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集合15篇)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集合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5W 次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人教版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集合15篇)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小夥伴》一文講了三個小夥伴關心瑪莎的事。讓學生明白:要樂於助人,多關心身邊的人,多爲他人着想,做個心中有他人的好孩子!,這篇課文學生非常感興趣。教學中,學生在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中理解了課文內容,體會到小夥伴們從不同的方面對丟失揹包後的瑪莎的關心。誰的關心是瑪莎此時最需要的呢?我提出了一個極簡單的問題:“你們最喜歡誰?”

“安東!”

“我喜歡安東!”

……

幾乎所有的學生都一邊高高地舉起小手,一邊興奮地大聲說自己喜歡安東。是啊,學生對安東將自己一大半的麪包分給瑪莎這一行爲,都從內心給予了認可,他們幼小、純真的心靈都被這一行爲所感動。

“爲什麼呢?”我接着問道。這一問,不少同學的手收了回去,有的望望周圍同學,有的又將目光轉到課本上,有的'笑着看着我,想說些什麼,可又沒有勇氣站起來,只有幾位同學的手仍然高高地舉着。這一場景與我備課時預想的差不多。因爲此時學生通過閱讀,只是很直觀地感悟到安東助人爲樂的行爲是美好的,但如果讓他們站起來用語言描述,還存在着一定的困難。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口耳目》學生在上語文課的時候,如果老師說我們來用數學知識學語文,或者是說來畫畫、唱首歌等,學生的'注意力很快就會被吸引過來,表現出很大的興趣。課程和課程之間,並不是截然分開的,而語文這門課程又是和生活緊密聯繫的,有很多內容都是可以和別的課程相聯繫。比如在認識一到十的數字時,在鞏固的時候我就做一個數學小遊戲,讓學生加一加、減一減,把得數找出來,這樣,學生的興趣就比開火車或者指名讀好濃多了。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一年級下冊《畫家鄉》一課,圖文並茂,情景交融,可以說是一幅極具人文色彩,適合欣賞、領悟的風景畫。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有興趣地朗讀課文,積累自己喜歡的語言,識字、寫字,畫一畫自己的家鄉。

課文爲我們展現了一幅幅迷人的畫卷。蔚藍的大海,蘊藏着豐富的寶藏,羣山碧水,是多麼的清秀,遼闊的.平原,是綠色的海洋……課文較長,2—6自然段結構形式幾乎是一模一樣的,每一個自然段都可以獨立成文。因此,我在教學本課時,重點指導學習第2自然段,爲以後幾個自然段的學習做好鋪墊,然後引導學生自主閱讀3—6自然段。同時在熟讀的基礎下進行背誦。

背誦方法提示:

1、看圖背誦

2、按課文敘述思路背誦,如誰的家鄉在哪裏————畫了什麼————畫畫的孩子是誰。有些孩子挺怕背誦,但是背誦是幫助孩子積累語言、訓練語感的重要途徑。沒有任何指導讓孩子背誦會比較吃力,但教師給予一定的背誦方法提示就能促使學生變機械記憶爲理解記

在上這篇課文時,最大的遺憾是沒有課件,沒能向學生展示無邊的大海,蒼翠的羣山,一望無際的大草原,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大城市。如果有這些生動的畫面,學生一定會更深刻的理解課文。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荷葉圓圓》

這是一篇語句優美、輕快活潑的散文詩。在教學時我通過讓學生欣賞美麗的'畫面,美讀清新的文字,想象動人的場景,背誦優美的句子,讓孩子們充分感受到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魚兒快樂的心情,感受夏天給我們帶來的情趣。孩子們在美的情景中美美地學,美美地讀,在檢查中發現每一個孩子的朗讀都是那麼聲情並茂,是孩子們已經入情入境了吧!

教學生字時,通過多種方法識字,有分散識字與集中識字,有演一演,有說一說等等。一堂課下來,孩子們就不知不覺地記住了這些生字。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這節課我給學生講《第二次烏鴉喝水》的`故事,接着我再引導學生展開討論:

1、爲什麼烏鴉的辦法不靈了?

