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熱】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6W 次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熱】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本課的重點體會人物情感的變化和難點體會從釣魚中受到的啓示學生理解起來有點難度。所以在教學設計中,我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通過對關鍵詞句地學習、理解、品味,來感受小詹姆斯的.情感變化。由釣到大魚時的興奮、得意,到在父親要求下被迫放掉大魚的痛苦、悲哀和無奈,再到三十四年後對父親做法的理解,最終在釣魚中獲得啓示——抵制誘惑的勇氣和力量。

在教學中,我注重了以讀爲主。圍繞“‘我’釣到一條怎樣的鱸魚?由釣魚到放魚,‘我’心情的變化?”“父親爲什麼要‘我’把鱸魚放掉,他做得對不對?他是怎麼想的?‘我’從釣魚中得到什麼啓示?”等問題引導學生朗讀,同時讓學生結合實際想象:“如果這事發生在你身上,你的心情會怎樣?”最後讓學生探討自己在生活中遇到過什麼“誘惑”?告訴學生做有道德的人。

上完課,我反思自己的教學,發現存在很多的問題。比如在感受兒子的心理變化時,我分析兒子在月光下乞求父親和依依不捨放魚的心理活動體會不夠深刻,可以讓學生髮揮想象思考他可能在心理想什麼?會對父親說些什麼?這樣就可以讓學生更明白:道德實踐起來卻很難!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說會遇到的誘惑,學生列舉的事例特別有限,比如說過馬路不闖紅燈,撿到錢要交。我在心裏努力想讓他們多說點其他的,可是因爲我沒有及時引導,如果我說:你想想在將來的生活中,你還可能遇到其他的誘惑嗎?我想答案肯定是豐富的。

在以後教學中我會繼續努力,好好反思,爭取一次比一次進步。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一、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走進文本:

(1)、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隨着現代教學技術的不斷髮展,多媒體教學已成爲課堂教學的得力助手。特別是創設情境,那絕對是多媒體的拿手好戲。因此,教學伊始,我就利用課件播放大榕樹的錄像,爲學生創設了生動直觀的教學情景,化難爲易。特別是在感受大榕樹的樹根和大榕樹茂盛的枝葉時,通過課件的演示讓學生有了較爲直觀的理解,然後再引導學生細讀句子來感悟文中語言文字的優美凝練,體會大榕樹的美。再如在教學大榕樹上鳥兒紛飛的場景時,我又藉助課件播放羣鳥在大榕樹上活動的錄像,展示鳥的天堂鳥兒翻飛,鳥聲悠揚,令人目不暇接的熱鬧景象,真實地再現了衆鳥紛飛的歡鬧景象,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加深了對內容的理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給學生視覺和聽覺上的滿足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說說你看到鳥兒們在大榕樹上幹什麼呀!這樣既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鳥兒在大榕樹上的快樂生活,又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說話能力。

(2)、利用教師的導語,創設情境:上次聽了張愛華老師的講座後,我深受啓發,覺得老師的導語在創設情境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我也開始嘗試着採用多元化的具有啓發式的導語,以激起學生學習的激情。如在引入第三段時,我就採用教師充滿激情的導語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學們,剛纔,我們和作者一起欣賞了這枝葉繁茂的大榕樹,相信這麼茂盛的大榕樹一定會招引——許多鳥兒,是呀,第二天清晨,當陽光照耀在水面上,一切都顯得更加明媚的時候,我們再一次來到了這裏。此時,又看到了什麼呢?

二、以讀爲本,促進學生感悟:

《鳥的天堂》這篇課文語言質樸,意境優美,感情真摯,很適合於學生自己去體會,去感悟。《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也提倡尊重學生,發揚民主,張揚個性,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我多引導學生去讀課文,通過讀來感悟文章所表達的思想內容,文章的意境。如在教學感悟大榕樹的美時,我是這樣設計的:先整體感知,然後抓重點句,談感悟,在欣賞了錄像以後,我就引導學生找作者讚美大榕樹的句子,然後讓學生反覆閱讀,細細品味,從文章的字裏行間去體會榕樹的美,再組織學生談感受,談見解,在交流中去再現勃勃生機的大榕樹。而在教學第三段時,在觀看了錄像後,讓學生說說這一次的鳥的天堂給你什麼印象,你是從哪裏體會到的?學生抓住重點句“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在撲翅膀。”從鳥的品種多,鳥的活動多來體會鳥兒歡鬧的場面。

