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徐悲鴻勵志學畫》的教學反思範文

《徐悲鴻勵志學畫》的教學反思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1W 次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徐悲鴻勵志學畫》的教學反思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徐悲鴻勵志學畫》的教學反思範文

《徐悲鴻勵志學畫》的教學反思範文1

上完了《徐悲鴻勵志學畫》這篇課文,主要教學流程是這樣的:

1、由徐悲鴻的《奔馬圖》導入,初讀課文,要求能將課文讀通讀順。

2、指名分節讀課文,思考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麼?

3、出示課後第三題的詞語讓學生儘量用上這些詞語再來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4、扣題質疑,說說“勵志”是什麼意思,徐悲鴻勵下什麼志,從而引出“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這句文本之魂。

5、緊扣“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找一找徐悲鴻是在什麼情況下勵志?又用哪些“事實”來實現自己的“志向”。引導學生在關鍵詞句的品味中感受徐悲鴻爲國勤學苦練的精神。

6、以“徐悲鴻,我想對你說……”爲題寫一段話。

回想自己的教學,有兩點體會非常深刻:

1、第二課時的教學緊緊抓住“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這一中心,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找一找徐悲鴻是在什麼情況下勵志?又用哪些“事實”來實現自己的“志向”。引導學生在關鍵詞句的品味中感受徐悲鴻爲國勤學苦練的精神。在這基礎上指導朗讀。整堂課學生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非常到位。這節課深刻感受到了這樣的大問題的設計有助於高效地達成教學目標。

2、語文教學應抓住語言文字的訓練。如何讓學生感受徐悲鴻勤學苦練的精神?需要學生穿行在語言文字之中,對關鍵詞的涵詠、品味,獲得獨特的讀書體驗。《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三四年級學生應能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學生通過讀書找到了“不知疲倦”、“日夜奔馳”、“勇往直前”“畫呀,畫呀”“常常”、“一整天”等詞語感受到徐悲鴻的奮發努力、勤學苦練。在第六節,抓住“小閣樓”、“一杯白開水”、“兩片面包”和自己的生活做比較,感受徐悲鴻生活的清苦,卻能忍受是爲了學習繪畫的需要,是爲了讓外國留學生重新認識真正的中國人。

《徐悲鴻勵志學畫》的教學反思範文2

課文是一篇人物故事,講述了年輕畫師徐悲鴻留學法國時,爲回擊外國學生的嘲笑,勵志學畫,以優異成績爲國人爭光的故事。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理解關鍵詞句,領悟文本內容,有選擇性地練習朗讀,感受徐悲鴻的形象美,並受到感染。圍繞目標,本節課按照“徐悲鴻立了什麼志→他爲什麼要立下這個志願→他是這麼想的,又是怎麼做的→他達成他的志向了嗎”的思路展開教學,教學過程環環相扣,層層深入,流暢自然。我準確地找到了展開教學的抓手,如詞句抓手:第一段中的“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第二段中的“奮發努力”,第三段中的“功夫不負有心人”等。練讀抓手:外國學生的語言,寫奮發努力的句子等。

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用教材教”之說,本質特徵之一就是憑藉教材啓發引導學生領會和掌握學語文用語文的方法,並加以實踐。本課時中就有所體現。教學第四節時,我讓學生體會這裏通過比喻把徐悲鴻奮發努力寫形象生動了,滲透的是寫作的方法;理清文本順序時,我引導學生找出依據,滲透的是思考解答問題的方法;教學第二段時,要求邊讀邊思,圈畫關鍵詞句,這是讀書的方法。

此外,這節課,我還拓展了很多課外的知識。如:徐悲鴻的駿馬圖,有關立志的名言等,注重了課內外的延伸,深化了文本。

《徐悲鴻勵志學畫》的教學反思範文3

讀懂徐悲鴻怎樣“勵志學畫”,感悟徐悲鴻勤學苦練的精神,是學習本文的重點,在教學中,爲了突出重點,真正感悟徐悲鴻的爲國勵志學畫的可貴精神,我採用以下兩個板塊來教學:

1.以“勵志”爲主線

《徐悲鴻勵志學畫》是一篇寫人的文章,教學中我以“勵志”爲主線,圍繞課文的關鍵語句“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來研讀課文。學生從課文中尋找徐悲鴻刻苦勤奮的詞句。從“每逢節假日”、“他畫呀畫呀”、“常常”、“一整天”等詞語中體會徐悲鴻爲了學畫,抓緊一切時間學習,從第六自然段中“小閣樓”、“一杯白開水”、“兩片面包”等詞中體會徐悲鴻爲了學畫,寧願過着清苦的生活,學生通過自主閱讀與討論,自讀自悟、潛心會文,領悟徐悲鴻爲祖國勤學苦練的精神

2.以“外國學生的態度”爲輔線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抓住外國留學生兩次對徐悲鴻的不同態度,進行比較閱讀,並分組進行朗讀,讓同學說說自己的感受,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徐悲鴻爲國爭光的志向。

不足之處:

對“功夫不負有心人”和“有眼不識泰山”典故的理解,學生在表述時還是有點機械。

《徐悲鴻勵志學畫》的教學反思範文4

研究證明,人們對語言的敏銳感受和對生活的敏銳感受緊密相連。因此,在設計這一環節時,我注重引導學生聯繫實際,先用表演的手段讓他們設身自地地體驗課文所描繪的情境,再讓他們輔以想象性的文字描述,二者結合,使“震驚”這一較爲抽象的詞語在學生頭腦中形成逐漸鮮明具體的圖象,進而再讓他們理解外國學生此時心中的驚歎之情。我引導學生結合實際,展開想象,創設情境,在一系列語言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感知、感受、感悟及積累運用語言這一教學理念來設計課堂教學的。

作爲獲得語文素養的基本途徑——學習語言,通過本次案例的實施,讓我和學生都別有一番收穫,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對語言的理解、領悟,不再只是字典上的解釋,而能夠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將一些抽象的語言因素用豐富的形象材料來支撐,如第五自然段“潛心”一詞,查字典解釋是“十分用心”,究竟到了什麼樣的程度呢?我通過調動學生進行推想、表演、用語言描述、口頭填空等種種方式,引導他們明白了徐悲鴻學畫是何其的勤奮刻苦,體會到了作者於詞句中所流露出的對徐悲鴻的深深地讚歎。

(2)學習語言,最基本的方法當然是朗讀。反覆朗讀,可以使學生積累語言、樹立形象、體會情感等。若能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活動起自己的五官,效果會更好。如理解“震驚”一詞時,我就請學生自己上臺表演出這個詞的意思來,通過肢體語言給了他們最直觀的形象感受,從而較快地學習了“震驚”這一極富表現力的語言。

(3)理解語言並不是學習語言的終點,只有當學生能夠聯繫生活實際,將所學的語言內化成自己的語言,纔算真正地學會了一處語言。如學生在充分弄清徐悲鴻勵志成才的經過後,自然懂得了“功夫不負有心人”的含義。此時,我又讓學生聯繫自己或他人的生活實際,也用上“功夫不負有心人”說一段話,從而最終讓學生對語言的學習達到了“讀出去、記得住、用得出”的目的。

當然,對於本次案例的實施,我感覺自己還有許多不足之處。

(1)對課文中語言因素的挖掘還不夠廣泛、力度還不夠深刻。如第七自然段中“優異”、“轟動”也是語言因素,而在教學過程中我卻簡單帶過。

(2)課堂上讓學生充分、自主讀文、提問的時間還不夠長、空間還不夠大,要切實將讀與領悟、感受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