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精】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精】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3W 次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

《掌聲》一文寫的是一位原本內心自卑的小女孩小英在同學們鼓勵與愛的掌聲中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孩子。這樣一篇感人致深的愛的課文給了我們一次出色的愛的教育機會。爲此,教學中我設計了一堂情意交融,開放、紮實而有效的語文課,讓愛的掌聲響起在課堂的每個角落。

首先,我關注了學生多種方式的閱讀。上課伊始,我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同桌互讀課文、引讀、齊讀等多層次多角度地讀,讓學生充分地接觸文本,在閱讀中感知課文大意。

一、課件出示,品味重點語段。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通過出示重點語段,讓學生以多種形式反覆朗讀,讀中體會情感,並將關鍵字詞下面點上圓點,讓學生於細微處體味細膩的感情,領會其中包含的深刻內涵。如出示小英在那次演講前後變化的語段時,抓住“總是默默地”、“一角”來感受小英因身體缺陷而表現出的自卑憂鬱,通過掌聲給小英帶來的變化之大,不但不再憂鬱,而是更加樂觀自信了。再如出示小英上講臺之前的表現一段時,抓住了“把頭低了下去”、“猶豫”、“慢吞吞”、“眼圈兒紅了”這些詞語讓學生真切體會到小英當時痛苦無奈的心情和矛盾心理,也更突顯出緊接着那驟然間響起的掌聲的重要!這當中尤以表現小英神態變化的詞語爲重,使學生由表及裏,感受小英內心的情感變化,從而加深了對文章主旨的理解。

二、全心投入,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如今的語文教學強調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高度統一,既要教書也要育人,它標誌着語文教學不再是單調地傳授文本知識,而是注重陶冶情操,發展個性,培養人格。《掌聲》一課情文並茂,加上我動情的講述,感染打動學生則是必然的事情。我在研讀教材時,首先被貫穿全文的“情”打動,課堂上我帶着這樣的“情”全身心地投入,帶領學生產生共鳴,達到移情效果,教會做人的道理。就在學生還沉浸其中時,我那感人至深的話語再次響起:“人人都需要掌聲,特別是當一個人身處困境的時候,讓我們珍惜別人的掌聲……”就這樣,以情激情,情中悟理,給人美的`享受,讓人真真切切感受到我不光是上了一節語文課,更是上了一節思想品德課。在這裏學生的情感得以昇華,思想境界得以提升,課堂氣氛和諧而美好!

在理解體會小英的情感變化過程中,我讓學生想象自己就是文中的小英同學,自己體會怎樣說,這樣他們理解起來就容易獲得一種真切的感受了。而且,當時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整節課,以兩次掌聲爲線索。通過抓住英子掌聲前後的變化和人物動作神態,學生在閱讀中感悟到兩次掌聲的不同含義。懂得要尊重、關愛別人。

課堂教學“唱響了愛的旋律”。初讀課文感知“愛”,細讀課文體驗“愛”,生活拓展抒發“愛”。使我們感受到,不僅是在學習一篇課文,讀懂一個故事,而且在發現人間的真情,呼喚愛的奉獻。

在這節課的教學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理解,讓學生讀出自已真實的感受,才能實現閱讀教學中的朗讀技巧。也讓我深深懂得:只要我們能爲孩子的點滴進步而鼓掌,爲孩子的精彩創意而喝彩,讓我們的課堂成爲孩子們抒發心靈的天堂,相信每一個孩子在我們的課堂中都能成爲一個個個性獨特的自我!

三、妙設情境,把“小英”請進課堂。

把“此時此刻,小英有太多的話想說,她想說……她想說……”改成“此時此刻,你就是小英,你有太多的話想說,你想說……你想說……”我想: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既豐富了學生的想象,發展了學生的語言,又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淨化了學生的靈魂,是課堂教學中閃亮的一筆!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2

《國徽》是一首琅琅上口的敘事兒童詩,充滿情趣,從學生身邊的小事出發,用敘述的手法描繪了三個畫面,寫出了小朋友對國徽的熱愛和崇敬。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本節課的設計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的思路,注意爲學生提供“讀”的機會,讓學生在讀中去感悟、去學習。

一、重視字詞教學。首先,注意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然後聯繫上下文理解詞的意思。例如“閃爍”“遼闊”,然後藉助生活實際讓學生想象什麼很遼闊,什麼在閃爍?

