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8W 次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感人至深的親情課文。下面小編爲大家介紹《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希望能幫到大家!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1

這一節課我設計了幾個情境進行教學,改變了以往的教學風格,下面我將本課的教學反思總結如下:

  1、情感脈絡流暢:

本課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親情課文,我按照以各種身份的人的目光所見,父親所做→父親的感人之舉,用自己的行爲所鑄就的一曲父愛之歌→地下的三十八個小時→把機會讓給同學,共譜人性頌歌。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設計情境,把握本文的情感脈絡,使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

  2、注重了對朗讀課文的指導:

如對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這幾句話的朗讀指導,將其改編成詩歌的形式,再配上音樂,學生的感情一下子激發出來,聲情並茂的朗讀課文。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的情感得到昇華。再如文章的倒數第二自然段的朗讀:不!爸爸。先讓我的同學出去吧!我知道你會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論發生什麼事,我知道你總會跟我在一起。,使學生將自己以阿曼達的身份來朗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學生似乎自己的人格也隨之高尚起來!

  3、注重了對課外知識的拓展:

通過對課外知識的拓展,啓迪學生深入的思考,昇華學生的情感。在最後我說了這樣一段話:一次地震,書寫着一個蕩氣迴腸的故事;一句承諾,一分責任,譜寫出一曲激情感人的頌歌。這個故事給我們以怎樣的思索,你想的是什麼呢?相信隨着你們隨着年齡的增長,你們會思索得很多很多人間自有真情在,老師向同學們向學生推薦了三篇親情文章──《沒有一種冰不被陽光融化》《媽媽,我找了你好久》《父愛》,讓我們在一次次閱讀中,在一次次情感體驗中,在一次次心靈碰撞中,讓我們(與學生共同朗讀)感受親情、走進親情、擁抱親情!這一拓展不僅讓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而且使學生進行深入思考。

我認爲這種親情教育不止讓學生受到感染,而是思考、是行動,將課堂的教學延伸到學生的成長中。我覺得這纔是我們語文教學的真正魅力所在!

  需要改進之處:

1、沒有注重本文是略讀課文這一特點,牽着學生的痕跡太嚴重,沒有充分放手讓學生去讀去感悟,缺乏對方法的指導。須知受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漁場。正是這一道理,切記,切記!

2、要注意與學生的情感共振:

學完這節課,我感到我最大的失誤是沒有對學生有一個正確的評價,犯了相當然的錯誤,高估了學生,一味的沉醉在自己的情感之中,忽視了學生的情感理解,沒有達到與學生的情感共鳴。要想與學生情感共振,還有一段歷程,需要在平日的教學中加強指導,提高學生的情商,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一篇篇的課文閱讀中、體味中,感受人生的生活百態,去豐富自己的思想。

總之,這節課的教學嘗試,給我帶來的更多的是思考,我知道在今後的教學中需要進一步的反思、探索,真正讓自己的課堂充滿勃勃生機,讓激情真正的涌動於課堂!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2

《地震中的父與子》講述的是1994年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奮不顧身地從廢墟中救出兒子和兒子的.同學的故事。文章真摯感人,讀後給人以強烈的震撼。

我上的是這篇課文的第一課時, 我把“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受到父親對兒子的愛,感受到父親的了不起”作爲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領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進行描寫,反映人物思想品質的表達方法。”作爲本課的教學難點。

以下是我教《地震中的父與子》的反思:

(一)教學思路體現了“一條主線,兩個場景”。條理清楚,令人一目瞭然,突出了教學重點。“一條主線”就是感悟父親的了不起。“兩個場景就是”:一是別人勸阻父親別挖的場景;二是父親奮力挖掘38小時的場景。

(二)充分引導了孩子們讀,讓同學們在讀中體會,讀中感悟,讀時有層次感,有目的性。例如在重點段12自然段中,我先引導孩子們讀出父親的累,然後通過想象寫話,讓同學們帶着想象讀,讀出感受。接着當學生明白父親之所以能堅持,是因爲心中有一個永恆的承諾,有希望,又要同學們帶着希望去讀。在課堂上我採取了多種方式讀,有評價讀、範讀、想象畫面讀、引讀,齊讀等形式,在層層推進的朗讀中強化感受,促使感知轉化爲深刻的感悟。從學生的朗讀中我可以感受到學生對於文本的理解在不斷昇華。

