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四年級《地震中的父與子》導學案及反思

四年級《地震中的父與子》導學案及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4W 次

  【四年級《地震中的父與子》導學案】

 教學目標:

四年級《地震中的父與子》導學案及反思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洛杉磯、混亂、昔日、廢墟、挖掘、疾步、絕望、瓦礫、開闢、破爛不堪”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愛以及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力量。

3.讀懂課文,品味語句,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4.領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特點進行描寫,反映人物思想品質的表達方法。

5.感受父子的親情,學會愛別人,增強做人的責任感。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通過想象、揣摩、體會,品味並感悟“挖掘”一詞中蘊含的父親對兒子深深的愛。

2.採用不同形式的讀,感悟課文中心句“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的深刻內涵,從而感受到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以及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學難點:

1.感受父子的了不起。

2.領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特點進行描寫,反映人物思想品質的表達方法。

 教學準備:

《洛杉磯大地震》的片段影視資料;相關的詞語、句子、詩歌《父親》製作成的課件。

  教學方法:

談話式;自主、合作、探究式;情景教學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1.師:同學們,美國的洛杉磯是個美麗的城市,有一年,這裏發生了大地震,我們一起來看一段錄像。

2.[播放錄像]

師:看了錄像後,你想說什麼。

師:是啊,地震的確很可怕,屏幕上的這段話告訴了我們大地震給洛杉磯帶來了災害。自己放聲讀一讀。

[課件出示洛杉磯大地震資料]

師:就是在這次地震中,有一對父子演繹了一段感人的故事,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故事《地震中的父與子》拿起右手和我一起寫課題,注意字的筆順。

[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播放地震錄像,利用多媒體課件“激情”在觸目驚心的畫面中,再造地震現場,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讓他們的心靈受到震撼,激起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二、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同學們預習時都已經讀熟課文了,看看屏幕上的這些詞語讀準了嗎?

[課件出示“洛杉磯、混亂、昔日、廢墟、挖掘等詞語]

請同學們先自己放聲讀,再指名讀,師酌情糾正。

2.請坐端正,輕輕打開課文,快速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這是怎樣的一對父子?

生快速讀課文後,交流回答問題。

師:板書“了不起!!!愛”

三、賞析詞句,品評父子

1.師讀:[課件出示“學習提示”:讓我們仔細默讀課文2,3,4,5自然段,回到地震現場,看看父親在地震後想到了什麼,他又是怎麼做的?]

2.學生默讀勾畫。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主學習,同時出示“學習提示”教給學習方法,並逐步養成邊讀邊想邊畫的讀書習慣。

3.指名同學說父親在地震後想到了什麼?

[課件出示句子: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4.重點詞補讀。

師:請同學們擡頭看着大屏幕,聽我讀,我沒有讀的詞句你們一起把它補讀出來。

師:我會跟你在一起。

生:無論發生了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再聽]師: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生:無論發生了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再聽]師:不論發生了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生:無論發生了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師:好,有同學在讀的時候,可能關注了標點符號,真細心,剛纔同學們又讀了幾遍這句話,在反覆的讀中,你對這句話又有了什麼新的感悟?

(注意引導學生抓住“總會”這個詞表達的意思是永遠,從“不論”可以看出不管發生了什麼危險,父親總會救兒子。)

師:這麼看來,這句話實際上就是父親心中的什麼?

再讀,能做着手勢讀這句話嗎?

(生做握拳動作讀)

(這句話實際上就是父親心中的信念。)

生齊讀這句話。

[板書:信念]

師:同學們,這是通過什麼描寫來表現父親的“了不起”?

(語言描寫)

[板書 :語言]

設計意圖:中心句的朗讀,採取補讀的方式,而且補讀的內容都是在理解這句話時應該注意的關鍵詞語。加上隨後的問題,不僅使學生對這句話有了深刻的感悟,而且很自然地培養了語感。

5.細品深析“挖掘”一詞,感悟父愛的`執着和偉大。

師:正是懷着“不論發生了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這樣的信念,父親堅定地站起身,向廢墟走去。他在廢墟上挖掘着。父親是怎樣挖掘的呢?[課文中沒有寫],請你們想像父親挖掘的這種行爲,把它描述出來。

(同桌互相小聲說一說,然後指名說)

請一名學生說。

師:這是你體會到的“挖掘”,請你把這個詞寫到黑板上。

(學生板書:挖掘)

再請一名學生說。

師:這是你體會到的“挖掘”,請你把這個詞寫到黑板上。

再請一名學生說。

(學生板書:挖掘)

師:這是你體會到的“挖掘”,請你把這個詞寫到黑板上。

再請一名學生說。

(學生板書:挖掘)

師:父親在挖掘時還會遇到什麼?會怎麼辦?

