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篇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4W 次

身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篇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學生前面已學習了分式的基本性質、分式的約分,對學好本課時內容有一定的幫助。八年級學生有一定邏輯推理能力、代數式的運算的能力,但數與式的差別也制約着學生的學習,特別是分子、分母爲多項式的乘除法運算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在分式的乘除法這一課的教學中,我採用了類比的方法,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分數的乘除法的運算方法,提示學生分式的乘除法法則與分數的乘除法法則類似,要求他們用語言描述分式的乘除法法則。學生反應較好,能基本上完整地講出分式的乘除法法則。在觀察、類比、猜想、嘗試當一系列思想活動中發現法則、理解法則、應用法則,同時還要關注學生對算理的理解,以培養學生的代數表達能力、運算能力和有理的思考問題能力。這堂課是以學生探究爲主的一堂新授課。

一、教材處理分式乘除法類比分數乘除法,這樣安排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二、教法學法對於這堂課,我打破了傳統教學的教師講、學生練的教學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學生自學、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自學檢測明確了法則,達到了預計的目標,分層訓練完全超出了我的預計,效果非常好。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易錯點都找得挺準。整個教學過程從多角度對分式的乘除法進行了訓練,避免了教師一種講法部分學生不理解的尷尬,既調動了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又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

三、不足之處1.對基礎差的學生關注不夠,他們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會很多,可是由於在課堂上需要面對的是大多數學生,另外在課堂上時間也是一個原因,如果是人數比較少的班級授課這個問題就解決了。2.對於錯誤的處理方法需要完善,在以後的教學中要鼓勵學生髮現錯誤、糾正錯誤。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分小組合作學習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通過合作獲得雙贏。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臺階》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文章以極其自然的口語化語言,展示了一個農民家庭的經濟狀況、奮鬥歷程,塑造了一個自尊自強、渴望得到尊重的農民形象,常見的事物、簡單的敘述、不經意的舉動流露出對父親濃濃的深情。

對於文章的學習,我始終將美放在第一位,將學生的感悟品味作爲課堂的'主旋律,對於課堂環節,基本不做過細的安排部署,遵循“收放有度,活而不亂”的原則,適當的時候示範一下,必要的時候追問一下,關鍵的地方提升一下,這節課也不例外。

開始,我讓學生自讀,談自己的感受。學生由於缺少必要的生活體會,說得較爲膚淺,品味也不到家。此時,我適時地舉例,引導他們深入領悟:

“他那張古銅色的臉很像一塊青石板”這個比喻極其生活化,卻寫出了雙重的內涵:父親閃腰了,疼得他臉色發青;兒子搶扁擔這一動作大大刺傷了父親的自尊心。這樣看似信手拈來的一個喻體卻寫出了身體和心理上的雙重變化,多麼具有表現力。

慢慢地,一個個頭腦“轉”起來。

一學生:老師我來讀一句話‘我流着一大串涎水,張嘴在青石板上啃,結果啃了一嘴泥沫子。’這句話很真實,以前農村的孩子都這樣,沒牙的小孩子亂啃東西,弄溼手指,弄溼衣服......他的話沒說完就引得大家鬨堂大笑。

一學生:我想把兩句話放在一起比較着讀“去煙火時,把煙槍的銅盞對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他抽了一筒舉起煙槍往臺階上磕菸灰,磕了一下,感覺手有些不對勁,便猛然愣住,他忽然省悟臺階是水泥抹的面,不經磕。於是,他就憋住了不磕。”我覺得這個父親的努力不值得,奮鬥是爲了更好的享受,新屋建好了,父親卻更壓抑了、更不自在了,還不如住原來的老屋。現在,我終於理解了爺爺奶奶,他們寧可住自己的土房也不來住我們的四室二廳,應該是對自由的嚮往和追求。(一臉的深沉)

