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篇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7W 次

作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篇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我們村子前面的小山包,遠遠看去真像一個綠色的大絨團。山包上,樹很密,草很深,花很多。一條石板鋪成的小路,彎彎曲曲地穿過小山包的密林。石板小路的盡頭,有一眼清泉,叫“珍珠泉”。

這是一潭深綠的泉水。周圍鑲嵌着不大整齊的石頭,石頭上長着一層黑裏透綠的青苔。你要是踩上去,準會滑倒。那綠得沒有一點兒雜色的蕨草,那悄悄地開放着的花朵,給珍珠泉編了個樸素的花環。水是那樣綠,綠得像是被周圍的綠樹、綠草染過的。水是那樣深,又那樣清,清得能看見潭底的青褐色的石頭,能看見沉積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經發黑的樹葉。可惜沒有魚,是水太清太涼的緣故吧?

最有趣的,當然是那晶亮的、飽滿的、一嘟嚕一嘟嚕從潭底冒出來的'水泡了!開始,水泡很小,搖晃着越升越高,越來越大,最後在水面綻開了,在“撲哧”一笑中消失了!有時候,透過密密的樹葉,太陽篩下一束束金光,照在水面上,照在正升起的水泡上,一直照到潭底青褐色的石頭上。水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銀色的光斑交錯着;水泡閃亮閃亮的,射出紅的光,黃的光,綠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一串彩色的珍珠啊!

這就是美麗的珍珠泉,這就是我們村的珍珠泉!

不用說我是多麼喜歡珍珠泉了。我很想知道,它哪來這麼多冒不完的水泡?在小河斷流的時候,在村裏的井水乾涸的時候,它還是不停地冒着水泡。難道是有許多快樂的孩子,躲在什麼地方吹泡泡玩兒嗎?他們一定玩得很高興吧?每次,挑着阿爸給我做的小桶,來到珍珠泉邊,我都這麼想。

挑着滿滿一擔水,走在林中的石板路上,我潑灑了多少珍珠啊!

《珍珠泉》是非常美的一篇散文,我覺得從文章中的語言以及泉水的特點來說都非常的貼近孩子的生活,應該會引起他們更多的興趣,所以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還是非常有信心的。

在課前我搜集了很多關於泉水的資料,有圖片和視頻材料,還有一些文本的材料也是關於中國的名泉。原以爲這些足夠能夠幫助學生來學習和理解課文並且從中體會作者寫作的思想感情,可事實上卻不是這樣。追根究底就是我在教學設計上考慮的不夠全面。因爲本課是略讀課文,所以我只設計了一課時就結束。在導入的環節中,我給同學們看我搜集到的圖片,他們發出了驚喜的讚歎聲,基本上達到了我的目的,充分的引起了他們學習課文的興趣,接下來就是認識生字詞,分段讀課文。就在讀課文這個環節上讓我覺得頭疼,感覺到很多同學在預習課文上做的很不好,課文讀的不夠流利,有的生字甚至還讀錯,在此耽誤了很長時間,到開始分析理解課文的時候已經過了20分鐘了,這個時候我就很着急。

學生已經知道了珍珠泉是個美麗有趣的地方,於是我就讓他們到課文中去找一找哪些地方最能體現出珍珠泉的美麗和有趣呢,把這樣的句子或詞語在書上劃出來,讀一讀。可是由於剩下的時間太少了,我就沒有給學生太多讀書的時間就讓他們開始彙報,結果就可想而知,但是當時我並沒有意識到,只是感覺很生氣,就覺得學生讀書怎麼這樣不認真,讀了一篇文章居然會一點感想都沒有,就一問一答的下課了,這麼美的文章學生沒有感悟到它的美,我也覺得心裏不舒服,好像本來能教給他們更多的東西。現在想了想我又犯了以前常有的錯誤,就是沒有重視讀,學生讀的不夠到位,自然沒有太多的感悟,雖然我也在努力的改正這個毛病,可是有的時候不知不覺就着急了。而且我以後也要更加的重視學生的預習,因爲這也直接關係到上課聽課的情況。

一、快給字找到正確的讀音,連一連吧!

yuán hé jué sāi xiāng qiān zhàn shāi hè zàn

蕨鑲嵌褐緣綻涸篩

二、在括號裏填寫合適的量詞。

一()絨團一()小路一()清泉

一()青苔一()金光一()珍珠

三、給“深”字選擇正確的解釋。

A、久,時間長B、顏色重C、距離大,跟“淺”相反

1、這是一潭深綠的泉水。()

2、水是那樣深,又是那樣清。()

3、夜已經很深了,我們還不想離開珍珠泉。()

