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通用15篇)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通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9W 次

作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通用15篇)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

用兩個課時完成了《小石潭記》的教學,在教學工作中,完成了所有的教學任務,教學重點突出,教學難點突破,教學方法得到很好的落實,學習方法得到了貫徹,表面上看,所有教學目標均已實現。同學們對於課文的基本內容的理解比之前的掌握好得多,通過能通過相互幫助的方式來解決文言大意,因爲文言文是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比較難的一個點,所以在教學時都特別注意,故此次教學過程就顯得非常注意,同學們對於文言文大意的理解基本達到目標,對於課文中所涉及到的如何描寫景物的寫法基本也理解了,能把握描寫景物的順序,同時通過對課文的分析能理解作者的心理和思想變化的基本過程,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同學們對於祖國山河的美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從而加深了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在教學中,由於文言文是同學們非常難的一個點,同時從功利主義的角度出發,文言文也是畢業升學考試中必考的一個項目,也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非常注意引導大家關注,因此,根據同學在學習過程中的特點,儘量讓大家在課堂上理解課文,因此在教學中改變了計劃,讀書的時間多於了分析的時間,教師講的時間少於了同學自己分析理解體會的時間。這可能是在此次教學中特別的地方吧,當然由於自己對學情的掌握還沒有完全深,對於極少部分同學的把握不到位,也造成了有極少部分同學可能會對於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到位的地方,特別像班級中的一個姓陳的同學,因爲不動手,不動口,課餘時間幫扶又不到位,可能會造成學習滯後的情況。

在學習過程中,因爲採取了分段分組完成理解的教學方法,原想可能有極個別的組不能完成任務,一直在擔心着,可當要求大家進行理解分析時,讓我感到特別吃驚的地方,班上一個長期不開口講話的同學居然主動要求發言,而且所講的內容非常正確,這讓我感到特別吃驚,這也說明了一個道理,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宏大的世界,關鍵看我們如何去引導、開發!同時也讓我感覺到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很不稱職,因爲教學並非只在課堂上的45分鐘,而要在課餘花很多時間去了解同學們的思想、特點、愛好等,只有瞭解了學生,才能很好地開展教學工作的,沒有付出不可能有收益。

影響同學們學習的因素主要是教師對於同學們的瞭解不到位,不管是同學們的思想感情、世界觀等都瞭解不多,對於同學們的學習的方法、學習的程度等都不瞭解,這樣才造成了同學們學習受到一定的影響,還有就是教師自己的個性特點也有可能影響同學們的學習,因爲自己給學生造成的'不良影響是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不“敢”發言,不“敢”自由地進行交流,擔心受到教師的責難,當然教師並不責難學生,這可能是因爲師生交流的時間不多的緣故吧,然這確影響了學生的學習。

在今後的教學中,一方面要注意多與學生交流,讓同學們先了解教師的個性、習慣,這樣有利於同學們在課堂上的自由發揮,同時教師多瞭解同學,把握同學們的學習方式方法,有利於在課堂上因材施教,同時在文言文的教學中,多發揮學生的主動能動性,讓同學們多講,教師講的時間最多不能超過20分鐘,這樣有利於學習發揮自己的主動能動性,方便教師發現學生的特長。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2

1.運用分層評價的方式。學生在小組學習活動階段主要由學習小組成員相互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和小組長評價;學生在全班交流、展示階段主要由教師評價和學生推舉代表來進行評價。

2.運用分項評價的方式。可以分別對蒐集查閱資料、口語交際、寫作進行評價。這種評價方式可以發現學生語文基本素質的強弱,以便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取長補短,重點加強。

3.既關注過程也關注結果。評價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積極態度、行爲表現尤其是情感態度的'變化和能力的提高。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3

楊柳,學生們還是比較熟悉的。但是於平凡之中蘊含的不平凡的品質,可能人們思索的不是很多。本文就是平中出奇,託物言志,借楊柳來抒發一種平凡的、樸實的人生道理,給人以啓迪。如何教學這一課呢?記得王崧舟老師曾經說過:“語文教學它有一道檻,越過這道檻是語文教學,沒有跨過這道檻就不是語文教學,這道檻是什麼呢?就是話語形式。”因此,我在設計《楊柳》這篇課文時,決定按照閱讀散文的一般方法來處理全文:閱讀感知,把握基調——弄清脈絡,掌握內容——品味重點,明確主旨——總結寫法,鑑賞評價。教學中以學生自讀自悟爲基礎,注重引導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體驗、感悟,在讀中積累、內化,在讀中欣賞、昇華。以“讀”爲主線,貫穿於課堂始終。計劃在把握文章主旨的時候,通過一些思考題的牽引,啓發學生思考討論,引導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由於聽的是第一課時,故而我覺得應放手讓學生自己發揮主動性,來完成本課時的教學內容。因此在教學前,我佈置學生收集楊柳與豐子愷有關的資料,

