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篇)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59K 次

身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篇)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畫家鄉》一文是人教版第二冊第六單元的一篇文章,這篇課文寫的是孩子們用彩筆畫家鄉的事。通過五個孩子不同的畫,展現出他們各自家鄉的美麗,表達了孩子們愛家鄉的情感。

課文第2—6自然段具體描述了濤濤、山山、平平、青青、京京5個孩子所畫的家鄉。濤濤的家鄉在海邊,那浩瀚的大海,掀起萬頃波濤,海底蘊藏着豐富的寶藏。山山的家鄉是山裏,那裏山峯高,瀑布美,屋前屋後都是高大的樹。平平的家鄉在平原,遼闊的平原,像無邊無際的綠色海洋。青青的家鄉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那裏草綠,牛羊多。京京的家鄉在城市,一座座現代化城市,高樓大廈聳入雲霄。他們的畫畫出了各自家鄉的特點,充分反映了他們對家鄉的真摯熱愛,進而反襯出祖國各地欣欣向榮的發展。課文圖文並茂,情景交融,可以說是一篇極具人文色彩,適合欣賞、領悟的通俗詩和風景畫。畫面的圖景和描寫的語句,很容易與學生的生活和認知達成契合,引起共鳴。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將課文配以形象、生動的課件,向孩子們展示了自己和文中孩子家鄉的秀麗風光,把學習課文變爲和小畫家交朋友到他們的`家鄉去遊覽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孩子們去祖國各地遊覽、觀賞。這時,讀課文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而是一次有趣的旅遊。學生在愉快的讀書活動中走進了文本,感知了課文內容。這樣既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又激發了學生對學習課文的興趣.

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找找、讀讀等多種方式,並用生動、有趣的語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自由讀、齊讀等多種讀書形式,使課文的意境和語言都走進了學生的心裏。

我用圖片來介紹我們自己的家鄉桐鄉的風景,讓學生髮現,原來自己身邊就有這樣的美景,激發對家鄉的熱愛。再出示課文中的五幅圖,談話揭題。

在初讀感知時,重點放在檢查生字上,安排了小老師帶讀,去拼音讀,開火車讀等方式,最後採用“撿貝殼”遊戲,既鞏固了生字,又活躍了氣氛。

精講第二自然段時,讓學生帶着“你覺得濤濤的家鄉美在哪”這一問題自己讀這一段,交流出美在大海,美在魚蝦,美在貝殼。聯繫到可能孩子們都沒見過這些東西這一實際情況,所以在每一句關鍵句出示時都附帶了圖片,希望能幫助他們理解。在教學美在大海這一部分時,我重點指導學生朗讀好兩個“那麼”,以朗讀促感悟,讓學生感受到大海的藍和寬,並穿插了說話練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那麼……那麼……”這一表達方式的理解。學生基本上都能說出來。在教學美在魚蝦這一部分時,重點指導學生讀好“一艘艘”和“裝滿了”這兩個詞,以此來感受魚蝦的多。而在教學美在貝殼這一部分時,引導學生想象,看到濤濤撿了那麼多美麗的貝殼,你想做什麼?這麼一來,學生應該就能想到也想要貝殼或是想和他一起去海邊撿貝殼等等,來感受濤濤生活得多麼快樂,他對自己的家鄉充滿了熱愛之情。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今天上的是《畫家鄉》的第一課時,記得一年前我也上過這課,當時的情景依然清晰地在我的眼前閃現,雖然當時上得並不理想,但是一拿到這篇課文就感覺特別親切,我想這樣的親切感給了勇氣和力量再次嘗試。經過反反覆覆地研讀課文,查閱了許多相關的資料,我才動手重新備課,在我備課的時候我發現以前一些想不通的問題現在一下子就想通了,也能找到應對的策略,總得來說,當時覺得自己備得還是比較合理的。經過與孩子們一起學習課文,有一些想法現總結如下:

一、面向全體,發揚個性

我在設計教學的時候就把面向全體學生,發揚孩子個性放在第一位。在識字環節中,我讓孩子們在自由讀,小老師帶讀詞語過後就發揮自己的識字本領,把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大聲地說出來,孩子們做得很棒,有好多孩子都能發揮平時的水平,說得像模像樣,如講到了“市”是翹舌音,還說到了“寬”“奔”是前鼻音,說到了“密”與“蜜”要區分開來,“匹”和“四”、“樓”和“數”長得差不多,“撿”要用手來撿,所以是提手旁,而“臉”是身體的部分,所以是有月字旁的等。在幾處語言訓練中,孩子能積極動腦,說出自己的風格,說得與其它人不一樣,這一點值得表揚。在用“那麼……那麼……”說話時,孩子們就說到“山那麼遠,那麼高。”“花那麼美,那麼香。”“小草那麼綠,那麼密。”“學校那麼大,那麼漂亮。”等好句子。

