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高一語文的教學反思15篇

高一語文的教學反思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6W 次

作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一語文的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高一語文的教學反思15篇

高一語文的教學反思1

上課時,我介紹完背景後,飽含激情地朗讀了一遍,沒想到學生報以熱烈的掌聲,還的的同學說:“老師再讀一遍!”於是我又讀了一遍。更出乎我意料的是許多學生竟然也煞有介事的跟着讀了起來!本來我打算讀完後接着講解、賞析,然後再讀,看到同學們讀的激情已被我激發起來,我放棄了原來的思路,先教學生讀,通過停頓、重音、語速、節奏的處理引導學生“讀中悟情,以清帶讀”,使學生對這首詞有了更深的感受加領悟。這節課大多數學生情緒高昂,氣氛熱烈,學生的這種情緒也感染了我,我不僅講解流暢,而且優美的詞句汩汩而出,在不知不覺中上完了這節課!

通過這節課,我深深感到,教讀詩歌老師必須先喜歡,老師把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容入朗讀中才能更好地感染學生,引起學生的共鳴。其次,詩歌教學應吧重點放在朗讀上,再獲激昂奔放、或舒緩有致的朗讀中感悟作者通過外在的客觀物象所表達出來的內在的思想情感,欣賞他們爲創設美好意境、抒發內心哀樂所運用的高度凝鍊的語言,把握詩的用韻、節拍、停頓,聲調的輕重緩急,字音的'響沉強弱,語流的疾徐曲折,從而濡染心靈,陶冶性情,培養學生的文學趣味。

當然,我也清楚的認識到自己還有許多不足之處,比如在各個環節的銜接上,在一些問題的設置上,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完善自己,完善教學!

高一語文的教學反思2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這篇文章,我聽過許多老師講過公開課。可以說,幾乎每個老師的講法都不一樣——有的着重於品味語言;有的偏向於體會作者的感情……聽得越多,便越覺得這篇課文不好講,尤其是要講出這篇文章的精妙之所在,真是難上加難。

一篇文章的學習,不可能種種能力面面俱到,只能突出其中一兩個能力的訓練。這就要求教師突出重點,“小切口,深挖掘”。

這篇課文的教學目的是爲了加深學生對於語言運用的理解。語言文字可以表現多種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攝影美……如何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體會到這些美呢?選取什麼樣的切口呢?我陷入了深思。

一段《神祕園》中的音樂飄了過來。是的,美妙的音樂能給人美的享受,美的薰陶。其實,美麗的文字也有這樣的審美功效。藝術是相通的。我知道該怎麼做了——引導學生動用他們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感覺、憑藉他們豐富的想象力來體會這篇文章的美。

在講文章的第四、五自然段的時候,我發動學生動用所有的感官來欣賞這兩段文字,然後問他們:“在這兩段文字中,你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又聞到了什麼?感覺到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同學們讀着、討論,教室裏非常熱鬧。

把這種濃厚的學習氣氛推向高潮的,還是關於第六自然段的討論。我先拋出了一個問題,“如果讓你用一種藝術形式來表現第六自然的`內容,你會選擇什麼樣的藝術形式?是畫?是音樂?是舞蹈?還是別的?”大家的回答比較一致,都認爲應選擇一幅畫來表現這段文字所傳達的內容。我的下一個問題接着來了:“繪畫有很多種類,按照表現技法的不同,可以分爲油畫,水彩畫,水粉畫,素描畫和水墨畫等等。如果你是一位畫家,你會選擇哪一種繪畫技法來表現這段文字呢?爲什麼會這樣選擇呢?”

“素描!”一個聲音很快地響起。

“來,來,你說說看,爲什麼選素描呢?”

“因爲素描畫簡潔。第六自然段描寫的景物不多,就只有樹和山,如果用別的畫來表現,畫面就會顯得比較雜亂。”

這個心直口快的孩子很自信地坐了下去。教室裏忽然一片寂靜。有的學生在點頭,有的學生卻皺着眉在搖頭。一隻手高高地舉起來,是個秀氣的女孩子。

“老師,我覺得素描畫不好。因爲素描畫的線條太硬,層次感、黑白對比都非常分明。但這段文字所表現的內容很朦朧,很含蓄。您看:樹色陰陰象一團煙霧,遠山也只是樹梢上隱隱約約的一帶遠山,樹與山的界線是不分明的。所以我覺得用素描畫不好。”

“那你認爲用什麼畫比較好呢?”

“用水彩畫吧!”她想了一會兒,“因爲水彩畫比較適合畫景物,它能表現出景物朦朧、含蓄的美”。

“不對!不對!”這個孩子的話音未落,另一個反對的聲音響起來,我點點頭,示意他發表他的觀點。

“水彩畫的顏色太明麗,一般用來表現白天的景物。這段文字寫的是晚上的景物,色彩哪有那麼鮮豔?”

我又問:“你說說看,用什麼種類的畫表現要好一些呢?”

“我還沒有想好。”他不好意思地搔搔頭。

“你學過畫嗎?”我問。

他搖頭。

“那你怎麼知道這些的呢?”

“憑感覺!”

哦,感覺!好玄的詞兒!這不正是語感嗎?

“好!班上有同學學過畫嗎?我們來聽聽‘專家’的意見,如何?”

一個男生很神氣地站了起來,還故作姿態地清了清嗓子。大家都笑了。

“我覺得用中國的水墨畫比較好,水墨畫色彩淡雅。在這幅畫中,可主要選取黑墨,通過墨的深淺來表現遠山近樹的層次。水使墨盪開,使山與樹的界線呈現出一種隱隱約約的狀態。而且,中國的水墨畫講究一種‘留白’藝術。就是整幅畫並不畫滿,而是適當地留取一定的空白,給欣賞者一定的想象空間。因此,中國畫最適合表現空靈、含蓄的意境。而未自清先生在這段文字中表現的淡淡憂傷與落寂,也就是‘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這句話,通過整個畫面能很好地表現出來。

教室裏安靜極了,接下來便是雷鳴般的掌聲。講得多好啊!我們的學生總會有讓老師驚奇的潛質。我從他的一番話中知道了許多我以前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們的回答讓這節課更加精彩了。

同學們都很贊同他的觀點。因爲他的話十分有說服力。上課,並不是簡單的老師教、學生學的過程,而是匯聚了許多閃光點的教學相長、師生互動的過程。

我想,我應該把這節課記下來。

高一語文的教學反思3

“知人論世”是讀懂文章的必要方法,所以讓學生掌握好這把鑰匙是尤爲重要的。在教授這篇課文時我對寫作背景作了充分介紹,所以學生在理解文章思想時顯得不是很困難。在課堂上可以用此法着重解決作品的思想意義甚至文化等較深層次的問題。前提是教師要根據課文的重點、難點以及學生的認知理解水平精心設計問題。

