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學習語文教學反思大綱

學習語文教學反思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9W 次

作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學習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學習語文教學反思

學習語文教學反思1

長時間吃大魚大肉的人,都有這樣的體驗:過分油膩的食物,往往最容易讓人膩。可能起初還好,時間長了,就會食慾不振。這是爲什麼呢?因爲家常菜最養人。

回想語文教學,今天一個目標教學,明天又是一個誘思探究,裝扮繽紛,閃亮登場,不知吸引了多少眼球。可結果呢?流行一陣子,然後消聲匿跡。語文教學還是少慢差費,效益不高,效果寥寥。

有時候我想,有些事並不能一蹴而就的,是需要長期的積澱和操練的;有些事是不能走捷徑的,任何投機取巧都是徒勞的;有些事是要踏踏實實的,不是一兩個運動就能奏效的;有些事是需要平實的,任何華麗的外包裝都不能觸及它的本質的。

而語文就是這樣的一門課程。語文是一門語言課程,就需要一點一滴慢慢積累,要循序漸進,時時處處勇於實踐。任何語言都是這樣的習得過程。

學習語文是有技巧,我並不否認,但任何投機取巧都是要不得的。語言的習得規律是:舉多反一。有別於理科的“舉一反三”。沒有積累,大量的積累,要學好或叫掌握一門語言,那是不可能的。

語文學習效果差,並不僅僅是方法的問題。如果一味追求方法的新穎,卻忽視內容本身,那鮮有效果。我們做的事,往往是形式大於內容,捨本逐末居多。

學習語文是要沉下心來的,要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不需要追風和趕時髦的。

其實,語文學習不外四字:聽、說、讀、寫。

擴而言之,也不多,就是會說話、會聽話、會讀書、會寫作。

而高考考的當下只有後兩項,即會讀書、會寫作。

所以,只要讓學生會讀書、會寫作,那麼應試教育的任務算是圓滿完成了。我們只要像做家常菜一樣,讓學生好好讀書,好好寫作就行了。

現在我們的方法很多,效果不好;封建時代的私塾教育被我們斥之爲“死記硬背”,卻大師頻出。這些還不值得我們反思嗎?我想,道理很簡單,還是家常菜最養人。

學習語文教學反思2

自然界有這樣一種現象:當一株植物單獨生長時,顯得矮小、單調,而與衆多同類植物一起生長時,則根深葉茂,生機盎然。人們把植物界中這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現象,稱之爲“共生效應”。

看到這段文字,我不由地想到:現在的小組合作學習不就是“共生”效應的一種表現形式嗎?現在越來越多的班主任在安排學生座次時以小組爲單位進行調配,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差異,給每個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我一直都覺得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名老師要面對幾十個學生,在平時的管理上難免會出現漏洞、有檢查不到的地方,特別是在平時學生記作業、改錯題、背誦上,有很多同學鑽空子,完不成老師交給的任務,進行分組後,組長就充當“小老師”,能夠隨時監督組員學習,哪項任務不完成都能被查出來,這樣使不學習的學生沒有空子可鑽,作業也都能完成了。另外,通過小組合作學習這種形式,學生的學習態度由“要我學”爲“我要學”。在平時上課時每個班總會有那麼幾個學生不主動學習或開小差、或玩東西,小組合作學習以後,上課時每一個環節都會有組長進行檢查組員監督,不會的問題小組內的同學就得給他講,大家都等着他,如果每次都這樣那個學生自然會覺得很沒有面子,這樣不學習的學生也會跟着學,而且進步很大,教師再加以鼓勵,學習積極性就高漲起來,成績自然也會有所提高。小組內的同學共同學習,互幫互助,一起體驗探究的樂趣、分享學習的快樂,久而久之就會產生自然界裏的那種“共生”效應。

學習語文教學反思3

想飛也需要翅膀,課改需要理論指導,那教育的目的是什麼?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談到兒童教育時曾提出過“六個解放”:

一、解放兒童的頭腦,使他們能想。

二、解放兒童的雙手,使他們能幹。

三、解放兒童的眼睛,使他們能看。

四、解放兒童的嘴,使他們能說。

五、解放兒童的空間,使他們能到大自然、大社會裏去擴大認識的眼界,取得豐富的學問。

六、解放兒童的時間,使他們有一些空閒消化學問,並且學一些他們自己渴望學習的學問,幹一點他們高興乾的事情。他道出了教育的本旨。

我校的小組合作學習恰巧符合上述理論,關鍵詞是“解放”不僅僅是解放老師更重要是解放學生。使學生能想、能幹、能看、能說、能獲取、能消化(自主、互助、交流、提升)。具體到課堂上就是“構建”“生成”,小組合作學習的高效課堂不是單純獲取知識、不是加劇兩極分化、不是單向傳輸、不是被動接受、不是呆滯、木然。而是把書本的間接經驗重新“構建”“生成”內化爲自己的知識。傳統的課堂注重知識的被動傳輸,自主合作的課堂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也是在探求解決知識的技巧。以語文教學爲例:在被動傳輸的課堂模式下,學生一遇到閱讀題和作文題就無從下口,老師在課堂上援疑質理百般解釋學生依然迷茫,即使老師告訴了他們答題的一些技巧也如過往煙雲。什麼讓他們失去了思考?

我在反思!如果學生是在自主、互助、交流、提升過程中自我生成答案,在課堂上充分“解放”,哪怕最初的答案並不完整,至少他們體驗到了過程。這時的教師就像126策略中提到的要發揮好主導作用,一方面要適時穿插必要的點撥、補充或作必要的強調和提醒,包括流程控制,如停下來,讓學生對教學重點進行即時鞏固、內化。另一方面,要隨即板書本節課的知識框架、知識要點。

學習語文教學反思4

對語文教學活動中合作學習的幾點反思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爲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新課標還對合作學習的重要作用作了說明:“合作學習有利於在互動中提高學習效率,有利於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小組合作學習”作爲課改的一個亮點,有力地挑戰了教師的一言談的專制,給了學生自主合作的機會,培養了團體的合作和競爭意識。“安靜”的課堂也一下子“熱鬧”起來,但在這些坐位變換和熱鬧場面後,合作學習是否真正發揮了它的功效,是否真正促進了學生的發展呢?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我發現了以下問題。

 重“合作”輕“自主”。

如在教學蘇教版第五冊《三袋麥子》一文時,我讓學生組成學習小組討論:“小豬、小牛、小猴誰的做法最好?”佈置完後學生開始討論了,可當我參與其中時學生的表現令我大吃一驚,他們很多時候都在互相推諉。你讓他先說,他讓她說,並沒有陳述有關學習的內容或見解,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幾分鐘過去了,有的組還沒有確定誰來發言,誰做記錄,沒有開展有實質意義上的學習。有的小組一直由學習好的同學唱“獨角戲”,而其他人則無動於衷,充當看客。

反思: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更多地關注怎樣設計教學過程,怎樣突出教學重難點,怎樣設計板書,教學設計很大程度上只是教師的一廂情願而已,但這對於學生來說,未必都有用,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過程,這樣的教學必然是低效的。而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學習形式,也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一種基本途徑,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和別人共享,而且學生更多地擁有自由組合、分工協作的機會,擁有評價和討論他人觀點的機會及空間和時間。所以,教師必須深入思考以下問題:

(一)如何讓學生進行合作,開展有意義的合作,教師如何教給學生合作學習的基本方法。例如角色的分配,根據個人個性、特長等開展合理的分工,給所有學生都創造平等參與的機會,等等。沒有經過訓練的合作小組是散亂的,這樣的學習肯定是失敗的,最起碼對大多數學生是沒有效果的。合作學習決不是學生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需要我們長期不懈的訓練。每一個人都需要在無數次反覆演練中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或者說去適應某個角色,比如進行記錄,代表小組發言,等等。

(二)培養學生認真思考、積極發言和虛心聽取別人意見的習慣。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是讓人人蔘與學習的全過程,學得生動活潑,嘗試成功的喜悅。因此,教師首先要培養學生積極動腦、認真思考、踊躍發言的習慣,讓學生真正參與課堂教學,主動探究新知的形成過程,並把自己的探究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在組內進行交流,既能發現與自己不同觀點的解決問題方式,又能爲學習困難的學生提供幫助,真正發揮團體的合作精神。在交流時,還應培養學生認真聽取別人意見的習慣,讓學生簡要記錄別人發言的主要觀點,並與自己的想法進行比較,告訴學生不認真聽取別人意見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爲,逐步培養學生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的習慣。