二、“讀”是語文教學的生命線。朗讀應貫穿教學的全過程。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以讀爲本”,既是傳統語文教學的“迴歸”,又是把準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和基本理念的體現。《國徽》這篇課文,從學生身邊的小事出發,引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這節課我以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爲主導,以多種方法地讀(自由讀、小組讀、男生讀、女生讀、師生合讀)爲憑藉。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去感受和體會文章的愛國情感。

三、語文和生活是緊密相連。語文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是課程改革的一大特點。在教學中,我抓住詩歌中小男孩做的小事引導學生聯繫到自己,讓學生說一說“怎樣做才能爲國徽添光彩?”讓學生置身於實際生活中,知道也可以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表達對國徽、對祖國的熱愛,使學生覺得語文和生活是緊密相連的,從而培養他們愛語文學語文的熱情。

四、積極爲學生搭建交流的平臺。整個教學過程,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參與、教師積極引導的融洽的師生關係。學生先說自己平時是怎樣爲國徽增光的,然後把自己講的寫下來,最後讀給同桌聽,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讓學生感受成就與成功,尋找分享與快樂的感覺。

五、重視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的習慣。學生通過主動收集資料,就可以知道“國徽”是一個國家的標誌和象徵,它和國旗一樣,代表着一個國家的尊嚴。

教學始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雖然我注意了評價方式的多樣化,但是我的評價語言還不夠生動,爲了給孩子們帶來更多的快樂,還需加倍努力。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3

《灰雀》這篇課文講的是列寧、灰雀和一個孩子之間的故事,列寧在公園裏尋找三隻惹人喜愛的灰雀中的一隻時,遇到了將灰雀捉走的男孩,經過交談,受到感動的男孩將灰雀放了回來。這個故事體現了列寧善解人意,對男孩的尊重、愛護以及男孩的誠實和天真。

剛開始學習課文時,同學們讀了幾遍課文,也不知道灰雀到底去哪裏了?我引導學生反覆讀列寧和男孩的對話,從他們的話中去體會。學生從列寧和男孩的對話中理解了課文內容後,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你想對列寧、灰雀或者是小男孩說什麼?同學們大膽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我想對列寧說,當那個男孩把灰雀捉回家後,你知道了並沒有批評他,而是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你真了不起!

“我想對列寧說,列寧,你不僅愛灰雀,更愛孩子。

“我想對男孩說,雖然你開始把灰雀捉回了家,但當你看到列寧因爲灰雀不見了而擔心、惋惜時,你能改正自己的'缺點把灰雀放回來,你是個誠實的孩子。“

“我想對男孩說,你是個知錯就改的孩子。知錯就改仍然是好孩子。”

“我對男孩說,你愛灰雀不是這樣愛的,不能把它關起來,要給它自由,讓它自由自在的生活。”

“灰雀,你以後一定要飛高一點,不要讓小男孩捉住了你。”

“灰雀,你很可愛,我也喜歡你!”

在教學中我將你想對男孩、灰雀或小男孩說什麼這個問題拋給學生,實際上是讓學生在對他們說話的過程中領悟到課文所表達的男孩愛灰雀、列寧愛灰雀更愛男孩的情感,從學生的回答中不難看出,學生對理解了課文內容,也體會到了列寧對灰雀的喜愛和對孩子的尊重、愛護之情。學生對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有了深刻的認識,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4

《給予樹》是一篇富有濃濃的人文情懷的課文,愛的教育是本篇課文的教學主題。我們可以感受到緊緊圍繞“愛”字展開教學,是本堂課的主要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三個重點字詞的理解、深入挖掘文本,在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做了點滴的探索。

精彩之處

1、感受願望,激發同情心

爲了更深刻的理解金吉亞所“給予”的東西,教師先讓學生體會小女孩對得到這份禮物的渴望心情。因此她從理解“如願以償”一詞入手,什麼叫‘如願以償’?文中沒有介紹那個小女孩在卡片上具體寫了什麼,教師爲了使學生和文本的主人公金吉婭產生心理共鳴,課堂中創設情境,拓展內容,出示心願卡,配上音樂讓學生讀讀上面的內容,通過生動而富有感情的語句的朗讀中,激發了學生的同情心。

2、感受陌生、理解“並不寬裕”

在這個環節,我設計了幾個問題引導學生讀文體會:“金吉婭是誰?她的好朋友嗎?(不是)你是從課文哪個詞語知道的?”爲了更深刻的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並進一步理解金吉婭對小女孩的仁愛與體貼。想象“小女孩爲什麼盼望一個穿裙子的洋娃娃?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麼?”引導學生跳出文本,聯繫同齡孩子的生活需求,體會小女孩盼望得到這份禮物的急切心情。其實這個洋娃娃不僅只是一個玩具,更是一個可以陪伴她、可以傾聽她的話語,可以帶給她溫暖的朋友。所以學生就可以深刻的體會到,金吉亞所“給予”給小女孩的是一種快樂,是一種溫暖,是一種愛,再次昇華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3、創設情境,進行拓展與延伸