瞧,因這文章對生活中的人和事產生了頓悟,增進了對長輩的理解。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我在教這篇課文時主要從兩個方面引導學生學習。一是思考作者的觀點,並參照自己對待自然的態度作一番檢討。作者立意高遠,眼界開闊。能從長遠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但是也有一些說法還可以商榷,可以引導學生思辨、質疑。二是作者的語言。課文中的許多句子有着豐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應該認真揣摩。另外,作者通過擬人、比喻、反問等修辭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說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認真學習。

爲讓學生學有所獲,貫徹新課程標準上提出的“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本課的教法我充分考慮學習的主體,即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間一般只有20分鐘左右,如果較長時間不改變教學方法,學生的注意力就會分散,所以教學的第一點就是採用適當的教學方法、並進行適量變化,讓學生保持較高的學習興趣及較高的注意力。我在教學之初採用情景導入法,先讓學生看自然景色的資料,看後讓學生談感受,這種方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接下來我又根據教學內容,採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如文章中有部分字詞是必須掌握的,我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法與問答法解決,針對教學重點,我採用情景激勵法、投影展示法、分析法、比較法及引導法,針對文章難點,主要考慮採用點撥法、分析法、提問法、詮釋法等,由於使用了恰當的教學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敬畏自然》教後反思

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當人類頑強地從刀耕火種一路走來,本該站在高高的`雲端無比驕傲的時候,卻尷尬不已地發現了自己的無知和愚昧。經濟發展和保護環境之間的矛盾愈演愈厲,人們對生存環境的憂慮和思考也日漸深沉。

於是,如何培養學生科學理性的精神和人文關懷精神就成了《敬畏自然》這堂課的重中之重了。

爲此,我努力鑽研教材、研究學生動態,制定了一個既教學又育人的教學目標,並精心地安排了教學環節來完成目標。由於“環保”問題已成爲全球的熱點問題,學生對此並不陌生。加之文章的議論性、說理性很強,所以在理清文意體會文章主題方面很容易入手,學生一點即通。

至於通過教學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宇宙觀、自然觀方面,則採用了以學生爲主體的四邊互動形式和形象的多媒體教學手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個性見解的發表是本堂課的亮點。摒棄了空洞乏味的說教,由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疑惑、並通過討論得出結果。激發學生的情趣,使學生開闊視野,能夠站在一定高度上看待環保問題,從感性認知提升到理性思考。

通過檢查學生以活動小組開展的板報展示活動,看到了學生環保意識的提高和樹立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正確思想觀。通過參與了由班委會組織召開的“我爲環保添塊磚”主題班會,更進一步體會到學生創造性的思維和高漲的環保熱情。

當然,這堂課也有很多不足之處。由於是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時間過於緊湊,個別環節時間稍顯不足。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教材分析

對《大道之行也》教參要求,背誦全文並理解孔子的大同思想。

此文是《禮記。禮運》開頭的一段話,主旨在於闡明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孔子生活在變亂紛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現一個太平盛世。儘管他的理想在當時小生產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爲現實,但兩千多年前他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標。

學習本課,可嘗試比較共產主義社會的終極目標,並讓學生有所感受兩者的異同點;

學習本課可結合21課《桃花源記》體現的思想,比較兩者的異同點。

學情分析

由於現在的90後學生對社會經驗體驗不足、再加上文中所述的理想社會和現在的生活差別太大,學生理解和接受都有困難。

對字詞的理解和識記應該問題不大。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積累一些重要的'詞語。

2.瞭解先賢聖哲關於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

3.背誦並默寫全文。

過程和方法目標

1.重視誦讀,提高朗讀和背誦能力,力求讀得好,誦得快。

2.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儘快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3.聯繫實際,探求未知,逐步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學習古人敢於衝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爲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要求學生在反覆的朗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最好當堂成誦。

2.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

教學難點

1.聯繫《桃花源記》,引導學生思考,《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社會生活與文中“大同”社會相比,有無相似之處?

