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鯨》教學反思三篇

《鯨》教學反思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4W 次

《鯨》是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也是一篇說明文,課文主要介紹的是鯨的形體、種類、進化過程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科學知識,下面是小編給大家介紹的《鯨》教學反思,歡迎閱讀。

《鯨》教學反思三篇

  《鯨》教學反思1

《鯨》是一篇精讀課文,許多老師都是採用串講分析法,把知識灌輸給學生,但課上學生缺乏思考。於是我嘗試在新的課改模式下進行探究性學習的方法,學生興趣高漲。小組合作探究時,個個努力;討論交流時,不時有思維的火花閃現。我覺得在這節課中,學生確實在個性化的探究中掌握了知識,培養了探究能力和創新思維。

1、探究主題的確立與課本知識結合緊密。教學過程中,學生思維活躍。我在第一環節“複習導入,明確目標”中首先讓學生明確了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和合作探究的內容。

2、角色參與,體現個性學習價值。學生根據探究的主題自由組合成小組,教師指導各組成員分工協作。分工後,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參與學習過程,體現了合作學習的理念。由於這種合作能充分體現每一個小組成員在合作中的價值,見證每一個成員對學習成果的貢獻,因而,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並形成學生之間良好的人際關係和團隊精神。

3、在小學進行探究性學習,可以把課文理解、信息處理、情感體驗作爲重點,最終獲得研究方法和思考方法。教無定法,但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卻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教與學達到和諧完美的統一。《鯨》是一篇科普性較強的說明性文章,如何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它,既讓學生學到有趣的動物知識,又不失去語文學科的特性,讓學生獲益更多呢?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學這一篇課文我主要是遵循了《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合理利用多種資源,把多種教法進行優化組合,貫穿於第二環節“領悟表達,積累運用”的教學中:

(1)運用“自主學習”、“分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法讓學生把了解鯨的知識分成幾個部分,選擇感興趣的內容進行學習研究。

(2)運用自學法,小組合作學習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3)採用以讀代講法,讓學生從讀中去理解,從讀中去領悟。充分發揮了老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創設了一種愉悅民主的教學氣氛,讓學生在我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在自主活動中,在積極思維中,達到自悟自得。

4、我認爲不僅學生要努力開展研究性學習,教師更應該努力成爲研究者,努力突破對教材理解上的傳統思路,學習更多的知識,接觸更多的信息資源,從而多角度地進行課程設計,爲教學服務。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教學中,不僅要教學生學會,更要教學生會學。本課時教學,我讓學生充分地讀,讀後讓他們交流、討論,然後再進行彙報,通過這些環節讓學生了解鯨的生活習性,瞭解作者的說明方法。

5、記得葉聖陶有一句話:“課文無非只是一個例子,學生要憑藉這個例子能夠舉一反三。”這是一篇說明文,文章用了多種說明的方法,如何讓學生去感受說明的方法呢?在學完全文後,談談課文在介紹鯨時用了哪些說明方法?這樣學習,學生對這些說明的方法的印象加深了,在此基礎上,我在第三個環節“歸納總結,課外延伸”中給學生布置了個課後作業:根據課文和自己收集的資料,以“鯨的自述”爲內容,寫一篇短文

總之,像《鯨》這樣說明性的文章,在目前的小學語文教材中佔有一定的比例。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科學合理地上好這種類型的課文,如何能更好的實施課改教學模式,使學生通過學習學會運用恰當的方法在實踐中去習作,讓我們的課堂教學真正地既能體現出語文的特點,又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是我們每個語文教師所要思考的問題。

  《鯨》教學反思2

上完《鯨》這一課,回憶起同學們那生動有趣的“鯨的自述”,我非常激動。激動之餘,我也產生了一些感觸。

首先,我覺得,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有利於他們自學習慣的養成。在教學中,我先重點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的第四自然段,讓他們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以便下面幾個自然段的學習。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是可行的,學生樂在其中,充分發揮了潛力,真正做到了低耗高效。同樣是這一課,幾年前我也上過,用的是逐段講解的方法,不僅耗時,而且低效。

還有一點,恰當地使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堂課上完之後,還有不少學生圍着我轉,要我再播放課件給他們看,說是還看不過癮。我想,直觀形象的教學,不僅是低年級,高年級學生也是很喜歡的。

另外,本文出現了一些常見的說明方法,但對小學生來說,顯得較爲陌生。由於這些說明方法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我便在適當的時機讓學生初步認識。希望這對他們日後的學習有所幫助。

值得一提的是,學生在學完這一課後設計的有關鯨的小報,真是讓人歎爲觀止。他們在小報中介紹了抹香鯨、齧齒鯨、藍鯨……可見他們對鯨興趣濃厚,課後查找了大量的資料,對鯨的瞭解還真不少!這樣的學習,從課內延伸到課外,效果的確不錯。

不過,我也在反思,《鯨》是一篇科普性較強的文章,如何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它,既讓學生學到有趣的動物知識,又不失去語文學科的特性,能否有更好的教法或學法,讓學生獲益更多呢?