四、找朋友。

1、寫近義詞。

緣故——()沉積——()彷彿——()姿勢——()

2、寫反義詞

喜歡——()消失——()大方——()破裂——()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柳笛和榆錢》是一篇略讀課文。作者用深情的筆調描寫了北方的故鄉,那裏春天柳樹和榆樹奉獻給孩子們的禮物——柳笛和榆錢。全文語言生動、形象,自始至終充滿了童真童趣,表現出春天的無限樂趣和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使人身臨其境。

看到文章,閱讀文章,我的思緒一下子飛回童年時代,小時候,春天到了,每天放學,吹柳笛,捕蝴蝶,放風箏……小夥伴們在大自然中盡情地撒着歡兒。看着作者描寫的做柳笛時要“切割齊整”,“擰一擰”,“猛一下抽出”這些動作,我好像眼前又出現那熟悉的一幕:選柳枝,要在柳條返綠,而柳葉又沒有長出之時。既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細,小拇指粗細剛剛好。擰柳條時,如果用勁兒稍微一大,樹皮就很容易裂開口子,那樣,就前功盡棄了……如果沒有親自做一下柳笛,是很難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如果沒有親自吹一吹柳笛,又怎會感受到,“帶着滿嘴滿手的綠色回家”是一件多麼快樂的事又是多麼令人難忘的.回憶。

也許,本來課本編者的編排意圖是在開學之初,這樣的春日裏來學習本課,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把這兩樣東西請入課堂,讓孩子們親自去摸一摸,嘗一嘗。但是,這個時侯在我們這裏還找不到榆錢呢!柳條也還是乾巴巴的黃褐色。或者,我應該把這一課再放一放,等柳條變綠,榆錢結出時再講這一課?其實,榆樹和柳樹應該是北方常見的樹種,然而,這些從小生活在城裏的孩子們,親近自然的機會極少,他們的玩具也都是電動的,益智的,柳笛嗎,幾個男同學也說是見大哥哥們做過,但自己沒有親生體驗。什麼好吃的沒吃過,還會去吃榆錢?這些可憐的孩子,每天放學按時回家做作業,他們哪有時間去爬樹摘榆錢?課堂上,我統計誰見過榆錢?結果,只有幾個家在農村而寄宿在小飯桌的幾個同學把手舉得高高,用自己的話述說榆錢的特徵。當我佈置作業,等過些日子天暖和了,去觀察一下榆錢時,竟然還有很多孩子問我:在哪兒能見到榆樹?榆錢是榆樹的葉子還是果實?……真希望天趕快暖和起來,讓孩子們親自嘗一嘗那“亮晶晶、綠瑩瑩,真像一串串晶瑩的玉莢。”的榆錢,我特意安排這幾位村裏的孩子,要留意觀察榆樹的生長,過幾天一定要把榆錢帶給班裏的其他同學。只是不知,他們是否也能把那種“帶着泥土和露水芬芳的自然的味道”嚼出來。

現在的孩子生活條件好了,但學習壓力卻更大了。他們的童年與我們的童年相比,物質豐富了,但似乎缺少了什麼……一節課上完,我覺得文章中的童年樂趣沒有與學生產生共鳴,學生們的激情沒有奔放出來,過幾天,把這兩樣東西帶進課堂,不知是否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在口語交際《我的想法》的課堂上,我提出:“王寧選自己當勞動委員,對這件事你怎樣看?”只看見教室裏稀稀拉拉地舉起了幾雙小手,抽他們起來,回答幾乎是一樣,“我覺得他做得很好。”“我覺得他做的對。”“我覺得他做得好。”然後再也沒有其它的語言進行表述。當我問:“如果班裏改選幹部,你會不會選自己?”舉起的是同樣的幾雙小手,回答也幾乎一樣。仍然是說我認爲我會,我要當勞動委員……只有一個同學說要當學習委員。接下來就是冷場,冷場……

教學反思:

一堂課下來,學生髮言面不夠,發言的質量不高,語言表述也不夠清楚明白。我認爲原因有:學生長期生活在農村,接觸外面的世界較少,導致視野不開闊,想象力不夠豐富,思維也不夠活躍。另外,加上學生膽子小,不太敢當衆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一堂課下來,教學效果不太好。我認爲,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要鼓勵學生多看課外書,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讓學生在家長的帶領下,常到外面去走一走,瞧一瞧,開闊視野,豐富知識;用激勵的方式獎勵愛發言的同學,同時帶動其他同學,讓學生逐步克服害怕心理,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真正做到心裏怎麼想就敢於怎樣說,再逐步過渡到怎麼說就怎麼寫。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翠鳥》一文中,作者對翠鳥的。外形和活動特點作了非常細緻的觀察,形象、生動地描述了翠鳥羽毛豔麗的外形和它捉魚時靈敏、神速的動作。在老漁翁的啓發下,“我”體會到喜愛翠鳥應該把它當作朋友,打消了捉翠鳥飼養的念頭。