2.聯繫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了嗎?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這個問題。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我教完胡適《我的母親》一文,感想較多。

首先,課文的主題非常貼近學生實際。課文以質樸真切的敘述語言,再現了中國傳統社會一位既普通又偉大的母親形象,很好地表現了母親那無比誠摯的愛子之情和優秀的性格品質,表達了自己對母親的懷念和敬愛。每個學生對母愛的感受盡管不同,但這一血濃於水的人間最愛在每個孩子的心中則是無價之寶。

其次,結合學生的已有經驗進行教育教學。在上課前,我讓學生如實地介紹自己的母親的性格:有說溫柔善良的;有說焦躁潑辣的;有說任勞任怨的;也有說沒有主見的……學生衆說紛紜,引得大家捧腹大笑。然後,學生通過分角色朗讀課文以感知文意,進而在老師的點撥下歸納文中的母親性格。由於有了自己的生活經驗,大家分析胡適母親的性格時絕大多數同學顯得得心應手。

最後,我在總結語中這樣說道:“如果我學得了不拿別人一針一線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丁點誠實守信的好品德,如果我能理解人,尊重人——我都得感謝我那臉朝黃土背朝天的慈母。”看着同學們伸頸、側目進而微笑的神情,不言而喻,大家的心田都被深深的母愛所滋潤了。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讓語文課堂充滿人文關懷。我們的語文教學應結合學生的生活與昇華體驗,讓在學生自主研讀閱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自主表達,學生的發言有亮點。例如:讀到“爸爸爲我買橘子”這一部分的時候,有的學生就說:“這真是一個偉大的爸爸,爲了兒子,再苦再累也不怕!”但也有的學生認爲:爸爸的作法不可取,因爲兒子也已經是大人了,就應該讓他自己去.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學的生命就在於讀書的過程中,以文本爲出發點,引導學生融入自我的體驗和感覺,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世界,引發新的共鳴和思維,創造出新的境界,感悟出新內容,從而讓我們的語文教學體現出深刻的人文關懷。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這一堂課我主要是通過讓學生看一些圖片讓學生了解過去的羅布泊和現在的羅布泊的區別,然後讓學生尋找造成羅布泊消逝的`原因,其中穿插講一些說明方法的作用。

課後上下來,感覺我的這堂課只停留於文章的表面,把大部分的時間花在讓學生尋找羅布泊消逝的原因,而這些都是學生很容易在文章中找到的。而對於文章的精華部分——語言的把握,卻基本沒有提及;對於作者的憂患意識,學生只會說“要保護環境”這樣的套話,卻不能深入去體會作者的這種情感。

所以,在聽了沈老師的建議以後,我又花了一節課再上這節課,讓學生重點去體味作者的憂患意識。第二課時就把重點放在對文章後半部分的品讀上,讓學生通過讀和品去感受作者的憂患意識,學生也受到了震撼,這比一些口號性的話語效果要好得多。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1、文言文教學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這三個方面是:

文言文要重視知識的積累;文言文要以誦讀爲基礎;文言文要注重審美鑑賞。在這一節課裏,我覺得這三方面我都做到了。

2、這節課的課堂教學我覺得有不少值得我繼續發揚的。

(1)教者這一方面:①課堂引入巧妙有效。由學生平時對“閒”的理解巧妙的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也就是理解蘇軾閒的`特殊心境。②課堂設計以“閒”字一線貫穿,又環環相扣。對“閒”的理解逐步深入,而每一步都緊密相連。③目標明確,層次清楚。④注重教學整合度。目標整體達成,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多樣,教學內容綜合。⑤重視新舊知識的聯繫,注重學法指導。⑥重視自身的親和度。在教學中,我態度可親,幽默風趣,充滿關愛、及時激勵。⑦注重文章在提升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感方面的巨大作用,讓學生感悟反思。