三、引導質疑,鼓勵多元化理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資源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教材的反應也往往是多元的。”這就告訴我們,語文教學不是灌輸給學生“死”的知識,而是通過學生的努力去學到真正有用的完全屬於他們自己的“活”的知識。古人云“學貴有疑”。學生之“疑”,是仔細閱讀課文的產物,教師應鼓勵提倡。因此,在教學“那麼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兒縫隙。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橋之思》是北師大版第七冊第五單元的一首散文詩,闡述了人們對橋直觀上的認識和心智上的聯想。通過圖文對照,表達了作者對美好“心橋”的讚美。也寄託了作者的美好願望。全詩共三節,分別寫橋的功能、材料及樣式,描述造型優美的橋,聯想以尊重、諒解、關注和信任構建的心橋。本課以“橋之思”爲題說明路橋雖不可少,但心橋更爲可貴。課文內涵豐富,從橋的要素寫到橋與人的關係,聯繫到人與人,心與心的交流,語言樸實,卻富有哲理。

今年我接手四年(2)班,經過近半個學期的教學工作,對學生的各種能力有了一定的瞭解。回想以往,閱讀教學中詩歌好像並未涉足上公開課,今天我終於抱着一試的心態,執教了《橋之思》第一課時,總體感覺還是可以的。

一、導入激趣,課前預設

我以一曲富有北京小調風味的《北京的橋》(配合多媒體的演示)導入新課,吸引學生進入情境,破題而入。當學生欣賞了許多精彩的橋的圖片之後,他們興致盎然,我隨即問:這麼美的橋,給你什麼樣的感覺?從而我利用學生的回答來歸納出“橋的材料,橋的造型、橋的作用”等,這跟我課前的預設是基本一致的,因爲我要利用這些答案來引出學習第一節詩歌,是比較順當的。可見在備課中,好的導入是成功的第一步。教師利用學生的回答,注意抓準切入點,歸納引導學生到知識點上,將是很有利的。

二、媒體輔助,課堂生成

一堂課下來,我能充分利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畢竟他們是剛升上四年級的學生,還是農村的一般孩子,認知的水平及視野仍然是不足的,對“橋”的知識面比較窄。我利用豐富的圖片,配合不同的音樂,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論視覺還是聽覺都調動起來。在結合朗讀的指導來加強學習的效果。可見多媒體的適當運用是肯定有助教學效率的。

三、注重說話,課外延伸

我一直認爲:語文課就是通過讓學生學習文質兼美的好文章,受到祖國文化的傳承滋養和薰陶。所以我也一直注重對學生的說話訓練,希望讓學習的效果得到鞏固。在本課教學中,我也結合課文的`學習創設了多處訓練,例如:

1、學習“幽靜的公園裏,碧波粼粼的湖面上,因爲有了迴旋別緻的九曲橋,更顯出湖光水色的迷人魅力。”一句是,我問:當你站在這回旋別緻的九曲橋上,你會想到什麼?

2、學習“這樣的橋存在於心靈與心靈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這句詩,我出示了以下補充式的排比句式讓學生說話:

心靈與心靈之間構築起這座橋,()。

民族與民族之間構築起這座橋,()。

國家與國家之間構築起這座橋,()。

3、在學習完第三節後,我出示了拓展訓練——你想和誰架起一座心橋?說說你的心聲吧。

結合我班學生的實際,我還是利用仿寫的模式來指導他們進行想象說話:

例句:我想用微笑和新朋友架起一座心橋,使我們建立深厚的友誼。

仿句:我想用()和()架起一座心橋,()。

4、在學習了整首詩後,我聯繫一年級孩子們學過的《水鄉什麼多》一課中的片段引出一個我的另一個說話設計:

《橋之多》

水鄉什麼多?橋多。

東一座,西一座,

東西南北千萬座,

出門就要把橋過。

目的是讓學生聯繫自己的日常生活所知,聯繫學習本課的知識收穫,進行仿寫訓練——《橋之愛》、《橋之夢》、《橋之彩》、《橋之韻》、《橋之險》……

四、板書設計,提綱掣領

教學中,我比較滿意的還有板書設計,也是我一直感興趣研究的。本課的設計以簡單爲主,以抓課文主線爲目的,並且與上述的最後拓展相關,形成一個整體,互相呼應:

橋之用和諧

橋之思橋之美

橋之珍美好

結語:

教學是一門藝術,本課教學雖然得到老師們的好評,但其實仍然存在着這樣那樣的不足,如大家提到的“應對全文先通讀,整體感知;對學生的說話訓練可以在放手些,可用事例加強體會“心橋”;注意不能太依賴多媒體”等。的確,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由此,我不禁想到:由於課堂容量比較大,有些教學環節還是顯得有些倉促,說話訓練有設計,但不能讓學生充分表現自己,尤其對學困生來說,有些拓展遷移有些吃力,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注。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沒有情感的大力渲染,沒有任何氣氛的烘托,只是用心的去走進《小獅子愛爾莎》。在我們的課堂上,卻傳出了一陣陣的抽泣聲,這是我們在學習時情感的真實流露。“因爲愛,作者把小獅子愛爾莎放回大自然,雖然戀戀不捨,但卻有毅然決然,你最欣賞那一段?”我提問。隨着我的一聲詢問,好多同學不約而同的站起來讀第8自然段:愛爾莎和我一起生活了三年。最後分別的時候,我感到莫大的痛苦。我摟住他的脖子吻着它,他好像也覺察到什麼似的,用它那光滑的身子一個勁兒地蹭我。之後,它戀戀不捨地向森林走去,一次又一次回過頭來看我,直到我們互相看不見了爲止。讀完,我發現有好幾個同學的眼睛紅了,目光中流露出憂傷無奈的神情。於是,我問其中的一位: “夏靜怡,你爲什麼喜歡這個自然段?” “嗚——”她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邊抽噎着邊說:“我……我捨不得讓小獅子愛爾莎離開。” “天啊!她竟然把自己當成主人公了!”我心想。隨後,我又發現,好幾個同學也爬在桌子上擦拭着眼淚,我又問:“陳磊,你呢?” “我,我好像看到了小獅子走一步一回頭,走一步一回頭戀戀不捨的樣子,它多有靈性,和人一樣懂感情。”她說。“我想小獅子愛爾莎離開後一定很傷心,很難過,也很孤獨,我很擔心它,實在不忍心。”另一名學生站起來說。是呀,孩子們說得對,這是孩子們從內心中的真實感受,從字裏行間感悟到的.,感情真摯,品讀中體會到了“我”和愛爾莎之間那種難以割捨的感情。新課標對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提出了:“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我想我這節

語文課做到了。我們需要真誠地喚起自身和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在每一堂課上都能以情感作爲潤滑劑,給學生一種享受,讓學生的情感得到激發,與文本親密“接觸”,在品讀中享受由於學習而得到的滿足,從而優化我們的語文課堂,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爬山》這篇課文是語文S版四年級下第六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記敘了26年前父親帶着十歲的“我”去爬山,他告訴“我”別人爬山是爲了征服山而我們爬山是爲了征服自己,在爬山的過程中父親告訴“我”能不能爬到山頂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盡了力,在下山途中又告訴“我”應該如何欣賞沿途的風景的事情。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理解父親說的話的含義,難點是讀懂父親說的智慧指的是什麼。這篇課文重在說理,把樸素而深刻的道理寓於具體的事例之中。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不僅使學生獲得語文知識和技能,而且能啓發學生的思想,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薰陶,從中學習做人的道理,從而形成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對於學生來說,爬山並不是一件陌生的事情。很多同學都有過爬山的經歷,學習父子第一次的對話,學生對於征服山他們容易理解,征服自己就難了,對於此,我從課文中逐步引導,讓他們想象爬山過程中會遇到什麼困難,通過戰勝這些困難逐步引導出戰勝自己是什麼意思。第二次對話是“我們”爬上山頂時,父親說:“……能不能爬到山頂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盡了力。”引導學生理解父親這番話強調了爬山的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爬山的過程中努力。進而讓學生舉一個自己盡力做一件事情的例子。父親第三次說的話是告訴我要怎樣做才能欣賞到美麗的景色。在這一環節,我讓學生讀讀父親說的話,說說父親說這些話的用意是什麼,它的話給我們以什麼啓示。用眼睛能看到什麼、用耳朵能聽到什麼,用心能想到什麼,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上完課後,自己認爲在教學上還有許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整改。今後應該在以下幾方面加強:

1、加強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特別是課堂常規,坐姿、朗讀習慣、小組合作學習等方面加強訓練,認真傾聽的.習慣也必須養成,注意力不夠集中導致課堂出現斷條。

才能真正調高課堂教學效果。

2、加強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的培養,課堂上應加強這方面的訓練。口語表達能力不強導致展示不夠精彩。本班學生這方面的能力非常欠缺,課堂上應給學生跟多的時間展開訓練。

3、課堂上雖然讀的方式,時間多,但是讀的效果一般,教師在這方面應該多給予指導。

4、教學設計過於細化、繁雜。在教學中,課文內容結合的不夠,教師講述課文語言不夠精煉,耽誤時間。教學缺乏激情,沒有感染力和對學生的啓發力,今後應該在教學設計更爲精煉,講述課文更爲簡練上多下功夫。

5、對學生的評價語還是太單調。

6、時間安排還顯不合理,例如:前面導入新課和整體感知課文重用時間多,而爲了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後面的教學小組合作學習時間不夠。