瞭解作者及散文風格;查閱文中出現的關於楊柳的詩文、典故,打算在課堂上由學生講解。教學一結束,回顧整節課的教學過程,我有不少收穫:

一、隨風潛入夜——悄然進文本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薰陶,享受審美樂趣。”依據這一理念,我把文中抽象的文字還原爲生動的畫面。課堂伊始,我通過學生針對課題質疑,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課文內容,走近豐子愷先生筆下的楊柳。學生通過欣賞課件,聆聽課文,很快就把握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吸引着孩子們對課文美美地品讀下去,這一切,都進行得如春風潛入夜般地自然。

二、潤物細無聲——自然悟文本

在教學中,我給學生創設了自讀自悟的環節,引導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閱讀方式,解答自己心中的疑惑。同時,在自讀環節要求學生自學生字,理解詞義,畫出有疑問的句子。孩子帶着目的去學習,學習的效率自然就高了。因此,在教師檢查學生自學情況時,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也相應提高了。對於喜柳部分的自然段劃分這一環節中,有同學有爭議,我則讓學生自己領會第二自然段的.意思,通過爭論得出結論:作者愛柳是不需理由的,是隨緣。相機教導孩子們要學會隨緣,不要刻意做作。這樣的引導方法,不但孩子便於接受,又絲毫不會沖淡我們語文課中寶貴的語文味。

當然,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節課中我還有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課堂不夠活躍,學生的主動性未能全面發揮。

上課伊始,我叫學生展示自己收集的關於楊柳的詩句,結果大部分學生因爲背不得詩句,加之緊張,舉手者寥寥無幾,導致課堂的學習氛圍沒有順利地建立起來。我想,這與自己平時對孩子的訓練太少有關,以後要注重給孩子多創造展示的機會,讓學生勇於展示自我,敢於發表見解。

二、學生朗讀的訓練指導不夠,沒有讀出感情。

這節課,我雖然讓學生運用不同的閱讀方式去讀課文,但是未能指導學生如何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課文中的重點句子、重點詞語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基本上勾畫出來了,可是在讀的時候並沒有體現出來,作爲教師應該及時指出並見機指導,但我未能抓住機會訓練學生。

三、關於文本的拓展和延伸做得不到位。

這篇課文只是節選,要讓學生真正地領會作者的寫作目的,還應該讓學生了解原文、瞭解作者的爲人及作者所處的年代等等。而關於柳的象徵意義及與柳相關的知識,還可讓學生在課外收集了解。

通過這次同課異構活動,我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課堂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課改的探究之路還很長,如何真正落實新課改的思想,是我今後教學思考和實驗的主旋律。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4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課是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篇幅較長,但內容淺顯易懂。按照我原定教學設計,一節課上下來,受益匪淺。

一、注重朗讀,以讀觀“變”,以讀悟情。在本節課中,我堅持以學生爲中心,讓他們自由讀課文,根據提供的畫面,在文中找恰當文字配解說詞,使畫面與文本巧妙融合,學生自主靈活地選擇畫面解說,又讓學生互相進行解說評價,不斷地讀、評、讀,最終得到真實的情感體驗。在讀的過程中,多種形式交互進行,個人展示讀、齊讀相結合,朗讀文本與靜觀畫面結合,朗讀文本與體驗修辭效果結合,於朗讀中進行無痕的知識傳授,於朗讀中進行震撼人心的心靈之旅。

二、教學流程清晰,結構嚴謹。爲讓學生掌握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我設置了以下三個環節,即課題質疑,看圖說話,拓展延伸三方面,我又將重點的`三個方面(對比了解羅布泊前後的狀況,明確其變化的原因。)同時,我將板書和教學流程充分的結合起來,很好的呈現了課文主要內容及教學結構。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5

教學設計:

第三課時的教學設計重在進行閱讀與寫作的結合。尤其設計“探究”環節的多元理解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樣寫父愛的文章爲什麼《背影》卻經久不衰呢?探究這個問題,就是見仁見智,可以衆說紛紜!學生可以進入深思的氛圍,這是課堂設計中老師的預想。可是,學生未必能探究出所以然來。

因此,本課時對以“動情點”爲題目爲線索,緊扣“精彩的瞬間”來細加描繪(聚焦特寫),最後水到渠成地揭示中心-------主要採用點撥、誘導的方式並由老師講清講透,讓學生有一個幡然的“頓悟”。在適宜的場合老師總結(1):“新奇留意”是本文的經典之一。