二、精心設計,促進表達

近期我們一直都努力地在把作業揉進課堂,這篇課文作業本上沒有什麼特別的作業,最多的就是說話訓練,所以我結合課文後面的“讀讀說說”設計了多處語言訓練點。第一自然段有用“愛……也愛……”來說,第二自然段有用“那麼……那麼……”來說,最後還有一個仿照課文來說的練習“我的家鄉在……。這裏的…那麼……那麼……”。孩子們說下來以後,我思考着,其實我有時確實小看他們了,原本以爲他們說不出第三個練習,還準備了許多照片想給他們提示,但其實小朋友有自己的想法,如果我把提示給他們看了,他們也許倒說不出來,因爲我給的是一些有名的地方,但這些地方對於他們來說特別陌生。而他們說的都是身邊的事物,如“我的家鄉在農村。這裏的學校那麼大,那麼漂亮。”“我的家鄉在海鹽。這裏的樓房那麼多,那麼新。”“我的家鄉在平原。這裏的花那麼香,那麼美。”從這裏我深深地懂得了語文是生活的提煉,生活是語文的外延,只有引導孩子們認真生活,仔細觀察生活中的細小事物,才能促進他們說出生動活潑的句子。

三、以讀促悟,以悟促讀

低年級孩子重朗讀,當孩子有了自己的理解就能讀出不同的.韻味來。在這一點上,我也努力着使孩子們能更自然地更輕鬆地培養語感。

這節課中,我主要引導孩子讀懂讀好濤濤家鄉的這一段。經過自由讀,孩子們能夠知道濤濤家鄉的海很藍很寬,再讓孩子讀出很藍很寬的感覺,他們就一個比一個讀得好,當然必要的評價能更好地激發孩子們表現的慾望。我在評價時用到了“我的眼前好象就有這麼一個很藍很寬的大海。”“你讀得更藍更寬了。”“你的大海真美呀!”等。

在感受魚蝦和船多時他們都能找到關鍵詞,特別是一個男孩能說出“一艘艘”和“一艘”的區別,“一艘艘有兩個艘,表示船很多,而一艘只表示一隻船”經過引導,孩子們也能說較多這樣的詞,如“一片片落葉”“一朵朵花兒”“一棵棵大樹”等。孩子們理解了課文,讀起來自然就更有感覺了。

四、細數不足,努力完善

一堂課下來,還是有很多地方值得探討的,需要在以後的教學生涯中細細琢磨,努力完善。在朗讀感悟時,我發現孩子們個別讀時大部分能有一定的感情和個性,而齊讀時效果就沒那麼好,顯然班中一些孩子的語感還需要好好培養。在體會魚蝦多的時候,一個孩子能找到裝滿,但是當我想讓孩子們說說滿到什麼程度時,一些孩子就想偏了,說船上裝了許多貝殼,裝了許多海鮮,這主要還是引導時的語言準確度不夠。在孩子說到一艘艘表示船多後,我馬上再請其它小朋友來說一個表示數量多的詞,站起來的孩子沒說對,其實像這樣的問題是可以避免的,我應該讓剛纔理解這個詞的孩子先說一個,再請其它小朋友去說。遇到一些需要我思考一下再給出評價的回答時,我缺少了明確的反饋,這種模棱兩可的評價會給孩子造成困惑,而我的遲疑也可能會帶給學生不好的影響,讓他們養成一些不好的習慣,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努力改掉。我覺得各個環節之間連接得比較緊湊,但在某些環節中,我的節奏稍微慢了點,所以縮短了孩子們寫字的時間,留給孩子們寫字的時間太短,這是需要改進的。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荷葉圓圓》

這是一篇語句優美、輕快活潑的散文詩。在教學時我通過讓學生欣賞美麗的畫面,美讀清新的文字,想象動人的場景,背誦優美的句子,讓孩子們充分感受到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魚兒快樂的.心情,感受夏天給我們帶來的情趣。孩子們在美的情景中美美地學,美美地讀,在檢查中發現每一個孩子的朗讀都是那麼聲情並茂,是孩子們已經入情入境了吧!