在語言的賞析上,有學生提出“徘徊”是來回走動的意思,而月亮一晚上只能走一次,如何“徘徊”?我把這個問題拋給學生,這是學生紛紛開動腦筋,有認爲這裏的'“徘徊”是寫月亮移動緩慢的意思。有認爲是側面寫了作者的心理,他覺得月亮對遊人含情脈脈,不忍離去,因而對冰清玉潔的月亮產生愉悅之情。我對後一個回答評價道:這位同學的解答把景與情交融在一起了,很好。“徘徊”一詞真是一字千鈞,體現了蘇軾語言的精練生動,詞簡情真。由此可見,只要學生積極思考,有時會給老師意外驚喜。

高一語文的教學反思4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根據了教學需要,設計了三層提問,從而完成了這節課的教學,學生學習效果較爲明顯。

在第一層次的問題設計中,我主要是在導課時,運用了提問的形式,目的是引起學生的對本文的學習慾望。問題一:“同學們,上三次的作文難點有什麼不同?爲什麼寫教官就不及寫父母、老師、朋友形象鮮明呢?是事件太少,人物不熟,還是其它的問題呢?今天就讓我們從梁實秋先生的《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一文中找答案吧。”本次提問不用同學回答,只要引起學生的注意,重視本節課的學習。提問針對性強,學生很快就進入狀態。

完成了導課,就是學習重點了,一方面是分析人物形象,另一方面是總結學習寫作手法。我同樣進行了兩次提問,設計了幾個問題。

分析人物形象時,我的提問是:到清華大學演講的人不計其數,但他們卻沒有給作者留下什麼印象,爲什麼梁啓超卻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說他在演講時有什麼特點?請同學們討論他的特點,在文中找出相關語句並參照課後練習一給這些語句加旁批。這樣就很具體的要學生對人物形象做出分析,學生的學習目標也就很明確了。

提問三是關於寫作的`。問題是作者如何抓住人物特點描寫凸現人物性格?又如何通過一件事寫人,表現出人物的性格特徵呢?

總結:以肖像、神態、語言、動作描寫,凸現人物特點;描寫要抓住人物特點,要繪形更要繪神。通過一件事寫人,將一種描寫方式分開,從各個部分描寫。本文就是將語言描寫分爲:寫聲音和寫內容;外貌描寫分爲:肖像、表情、神態。來刻畫人物形象的。

經過這樣的三次提問,三層問題設計,完美地完成了學習任務。提問的精巧設計對於教學大有益處。

高一語文的教學反思5

本節課的設計成功之處在於重視“人”的發展,以人爲本。衆所周知,學生不是一隻等人喂的鴨子,而是一個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在平等、開放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既可學習知識,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開發和能力的培養。同時,又可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這也正是新時期語文教學乃至各科教學都應做到的。

除此之外,我認爲本節課體現了教師是“促進者”而非“帶領者”。在整節課中,我的活動雖不很多,但並不清閒,我要積極地看,積極地聽,設身處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爲,所思所想,隨時掌握學生的情況,並且給學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這裏的關鍵在於如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能自己去實驗、觀察、研究、探討,使他們全身心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這樣的課堂才能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高一語文的教學反思6

20xx—20xx學年度,我擔任高一年級兩個班的語文教學工作,其中一個是成績優秀的班級,一個是普通班級。回顧一年來的工作,我認爲自己積極主動,認真負責,較爲圓滿地完成了學校交給的教育教學工作。

一、所做的努力:

(一)保持、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做好初、高中的銜接工作。

1、衆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認爲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有一部分來自他的語文老師,因此,我努力上好每一節語文課,力圖用充沛的感情,豐富的語言、知識,深刻的思想,靈活的教法來吸引學生,引發學生興趣。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各種語文活動中充分展示自我,有利於我全面瞭解學生實際。

2、復背課文

利用早自習時間,對初中所學詩歌、文言文進行復背檢查,讓學生在復背的過程中增強文言語感,有利於高中文言文教學。

3、堅持每週寫隨筆,不限制內容、體裁,只要求必須表達真情實感。同學們在隨筆中暢所欲言,喜怒哀樂任意表達。我堅持全批閱,每篇隨筆後面都有我或多或少的批語,這些話給學生們鼓勵,讓他們樂於表達。我還在其中把握了學生的思想動態,有利於我的班主任工作,也能爲其他老師提供有效的教育建議。

(二)夯實基礎知識,培養語文能力

面對兩個基礎、水~平相差甚遠的班級,我該如何實施教學呢?首先,我把語文知識分爲兩類,一類是需要記憶、背誦、積累的基礎知識。一類是需要學生掌握技能、方法,進而形成能力的。比如:閱讀、寫作。

對於第一部分內容,主要發揮了各班語文科代表的'作用,請他們按照要求佈置、檢查、督促學生複習,利用早自習做過關練習。後來我覺得這樣做還不夠,就在第二學期改變做法,對1000個字音練習逐一過關,每個學生每星期過關100個字音,並且是老師逐一檢查每個學生過關。這項工作很煩瑣且歷時長,但師生都堅持得很好,學生興趣高漲。

對於第二部分內容,就需要精講多練。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傾筐倒豆莢容易,畫龍點睛難”,“精講”講什麼?怎麼講?我想還是從學生實際出發比較好,爲此,我努力從學生練習中發現問題,精講一些可操作性較強的方法,並輔之以練習加強訓練。這學年主要強化的是學生寫作訓練。訓練學生審題、擬綱,訓練學生髮散思維,訓練學生辨證思考。

(三)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有效地進行個別輔導,認真分析他們在平常學習和練習中的不足,分析原因,指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並督促改正。

二、存在的不足

1、作文訓練有些操之過急,且沒有做到分類施教。

2、面批作文量大,堅持的不好。

3、平行班學生情況把握不準,在語文課上的思想教育內容偏多,今後想辦法改正。

三、揚長補短,努力完善自我。

在一年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深感只有不斷學習,才能跟得上時代,纔不會被淘汰。我參加了高級研修班的學習,堅持每天讀書,充實自我,尋找一切可以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機會,不斷汲取新知識、獲得新養料。

總之,一年的教育教學工作受到學生的歡迎,但我深知,路還很長,我會繼續努力的。

高一語文的教學反思7

1、 教學反思 :教師要認真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因此身爲教師,必須從嚴要求自己,認真做好備課施教的準備,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做到心中有數,惟其如此,教師才能正確把握課程進度,最大限度的輸出知識。在本次備課過程中,我認真歸納了文學常識、常見實虛詞、古今異義、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通讀了《項羽本紀》、《高祖本紀》、《呂太后本紀》,查閱了大量的評論資料,對項羽的爲人和性格有了新的認識,同時認真研究借鑑了同事們給出的無私的的教學建議,使我在翻譯方法指導、人物性格分析和多媒體處理上掌握了不少方法和技巧。

2、教學過程:當時,我上這一課時,用的方法比較單一。因爲是高一,學生剛升到高中,對文言文的理解比較困難,文言知識比較缺乏,所以,學生在課文疏通方面,比較感到頭疼,他們要求在這一方面多用一些時間。因此,原本非常精彩的歷史再現,沒能讓學生去表演,通過表演加深理解。