本文質樸的特點也是得到大家公認的,有人說,沒有《背影》的細膩描摹、沒有質樸的語言就沒有背影的全部風采。因此,老師指導大家再次走進文本,感受本文質樸的特點。(重點從語言上突破)。老師再次總結(2):“質樸傳情”是本文的經典之二。當然,學生可能還會從其他方面來品評《背影》的魅力。只要言之成理就要加以肯定。接下來,老師再次以情感激發同學的熱情,增加感染點。

賞讀父親寫給孩子的一句話,體會深沉的父愛。“情感奪人”是本節課的又一重點。親身體驗、感受獨特的個性化的'父愛,在次基礎上完成以“父愛”爲話題的作文。

反思:

本課時的教學基本上實現了教學設計中的重點,實現了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結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產生了的頓悟並在課堂中能收到真實的父愛體驗。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6

經過對這節課的認真準備,我對新課標的理解加深了,瞭解了更多教學手段,鍛鍊了自身素質,自我感覺在課堂教學上有一大進步。課後反思,總結如下:

有所進步的地方:

1、對本科組的教學標誌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體會。

2、教學靈活性增強了。在設計教案時,爲了講清楚文章的奇妙之處,我安排了人物之“奇”、語言之“奇”、情節之“奇”三個環節。但在實際授課講到語言之“奇”時,我發現時間拖長了,但學生仍沉浸在語言文字的魅力中,有意猶未盡的感覺。我就臨時決定砍掉後面的情節之“奇”這一環節,因爲我覺得與其讓學生平平的學兩個環節,倒不如認真地鑽透一個方面的知識,這樣他們的收穫應該更大。另外,一堂課上得好不好,應該可以從學生的臉上看出來。如果學生面容愉快,那麼這堂課應該就是成功的,如果學生眉毛緊鎖,表情困惑,那麼這堂課很大程度上就是失敗的。所以教師還應該學會課堂觀察,只有觀察仔細了,纔可以從學生的表情上了解到自己上得好不好,從而作出自我反思、及時調整。

3、對“如何上自讀課”的問題上有了一些自己的體會,因爲自讀課不像講讀課,不需要老師去精講,老師在自讀課中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導點撥。所以在同備課組的老師的'幫助下,設計了一份學案,這份學案並不是機械地將課後習題擺上去,而是將教案處理成以學生爲主的教學方案。使之作爲溝通學與教的橋樑,將講讀課的思想及其方法延伸,讓學生的學習反饋立竿見影,起到“導讀、導聽、導思、導做”的作用。

有待改進的地方:

1、上課過程中,老師的強勢地位過於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不夠。因爲在課堂上,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

在課外充分預習的基礎上,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這樣的上課更有效。而這節課在讓學生反思質疑這一塊上則較薄弱。

2、在對學生閱讀方法的傳授上顯得不足。“授之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可見,方法的傳授的確比知識的傳授更爲重要,教授方法纔是教學的根本。雖然在本節課上也教學生運用圈點勾畫的方法來快速獲取信息,但總覺得沒落到實處。另外,本篇文章寫人敘事的技巧及語言的運用上都值得學生借鑑,但上課時我在這方面點撥得較少。

3、應加強自身綜合素質的培養。在語言講解上應精練簡潔、生動活潑,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奮點。同時作爲語文老師,這樣也才能在語言表達上給學生作個很好的示範。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7

爲了參加新課標課堂教學比賽,我按07(4)班的教學進度,選擇了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語文版教科書九年級上冊28課《馬說》作爲比賽課。提前半個多月的時間作準備,終於在第13週上課了。一節課下來,感覺特失敗,原因是什麼呢,結合同事們的評議,我反覆思索,終於找到了癥結所在。

這節課的失敗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朗讀教學耗時過多,以致時間不夠用,最後形成拖堂五分鐘的尷尬局面。設計教案時,確定《馬說》一課的主要任務之一是讓學生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能夠當堂成誦。因爲這篇課文是初中語文的傳統篇目,又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古文。因此,讓學生能當堂背誦,不但能豐富學生的知識,而且還能使學生更好的理解“人才”與“伯樂”的辯證關係。另外,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學生能夠熟練地背誦課文,他們才能更好的理解課文,他們才能夠真正受益。這是教學既定的目標,所以在瞭解了文體和寫作背景之後,我集中時間進行朗讀教學。本計劃花10分鐘的時間,最後竟耗費了十多分鐘,原因何在呢?