教學生字時,通過多種方法識字,有分散識字與集中識字,有演一演,有說一說等等。一堂課下來,孩子們就不知不覺地記住了這些生字。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小壁虎借尾巴》是一年級下冊的一篇文章。

課文通過小壁虎向小魚、老牛和燕子借尾巴的經過,講了小壁虎的尾巴斷了可以再生的`特點和小魚、老牛、燕子尾巴的作用。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說,課文沒有注音,而且篇幅較長,存在一定的難度。我給學生足夠的讀書機會,採用多種形式,如:自由讀文、小組讀文、朗讀、齊讀、個人讀等,不求形式統一,只求學生真正投入。在教學中,我讓學生自由讀文,給每位學生一個比較個體的自由散讀的空間,起到讀通課文,掃清生字障礙的作用;其間,又展開小組讀文,理清課文的主脈,瞭解文章的內容,知道魚、牛、燕子尾巴的作用;

最後,齊讀,揭示小壁虎不用借尾巴的原因……總之,只有讓學生充分地讀文,纔能有所感知,纔能有所感悟,同時也培養了語感。我在教學中緊緊抓住“借”字,讓學生想想爲什麼小魚、老牛、燕子不肯借尾巴,這樣,既有利於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有利於學生表達能力的訓練。以上是我這節課的教學小結。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口耳目》是一篇識字課文,並且用圖文結合的辦法展示了漢字構成法中的一類——象形字。在教學中我主要採取了一下措施

一、激發興趣通過對教材的鑽研,首先出示小動物“羊、鳥、兔”的圖片,把它作爲引起學生興趣的“開路石”,然後在學生掌握了象形字的“以畫構字,字就是畫”的構字特點後,再遷移到“口耳目”的`教學,這樣的教學安排,能讓學生馬上實踐象形記字的方法,從而始終保持對教學內容的興趣。

二、創設情境。在教學方法上,我們認爲,創設情境是提高一年級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因此,我在課堂教學時,創設了小動物和我們交朋友這一情境,用“要交朋友,先記住朋友的名字”解決了“羊、鳥、兔”字的讀音;用“山羊朋友告訴我們小知識”引出象形字的構字方法;用“你能用剛纔的方法記住羊和兔嗎?”來讓孩子進一步鞏固象形字“以畫構字”的特點,孩子們學習時,始終圍繞着和小動物交朋友這一主線,大家興致高昂,注意力集中,教學效果非常理想。

三、在遊戲中鞏固

在鞏固生字階段,通過遊戲讓孩子們在趣味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記住生字,首先是給生字寶寶排隊(生字分類),然後給生字寶寶找朋友(生字組詞),最後在大街上找生字寶寶(生活中字的應用),學生始終在遊戲狀態下學習,特別是第二個環節,給生字寶寶找朋友,我把能與生字組詞的字發給小朋友,然後說“我是鳥,我是鳥,我的朋友在哪裏”,小朋友拍起兒歌,馬上把字拿上來和我手裏的字“交朋友”,這個環節,孩子們的熱情充分地被調動起來,課堂氣氛非常好。

這堂課的教學給我很大的啓示,激發學生的興趣非常重要,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充分發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讓孩子們喜歡上語文課。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口耳目》是象形古今字對照學習,並且配有形象的圖畫,針對這一課的特點,我想應該重點培養孩子的觀察想象能力和自主發現識字的能力。

1.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識字教學識記字形是難點,教師先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了一個生字,滲透了學習方法,再引導學生用自己的學習方法識記其它幾個生字,發揮學生的創造力,課堂中學生表現出來的學習方法是多樣的,無論採取的是什麼樣的方式,教師都給予鼓勵。學習中體現了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相互啓發、相互促進。注意到了識字與生活的聯繫。這樣不僅使學生記住了字形而且也瞭解了字義,增長了知識。

2.寫字指導到位。教師採用了講解、書空、範寫等方式,具體指導了學生寫好每一個字,特別注意了筆畫在四字格中的位置,如何起筆收筆及筆順規則等。爲學生寫好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情境。針對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利用課件激發學生的興趣,把學生喜歡的動畫引入課堂。以圖畫爲線索利用闖關的形式安排教學環節,使學生始終處於最佳的學習狀態。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孩子們愛家鄉,也愛畫家鄉’。孩子們,你們想畫畫自己的家鄉嗎?”“想——”孩子們拖長聲音興奮地說。

爲了喚起孩子們對家鄉重慶的印象,我開始給孩子們看收集到的圖片。首先我讓孩子們看了解放碑。雖然這張圖片流光溢彩,可是由於解放碑和周圍的高大建築比起來實在過於渺小,孩子們對它都沒有什麼記憶。以前沒有印象沒關係,我相信通過這次圖片刺激,下次孩子們去解放碑的時候一定會留意它了。