2、從中明白了什麼道理?

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深了,懂得的道理也更多了。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棉花姑娘生病了,葉子上長滿了蚜蟲。啄木鳥飛來了。棉花姑娘說:“啄木鳥伯伯,請您幫我捉蟲吧!”啄木鳥搖搖頭說:“對不起,我會捉樹幹上的害蟲,不會捉蚜蟲。”

青蛙蹦蹦跳跳地來了。棉花姑娘說:“青蛙叔叔,請您幫我捉害蟲吧!”青蛙擺擺手說:“對不起,我會捉稻田裏的害蟲,不會捉蚜蟲。”

幾隻圓圓的小瓢蟲飛來了,見到棉花姑娘身上的蚜蟲,就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棉花姑娘高興地說:“謝謝你們幫我捉害蟲。你們是誰呀?”小瓢蟲說:“我們身上有七個黑點,像七顆星星,大家叫我們七星瓢蟲。”

棉花姑娘的病好了。秋後,結滿了棉桃,咧開嘴笑啦!

一年級語文下冊第30課《棉花姑娘》教學札記

《棉花姑娘》一文選自人教版第二冊第八單元,本單元的主題是“我們身邊的科學”。《棉花姑娘》一文向我們講述了一個生動的童話故事:棉花姑娘病了,葉子上長滿了蚜蟲,它請求燕子、啄木鳥、青蛙給自己治病,可它們都“心有餘而力不足”。正當蚜蟲們得意地吸食棉花姑娘的汁液時,七星瓢蟲趕來把害蟲一掃而光。棉花姑娘又快樂地生長,吐出了雪白的棉花。這篇課文寓生物常識於生動形象的故事之中,語言符合兒童特點,對學生了解科學知識有較強的啓發作用。

一、紮實字詞教學,促進語言內化。

小學語文,字詞的學習是基礎,是重點,也是完成新教材許多教學任務必經的路徑。在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字詞教學,運用多種形式,讓學生讀準字音,掌握字形,理解詞義,促進學生語言的內化。在初讀課文時我先讓學生藉助拼音讀準字音,再用課件展示字詞,檢查學生對字詞的掌握。對詞義理解設計巧妙,讓學生從詞語中挑出一種動物介紹一下,在學生介紹了動物的本領後,我又出示三句話:“蚜蟲愛吃蔬菜葉子,是害蟲。”“七星瓢蟲是益蟲,是莊稼的好朋友。”“啄木鳥姑娘能給大樹治病,是大樹的好朋友。”讓學生讀一讀,挑選一句向同桌介紹一下。這樣的設計,既讓學生理解語言運用,學會運用語言,又讓學生認識了動物的本領,豐富了知識,達到提高語文能力的目的。

二、與文本對話,激發情感生成。

“閱讀不僅是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教師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更是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我們更應把着力點放到疏通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渠道上。”在課堂上我運用多媒體、語言等手段創設一定的文本情境,讓學生在不知不覺的成爲文本情境中的角色,進入文本,深入角色的內心世界,喜角色之喜、憂角色之憂、急角色之急……真正與文本進行心靈對話,與角色產生情感碰撞。課文2—4小節棉花姑娘請動物醫生給她治病的段落十分相似,角色對話能引起他們個性朗讀和表演的慾望,也能激發學生感情生成的目的。在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讀好棉花姑娘的話,如“身上長滿蚜蟲的棉花姑娘看到燕子時,它着急地求救了!誰來當一回棉花姑娘,讀一讀她說的話。”再讓學生讀好燕子的話,“燕子,燕子,你就幫棉花姑娘治治病吧!”接着引導學生進行對話,“棉花姑娘快求救吧!”“身邊的燕子醫生幫幫她吧!”讓學生在角色朗讀中體會棉花姑娘的急切心情和動物醫生幫不了棉花姑娘的.抱歉心情。