二是分析課文時,學生合作探討的時間過長,因爲學生尚未探討出結果,我又不好叫停他們的活動。課堂教學時設計的分析課文的三個問題,難度不是很大,爲什麼學生要費那麼大的勁呢?

對於所教授的學生,我清醒的知道,他們是九年級普通班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有了一定的基礎,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只是基礎相對較差,學習能力和學習的自學性都不高。但作爲比賽課,我在提前半個月佈置學生預習的時候,學生表現出一種從未有過的興奮。於是我也對學生充滿了信心,就沒有很好的設計預習提要,讓學生憑着經驗走。可能是由於課前預習準備的時間過長,影響到學生學習的興奮度,到真正上課時,學生已產生了些許厭煩的情緒。所以在上課的時候,就碰到了幾層阻力。一是有“駢、石、食、見、邪”等幾個字學生讀不準,長時間累積(預習時間過長)的錯誤要糾正兩三遍。二是學生朗讀時的節奏和感情處理得不好,好多地方需要糾正。如此正了讀,讀了正的幾個回合下來,時間就在不知不覺中耗費了。三是難度不大的幾個問題卻要分析探討較長的時間。由此得出經驗教訓。

經驗教訓一,不能過早地安排預習。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預習時間過早過長,學生容易產生心理疲憊,從而在真正上課的時候失去了應有的激情。

經驗教訓二,預習時一定給學生布置恰當的預習問題或任務,以作爲學生自學的導向。如果讓學生漫無邊際的預習,可能導致的結果是,學生隨意地讀讀課文便罷了,收不到預期的效果。經過查閱更多資料和學習,通過別人的經驗介紹和自身的體驗,我深切體會到佈置學生預習應做到以下幾點:

1、要求完成一定的閱讀任務。閱讀就是要閱讀文本教材,閱讀課文的註釋,閱讀課後的“練習”。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習之前應通讀教材,瞭解教材的結構和知識的內在聯繫。在進行具體的單元學習前,要了解本單元讀寫訓練的要求,通讀單元各篇課文,在這過程中初步看出各篇課文的共性和各自不同的個性來。當具體預習每篇課文,課前的提示及課後的練習均是幫助我們理解課文內容的很好資料,因此是決不能忽視它的.作用的。這樣,我們就對整個單元和單篇課文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瞭解。這就有利於我們日後對課文進行縱深的閱讀理解。而不同文體的文章,它的閱讀要求是不相同的。記敘文的閱讀要求我們必須做到能從整體上感知文章內容或語段,能理清文章的結構脈絡,能初步把握住文章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能初步感受到文章的語言特色。而議論文和說明文的閱讀要求就不同了,在做這兩種文體閱讀時就必須先理解掌握它們的文體知識,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內容和表現特色。

2、查閱。查閱工具書,掃清閱讀障礙,過字詞關。一篇文章裏,必定或多或少有些學生不認識的字,不會解釋的詞,不好理解的語句。那麼教師就要在佈置閱讀課文的時候,強調學生在遇到的這些問題時用筆劃出來。如果這些問題書上有註解,那麼閱讀時可以對照註釋,自己弄懂它的意思;書上沒有註釋的問題,那麼就要利用工具書,查一查字典,特別是不要放過那些模糊的字詞,似懂非懂的句子。

3、思考。這一步是較高層次的要求。要求學生根據提示、課文及練習題進行思考。如提示的內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題的概括、層次的劃分、段意的歸納、句子的理解、寫作特色的分析等問題能否解決,課後習題是否能夠回答等。當同學們閱讀課文的時候,可以帶着問題(課文後面的練習題)進行閱讀,看到課文中有問題的答案就直接在書上劃出來,並做必要的眉批。如在教學《馬說》前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讓學生進行預習:1、你認爲是先伯樂還是先有馬?2、沒有遇到伯樂的千里馬命運怎樣?3、作者寫作的意圖緊緊是爲馬鳴不平嗎?如此以來,就不至於在課堂上分析課文時耗費那麼多的時間了。

4、做筆記。在前面閱讀、查閱、思考的三個環節中做好筆記。古人有“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說法,強調的就是動筆對讀書的重要性。而實踐證明,做筆記對語文預習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當然,做預習筆記的形式有多種,可在書上做標記、眉批、尾批等,也可準備一本預習筆記本。總之要做到適當靈活。