(2)學生這一方面:①參與度。學生參與活動真實有效,學生參與活動的面達百分之九十以上。②合作度。合作學習真實有效,每個小組四個成員都積極合作討論。③興趣度。學生對課堂活動很感興趣,爭相搶答。④開放度。我有意識的爲學生提供開放的探究和創造的空間。⑤掌握度。這一節課課堂教學的知識點,學生掌握情況良好。

3、上完這一節課,我知道這一節課的教學也留下不少遺憾,值得我好好深思後加以改正。

(1)課堂容量太大,有不少的知識點不夠時間給學生好好吃透。特別是寫景美的欣賞,學生一下子還沒想到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我呢,就給學生分析了,搶奪學生的思考。還有,品味“閒人”給的時間不夠,學生還不能充分的透徹的理解,我就幫忙分析了,不該!

(2)不注意設計有思維梯度的問題,如果有難題需要學生解答,應該先設計有思維梯度的問題,層層推進。如在學生思考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時,看到學生一下想不出來,我應該由淺入深地設計幾個問題,讓學生逐層思考,水到渠成。

(3)朗讀指導不到位。我很想多一點時間給學生反覆朗讀體味,但看到時間緊,就沒有做到,很後悔,以後不管怎樣,也不能輕視朗讀。我應該在學生每次讀完後都給予點評知道,甚至應該範讀文章。

(4)知識的上下聯繫不夠,沒有和學生構建起知識的框架。這個知識點原先在哪裏出現過,要引導學生聯繫。學習散文的方法框架怎樣?要幫助學生構建起來。

(5)缺乏脈絡清楚的板書。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我教此內容時,不按傳統的教學方法,而是採用新的教學理念,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在實踐中體驗,從而獲得知識《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

本節可的教學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學第十二冊﹙人教版﹚《圓柱的體積》,以前教學此內容時,直接告訴學生: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用字母表示公式:V=S和,讓學生套公式練習;我教此內容時,不按傳統的教學方法,而是採用新的教學理念,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在實踐中體驗,從而獲得知識。

對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學生學到了有價值的知識。

學生通過實踐、探索、發現,得到的知識是“活”的,這樣的知識對學生自身智力和創造力發展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師告訴的,而是、學生在自己艱苦的學習中發現並從學生的口裏說出來的這樣的知識具有個人意義,理解更深刻。

二、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方法。

新課程改革明確提出要“強調讓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學生動手實踐、觀察得出結論的過程,就是科學研究的過程。

三、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傳統的教學只關注教給學生多少知識,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學生的學習只是被動地接受、記憶、模仿,往往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維根本得不到發展。而這裏創設了豐富的教學情景,學生在興趣盎然中經歷了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過程,發現了教學問題的存在,經歷了知識產生的過程,理解和掌握了數學基本知識,從而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本節課採用新的教學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不足之處是:由於學生自由討論、實踐和思考的時間較多,練習的時間較少。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新課程標準》提出:“朗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本單元共選了九篇古代詩文,編爲五課。這些作品都在描寫自然山水之美中,融入了作者的細膩情思,是人與自然的交融,是人與自然的對話。學習本單元,要注意培養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還要注意培養其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對山水景物的感悟能力、欣賞能力。

《三峽》是北魏地理學家驪道元《水經注》中的名篇。文章以凝練生動的筆墨,描寫出了三峽的雄奇險峻、清幽秀麗的景色,同時也抒發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欣賞之情。

《答謝中書書》是南朝梁的思想家陶弘景的一封回信。文章以清俊的筆觸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並通過借古證今,強調了山川之美,表達出作者沉醉山水超脫俗世的'愉悅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記承天寺夜遊》是北宋大文學家蘇軾的名篇。全文通過對庭院的月光的描寫,創造了一個清幽寧靜的藝術境界,傳達了作者複雜微妙的心境。