抓住事物特點來寫,是本課值得學習的地方。作者在介紹翠鳥的外形時,抓住漂亮的特點,寫了翠鳥的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紹翠鳥的活動特點時,抓住“一動不動”地“等待”,“貼着水面疾飛”等,表現了它的機靈和動作敏捷。上完這節課後,我對我的教學活動反思如下:

一、比較可取之處是:

1、把朗讀和理解結合起來,在正確領會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通過朗讀表達出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朗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在要求學生仔細認真觀察的基礎上,體會作者是怎樣運用生動、形象、活潑的語言描寫翠鳥的特點的。體會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

3、教學始終保持師生平等對話,在這樣的過程中進行。在小組合作學習的同時老師處處與學生交流、溝通。讓學生以自己喜愛的方式學習,讓學生在活動進行中學習,體驗學習的'快樂。做到了尊重學生的人格,崇尚學生的個性發展,讓每一位學生的價值都得以體現。

二、存在的不足之處:

1、在引導學生自主識字方面做得還不夠細緻。

2、小組合作學習時時間較短。

3、啓發式教學運用得還欠缺。

4、板書不夠十分簡潔明瞭。

三、改進措施:

1、在教學過程中對有的學生有分散注意力現象時能及時的利用巧妙藝術婉轉的語言把學生的情緒或注意力調整過來。

2、小組交流的方式方法還需要磨合,還需要指導。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學習這篇課文時,我抓住重點內容——巧設質疑點,在探究中激活思維。抓住雷奈克爲什麼能夠從小孩玩蹺蹺板的遊戲中獲得啓示,發明“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這個問題,引發學生思考,進行質疑。讓學生通過這一問題,觸摸雷奈克的內心世界。通過這樣的設計有針對性地培養三年級學生的質疑能力。當學生探究自己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時,思維就會更加活躍,思考就會更加深入,理解就會更加深刻。

在學習第二段時,留給學生更多的想象空間,利用它來引導學生通過想象,體會雷奈克善於觀察、善於思考、勤於實踐,致力於醫學研究的精神。利用閱讀時在讀中聯想的策略組織教學,瞭解發現的'經過,並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再按小組分角色演一演事情的經過。體會雷奈克的內心活動,讓學生在情境中體會。用討論、複述的方法幫助學生了解發明聽診器的經過。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風箏》一課講的是作者兒童時代和小夥伴一起放風箏的事情,文中寫了做風箏、放風箏的快樂,也寫了因風箏丟失焦急失望的心情,而最後又燃起一絲希望。課文充分展現了兒童時代的天真、快樂,也展現了兒童內心對幸福的嚮往和追求。

爲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能夠積極參與語文課堂,在備課中,我主要抓住文中的重點句子進行指導,進行引讀,不斷提高學生讀和說的能力。如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寫道“童年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做風箏、放風箏。”我抓住這句話,引導學生進行仿寫。( )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 ( )。當時,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孩子們的生活真是太豐富了,孩子們的思維太廣闊了。“夏天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吃西瓜、吃雪糕。”“冬天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堆雪人、打雪仗。”“春天的時候,我們這些女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用柳條編花環、戴花環。”“課餘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丟沙包、跳長繩。”等20多種說法,我真的太佩服他們了。然後我緊緊抓住做風箏時的快樂來教學。首先用“你放過風箏嗎?放風箏時你的心情是怎樣的?”來導入教學,學生個個都說心情快樂。接着我又用“你做過風箏嗎?”帶孩子們進入作者做風箏時的快樂心情。通過自由朗讀、比賽讀、默讀的.方式,讓孩子們找出哪些句子和詞語表現出了做風箏時的快樂心情。在一聲高過一聲的朗讀聲中,學生體會到了快樂,似乎自己就在做風箏一樣了。學習積極性再次調動了起來。

最後我佈置了一個小練筆:仿照《風箏》的寫法寫童年的一件趣事,孩子們這一次的作文似乎比以往寫的都好,多數學生都能按一定的順序寫,能初步描寫自己的心理活動了。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根據新大綱、新教材的精神,三年級以段的教學爲重點。那麼,怎樣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達到大綱要求呢?我的經驗是應切實抓好段的讀、說、抄、寫訓練。