以上是自己對本節課的一點看法,還請各位老師就本節課提出意見和建議,就我的教學存在問題提出整改意見,我將虛心的接受。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經過三年的學習強化與教學指導,四年級的絕大部分同學各項行爲習慣已形成,大部分同學對語文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形成了學習語文的良好氛圍。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取其精華、棄其不足,總結過去是爲了更好的服務於將來,那麼,爲了四年級語文教學更上一個新的臺階,爲了每個學生的語文水平有一個大的進步。教師必須要做好教學反思:

第一、繼續強化識字寫字教學。識字是學習語文的基礎。

雖然這學期已經是四年級下期了,但仍然要重視識字和寫字的教學。在識字寫字教學中,要講究方法,提高質量,堅持多認少寫的原則。在識字教學中,充分利用兒童已有的識字經驗和熟識的語言因素,教給兒童識字方法,鼓勵兒童用自己喜愛的方式去識字,在識字過程中一定重視寫字的指導,不僅要求兒童把字寫對,還要做到姿勢正確,把字寫好,寫漂亮。

第二、要轉變教學觀念,努力探究,認真備課,轉變以前那種單一教學方式。

實施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改變以前那種老師想放又不敢放,總是牽着學生的鼻子走的教學方式,改變以前那種因引而不隨,啓而不發則包辦代替的教學方式。而是以學生爲主體,以學定教,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教學中,要把握了課文的特點,既要體現老師的主導,也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充分給學生自由的空間,放飛的舞臺。

第三、重視兒童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的培養.

通過多種方式讓兒童自主學習、主動學習、使兒童在學習中不斷有所發現,不斷獲得成功的愉悅。把更多的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激發起了學生學習的熱情,掀起了學習的高潮。讓兒童在自主學習活動中自得自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從小激發兒童學習的成就感。

第四、注意德育滲透,體現語文的情感性

"新課標"指出:"培養兒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不應該把它們當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務,而應該因勢利導,貫穿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通過薰陶感染,收到潛移默化的功效。"在今後的教學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材蘊藏的德育因素,適時、適度地進行德育滲透,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強化人文素質教育,做到“披文入情,以情悟文,情文結合”。

第五、培養語文素養,體現語文的學科性

在教學中,特別重視對兒童語文素養的培養要充分利用教材優勢,注重兒童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對兒童進行語文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兒童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

第六、對新教材理解、運用不夠深刻。

今後的教學,要結合本班學生實際,創造性地設計教學,創造性地進行教學,做到既符合教材編寫意圖,又不拘泥於教材,使教學充滿活力。另外,還要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進沸騰的生活,使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有時爲了趕進度,閱讀教學不夠紮實,學生普篇閱讀能力很差。部分學生學習習慣不好,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不高,家長配合不夠,由於各種原因,自己輔導又不到位,造成部分學生學習成績落後。

第七、運用多媒體,提高教學效率。

今後的教學,我要進一步提高運用現代化教學工具的熟練程度,發揮多媒體輔助教學的作用,使語文課上得更活潑更生動更形象。還有,對課堂氣氛調動的能力上還需要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課堂駕馭藝術,還要更加註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通過有感情的朗讀,使學生的感情得到昇華,思想品質得到陶冶,從而進一步體會到文章所蘊含的的思想感情,達到教學的目的。 今後的教學,要結合本班學生實際,創造性地設計教學,創造性地進行 教學,做到既符合教材編寫意圖,又不拘泥於教材,使教學充滿活力。另外, 還要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進沸騰的生活,使學生在生活中 學語文、用語文。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這是一篇介紹動物睡眠方式的文章。作者通過對幾種動物睡眠方式的介紹,讓孩子們瞭解動物睡眠,特別是進入休眠期,睡眠的目的就不是爲了休息,而是爲了適應環境的變化。在教學中,我是這樣用想象拓展課文的`:首先理解關起門來睡大覺。這時,我引導學生想象:蝸牛睡眠的情景和醒後背着“房子”,痛痛快快地逛一逛,飽飽地吃他一頓。”的有趣畫面,更加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熱愛大自然的情懷。然後讓學生討論自己收集到的關於動物睡眠的資料;讓學生通過學習,增加對蝙蝠、海蔘、蝸牛的睡眠知識的瞭解,同時也大開了眼界。原來,動物的“睡眠”是如此奇特而有趣,他們的“睡眠”是爲了休息,也是爲了躲避風寒,躲避乾旱,有的因爲缺少食物,有的可能還有其他原因,等着同學們去繼續探索。

本堂課讓學生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象,讓學生在豐富的想象中,實現了對文本的更深刻的認識。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觀潮》是一篇寫景的課文。記敘的是一次觀潮的盛況,寫的是作者耳聞目睹的潮來前、潮來時、潮頭過後的景象,描寫了大潮由遠而近、奔騰西去的全過程,描繪出江潮由平靜到奔騰咆哮再到恢復平靜的動態變化,寫出了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學習課文3、4自然段。