學習語文教學反思5

歷時一個月的小組教學活動圓滿結束了。組內老師課前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深入鑽研教材,相互研究。相互啓發。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我們的語文課堂以《語文課程標準》新理念爲指導,不斷學習、理解、參與和實踐《語文課程標準》新理念,力爭讓語文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一、激活課堂放飛心靈

在三節語文課上老師都運用圖片,等課件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很快進入“最佳學習狀態”,營造了生動、活潑、開放的學習氛圍,使學生進入一種“樂之者”的美好學習境界。同時,使學生身臨其境,擴大了視野,體現了“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語文課就要讓學生讀書,變着花樣讓學生讀書,興趣盎然的讀,卓有成效地讀,讓學生讀準、讀通、讀懂、讀好。

趙鳳巖老師講的是第9課《貓》。她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鑽研教材,力求體現課標的要求。她能利用豐富的語言,各種各樣的圖片,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

注重從課文的整體感悟,到理解課文的重點段,最後到整體。訓練學生練習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的有關詞句。注重變換各種形式培養語感。同時在課堂上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王慧燕老師在這次小組教學中講的是《鳥的天堂》一課,這是一篇老課文,圍繞着作者兩次經過一棵大榕樹所看到的不同景象,從而讚美了這棵榕樹是鳥生活的樂園。在這節課上她能從整體入手,走入文本,感悟語言時能引導學生品詞品句,抓住重點字、詞去理解。能有效地藉助多媒體設施輔助學習,通過展示大榕樹和衆鳥紛飛的圖片,以及相關資料進一步理解了榕樹的茂盛及鳥兒們熱鬧的景象。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特別是配樂朗讀,把學生帶入了美的境界,更好地感悟了語言。

金靜老師小組教學及邀請課的內容是<<買小狗的小孩>>。這是一篇新課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對“小男孩爲什麼用同樣多的錢買一隻小瘸狗”這一題的理解,在教學的過程中,整體導入,利用邊讀邊標畫邊寫批註的方法引導學生分析理解小男孩是如何理解這隻小瘸狗的,課件的適時應用幫助學生層層深入體會小男孩正直善良,有極強的同情心和愛心。並引領學生三次與文本對話,真正走進文本,走進人物內心世界。

每節課的教學過程層層遞進,學生讀書、思考、回答,時間充裕,交流充分,每節課都注重了理解課文;訓練學生思維;發展學生的語言。

二、收穫與體會

通過小組教學我們深深地體會到:學生每天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課堂上度過,課堂也是師生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因爲這樣,教室應該成爲師生求知和探索、交流和合作、學習和成長的場所,語文課堂更要向着幸福的理想境界進發。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學習語文是爲了更好地生活,語文課堂教學必須遵循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必須充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將文本學習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整合起來,新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應該是“感悟”與“對話”共舞,“激情”與“智慧”齊飛。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語文能力與人文精神的和諧發展,語文課才能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學習語文教學反思6

小組合作學習與傳統的教授教學一樣,合作學習模式同樣需要達成一定的教學目標,合作學習模式下,需要預設學習目標,選擇有價值的重點難點問題進行合作探究式學習,將原來由教師主講的主題思想、藝術特色、語言表達、語法特點等知識點,通過組內、組間探究、交流、分享等方式,來實現教學目標之達成。

要保證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合作學習的情境創設尤爲重要。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及媒介的廣泛應用與普及,爲情境創設提供了更好的物質環境。可以通過音樂、畫面等元素應用於教學課件中,創設學習氛圍,使學生較易進入教學情景。例如,在古文教學中,在佈置課前預習題目時,可引導學生自行了解文中主要主人公的人生傳奇,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合作學習,引導學生將課前預習的主人公人生聯想至一首詩詞、一個歌曲,將這些相關素材加工並植入於教學課件中,既能激起學生的認同感,又是對學生的探究式合作學習成果的一種肯定。