  《鯨》教學反思3

《鯨》一文運用了作比較、列數字、舉例子等寫作方法介紹了鯨的形體特點、種類、進化過程和生活習性,表現了動物界的神奇與偉大。教學這一課時,我從文章的內容入手,抓住鯨的特點,讓學生悟文、悟法,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課題入手,接受信息

這是一篇說明文,介紹的是鯨這種龐大的動物,並以動物的名稱爲題,我認爲可以以課題爲突破口,啓發學生交流大量已知的信息。上課開始時,我先板書課題,然後問學生:“鯨”這個字的部首是“魚”,那麼“鯨”是屬於魚類嗎?接着我又問:誰對“鯨”有所認識?學生思維的機器在一開課就積極運轉起來了,他們興趣盎然,紛紛交流自己所收集到的有關鯨這種動物的知識,這使學生在學習課文之前就接受了大量的的有關鯨的信息,也更好地培養了高年級學生收集資料的習慣和能力。

  二、緊扣內容,理清脈絡

文章的層次就像人的骨架一樣,只有整體把握文章的的脈絡,才能思路清晰,目標明確。我讓學生通讀全文,邊讀邊找出文中提到的有關“鯨”的知識的總起句。學生仔細讀書,很快找出了這樣幾個句子:“其實還有比象大得多的動物,那就是鯨”,“目前已經知道的鯨約有十六萬公斤重,約十七米長”,“經過很長很長的年代,它們的前肢和尾巴逐漸變成了鰭”,“鯨總的來說可以分成兩大類”,“鯨的身子這麼大,它們吃什麼?”“鯨跟牛羊一樣用肺呼吸”,“鯨每天都要睡覺,鯨是胎生的,幼鯨靠吃母鯨的奶張大。”由於學生對課文已有了整體的把握,因此,很快討論出了結果:課文從四個方面介紹了鯨的特點:形體、進化過程、種類、生活習性。我認爲此時重要的的不是問題的答案,而是學生尋求答案的過程,他們養成動筆動腦的習慣,這是多麼可貴的學習品質。也是學生身上缺少的、急需培養的好習慣。

  三、抓住內容,理解課文

學習課文時,我先導學第一節描寫鯨的形體的部分,使學生了解了鯨的外型特點,掌握了所使用的作比較、列數字、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及作用。其它部分讓學生自由學。學習自己感興趣的部分,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向大家介紹,如朗讀形式、描述形式、或畫畫等形式。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有的學生邊展示鯨睡覺的形象圖邊介紹鯨睡覺的特點;有的學生充當解說員,講述了鯨的進化過程;有的以朗讀的形式介紹鯨的吃食;更有的充當了科學家,邊畫示意圖,邊講解如何判斷、區別鯨的種類……學生學得有聲有色。然後再從課文中找到有關語句,我針對這些重點句子指導朗讀,並引導學生說出課文對於鯨的各方面的特點介紹得爲什麼如此清楚?從而認識課文運用的種種說明方法的作用,以及運用有關說明方法的好處。學生學得明白、輕鬆,入情入境,讀得有有滋有味。

  四、適當滲透,感悟寫法

課文學完了,我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課文的那些地方,爲什麼。然後讓學生仿照這種方法來介紹一種事物,或說上一兩個句子。如:當學生說他喜歡“不少人看到過象,都說象是很大的動物。其實還有比象大得多的動物,那就是鯨。”我就讓學生仿說一個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的長句。再利用多媒體讓學生欣賞說明文《蜜蜂》,使學生由課本知識延伸到更多的課外知識和應用到實際中去。

總之,我認爲高年級的語文課堂教學更要靈活教學,要讓學生更自由、更主動,更有興趣、更有創造性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真正成爲學習主人。而教師要注重啓發學生的思維,開拓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知識,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提高閱讀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