接着,我又給孩子們看了重慶的大橋。一座座雄偉的大橋橫跨江面,每閃過一座橋總能聽到孩子的驚呼“哇——”,孩子們饒有興趣地

讀着橋的名字:“重慶朝天門大橋!大佛寺長江大橋!……”一年級下冊了,孩子們認識了不少字,一個個搖頭晃腦,小眼睛熠熠生輝,稚氣中透着自信、快樂。

“咱們重慶不僅是橋都、江城,還是山城!”輕點鼠標,歌樂山健康大道的雄壯風姿在我話音剛落的一瞬出現在孩子們的眼前。“你們知道這是哪兒嗎?”“雪山——”依然稚氣的童音瞬間把我凍僵了。我使勁往自己的心底加了一把柴,融掉滿身的冰雪,仔細看了看我選擇的圖片,整個歌樂山鬱鬱蔥蔥,哪兒有半點雪山的樣子?“孩子們,你們再仔細瞧瞧,這是哪兒?”歌樂山的健康大道早已是市民鍛鍊身體的熱土,我相信,作爲歌樂山的孩子,雖然不是人人都爬過健康大道,但過半應該沒有問題。即使沒有走過,但健康大道的起點是上歌樂山的必經之地,孩子們至少也應該看見過呀?但遺憾的是,孩子們全都茫然地看着我,怎麼也搜索不出這張圖片的出處。沒辦法,我只好把答案告訴了孩子們。孩子們一個個恍然大悟,“我前兩天才去過!”“我去爬過好多次呢!”……

舒緩的下課樂曲響起來,上課的.情形怎麼也從腦海揮不走。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孩子們這樣的熟視無睹?難道正如詩人汪國真所說:“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即使沒有風景,也不應該看着繁茂的綠色海洋說雪山呀?這樣的麻木,這樣的想當然,我們教師還遭遇得少嗎?孩子寫做好事就是撿錢包,寫友誼就是好朋友不拿作業給自己抄,然後自己認識到錯誤,承認錯誤,和好如初。

當語文課遭遇生活,似乎孩子們的生活就沒了色彩,沒了雨,沒了風,沒了陽光。生活只是一個個凝凍的模型,冰冰涼涼地矗立在孩子們的心頭。怎樣才能用陽光融掉那冰封的綠色,還孩子一個鮮活的世界呢?其實蘇霍姆林斯基早就告訴過我們,《語文課程標準》多次提到:要讓孩子們在生活中學語文。我們應該怎樣讓孩子們在生活中學語文呢?作爲語文教師,或許在識字教學上下的功夫要多一些,如讓孩子通過看廣告識字,看商標識字……但深入地觀察生活呢?深度地積累生活呢?或許就做得少得多。孩子們這樣麻木着自己,用別人的生活來取代自己的生活,用別人的眼睛來指揮自己的眼睛……這樣下去,孩子會不會把別人的思想當成自己的思想?如果那樣,被凍僵的就不僅僅是孩子的春天,而是孩子們的整個人生!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案例:

指導平原這一段

師:“你能說說,我們的家鄉在哪兒嗎?”

生:陳家堡

生:三石橋

……

(學生的回答範圍過於狹小,只說了個小地名。)

師:我們的家鄉跟課文中平平的家鄉一樣,也在平原。除了書上寫到的這些平原的特點,如:

金黃的.稻子,雪白的棉花等。我們這兒還有什麼?

生:春天有桃花。

生:春天有竹筍。

生:夏天有荷花、西瓜……

反思:

讓學生聯繫實際理解課文,能讓學生在直觀、感性認識的基礎上,上升到理性的認識,能更全

面、更深刻地理解課文,也能更好地記住課文內容,理解平坦、寬廣的意思,想想我們平時能看到

家鄉的邊嗎?讓學生通過實際和課文的對比,瞭解到其實我們的家鄉比書上寫得更美,物產更豐富

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本文的教學,我是讓學生在看懂圖意的基礎上,來理解課文中的詞、句、段和文章的內涵。在觀看小白兔和雪孩子玩耍一圖時,我問孩子們從哪裏看出他們高興呢?孩子們爭先恐後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在這此起彼伏的回答聲中,學生們理解了“快樂、又蹦又跳、開心”等詞語。又如,片段一中的雪景圖,把孩子們帶入到課件的雪景中去,孩子們情不自禁地描繪眼前見到的雪景圖。再看最後的一張白雲圖,把課文內容“雪孩子給小白兔帶來歡樂,爲小白兔解除災禍,最後自己變成了雲朵,以及雪孩子助人爲樂、捨己救人的高尚品質”都融入到了這張簡單的.畫裏,讓畫不再是畫。我覺得在這“看圖中學文”,把孩子們帶到了一個永不枯竭的活的源泉中,讓孩子們的思維極大地得到訓練。與此同時,再回歸文本:“你想對雪孩子說些什麼?”孩子們都很積極地發表自己的感言。