文中沒有介紹那個小女孩在卡片上具體寫了什麼,教師爲了使學生和文本的主人公金吉婭產生心理共鳴,課堂中創設情境,拓展內容,出示心願卡,配上音樂讓學生讀讀上面的'內容,通過生動而富有感情的語句的朗讀,激發了學生的同情心。在此基礎上,再去讀讀金吉婭怎麼做的句子,說說新的體會,在說的過程中使學生的心靈受到了震動,與金吉婭產生了情感共鳴,實現了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潛移默化地賦予了文中人物鮮活的生命力,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4、再解題目,強化課文主題

當聖誕的鐘聲敲響,小女孩收到了金吉婭送給她的洋娃娃。她激動極了,她很想寫一封信感謝金吉婭,在此環節讓學代表小女孩寫一寫對金吉婭的感謝。最後,教師通過讓學生在回答“‘給予樹’是一棵什麼樣的樹?”時,其實是讓學生提升文章的情感一種方法,即“給予樹是一棵實現夢想、滿足願望的樹。”“給予樹是一棵充滿善良和仁愛的樹。”

不足之處:

雖然在這堂課上我做了精心的設計,但是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比如:在朗讀上形式不夠多樣,比較單一,只是採用齊讀、男女讀。其次是對時間的把握不夠準確。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中,教學方法還需不但改進,讓自主閱讀不僅僅流於形式,而是讓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得到真切提高。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5

在《蜜蜂》的教學過程中,在“我”的試驗過程中,一步一步的佈置中,從捉自家的蜜蜂——給蜜蜂做上記號——2裏外放飛——叫小女兒等在蜂窩旁——放蜜蜂。我問到這些過程是否每個都有它的用處?能否用其他的方法?如果去掉一個過程試驗是否能成功?

在小組的激烈的討論中,我發現有些學生的思維非常的敏銳,也會大膽的提出自己的建議和意見。在他們的意見中,我進行了全班的討論。

比如在“給蜜蜂做上記號”中,一位同學的課外知識比較豐富,可能在電視裏看到過類似的試驗,說:“現在有一種科技,在小動物的身上裝一種儀器,能夠很清楚的知道這隻動物在哪,不是更容易做實驗,結果也不是更明確嗎?”我聽到這個結論,我腦海裏飛快的想着應付的答案。但一下子,有許多的同學舉起手了,有的`說當時可能還沒有這種東西了,有的說裝蜜蜂身上蜜蜂還能飛嗎?還有的說可能裝以來很麻煩……我鼓勵各位同學的想法和意見,可以課外去找一些資料去查一下。

還有在十七隻蜜蜂飛回來了,還有3只哪去了呢?同學們的意見也很多。可能下雨了,也可能被蜘蛛抓走了,還有的可能還在採花粉呢————聽了這麼多的想法,我確實想到了現在的小學生自己的思考角度各不相同,思維也很發散,但總的來說還是在積極的動腦筋呀,我希望能夠好好利用他們這種好奇心,去探索大自然的奧祕,帶着興趣去學習語文。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6

《掌聲》講述的是一個殘疾的小女孩英子,由於不願讓人看到她走路的樣子,上學時總是最早來,最後走,儘量不讓自己的殘疾表現在大家面前,內心充滿了自卑感。新來的老師不瞭解情況,請她到講臺上講故事,她在同學們掌聲的鼓勵下,終於大膽地上來講述自己的故事,獲得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從那以後,她變得開朗了。幾年後,她寫信說出了自己內心的感受:那次掌聲,給了她信心,給了她生活的勇氣。她很感謝大家。文章選材很有感染力,如何調動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進入殘疾人的內心世界,如何對待生活中的弱勢羣體是這節課要解決的'兩個問題。我上課時注重對學生進行情感與價值觀的引導,在字裏行間的研讀揣摩中,來感受人都是平等的,我們應當尊重每一個人,並通過情感評價和潛移默化的滲透,使學生與文本產生共鳴。

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中,我抓住兩次寫掌聲響起的句子進行重點分析解讀,從第一次掌聲響起向前鋪開,一起探究英子的自卑的表現和原因;從第二次掌聲響起向後延伸,揣摩英子在掌聲前後心情、性格等的變化,使學生感受到了,掌聲對學生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卻帶給英子心靈以極大的震撼,掌聲的響起,時機不同,效果卻是更進了一步,以至於改變了英子的一生。讓學生知道人與人之間都需要關心、鼓勵,不能歧視任何人。