3、教學理念、方法的反思:

(1)對學生能力和基本特點考慮不夠,不夠相信學生的能力,不敢放手讓學生去合作、探究,然後把他們自己學習的.情況和結果用表演的方式表現出來,這樣老師就可以摸清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很好很及時地作出反饋和指導。

(2)學生通過合作討論、藉助工具書就基本可以疏通文意,在討論的過程中還可以積累他們的文言知識,提高他們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通過表演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反映的那段歷史的瞭解,可以激發他們對相關課文的主動閱讀,從而激發他們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今後的教學中,要相信學生的能力,敢於放手讓學生去合作探究,老師要採取多種教學方法,以便更好地服務於教學。

高一語文的教學反思8

培養高中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綜合能力,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重視“寫”在整個語文綜合能力構架中的支柱作用,指導學生熱愛習作,練就學生紮實的寫作功夫,在高考中寫出寫啥像啥的作品,使之獲取較高分值,歷來是同行們在教學中不斷探索的一項重要課題。作爲指導者,首先應當樹立高中語文作文教學的階段性全局觀念。既要辯證分析學生通過初中階段所進行的一系列作文訓練而達到的水準,又要用發展的眼光來指導高中語文作文教學;這就要求我們無論在指導思想方面,還是在具體實踐操作方面,都應有周密的計劃性、嚴密的科學性、訓練力度的強化性,行文運筆的深廣性及靈活性。

一、把握練習內容,分塊收集習作素材。

古人說“無一物不可以入文”,“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能收集並寫出文章的事物可謂浩如煙海,寫作信息無可限量。文章所反映的主旨,由於經過艱苦的選材過程及思維方面的沉澱,通過“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的人爲創造活動之後,如此無限量的寫作信息,卻必然不同程度地受到不同時代基調,階級色彩,社會道德意識,民情風俗觀念,集個人而成的羣體粗線條情感喜惡的規範和影響。這樣,在特定的時代或時期,就把無形的寫作信息無意識地納入或寬或窄,或深或淺,或長或短,或濃或淡,或急或緩的創作主渠道中。這些創作主流,雖也呈現出縱橫交錯,繁雜紛呈的特點,但一定程度上卻粗線條地、清晰地凸現出了短期內不易變更的題材集中意識。準確把握這些有形題材,以此設置習作達標規程並明確達標原則,在實踐操作中使之具體化,就會減少作文教學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使作文教學日趨合理化,制度化和成熟化,體現出作文教學的科學性。

宏觀上把握好訓練題材內容,使學生對作文訓練有一明確的標的。這就要求指導者積極關注生活熱點話題,重視對社會焦點問題的收集和研究。例如;平常練習的題材內容可直接或間接或有所側重或兼而有之涉及以下幾個方面:①愛國主義;②遠大理想;③傳統美德;④奉獻精神;⑤弘揚正氣;⑥見義勇爲;⑦艱苦奮鬥;⑧健康心理與熱愛生活;⑨望子成龍與家庭悲劇;⑩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市場經濟與腐敗現象;?環保意識的增強;?做人與處世;?以自“我”爲中心與以天下爲己任等等。這些題材的設置,並非一陳不變的,可在此基礎上刪削,增多,也可交融。要完成此項工作,指導者一人足可勝任,但付出艱辛努力的是時卻帶有極大的刻板性,可適當“拋磚”(明確方法,做出示範)而“引玉”(要求學生參與進來,爭做確定題材內容的先鋒)題材內容一經確定,就要圍繞它做好系統收集素材的工作,可完全放給學生,分任務到組別,成塊狀收集材料;教師只負責劃分並審訂材料而成冊,把主動性完全交給學生。

二、擬題功底,增添作品亮色。

閱卷中,改卷人對沒有文題的作文是深惡痛絕的。而沒有一個新穎,別緻的文題,讀者對於整篇文章,從心理上說,一開始就有一種慵懶,睏倦的情緒。文題擬得好,對一個有一定學養,訓練紮實的高中學生來說,文章已成功了大半。比較下面一組同一題材不同文題的擬定,即可看出一些端倪。題材:熱愛家鄉文題:A。我的家鄉B。托起黑太陽的地方

同是寫我的家鄉——一塊產煤的地方。兩文都寫煤礦工人爲了家鄉,祖國人民的幸福生活在暗無天日,充滿險情的礦井中不辭辛勞,默默奉獻的生活實況後,發肺腑之言而成文,抒寫了一曲讚美煤礦工人的頌歌。但比較文題,B顯然更勝一籌。如何擬題,使之更具豐富的美感效應呢?

⒈抓關鍵句擬定文章題目

有的文章,在確定材料後,文題的確立一時難以定奪。而作品中人物的某句話或作者直抒胸臆的語言,在文中有緊扣主題、畫龍點睛、深化主題的作用,對內容而言頗具提綱挈領的核心效應,便可適當考慮以之爲文章題目。80年代中期,《送你一隻金鳳凰》問世。作者反映的是隨着黨的政策好轉,人民生活日益富足的社會現實。作者把如此宏大的主題放在一件極小的家庭生活矛盾中來深化。家景不好的蓮姑向狹隘自私的桂嫂借春花牌自行車一用,在自行車出小毛病之後,桂嫂揚言要蓮姑賠償損失費;文中有蓮姑一句氣話“秋收結束,我送你一隻金鳳凰。”一句平淡的話,被作者別具匠心地用來做題目,卻顯得極有深意,把黨的正確領導下,人民日漸走上幸福之路的主題深刻反映出來。

《作文成功之路》20xx年1期例文(P14)《一生走不出你濃濃的愛》,作者用飽含真情的語言把一些平淡的材料以鋪陳疊加的形式表達出來,文中每寫一事一段,共20段,用近乎流水帳的形式,寫出母親對我20年如一日的深切關懷。文題用了作者直抒胸臆的一句話,把全文瑣碎、平淡的材料緊串在一起,使文章形如一個橡皮套袋:材料越多,內容越豐富,套袋就會更圓,母親爲兒一生操勞的形象也就越來越豐滿。這句話就起到串連材料,點明主旨的作用。這樣,作品也因之而增添了無窮的亮色。