有效的小組這一問題的解決,要依靠幾個關鍵點的把握。

  合理分組

在一般情況下,中學語文教學“合作學習”採用交叉分組形式。在交叉分組中,要充分重視和凸顯不同層次學生的角色以及與之相匹配的學習目標及任務。其中,對於優等生而言,在多數情況下可委以本組組織者的角色,除積極表達對問題的看法和意見外,更重要的是組織組內成員圍繞目標共同學習,充分發揮組織者的作用,不是簡單地爲本組問題找到答案,是組織和協調本組全部成員,共同探究問題共同得出結論。對於中下生而言,在優等生努力創設的共贏氛圍中,要積極發言,主動學習,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優先表達自己的意見或學習成果,體會合作學習帶來的成功體驗,久而久之,這種橫亙與優等生與學困生之間的合作藩籬就會被合作的氛圍逐漸消弭甚至消除。

  交互感應

合作學習必須激勵學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藉助情境教學的吸引力和教師情感的推動力,達成組內認知與情感互相滲透。爲更好地實現交互感應,提高組內成員的共同目標達成的同步性,對於學習成果可嘗試分工彙報的形式。彙報學習成果時,組內成員按照及分工又合作的方式(分工——每人負責闡述自己負責的部分,合作——將本人學習成果融入整個學習小組的成果之中),以達成自我知識的構建及合作學習成果的雙重實現。

  科學管控

合作學習模式必須重視引導,以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筆者認爲,依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及學生綜合素質等特質,嘗試選用不同層次的學生作爲組內核心,對於具有挑戰性的學習目標,選擇值得信任組織能力強、時間把控能力強的學生作爲本組的主核心,對於普通難度教學目標的合作學習,可以嘗試選用中等生、甚至下等生作爲組內的組織者,不求組織者成爲本組學習的核心,但求鍛鍊其組織能力及探究能力,在提升素質能力的同時,用實際行動激勵中下生,形成共同進步的長效機制。

在組內合作的基礎上,各組將討論的過程及解決的問題在組與組之間或全班範圍內作交流溝通。在合作學習結束後,中學語文教師要利用組間、組內的`學習達成及過程情況,進行系統的總結提高。在總結時,要尊重個體差異,並尊重學生的個人經驗、感情或意見。

學習語文教學反思7

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是蘇教版的特色,而習慣則是日積月累的細節。它遠遠不是一堂課能教完的,不僅要督促孩子形成新的好習慣,更要將原有的好習慣保持發揚。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應從“大處着眼,小處着手”,在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中逐漸養成。

“不懂就問”是學生平時在生活中、學習中遇到疑問,向他人請教。教學時,我引導學生認識到“不懂就問”的重要意義,引導學生知道如何做到“不懂就問”。我在教學中不僅僅與學生討論了“不懂就問”這個學習習慣的內涵,更注重於對他們自身的研究。經過不同形式的“問”這一主題的討論,使學生們知道了不開口也可以問的,這就從另一角度思考了這個問,尊重了學生的個性特徵。爲不同性格的孩子打開了一扇扇“問”的門窗。最後,組織學生聯繫自己的實際討論:我是否有勤學好問、不懂就問的事例?該怎麼做?根據學生的討論,及時給予評點、指正。

“勤於蒐集資料”是學生在閱覽室、學校圖書館查閱資料,通過相互交流、上網、參觀有關展覽、採訪等方法蒐集資料。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知道蒐集資料的重要性,知道蒐集資料的途徑和方法,以及在公共場所查閱資料要注意言行舉止文明,保持教室安靜,還要注意愛惜資料。如果資料不是自己的就不能剪貼,但可以將需要的資料抄錄下來或者複印下來加以保存。還要注意做好資料的交流和展示。

我想,習慣的培養需要一個科學有序的過程。葉聖陶先生曾說過:“大凡傳授技能技巧,講說一遍,指點一番,只是個開始而不是終結。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育的人身上生根,習慣成自然,再不會離譜走樣,那纔是終結”。所以講說和指點之後,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學生多多練習。