抓住兩次掌聲同,進行重點研讀揣摩是本節語文課的一大特徵。我先讓學生進行修改化的閱讀,採用了“以讀代講,角色轉換”的方法,讓學生入情入境地反覆讀書,教師示範讀等多種方式,通過情境的呈現與評價,讓學生悄然走進文本,走進英子的內心世界,表現出對英子的同情和對英子轉變後開心的心情。真正做到在讀中感知,在讀中體味,在拓展延伸發展環節中,讓學生替英子把信寫完整,或給英子回一封信,使情感目標得到了昇華,成功地完成了教學重難點。這節課,學生體會到了“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的幸福。

當然在教學中,我雖然細細研讀了文本和課標,對課堂可能出現的問題也有了多種預見,但是,對個別問題還不能很好地解決,朗讀的形式也多樣化,卻不能把學生的朗讀水平提高到更高層次。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7

《花鐘》,最終上完了,心裏的大石頭最終能夠放下了,最終能夠忙其他的事情了,手上的事情很多、很多,再加上心境煩躁,所以前陣子根本沒有什麼心思認真備課。剛聽到要上花鐘,我的心頭一蹬,因爲我不大喜歡上說明文,可也沒有辦法,校要求上同課異構,其實我早就該克服自我的心理,上什麼課文都要有信心上好,不能去挑課文。看了教材覺得課文的第二、三很難把握,所以決定上第一課時,所以選擇了第一段,選擇這一段進行教學,第一段作者介紹了9種不一樣的花開花的時間,這段文字作者寫得形象、生動,運用了擬人的寫法寫出了各種花開放的樣貌,而這部分的教學資料既是課文的重點,也是我們教學的.重點,而這個教學點如果教師教好了,就能很好地指導學生寫好不一樣的花開放的樣貌的語句。

準備這節課給我最大的感受是,1)無論是上第幾課時,教師要有發現教材、捕捉教材的慧眼,在熟讀文本的基礎上,找準教學點的基本點,挖掘教材該講的資料,捨棄不該講的資料,(包含很多學生已懂的和不重要的資料)並根據學生的學情設計教學資料,教學的環節不要過多,一節課不要面面俱到,什麼都想抓,可是卻什麼都抓不好,不要奢望學生什麼都掌握。相反,如果你設計的資料少了,省下的時間把文本挖深了、學深了,學生那纔是真正的讀懂課文。最好的課堂設計是環節簡單,但資料充滿,課要貼合文本,挖掘文本的內涵,僅有在課堂上充滿濃濃的語文味,才能一步步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由於新接班,第一次上公開課,我對學生的上課的情景根本沒底,今日的課堂當學生無法回答正確的答案時,我反覆地引導孩子從而導致了自我的語言的繁瑣、囉嗦,而這點我卻沒注意,看來修煉課堂語言是當務之急。

3)往後的課堂要繼續反思,努力做到每上完一節課都要讓自我有一課一得,一課一思的思考。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8

教學中的評價就像一起“雙刃劍”,在很大程度上,教師的評價直接影響着學生的信念,影響着學生的發展。最近,我們中語組進行了兩次教學研究,劉德莉老師前後由兩次執教同一課的教學評價語言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第一次執教《灰雀》,劉老師的評價語言偏激,如“我今天第一次見到這麼棒”!“剛纔默讀時沒讀,因此接不上來。”“你們還不知道惋惜呀”等等,這些語言對學生學習興趣打擊不小,因此,整節課顯得有些沉悶。而第二次執教《灰雀》,劉老師評價語言有了很大改變,學生學習投入狀態極佳。另外,第二節課中,劉老師也更注重了其它評價方式,比如學生互評,師生互評等。

那麼,怎樣的評價才能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呢?我認爲有以下幾點,在評價學生的同時,要充分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成人心者,莫先手情”,同樣的.評價,教師若之發自內心,學生就會感到貼近心靈,也會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尊重,從而使學生更有信心的去面對一切。

二、抓住時機,適時評價。評價不應拘泥於一格,要因時、因地、因人而異,這就需要我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評價學生時,應選擇恰當的時機,才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應抓住時機,給們一份自信,讓他們在自信中不斷進步,另外,評價不足讓教師一味地去肯定一切,對於錯誤之處更需在明確指出,避免讓學生走彎路,給學生創設一種和諧溫馨的氛圍。

三、評價語言要有藝術性、針對性。好的語言如一條深深的小溪,可以淨化人的心靈;又像一首促昂揚奮進的歌,激勵着人們去不斷地追求。作爲語言教師,我們在評價中不僅要語言豐富,機智幽默,而且要講求藝術性。

另外,評價要有目的性、針對性,不講求實際的表彰,不但不能真的激發學生探索,求知的慾望,增強學生探索的能力,反而會引導學生對評價的漠視,失去評價的意義。所以,教師的語言一定要準確,得體,且要做到把握時機,因人而異,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做出不同的評價,這樣,學生對獲得的評價不僅僅是短暫的滿足,更是一種向上的精神,一種前進的動力,這使他們在“人人可以成才”的大路上前行。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9