⒉材料來擬定文題

名家作名文,離不開想象和聯想兩種心理活動過程。指導學生巧妙運用聯想習作,是高中作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高中大部分學生常寫出因思路堵塞、視野不廣而就事論事、就事寫事、寫完了事的文章。這些聯想不豐,味道不足,乾巴,瘦弱的羸弱體文章,有如先天氣血不足,後天有失調養的少年,蔫癟而列絲毫生氣。這是指導者的心頭大忌。而聯想卻加強了衆多事物間的聯繫,使衆多事物抱緊成團,讓材料內部體現出較強的類比性及對比度,我們從積極修辭的角度,可審視到這種類比性及對比度給文章帶來濃厚的和強烈的美感效應。如餘秋雨《臘梅》這篇散文,文中體現了某醫院護士小姐們憑着高尚的`敬業精神,以極富生活情趣的具體活動——雨中護花,雪夜護花,雪地數花等感人至深的情節,撥開了瀰漫在衆多身患絕症的病人心靈天空上的厚實陰雲,使他們在朵朵含笑綻放的臘梅花下重新激起了對生命的強烈渴求。最後全都病癒出院。文章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的原因之一,就是把基礎材料(病人在護士小姐的精心護理下病癒出院)與聯想材料(梅花不屈從於惡勢力,與風雪相抗爭的高潔可喜之性情),通過聯想結合在一起,緊扣住材料之間的類比性,圍繞聯想材料來擬定文題。這樣擬題,從內容上講,可以加重加厚作品,使主題得以較大幅度的凸現;從修辭角度上說,這種具有類比性材料的反覆疊加,本質上對主題就有鮮明的強調作用。此類文題的設置,因爲它在形式上隱含了基礎材料,讀者對文章的內容及主旨的把握就帶有較大的模糊性。也正是這種模糊性,使文題本身具有較大信息張力的同時也爲讀者瞭解全文主旨設下懸念。而從讀者欣賞作品的角度來說,其思維過程爲:文題——聯想材料——基礎材料——主題。這一過程與作者的創作思維過程恰好相反。作者看到文題後,最先關注的是聯想材料、基礎材料,進而涉及基礎材料;讀者在對文題、聯想材料、基礎材料進行分析感悟之後,才能叩響文章主題之門。也就是說,讀者思維過程要歷經一段漫長曲折的路途。從這個意義上說,圍繞聯想材料擬定文題,可以使主題得到深化,增添作品亮色。

三、轉未知入已知領域,嫺熟運筆。

前文表達了平時收集素材的重要性,並提出成塊狀收集整理素材的方法,形成有形的戰時軍需。但由於近幾年高考命題走向有遠離現實生活熱點,命題內容呈現多向化走勢的特點,學生往往望題興嘆,無所適從,硬着頭皮苦作,其效果不言而喻。筆者認爲,作文命題的形式和內容是無形的,雖然我們加強平時積累,一定程度上讓學生形成塊狀的知識結構體系,但面對幾乎沒有規律的命題形式和內容,平時的積累就變得格外疲軟。此時,轉未知入已領域,嫺熟運筆,由“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是作文成功的關鍵所在。面對陌生的命題範圍,難以下筆,這是現實,是必然。但我們可在不超出命題範圍的情況下巧妙轉換擬題,並在文中充斥進我們熟悉的素材,嫺熟運筆,寫成文章。如1999年全國考題要求“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爲作文內容範圍,自擬題目,寫出文章。

這樣寫,固然可以,但難出佳作。試想,一些中、小城市、農村的學生,有多少人能對這一涉及科技發明的文章作淋漓盡致的發揮,但傾向於這一主旨的學生不在少數。於是,他們必然陷入握筆難書,舉“腦”艱難的境遇中去。而一位考生,自擬題目:《傷心兒女》敘寫三位不孝兒女,原想通過移植記憶,摸清母親遺留下來的家底,可記憶移植之後,兒女們看到的是母親的艱辛,母愛的偉大,母親的忍辱負重。這樣,作品就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考其原因,作者完成轉未知領域入已知領的思維過程,對平時訓練的“傳統美德”題材中“孝”這一古老而年輕的話題進行重新審視,並取得較大成功。

高一語文的教學反思9

由於這個學期我們高一的語文老師依然是採用以”導學案”爲主指導學生學習的方式組織課堂教學,所以我的教學反思主要就從”導學案”的設計,編寫,實施運用幾個方面進行反思。

一、設計編寫上,有些”導學案”問題的設置顯得或者瑣碎,繁雜。或者機械,呆板。

”導學案”實施運用成不成功,有不有效,關鍵取決於設計編寫是否科學合理。而設計編寫是否科學合理又關鍵取決於問題的設置是否精當,巧妙。這一認識在我們高一語文備課組已經形成了共識。上完一堂課後,我們經常有一種強烈的感受,”導學案”裏一個好問題的提出對激發學生思維,調動課堂氣氛有多麼重要的作用,反過來,如果”導學案”從頭至尾都沒有一個真正讓學生感興趣,非常想去探究的問題,那這節課又將是多麼地乏味,甚至有可能比傳統的老師一個人講還要乏味。

問題是,雖然在思想認識上,我們非常清楚地知道問題設置的重要性,但在實際設計編寫的過程中,卻還是屢屢出現問題設置不當的情況,導致一堂課的失敗。這裏面固然有好問題的設置和提出本來就是一個難點這一客觀情況,但和我們老師思想認識上的某些誤區也不無關係。

有些老師擔心學生會遺漏掉某些重要的知識點,因此在”導學案”問題的設置上總是”貪多求全”,想面面俱到,一網打盡。數量上一篇課文的”導學案”就設置了十幾個問題,範圍上基本涵蓋和”教參””目標””示範”有關的所有知識點。這種設計思路出發點無疑是好的,學生確實能學到更多東西。問題是課時夠不夠?即便夠的`話,就能保證學生全部學得到嗎?實踐證明,這種想什麼都教給學生的做法往往是什麼都沒教給學生,想什麼都讓學生學到往往是什麼都沒讓學生學到。

因此我認爲,”導學案”在問題的設置上一定要有”精品意識”,寧願少而精,也不要多而濫,數量上以三——五個爲宜,最多不超過七個;內容上,突出重點,難點,不太重要,可講可不講的儘量不講,把它們留給學生,要相信學生。

與問題設置的瑣碎,繁雜相比,機械,呆板的問題設置對學生探究積極性的打擊恐怕會更大。有些老師受考試和教輔資料的影響,老是用出出正規考題的思維模式設置“導學案”上的問題,不敢求“新”,求“變”,求“異”,設計出的問題往往和“目標”“示範”上的問題大同小異,甚至一模一樣。

我不知道這種資料上有現成答案的問題如何去激起學生的思維和興趣?儘管我並不否認這有提醒學生注意,強化學生記憶的作用,但我還是想說,能不能換種思路?設計出資料上沒有但在思考時又不得不利用資料或課本的問題。雖然這樣去設計問題肯定要加重老師的負擔,但我相信,只有這樣設計出的問題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

二、實施運用上,主要是評價機制的缺失造成的問題

是不是設計編寫的問題處理好了,“導學案”的實施運用就不存在問題了呢?並不一定,除了我在上學期教學反思中提到的老師要加強“導”的作用,提升“導”的藝術外,這個學期我又有了個突出的感受——評價機制的缺失對學生學習積極性有很大負面影響。