有了這些做基礎,在朗讀時就顯得得心應手多了,他們一個個進入情境讀課文,讓學生的朗讀不再蒼白無力。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教學目標

1.會認“靜”“夜”等10個生字,會寫“目”“耳”等4個生字。

2.朗讀古詩,並在誦讀過程中體會古詩的意思。

課前準備:(板書)(課件)

牀前明月光,

夜疑是地上霜。

思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設計思路

從背古詩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中,從初讀──理解──誦讀──唱讀,使古詩教學充滿韻味。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師:會背這首詩的請舉手!背給老師聽聽。(生背)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播放李白的圖像,認識唐代詩人李白。師:李白可是唐代有名的大詩人哦。還會背哪些唐詩?

2.指三四名背。(評價語:你背得真好聽!你背詩的樣子很可愛!等)

過渡:

咱班孩子的肚子裏裝着很多詩哦,稱你們小詩人一點兒也不過分。今天咱們這些小詩人要好好地學大詩人李白的《靜夜思》。坐正,咱們要認真地學!請齊讀這首詩。

二、認識二類字

過渡:這首詩裏有10個字,我們一起來讀。

1.幻燈:10個帶拼音的生字,齊拼讀,讀準字音,重點讀好“靜、牀、光、望、鄉”幾個後鼻音和三拼音節的字。

2.你是怎樣記住這些生字的?(幻燈效果:學生記住了哪個字,那個字即在屏幕中消失,同時配有鼓掌聲,以此激勵孩子。)

3.幻燈:再出現10個不帶拼音的生字,多種方式認讀。

4.只留“靜”字在屏幕。師:把“靜”字放在課題裏看你們能不能讀準,請讀課題。

三、釋題-理解

1.小朋友們,課題裏的哪個字交代了這首詩的寫作時間?(夜)(師手指課題。)哪個字交代了李白當時的心情?(思)

2.詩句中哪些地方寫“夜”呢?(明月)從這個詞怎麼看出是寫“夜”?

3.詩句中哪些地方寫“思”?(思故鄉)評價:對,這是作者直接地告訴我們他在思。請大家把李白思念故鄉的感情讀出來。指導:你們沒讀出李白思念故鄉的感情,應該把“望”和“思”讀真切一點。(師同時在黑板上標上着重號,並示範。)再讀一遍試試,這次加上動作。

4.老師看到你們是擡頭和低頭,可是李白說他是舉頭和低頭。“舉”和“擡”有什麼區別?你們做“舉”的動作給我看。(師:這不是舉,而是伸手。再舉一回,舉起千斤重擔來。對,這才叫“舉”。)

5.李白擡起他的頭像舉千斤重,舉得好費力。孩子們,你們說李白的頭怎麼就這麼重?“舉頭”這個詞怎麼讀?

6.齊讀後兩句。

7.我們在詩句中找到了“夜”,找到了“思”,但我們不能明白的是,李白爲什麼要強調靜夜、靜思?在詩句中的哪些地方隱含着“靜”呢?同座討論一下。老師引導:天上只有一輪什麼?(明月)地上只有一個誰?(李白)是啊,天地這樣廣闊,卻只有“明月與李白”相對望,難怪李白強調靜夜裏靜思,他更加地思念家鄉,思念家鄉的親人了。我們該用怎樣的心情,怎樣的語氣讀這首詩呢?學生感情朗讀全詩。

過渡:

其實古人讀詩很講究韻味,他們讀出來的詩有點像唱歌一樣的好聽。你們聽──—

四、吟讀

1.師範讀。(師邊讀邊在黑板上畫拍子:半拍、半拍、向上一拍、半拍。平聲拖半拍,仄聲向上拖一拍,讀來饒有趣味。)

2.生自由讀。

3.指一名學生彙報讀。(師打拍子指導讀:你看着老師的拍子讀。)

4.集體彙報讀。(師:全體起立,跟着老師的拍子讀。)

過渡:

這樣讀詩才有味道。古人讀詩的時候爲了更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情,有時候是唱讀的。我們一起來唱—

五、唱讀

1.師(放《靜夜思》音樂):來,我們一起唱。

2.師:喜歡唱嗎?先誦後唱,我們再唱一遍。

六、總結

看着你們唱詩的樣子,我要悄悄地告訴你們,你們不是小詩人,而是小詩仙了!小詩仙們,下課!