經驗教訓三,朗讀教學活動不一定集中放在教學環節前部分進行,可以穿插到課堂教學活動的其它環節中。如這課的朗讀教學,當遇到學生把握不好朗讀的節奏和感情的阻力時,可把它穿插到翻譯課文之後進行,這時學生對課文內容比較熟悉,再朗讀時效果一定要好得多。正如張連仲在《朗讀教學的現狀及改進對策》中說到:“抓住指導的最佳時機,即興範讀。教師可在學生對重點句段理解的基礎上,產生強烈的朗讀慾望時,即興範讀,能有效地指導學生進入情境,讀出真情實感。”

經歷這節課,我覺得自己進步了許多。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8

教學設計:第三課時的教學設計重在進行閱讀與寫作的結合。尤其設計“探究”環節的多元理解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樣寫父愛的文章爲什麼《背影》卻經久不衰呢?探究這個問題,就是見仁見智,可以衆說紛紜!學生可以進入深思的氛圍,這是課堂設計中老師的預想。可是,學生未必能探究出所以然來。因此,本課時對以“動情點”爲題目爲線索,緊扣“精彩的瞬間”來細加描繪(聚焦特寫),最後水到渠成地揭示中心-------主要採用點撥、誘導的方式並由老師講清講透,讓學生有一個幡然的“頓悟”。

在適宜的場合老師總結

(1):“新奇留意”是本文的經典之一。本文質樸的特點也是得到大家公認的,有人說,沒有《背影》的細膩描摹、沒有質樸的語言就沒有背影的全部風采。因此,老師指導大家再次走進文本,感受本文質樸的特點。(重點從語言上突破)。

老師再次總結

(2):“質樸傳情”是本文的經典之二。當然,學生可能還會從其他方面來品評《背影》的魅力。只要言之成理就要加以肯定。接下來,老師再次以情感激發同學的熱情,增加感染點。賞讀父親寫給孩子的.一句話,體會深沉的父愛。“情感奪人”是本節課的又一重點。親身體驗、感受獨特的個性化的父愛,在次基礎上完成以“父愛”爲話題的作文。反思:本課時的教學基本上實現了教學設計中的重點,實現了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結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產生了的頓悟並在課堂中能收到真實的父愛體驗。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9

《雷電頌》是郭沫若歷史劇《屈原》中的一個片斷,它既是主人公屈原的心靈獨白,也是一首激情澎湃的抒情詩,文章通過對風雷電的呼喚表達了主人公對光明和渴望和對黑暗的憎恨。文中出現的一系列事物都有着象徵意義,這是本文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

在教學這篇文章之前,我雖然仔細地備過課,但總覺得知識點繁多,也沒有把握能夠講好,似乎不管怎麼備,心裏也沒底。

第一課時我先讓學生介紹和課文關的文學常識,如戲劇的知識、作者情況和主人公屈原的相關信息(提前佈置學生回去蒐集),介紹完這些信息已經過去了半節課的時間。接下來,我給學生範讀了課文,並儘量做到聲情並茂,其實在讀課文過程中我腦海裏反覆在想下一步怎樣做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課文讀完後,我發現學生好象沒有馬上從課文意境中回過神來,於是停了片刻,沒想到片刻之後學生竟然鼓起掌來。這是事先沒有料到的,於是抓住這一契機,說道“謝謝大家的誇獎,但是讀的好在哪裏呢?”“語調、語氣處理的好。”“太有感情了。”經大家這麼一說,我問道“那你從我朗讀中聽出了什麼感情?”學生舉手人數衆多,發言踊躍,有“一種強烈的憤怒”,有“對好的`事物的追求”,通過互相補充,歸結爲是對“光明的熱烈追求和嚮往。”其實這就是這篇文章內容方面的重點,緊接着我們根據這兩種感情將課文內容分爲兩個部分,並概括出了兩部分的主要內容。

結束這節課之前,照例有一個質疑問難的環節,我“這節課同學們都表現得相當好,那麼誰還有什麼疑問嗎?”這時一個平時並不愛發言的,起來問道“老師,文中對光明的渴望表現在哪裏?”雖然象徵這個知識點沒有涉及,但從表面上來回答這個問題還是比較簡單的,所以有就回答說“因爲文中反覆在大聲地呼喚風雷電,而風雷電代表的就是光明。”最後我總結說“這個同學提的問題很有價值,也是們下節課要解決的重點。”就這樣一節本來沒有多大把握的課,順理成章地完成了重點,並自然過渡到了下一節課的內容。

其實在我們的課堂上有時不經意間的一個火花,就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收穫,當然前提必須是要充分地備好課,將教材的內容裝到腦子裏,只有這樣纔會在思維的火花閃現時及時抓住並有機地融會貫通。教師我的學生學生說的的說的說的我我我我的的的有學習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0