教學難點是:

1、理解重點詞、句、段。

2、學習作者有順序的觀察方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養成積累材料的習慣。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抓重點段,領悟錢塘大潮的“奇”。

在教學中,緊緊抓住“天下奇觀”這個詞語,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感悟錢塘潮的“奇”,更近一層理解“天下奇觀”。主要抓住課文的3、4自然段,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抓住描寫大潮的聲音和形態的變化的詞語,寫出了潮的氣勢宏偉。如“隆隆響聲”“白浪翻滾”“白色水牆”“風號浪吼”等,運用了比喻、襯托等方法直接描繪了潮水洶涌澎湃的景象。再引導學生通過抓住對觀潮者神態、動作的描寫,如“人山人海”“昂首東望”“人聲鼎沸”“又沸騰起來”等詞語,體會觀潮的人數多、熱情高漲,體會間接描寫的表達方法,感受大潮的奇特。

2、指導朗讀,感受雄偉奇特的景象。

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文本情感的基礎上,我着重採用了朗讀的方法。首先指導學生們自由朗讀,再談感受,並鼓勵他們讀出天下奇觀的氣勢。接着我進行範讀,學生閉上眼睛,想象畫面,體驗錢塘江大潮聲音、氣勢的變化。重點抓住“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一句,爲了突出錢塘江的壯觀氣勢,應該讀得稍快一些,強調指出“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山崩地裂”“顫動”等短語或詞語。然後播放錢塘江大潮視頻,使學生看到真實的情景,感受到大潮的雄偉壯觀,達到身臨其境的效果。最後讓學生帶着自己的'感受和理解,邊讀邊想象畫面,再讀課文,感受大潮的奇特。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讀書的熱情,而且激發了他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3、統領全文,學習表達方法。

教學時,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按照“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後”的順序理解課文內容。重點理解“潮來時”部分,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學生從大潮的聲與形的變化中,就能知道作者是由遠及近地觀潮。再讓學生找出由遠及近這一觀察順序的詞語:“遠處”“過了一會兒”“向前移動”“再近些”“越來越近”。進一步驗證自己的結論。進一步引導學生髮現課文是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來寫觀潮的過程,學生一下子就找到“早晨”“中午一點左右”這些表示時間的字眼。本課結構清晰,語言優美,是一篇習作的好典範。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整堂課中,幾乎沒有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提出什麼問題,主要通過學生的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偉壯觀。如在讀、議、品的環節裏,我始終以學生自主學習爲主線,學生喜歡哪句我便導哪句,打破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聽的模式,而改爲學生學,老師導,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主導性。教師的指導主要體現在組織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在訓練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在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民主意識也比較強,經常轉換角色,作爲學生中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使課堂氣氛更加和諧,學生在愉快輕鬆的氣氛中學習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學習的效率也隨之得到提高。

三、不足之處

1、字詞的學習、理解過於粗略。由於是新學期的第一課,學生還沒有完全融入到課堂學習中,預習的不夠充分,對於自己不理解的詞語,懶得查閱工具書進行理解,對個別詞語的運用、意思理解不到位,阻礙了對文本的理解。這個自學能力在四年級一定要培養好。爲高年級的學習打好基礎。

2、學生的朗讀能力有待提高。過了一個假期,學生有些懶散,讀書不積極,拖長音,不整齊。以至於個體朗讀也令人不滿意。通過指導,有所改善。以後還要加強訓練。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啓發談話:平時大家都去過哪些地方玩?把覺得最好玩的地方和同學介紹一些,並說說爲什麼覺得這個地方好玩。接着在初讀感知後,讓學生談談讀完課文後的體會,結合自身的實際感受進行教學,進行引導第一段的學習。然後再次通讀全文,整體感知課文,加深鞏固。並進行相應拓展,最後讓學生在課後找找資料,培養對家鄉,對祖國美好景色的熱愛之情。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一直面臨着兩個問題:一是教什麼?二是怎麼教?這兩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困擾了一代又一代的語文教育工作者,也同樣困在擾着我。每次拿到教材我總想着自己如何教好他,卻忽略了學生該學到些什麼。因此,雖然每次備課前,我都充分查閱了一些背景資料,並認真設計了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然而,並沒有取得意想中的效果。