三、創設童話情境,落實說話訓練。

情境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一種十分有效的手段,它符合兒童的思維特點,運用得好學生猶如身臨其境,這樣不但可以激發興趣,而且可以活躍思維。課文以童話的形式出現,我在課堂上創設各種情境,讓童話情境貫穿教學始終,並引導學生在情境中進行說話訓練。如學生認識了蚜蟲,在朗讀中表現了對蚜蟲的厭惡之情後,我問學生:“棉花姑娘,這麼多可惡的蚜蟲在你身上爬來爬去,你想說些什麼嗎?”從而引導學生說出棉花姑娘盼望能有醫生來治病的急切心情。又如七星瓢蟲來給棉花姑娘治病時,我在學生的額頭貼上七星瓢蟲的標誌,說:“你就是七星瓢蟲,介紹一下自己吧!”讓學生把課本語言轉化爲自己的語言。我還讓學生扮演七星瓢蟲,爬到棉花姑娘身上去捉蟲,做一做捉蟲的動作,還要跟棉花姑娘說說話,讓學生在行動中體會七星瓢蟲的能幹。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本課要求識記14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考慮到識字量大,而且是學生剛接觸識字學習,本課教學我努力做到以下幾點,並取得較理想的效果。

一、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上課時,以激勵性評價爲主,鼓勵學生多識字。喜歡得到別人的讚賞,渴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是每一位小學生的心理需求。因此,在課堂上,我十分關注每一位學生,善於捕捉每一位學生的點滴賞光點,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使學生願意識字,體會到識字的'樂趣。鼓勵學生當“小老師”。小學生有着非常強的表現慾望,讓學生當“小老師”,學生可以充分表現自己。我讓學生同桌合作,輪流當小老師,這樣既複習鞏固了拼音教學,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又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生字的興趣。

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由於學生接受能力不是很強,再加上對於拼音掌握得不是特別理想,因此實際課堂操作與預設相差甚遠。本以爲,40分鐘可以完成認識8個詞語,識記“沙發”等8個生字,以及書寫“上、土”兩個字,但在去掉圖片與拼音,讓學生識字時,才發現大多數學生還是不認識字。於是,我隨即放棄了原先的預設方案,教案是死的,課堂是活的。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紮紮實實地進行識字教學。40分鐘很快過去了,我的教學任務無法完成,課自然不完美。儘管如此,可在課餘時間,檢查學生所學情況,發現大多數學生,對這節課所學的知識掌握很好。我想這一切都緣於我對學生的尊重,緣於我把學生放在第一位的理念。

三、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

有人說過這樣的話:“播種行爲,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好的習慣都是從小開始養成的。一年級的學生還沒有形成一定的學習習慣,因而需要老師多個心眼,時刻關注、提醒。課堂上,我十分關注學生認真傾聽別人發言,愛動腦,積極發言等習慣的培養。如,我提醒“會聽的孩子是最聰明的,因爲認真聽別人發言,可以從別人那裏學到很多知識。”用激勵性的語言提醒學生課堂上應該怎麼做,不應該怎麼做。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在課堂上,我們常常會對學生說:“大家應該善於思考,勤于思考。”對於老師來講,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這些天我們學校組織了語文教師優質課評比活動,我認真閱讀了教師用書和語文課程標準,在網上也查閱了相關課文的資料,認真準備執教了《識字5》一課。

現針對《識字5》一課,做一簡單分析如下:

(一)教學環節設計要合理。

本節課我設計在識字後感情朗讀課文,本以爲能讀得很令人滿意,但是學生學的不是很感興趣,沒有在具體的語境中朗讀,讀出來總令人感覺乾巴巴的,沒有一點生機。如果能做一個優秀的課件,讓學生感知金色的沙灘,蔚藍的海面,紅色的晚霞,相信朗讀效果肯定會更棒!

