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二年級教案 > 《學棋》教案+反思(第二課時)

《學棋》教案+反思(第二課時)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93K 次

  教材分析:

《學棋》教案+反思(第二課時)

《學棋》這篇文章短小精悍,課文講了古時候兩個學生向圍棋能手秋學下棋,一個學生專心致志,另一個心不在焉,所學結果截然不同。告訴人們學習必須專心致志的道理。課文中的插圖展示了兩個學生學習時的不同表現,適宜讓學生看圖比較,進行對比朗讀。

全文共三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介紹了秋是古時候的一位下棋能手。主要通過“能手”“遠近聞名”這兩個詞語突出秋的棋藝高超。教學時要引導學生談談對這兩個詞語的理解,從而讓學生感受秋的棋藝高超,讓學生生心讚歎。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瞭解默讀課文的意義。

3.理解課文內容,懂得讀書學習要專心致志。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能手、遠近聞名、專心致志”等詞語的意思。

2.通過朗讀,對比兩位學生學棋的不同表現,懂得讀書要專心致志的道理。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養成教育訓練點:

培養學生勇於質疑,積極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回顧課文。

1.教師板書課題,學生摹寫。

2.提問:課文寫的是誰和誰學下什麼棋?你從哪兒知道的?

指名回答。

 二、引導質疑,導入新授。

1.提問:那爲什麼要跟“秋”學棋呢?誰能用課文裏的話告訴大家。

(打出第一小節幻燈片)

2.指名讀。

3.隨文釋詞“能手”“遠近聞名”,並用合適的詞替換。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5.提問:都說“名師出高徒”,後來秋的這兩個學生是不是都成了出色的棋手呢?

指名回答。

(打出最後一小節幻燈)

6.學生自由地讀這一節。

(師板書:出色、沒多大長進)

7.學生質疑:爲什麼跟同一個老師學習,一個學生成了出色的棋手,而另一個學生的棋藝一直沒有多大長進呢?(師板書:“?”)

 三、讀演結合,研讀課文。

1.學習第二小節。

(1)自由讀第二小節。

指名根據課文內容回答。

(師擦去“?”)

(2)指名讀第一個學生學棋的情景。

(指名讀第二小節第一部分。師板書:專心致志。)

(3)指名看圖說這個詞的意思。

(出示幻燈插圖1)

生結合掛圖說意思。

(出示幻燈第二段第一部分。打出“專心致志”四點。)

(4)這個學生的專心致志主要體現在三個動作上,能找到是哪三個動作嗎?

(幻燈給三個字加點)( “聽”、“看”、“問”)

(5)教師指導朗讀。

學生練讀,指名讀。

(6)提問:那另一個學生是怎麼學棋的呢?誰來讀一讀這段話?

(出示幻燈片第二個學生學棋的部分。)

(7)指名讀。

(板書:走了神兒)

(8)指名着圖說一說什麼叫“走了神兒”?

(幻燈出示插圖2)

生結合圖說意思。 並用合適的詞替換。

(9)指導朗讀,以演促讀。

生再次練讀。

2.教師小結。

正因爲這兩個學生有着不一樣的學習態度,所以纔會有不一樣的學習結果。咱們再讀一讀課文最後一小節。

 四、延伸表演,揭示主題。

1.情景設置:

幾年之後,到了兩位學生出師那天,師傅對兩位學生做了最後的教導。如果你是師傅你會對他們說些什麼?師傅說的話裏,有“專心致志”和“走了神兒”,還有“出色”和“沒有多大長進”。(出示掛圖)

(1)生練說。

指名錶演。

(2)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填。

一個學生因爲(),所以();另一個學生因爲(),所以()。看來要做好一件事情,就必須()。

  五、學生討論,交流心得。

討論課文中的人物,哪些優點是值得你學習的?哪些是值得你改進的?

 教學反思:

《學棋》是蘇教版第四冊的一篇課文,文章語言淺顯易懂,條理清晰明瞭,道理易得實用,是適合學生學習的好範文。課文講了古時候兩個學生向圍棋能手“秋”學下棋,一個專心致志,一個心不在焉,所學結果截然不同,告訴人們學習必須專心致志。所以根據教材特點,我採用對比的教育方法來突出兩位學生“學習態度不同,學習結果不同這一重點”內容,從提問到導讀再到清晰的板書,整個過程我都試圖體現這一點,在教學之後,學生能充分的體會到了讀書學習要專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課後,我對這堂課進行了反思:

首先,課文第一自然段介紹了秋是古時候的一位下棋能手。主要通過“能手”“遠近聞名”這兩個詞語突出秋的棋藝高超。教學時我問學生“爲什麼要和秋學下棋?”根據學生回答來理解“能手”的意思,再讓學生說說還知道誰是哪方面的能手;用換詞的方法來理解“遠近聞名”,從而讓學生感受秋的棋藝高超,讓學生心生讚歎。

其次,在講完第一小節後,直接導出了本文的第三小節——兩個學生的學棋結果。然後引導學生髮現問題:兩個學生跟同一個老師學下棋,爲什麼學習的結果不一樣?這時趁熱打鐵,讓他們自己在第二自然段找原因。這樣不僅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慾,培養了他們善於發現問題的能力,還解決了學習中的問題。

課文中的插圖和第二自然段的'內容相對應,形象地展示了兩個學生學習時的不同表現,對比鮮明。所以教學時,我讓學生認真觀察圖畫,再讀讀課文,找找課文中哪些句子寫了圖畫上的情景。再採用對比教學的方法,讓學生自己看,自己讀,自己去總結。學生在尋疑中產生求知慾望,形成探索和發現知識的動力,使學生學習具有自覺探索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學生解決之前的疑問後,將兩個學生的不同表現串聯起來,進行正反對比,啓迪學生積極思維,在比較對比分析中加深理解,又在理解基礎上加深記憶

最後,利用角色轉換,讓學生體會文中道理。如何讓學生通過學習本文,懂得讀書學習要專心致志的道理,我利用學生角色的轉換,讓學生深入角色,實現學生的自我教育。如“到了學棋畢業那天,老師對兩個學生分別進行了教育,會怎麼說?”等環節的設計,不但讓學生自己體會了文中的道理,同時還提高了學生的說話能力。

學完課文,我還進行了語文的外延,找出學棋二人的優缺點並進行點評。

整節課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卻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主要存在一下幾方面的失誤:

第一,由於覺得課文內容淺顯易懂,所以對教材的處理有些粗糙,造成對孩子的說話訓練過多,課堂效果不能盡如人意。

第二,我在備課是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會針對三人的優缺點分別提出異議。所以當孩子們出現意外的課堂生成時,“老師,我想批評文中學習認真的孩子。你雖然學棋很認真,但是你沒有及時幫助同學克服上課不認真聽講的壞毛病,所以也不能說你的身上完全是優點!你有很大的缺點!“老師,我覺得秋老師也有問題。爲什麼同樣是學生,一個成績優秀,另一個沒有什麼進步?是不是秋師傅要求不夠嚴格?”我有些方寸大亂,以至於沒有很好的往下引導孩子,錯過了點燃孩子們思想火花的最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