鎮期末語文成績出來後,整個三年級的語文成績很差,我班語文成績也是很不理想。我分析了一下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個是客觀方面的原因,另一個就是主觀方面的原因。

客觀方面的原因是這次試卷出題超出大綱要求,有些偏難;加之改卷老師對閱讀理解題和作文壓分嚴重,學生普遍在這兩道題上丟分嚴重。

客觀原因是次要的.,主要原因是:學生的基礎知識還是不夠紮實,不少學生在默寫古詩句和默寫課文原句上存在錯字現象,結果整個句因爲錯一個字而全部分被扣。其次閱讀理解能力、寫做能力太差,學生在這兩道題上丟分嚴重。因此基於上面的情況,特制定下學期的教學計劃:

一在教學上採取分層次教學。主要分爲上中下三個層次。

(1)學困生嚴抓基礎知識,主要抓好讀背課文,認真書寫生字詞,每單元后的讀讀背背全部會默寫。

(2)對待中等生除了抓好他們的基礎知識外,要抓好他們的寫作能力,通過優秀學生作文的範例給他們做引導,多讀背作文來提高這一方面的能力。

(3)提高中上等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提高這一方面的能力除了需要學生多閱讀之外,還需要學生做一些閱讀理解題來鍛鍊,這次學生閱讀理解題失分嚴重的原因我認爲主要是因爲學生在這方面的練習還是太少了。

失敗不可怕,關鍵是在失敗中總結教訓。找到了失敗的原因,就等於成功了一半,另一半就需要下學期的努力了。雖然學生的基礎很差,但是我心中仍然充滿了信心和希望。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0

上月學校的教學開放周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我也精心備課,上完《媽媽的賬單》這一課後有所反思。這是一篇獨立閱讀課文,通過學習,讓同學們認識到母愛的無私,由於現在的家庭,大多是獨生子女多,父母親都把自個的兒子當成寶,一直在默默地付出自己無私的愛,但是,大多孩子在享受父愛、母愛的同時,卻忽略了自己也該回報一下父母親。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讓學生先閱讀課文前的提示,看學習本文要弄清哪幾個問題。

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己去閱讀課文,找出提示中的問題答案後與同學交流自己的看法。仔細體會出小彼得的媽媽帳單上的0芬尼,蘊含着媽媽對小彼得無私的愛。在上課時,老師能做到把握教材,然後指導學生把讀書的重點放在瞭解媽媽的帳單和小彼得的帳單這一重點部分,引導學生解讀兩份帳單,層層深入,真切地去體會母愛的無私與無價,並感受文中小彼得的情感變化。

我採用讓孩子們自由讀這兩份帳單,悟出小彼得內心的羞愧,通過同桌互讀,一起對比讀這兩份帳單,感受到媽媽的愛,聯繫生活的實際再讀媽媽這份充滿着濃濃母愛的帳單,體會到媽媽只有付出,卻不求回報的愛,當孩子們已深深地感受到媽媽的愛了,我就抓住學生情感的火花,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想象媽媽曾爲小彼得做過些什麼,媽媽爲自己做過的事例。孩子們的興致也很高;有的說:“我發燒了,是媽媽帶我去吊針。”還有的說:“下雨了,是媽媽給我送來了雨衣。”後來,我又問:“你爲媽媽做過什麼?”課堂裏出現了短暫的沉默,過一會兒,有幾雙小手舉起來了,有的說:媽媽下班回來,我替她拿拖鞋。有的說:我幫媽媽按摩。幾個同學說完後,課堂又出現了沉默,看着同學們低下頭的樣子,我知道他們在思考、在慚愧……後來,我笑着對孩子們說:“沒關係,今天回去後再好好幫媽媽做一些事,做個懂事的孩子,好不好?”大家都說:“好。”

通過這個環節的設計,讓孩子們真切地接受了一次心靈的洗禮,深深地體會到了偉大的母愛,並真正地懂得了該如何去表達愛,回報愛!通過解讀媽媽這份特殊的賬單,感受母愛的無私與無價。在整個教學中,我注意把學習的時間交給學生,放手讓他們自己去讀,去說,去聽,去交流收穫。這樣學生學習起來興趣濃厚,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回顧整個教學過程,這堂課最成功的地方一是、激發了學生的情感,使學生懂得了怎樣回報父母對自己的'愛。二、是教學時能靈活地結合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在反覆誦讀文本、對比兩份賬單中進行說話、朗讀訓練,並感悟到母愛的無私、無價,讓學生懂得親人之間的愛是彌足珍貴而不求回報的,要主動幫父母做事回報父母的愛。