(三)注重了學生的自讀感悟,我讓學生邊讀邊寫批畫;抓住重點詞語,重點段落去理解課文,滲透了學法的指導。在學生交流過程中,進行句子的對比,體會寫作特點等語言文字訓練,使課堂教學比較紮實有效。

(四)貫穿了讀寫結合,給學生們練筆的機會。在這節課中,我進行了“想象寫話”,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讓同學們更深地走進父親,情不自禁地感動於父親的了不起。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也暴露了我的不足:

(1)教學時間緊,學生自學時間偏短,寫話時間、交流感悟的時間也偏少。

(2)在教學中,我面帶笑容,與文章那分深沉的基調不太協調

(3)課堂氣氛不太活躍,學生的情緒沒帶動起來。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3

這是一篇表現在特殊環境下父子之情的課文。內容淺顯,但內涵深刻,語言平實,但令人震撼。既然是感人的故事,我們常常會由情入手來展開我們的教學。我抓住了“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和你在一起。”這個情感線索來展開教學的。

首先由地震後,一羣孩子的父母見到自己孩子所在的漂亮三層教學樓化爲廢墟之後的言行舉止與阿曼達的父親做比較入手。讓孩子們感受到同樣是對孩子的愛,但阿曼達的父親更多了一分執着。

而後在探討阿曼達的父親語言、動作、神態、外貌的過程中讓學生們進一步感受出父親的執着,不顧一切。而這一連串的言行舉止都緣於他心中的信念“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和你在一起。”

在這部分教學中主要抓住了兩個語段:

1、父親不顧旁人的勸說,依舊執着地挖着。

2、父親不顧自己的身心俱疲,依舊執着地挖着。而這兩部分的教學,我把他們緊緊的整合在一塊來展開教學。

其次是第二個層面,這句話對阿曼達的影響,我們可以發現正是這個信念讓阿曼達在身處險境的情況下,依然保持鎮定,關愛同學,確實了不起。

最後也便昇華、理解了父子之間的摯愛與信任。

縱觀以上教學,還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

我在文本的把握處理上,還是有些不是太稚嫩,尚不夠豐滿。只抓住了文本的主幹部分卻忽略了其他細微的地方。這樣是不夠全面的,只會鑽進死衚衕。例如在教學“勸說”父親部分,沒有強調指出,沒有讓學生充分地感悟到當時的情勢是那樣的危急。這場地震空前的巨大,這裏的損壞程度是及其嚴重的,人員在不到四分鐘的時間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倒塌、爆炸、餘震等危險。所以其他人基本上認爲援救已經沒有意義,而我在課堂上卻說,他急切的希望得到幫助,而沒有人願意幫助他,會讓學生產生錯覺:其他父母不這位父親愛孩子,其他人對於需要幫助的大不夠熱心過於冷漠。這便偏離了文本所表達的意思了。

再如後面兒子的表現部分也不夠豐滿,我讓學生探討對這個孩子阿曼達的看法,學生往往只着眼於他對同學的關愛,謙讓。但其實這些放在平日裏非常正常,然而現在是在極其危險的境地,這個地方隨時可能有危險,兒子很有可能因此而傷生,如果讓學生體會到這一點的話我想可以更昇華兒子的了不起,以及他心中的信念──不論發生什麼,你總會和我在一起。

再一個就是朗讀還沒有真正的落實到位,學生自始至終都是一個腔調一個情感,沒有得到真正有效的提升。就比如在重點段“他挖了8小時,12小時……”這一段的研讀中,雖然我反覆的引讀,扣問,再讀,但始終沒有得到情感的昇華。在教學目標的落實上,沒有讓學生“用”起來,如果可以讓學生給這位父親頒頒獎,寫寫頒獎詞兒,這樣學生就可以把文中描寫人物外貌、動作、語言的語句用起來,真正達到了學以致用。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4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強調讓學生“讀”,通過反思、引導、聯想等一系列方式,讓學生感情讀父親努力拯救兒子的過程,讓學生在情感得到激盪的同時品位語言、積累語言。我強調讓學生“找”,找那些負載着其他父親愛子之心、悲痛之情的詞句,讓學生再對語言文字準確、細膩、深入的把握中獲得準確、細膩、深入的體驗,以增強語感。

