逐步的觸動學生,所以這顯然是一個不太合適的切入。那麼路徑在哪裏呢?

再一次回到文本,再讀,再思考,我發現經過幾次反覆的讀,似乎對文本有了不同的感覺,這種直覺跟一個字有關,那就是“門”,從小學的校門,機場的檢票門,單位的側門,醫院的玻璃門,火葬場的爐門,門像一個到處存在的指示燈,一下子照亮了我的行的道路。對,就是門,就從門入手。那麼。怎麼開始?又怎麼結束?

時間關係,明天完成。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14

首先關於導入的設計。在設計導入的時候,我想了好幾種導入。

可以從陶淵明無法施展抱負採取了逃避的辦法,隱居避世入手;也打算從伯樂和千里馬的故事入手。但最終我選擇了從題目理解入手,開門見山地引出所要講的課文。因爲我覺得在45分鐘裏既要疏通文字,又要將課文分析透徹是很緊張的。於是我決定直接從解題開始。從效果來看,學生一開始愣住了,不知“說”是什麼東西,後來在我的點撥之下,記起了《愛蓮說》,也就明白了“說”就是說說、談談的意思。一開始沉寂的課堂也就活躍了。

但可能因爲是公開課,顧忌的比較多,擔心完成不了教學任務,在接下來的關鍵字的解釋上稍嫌潦草,特別是文末的“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中的兩個“其”字,我只是簡單地肯定了一下學生的答案,簡單地說了一下是個反問句,沒有問個“爲什麼”,沒有讓他們品味揣摩,更沒有讓他們通過大聲朗讀來感悟其中的不同。如果這裏能再多花幾分鐘,並且能結合課後練習四來理解“其”的用法,那是最好不過了,如此也就不會有結尾的鬆懈了。

關注的第三個細節是作者在文章中語氣的變化,這種語氣的變化濃縮在幾個“也”字上,那怎麼讓學生通過讀這個字感受作者情感的變化,這在當時確實是煞費苦心。最後我試着讓幾個朗讀能力很好的同學來讀這幾段文字,並且要求讀準這個“也”字,其他的同學仔細聽,並對朗讀的效果進行點評。幾個點評得比較好的,我還當面叫學生示範性讀出來。學生對作爲評委這個角色很感興趣,點評的水平也是出乎我的意料,原先我一直頭痛的問題交到學生手裏竟然變得很容易,這確實是我意想不到的,這塊環節也成爲了這節課的亮點。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15

今天,順利完成了七年級下冊《醜小鴨》的教學任務,但我的心卻久久不能平靜。

這堂課自我感覺應該是成功的。提前兩天備課,並參看別的老師的教學設計。這堂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應爲“對醜小鴨經歷的感想和認識”。前面的字詞目標及內容感知目標如平時一樣,但,到了重點目標“醜小鴨的經歷對自己的啓示”時,我沒有想到,學生不僅回答踊躍,而且見解獨到。像黨成釗同學分析道:我們應該學習醜小鴨能以平靜心態對待歧視、打擊,朝着既定目標奮鬥不止、樂觀向上的精神;趙坤同學分析道:對自己前進道路上遇到的諷刺挖苦和製造麻煩的小人,我們不需要仇視他們,還可以去感激他們,因爲,正是他們的歧視,才使我們更加堅強更加懂事……學生們的這些純真而又坦誠的思想,真的讓我刮目相看,這樣的效果,比老師把自己的觀點讀出來讓學生接受強十倍。

通過這一課的教學,使我明白: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敢於放手,讓學生去思考,讓學生去分析;一定要相信學生並給予學生機會。只有這樣,不僅能讓老師省氣,更有助於培養學生敢於思考敢於上進的能力。

把閱讀、分析的權力交給學生,就是我上這節課的最大收穫。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16

在這一節課的教學中,我想體現一種新的文言文教學思路。我認爲應該是吟誦爲本、注重基礎、合作探究、適當運用。“吟誦爲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點,讓“讀”貫穿課堂始終,“注重基礎”,即關注學生文言文學習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讓學生通過掃清字詞障礙,自主學習簡單的文言文,增強文言文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品味探究”,即不把文言文當古漢語來教,而把文言文當美文來學,讓學生增強文學欣賞能力。“適當運用”,即讓學生能根據文章的情節、內容、人物性格等信息進行合理的想象、運用,對文本進行創造性閱讀。本文作者爲了突出“孫權勸學”,對材料進行了剪輯處理,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爲學生的創造性閱讀提供了條件。

其次,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自主的體驗、探究,讓學生自主的與文本、教師和其他同學進行對話。因爲本文是自讀課文,因此這節課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爲主,教師起引導作用,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對一些重要知識點加以歸納、總結。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17

