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小青蛙》第二課時語文教學反思

《小青蛙》第二課時語文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8W 次

身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小青蛙》第二課時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青蛙》第二課時語文教學反思

《小青蛙》是一首優美的小詩,全文3句話,講“我”因爲喜歡小青蛙把它捉回了家,聽了媽媽的勸告後,把小青蛙放回家的故事。課前,我反覆修改了教案,通過多次的試教,總算基本上完成設計的目標。經過課後的總結和反省,我思考了這一課的得失。

首先,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4個教學理念:

1、緊扣文本,隨文識字。

這首優美的小詩只有短短的3句話,卻要求認識14個生字。新課標要求一年級識字“多認少寫”,因此“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給學生識字方法纔是關鍵。教學中,我緊緊抓住文本材料,安排隨文識字,從而突出識字重點。第一步,我要求學生自己讀課文,邊讀邊圈出生字寶寶,拼一拼、讀一讀。第二步,以“你和哪個生字寶寶”交上了朋友?過度到自學反饋環節。重點放在“爲什麼”3個生字,讀好單個字的讀音後,指導學生讀好“爲什麼”問的語氣,再放到句子中讀好問的語氣,體現了語文學科“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教學基本。生字會讀能記了,再把生字分散到課文中檢查字音,使文本材料始終呈現在學生面前,在具體的語言材料中理解詞語的意思,第三步,“咱們認識這些生字朋友就要把他們記到心裏去,你有什麼好嗎?”進行字型交流。“從文本來,迴文本中去”落實了本課時的識字教學。

2、創設情景,情感薰陶。

新課標註重挖掘文本材料的人文性。整堂課中,我努力創設課文情景,幫助學生進入情景,獲得漸漸感悟的情感薰陶。比如:在指導朗讀“青蛙媽媽也愛它,等它快回家。”這句話時,引導“青蛙媽媽要是發現自己的孩子不見了,會怎麼做呢?”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置換角色,以此體會青蛙媽媽難過、傷心、着急的心情,加深體會,從而聯繫到自己的媽媽也是這樣地疼愛自己,至此,自然而然就能讀出“也愛”、“快”等語言材料所蘊涵的人文情感。再如“學生在看了有關青蛙捉蟲的資料後,從眼神、表情就能看出那些數字對他們是有震撼力的,在這個適當的電動機給予他們一個動口的機會,學生主動參與的性情高漲,同時滲透保護動物的環保意識,讓孩子知道這是在做好事。

3、鼓勵表揚,充分調動積極性。

一年級的課堂應該是有趣的,要讓孩子“樂中學、學中樂”,教學設計固然重要,但關鍵要看老師的'語言是否真正起了催化劑的作用。在本堂課上,我始終牢記“給孩子一個笑臉,讓課堂充滿歡樂。”因此,我努力讓自己的話語親切、自然,貼近兒童,表情豐富多樣,才能對孩子有更大的吸引力,對孩子的評價堅持以激勵性語言爲主,而且靈活多樣,“你真了不起”、“課外知識很豐富”、“你的笑臉告訴我,你真的很愛青蛙”、“我聽出來了,你很想快點把小青蛙放了”、“你有信心讀好課文嗎?”、“老師真佩服你”、“看到你飽滿的精神,老師也高興了”等等。

4、過渡語設計巧妙。

如何讓整堂課散落的每個環節串聯成一條主線,過渡語的設計顯得尤爲重要。在這課堂中,我就從文本材料出發,設計了一些巧妙自如的過渡語。如:上課始伊,從“上節課,咱們認識了很多的生字寶寶,他們都很想念我們,來跟自己喜歡的生字寶寶打聲招呼吧”引入到複習字詞,讀完1、2句話後,我以“媽媽讓我快快放了它,你會怎麼問呀?”過渡,學生問了很多的問題,我就說:“答案就在第3句話裏”這樣就進入了精讀環節。學完第3句話,學生理解了文本內容,融入了情感因素後,我說:“有這麼多人都愛小青蛙,可是小青蛙真的有這麼大的本領嗎?點燃了學生心中對青蛙資料的內心需求,展示資料恰如“雪中送炭”,自然進入到“擴展延伸”環節。在寫字指導中,“女”“安”這兩個字與課文毫無聯繫,我就高計了這樣一句話:“我得出來,小朋友都很開心,青蛙媽媽也很開心,看到自己的女兒平安回家,爲了感謝大家,青蛙媽媽送了3件小禮物給咱們,想見見嗎?”精妙的過渡語使教學環節不至脫節,使整堂課環環相扣,融爲一個整體。

當然,教學過程中也同樣出現了許多美中不足的地方,或是教學設計的失誤,或是我對突發事件不能靈活應變,或是我沒能備全學生的課,具體來說:

1、被學生牽着鼻子走彎路。在“擴展延伸”環節,我出示青蛙的資料讓學生來讀,並問:“讀了這段話,你想說點什麼嗎?”我原來的設計意圖是看了資料以後讓學生說說對心裏的感受,比如:“我真佩服青蛙:青蛙真了不起;我們應該保護青蛙;我們不能捉青蛙;青蛙的本領真大啊!”等等。沒想到,其中一個學生竟然對文字背景的圖片發生了極大的興趣:“我發現青蛙的舌頭真長。”我呆了一下,想想的確是他觀察到的結果,就點頭示意:“是啊,舌頭是青蛙的武器。”這下好了。學生的注意力都轉移到觀察圖片,而不是對文字的感受,他們的興趣來了,小手也舉高了,連續幾個人說的都是青蛙長得怎麼樣,當時我一看只剩10分鐘,就自己接過話題:“是呀,青蛙這麼厲害,咱們應該保護它。”同時爲了保證書寫指導的時間,就把文本內容的延伸環節(“聽了媽媽的話,小弟弟會怎麼做?怎麼說呢?)去掉了。這是整堂課中最大的失誤。其實在第一個學生注意圖片觀察後,我就應該再重複觀察的目標是這段話,把學生從錯誤的導向中拉回來。

2、指導學生個性化朗讀沒有落實。在指導:“青蛙也愛它,等它快回家。”這句話時,我創設了一個情景:“要是青蛙媽媽發現自己的孩子不見了,會怎麼做?”學生說:傷心、難過、着急、睡不着覺等等,我等他們說完再進行帶着自己的體會讀一讀。後來一想,在學生說出“傷心”時,我可以說:“好,那你就傷心地來讀一讀媽媽的話吧。”說出“難過、着急”就讓難過、着急地讀一坊,其他想不到的學生就可以模仿,原來還可以這樣讀的。這樣做可能比單獨體會完以後再集體朗讀的效果要好,學生真正能怎麼體會怎麼朗讀體現每個個體的個性化朗讀。

3、發揮學生的評價作用。因爲學生不熟悉,整堂課中,我都沒有讓學生自己來評,只有老師的評,學生的讀、說,其實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之間的評價作用效果明顯,如:師讀生評、生讀師評,生生互評等,都可以培養學生仔細聽別人說話,敢於提出不同意見的良好習慣。

課上得好壞,已經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通過上課的過程自己得到了什麼,差距在哪裏?爲今後努力找到了借鑑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