學習語文教學反思8

今天陳老師和黃老師的兩堂識字教學研討課給了我們許多啓示。兩位老師課堂教學基本功紮實,教態親切自然,語言簡潔又富有童趣,教學環節流暢,過度自然,課堂調控能力強。而且,新課程理念已深入她們心田,兩堂課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新課程的識字教學要求是“認寫分開,多認少寫”,目的是讓學生儘早、儘快、儘可能多地識字,以便及早進入漢字閱讀階段,培養閱讀能力,豐富知識。所以教學中要力求讓學生做到該認的字能認得牢固,該寫的字能寫得正確。如何讓學生在40分鐘內認識這些生字,會正確流利地朗讀詞語,朗讀兒歌,兩位老師認真鑽研教材,精心設計教學方案,課堂教學表現出如下特點:

  一、創設情境,爲識字搭建平臺

1、課堂教學中展現生活的情境,學生感到新奇有趣,學習情緒倍增。陳老師利用課文圖片,黃老師利用錄象來再現學生校園生活,讓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邊感受操場上的熱鬧場面,邊學習生字新詞,邊認識事物邊進行語言訓練,這樣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把識字與學生生活、識字與認識事物、識字與學習語言結合起來,使靜態的、零碎的漢字依附在一個完整的活動的事件中,使漢字擁有了靈性。這樣的教學既有利於漢字的識記,又有利於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表達事物的能力。

2、設計有趣的遊戲活動,能提高學習興趣。兩位老師都能讓學生在愉快的活動中學習,在學習中快樂的活動,使課堂充滿生命活力。(1)複習環節,陳老師採用音節和熟字的漂流活動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黃周琴老師的幾個闖關遊戲,尤其是“生字足球賽”新穎刺激,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情緒,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2)認讀生字新詞時黃老師的“跳高”遊戲既檢測了學習效果,又增強了學生學習興趣,而且活動設計又與學習內容緊密結合,非常巧妙。(3)課中安排的“你演我猜”、“我拿你說”、“對兒歌”等都能讓學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在積極參與的過程中學習,這樣識字效果會事半功倍。(4)有趣的課中操能根據課堂學習內容來編排,既起到了調動學生情緒、調節課堂氣氛的作用,又有利於鞏固所學的知識,真是一舉兩得。

  二、形式多樣的復現,提高識字效率

要想取得理想的識字效果就要多次的復現,俗話說:一回生,二回熟,多次見面就成了好朋友。課堂教學中就要保證時間充裕,形式多樣,全體參與。

1、多讀兩位老師都重視讀的訓練,內容上,有藉助拼音和去掉拼音讀,有讀生字、讀詞語和讀兒歌的;形式上,有自由讀、指名讀、領讀、齊讀,有開火車讀、同桌合作讀,有男女生賽讀、師生對讀等,在多樣的朗讀中漢字多次復現,不斷強化字音和字形,有利於漢字的識記,而且培養了語感。黃老師還採用感情朗讀和快板兩種形式指導朗讀,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他們感受到祖國語言的豐富多彩。

2、多種遊戲“你演我猜”、“我拿你說”、“我說你拿”“詞語分類”等遊戲,不僅幫助理解意思,而且強化字形,這樣看的次數多了,也自然認清了字形,讀準了字音。

3、及時複習鞏固根據兒童遺忘“先快後慢”的規律,剛剛認識的字一定要在以後的兩三天中及時複習加強鞏固。兩位老師非常注重複習,如“學過的字還有哪個也是單人旁?”、“你還知道哪個字也是口字旁?”、“‘課’給它找個朋友”、“‘真’還能說‘真’什麼?”等,鼓勵學生在閱讀中、在口頭組詞中,在生活的各種場合,留意生字的復現,做鞏固生字的有心人。

  三、滲透學習方法,培養識字能力

1、儘管學生識字纔剛剛起步,但兩老師都十分注重識字方法的滲透,陳老師的歸類識記法、猜字謎識字法,黃老師的找朋友組詞識記法等都能學生識字的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逐漸地,學生一定也會自己編字謎猜字謎,也會用加一加、減一減的方法記字形。

2、放手讓學生自己發現,如:你會記哪個字?、仔細觀察,你發現了什麼?等探究性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主動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

3、黃老師設計“身”的演變過程,不僅讓學生用會意的方法記住“身”,而且讓學生初步瞭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也有助於培養學生對漢字的熱愛之情,更使學生受到中華文化的薰陶。