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要來自內在和外在兩個方面。比較起來,外在佔主要方面,畢竟在應試環境下真心喜歡學習,愛學習的學生是少數,甚至可以說是極少數。絕大多數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其實還是來自於家長、老師的鼓勵,同學、朋友的豔羨以及周圍人的肯定。高一年級實行“導學案”以來,創造了大量讓學生展示才華的機會,比如板書,寫黑板,中心發言,朗誦,表演,質疑,辯駁等,再加上分組學習、討論、競賽的方式,充分利用了學生的表現欲,好勝心,課堂氣氛確實比以前活躍得多,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學習競賽的積極性、主動性有了很大提高。

問題是對那些表現活躍的、精彩的學生我們老師除了口頭表揚之外似乎找不到更好的辦法,對那些做得還不夠好的學生也拿不出什麼有效的激勵措施。如果僅僅是口頭表揚或批評而沒有任何實質性的獎勵或處罰(比如發獎品,加學分或者扣學分),恐怕大多數學生的表現熱情或畏懼心理都很難持久,結果是課堂成爲少數積極分子的舞臺,而大多數人選擇成爲觀衆,而這種情況似乎在大多數班級已經普遍存在,有些班級甚至越來越嚴重。究其原因,恐怕主要是缺少有效的評價機制。沒有評價機制,對於大多數渴望從學習中撈取“實惠”的學生,他們究竟有多大熱情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是個很大的問題。儘管學校試圖在學分評定上起到相應的或獎勵或處罰的作用,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的形式化傾向反而導致更多的學生對此更加的不屑一顧。所以,我建議學校一定要建立嚴格有效的評價機制。

以上就是我這個學期的教學反思,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高一語文的教學反思10

今天,我對課本第三單元最後一篇課文進行了講解,它是梁實秋先生所寫的《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本文是梁實秋先生寫梁啓超先生軼事的一篇回憶性散文。1922年3月梁啓超應清華大學文學社的邀請,作了“中國雲紋裏頭所代表的情感”的專題演講這一演講給當時還是清華大學學生的梁實秋以深刻的印象,他擷取記憶片段,用簡練傳神的語言,形象地爲我們描繪了學者梁啓超的風采,並表達了由衷的讚歎和欽佩之情。

我採用“評註閱讀法”的方式來講解這篇課文的。所謂“批註閱讀法”,就是積累寫作素材的方法,指接觸一篇新的文章,對自己感興趣的、認爲寫得好的句與段進行圈點,在字行間釋詞釋義,予以批註,寫上一兩句對該段的理解和評價。這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閱讀方法。長期堅持,不僅能促進閱讀能力的提高,也必然能在潛移默化中豐富了寫作技巧的積累。

我首先給同學們做了示範,對第一段進行批註閱讀。對梁啓超不稱呼名字而稱呼“任公”,充分體現了對樑先生的尊重和敬仰;說梁啓超晚年不談政治專心學術,我批註到“無奈之舉”;題目是“中國韻文裏頭所表現的情感”,名字都記得如此準確,可見對這次演講記憶之深;“無限的敬仰”用了“無限”兩個字充分體現了敬仰的程度之深;倒不是……也不是……實在是……三句話概括出了梁啓超一生成就,以獨特的視角用看似否定的方式讚揚其成就,手法實在是高,同時在這三個功業方面更看重學術文章;過去顯宦……在對比反襯中顯示梁啓超成就之高。

舉例之後,我給學生們五分鐘的時間快速瀏覽課文,並且對文章進行批註。五分鐘之後進行回答,同學們的興趣都很濃厚,並且回答問題都非常的積極踊躍。

引入這種新的'學習與閱讀方式,吸引很多學生的眼球,讓學生們對於課文學習的渴求又進了一步。在課堂上的反應很強烈,大家都能積極的發言,踊躍的回答問題。新鮮事物總能吸引大多數人的目光。所以,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引入更多的新鮮的事物,讓學生們對課堂有更深的興趣。

總之,課堂也需要新奇度,所以我以後也會在講課的過程中引入更多新鮮的因素。

高一語文的教學反思11

由武漢十一中命制的高一語文聯考試卷,既緊扣高考語文科考試說明,又和高一課本知識點相呼應,整份試卷題型和命題難度均符合考綱精神。本次考試,我校文科最高130分,理科最高134分;文科平均分110分,理科平均分107分。下面,以高一(20)班68名學生爲樣本,對試卷展開具體分析。

一、學生考試答卷情況

第1題語音辨析題,3人選錯,得分率96%,此題難度不大,說明對課本字詞抓得比較實,有成效。

第2題錯別字,2人選錯,得分率爲97%,選錯原因或是對字形不熟悉,或是缺乏應變能力,平時教學還需增加隨堂檢測環節,並注意字形的輻射式教學。

第3題成語題,32人選錯,得分率僅53%,失分原因主要是對於成語本身太陌生,做題時只能瞎蒙。需儘快抓緊落實成語的記憶。

第4題語病辨析題,23人選錯,得分率爲66%,這一題包括了病句的各種類型,有區分度,是一道很好的考題。

第5題標點符號的用法,26人選錯,得分率爲62%,這個考點練過多次,這個得分率實在太低。同一知識點,反覆練習,多見題型,非常重要。

第6題篩選“始祖鳥”的相關信息,6人選錯,得分率91%,證明學生基本閱讀能力比較好。

第7題篩選“始祖鳥進化”的相關信息題,17人選錯,得分率75%,學生對於原文的“模棱兩可”和選項的“斬釘截鐵”之間的差別,還缺乏認識。

第8題內容分析和概括題,26人選錯,得分率62%,失分原因同第7題。

第9題推斷題,23人選錯,得分率66%,選項中的“最理想”“一定會”“最早的”混淆了判斷,而D項設題有疏漏之處,“還不能”的結論也只是建立在“人們推測”的基礎上,不夠嚴謹。

第10題文言實詞,10人選錯,得分率85%;第11題3人選錯,得分率96%這兩題難度不大,得分情況較好。

第12題對原文內容的分析和概括,33人選錯,得分率51%,“在洛陽有良田美宅”迷惑性較大,而“對自身際遇的感慨”又藏此文轉自得較深。文言閱讀教學,需兼顧字詞及整體理解,考試時尤其不能忽略細節。

第13題文言翻譯,第一小題平均得分28,得分率93%,第二小題平均得分33,得分率82%,第三小題平均得分27,得分率90%,顯示了學生文言翻譯已基本具備“踩點意識”。

第14題詩歌鑑賞題,第一小題描述賞析畫面,平均得分25,得分率63%;第二小題抒情特色辨析,平均得分24,得分率61%學生還缺乏詩歌鑑賞術語的積累和運用經驗,需經過高二的系統學習才能真正上臺階。