其間我百思不得其解,爲什麼自己如此盡力卻沒有取得意想的效果?正好手邊有一本新頒佈的《語文課程標準》,隨手翻閱,忽然注意到:“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我一下子恍然大悟!原來如此!我一直認爲,我是教師,我要盡我的知識和才能來教導學生,引導學生進入我爲他們精心設計的美妙世界。然而我錯了,大大的錯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不是教師的事!老師不應越俎代庖。教師所能做的,就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各自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學習,是讓他們主動地走自己的道路,而不是被動地跟在教師後面,既不情願,又沒有積極性。我想這也就是我上課失敗的根本原因。

《語文課程標準》讓我深深地理解了“教師的作用是導而不是教”這句話。教就是以教師爲中心,以教師的主觀思想來控制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只是被動地不情願地跟在教師後面;導就是以學生爲中心,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學習,教師只是幫助引導他們展開學習而已。

例,今天在學習《燕子》第一自然段時,我總覺得不能光停留在燕子的活潑機靈上,似乎還應以此教材爲契機,讓學生了解如何介紹小動物外形的`一些常識。因此,在上課前,我先讓學生觀察翠鳥圖半分鐘,然後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印象,無一例外的,他們都找到了爪子、羽毛、嘴巴這幾處。緊接着,我再讓學生讀讀文中的話,學生又明白了作者是按照一定的順序而寫。整個過程,我沒做任何暗示,但學生似乎早已知曉。在此基礎上,我出示課題《燕子》,直接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沒想到,這時,我的學生們臉上都露出了會心的微笑,學得是那麼投入,這正是我所求!

課後,我讓學生選一小動物說說他的外形特點,並以比賽的形式評出優勝,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創作慾望。我想,這也許比直接分析從哪幾方面介紹燕子的外形特點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吧。

因此我覺得,在現代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從教什麼和怎麼教轉變爲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怎樣才能最有效地幫助引導他們展開學習,從而學好語文,用好語文。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錢塘江江大潮浙江省,真正能到過錢塘江的小朋友很少,能有幸看到“天下奇觀”壯景的小朋友更少。因此,如何讓學生走進文本,感悟文本,真正感受錢塘江大潮的洶涌之威,咆哮之勢,感受到大潮的動態之美是教師教學預設中要考慮的主要問題。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覺得自己在以下幾方面做得比較成功:

一、抓住重點語句,品詞析句,感悟課文內容

本節課教學的重點是學習課文第二、三自然段,這兩個自然段着重描繪了錢塘江大潮來前的風平浪靜與潮來時的驚濤浪吼形成鮮明對比,尤其繪聲繪色地描述了潮水由遠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教學時,我從整體入手,先讓學生找出文中描寫有關“潮”的句子,朗讀並感知作者由遠及近的'觀察順序和描寫方法。在學生初步感知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景象之後,引導學生品詞析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驚歎大潮的奇觀,然後迴歸整體,朗讀背誦。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明顯地感到,隨着教學的深入,學生對錢塘江大潮的認識逐步加深,讚歎、驚訝之神逐步顯現。

二、以“聲”、“像”輔助釋疑解惑

在教學過程中,電教手段的適當運用,能創設情景,提供感知,發展情感,促進理解。在本節課中,對於“悶雷滾動、人聲鼎沸、山崩地裂”的理解,在學生初步瞭解之後,媒體配以聲音,對“如線的潮、橫貫江面的潮、如牆的潮和如萬馬奔騰的潮”的句子的教學時,在學生初步感知的基礎上,媒體配以相應的畫面,幫助了學生理解,促進了學生朗讀,感覺效果較好。

三、以“讀”促思通文

朗讀是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也是檢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徑。《觀潮》從聲、形、色三方面描繪讚美了被稱爲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想象鮮明,富於感染力。有感情地朗讀既有助於理解課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這堂課的教學,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讀法:課始的教師激情朗誦;課中學生的自讀和齊讀相結合;理解後的感情朗讀和課尾的背誦。讀的形式多樣,以讀引思、以讀促思、讀思結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當然,語文課永遠都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永遠都擁有殘缺的美麗。下課之後,我總覺得在品詞析句的時候處理過於瑣碎,有損於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把握。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面對着期中語文試卷,幾多感慨,幾多欣慰,幾多憂愁,幾多辛酸。原因是小學四年級是一個過渡的年級,從低年級到高年級的轉變,教學目標有了新的變化。這微妙的變化,學生也起了變化,兩極分化明顯,爲了不讓每個學生掉隊,在教學的多個方面我進行了探索,下面談一談我的做法: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本學段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比喻句、疑問句、反問句、設問句的瞭解、句式的訓練等。有了對教材較爲正確、清晰的瞭解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瞭解,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纔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二、面對學生差異