一、讀段

在段的讀、說、抄、寫過程中,讀是基礎,應抓好三個環節的讀。

一是初讀,要突出"順"字,要讀準字音、讀好停頓、重音,乃至速度、語氣,能流利地把課文讀下來。在此基礎上,才轉入講讀,指導理解課文內容。

二是講讀要突出"思"字,要把學生學語文的過程和學生的認知過程統一起來,讓學生從語言文字入手理解思想內容,經歷"具體——抽象——具體"的心理歷程。如《富饒的西沙羣島》第四自然段,第一遍讀,初步瞭解整段話寫什麼;第二遍讀,概括每句話寫什麼;第三遍讀,抓住重點詞理解句子意思,如第二句,這句話寫什麼?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是寫魚的多。)第三句話寫什麼?從哪些地方可以知道?("一半是水,一半是魚。"可以知道魚的數量多。)第四遍讀,概括段意。

講讀後的讀,要突出"熟"字,要指導反覆誦讀,直至熟讀成誦。

二、說段

說段在讀段之後進行,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表達對段的思想內容的理解,這樣把課文語言轉化爲個性語言,對課文語言進行同化或順應`的基本訓練。剛開始說段訓練時,學生會用接近原文的句子的複述甚至是背原文,老師應具體指導學生一句一句地說,然後,把整段話連起來說。《美麗的小興安嶺》第2自然段,在指導說段時,先複習。"樹木""積雪""小溪""小鹿""木排"等詞,然後說說這段寫了什麼季節的景物,反映了什麼?(這段寫了小興安嶺春天景物的特點,反映了小興安嶺春天生機勃勃的特點。)在指導說段時,還應把概括地說和具體地說結合起來進行。

三、抄段

抄段,可以加深理解和強化記憶。爲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要選擇好抄學的段落,二是要指導抄寫的方法。

所抄寫的自然段,應是在表達方面有特色的典型段落`,並且容易被學生模仿的。如《趙州橋》第二自然段寫橋的'堅固,但第三自然段寫橋的美觀,兩段均有特色,但第二段結構比較複雜,文字較枯燥,而第三段總分關係明顯,文字優美,兩相比較,應把第三段作爲抄內容。

在抄寫過程中,要力戒看一個字抄一個字,看一詞抄一個詞也不行,應做到至少是抄句。即看一句抄一句,逐步過渡到抄段,即熟讀後抄下來。抄好後應認真檢查一遍,漏了的詞要補上,多了的詞要刪掉。一般來說,遺漏或隨意增加的部分都是不甚理解的表現。因此修改後應再讀一讀,想一想,加深理解。

四、寫段

三年級作文重點是練習"寫出內容比較具體的片斷",在實踐中,我把寫好總分段作爲寫段的基本訓練。並堅持寫好總分段的幾條具體要:

1第一句概括段的意思;

2集中間用幾句話對第一句展開記敘;

3。末句要總結段的意思,但字面不能與第一句重複。

主要練習形式有板有眼種:

1。補段。補總述句和總結句;或補分說句。

2。用自己的話寫課文某段話的意思,要求用總分段式來寫。如學了《翠鳥》一文,要求用總分段式寫翠鳥的外形(根據第一段的意思寫)。

3。仿段。規定選材範圍,要求用總分段式寫。

此外,我還經常訓練另一種段式,即在一段話裏要含有時、地、人、事四要素,對"事"要用幾句話寫明白。寫好這種方式,對學生初步掌握記敘文的要求是非常有益的。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成功之處:

1.新課程要求教師要努力爲學生創設貼近生活的情境。活動是兒童重要的學習方式,對中低年級的學生來說,遊戲是一種有趣而有實效的活動方式,不僅能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同時,還容易激發學生的`思維,啓迪智慧。遊戲中出現了學生熟悉的五個福娃的形象,增強了遊戲的趣味性。

2. 教師是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活動的組織者、支持者和參與者。通過讓學生講自己、講家人、講他人名字的故事,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和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並獲得更深層次的情感體驗。在教學過程中,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讓學生對自己名字裏的故事進行展示交流的環節,學生感受到自己被別人欣賞,被別人尊重,會引發主動與別人交流的意願,更自信、更輕鬆地與別人交流。

不足之處:

應該嚴格遵守“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這一要求進行,教師在教學中只扮演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學生能回答的,教師一定不能代爲回答,一定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做教學的主人。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義務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1課是《我們的民族小學》。課文描寫了西南邊疆的一所民族小學,反映了孩子們幸福的學習生活,體現了祖國各民族之間的友愛和團結。

在課堂上,學生讀了課文後,我問:“課文中描寫的民族小學給你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我希望學生能講到類似這樣的答案:“我覺得這所學校很美麗。”“我覺得這所學校裏的同學很快樂。”……但現實和願望總是有距離的,這種距離可不一定會產生美感哦。

一個女孩子站起來說:“我感覺那所學校有點古老。”她說得雖然有點偏,但還不算糟。接下來,一個男孩子站起來回答:“我覺得那個學校很差的。”我一愣,再請一個學生,他說的話讓我一驚:“老師,那個學校很窮。”……不行,這樣任由他們說下去,我會被他們牽着鼻子轉,越轉越遠,還能回到課文的意境中去嗎?