第二課時

一、複習

1.背誦古詩,唱讀古詩。

2.認識10個二類字。

3.用二類字擴詞,比比誰組的多。

二、指導寫字

1.觀察範字,指導書寫。

“耳”上橫短,下橫長;“頭”的第五筆是“長點”。

形成寫字口訣:

拼“耳”字:ěrěr

寫“耳”字:橫豎豎橫橫橫

數“耳“字:“耳耳一二三四五六”生邊數邊書空。

2.描紅、臨寫,提醒正確的的寫字姿勢。

3.評價學生作業。

三、實踐活動

晚上觀察天空,爍爍自己看到了什麼,鼓勵用圖畫來展示。

【教學反思】

《靜夜思》這首詩,語言凝練,感情真摯,意境深遠,成功地反映了外出遊子的靜夜思鄉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隻看不見的手,無聲地撥動着作者的心絃;舉頭仰望,低頭沉思,俯仰之間,神馳萬里,表現了詩人對故鄉無盡的思念。背景圖是詩句內容的形象反映,可幫助學生理解古詩,進入詩句所描寫的意境。

學習古詩,重在吟誦。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反覆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美好的意境。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首先播放《靜夜思》配樂朗誦錄音,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韻律節奏的美。然後請願意讀的同學站起來戰時自己的風采,讓學生都很羨慕他,從而帶動其他同學也願意站起來讀,還通過小老師領讀,小組比賽讀,男女比賽讀,表演讀等多種形式練習朗讀,培養他們熱愛讀書的興趣,使學生感受到朗誦,背誦古詩是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負擔。

一年級的識字教學也是教學的重點。在教學這一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讓學生根據拼音自己練習讀,發現自己讀得不正確的可以請同桌幫助。然後通過與字娃娃交朋友的遊戲來調動認字的積極性。將生字與音節打亂,“找朋友”,“認朋友”等遊戲性的.教學環節中,同學們都非常喜歡。學生願意在玩中學,這樣既補充了豐富的拼讀練習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索精神,激發了學生學習拼音的興趣。在認讀的過程中,我還注重字音的糾正如:“牀”、“光”、“望”、“鄉”都是後鼻音,學生讀起來不容易讀標準,我採取的方法是:注意引導學生藉助拼音讀準字音,再讀不準的就看老師的口型讀,直到學生讀準爲止。

會讀不是最終的目的,關鍵是否能牢固掌握,我還通過複習鞏固加深寫生對字型的認識。首先,在教學中,可以用組詞的方式幫助學生了解字義,加深對生字的記憶。如,光—光明,月光,燈光;舉—舉手,舉重;用“詞語轉盤”的形式寓教於樂,讓學生在遊戲中複習本課的生字。還讓認識字的同學說出自己是怎麼認識的,請認識的學生當小老師,教那些不認識字的同學。於是我採用包乾到人的方法,讓認字有困難的同學自己去給自己選擇小老師。大家互相幫助,一起學習,一起讀字,一起讀書。這種方法一經實施,同學們都非常喜歡。小老師認真負責得教,同學們也喜歡學,到了第二節語文課,大夥兒基本上都能熟練地讀出這些字了。最重要的是它讓學生學會了如何與人團結合作,增強了班級的凝聚力。

這節課,我主要體現了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中讀書,學習這一教學理念。在新的課堂環境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明顯增強。特別是:假如你是大作家李白,我想問問你當時在思念故鄉的什麼人你想對他說什麼呢

這一環節,培養了學生積極動腦思考。想象能力,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不但增強了學生的興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的交際能力和創新能力,思念家鄉的情感態度得到了昇華。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春雨的色彩》是一篇優美的童話故事。優美的語言,富有詩意的課文,令人遐想聯翩。故事中,小燕子、麻雀、小黃鶯爭論春雨到底是什麼顏色的。這個問題的答案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學生帶着這個問題感受課文中蘊含着的.道理和情感,憑藉課文展開想象,並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激發學生探究大自然的奧祕。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認識“線、論”等11個生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感受春雨給大地帶來的變化。

本文內容不難理解,關鍵是讓學生感受春雨給大地帶來的變化,學會想象,學會欣賞。所以我從以下幾步來設計教程:

1、對春雨本身的感悟

春雨的形象在第一自然段的過程中作簡單的理解。然後讓學生自己質疑、問難,說說讀懂了什麼,還有哪些問題不明白。之後,我進一步把課內知識拓展:“同學們,讓我們也走進濛濛春雨中,加入小鳥們的爭論中吧!你認爲春雨是什麼顏色的?”話音剛落,教室裏馬上沸騰了起來,開始了七嘴八舌的討論。

2、瞭解春雨給大地帶來的變化

春雨讓大地變得五彩繽紛,我引導學生邊想象邊分角色朗讀文中小動物的對話,並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

3、體會文中蘊含的情趣

在朗讀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小鳥們的天真、活潑、可愛,體會春雨的輕柔、歡快。但在教學中,這點學生領悟不到位,所以讀的質量欠佳。

低年級的課題是“自主識字、快樂識字”,在本節課中,我安排學生提前預習了認讀的11個字,所以在課文分析完後我用了十幾分鐘的時間考察學生對這11個字的認讀情況,學生認識的還可以,90%以上的學生會讀、會組詞、會說字的意思,整體效果不錯。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本課要求識記14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考慮到識字量大,而且是學生剛接觸識字學習,本課教學我努力做到以下幾點,並取得較理想的效果。

一、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上課時,以激勵性評價爲主,鼓勵學生多識字。喜歡得到別人的讚賞,渴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是每一位小學生的心理需求。因此,在課堂上,我十分關注每一位學生,善於捕捉每一位學生的點滴賞光點,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使學生願意識字,體會到識字的樂趣。鼓勵學生當“小老師”。小學生有着非常強的表現慾望,讓學生當“小老師”,學生可以充分表現自己。我讓學生同桌合作,輪流當小老師,這樣既複習鞏固了拼音教學,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又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生字的興趣。

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由於學生接受能力不是很強,再加上對於拼音掌握得不是特別理想,因此實際課堂操作與預設相差甚遠。本以爲,40分鐘可以完成認識8個詞語,識記“沙發”等8個生字,以及書寫“上、土”兩個字,但在去掉圖片與拼音,讓學生識字時,才發現大多數學生還是不認識字。於是,我隨即放棄了原先的預設方案,教案是死的,課堂是活的。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紮紮實實地進行識字教學。40分鐘很快過去了,我的教學任務無法完成,課自然不完美。儘管如此,可在課餘時間,檢查學生所學情況,發現大多數學生,對這節課所學的知識掌握很好。我想這一切都緣於我對學生的尊重,緣於我把學生放在第一位的理念。

三、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

有人說過這樣的話:“播種行爲,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好的'習慣都是從小開始養成的。一年級的學生還沒有形成一定的學習習慣,因而需要老師多個心眼,時刻關注、提醒。課堂上,我十分關注學生認真傾聽別人發言,愛動腦,積極發言等習慣的培養。如,我提醒“會聽的孩子是最聰明的,因爲認真聽別人發言,可以從別人那裏學到很多知識。”用激勵性的語言提醒學生課堂上應該怎麼做,不應該怎麼做。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胖乎乎的小手》這一課,在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爸爸媽媽和姥姥讚美蘭蘭的話後,老師總結:“蘭蘭會幫爸爸、媽媽、爺爺做很多事,所以全家人都喜歡蘭蘭畫的小手。”這時,課堂上傳來吃吃的低笑聲。我才猛然醒悟,說漏嘴了!文中沒寫爺爺,說的是姥姥!怎麼辦?我索性將錯就錯,連忙擺擺手說:“別笑!別笑!蘭蘭跟你一樣也有爺爺啊!你能猜猜,她爲爺爺做過什麼事嗎?”這下,學生勁頭來了,有的說:“她爲爺爺買過啤酒。”有的說:“他爲爺爺拿眼鏡。”有的說:“他爲爺爺敲背。”……師說:“你們猜的都不錯。蘭蘭確實是個孝順的乖孫女!你們說的她都幹過。”老師緊接着問:“蘭蘭跟你們一樣讀一年級了,她爲同學,爲老師做過什麼呢?”同學們又踊躍發言。其中有個上課老走神的小男生高高舉起小手,說:“老師,我來!我來!”他笑着說:“我想,她會爲同學拾起掉在地上的鉛筆,因爲我就爲後面的同學撿過。”聽到這話,我心裏一樂!小傢伙,居然能設身處地地替別人想。看來孩子們已深刻地領悟了課文,蘭蘭的形象已引起了他們的共鳴……不知不覺下課了,我正坐在講臺前與一個學生談話,這時,“蹬蹬蹬……”跑上來兩個女孩,來到我背後,“咚咚咚……”一聲不響地幫我敲起背來。我好激動,情“”自信衆信!緣來有你!不自禁地說:“舒服!”同時又生出無限的.感慨。