第五週用了三個課時開展《海燕》的教學活動,按計劃是兩個課時完成的教學內容,結果用了三個課時。

根據教學安排,計劃在第五週的週一、週二完成《海燕》的教學工作,結果用了三課時,並非是因爲教學開展得不順利,而是因爲在教學中顯現出其它的問題,爲了能根據實際對學生進行大語文的教學思想改變,臨時增加了教學內容。在三個課時的教學活動中,實驗問題式教學方式,然由於同學們對於問題的回答不積極,在調動方面沒有達到自己的目的,增加一些新的元素進去,造成了時間受到影響,雖然如此,教學目標仍然過到了。其中還出現了個新的讓我意想不到的東西。由於同學們參與意識不到位,在講到三個現畫面時,正遇到外面下着小雨,我要求同學們觀看外面的.景物,說自己想說的話,結果許多同學都理解了,並說出了許多讓我意想不到的描寫小雨的語句。最大的不足是自己在教學活動中的面部表情不豐富,或者是自己在與學生之間有一種學生不易接受的情感在內,造成了同學們參與的不積極。這可能是自己長期以來形成的一種自認爲是達成教學目的的手段吧,給課堂帶來了不和諧的因素。

在學習的過程中,同學們讓我認爲最感動的是多數同學都能參與到學習之中,雖然有一點被迫的味道,但還能參與,可以說也是種幸福吧,特別是一些教師認爲不學習的同學都能動手了、動口了!

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是自己與本班同學之間還沒有建立一種和諧的關係,甚至於與許多同學還沒有講過一句話,大家缺乏一種溝通與交流,彼此之間還沒有達成和諧。

在今後的教學中,首先要解決的是與同學們之間的認識與交流。同時在設計教案時,必須考慮到同學們對語文學科的認識與理解。在此基礎上開展教學活動對於同學們的學習成績的提高非常有好處。另外,在板書設計方面必須改變過去的隨意性,力求板書對學生學習的引導性,在暗示學生方面還需要下功夫。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1

《小石潭記》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遊記,作者刻畫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着力渲染了淒冷幽深的環境,借景來表達自己在貶官生涯中孤寂淒涼的心境。我認爲像這樣文質兼美的名篇佳作,可以激發學生對古典文學的熱愛,陶冶他們的審美情操。因此我決定在教學本文時以情感人,重點領會文章的借景抒情的寫法。我以嚮導的身份,以課後訓練一"發現石潭——潭中風物——潭水來源——潭上氛圍"爲線索,引導學生和我一起遊覽小石潭。

課堂上我豪情滿懷,由介紹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談憂和喜的心態變更,引導學生從"動靜結合","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借景抒情"等角度解讀課文,一路領着學生欣賞作者的寫景藝術。講的時候自我感覺入情入理,同學們也聽得津津有味,非常投進。我還精心設計了拓展延伸訓練:外地政府要把小石潭所在地開發成遊覽景區,假如請您作爲設計者去設計景點,你會怎麼設計學生也設計了不少貼切的景點名稱:"聽水徑","幽竹閣","玉佩泉","翠蔓廊","觀魚臺","看溪亭"……

可是第二天上課時我卻發現同學們朗讀不過關,有讀破句子的現象,對一些字詞的`理解也有錯誤。雖然後來進行了補救,但我覺得效果不是那麼理想。反思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發現主要問題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沒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疏忽了文言文教學誦讀這個根本環節。他們畢竟只是八年級的學生,接觸文言文還不多,再加上我所教兩個班的學生有85%以上都是外來民工子女,不僅語文根底單薄,而且缺少良好的自學習慣,所以他們的文言文語感很差。

第二,基礎知識落實的還不到位,這對課文的朗讀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文言文的閱讀要建立在理解字詞的基礎上,只有弄懂了課文意思,讀起來纔會連貫,流暢。否則的話,對培養學生的語感和閱讀理解能力都將造成一定的影響。

第三,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部分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查閱資料,自學課文的能力,在經驗中也具備了寫作方面的一些知識,例如"動態描寫,靜態描寫,正面描寫,側面描寫,借景抒情"等。但老師在上課的過程中,始終不敢放手讓學生自己理解和概括,包辦代替。儘管我講得很到位,但學生還是簡單的接受而沒有自己的內化,吸收過程。

以後在文言文教學的過程中,還是要注重朗讀和字詞的教學,不能忽視這類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落實。另外,文言文儘管不如現代文那麼明白曉暢,但學生仍然應該作爲學習的主體,給他們自主發現,自主探究的機會。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2

本課的學習側重於練習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概括能力。所以課堂多采用提問或讓學生自己提問題的方式來進行。因爲學生課前準備充分,閱讀較好,並且對環保問題較爲關注,所以整個課堂氣氛較爲活躍。