我略一思索,換了一種問法:“同學們,再讀一讀課文,你們一定能發現這所民族小學是很吸引人的,看看這所民族小學好在哪兒呢?”──這下,學生們的思路沒有像脫繮的野馬了,他們說出了這樣的'感受:“民族小學的學生的服裝很鮮豔。”“那裏有很多美麗的植物,有絨球花和太陽花,還有鳳尾竹。”“那麼多不同民族的小朋友在一起學習,他們上課很專心。”……

不同的問法,不同的效果。在課堂教學中,如何設計問題,教師需要認真思考。這關係到教學目標能否達成,關係到教學過程是否通暢,關係到學生的學習是否有效。課堂是可以預設的,同時,課堂也是生成的靈動的多變的。許多時候,老師做不到先知先覺,學生也不可能亦步亦趨,時時處於被掌控中。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要精心設計問題,問得精問得巧,即有“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廣度,又有“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效度。如果拋出問題後,學生打起了“擦邊球”,甚至是“出界球”,教師得隨機應變,靈活變通。因爲在這時候,“以不變應萬變”之術是無效的。不妨換一種問法,想辦法引導學生進入有效學習狀態,去感受去體驗課堂學習的充實與快樂。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學習要求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進取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學習《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這類生動、淺顯的科學說明文時,聯繫學生的生活實踐、學習實踐來設計課文,靈活運用各種課堂評價手段,引導學生課外查找相關資料,使學生能更加興致盎然地投入到課文學習中去,輕鬆快樂地掌握知識。

【設計特色】

1.從課題切入課文,直接明瞭地抓住難點進行突破,爲學生的自學鋪磚引路。

2.培養多讀多思的學習習慣,滲透自能讀書,主動探究的學習意識。

3.利用課堂多元評價手段促進學生學得有興趣,有收穫。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自讀自悟,理解文章主要內容。

2.培養學生蒐集資料,豐富積累的意識。

3.激發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並善於運用到自我的實踐當中。

【教學重點】

1.掌握本課出現的生字、新詞。

2.激發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並善於運用到自我的實踐當中。

【教學過程】

一、抓住難點,切入課文:

1.(課件出示):高速公路汽車行駛圖,提問:

高速公路的修建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最大方便是什麼?

2.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並善於運用到自我的實踐當中。過渡語:

最近,我一個人修起了一條高速公路,你們信不信?不信,我可不是吹牛,我的這條高速路可以在幾秒鐘之內帶我到北京和朋友見面聊天,帶我到海南島欣賞大海風光,帶我到美國免費看科幻片《怪物史瑞克》……你們知道這條高速路叫什麼嗎?

3.出示課題,學生朗讀一遍。

(從學生熟知的事物入手,通過幽默詼諧的語言,引導學生進入文章難點理解,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控氣氛,又爲文章內容的理解作了一定的鋪墊。)

二、檢查預習,學生生字:

(出示課件)

1.過渡:從這幅圖上你一定猜到了,什麼叫信息高速路?

2.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網絡)

3.過渡:同學們真是一猜就準,看樣子,事先還預習了課文,那先來看看閱讀文章的攔路虎大家消滅得怎麼樣?

4.(出示課件4),指名學習小組彙報學習成果,教師熱情肯定,並及時把學生自學到的好詞佳句進行板書,鼓勵他們的自我學習。

(提倡學生在事先預習課文,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能在課堂給予學生成就感,同時也爲自讀自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自讀自悟,理解課文

過渡:咱們班的同學對電腦其實不是很陌生了,有很多同學家都配置了電腦,能告訴老師,你以前都用電腦做過些什麼?

出示句式:我知道電腦可以(),可以(),也可以()。

其實電腦連通了網絡之後,它可比大家想的要神奇多了,想了解嗎?

1.(課件出示):網絡的神奇究竟表現在哪裏?

2.組織學生自學,在文章中進行標記。

3.集體交流:

A.你發現了哪些網絡神奇的功能?講一講,並上臺板書。

B.哪個地方讓你感覺最神奇,你願意讀出這種感覺嗎?

4.你們讀得真好,小作者也跟你們一樣,對於網絡是由陌生到了解,心理感受變化可真快,你能找出這些詞,體會那種感覺嗎?