第15題名篇名句默寫,平均得分53,得分率89%對於失分原因,需排查學生,落實措施,補好漏洞,該記的記牢,該一筆一劃寫規範的就寫規範。

第16題比較“綠色”的特點,平均分39,得分率97%

第17題關係分析,平均分35,得分率84%

第18題語句闡釋,平均分48,得分率80%

第19題結尾語據分析,平均分36,得分率90%

這四個題區分度並不大,但不得不承認文章選得很好。在散文閱讀教學過程中,需告誡學生,一定要聯繫上文有關內容,找出與題幹匹配的主要信息來思考。

第20題補寫省略號的'內容,平均分085,得分率21%因這題緊貼課本,失分如此嚴重,證明在教學中對課本的關注還不夠。

第21題仿寫,平均分3,得分率75%今後練習關注準確的表達就可以了。

第22題擬標題並提忠告,平均分22,得分率55%部分同學忽視了題幹中的“給礦主”信息失分,而閱卷時對不同大案的寬容度也不夠。

第23題作文,平均分45,得分率75%。失分主要原因是審題意識不強,扣“心窗”不準確。表述過程中只會堆砌素材,導致空泛無生活內容。

二、考後教學策略

1、夯實基礎,提高得分率

前五題的語言基礎題不能忽視,還要強化,錯誤率高的學生可以反覆做題研究找出命題規律和解題方法,提高正確率。文言文翻譯中暴露的問題很多,有的實詞積累得少,有的虛詞沒有掌握,有的文言句式沒有過關,學生的語境意識差,對策是精講文言文,讓學生反覆讀記一些典型例句和特殊用法。文學作品閱讀鑑賞涉及的分析表達特色題要補充相關修辭和表現手法知識:表達方式(敘述、說明、議論、描寫和抒情)、表現方法(想象、聯想、象徵、渲染、襯托、對比、懸念、類比)、行文結構(承上啓下、起承轉合、銜接、鋪墊、照應)、修辭手法(比喻、比擬、排比、反覆、借代、對偶、誇張),一般來說,對錶現手法一是閱讀後加以確認,二是會分析如何運用(主要指語言表達),三是能分析說出它表達上的好處或效果。

2、“導練”結合,提高教學針對性

到目前爲止,學生已經瞭解了高中語文考試的知識點要求方向,要提高學生的高考語文成績,需在落實課文解讀的基礎上,又在應試技巧上下點工夫。平日要精選習題,對出錯的題進行解剖分析,讓學生去分析評分標準和標準答案是怎樣得出來的,使學生了解正確的解題思路,掌握思考分析問題的方法,熟悉規範答題的表達要求。指導可以把學生寫的答案和標準答案進行比較,讓學生分析有哪些差距,可以得多少分,在原有基礎上重新做一次,看提高了多少得分。指導可以和學生面對面的溝通,一起尋找失分的原因,分析提高的方法。

3、閱讀剖析,提高作文

本次作文反映出來的問題較多,審題意識不強,題目不好好讀,沒有完全讀懂題目就下筆。不少作文的內容空洞,缺少對現實生活的關注,沒有來自現實的生動新鮮、生活氣息濃的材料;運用材料過程中,很少對材料作分析,特別是不能把材料和所給題目合起來具體分析說理,導致扣題不緊,說理無力;文體意識和語言規範意識也較差。指導學生選準對象,研究幾篇適合自己寫的高考滿分作文,從中借鑑手法和得到啓示;讀一些簡短的美文,尤其要熟記帶哲理的精彩語句。

高一語文的教學反思12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經典之作,其清新的語言、靈巧的構思、寫景狀物的高超技藝讓人歎服!

經常聽老師上《荷塘月色》的公開課,沒發現好的使人難忘的好課,自己上來也覺得無趣。一篇如此優美的抒情散文到了老師手裏怎麼就變樣、變味了呢?

抒情散文不好上,我想是許多老師一致的'看法。原因不一:情感不好把握有之,分析不到位有之,不知從何講起有之,等等。而《荷塘月色》是衆多散文中比較難上的一篇,不好找突破口,我上課喜歡找突破口。你從文眼“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開始,但不好繼續講下去,想去開導學生,課堂死氣沉沉。你從作者行程開始,顯得單調膚淺。你從朗讀開始,課堂重點不突出。難,真的難,難於上青天了。大多老師上公開課喜歡分析描寫荷香月色的那幾段,因爲比較好駕馭。

高一語文的教學反思13

我覺得近來自己越發懈怠了,一上午的時間備課,居然沒有弄完,中午又加班才把第一課時準備出來。而且教學效果也不好,他們該會的都沒有掌握。主要原因是我對於他們預習情況沒有準確的瞭解,只是想當然地覺得他們都知道該看什麼,記什麼。看來,以後應該在語文預習的時候多加指導,不然的話真是事倍功半了。

最近情緒一直不大好,可能是事情多的緣故,總是會因爲一些小事而大發脾氣,也間接影響了上課的情緒。這樣真不好,我要試着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讓惡劣情緒控制我。

這段時間和班裏的同學也沒有好好溝通,想想自己真是太過分了。

爲了提醒自己改正,以後:

第一, 提前兩天備課,充分備課,備課充分。

第二, 及時認真地批改作業,注意和班裏學生的溝通方式,戒驕戒躁。

第三, 要及時反思。

錯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錯卻不改。從明天起,做一個認真努力的人!

蘇武傳因爲有太多的生僻字,加之內容的深奧,讀來實屬不易,又缺乏廉藺列傳跌宕起伏的情節,所以很難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這篇文章的激趣點是教學的重點,我細細讀來,最終將蘇武其人作爲學習的重點,蘇武將自己人生最美好的時光放在了守志不移的氣節上,即使生活的.磨難接踵而來,匈奴軟硬兼施,前有衛律以高官厚祿牛羊滿山作誘惑,後有刀劍加身相脅迫,但蘇武巋然不動。如果能引導學生深刻品味蘇武身上的精神含量作爲作文的素材未嘗不是一件有益的事情。上一課廉藺列傳課後有道題是太史公評價藺相如的,我突然靈機一動,用來評價蘇武應該是最合適不過的了。“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知道要死了表現得很勇敢,不是死亡本身是難事,而是處於死亡的境況之下是很難的,也就是怎樣對待這個死纔是難事。我將這句話作爲全文的綱來梳理全文的情節。

當蘇武知道張勝涉及謀反之事後態度是不願屈節受辱,引刀自刺以求殺身成仁,面對衛律的審訊,二次以死明志,這是蘇武兩次主動將自己置於死亡的境地之中,體現的是面對死亡的一種無畏勇氣;

敵人軟的沒有得逞,便來硬的,張勝在敵人的刀劍下屈節投降反襯出蘇武不爲所動的高風亮節,敵人將其放逐在北海無人之處,斷絕其飲食,蘇武齧雪咽氈毛以求生,牧羊時刻手握節符,這可以說是面對死亡的另一種意志考驗,對此刻的蘇武來說死亡不是難事,難的是將自己的一種氣節堅守到底,平常人會在這樣的生存困境中敗下陣來,或許會用死亡結束自己,但蘇武選擇不死正突顯了他與衆不同的意志與追求。這期間還有李陵苦口婆心的勸降,但均是對蘇武人格的一種張揚,一個人一定時期有一種理想不難,難的是一個人一輩子始終抱定一個理想。前不久曾看過林則徐的一篇文章,“苟得國家生死已,豈因福禍趨避之”當林則徐任湖廣總督時雷厲風行虎門銷煙,抱定的是爲國爲民的思想,位高權重時對國作貢獻也許並非難事,難的是當林則徐被流放到偏僻無人的新疆伊犁阿克蘇時還能爲當地百姓造福,用自己的一生踐行着爲國爲民的理想,這就是一種人格的力量,也是一種人生的厚度。