一、讓學生在“解構”的閱讀中進行多元思考

語言天然具有形而上的傾向,帶有強烈的暗示,而且這種暗示會帶給文本。因此,有時候學生對於文本的理解會“趨同”,用哲學大師德里達的話說,會不自覺地去尋找“固定的結構或一元意義”。以前,我們很多老師會利用學生理解文本的趨同性,來完成對文本“中心思想”的提煉。

但是,我再上《地震中的父與子》時,更多地是在想辦法讓學生從各種“中心主義”中解放出來,有意識地憑藉自己對於文本的深入理解,以一種“解構”的方式引領學生以多元視角對文本進行多維思考。這種“解構”的教學方式具體表現在我在課堂中先後呈現了三個截然不同的結局來促使學生對課文中的“這位父親”進行多元解讀。第一個結局是人們希望看到的結局,是完滿的喜劇性的結局,這樣的結局使學生的感受、意見“高度”統一,學生輕鬆地談論着對地震中的父親的敬佩:堅強、堅持、堅守信念。可當結局改變以後,學生的想法有些動搖了,但最終學生還是努力爲初始建構的認識尋找理由:我們不能只看事情的結局而更應關注事情的過程,不論結局如何,這位父親堅守信念、置自己生命於度外拯救兒子的過程足以證明他的偉大。然而當第三個結局殘酷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時,學生的觀點分化了,解構了,有的一如既往地堅持認爲這位父親是了不起的,因爲這位父親不顧個人安危,執着要和自己的孩子永遠在一起;而有的學生開始認爲這位父親不夠理智,他的所作所爲是過度悲痛引起的失常行爲。在激烈的爭論中,學生的兩種見解相互阻遏,相互推翻,相互取消,從而達到了深層意義上的確立。

二、讓學生在語文過程中受到精神的滋養

讓學生受到精神的薰陶感染,決不能遊離於語文之外。王尚文先生指出:“具體到語文課程,它正是通過如何運用語言文字這一有別於其它課程的特殊途徑使其成爲‘人的靈魂的教育’的。在上個世紀很長一段時間裏,我們舍人文而求語文,那當然是緣木求魚。因爲語言文字的運用絕不僅僅是個語文的知識、技能、技巧的問題,而是和思想、情感、個性等人文因素密不可分的。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具有深刻的相關性。但矯枉不能過正,舍語文而求人文,同樣也有語文、人文兩失的危險。語文以人文爲靈魂,失去了人文這一靈魂,語文必將成爲行屍走肉;但人文只能包括而不能取代語文,人文畢竟並不等同於語文。”

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我強調讓學生“寫”,把對“這位父親”的崇敬之情融入到文章結局的續寫之中,讓學生把充沛的情感積累外化爲書面語言。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5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強的文章。課文講述了1994年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冒着生命危險,抱着堅定信念,不顧勸阻,歷盡艱辛,經過38小時的挖掘,終於在廢墟中救出兒子和同學的故事,歌頌了偉大的父愛,讚揚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爲了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裏入情入境,情有所動,理有所悟,我重點抓住了文章的一箇中心點,以點引面,引領學生潛心會文,透視人物內心世界,感悟人物堅定信念,提升人物飽滿形象。

一、抓住中心,剖析文本

這篇文章中,堅定的父親和勇敢的兒子給學生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我細細分析課文,抓住了“一箇中心線索”規劃全文教學。這個中心線索就是父與子始終信守的諾言、毫不動搖的信念:“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由這個中心點挖掘出這對父子的了不起,這是文章的精華所在!