A.找出關鍵詞,完成板書。

B.指導朗讀,加深理解。

C.當你對電腦網絡有了這麼多全新的瞭解之後,你的心裏有些什麼樣的感受?

(在組織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教會學生多讀多思多得的學習方法,瞭解課文重點內容的同時,深入理解作者的心理變化,抓住文章的情感線索進行理解)

四、思維拓展,完成練習。

1.過渡:在同學們的朗讀中,我發現爸爸爲了解釋網絡的特點作了一個有意思的比喻,你找到了嗎?你也有這麼聰明和幽默嗎?

2.(課件出示):

爸爸把網絡比成(),你認爲()。你還可以把網絡比成()。

3、激情評價,鼓勵創新

(思維拓展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求異思維,課堂氛圍更好,同時也有利於更形象地理解網絡的意義。)

五、質疑問難,交流資料:

1.課文中還有你覺得疑惑的地方嗎?

2.們主動在課外找到了很多關於網絡的資料,一定可以幫你解惑,誰是小博士,願意和大家交流你的知識?

(培養學生課外蒐集資料,處理信息的能力,也提高學生遇到問題主動探究和解決的能力,也肯定學生的資源共享意識。)

六、全文,佈置作業

(課件出示):假如給你一臺連通網絡的電腦,你最想用它來做什麼?

(聯繫本堂課的收穫,結合學生的生活實踐,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更進一步培養學生說的興趣,說的能力。)

【教學反思】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六冊的一篇精讀課文。本課教學設計以“自讀自悟——質疑問難——思維訓練——拓展延伸”爲基本思路,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自讀、自悟、自得。

一、找準切入點,順利引入課文學習。上好一堂課,找準切入點是很重要的。這篇課文是介紹電腦網絡的,卻以“信息高速路”這個有趣的名字來作稱謂,所以我設計了以高速公路的圖片來入題的方式。學生對高速路的作用和特徵是比較瞭解的,這樣就感悟到了“信息高速路”的相同之處,爲“網絡”這種抽象的物質的理解作了鋪墊。

二、以學生的自讀自悟爲基礎。針對新課標理念下中高年級學生閱讀的要求和學生的認知水平,課內安排讀書環節,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組織學生交流讀書的收穫和疑惑,學生讀書有目的性,也會有較大的收穫。

三、以學定教,確定導讀導練的重點,在自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質疑問難,然後梳理歸納問題,將其確定爲課堂訓練的重點,再指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解決問題。整個過程分圖形式,不走過場,沒有表演定形,體現了“學由題開始”、“以學定教”、“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的教育思想。學生能夠饒有興味地去學習這種科學說明文。

四、思維訓練,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鼓勵學生髮表獨到的見解。如:句式訓練“我知道,網絡可以(),可以(),也可以(),真是()。思維拓展訓練訓練:爸爸把網絡化作(),你認爲(),你還可以把網絡比喻成()。

五、課外拓展,注重積累。語文課堂要注重以文本載體,在學好語文知識的同時訓練語文能力。培養學生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就是本堂課的一個特色:你還蒐集到了哪些有關網絡的知識?願意和大家交流嗎?

當然,課的設計也還有一些不足之處:例如,爲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也可藉助電腦讓學生體驗親自操作;例如:課堂上給予學生自讀、自悟的時間和合作探究的時間還可以更充足一些。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人教版三年級教材第一組課文編入了一組描寫家鄉景物的文章,緊扣第一單元主題,在語文園地一中編入了以《介紹家鄉景物》爲主題的一次口語交際訓練和作文訓練。這次口語交際的主題以介紹家鄉景物爲交際內容,緊扣學生生活實際。課前爲了讓學生有話可說,我佈置學生觀察了一處身邊的景物。爲了活躍課堂氛圍,開課時我以一位旅遊公司的同學要求老師推薦幾名優秀小導遊代表宜昌市參加省優秀小導遊競賽,就以“介紹家鄉的一處景物”爲題在全班展開選拔激發學生的交際熱情。爲了讓本次口語交際課與作文教學銜接,讓學生有好的介紹效果,在激發學生的熱情後我出示了五條介紹要求:

1、這處景物在什麼地方?