不足之處在於:學生的能力差異較爲顯著,而課堂時間有限,不能使所有學生得到練習,今後的.課堂學習將會在這一方面加強。課外拓展延伸設計較好,學生課後完成興趣及質量較高,類似的課以後應加強學生學習興趣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3

說句實話,加上這堂課,我的一共上了四節網絡教學課,所以要拿出一節課來,都覺得心裏沒底兒。但事情都具有兩面性的,凡是不足的地方也是最值得以後嘗試此種教學模式的老師應該借鑑的地方,希望我反思能讓同仁們少走一些彎路。

這堂課的設計思路是:基於對海倫的瞭解,擴展瞭解作品《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指導學生自讀網上長篇文章。具體的程序如下:

1、整體感知課文:要求學生運用速讀方法瀏覽課文,抓住文章線索,理清文章思路,領略課文大意。

2、精讀理解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僅僅是自讀的初始,應當在此基礎上運用精讀的方法細讀課文,方能顯其精妙。

3、朗讀體味課文:聲情並茂地朗讀是體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文章語言之美的最有效方法。

4、品讀感悟課文:品讀是閱讀深入的一種重要方法。它要求聚神凝思,對作品認真閱讀,細心品味,咀嚼賞鑑,吸收營養。

然後重點分析三天中第一天的.內容,最後仿寫《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作文。但在實際教學中,由於前面對“海倫凱勒”的資料整理過多,再加上讓學生輪流重複回答的次數較多,導致後面的仿寫內容無法進行,成爲本堂課的最大遺憾。此外,在教學反思中,我發現: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並不是很透徹,甚至對文章的內容持有疑問,於是我意識到多媒體的教學作用和教科書的作用是相同的,都作爲一種工具,只是輔導教學的作用,但決不能代替文本的分析。學生的體會和感悟是源於對文章內容有深刻了解和分析基礎上的,而且初中教學面臨升學的壓力,如果不加引導,也許這種教學方式會起到事倍工半的效果。

於是,我又重新設計了這堂課。利用網絡資源加深對文章的重點、難點及知識點的把握,並培養學生利用已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果第一環節:對於海倫的資料介紹,也許有些同學在參考書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但用多媒體提供資料介紹是有必要的,它可以從不同角度、廣度、深度評價,瞭解海倫,讓學生在未學之前對這個盲人的世界有更多認識。

這篇課文的一個核心或是主要內容就是對於“愛”這個字含義的認識和理解。“愛”是一個抽象詞語,對於一個聾、啞盲人而言,理解十分困難。當海倫第一次問“愛是什麼?”老師讓海倫感到心臟跳動,讓她感受愛的存在,讓海倫知道“愛”是發自心靈的情感。儘管這次解釋並沒有讓海倫完全明白,但實際上已讓海倫有了感悟。接着當海倫問“愛是花香,是太陽時”,她已經意識到愛不僅存在,而且能給人帶來愉悅美好的感覺。而沙莉文老師則引導海倫從觸摸的東西中獲得思維的提升,領悟抽象概念,於是她用生動的話語來解釋愛:“愛有點兒像太陽沒出來以前天空中的雲彩。”老師回答她說:“你摸不到雲彩,但你能感覺到雨水。你也知道,在經過一天酷熱日曬之後,要是花和大地能得到雨水會是多麼高興呀!愛也是摸不着的,但你卻能感到她帶來的甜蜜。沒有愛,你就不快活,也不想玩了。”老師將抽象的道理說得具體形象,深刻的內涵又與孩子的實際生活聯繫在一起,循循善誘,不愧爲傑出的教育家。通過對愛的探索,進一步打開海倫的思維,智慧和心靈世界,讓海倫剎那間,明白了愛的含義,我感覺到有無數無形的線條正穿梭在我和他人的心靈中間。

“領悟愛的真諦”既是對課文內容分析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所以利用網絡資源,擴展一篇和愛有關的文章,讓學生加深對這篇文章主題的理解,引導學生分析材料,讀,讓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愛”的主題,然後讓學生將所看所感,通過文字形式表現出來。

這個環節是第一次嘗試,在對學生作品的點評上略顯不足,學生只能對文章的內容加以評價,而不能深入到寫作方法、語言、表達等方面,作品分析得不夠透徹,老師在這方面的引導上要加強。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4

新學期的第一次彙報課結束了。

我們本次執教的課文爲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的《浪之歌》一文。這是黎巴嫩著名詩人紀伯倫的散文詩《組歌》的其中一首。是敏感的詩人以象徵的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心聲的美文。