從這個角度來說,蘇武和林則徐是一樣的,用他們兩人反觀當下浮躁的社會會引發我們自身的思考。當我們將這樣的蘇武引領到學生心中時,學生怎能不被蘇武打動呢?至少我自己對蘇武的體認加深了。

高一語文的教學反思14

源遠流長的傳統語文教學模式,雖然有很多優點,但用現在的眼光看,在某種程度上的確束縛了學生的個性,而且也讓我們每一位一線語文教師教得很累。本來以爲"課改"會讓我們輕鬆一點,可是半年下來,沒有感到絲毫的輕鬆。新理念、新模式、新教材、新的評價機制,需要我們花大量的時間、大量的精力去理解適應;同時新課改第一年,家長、社會、教育部門的密切關注,這些都也讓我們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雖然我們高一語文備課組教齡都在8年以上,教學經驗最少的也經歷了兩個大循環,但我們一致覺得,每一個人都象工作第一年剛剛上崗的新教師,緊張加忙亂。回顧這半年來我們的困惑、思考與實踐,我們不能說有什麼經驗,只有一點點甘苦,和大家分享。

首先我們面對的是課程結構的變化。

以前的高中語文教學,課程相對固定,很少變化,是一種穩定的結構。而新課改突出了發展個性和以人爲本的概念,相應的對新的課程結構就提出了重基礎、多樣化、有層次、綜合性的較高要求。具體體現爲壓縮必修課時,增開選修課,以提供較充分的個性化空間。以前高中3年的語文內容,在新課標中壓縮爲5個必修模塊,在高一、高二共兩個半學期內完成。另有3個半學期左右的時間,學生可用來選修。選修課現在設計爲5個系列,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每個系列又可設計若干模塊。必修課每個模塊計2學分,學生修滿10個學分,可以達到基本水平。選修課學生依個人興趣自選4個模塊,修滿8個學分後,與必修課共計18學分,這樣就可算作語文科目合格。

課改大大壓縮了必修課的課時,我們的周課時數減至四節,課時減少了,授課內容卻不減反而增加了。新教材每個必修模塊包括四個單元的閱讀鑑賞、一個單元的表達交流、一個單元的梳理探究和一個名著導讀,相當於舊教材的一冊書,而新課程要求一個學期修完兩個模塊內容,也就是說,舊教材一年上完的內容新教材要一個學期上完。於是,期中考試前我們高一師生就是在與時間賽跑,與有限的精力作鬥爭,一路奔跑,好不容易到達一個終點,還沒來得及喘息,又要向下一個終點奔去。課改,變成一滴滴的汗水,凝成一個大大的"累"字,我們被這個大大的"累"字壓得無暇去體味課改帶來的益處。我們的困惑是,新教材,如果要以師生的趕和累爲代價,那它的存在價值到底有多大?不要說爲了學生的"終身發展",就是讓學生的身心得以舒展一下也難啊。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那麼多的內容,這的確是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遇到的最棘手的問題。但在接下來的必修2中,這個問題就緩解了不少。因爲教完必修1後,我們全組教師一起進行了認真的總結與反思,大膽地對教材進行了取捨、處理,縮減了一些內容。比如第二個模塊中的演講詞單元,本單元的重點在於拓展運用,所以我們只用了兩個課時以本單元的第一篇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和第二篇著名的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兩篇演講稿爲範例,讓學生掌握一般演講詞的特點,把口頭的演講訓練放在課前口語訓練甚至平時的課堂發言中。同時我們加大課堂密度,爭取有效的授課時間,基本上每一節夜課我們都用來講課,很少考試。果然,時間夠用了,期末實現了我們留出一個半星期總複習的預期。但與此同時,另一個問題又出現了。開設必修課的目的,是構建語文基礎,可是略有教學經驗的人都知道打基礎是不能開快車。語文各種能力的養成不是一瞬間就可完成,語文素養的形成靠積累、感悟,運用,哪一樣也少不了分析和訓練。

缺乏了分析和訓練即使能形成也終究是薄弱的,是難以提高的。新課程中儘管迴避了訓練的話題,而參照其"在閱讀教學中,爲了幫助理解課文,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法和修辭知識,但不必進行系統集中的語法修辭知識教學"的表述,我們也可以理解爲它暗示了在教學中運用知識與能力去分析文本和訓練能力的必要。但現實是課時這麼少,幾乎每節課都要講一篇新課文,這與鞏固基礎的初衷有些矛盾。比如,必修1第四單元是新聞單元,這個單元和高考語言運用考點的新聞壓縮直接對應,我們精心挑選了一些這方面的例題、練習,但是就是沒時間給學生做,本應期中考試前就完成的練習內容,直到期末複習才安排下去,而這距新聞單元的學習已經很長時間了。最突出的就是文言文教學,無論是舊教材還是新教材,文言文總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以往的文言文教學很注重文言基礎知識的學習,而新課程似乎弱化了語文的工具性,更注重語文的實踐能力的培養,那麼,課改形式下有限的課時裏的文言文該怎麼教?同時還有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就是很多很好的甚至是必須的語文學習習慣(以往學生語文成績好很大程度得益於這一點),因爲搶時間,學生每天只是疲於應付新內容,沒有時間複習、整理,所以並沒有形成。我想也許是新課標這樣安排有些理想化,也許是我們在思路和方法上還存在問題,我想這是我們下一個學期重點要突破的一個難題。

再來說說選修課,本學期學校在高一年級開設了校本選修課。學生學習的自由度大了,老師講課的靈活性大了,大大激發起了教學雙方的興趣。我們備課組以打通教材和高考爲出發點,結合學生實際,開設了一門《中國當代名家導讀》的選修課,結果深受學生歡迎,這一門課的選課人數達到了人。