(二)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太小,跳課文教學,使他們難以“消化”。

《識字5》是第四單元的識字課文,挑出來放在剛學完拼音後上,他們的理解能力跟不上,課上我引導學生把“沙灘”舒服的感覺讀出來,學生就讀得很輕很拖,以爲這樣就是“舒服的感覺”。而在生字教學“浪”字時,對這個左右結構的'字,他們怎麼都擺不準位置,雖然我多次強調“左窄右寬”,學生寫得也很辛苦,但寫出來的字還是“左右胖瘦不相宜”。回到辦公室,自己反覆的琢磨思考,思來想去,終於豁然開朗,找到“病根”所在。借鑑別人的教學設計,究竟是爲了模仿還是借鑑?如果一味的把別人的教學設計的種種環節,甚至是一句話都照搬到自己的教學中來,不但不會見效,反而還會事倍功半。還記得自己剛剛走上工作崗位時,領導對我說過:備課不僅僅是備課本、備教參,更重要的還要備學生。不是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適用於任何一名學生。作爲教師我們應該針對孩子們不同的接受水平以及已有的知識能力,爲他們營造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

(三)鼓勵學生,方法多樣,要適合學生

在課堂上,我們常常發現這樣的情況,有些學生上課很活躍,一個問題問下去,搶着回答,或者舉手時發出“我、我、我”的聲音,這是就要鼓勵學生:上課積極很好,但要遵守課堂紀律,如果你能安靜的舉手,老師就更喜歡你了;有些學生很內向,上課不敢舉手,但是坐的很端正,這時就要引導他們,你坐的真端正,如果你能膽子大一些,勇敢的舉手發言,就更好啦!有些學生回答偏離了問題,我就說:你的想象力真豐富,試試看。經過老師提醒,能不能回答得更好些。

通過對這堂課的反思總結,我學到了許多教學中的知識,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探索,總結經驗,爲學生創造一個輕鬆,愉悅的課堂。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根據教學進度,我準備的是課文《畫》的第一課時教學。在這節課上,我將教學目標定位在指導小朋友初步瞭解課文,重點指導同學讀課文利用以前學習過的識字方法分類識記生字和說反義詞的練習。雖然,在課前我對於教學設計已經爛熟於胸。在教學中我教態好,引用先進先進的教學理驗,大膽的創新。一節課下來的到了各位老師的好評。

但是在課上無論是我自身的教學,還是同學的課堂常規都曾在這一些問題。

一、在課堂教學方面

1、課前對同學的學情估計缺乏:

在上個學習單元的《語文園地一》中,同學們就已經接觸了反義詞的概念,並在課上進行了說反義詞的練習。在這節課上,我只是想將課後練習引入課堂教學,藉助同學對課文內容的初步理解,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反義詞,然後順學而導,讓學生進行說反義詞的拓展練習。因此,在課上,我試圖讓小朋友直接找出課文中的三組反義詞,認爲這一教學環節只是引入練習的一個過渡,但怎麼也沒想到就是這麼一個簡單的環節,同學們竟然沒有一個人能夠完整、正確找出課文中的反義詞,甚至還有一個同學在課上隨便地問出:“反義詞是什麼東西?”這樣的情況,是我在備課過程中沒有預期的,一時間我慌亂無策,沒想到以前連練習都做過了,同學們說出了遠比書上更難的反義詞,怎麼偏偏在有老師來聽課的情況下,出這種狀況呢?此時的我陷入了尷尬的局面,沒有方法只得重新引導學生回憶反義詞的概念,然後又通過現場扮演引導同學體會“近與遠”、“來與去”、“有與無”之間的相反意思。在課後的認真反思中,我認爲這樣的情況其實是完全可以防止的,只要是課上我引導學生從《語文園地一》中的題目說起,引導學生先理解反義詞的概念,再練習操作就可以了。由此,我想到自身在備課過程中,過於注重教學環節的設計,而忽略了學生的學情,沒有一個緊急的預案,纔會被學生在課上弄得個措手不和,毫無防備。我想這就是新課標中反覆強調是“教師是的.在教學過程中要充沛尊重同學的主體地位,教師的教學要爲學生的學習服務。”

2、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忽視了對同學唱讀的糾正:

由於剛剛接手一年級同學的朗讀指導不清楚應該掌握到何種程度,在以前的四年級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我比較重視糾正同學的唱讀現象,認爲一年級的小同學只要將字音讀準就好,唱讀也屬自然現象,所以沒有和時糾正。在聽過了指導教師的評課後,我認爲自身對於同學的朗讀要求過低,應在朗讀上對學生加以規範和指導。

二、在組織課堂方面

在這次講課過程中,我深切地感覺到自身的組織課學能力急需加強。看到自身班的同學在有老師聽課的情況下,還是不時地亂動、坐不住,站在講臺上的我,還要對其微笑提醒,真是感覺力不從心、很是着急,但在着急之餘我也在分析其原因所在:

課上對學生的即時性評價,僅停留在口頭褒揚階段,實效性不強:

在課上,看到有局部的學生坐不住,甚至有說話的現象,我沒有直接批評,而是從正面肯定了做得好的小組和個人,但評價的形式僅僅是口頭評價,評價的語言僅僅是“現在某某小組做得好”,如此而已。當時也有的同學出於集體榮譽感也做好了,但是堅持的時間很短,不一會就又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了。其實,對於本班的同學,我在課下也採用小組評比和發獎勵貼紙的形式對同學的課堂表示給予評價和鼓勵,只是有老師來聽課,我認爲在課上給同學們發貼紙會耽誤教學時間,可能會完不成教學任務。但沒想到,在課上反覆提醒同學們的課堂紀律和坐姿,指出個別同學的問題非但沒有節省時間,反而因此延誤了許多教學時間,沒有良好的課堂秩序作保證,學生在課上學習得更加費勁,我講起課來也覺得力不從心了。因此,我想,低年級的課堂教學,即時性的評價以和評價形式多樣化至關重要,無論幾年級的教學都要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心理特徵動身。

總之,對於低年級的語文課堂教學,我還有許多缺乏,還需要向身邊有經驗的教師學習,請各位老師們多多指教。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新課程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大家雖然都在實踐,也都處於與學生同樣的起跑線上,但我們畢竟是教育者,有的東西還要老師們的不斷引導,領着我們的孩子也走進新課程。

一、聯繫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語文是母語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如何讓我們的課堂與學生們的生活實際相聯繫,就顯得特別重要,我在平時的課上也是經常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知識、認識生字,讓我們的課能與生活接軌,這也是對我們課堂的最好延伸。在我的這堂課上,也是在學生學習生字以前,讓他們先說說“這裏有你以前認識的字嗎?你是怎樣認識的?”目的是想激起學生生活的火花,說說在生活中有沒有看到過,讓學字與他們的生活實際相聯繫,而且也鼓勵了像這樣的學字方法及途徑。這對學生學習語文是十分有利的,特別是在新課程實施的今天,就顯得特別得重要。

在教材的處理上,我也注意與學生們的實際相聯繫,使我的課能“立足於文本,又不拘泥於文本”。比如在學習濤濤的家鄉後,我讓學生以濤濤的身份向大家介紹自己的家鄉,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主要的是能對文本進一步地延伸,學生可以自己加減內容,除了書上的,還可以是圖上看到的或自己想象到的。這樣也能拓寬學生的說話空間,同時使課堂顯得更加豐滿。

二、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努力成爲學生學習的親密夥伴

新課程理論提倡教師的角色的轉位,觀念的轉變。需要教師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做學生的學習夥伴,在教學中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所以在我的課上,往往會聽到這樣的問題:“你讀懂了什麼?你從圖上看到了什麼?你有什麼發現?你知道了什麼?”。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的答案,自主地探究。比如在學習濤濤的家鄉這一段時,我只是問:你讀了課文,讀懂了什麼?沒有做過多的提示。這樣,我就留給學生很大的思考空間,學生擁有主要的發言權,老師這時已不再是領導者,而成了學生們的學習夥伴。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就能真正的體現,學生的學習也纔是自主的、探究的。