教學反思:

課堂上一個不經意的小插曲,引起了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功效。我覺得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在新的教學理念下,教學應該是充滿親和力的過程,課堂是師生對話、共同成長的綠色生態課堂。要是我們的課堂禁錮學生的自由,當學生聽到老師說漏嘴,不敢笑出聲,也就不會有此精彩的片段。因此我們的課堂應該關照到學生真實的生命存在,關照到他們的心靈成長。

二、教學需要預設,但應更注重於課堂上的即時生成。如果當時教師說錯嘴後,只是承認錯誤說:“哦!對不起!老師說錯了,應該是姥姥。”然後繼續按照原來的預設教學。這樣做,也許你給孩子一個朋友式的印象,同時也會達到自己的教學目標,但肯定不會像現在這樣將錯就錯的教學更深入人心。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巧並不在於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在於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

三、《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情趣,正是課堂上學生入情入境地讀,纔會有學生設身處地地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纔會有學生爭着上來給老師敲背,演繹出濃濃的師生情。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文中通過小朋友畫家鄉體現出小朋友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小朋友畫的家鄉是美麗的,同學們在讀的時候能讀出來,但是還沒有完全投入,特別是在讀“那麼……那麼……”句子的時候,經過反覆朗讀之後纔有所體會。最後讓孩子們也畫自己的.家鄉,可是實實在在帶着美好的熱愛家鄉的心情去畫的寥寥無幾。難道我們的家鄉不美嗎?畫不好,怎麼會寫好呢?反思我們是否缺乏對孩子家鄉美的教育,在閒暇的時候,我們帶孩子走近大自然,讓孩子感受家鄉的美,有嗎?在十五年前,我曾經多次帶着孩子們走進自然,他們感受到了家鄉的美,也感受到了接觸大自然的快樂,而今天我們缺少的教育太多太多了,只是課堂上的感受而無生活實踐中的感受同樣是缺憾的教育。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一年級的漢語拼音教學《dtnl》已經結束,在這堂課上,遵循固有的教學模式:看情景圖認識新的拼音——學習情景歌記住形狀——學習寫法——進行拼讀訓練——複習總結。在這四個環節中,儘量照顧到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訓練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學習習慣。看完圖之後,讓學生跟我學習,字母的發音,儘量做到了照顧全體學生的發音情況,採用了教師領讀,齊讀,開火車讀,指名讀多種的方式。讓全體學生強化拼音的讀。

接着讓學生髮散思維,想一想,編一個兒歌記住字形。鍛鍊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對今後的說話和寫作有了一定的幫助。但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中,不能全面關懷到全體學生的編寫兒歌情況,並統一了一定的答案,不利於孩子個個性發展。在今後的教學中,可以採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即培養了孩子的合作學習的能力,又能讓他們聽取別人的建議,開闊學生的思維。

第三的環節,進行寫得訓練,首先我進行了範寫,讓學生觀察,我先寫了什麼,又在寫了什麼呢?讓學生總結出書寫的順序,然後跟我一起豎空。接着讓學生觀察它在拼音格中的'位置,進行描紅,在這期間,我儘量關注到每一個學生的養成訓練,但是僅僅口頭上提醒,並沒有走入到學生中去,進行巡視。今後的教學,我將更加重視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課堂練習中,走進學生,貼近學生,更加了解學生。

第四個環節,是進行拼讀的訓練。再拼讀過程中,讓學生把拼出的音節組詞,造句,本想練習學生的說話能力,但效果並不理想,一方面是選擇的音節沒有組詞的空間,過於依賴教參的提示,一方面,沒有考慮到對學生的說話方式,一年級的孩子還不會造句,應以說一句話的形式讓學生練習。

最後是複習小結,這一部分的設計,讓學生對所講內容有了一個複習鞏固,瞭解聲母家族又增添了新的朋友,使學生有了一個整體感知。

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說,大部分的孩子已經學習過了拼音,因此一節課能否吸引住孩子的注意力是老師教學的關鍵,也是衡量一節好課的標準。要想上好一節低年級語文課,首先就要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並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參與到課堂的活動中。其次教師的精神面貌也影響着學生,比如教師的眼神,語言,手勢等,調動渾身的器官去吸引學生。當然還要運用適當的表揚與激勵,讓孩子在學習中找到自信,主動學習。

但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是要加強自身粉筆字練習。而且要儘量做到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要自始至終。課堂上雖然注重以表揚、激勵、賞識爲主但是表揚學生的語言有點單調,要豐富教學語言,表揚要有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