不足的是,學生總要在我的提醒下進行下一個環節的學習和交流,這說明學生對閱讀課的學習方法掌握的不夠熟練,這是我在今後的教學中所要注意的。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1

這次口語交際,是本組綜合性學習的繼續。學生圍繞“生活中的傳統文化”這個題目,已經開展了綜合性學習活動,並蒐集和積累了豐富的材料,準備向大家展示。

學生在介紹自己的收穫之前,教師要引導學生先考慮好打算介紹哪方面的內容,在交流之前儘量組織好自己的語言。在介紹時,可以建議學生輔以實物或圖片資料的展示,以增加表達的效果。

因爲介紹內容多是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果,所以,可以採用推薦代表介紹,也可以請小組成員就某一方面的內容分別對全班同學介紹,如有不全面之處,其他同學給予補充。要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的機會。在相互介紹、交流的過程中,鼓勵互相補充,或提出不懂的問題。

最後,還可以留出時間,互相評價各小組開展活動的情況。可以從活動開展得好不好,成果展示得充分不充分等方面進行評價。

習作

這次習作,要求學生把綜合性學習中搜集到的資料或看到、聽到的內容,整理一下,寫成習作。這也是對綜合性學習成果的一種展示方式。

完成這次習作,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好材料的選擇和整理工作,把最想告訴大家的、感受最深的內容寫下來。既可以介紹自己瞭解到的傳統文化,也可以寫開展活動時發生的事情。

學生確定想寫的內容後,想一想打算按什麼順序寫,想清楚怎麼寫才能讓別人讀明白。

在交流和評價習作時,可以按照不同的習作內容分類進行交流,使學生在交流習作的過程中,增進各小組之間的溝通,並豐富對傳統文化的瞭解。交流之後,可以把有特色的習作集中起來,裝訂成一本習作集;也可以和“展示臺”結合起來,按照習作的內容,把優秀習作放到相應的欄目裏,編成“生活中的傳統文化”手抄報。我的發現

教材中列舉了九個成語,其共同特點是每個成語裏都有意思相反或相對的詞語:“遠近”“黑白”“輕重”“多少”“異同”“左右”“裏外”,都用加點的`方式表示出來。這幾個成語的規律很明顯,學生比較容易從字面上發現它們的共同規律,並在發現的同時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豐富和有趣,產生深入瞭解漢語成語的願望。

在學生髮現了這些規律之後,可以建議學生用抄寫、讀背等方式積累下來。如果有條件,課前可以讓學生蒐集這方面的成語,課上讓學生再試着說一些類似的成語。如,“大同小異、因小失大、小題大做、左右爲難、左膀右臂、前因後果、前仰後合”。

日積月累

讀讀背背

這次讀讀背背的內容是要求學生讀背十二生肖。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獨特的生肖文化,學生對此可能或多或少有一定了解。在教學時,要讓學生按照順序讀熟並背誦下來,可用小組合作學習或競賽的方式交流學習成果,並結合欣賞生肖郵票,瞭解更多的生肖文化知識。也可以讓學生講講自己的屬相或瞭解的生肖故事以及自己蒐集的近年發行的新版生肖郵票。

讀讀認認

要求學生運用已經獲得的識字能力,藉助基本字,認識更多的形聲字。這次要求認的9個生字,都是和基本字的音節相同,只是音調不同,所以識記起來不會太困難。教學中可以提供一些含有這些漢字的詞語或句子讓學生閱讀,在語言環境中鞏固字形和字義。

展示臺

教材提供了展示綜合性學習成果的幾個方面:展示春聯,展示和家人共同製作的手工藝品--風箏,展示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果--手抄報。這僅是幾個側面,帶有舉例的性質。在本班學生展示活動成果時,每個小組可以根據本組的活動情況,提出打算展示的內容和形式。教師可以事先了解各組的情況,並提出具體的建議。這部分的教學也可以和口語交際的教學結合起來,把展示學習成果和口語表達融爲一體,可用兩課時完成。

參考資料

地支與十二生肖:中國古代使用的是地支計時法。古人根據太陽升起的時間,將一晝夜分爲十二個時辰,用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爲代號,以方便熟記。

十二生肖與十二時辰是-一對應的。如,子時(午夜23時至1時),是一天的最後時刻,也是新一天的開始,在十二生肖中與鼠對應;丑時(凌晨1時至3時),指的是黎明前的黑暗階段,據說是牛開始日出耕田的時刻,在十二生肖中與牛對應;寅時(凌晨3時至5時),是天方大白之時,正是老虎開始活動的時刻,因此在十二生肖中與老虎對應;卯時(清晨5時至7時),在十二生肖中與免對應;辰時(清晨7時至9時),太陽光熱增強,據說是羣龍行西的時刻,因此在十二生肖中與龍對應。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也是如此一一對應。