  四、寫字指導到位,加強板書示範

寫字是小學,特別是低年級一項十分重要的教學任務。雖然是電腦時代,但仍需要把字寫得規範、端正、美觀,這不僅是交流的需要,也是提高個人文化修養和民族素質的需要。因此,兩位老師十分重視寫字指導,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和板書示範,把每個字一筆一畫的起筆、止筆,一筆一畫的佔格、佔位,每個字的間架結構,每個部件的高矮肥瘦,部件、筆畫之間的穿插挪讓等都交代得清清楚楚,邊講解邊示範,然後讓學生寫字,課內保證了寫字時間。這樣每節課有3——5分鐘時間寫字,細水長流,一定能提高學生寫字能力。

學習語文教學反思9

20xx年11月,我到雲南省景洪市民族中學調查訪問,看到初中年級課堂上學生人手一份統一製作的“預習表”和“單元整合表”,頓時眼睛一亮:我到過不少地方,參觀過不少課堂,或許還是孤陋寡聞吧,從沒有看到學生學語文以表爲據、以表助學的情況,現在竟然在邊境地區的學校看到了。儘管這所學校招收的都是少數民族學生,學生的語文基礎不是很好,但學校領導和老師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語文教學改革上做了卓有成效的嘗試。聽課時,看到學生髮言非常踊躍,問題回答得非常實在,不像其他地方的公開課那樣花哨,那麼,這種有效教學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學習表呢?

還是先來看一下這兩份學習表吧:

這種學習表益處良多。

首先,這種教學方式,與絕大多數無表可依、無表爲助的課堂教學相比,是一大進步。根據教育心理學原理,有具體目標、明確任務的學習和無目標無任務的學習,效果是大不一樣的。在無目標無任務的情況下,不管學習者怎樣努力,都不可能比有目標有任務的學習者做得更好。而且,長期以表助學,學生形成心理反應定勢,可以訓練得更加熟練、快捷,學習會進步得更快。據我瞭解,至今爲止的多數語文課上,學生都是在課堂上“現場進入”課文的,在家裏學生根本沒有時間和心思預習課文。那麼,學生一表(預習表)在手,課文預習是不是變得更容易、更有效了呢?我們總在爲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發愁,由景洪市民族中學的教學經驗可以悟到:效率產生於課堂之外和學生主體之中。如果真正充分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性,使其知道在課外時間裏沒做什麼、將要做什麼和已經做了什麼,進行自我發問、排憂解難和檢測評價,那麼學生可以“提前進入”課文,在課堂上“已知”多些,“未知”少些,這是不是爲解“效率”難題提供了一種思路呢?

其次,這兩份學習表本身也頗有可圈點之處:表一注重語文學習的基礎訓練(問1、問2),注重探究式學習(問3),注重總結式學習、開放式學習(問4),微觀指導和宏觀指導相結合,打基礎和發展個性相結合,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的精神;表二注重整合式學習(問1),注重基礎訓練(問2、問3),注重個性化學習(問4),也同樣體現了新課程的精神。

當然,這兩份學習表也還有值得商榷之處:表一似未明確提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學習任務,這就多少減弱了新課程的意義;問2把多音字單列爲一個重要的預習任務,學習面太窄;問4是學習總結,不是預習,與“預習表”不相符。表二列舉的四條,似是全面,實有遺漏:看重寫作方法,缺了閱讀方法的體會總結;看重知識、能力和方法的學習,缺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看重讀寫,缺了識字寫字和口語交際的要求。而缺的這些都是新課程背景下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另外,缺了個人學習進步和學習不足的總結分析,新課標提出“客觀地描述學生語文學習的進步和不足”,就是針對教學評價說的。

不過瑕不掩瑜,這兩份學習表很適合景洪市這樣的邊境地區學校。當然,對其他地區的語文教學也很有借鑑意義。

將原表翻新改造一下:

需要說明的是,對舊錶的翻新改造依據的是新課程的精神:一是提升目標,二是拓展視野,三是盡力滿足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既實現一種現實的教學,又追求一種可能的教學或理想的教學。新表比舊錶的表達更全面,學習難度也更大了,實施起來會不會有困難?不要緊,這樣設計是想把學習領域伸展得更遠,讓好學生有更大的發展餘地;同時,又不要求所有學生做滿這些問題,如果實在有困難可放棄某些項目。還有一點要說明,語文課預習、複習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以上新舊兩種學習表未必是最好的,各地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制訂更加適用的學習表。最後還得強調,有學習表比沒有學習表的教學效果更好,這是不容懷疑的,老師們不妨試試。