2、介紹出景物的特點。

3、按一定的順序說清楚。

4、表達出熱愛家鄉的感情。

5、展開合理豐富的想象。

要求提出後,教室裏舉手要求表達的學生並沒有如我預期的哪樣紛紛舉手,而是一片沉默。看到學生有困難,我又提示學生可將景點裏自己想介紹的具體景物列成提綱以便介紹。學生們都去思索提綱,好半天沒想好的樣子。一節課在沉悶與學生的思索中用去了一大半時間。此後匆匆的分小組交流、派代表介紹,草草收場。

課後與組內教師反思失敗的原因一是過分重視與作文銜接,忽視了口語交際的課型特點。忽視了學生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的區別。二是一口氣提出了作文的五點要求,忽視了學生年段特點,要求學生出口成章,拔高了口語交際的'要求。老師貪多求全,反而擋住了學生的交際慾望,學生由於無法同時滿足種。種要求望而怯步。三年級以段的教學爲住,這一思想同樣運用貫穿於口語交際教學之中,學生能說一段話,能針對五項要求在一段話中體現一項即是很大的了不起。

這節失敗的口語交際課提示我們,教師應時刻將學生年段特點放在心中,提出符合學生年段特點的要求。將教材中的種。種要求想出具體的辦法落實在教學過程之中,不能生硬的出示成對學生的要求。在口語交際課中教師在創設寬鬆交際氛圍同時,更要提供給學生具體的說話材料,即讓學生有具體的說話內容,知道按怎樣的順序說,有哪些具體的詞彙和方式(如擬人、比喻、數字說明等)去說清自己想表達的內容。一步一步爲學生搭建一個寬鬆、自由、有話可說、知道如何說的交際平臺。在紮實的訓練中逐步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學習這課我滲透了如何描寫植物這一寫作知識入課。但是學習這篇課文最重要的目的是:學習學習作者敏銳的觀察能力以及在觀察的基礎上發揮想象。

教學第二段時,我佈置了一個任務:文中哪些話是寫荷花的姿勢?請用橫線畫出來。我叫了三名中下水平的學生回答這個問題都答錯了,我趕緊叫成績好點的學生來回答。我當時很鬱悶,現在也很鬱悶,這一簡單的問題應該每個學生都答出來的呀?上學期我經常引導學生要觀察植物的形狀。(我課始就引導學生明白我們平時說的形狀就是這課書說的姿勢。)學生爲什答不出來呢?

讓學生領悟荷花姿勢美后,我問:文中第三段說,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勢,而且看看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頁很美。可是書中只寫了三種荷花的姿勢,請同學們看圖,或者發揮想象,或者回憶自己曾經看過的荷花,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說說荷花的其他姿勢。這個問題一提出,舉手的人才五六個,而且說得也不是很精彩。這是爲什麼呢?難道是我引導的不夠好嗎?我該怎麼樣引導呢?

學習第四段時,我說:荷花的`姿勢太美了,作者都已經陶醉了,你想知道作者是怎麼想得嗎?請你讀一讀第4段。讀完後我引導學生髮揮想象想,我問:假如你也是一朵荷花,在一池荷花裏,看着你的腳下有有些什麼小夥伴,它們會跟你說什麼呢?你的小朋友——荷花,你會說什麼呢?你看到了什麼呢?

同學們陷入沉思,但是他們的答案並不精彩,想象並不夠豐富。他們思維侷限玉,小魚或者,小蝴蝶跟我說什麼,他們 的思想沒有新穎。

怎樣引導才能讓學生的想象更加豐富呢?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一次成功的實驗》講的是一位教育家在一所小學讓三個小學生做“逃生”遊戲。這個實驗已經做過多次都沒有成功,而這一次卻獲得成功。教育家的實驗目的其實是對學生品行的考查,三個小學生尤其是小女孩,經受住了考驗。從她與教育家質樸的對話中,讓我們感受到她那臨危不亂,處事果斷,先人後己高尚品質。

課文內容乍看簡單易懂,但細細咀嚼,卻覺得很難達落實課文的重點難點。“有了危險應該讓別人先出去。”這是文中的女孩兒不假思索說出的話,其實也是她內心世界真實的想法,如果她當時有絲毫的猶豫,那麼實驗的結果便是失敗。這是多麼高的境界,我想這也是常人無法企及的。物慾橫流的現實社會中,看到很多這樣的鏡頭:公交車從遠方駛來,迫不及待的人們已經蜂擁着向前,甚至可以不顧被輾在車輪下的危險;擁擠的商場裏,不知在賣什麼緊俏商品,長長的隊伍裏,總有人不自覺地插隊,面對旁人的指責面不改色……爲了一點蠅頭小利都可以如此犧牲自尊,更何況是面臨生命的威脅?鑽研教材時,我很迷茫,知道自己蒼白的說教根本無力改變這樣的現實,不知自己上這篇課文應該定位在哪裏?反覆思考,我覺得孩子們畢竟還是很純真的,現實社會的陰暗面,還不至於植入他們的內心深處,更何況相信很多有遠見卓識的人士,都希望改變這樣的現狀的,選編這篇課文入教材便是一個證明。當然現實社會中,陽光的一面還是有的,前不久剛看到一則報導,杭州某公交車站秩序井然,無論是誰都能自覺地排隊乘車,尊老愛幼,蔚然成風,原因是一直以來有一位品德高尚的市民,常來累月地到這裏維護義務維持秩序,久而久之,人們便養成了習慣。看來陽光下雖然有陰影的存在,但只要能用心驅趕,還是能縮小這陰影的範圍的。於是我打算結合文中的`實驗,也進行一次與三年級學生探討人生價值的實驗。