對於優生,要想抓住他的思維必須給他留有懸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還得不要讓他處在勝利之中;對於中等生,他們不擾亂課堂紀律,有時你把他叫起來,他根本不知道你在講哪兒。對他們來說心不在焉,要不斷提醒他們注意聽,多組織課堂教學;而對於學困生,首先給他們訂的目標就不要太高,讓他們跳一跳夠得着,這樣讓他們自己覺得有希望,嚐到成功的喜悅,只要他們取得一點點成績,就要適時的表揚,讓他們覺得老師並沒有放棄他們,覺得自己還是很有希望提高的。除了這些之外,作爲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說話要和聲細語,營造一種輕鬆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講課時不管你多生氣,多着急,在給學生講課時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講解。永遠記住: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要做一名學生喜歡的老師。他喜歡你纔會願意學這門學科。在教學中,我細心觀察了學習吃力、成績始終不能有較大進步的學生,我發現他們沒有真正意識到學習是一個努力、嘗試、多次失敗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我試着運用了失敗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這一問題。學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了的培養、提高。只要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心理訓練,養成健康心理等,不怕麻煩、不怕失敗、敢於挑戰,定能使學生學有所成。

三、結合多元智能更好理解文本。

1、語文的課堂上,把肢體運作學習活動和語文學科聯繫起來,讓學生搭一搭、動一動、演一演、說一說,將使學生覺得學習語文也是容易的事。在語文教學中,三年級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較困難,一方面我利用生活中的實際事例進行講解,化難爲易。另一方面大膽的運用肢體語言,形象而又誇張的進行表演,從而讓學生既覺得活潑,又變得生動。學生不僅興致盎然,而且也容易掌握。學完一篇課文,讓學生以課本劇的形式在課堂上表演,不僅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記憶,從中也加強了肢體運作智能、交際智能和語言智能。

2、愛因斯坦認爲 “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問題的發現和提出,經常意味着一個新領域的開闢 ”。在語文教學中,老師不僅可以提些問題,如: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收穫?懂得了什麼?你會怎麼做?讓學生聯繫自身回答問題,提高內省智能,同時讓學生善於發現問題。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內省智能、交際智能得到了培養。

3、新課程 “以人爲本”,閱讀教學“以讀爲本”。“以人爲本”,這是新課程教育思想的體現。

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我在備課時認真鑽研教材,熟悉課程標準後,再換個角度想,假如我是學生,我喜歡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學習新內容。想出幾個方案,在課堂上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來選擇不同的教法。把寶貴的'課堂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自主學習的廣闊天地裏,享受陽光,吸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在不知不覺中完成教學目標。

四、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

我在教學中,我儘量把學習的進程還給學生,把說話的舞臺讓給學生。我們常說要“授之以漁”,而非“授之以魚”。比如,教學《平分生命》一課時,我是這樣教學的:課題質疑,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自學生字新詞,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說說你讀懂了什麼,感悟到了什麼,培養他們的理解能力和學習語文的敏銳性。在整個教學進程中,我始終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讓他們抓住教學重點讓學生體會描寫阮恆獻血時動作、表情的語句,瞭解他當時的複雜心情。質疑、圈畫、思考、討論、交流……加上足夠的時間保證,民主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自由、廣闊的空間得到比較充分的發展。

總之,新教材充滿着時代的氣息,內容上的更新,要求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在教法上多創新。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雖然在課前我已經很認真的把教材解讀了好幾遍,但是對這篇詩的教學還是無從下手。在課前,我已經佈置同學們預習,預習單的完成情況還是不錯的。現代詩的語言是含蓄的、意象的,很多時候詩中的詞不能有一個確切的解釋,但對於學生來說如果沒有對於含蓄的詩意的基本理解,也就不能很好的體會詩的感情。因此如何把握好對詩意的`教學是難點。在教學時,學生對“鋪設金橋”和“架起大道”,提出了疑問,對此我也不能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在課上帶過了,在課後我瀏覽了鳳凰語文網上相關內容,結合實際內容並結合生活中的內容做了解釋:是老師,把學生從無知的昨天引向幸福的今天、燦爛的明天。是老師,讓學生知道了國家和世界的歷史、現狀和未來。是老師,在昨天和今天之間、現實和理想之間“鋪設大道”、“架起金橋”。老師起着架橋、鋪路的作用。這樣學生就理解了,看來詩歌的學習不僅在與讀還在於有關生活的積累。在第二課時的學習中有了第一課的鋪墊,學習起來輕鬆多了,課堂效果也很理想。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母雞》是在學了精讀課文老舍先生的《貓》後安排的一篇略讀課文。課前的學習提示是這樣寫的:在老舍的筆下,那隻既古怪又可愛的貓躍然紙上。下面這篇課文也是老舍寫的。認真讀一讀,看看他寫的母雞又是怎樣的;再比較一下,兩篇文章的寫法各有哪些特點。