《觀潮》是南宋詞人周密的晚年力作。文章運用了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方法,描寫了南宋時期錢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觀潮的盛況,流露出身爲南宋遺民的故國之思和亡國之怨。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著名作家張岱的作品。文章用清新淡雅的筆墨,寫出了雪後西湖奇景中游湖人的雅趣,寄寓了作者無限的故國情思。

《歸園田居》是晉代大詩人陶淵明的詩作。詩歌描寫了作者棄官務農後田園勞作之樂,表現了作者不與污濁現實同流合污的願望。

《使至塞上》是唐代詩人王維的詩作。詩歌敘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艱苦行程,描繪了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表現了作者抑鬱、孤寂的思想感情。

《渡荊門送別》是唐代大詩人李白青年時代的作品。詩作通過對出蜀至荊門沿途所見景物的描寫,抒發了詩人對大好河山的讚美和對故鄉的無限愛戀之情。

《遊山西村》是南宋大詩人陸游的詩作。詩歌通過記遊抒情,寫出了豐收之年農村一片寧靜、歡悅的氣象,反映了農家的盛情之意,表現了作者對農家淳樸風俗的留戀。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岳陽樓矗立在洞庭湖的東面長江的西面,(因爲無風)樓閣上的帷幔靜止不動,夕陽緩慢地下沉。 登上當年吳國和蜀國的分界之處,徘徊在黃昏時湖山之下。

爲避戰亂我奔波三年,行程萬里,今日登高遠望是什麼心緒?

登樓憑弔古人,我自己已是兩鬢斑白,望着遠山的古樹,青蒼中,隱含無限的傷悲。

全詩緊緊圍繞“悲”字展開。

首聯第一句“洞庭之東江水西”,橫空出世,從大處着筆,將岳陽樓的地理位置直接點出:在煙波浩淼的洞庭湖的東邊,在奔騰浩蕩的長江之西。不由得讓人想起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看到這氣勢非凡的語句,讓人不由得心馳神往,但第二句卻筆鋒一轉,不再是空闊無邊的壯景,而是描繪出一副寧靜的畫面,“簾旌不動夕陽遲”,舉目所見的是蒼茫的`暮色,簾旌一動不動,夕陽緩緩西沉,殘陽如血,鋪於水面,湖面一般冷綠一半紅,看上去風平浪靜,有些慘淡,有些寂寞,有些蒼涼。景之悽迷襯托人之悲愁。此句乃以景傳情也。

頷聯由上句平靜的景物描寫轉而進行強烈的抒情。“登臨吳蜀橫分地”,既說登臨的地理位置,也在回顧歷史,當年吳蜀爭奪荊州的歷史似乎再度重現,吳蜀兩軍相爭,互相廝殺,屍橫遍野,血流成河,人聲,馬蹄聲,兵器撞擊聲……聲聲不絕於耳。歷史的遼遠、戰場的血腥似乎又出現在眼前,戰爭,戰爭,戰爭給人們帶來了什麼?思及此,“徙倚湖山欲暮時”,面對滿眼的湖光山色,詩人卻無心欣賞,獨自徘徊,是因爲有滿懷的愁緒,有滿腹的心事啊,而在這蒼茫的湖山暮色之下,徘徊的身影拉長,拉長,正如作者理不清、剪不斷的愁情,更增添了幾許悵惘、落寞之感。憶歷史,思往事,感時世,心悲切。

頸聯“萬里來遊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詩人發出了痛苦的吶喊,爲什麼偏偏會憶起吳蜀之戰,那是因爲詩人在歷靖康之變後飽嘗戰爭之苦:萬里逃難,南奔襄漢,顛沛湘湖,流離失所。這正是詩人悲之所在啊。“萬里”、“三年”分別從時空的跨度來敘其遭遇之悲,讀之讓人感慨萬千。登高望遠不但不能減輕心中的悲苦,反而更添幾許愁緒。這無邊無際的愁緒當“望遠”“憑危”時更如一江秋水滾滾而出。如李煜“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如崔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登高望遠懷鄉思家,乃人之常情也,更何況飽嘗無限家國之痛的詩人呢?國破家亡的切膚之痛早已深入骨髓了啊?此句將詩人的悲、傷、哀、痛推向了極致。