學習課文時,我先以小羊過河的故事導入,這樣既切入了“謙讓”這一主題,也從反面舉了一個例子,爲學生明白只有謙讓才能讓實驗成功埋下了伏筆。結合實驗,我讓學生先了解課文中的實驗是一個怎樣的實驗,然後分析實驗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這些問題都很簡單,大家很快便在文中找到了答案。我讓學生着重抓住小女孩說的第一句話和“不假思索”一詞,體會女孩內心的想法,感受她沉着冷靜、處事果斷,先人後已的高尚品質。女孩的舉動感動了教育家,也感動了學生。然後這畢竟是實驗,接着,我通過一個小組內分角色朗讀這一合作學習的實踐來測試學生有沒有真正把課堂上學到的“謙讓”付諸到實際行動中,使學習身體力行。

在學習中,我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讀書前要求明確,讓學生習得邊讀書邊批註和聯繫上下文等學習方法,讓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同時得到發展。

不足之處:

1.對“如實”一詞,學生應該是很容易理解的,課堂上所用的時間太多。如果將此環節濃縮一下,把時間讓出來,讓學生能在課堂上進行角色朗讀,應該更有效。

2.課堂的教學語言還可以更簡潔和精緻一些。對學生的評價語言也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推敲,因爲好的教學語言對學生就是一種運用語言的示範,好的評價語言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和學生對文本的個性解讀。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一、 相得益彰,各盡其妙

“萬山磅礴,必有主峯”,韓愈之述頗有啓示。小學語文學科的知識雖然包羅萬象,但必有知識的內在聯繫的規律和精華所在。昨天下午前往厚得路小學聽了樑存豔老師上的三年級29課《曼谷的小象》,感觸很深的是這節課像一首清新明快的歌,也像一幅淡雅平實的畫,並沒有激越高元。也沒有絢麗多彩。在教學中老師運用了教材進行全方位的語文素質教育,相機穿插語言文字訓練,有意地讓學生嘗試自瀆,是這節課設計的成功之處,令兩者相得益彰,各盡其妙。比如:朗讀“在曼谷近郊,綠油油的和田和點綴着淡紫色野花的.草地,一直延伸到海邊”。從讀中理解、感受“延伸”,意思是延長,伸展。

二、 激情教學,自瀆自悟

在整個教學中,教師都帶着飽滿而穩定的激情教學,用自己的興趣去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因此文章的板書都是學生自瀆自悟後,用精煉的詞板書在黑板上的,也就像老師自己說的那樣,讓學生露一手。

三、 抓住重點,引導體會

在教學中樑老師抓住萬山之中的主峯讓學生從文中去尋找美,發現美,感覺美。在上課開篇就明確地告訴:學生:“光知道文章內容可不行,故事背後還藏着東西,要想知道藏着什麼,就要認真地去想一想”。因此,抓住重點,體現教學的力度、內容、訓練。

總之,潤物無聲,教師在潛移默化地陶冶學生的審美情趣,讓學生從文章中尋找、發現、感覺美,但在如何欣賞美上還欠火候,不一定採用直觀的圖片、畫面,可在理解力詞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品讀。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牛頓從因做風車不會講道理而受到同學嘲笑中受到教育,發奮學習,養成刻苦鑽研的.習慣的故事.

課文先講了牛頓小時候愛做手工,對這一點,主要抓住了文中的幾處重點語句及詞語。如:“他停下來仔仔細細地看,幾乎忘了回家。”在講到這一點時,出示小黑板:

他停下來看。

他停下來仔細看。

他停下來仔仔細細地看。

這樣看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其中的不同,且“仔仔細細地看到什麼程度呢?”學生也很快知道了“幾乎忘了回家”,以此看出牛頓那種入迷的程度。

而在講述這一課時,我主要是以牛頓思想的變化,在課文中主要是牛頓幾次心情變化爲主線講起的,讓學生去體會牛頓的心情。在這裏,對學生進行引導,並參與其中,抓住“滿臉通紅”、“難受極了”、“沒有流一滴淚”來說:小風車被摔壞後,牛頓爲什麼心裏難受極了但又沒有流一滴淚?他此時會想些什麼呢?這時,讓學生各抒己見。學生很快就理解了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