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地震中的父與子》語文教學反思

《地震中的父與子》語文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9W 次

作爲一位優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地震中的父與子》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地震中的父與子》語文教學反思

《地震中的父與子》語文教學反思1

《地震中的父與子》講述的是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冒着危險,抱着堅定信念,不顧勸阻,歷盡艱辛,經過38小時的挖掘,終於在廢墟中救出兒子和兒子同學的感人故事。

我所講的內容爲第一課時,本節課的目標是掃清生字詞障礙;瞭解文章大意,理清脈絡;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在本堂課中,值得慶幸的是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同學們積極的回答問題,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也基本完成。作爲一名新教師,我深深的明白課中還存在很多不足,課後我根據各位前輩的指導認真的做了反思:

一、沒有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一篇非常震撼人心的文章,怎樣才能使學生體會到這偉大的父愛,深厚的父子情呢?這離不開一點——朗讀,而且是有感情地朗讀。而我卻忽略了這一點。朗讀不僅可以發展語感,還可以加深體驗與領悟。由此可見朗讀的重要性,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更要多加培養。

二、忽略了“自然段”和“部分”的區別。

在本課的學習中,有要求學生給文章劃分部分。當時學生將“部分”稱做一大段,其實以前也出現過此類問題,只是那時我認爲學生懂其意思,無大礙,便一直沒有指出。後來經張秋月主任指出,一下子點醒了我。是啊,這樣久而久之難免會使一些同學混淆,同時也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語文的嚴謹性。是的,我想在教學中關於“自然段”和“部分”的問題遠遠不止這一個,但我唯一確定的一點是這都不是小問題,不能忽視。

三、“概括主要內容、掌握概括方法的問題”講的不夠到位。

概括主要內容、中心思想對於小學生來說一直是一大難題。概括能力有很強的綜合性,一篇文章要小學生用一兩句話說清楚確實不易。所以我們不僅要教學生學着概括還要學會尋找方法。在這方面我給孩子們的訓練太少,同時也沒有給他們很好的引導。即在概括主要內容時我們可以先將整個故事複述一遍,再在複述的基礎上加以概括,最後對這個概括進行濃縮。

在反思中,我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同時也發現了別人的長處。我深知自身存在的問題遠不止這些,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的學習、摸索,使自己進步也爲了使孩子們有更大的進步。

《地震中的父與子》語文教學反思2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人教版實驗教材第九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本組課文重點是讓學生感受父母之愛的深沉與寬廣。通過認真閱讀課文,把握主要內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樣通過外貌,語言和動作的描寫體現父母之愛的。

根據本組文章的要求,以及這篇課文的特點,我通過文章中的兩個主要人物來分隔文章的教學。在第一課時中,重點學習“了不起的父親”,抓住文章的文眼第12自然段的兩句話,通過12自然段學習輻射到其他部分,將文章進行了重組,變序教學。主要有以下幾點創新:

1、整理數字,概括文章大意

在整篇文章中出現了很多數字,將這些數字羅列起來不難發現,可以歸納爲5組,第一組一、30、4介紹了故事發生的背景;第二組七交代了故事的起因;第三組8、12、24、36是故事的經過;剩下的38、14、50正是故事的結果。讓學生找數字,看着數字說說故事的主要內容,幫助學生有條理的'概括故事內容。

在教學的過程中也發現了問題,在前兩次試教的過程中,我讓學生自由找數字,然後出示數字,直接讓學生看着數字概括主要內容。這樣的安排看似合理,可是對學生來說很有難度,學生說不清楚,甚至直接大段大段的讀帶有數字的段落。這樣一來,既起不到概括的目的,也給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

爲了給學生達到預期的效果,在教研課時,我爲借數字概括主要內容的環節又增添了一個步驟:就是由學生來說幾個數字組成的一組,老師說一個數字的一組,先一組一組的串起來講,然後再讓學生把所有的數字串起來說。這樣一來大大降低了難度,讓學生對這些數字充滿了興趣。教師所說部分,對學生而言也是一種適時的引導。讓把握主要內容的這一環節充滿了新意與樂趣。

2、讀悟結合

這篇文章主要通過語言、外貌、動作描寫來展現人物的形象的,在對人物語言環節的學習上,我重點通過讀的形式進行的。

讀的方式有很多,在之前的試教中,嘗試安排過多種形式的讀。有采訪式的一句一句的品讀,大組合作讀,師生交流讀。在這些讀的方式中都存在着問題。採訪式的品讀,是在出示對話後讓學生一句一句的揣摩人物說話的語氣,這種精細化的運作花費了大量的時間,最後的主角不是學生而是老師。老師一直引導着學生往預設的方向讀,失去了朗讀原有的生命與活力。大組合作讀相比較採訪式的品讀而言簡單了許多,卻也覺得過於簡單,朗讀本來是獨居個性化的活動,是學生對文本理解之後的反應,而將這個個性化活動放在整組的範圍進行集體活動,讀不出味道,更剝奪了學生個性化思考的權利。

因此,在教研課的過程中,我採用了二人小組對讀的形式,一個人讀勸阻的話,一個人讀父親的回答。

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自由揣摩,盡情發揮。然後教師針對三次勸阻的對話分別請三組同學進行朗讀,相機進行指導,最後師生合作讀,讀出三次阻擋中的勸阻、阻攔、安慰這三個不同目的。讓學生在自由讀中思考,在合作讀中展示。

3、緊抓外貌,拓展說話,情感朗讀

文章的第12自然段中出現的外貌描寫很簡略,卻抓住細節很形象的展現了一位狼狽不堪的父親。從父親的狼狽不堪中不難發現父親的堅持不懈、遵守諾言。這樣簡略的語言給學生提供了拓展說話的好機會。

爲了深化學生心目中父親的形象,我在學習父親長時間挖掘的過程中,不僅讓學生關注父親的動作,還讓學生想象父親隨着時間的推移會在外貌上會出現什麼變化。這樣的想象爲之後的拓展說話做好鋪墊,打好基礎。在最後拓展說話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抓住細節,合理想象,這樣豐富了學生心目中的父親的形象。最後讓學生想象這位就是“你自己的父親”,當年看到父親爲了救你而變成了這幅模樣,會有什麼感受?通過讀的方式來體現自己的感受。

整個過程通過想外貌、說外貌、讀外貌這三個步驟來完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在讀中悟,悟中拓展,拓展中悟,悟中讀。讀與悟,讓學生走進人物內心,感受到了一個了不起的父親,同時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在這個教研課的過程中也存在着些許遺憾:

1、教學語言熱情有餘溫情不足

在教學的過程中依然存在着教師的語言過於強勢,教師高亢的熱情壓制了學生的熱情。這樣一來讓整個課堂的氛圍顯的過於緊張。在課堂中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纔是課堂的主體。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要教師用溫情循循善誘尊尊教導,作爲新教師的我,似乎只是一味的忙於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忘卻了學生在課堂中的感受。只有溫情的指導,才能讓學生有更好的展示的機會,有更多屬於自己的發現,才能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

2、教學過程中引導不夠靈活

教研課中,我在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式讀課題的這個環節的時候,一味的想讓學生順着我的思路,先重讀“地震”二字,突出故事發生的背景。當學生第一次沒有按照我的要求重讀“地震”這兩個字時,我毫不猶豫的選擇了讓其他的學生再來嘗試讀,讀到符合我的要求爲止。現在想來,其實大可不必如此,因爲每個學生對如何讀都有自己的理解,當出現類似情況時可以相機進行教學,不必把教師的想法強加給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