三、改變評價方式,努力使每一個學生參與學習評價

傳統的教學中往往以教師的評價爲主,學生處於被動的地位,根本沒有發言的機會。這種評價,使學生在性格和情感受到壓抑,難以形成開朗活潑的性格,不易形成創造性人格,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視野的拓寬。而現在的課堂教學,越來越注重學生評價與自我評價,提倡讓學生自己來參與評價。在我的.這堂課上,有位小男孩在讀課文後,我問他:“你認爲你讀得怎麼樣?”那位學生也很老實,搖搖頭說:“不好。”還讓他請一位自己認爲讀課文不錯的學生來朗讀。恰恰這位被請的學生有個地方讀錯了,好些同學都在笑他。那位同學臉都紅了。這時我隨機應變,馬上抓住一位笑得最大聲的女孩子,故做糊塗地問:“你爲什麼笑啊?”她說:“他哪個地方讀得不好。”我馬上有追問:“那你能讀好嗎?”使得剛剛的笑聲,變成了一陣學生對學生的朗讀評價聲,我覺得我能抓住這點細微的東西,讓它碰發出智慧的火花,還是值得探討的。

四、圖音結合,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

我根據低段孩子形象思維比較豐富的特點,在課上大量運用了形象的圖片,來幫助學生理解和說話,這樣就降低了說話的難度,使更多的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說話中來。比如在學習第二段的時候,我讓學生學着“那麼……那麼……”的句式說話,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還是很有難度的,我就利用幾張形象的圖片,給學生們創造良好的說話情境,使得孩子們也有話可說。另外,我在課前安排的家鄉圖片的欣賞,也是喚醒學生對美的感知,從而激發起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新課程是一門永遠也學不完的課,課程改革爲我們帶來的新的教學理念,爲學生髮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我認爲,凡是學生能夠探索出來的,教師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夠獨立發現的絕不暗示,讓學生從生活、活動、思索、合作交流中學習,儘可能多給一點思考的時間,多給一點活動的空間,多給學生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多一點創造的信心,多一點成功的體驗。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語文園地六》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本課時注重了學生的積累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做到了以“遊戲”“創新思維”的智力開發爲主,拓寬了教材所要求的知識度,爲學生掌握“難音字”提供了巧記的捷徑。

不足之處在於,教學內容的容量過大,還可精簡一些,讓課程的知識緊跟“難音字積累”的主題,從而,讓學生以此方法,去自學《語文園地六》的`前四項內容。如這樣改進後,本課的教學會在學生“積累難音字”能力方面,有較高的突破和提高,又可留出很多時間,讓學生靈活運用,去發現和尋找“難音字”,教學效果會更好。

《語文園地六》第二課時教學反思

本課時,最大的難點就是查字典這一部分,學生程度較好的,能基本掌握查字典的方法。這需要在課下多加練習鞏固。尤其是在26個大小寫字母上面,出現回生現象。要繼續鞏固所學知識。

展示臺部分,更大的激發了學生生活中識字的積極性。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複習四》是第一冊拼音教學部分的最後一次複習。本次複習有7項內容,根據課時安排,本課時我選擇了“我會連”、“讀讀連連”、“讀讀畫畫”3項內容。

根據內容特點,設定了3個教學目標:

1.通過有趣的練習形式複習聲母,練習書寫;

2.能夠正確地拼讀音節,連接相對應的圖片;

3.正確地拼讀音節,瞭解秋遊該帶些什麼,並能用簡筆畫將這些東西畫下來。

爲了完成預定目標,我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情境導入法:通過創設學生喜歡的情境,把幾個沒有內在聯繫的內容有機地組合起來,引導學生融入到老師創設的秋遊活動中去,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減少簡單、機械的練習所帶來的枯燥、乏味。

2.學以致用,通過背誦、辨析、連線、拼讀、默寫等形式,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堂課,可分爲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1.創設情境,用幾張代表性的圖片、簡練的成語,引導學生走入秋天的情境。用期待小導遊出現的心境,組織學生積極、主動地去複習23個聲母,以有趣的連線方式檢查背誦。