課改給我們的感受是"累",但"累並快樂着"。

解讀教材之樂。

語文教師難當,沒有哪一個學科會讓教師在上課之間,首先思考的是"教什麼?",而語文課就是這樣,限制中包含着自由,有限中孕含着無限。語文學科本就是人文性、藝術性最強的感性學科,在各科教學中最講求個性,也最能體現出教師的個人氣質和才智學識。新課程標準提倡教師對文本進行個性化的解讀,也就是說在新課程標準和《大綱》背景下,語文教師對教材地處理和運用可以是豐富多采而各具特性的。可以說,教改給了我們很大的空間,當我們在課堂上以自己的文化底蘊、知識功底、價值取向搭建起文本解讀的平臺,以認知價值、審美價值、發展價值引導學生與文體進行"精神"對話的時候,那種快樂是難以言表的。比如,我們學《史記》中的《鴻門宴》、《項羽本紀》,我們如果用心體會,就會發現太史公對項羽作爲一個悲劇英雄所具有的人格魅力是抱着高度讚賞的態度來評價的;揚項羽即意味着某種程度的貶劉邦,而劉邦是漢朝的開國皇帝,如果我們繼續思考,就會發現太史公的作爲漢朝臣子蔑視至尊的權貴而又不得不隱晦表達的深層用意。也許這種解讀,未必符合史學專家的正統,但是誰都不能否認,這種語文學習可能就是太史公和我們後人在作跨越千年的對話,哪怕這種對話可能有着許多誤解的'成分。我們在處理教材時設置一些相關的情景,介紹一些背景知識,學生自己就把思考推進到這一層面。

這學期,我們讀古代詩歌,從《詩經》《離騷》到漢魏晉詩歌,我們從這些飄逸着歷史流風遺俗的詩句中,遙想那個時代的興衰和個人悲歡;我們讀《赤壁賦》、《囚綠記》《荊軻刺秦王》我們深深感受到有那麼多如此壯

闊而又形態迥異的人生奮鬥軌跡和生命的選擇;學習《近代科學進入中國的回顧與前瞻》《飛向太空的航程》對人類孜孜不倦地探索科學真理的精神而感到由衷自豪;在名著導讀中,穿越時空隧道,與孔子、巴金、雨果、狄更斯進行思想的對話,借他們的智慧之光照亮我們的生命旅程。

當然新課改對備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學目標的設定由單一統一目標變爲多元多層次目標,讓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有提高;備課時的知識準備要更充分,更重要的是備學生的可能,儘可能多的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考慮在內,選好切入點和提問方式,把學生的課堂學習活動作爲我們備課的出發點和歸屬點。

課堂教學模式的改變與教學方式的提高。

新課改的教學方式,以學生自主建構爲特徵。《課程標準》建議指出: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語文學習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在教學方式的轉變中,新課程特別將"自主、合作、探究"作爲重點進行倡導。

由於課程改革剛剛開始,一開始我們對課程的認識還不能很快到位,即使認識到位了,實踐也不能很快地跟進,也有過誤區。比如說,偏面地認爲"新課程的課就是要新",於是在課堂上花樣百出,有時課上強調所謂的"自主",而學生實際都是在教師的組織下進行活動,他們非常"忙碌"地,興致勃勃地交流着、彙報着、表演着……而學生並沒有時間進行思考。一講"合作"就是"小組",什麼課都是小組討論,什麼內容都要通過小組討論來"解決",而很少考慮討論的價值。再有有時,合作是合作了,但沒有提供足夠的時間,合作過程是簡短的,討論研究是匆忙的,因此,學生往往拿不出什麼結果或結論,感到非常茫然。

通過校內的跟蹤聽評課以及教育學院的展示課,我們及時反思,認爲從根本上說,這一誤解是與我們對新課程標準的精神領悟不到位有關,從而表現出一定程度的膚淺與浮躁,甚至於有些急功近利。我們得出的結論是"選擇自己的學習方式,多種方式體驗",應該是有條件的。它取決於正確的價值取向,一切脫離學習內容、違背語文特點、不符實際的、節外生枝的體驗,應當慎重。自主學習,應該在於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讀書,有足夠的空間思考,有較多的機會實踐。在這個前提之下,在面對相同學習內容的情形時,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的方式、學習的夥伴,以飽滿的情感來展開學習活動,才能將自主學習落實到實處,避免虛假的自主在課堂上的出現。合作學習要以自主學習爲前提,在經過獨立思考後進行合作學習纔有效果。真正的合作學習,必須要用在刀刃上,用在突破學習的難點上。而不是爲合作而合作。合作學習是通過多人的頭腦在討論中碰出智慧的火花來解決有一定難度和深度的問題,而不是一般問題。因此,合作學習的組織,也必須要給予足夠的時間,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積極發言,從而得以發展。同時不要一有問題,就組織學生探究,如果探無可探,以學生的實際究無可究,還是結合傳統的講授爲好,要把"實"與"活"結合在一起,把"預設"和"生成"結合在一起。

半年的課改實踐,我們遇到的問題不少(也許是我們對課改理念認識得還不夠深入、透徹吧),但我們相信,課改之路,雖有荊棘,但沿途的風光無限。儘管有着這樣那樣的想法,但爲人師的我們還是在課堂上充滿愛心、竭盡所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力求符合新課程的要求和目標,並且相信,無論如何,課改都將有益於孩子們的成長、發展,都將促進教師的不斷學習與提高!

高一語文的教學反思15

長期以來,學校教學中形成一個怪圈:學生天天學語文,可是最缺乏成就感的學科仍是語文。

這一學期,我是剛帶完高三來帶高一年級的。從高三到高一年段,語文教學內容有了明顯的變化,教學對象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爲高三學生的學習狀態是比較投入比較積極的,學習目標很明確。而這屆高一學生,對於他們而言,學習似乎是個負擔,他們對學習似乎沒有什麼熱情。 這是我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從我接手開始,總在想方設法幫助學生建立起積極學習的狀態,提供了很多可以執行的`學習方案,但從實際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來看,並不是很理想。

我在反思:到底是我的教學不夠生動有趣,還是教材缺乏吸引力,還是這些學生早已厭倦了語文學習?我至今還不敢輕易下結論。我從這一學期一開始就佈置的那些積累知識、背古詩、讀名著、練字、增加閱讀量這些工作,他們基本上始終能夠堅持下來。但學生分了好幾個層次:有一部分是知道怎麼讀語文,但並不願意花時間,認爲考試前突擊很有效,平時能夠偷懶的,儘可能偷懶;一部分是根本不怎麼學語文,因爲他們認爲語文不讀照樣可以學好,反正這麼多年的語文學習都熬過來,儘管成績不理想,不是照樣過日子?還有一部分是因爲毅力不強,總是堅持沒有幾天就放鬆了,老師提醒他,自己也知道不好意思,但是這種學習習慣,長期養成的惰性很難改變,儘管老師鼓勵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並不能真正觸及靈魂深處的那根弦,這些學生事實上他們也很痛苦,而教師面對他們的反覆,不能不打起百倍的精神經常提醒幫助他們,儘管知道非常累,儘管知道這樣做並不一定有效,但我還是堅持做。

於是我在想:也許是我這個當老師的沒有很好地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態,也許是對語文教材的熟悉和理解程度還沒有達到一定水準,也可能是學生本身的因素,這些因素綜合起來使得這屆高一學生的語文學習的熱情普遍不高,極爲被動。

也許下一學期我得調整教學思路,改變教學策略,儘可能降低教學要求,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有點興趣和成就感,也許纔可能逐步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與水平。

期待新學期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