《母雞》描寫了作者對母雞的看法的變化,表達了對母愛的讚頌之情。課文以作者的情感變化爲線索,前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前半部分寫了母雞的無病呻吟、欺軟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現了一隻淺薄、媚俗的母雞;後半部分則描寫了母雞的負責、慈愛、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偉大的雞母親”的形象。作者對母雞的情感由“討厭”轉變爲“尊敬”。

爲了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先找出並理解作者對母雞的感情變化的兩個句子:我一向討厭母雞。我不敢再討厭母雞了。以此爲切入點,指導學生在課文中抓住重點句,理解作者討厭母雞是因爲母雞的無病呻吟,欺軟怕硬和拼命炫耀。而後重點理解作者爲什麼不再討厭母雞的討厭,讓學生從文中找句子理解。最後解決爲什麼用“不敢”,讓學生體會到。因爲母雞的辛苦、勇敢、慈愛、負責,所以作者敬佩母雞。 在教學中,我還注重抓住語言文字進行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如:在理解作者討厭母雞時,學生說母雞的討厭體現在“叫聲如怨如訴”,我讓學生先理解什麼叫“如怨如訴”,爲什麼如怨如訴?怎樣如怨如訴?學生的理解到位了,再結合結合整段理解內容,效果明顯。爲了把學與理解相結合,我還安排了說話練習。學生理解了爲什麼討厭母雞後,請學生說話訓練:這是一隻__________的母雞。以此對剛學的內容進行總結,並提高學生對內容情感進行提升。 在課文的結尾,我推薦給學生的一些寫母愛的課外閱讀文學,比如,屠格涅夫的《麻雀》、普里什文的《柱子上的母雞》、列那爾的《母雞》等,這樣不但引起了學生的興趣,而且增長了學生的課外知識,使得語文學習從課內走向課外,體現了語文學習的開放性。 當然,在教學中還發現了很多不足,這是一篇選學課文,可是自己因爲覺得這也好,那也好,而捨不得丟掉一些,反而使課堂容量過大,課最後來不及上。還有自己上課講得太多,學生反饋有重複的比較多。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要注意訓練學生要善於發表不同意見,要注重對學生語文能力的訓練。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1、兩個課時下來,雖然節奏還算緊湊,可是在某些環節上,由於學生的積極性比較高,時間沒有控制得太好;而對於口語交際環節,設計的問題還是不夠具體,特別是深感自己的評價語言和評價方式匱乏,沒有起到及時點評的效果。

2、板塊與板塊的.連接詞語說得不好,“我的發現”轉到“日積月累”時出現詞語空白,連接不順暢。

3、沒有利用好兒歌《走山路》中的圖片,可以先引導學生看圖說話,再讀兒。

4、要熟悉教學內容,不能被課件牽制。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琥珀》是德國作家柏吉爾寫的一篇說明文,也叫科學小品。作者用活潑、通俗易懂的文筆,發揮充分合理的想象,介紹了有關琥珀的科學知識,假想了這塊琥珀形成的過程,從而判斷了它在科學上的`科學價值。

課的開始,我出示從網上下載的一些琥珀的圖片,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探索大自然奧祕的興趣。讓他們觀察琥珀的特點,進而導入課文。

本節課我採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帶着問題進行學習探究。

第一步:自己獨立學習時出示三個問題:

1、這塊護坡有什麼特點和價值?

2、琥珀的形成經歷哪兩個階段?需要哪些條件?

3、課文中哪些是想象的,哪些是真實的?

提示學生找一找、劃一劃、理一理描寫琥珀形成過程的關鍵重要的句段,進行概括、批註。放手讓學生自己獨立學習10分鐘。

第二步:讓學生在小組中解決自己學習中的困難,總結琥珀形成的條件。同學們很快找出了條件並發現作者在描寫這個故事的時候用了許多生動有趣的寫作手法。

第三步:全班彙報。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展示、補充、完善

不足:由於前面複習環節用時較多,導致後邊的“當堂積累”任務未能在課內落實。在今後的`教學中,應注意科學,合理的安排教學時間。

反思《琥珀》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我自己認爲成功之處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教學設計

《琥珀》採用了“篇末入手”“邏輯提問”“由果溯因”的變序教學法和電化教學手段,這種方法可以營造寬鬆的課堂氣氛,激勵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求知心切,積極性高,能引起學生的思考興趣,對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大有好處,既解決難度較大的科學知識,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教學課件的運用

通過幻燈投影,使學生初步感知,繼而默讀全文,給予材料的復現,加深感性認識,再通過表達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樣的教學設計,使學生理解了琥珀形成的過程這個重點。

不足之處:

本節課時間比較緊,拓展部分沒能按計劃讓學生進行寫作與點評。

可以再用半節課,抽查學生的寫作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