《貓》是鄭振鐸短篇小說集《家庭的故事》裏膾炙人口的名篇。這篇小說,結構是清晰明瞭的,圍繞養貓,寫了“我”養三隻小貓的故事。文筆樸實,自然,三隻小貓的性情通過細節描寫,躍然紙上;感情抒發由淡而趨濃,真摯感人。小說的“象外之象”超越普通的就事論事,養貓的平凡故事中浸透了作者對世態人情的解剖或深刻解讀,這應該是教學中的難點。

我在上課的時候注意是關注學生,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讓學生自己讀、自己講、自己體會。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興趣,通過多種方法的讀來深入理解課文的內涵和意義。基本的上課思路清晰,抓住主要問題進行發散,及時關注學生提出的問題,課堂結構完整。

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我覺得我在一些方面還是存在着不足之處:在講第三隻貓的時候與一二兩隻貓的聯繫不是很全面,還有對於學生的回答,我給予的評價總顯得有些千篇一律,重點不是很突出,再則,在問題的設計上還是要更注意嚴密性。

通過這次的開課,我受益匪淺,讓我認識到了自己教學中所存在的不足之處,也讓我學習到了很多,幫助真的很大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18

當同學們談《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最打動你最讓你感動的是什麼時,每個同學都能談出實際的感動的地方來。也許此文距離學生的生活很近,讀後確能引發切身之感,心有所動。學生談感受多會聯繫到自己的生活實際,聯想到自己的父母,曾經的學校、老師、同學,能談出真情實感。

有個同學談到文中寫到“靜默之中,我的肩頭被拍了一下,急忙地睜開了眼,原來是老師站在我的位子邊。他用眼神告訴我,叫我向教室的窗外看去,我猛一轉頭,是爸爸那瘦高的影子!我剛安靜下來的心又害怕起來了!爸爸爲什麼追到學校來?爸爸點頭示意招我出去。我看看老師,徵求他的同意,老師也微笑地點點頭,表示答應我出去。我走出了教室,站在爸爸面前。爸爸沒說什麼,打開了手中的包袱,拿出來的是我的花夾襖。他遞給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兩個銅板來給我。”字裏行間滲透着父親對我的關心,對我的愛護。之前,我也有過如此的經歷,但我從不在意,認爲當父親的就應該這樣做。今天讀完後,改變了我的看法,我會用一顆感恩的心去回報我的爸爸。

聽了這位同學的話,我打心眼裏高興,我不僅讓我的學生學到了課本的知識,還教會了學生做人。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19

與學生談話,在瞭解學生如何度過星期天的同時,走進了《福樓拜家的星期天》。

在進行“速讀課文你搜索到什麼信息?”這個環節時,我發現學生的積極性較高,基本上都能抓住文中的要點,只是深度和廣度有很大的差別。這種差別就決定了學生在研讀探究文本時需要探究合作。所以,我認爲搜索、質疑、提升、發展、創新,成爲提高學生成績大面積豐收的陽光路。

學生在自己精讀課文的基礎上,認真思考、分析、質疑,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由於每個個體的素質是有差異的,這就決定了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認識與觀點有了很大的差異,所以要讓學生敢於、善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大家彼此交流。有相同的見解,有補充的意見,有發展的建議,甚至還有相反的觀點。那麼這種互相補充、互相印證、互相爭執的過程,正是學生完善觀點,拓寬見解,發展創新的過程,正是學生從文本中悟出自己獨特感受的過程,也正是學生思維由淺入深、由表及裏認知的過程。而這種被激活的思維,正是學生探究創新最可貴的,它常常能迸射奇異的耀眼的思想火花。所以從搜索信息入手,經過自己獨立思考質疑,再與同學們交流、討論、探索、合作、創新,是一條可行的教學思路。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20

《孫權勸學》是一篇自讀課文,故事性很強。這篇文言文課文詞句方面的障礙少,適合學生自主學習,培養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從施教過程看,有成功之處,也有不足處。

成功的地方有:

教學中,我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促使學生養成自主讀書的學習慣,學生藉助註釋和詞句理解基本內容,教師只激發,點撥。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在讀的訓練中,我以讀思結合的閱讀原則:範讀 ──速讀──競讀──研讀自學效果很好,大部分學生能當堂背誦全文,提高了學生文言閱讀能力。

不足之處:

1、重視了基礎知識的學習。尤其是文言詞語、句子翻譯,但文言詞語的解釋有點多。建議只抓住幾個重點詞語與句式即可。大部分詞語學生有學過,即便有遺忘,在翻譯時不會再來解決,可節省時間,而不必個個點到。

2、分析文章內容時,問題設計有點多,面面兼顧,有很難兼顧。如本文的行文線索、本文的主旨、本文寫人的方法、人物說話的心理、語氣等,還應該根據當堂課教學的重點,進行適當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