或許有礙於自己平時的閱讀傾向,或許受到“期待視野”的負遷移作用,我在初讀文章之後竟茫然不知其所云。於是又連讀三遍,之後似乎對作者通過海浪與海岸這對情人形象所要傳達的情感纔有所領悟。這樣的閱讀經驗,使我對教授此文有些惴惴不安起來。

於是,在做教學設計時,我謹記八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儘量順着他們的感性思維一點一滴引導,逐步向上攀升進入對文本思想內涵的理解。首先,在導入部分,用孩子們生長在沿海城市的生活經驗,喚起他們對大海那些熟悉的記憶。接着通過朗讀,整體感知浪是以海岸的情人形象出現,讓學生明白文中的浪所唱的首先是她與海岸的一首熾熱的情歌;然後深入文本,作鑑賞品讀,進一步領會浪還是一個“人間世界的守護者”的形象,而她所唱之歌的深層含義則上升到一首寬廣博愛的讚歌。從而總結出作者通過這篇散文詩所要表達的對世間萬物所懷的博大的愛。這樣由淺入深的學習探究過程,大概能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通過前後兩次的授課實踐,預先設置的教學目標和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實現,但其中仍出現了不少問題。首先,問題還在於課堂不夠形象、生動。導入部分原本完全能要學生調動最大的生活經驗,進入與海浪、海岸的溝通,但由於我沒有給學生以視覺化的大海情境和形象化的海浪聲音,造成原本熟悉的海遠離學生的課堂學習。而在問題設計上,教師的語言尤欠生動,過於理性和生硬,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學生對問題的思考。

其次,對文本主題的探究還不夠全面。第一次授課時,我在引導學生挖掘這首散文詩的第二個層面的主題時,對作者紀伯倫做過相關的簡介,但沒能結合他的身世和經歷,從詩人與祖國的情感方面來探究。雖然這點在第二次授課期間得到了補充,把它插入在第一層面主題與第二層面主題之間。但從課堂的總體架構來看,這部分內容的加入破壞了課堂設計的整體性,有點“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的感覺。而這個愛國主題又不得不說,因此左右爲難,最後只能將愛國主題放在最後——由詩人出生地環境與文中的海的環境做一聯繫,再用創作背景的相關說明做一個巧妙的過渡並出示詩人流亡海外,爲祖國的獨立而奔走呼告的經歷,那麼讓學生理解文中所表現的那份對國土的思戀和赤子深情便水到渠成了。所以在以後的教學設計中,還要學會對課文相關資料與課文內容的結合與轉化運用。而有時一個巧妙的過渡就能讓左右爲難的事變成兩全齊美。這也是師傅經常向我強調的。

最後,就是朗讀問題。總所周知,語文學科的朗讀非常重要,更何況是這樣優美的散文詩。雖然知道教師的朗讀能夠帶動學生的品讀,調動學生的情感。但是,在我們自己做學生時,默讀、速讀已經成爲習慣,對於高聲朗讀確乎十分陌生。然而我還是相信“勤能補拙”這句話,反覆的練習定能夠提高我們現有的朗讀水平。

以上是我通過本次彙報課所得的反思和感悟。但是,對於《浪之歌》這樣的散文詩,從作爲一名中國讀者的角度去考慮其手頭上的文本本身的優劣,我認爲還是有待商榷的。倒不是對紀伯倫這樣偉大的詩人及其作品有所非議。然而,再優秀的外國文學作品要被介紹到中國,必需先被翻譯成中文,而漢語的語義和語境畢竟不同於英語、法語等拉丁語系,部分帶有文化背景和民族審美意識的東西是無法被完整地翻譯的,就像中國的《紅樓夢》,再好的英美譯本也無法傳達其深藏於文本字裏行間的東方民族文化的精髓。更何況譯者本身又有自己的思想傾向,在他們翻譯的過程中就已經給文本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色彩,因此總不如讀原著來的更加原汁原味些。而我們課本中的《浪之歌》,在部分語句翻譯的遣詞用句方面有一些值得改進之處。因爲,有些語感強的學生就在朗讀這篇散文詩時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覺得譯者用詞不夠恰當。

當然,凡事不能處處求完美。就像我們的課堂一樣,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5

本文是奧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傳記作品中可以獨立成篇的一節。作者用他力透紙背而又妙趣橫生的文筆爲我們描繪出一幅世界級大文豪托爾斯泰的“肖像畫”,揭示出托爾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學習這篇課文,我們猶如與兩位大師對話交談,悉心品味,自然能體會到文中豐富而深厚的人文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