2.溫馨提示,拼讀音節,並進行秋遊常識的教育和將拼音學習與生活相結合的訓練。

3.邊遊邊學,鞏固音節的拼讀。讓學生以參觀動物的形式,自然而然地稱呼它們的名字,並進行拼讀,寓教於樂,提高學習拼音的興趣。

4.有了前幾個環節的鋪墊,最後以小海豚要求的口吻讓學生默寫,學生樂於完成,並有相當的自信去完成。

上完課後,回顧整個教學流程,覺得自己在課堂上做得比較好的是:創設的'情境活潑有趣,引導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學習拼音,學生學習興趣較高,能較快地參與到教學中,並始終保持了較高的學習積極性;關注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把目光落在每一個學生身上,讓每一個學生都覺得自己受到了老師的關注,課堂上沒有被老師遺忘;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注重鼓勵,幫助他們建立學習信心。做得不夠的是:教學語言不夠流暢,有些地方還需更活潑;教學時間和流程控制得不夠準確,以致拼讀的環節時間太倉促,學生參與拼讀的訓練面不夠廣;默寫的時間太少,來不及在課堂上檢查、訂正。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文中通過小朋友畫家鄉體現出小朋友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小朋友畫的家鄉是美麗的,同學們在讀的時候能讀出來,但是還沒有完全投入,特別是在讀“那麼……那麼……”句子的時候,經過反覆朗讀之後纔有所體會。最後讓孩子們也畫自己的家鄉,可是實實在在帶着美好的熱愛家鄉的心情去畫的寥寥無幾。難道我們的家鄉不美嗎?畫不好,怎麼會寫好呢?反思我們是否缺乏對孩子家鄉美的教育,在閒暇的時候,我們帶孩子走近大自然,讓孩子感受家鄉的.美,有嗎?在十五年前,我曾經多次帶着孩子們走進自然,他們感受到了家鄉的美,也感受到了接觸大自然的快樂,而今天我們缺少的教育太多太多了,只是課堂上的感受而無生活實踐中的感受同樣是缺憾的教育。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案例:

指導平原這一段

師:“你能說說,我們的家鄉在哪兒嗎?”

生:陳家堡

生:三石橋

……

(學生的回答範圍過於狹小,只說了個小地名。)

師:我們的家鄉跟課文中平平的家鄉一樣,也在平原。除了書上寫到的這些平原的特點,如:

金黃的'稻子,雪白的棉花等。我們這兒還有什麼?

生:春天有桃花。

生:春天有竹筍。

生:夏天有荷花、西瓜……

反思:

讓學生聯繫實際理解課文,能讓學生在直觀、感性認識的基礎上,上升到理性的認識,能更全

面、更深刻地理解課文,也能更好地記住課文內容,理解平坦、寬廣的意思,想想我們平時能看到

家鄉的邊嗎?讓學生通過實際和課文的對比,瞭解到其實我們的家鄉比書上寫得更美,物產更豐富

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月亮的心願》是一篇優美的童話故事,以月亮的內心變化爲線索,引出了要關心體貼父母的情感,是一篇充滿家庭溫情的課文。本文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課文蘊含的思想感情。

這個教學片段非常的簡單,沒有什麼設計特別的地方。但是我覺得最大的優點是給予了孩子們充分讀的時間,充分去感受讀的快樂。然後從同學的評價中去感悟課文蘊含的情感。在新課程下小組學習成了重要的學習方式,在小組合作中孩子們互相幫助,互相學習。有了合作的精神,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非常高。如分角色朗讀,一個學習小組內肯定有朗讀比較優秀的學生,這就可以互相影響。還有讓學生自讀自悟這一環節,我覺得也很好。使學生養成了主動思考,積極探索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上完課後,我將近用了20分鐘的時間來講講班級中的家長與孩子的.關係。舉例說了爸爸媽媽是如何的關心我們的成長的,我們要體貼關心父母長輩。教室裏安靜得出奇,大半的小朋友感動得哭了。下課後我又找了幾位小朋友談心。孩子們都認識到了父母對自己的關心,表明自己要好好孝敬父母。我覺得效果來了,課堂延伸到課外,這樣的教育效果真的很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