中國的生肖郵票:1980年,我國發行了申猴郵票,這是第一輪生肖郵票中的第一枚。藝術大師黃永玉先生用潑墨手法,寥寥數筆,就勾畫出猴頭的特徵、神韻,再經過郵票雕刻家的精雕細刻,質感極強。1981年發行的酉雞郵票,圖案採用畫家張汀創作的原畫,以白色襯底,一隻英姿勃勃的花公雞正在昂首啼鳴。1982年發行的戌狗郵票,由曾參加過開國大典佈置工作的周令釗教授設計,畫面是一個露出鵝黃色獸形紋和系鈴擋的裝飾小狗形象。1983年發行的亥豬郵票,畫面上是一隻討人喜歡的小花豬,是著名美術家韓美林創作的。1984年發行的子鼠郵票,由上海漫畫家詹同設計,充滿了西洋味道。畫面上的小老鼠正兩腳立地給大家拜年呢。

經歷了一個12年的循環,我國從1992年開始發行第二輪生肖郵票。這一次採用了與第一輪不同的形式,雖然採用的仍是雕刻版郵票,但是從每套一枚變成了每套兩枚。一枚是傳統民間工藝,或刺繡或剪紙或泥玩具;一枚是中國書法藝術,有篆書、隸書、楷書、草書四種書法形式。

(教材中“讀讀背背” 中提供的畫面都是第一輪生肖郵票)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2

《灰雀》一文,偉人列寧像一個普通老百姓一樣跟小男孩交朋友,蘊涵着濃濃的人文精神。在這一片斷的教學中,利用學生的疑問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啓發,再通過學生讀書思考,從而領悟到課文所表達的男孩愛灰雀、列寧愛灰雀更愛男孩的情感,學生對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有了深刻的認識,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灰雀》一課的目標一是以愛爲線索,建構愛的話題,引導學生樹立"愛"的價值觀。二是初步學習默讀課文,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

人對事物的認識,一般總是從整體到局部再回歸到整體;對事物本質的把握,總是由淺入深的。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也必得經歷這樣的過程。因此,在建構閱讀話題的時候,教師要充分考慮話題的層次性。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列寧,灰雀,男孩,他們三者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呢用簡單的句子或詞語概括。"這是本課以"整體感知"爲主要目的的閱讀話題,讓孩子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走近文本。

第二個層次:"體會列寧與男孩對灰雀的愛"。這一層次的主要目標是引導學生深入走進文本,和文本進行探究式的對話。

第三個層次:"體會人與人,人與自然的愛——愛的真諦"。再次回到整體,深化對文本的體驗,昇華情感的體驗,目的是以讀引寫,以讀引讀。

在課堂中,學生以這篇課文爲依託進行交流展開討論,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產生自己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我們可以看到,學生的思維狀態非常活躍,能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句,聯繫生活經驗來思考問題,理解課文,體會人物的情感。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3

《風箏》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主要寫了“我”童年時候和小夥伴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情景。文章用樸實的語言勾勒出“我們”做風箏和放風箏時自由自在、無束無拘的快活,與找風箏時的傷心;同時還體現了孩子們對幸福和希望的憧憬。這次磨課我上的是第二課時,我確立了兩個重要教學目標:1.能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等方法,理解“憧憬、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垂頭喪氣”等詞語的意思,並嘗試運用。2.通過學生自能學習課文內容,找出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初步體會“我們”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中的不同心情,讀出“我們”情感的變化,體會秋天裏放風箏給孩子們帶來的樂趣。

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所以,根據三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閱讀基礎,本課的.教學思路是:以“讀”爲本,以“悟”爲核心,體現學生的自能閱讀能力,引導學生在抓住關鍵詞句的基礎上,運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將課文內容的學習巧妙地融於情感的交流之中,逐漸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處,達到情感上的共鳴。

上完這一課後,我認爲自己基本上落實了課前的預設,做得比較好的有以下幾點:

1.通過播放歌曲《三月三》、課前學生暢談自己放風箏的情景,創設了良好的教學情境,學生能很快的進入教學情境,產生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2.注重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新課標也指出“語文課程一定要使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學習方法”。在學習“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這三部分內容時,引導學生抓住表現心情的詞句進行體會感悟。如“憧憬、快活、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垂頭喪氣”等詞語,在體會他們心情變化的同時,通過查字典、換詞、做動作等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含義。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走進語言文字,體會感悟文本。