師:同學們,正像你們所說的,遇到大石塊,父親會把它撬起來或者搬起來,遇到鋼筋鋼絲,父親會把它們拽出來,或拔出來,他就是這樣地挖掘、挖掘、挖掘[師指着學生板寫的三個“挖掘”]……這裏是通過什麼描寫來表現父親的“鍥而不捨”?

(動作描寫)

[板書 :語言]

師:就是這樣,父親挖了8個小時,他已是怎麼樣?

師:但是他心中只有一個念頭

(齊說)不論……

師:就是這樣,父親挖了24個小時,你們還能想像得出,他已是怎樣?(請一名同學說)但他心中只有一個念頭

(齊說)不論……

師:就這樣,父親挖了36個小時,36個小時是多長時間?

(兩天兩夜)

師:你們還能想像得出,此時他又是怎樣?

師:同學們,透過這些數字,我們體會到了父親面對的困難;透過這些數字,我們體會到父親的信念始終如一。如果把我們的體會融進這組數字中,彷彿變成了這樣。

[課件出示: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

自己練習讀。

師:如果把我們的體會帶進有感情的朗讀中,會是怎樣呢?

課件出示: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

學生自由練讀後再指名讀,再請學生讀讀描寫“此時的父親已是怎樣的”句子。

生讀句子“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

師:這裏是通過什麼描寫來表現父親偉大的愛?(外貌描寫)[板書 :外貌]

師:此時,如果這位父親就站在我們面前,你會對他說什麼?

設計意圖:“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這是文中的一個重點句。對於這句話的朗讀處理,讓學生在憑藉聯想走進文本所描繪的具體形象世界的同時,加上課件相關詞語的提示,很自然地讀出了這句話的語氣和語勢。這樣熔“導”“練”於一爐,融理解、感悟於一體,既注重了學生的內心體驗,又讓學生體會到了語言的內涵。

四、抓空白點想象,重視表達運用

1.師:14人孩子在廢墟下呆了38個小時,會遇到哪些困難,阿曼達又是怎樣安慰他們的?

四人一小組交流,可以表演他們的表現。

2.師:此時,如果阿曼達就站在我們面前,你想對他說什麼?指名說。

3.師:同學們,這14位孩子得救了,阿曼達即將出來,他的父親伸出了雙手迎接他。

[出示課件:(師讀要求)請結合這幅圖,自由寫一段話,可以描述圖意,也可以抒發你的感情,還可以展開想像敘說故事,不限長短。]

學生自由練寫,師巡視酌情指導。

(請2名同學讀,學生評價)

設計意圖:廢墟中的阿曼達和其他孩子經歷怎樣的煎熬,文章並沒有寫,課中抓住這個空白點,引導學生想象。在交流中,學生逐漸明白,正是“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和你在一起”這句話,使阿曼達能在廢墟中堅持38小時;也正是在這種信念的支持下,阿曼達不僅救了自己,還救了廢墟中的其他孩子。另外,課堂上重視發揮教材中插圖在培養學生語言表達方面所起的作用。看得出,這節課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語言訓練點,用教材這個例子來教會學生說話、寫話,使學生會表達、會運用。

五、體會情感,揣摩寫法

1.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覺得這對地震中的父與子有什麼了不起?

(他們有堅定的信念,相互的信任,頑強的毅力)

2.師:對照板書回憶課文內容,思考:作者抓住了父與子的什麼來進行描寫表現出他們的“了不起”?

(語言、動作、外貌)

師:是啊,作者運用了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外貌描寫,表現出了這是一對具有“堅定的信念,相互的信任,頑強的毅力”的父子,他們憑着永不言敗的執着精神,譜寫了一個蕩氣迴腸的傳奇故事!讓我們一起深情地讀讀故事的結尾。

(生齊讀)

師:讓我們抓住“了不起”、無比幸福“、”緊緊擁抱“這些字眼,一起來祝賀這對重逢的父子吧!