學習語文教學反思10

我語文老師做了這麼多年,還不知道語文課堂是什麼,語文怎麼教,這是本源的原生態,渾渾噩噩地就過去了。過去我的語文課堂,學生沒有真正學習。所以,要把原本的課堂還給學生。有個“小馬過河”的故事,我們上第一堂課的時候,和“小馬”過河的心情是一樣的,教過後,和“小馬”一樣,每次過河後,都在不斷完善,優化過河的過程,通過每節課後,我們都有收穫。“小馬”過河的想法一直不斷地改變,不斷地優化,成爲“小馬”過河的新途徑。

  一、轉變觀念,換個角度做教師,讓課堂真正煥發生命活力。

“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是新基礎教育的靈魂。因此課堂就要真正成爲一種探究、發現、創新、成功的體驗的歷程。學導,先學後導。我們到底怎麼先學後導。先學,學會學習。怎樣學會學習。先學後導是個方式,中心是學會學習。所以,在每個年段,按學段的不同安排合適的學導,不是僵化的,要靈活機動地看這個事情。我在想要學中有導,導中有學,讓學生知道要做什麼,能夠主動學習新知識。

  二、課堂準備:不妨蹲下來

新的教學觀念認爲,教學的最佳手段,在於培養學生運用恰當的方法去主動認識客體,在認識客體中最終掌握方法去進行再創造。我們教師要做好學習方法的示範,有針對性地設計學法訓練;在各個環節上指導學生,並對學生提出相應的方法要求。在《小柳樹和小棗樹》的教學中,應該讓學生先學一些什麼,沒有目標不行,“先學”讓學生先做“學習指導”,讓學生有目標、有方法地去學,比如:你還能用這個詞組詞麼?你是怎樣辨別詞語組詞的。“先學”這一塊就是留在讀第一遍文後去做的。讓學生一提出問題的先學,就會自問:“你看到課文的第一印象是什麼?你有什麼感想,請同學們認真地讀課文,你能不能回答這個問題。”這樣,老師一點撥,學生學習,怎麼去學這個問題,讓學生認真地養成良好的習慣和學習態度後,認真去學,老師再結合新課標的要求進行導學。這樣以學生爲主體,學情的把握就多了。

  三、課堂引導:明目的,教方法

要讓課堂真正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自主意識,自主思維、自主學習,首要的必須結合學科特點讓學生明白學什麼,怎樣學,爲什麼學。這就需要教師在學習程序、學習方法、學習要求上進行指導,要求學生按照既定的學習規程進行訓練和實踐,進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先畫後導。我在《小柳樹和小棗樹》這節課中讓學生畫出小柳樹和小棗樹的對話,並找出描寫二者姿態的句子,讓孩子學習後讓孩子去讀,讀完後,你把讀後感交流出來,孩子們層次不一,這些就是我們以學定教的基礎。

  四、課堂生活:與生活世界溝通

書本世界是語言符號的世界,而生活世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世界,是由一系列鮮活的事實和生動的直觀的感受建構起來的世界。因此,教師在任何備課活動中,都必須仔細思考學生在有關本節課的知識方面已經積累了哪些生活經驗,現實生活中那些現象與此有着密切的聯繫,讓學生逐本求源,真正實現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統一,從而啓發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從已知中悟出新知,從書本上的知識、道理聯繫的社會的知識和道理。

  五、會傾聽,善引導

學生的生命體驗、自主學習,因人不同,思維的角度、深度、領悟的境界、質疑的方式也迥然各異。所以,我們教師要學會傾聽,敏銳地感受、準確地判斷隨時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把握教育時機,及時做出決策和選擇,調節教育行爲,引燃課堂生命的火花。這種火花是學生思維的閃現,老師引導得方,就會形成燎原之勢,開闊學生的思維。

總之,語文學習本身就是一種重感悟而輕結論的過程,學習的中心是學會學習,學生對課文理解的深淺,是由他們的知識底蘊爲基礎的,只要有感悟,就有提高,火花是他們感悟的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