尾聯“白頭弔古風霜裏,老木滄波無限悲”,似乎是詩人顧影自憐的喃喃自語,未老先衰頭已白,爲國事,爲家事,爲自己,爲那些與自己一樣國破家亡的同鄉們焦慮、憂愁,弔古傷今,感懷傷時,在秋霜的季節裏,更覺時世如風霜相逼,冷峭之極。那衰老的枯木、那蒼涼的湖面,何嘗不像自己呢?淪落天涯無盡的淒涼,國破家亡的無限悲痛,一切盡在不言中。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掌聲》寫的是原來內心自卑的殘疾小女孩英子在同學的鼓勵與關愛的掌聲中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孩子。文章的語言質樸,但在平淡的敘述後面飽含着充沛的情感。根據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感受英子的情感在掌聲前後的變化。難點是通過語言和動作的描寫來體會英子的心理變化,領悟掌聲的內涵。

本文教學時間爲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讓學生學習生字新詞,初讀整體整體感知,抓住重點詞句品讀課文第1、2、4自然段。第二課時品讀第3、5段自然段,迴歸整體朗讀全文,進一步領悟掌聲的內涵,拓展延伸。

“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優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摯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動學生稚嫩而又單純的心靈,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最能使其與作者產生共鳴的東西便是真摯的情感。課堂上,我努力營造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喚醒學生的心靈感悟。

一、以讀代講,角色感受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研究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本課教學我們力圖以讀爲主,通過讀讀、說說、議議等環節,引導學生採用自由讀、默讀、指名讀、角色讀、引讀等方式,扣詞摳句,反覆品讀,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讀書,促進學生思維和情感體驗,讓學生悄然走進文本,體驗人物的內心世界。

二、文中寓道,道中顯文

本課教學中注重對人物內心世界的體味,對文本價值取向的體味,而這些都立足於對文章反覆的閱讀,立足於對語言文字的深入理解。教學時,引導學生在深入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基礎之上,融會自己的情感披情入境,或抑揚頓挫地表情朗讀,或思情並茂地朗朗誦讀,寓情於聲,以聲傳情,該激昂處還它個激昂,該委婉處還它個委婉,該悲涼處還它個悲涼,該歡快處還它個歡快。只有如此,才能“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才能真切地將體驗到的情感酣暢淋漓地傳達出來。如,通過對描寫掌聲前英子的神態、動作詞句的品讀;通過句子比較,朗讀、想象等將學生的情感與文中人物情感融爲一體,真正受到薰陶感染。這樣讓學生充分閱讀,深入思考,促使學生把理解語言文字與感悟文章表達的情感、體驗人物的內心世界有機地結合起來,做到文中寓道,道中顯文。

三、滲透學法,培養習慣

在教學中力求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學習方法。如初讀課文階段,給足時間,精讀課文階段,採用讓學生帶着問題學習,如英子給你留下什麼印象;通過默讀邊讀邊想的方法,抓住文中關鍵詞句體會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思考問題,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在教學中還抓住“默默、早早、最後、總是、又總是”等詞來引導學生進行一系列的語言實踐活動,並通過富有個性的誦讀進一步昇華情感。

四、關注生命,以生爲本

關注生命,激活課堂,以生爲本,促進發展,已成爲老師們的共識。在教學中我始終以學生爲本,不落下一個學生。如在讀書反饋中,有一生把“落下了殘疾”的“落”讀成“la”,老師並沒有放棄他,而是給他機會讓他改正,當其他學生讀對後,我又請他站起來讀直到他讀對爲此。