文中的父親用自己的行動譜寫了一首愛的頌歌。他孤軍作戰,傷痕累累。仔細研讀,學生很快找到這一場景:“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這段話具有很強的輻射力,學生很明顯感受到父親爲了救兒子可以放棄自己的生命,能體會到父親承受着肉體和精神的雙重壓力以及父親絕不放棄的信念。同樣,“有其父必有其子”。阿曼達簡簡單單的一“讓”,不僅讓出了小小年紀的勇敢、讓出了對他人的關愛、讓出了父子血濃於水的親情,更讓出了一種難能可貴的信念。

二、情感震撼,讀中體驗

語文課堂是學生充分體驗感情的課堂。要讓學生充分體驗情感,就要有動情的語言,震撼學生的心靈。在提煉中心句“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並進行朗讀訓練時,我採用了層層深入的教學方法。

師:當父親看到漂亮的教學樓變成廢墟,悲痛欲絕的時候,支撐他的就是這句話

生: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師:當他一次一次想放棄的時候,迴響在他耳邊的還是這句話.

生: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師:當他傷痕累累就要倒下,給他力量的還是這句話.

生: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這樣多個環節的朗讀,反覆地感受,從而使學生充分體驗到父與子之間的情感。

綜觀整個教學過程,我覺得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過於注重教學流程而忽略了學生情感的生成。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文章中有兩句父親的語言描寫:(1)他頓時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達,我的兒子。”(2)是兒子的聲音!父親大喊:“阿曼達!我的兒子!”雖然父親口中是同一句話,但是卻包含父親截然相反的情感,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瞭解到了這種情感的變化,但是我爲了教學流程的順利進行,沒有給學生更多時間,加上自己情感的朗讀,忽略了學生情感的生成,這讓我感到很遺憾。

總之,這節課的教學嘗試,給我帶來的更多的是思考,我知道在今後的教學中需要進一步的反思、探索,真正讓自己的課堂充滿勃勃生機。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6

我是一名剛到該學校的教師,今天上午第一節課我上了一節彙報課。課題是《地震中的父與子》。

上課之前,因爲有很多老師來聽課,我很擔心學生們的上課狀態,不是對學生沒有信心,而是因爲這個班是一個新班,學生的學習習慣還沒有養成,只是在初步養成階段,還需進一步鞏固。

在課堂上,我的擔心沒有多餘,但也有些出乎我的意料。雖然孩子們的表現不是非常活躍,但他們對課文的理解能力,領悟能力,還是讓我由衷地豎起大拇指。他們太可愛了!

回顧本節課的教學:

1、我在努力地體現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開始上課時,我就告訴學生:今天我是不把問題說出來,而是讓大家讀課文,然後思考老師會提出什麼樣的問題?應該怎樣回答?在自主、探究學習之後,在小組中展開討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同學,聽取大家的意見。因爲每節課不可能提問到每一名學生,所以小組學習就是他們展示自我的一個空間。

2、拓展思維訓練:

學語文是爲了應用,我們應該具備大語文的教學觀。在教學中,讓孩子們切身感到人物品質的偉大的同時,讓他們代表不同的人物寫出想對父親說的話,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對自己內心的震撼。做到了讀寫結合。

回到辦公室,我們組的老師真誠的給我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1、我忽視了對學生的承諾:

因爲在講解課文之前,我說誰能猜到老師的問題將有獎勵。老師們建議說:應該以此爲契機,積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將課堂的氣氛推向高潮。是呀!我們都在挖空心思來營造課堂氛圍,但往往忽視了課堂中的一些細節,沒有做到以小見大,沒有紮紮實實去做好。

2、要讓學生張揚自己的個性,併成爲課堂的一個亮點:

在教學中,我讓一名同學到前面板書了不起,孩子在黑板上寫了大大的三個字,我卻因爲字太大,沒有和老師的板書協調起來,而讓孩子把字改小了。遺憾呀!遺憾!多麼好的一個深入理解課文,小結課文的機會,因爲教師的問題而浪費掉了。應該告訴同學們:他對課文理解的多深刻,一個大大的了不起足以說明這對父與子的偉大之所在。這比老師說十句話所起的作用還要大。真是讓我感到萬分的遺憾!

課雖然上完了,但我深深知道:以後的路還很漫長,課堂上,老師應該把課堂這個大舞臺交給學生,讓他們有機會吐露心聲,讓他們無拘無束的說。老師要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讓學生的體會得到昇華。

希望老師們不要忽視我所忽視的問題、現象,讓我們的課堂更能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讓我們成爲學習型、研究型的教師而努力。

一點不成熟的理解,旨在拋磚引玉,希望您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