3.抓住文章的空白點,引導想象,激活創造性思維。新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創造性思維是學生創造的基石。課堂教學中我鼓勵學生展開想象,與文本對話,讓學生的思維呈現開放和多樣的特徵。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文中的空白點,鼓勵學生大膽想象。一是感悟做風箏時的快活,抓住“憧憬”這個詞,讓學生想象他們在做風箏的時候會憧憬什麼?二是體驗放風箏的快活,讓學生進行角色互換體驗,如過你是文中的孩子,你會快活地喊叫什麼?在風箏丟了之後,心情由快活變得傷心,那難懂的成語,像“大驚失色、千呼萬喚”也都交給孩子去自主體會。想象他們會呼喚什麼?再讓學生帶着自己的體驗和感受進行朗讀體會。三是課文最後的那個省略號同樣值得研究,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在這裏讓孩子們,根據課文內容繼續編故事,想一想,他們能不能找到那隻幸福鳥,是怎麼說,怎麼做的,心情會怎樣?讓學生展開想象說話,再寫下來。學生較好地展開想象,有的續寫了找到風箏,寫出了驚喜之情;有的續寫沒有找到風箏,垂頭喪氣,悶悶不樂。從想到說到寫,練筆變得有梯度,爲以後的成篇成文作鋪墊,同時較好地提高了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實現了雙贏。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課後仔細想了想,深感自己還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這也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1.重視學生的朗讀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並不是一次課堂就能夠提升起來的,這些既要包括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同時也包括平時的積累,所以,今後要更加關注學生的朗讀訓練。

2.注重評價語的運用。對學生的回答作出評價時,我的課堂評價語顯得比較單調匱乏,不能對學生的回答作出有針對性的評價。今後要多學習一些評價語,運用於課堂,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

3.教學機智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當課堂上出現問題時,老師隨機應變的能力還不夠。4.教學中“問題”意識還需加強,提高提問藝術。

總之,這次磨課學習給我帶來很大的收穫,今後我會更加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實現從“教課文”到“教語文”的轉身。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4

自上三年級的課以來,本課是用時較多的一課,但是效果並不明顯,且問題多多:如把“跨、舉”等字寫錯,爪的讀音弄不清楚,查字典的知識出現的問題尤多,寫不對大寫字母,音節寫不完整,部首弄不對,再查計劃數不對,釋義搞不清、選不對,用關聯詞造句不恰當,對比喻句判斷不對,開心表達不會仿寫,還有的忘做、漏做題目,可以說問題一大堆。

先從課堂找原因,學生聽課不認真,不用心,是我專注於講課,而忽視了學生聽課學習的效果,有的心不在焉,有的聽課不專心,學生被動的聽,而不是帶着問題主動的學,課堂是“要我學的”狀態,而不是“我要學的”狀態,因此我要改,把讀思說的.課堂留給學生,讓給學生,刻意的留給學生,自己做一個“不憤不啓,不悱不發”的教者,而不是說者頭頭是道,而聽着被動地聽,聽不聽我也不知,會不會也不清楚,效果如何我更不知了。就從第20*《一幅名揚中外的畫》的開始。

再者,關注學生學的效果,學中的問題,更主要的提出問題讓學生試着解答,出現了問題讓學生討論後判斷對錯,指出其中錯誤的原因,讓學生知道錯誤的原因,讓學生嚐到學習知識的甘苦,求知的快樂。對於一些不適宜討論的錯誤要明確告訴學生正確答案,以免浪費時間,讓學生無所適從,爲討論而討論,應該讓討論有價值,有意義。

對書寫中出現的問題,一要要求嚴格,二要在之前注意引導示範,保證書寫的時間,畢竟學生學寫鋼筆字的時間淺,應該實事求是地爲孩子們創造輕鬆、舒適的寫字環境。

最不應該忽視的是學生的讀,可以說沒有讀就沒有課文的全面學,無論課前的讀,還是課堂學習過程中的讀,都必不可少。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5

《翠鳥》是一篇精讀課文,主要描寫了翠鳥的外形、活動和居住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

抓住事物的特點來寫,是本課值得學習的地方。作者在介紹翠鳥的外形時,抓住顏色鮮豔,身材小巧玲瓏的特點,寫了翠鳥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紹翠鳥的活動特點時,抓住“一動不動地等待”、“貼着水面疾飛”,表現了它的機靈和動作敏捷。作者的觀察順序和描述方法:關於翠鳥羽毛的顏色,自上而下分別寫了頭部、背部、腹部的不同色彩。關於翠鳥捉魚,是按照注視、等待、叼魚、飛走的'捉魚經過進行描述的。翠鳥就蹬開葦稈,像箭一樣飛過去,叼起小魚,貼着水面往遠處飛走了。“蹬開”、“像箭一樣”、“叼起”、“貼着水面”說明都是一剎那之間進行的。這幾個動作聯繫在一起,突出了翠鳥捉魚的迅速、敏捷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我重視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使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加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