(生齊讀)

3.齊頌小詩,昇華情感。

師:同學們,當我第一次讀完這個感人至深的就想到了一首小詩,現在送給大家。

[課件出示詩歌《父親》,配樂,師生齊誦。]

師小結:今天我們通過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外貌的描寫,來體會人物的特點,希望你們能夠運用學到的方法來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質。

六、拓展閱讀,領會寫法

師:此情此景,讓我們想起了汶川大地震那一幕幕感人的場景,請同學們閱讀材料《最後的短信》,邊默讀邊畫出有關描寫人物的語言、動作、外貌的句子,並用心體會、感受偉大、無私的母愛。

(學生自主學習)

師小結:閱讀寫人的文章,就是要抓住人物語言、行動、外貌的描寫,來理解人物的品質。這是閱讀寫人的文章的最基本的學習方法,大家要在閱讀實踐中多加運用。以後我們讀描寫人物類的文章,也要這樣,抓住人物的動作和外貌等,仔細體味,並展開合理的想像。我們寫人,也要學會抓住人物的動作、外貌、動作去描寫。

設計意圖:這一單元訓練重點是“領會作者是怎樣通過外貌、語言、動作的描寫來表現父子之愛的”,這裏借用書本外的閱讀材料《最後的短信》的學習,拓展閱讀,鞏固遷移,領會寫法,同時也昇華、豐富了情感。

七、聯繫生活、深化主題

1.師:地震無情,父親有愛。這種父愛是通過特殊環境和特定事件來體現的。雖然,生活中不是每個人都能經歷像地震這種驚心動魄的事,但在我們平凡的生活中,父愛也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父母的愛就是早起爲我們熱好的牛奶,就是上學路上一聲聲的叮嚀,就是風雨中加在我們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們都感受着父母那種無微不至、體貼入微的深深的愛,濃濃的情。親情,是黑夜裏明亮的燭光,撕開夜幕,指引前進的航向;親情,是冬日裏和煦的太陽,驅走嚴寒,給人們帶來溫暖……請課後選一件你在生活中所感悟到的親情小事寫下來,送給你的父母吧。同時也可以幫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來感謝父母。

2.師:其實,從古至今,有無數的文人雅士,熱情謳歌書寫着父母之愛,課後請同學去讀讀我國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美國作家艾爾瑪·邦貝克所寫的《父親的愛》。看看這兩篇文章又是通過什麼來表現父愛的,到時我們再交流交流。

板書設計:

地震中的父與子

信念

了不起 愛 語言

外貌

挖掘 挖掘 挖掘 動作

 教學反思:

閱讀教學的本質是什麼,怎樣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對這兩個問題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和認識。

一、品詞析句是本

學習這節課時,我緊緊扣住文章的中心句------“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品味語言(如詞語“挖掘”、句子“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朗讀體驗,表達運用。通過簡單的教學設計和簡潔的教學方法,紮紮實實的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讓學生在閱讀中積累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並得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昇華。

二、朗讀體驗是魂

葉聖陶先生說:“閱讀教學總得讀。”這節課,我充分重視了讀,在不同時機、不同內容上採取了不同形式的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對中心句 “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的朗讀,不是讓學生反覆地、機械地、泛泛地去讀,而是採取補讀的方式,而且補讀的內容都是在理解這句話時應該注意的關鍵詞語。加上隨後的問題,不僅使學生對這句話有了深刻的感悟,而且很自然地培養了語感。課文對父親挖掘的過程進行了這樣的描述句:“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如何讀好這句話中表示時間推移的詞語,我在引導學生展開想象,仔細品味父親挖掘過程的基礎上設計練讀,改變了諸如“請同學們有感情的讀讀這句話”等生硬、單調、機械的方法指導,而是讓學生在憑藉聯想走進文本所描繪的具體形象世界的同時,加上課件相關詞語的提示,很自然地讀出了這句話的語氣和語勢。這樣熔“導”“練”於一爐,融理解、感悟於一體,既注重了學生的內心體驗,又讓學生體會到了語言的內涵。

三、表達運用是根

閱讀教學質量的高低最終體現在學生對語言知識的掌握和語言技能的發展上。這節課我十分重視閱讀教學與表達訓練的融合。如:廢墟中的阿曼達和其他孩子經歷怎樣的煎熬,文章並沒有寫,課中抓住這個空白點,引導學生想象。在交流中,學生逐漸明白,正是“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和你在一起”這句話,使阿曼達能在廢墟中堅持38小時;也正是在這種信念的支持下,阿曼達不僅救了自己,還救了廢墟中的其他孩子。另外,課堂上重視發揮教材中插圖在培養學生語言表達方面所起的作用。看得出,這節課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語言訓練點,用教材這個例子來教會學生說話、寫話,使學生會表達、會運用。

課堂上,我還非常注意尋找人文精神與語言訓練的契合點,用聽、說、讀、寫等綜合性的語言練習促進學生的閱讀,以遷移訓練促人文(如閱讀詩歌《父親》),以領悟人文促寫法,以領會寫法促積澱(如閱讀短文《最後的短信》),以積澱底蘊促情感(如建議課外閱讀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美國作家艾爾瑪·邦貝克所寫的《父親的愛》)等等,通過不同角度和不同形式的語言訓練,幫助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健身理解,並在美好情感的體驗中得到人文薰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