當然課堂上也存在許多不足:如有的同學學習習慣的養成還有待提高。課堂上個別學生還不能很好地進入角色。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本課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相距很遠,他們在理解課文內容方面表現出一定的難度,但同時在對於文章的感情的把握上,還是比較容易的。所以,在教學中,更應該注重適當在文章的寫作背景上多介紹一些,並注重對學生感情的引導,以此爲突破口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在“問題探究”和“暢所欲言”兩個環節中,欣喜的感覺盈滿心間。真的沒想到,在我眼裏一向缺乏自主閱讀體驗的學生,一旦給他們機會喚醒與文本主動對話的慾望,他們的表現是多麼出色!當學生的問題一個個報出時,我看到了提問題同學的驕傲和尚未習慣於“發問”的那部分學生臉上的驚羨!當問題報完,請學生自主探尋問題答案時,大部分學生興趣濃厚,發自內心地開始探究起來。那一刻,我在課堂中,彷彿聽到了田間禾苗在陽光下生長的.聲音

本課有兩點收穫:

1、我體會到了認知心理學中所說的“任務分析”的重要。

因爲事先讓學生寫寫讀課文後的感受、聽聽他們所遇到的問題,我才能瞭解學生真實的需要,並根據他們的需要來確定課堂設計方案。平時牽着學生上課,所有對學生的需要的揣摩只是老師從經驗出發的判斷,這種“一廂情願”其實是一種武斷的行爲。

2、要設法喚醒學生的閱讀體驗,讓他們與文本產生對話。

新課程標準中就指出我們的傳統語文閱讀教學中,往往存在用教師的解讀來代替學生自我的解讀這樣的弊病。閱讀教學中要改變的學生的學習方法之一就是要讓學生直接與文本對話,產生個性化的自我閱讀體驗,在這樣的過程中提高閱讀能力。現實中,缺乏自我體驗的能力,抓住閱讀權不放。這次嘗試讓我發覺,錯的是我自己。

但是,目前這些做法還只是個嘗試,如果能帶給學生一點陽光的話,也只是從指縫間流下的幾縷而已。我期盼着能有一天完全放手,讓自主學習的陽光直射無影。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使至塞上》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30課古詩四首中的第二首詩。該詩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詩人王維的一首邊塞詩。該詩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被王國維稱其爲“千古壯觀”詩句。蘇軾曾評曰“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開元年間,王維被排擠出朝廷,玄宗派其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訪邊關,訪問邊關與吐蕃交戰的崔希逸將軍。途中,詩人有感而發,作了此詩。

在瞭解詩人生平及寫作背景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誦讀詩歌,品味詩意,最終欣賞詩歌優美的意境。

首聯以記敘交待作者的使者身份:輕車簡從,遠赴邊關;頷聯看似寫景,實則情景交融,詩人以翻飛的蓬草,北歸的大雁兩個意象象徵了自己被排擠出朝廷的政治遭遇,抒發了作者幽微難言的悲憤之情;頸聯是全詩的名句,描繪了一派邊關壯麗的奇景:黃沙漫漫,江水滔滔,一道狼煙,一輪紅日,意境雄奇開闊,詩中有畫,真可謂“千古壯觀”,其中“直”“圓”二字,看似俗,實則妙;尾聯,以敘事點明瞭邊關緊張的戰鬥生活,體現了邊關將士們的愛國之情。

總之,這首詩歌敘事、寫景、抒情交相融合,詩人以開闊的自然景色的描繪抒發了自己孤寂的情感,對邊關壯麗的欣喜。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學習這篇文章,一要引導學生比較本文與一般說明文在寫法上的不同,二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從而激發求知慾和探究學習的慾望。三要與其他課文相參照,把各部分內容串聯起來作全面深入的理解,達到融會貫通。

可以通過用讀故事的方法學習本文,體會本文在佈局謀篇上的特點。那樣既培養了學生的'研究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觀念,理解了本文帶給我們的只有通過創新研究方法和思維方式才能解開大自然之謎的新的探究科學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