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論語》文言文

《論語》文言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3W 次

在平時的學習中,相信大家一定都記得文言文吧,文言文就是白話文的提煉跟昇華。還記得以前背過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論語》文言文,歡迎大家分享。

《論語》文言文

《論語》文言文1

文言文閱讀

①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②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③子曰:“默而識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有於我哉?”

1、簡介孔子(不超過35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將文中空缺的語句填寫在下面橫線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釋下列句子中字的含義。

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罔:_____________________

殆:_____________________

哉: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述第一則語句給你什麼啓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孔子,原名孔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理論政治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2、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3、先生迷惑不解 危險 “呢”表反問

4、(1)孔文先生憑什麼被稱作“文”呢?

(2)聰明而且愛好學習,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看作恥辱的事。(意對即可)

5、“略”。

《論語》文言文2

文言文閱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內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爲己仁,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子項問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自己”

1、解釋下列劃線詞在文中的.意思.

不亦說乎:( )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

吾日三省吾身:( )

死而後已:( )

2、翻譯句子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說說孔子對弟子講“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的用意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愉快;真誠,誠實;反省;停止。

2、(1)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思考而不學習就會有害。

(2)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明智了。

3、告誡弟子,只有不斷磨勵自己,豐富自己,才能得起時間和困難的考驗。

(意對即可)

《論語》文言文3

閱讀下面文言文語段,完成1—4題。

《論語》十則

⑴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⑵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⑶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爲政》)

⑷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爲政》)

⑸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爲政》

⑹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⑺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

⑻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

⑼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⑽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並解釋。

⑴不亦說乎_________________

⑵誨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_

⑶是知也_________________

2、解釋下列句中“而”字的意思。

擇其善者而( )從之

學而( )時習之

溫故而( )知新

學而( )不思則罔

3、下列加粗字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學而時習之(按時) 人不知而不慍(怨恨)

B、學而不思則罔(迷惑而無所得) 思而不學則殆(危險)

C、不亦說乎(也,也是) 死而後已(已經)

D、其恕乎(大概,也許)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啊)

4、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⑴寫出課文中談學習方法的兩個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寫出課文中談學習態度的兩個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寫出課文中談個人修養的'兩個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⑴說同“悅”,高興。 ⑵女同“汝”,你。 ⑶知同“智”,聰明。

2、表目的,來;表順接,並且;表順接,然後;錶轉折,但是

3、A

4、⑴學而時習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

⑵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⑶吾日三省吾身人不知而不慍

《論語》文言文4

原文

第一到第九則爲語錄體,第十則爲對話體。這裏所編的十則分別選自《學而》、《爲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衛靈公》。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爲政》)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wǎng),思而不學則殆(dài)。”(《爲政》)

5.子曰:“由,誨女(rǔ)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zhì)也。”(《爲政》)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xǐ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hǎn)》)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第一則:學習方法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學而》)

孔子說:"學習並且按時地去複習,不也很快樂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瞭解我但我不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重點字詞解釋: (1)子:先生,指孔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現在山東曲 阜)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學:孔子在這裏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按時地去複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爲“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註》一書中把“時”解釋爲“時常”。“習”,指演習禮、樂;複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通假字,音yuè,實意“悅”的古體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區別的:同門(師)爲朋,同志爲友。

(6)樂:與說有所區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於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麼。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瞭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瞭解自己。

(8)慍:拼音:yùn,生氣,發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補充詞解釋:

而:連詞。(可譯爲並且)例:學而時習之。

轉折。(可譯爲卻) 例:人不知而不慍。

亦(yì):同樣、也是。

乎:語氣助詞,表疑問語氣,可譯“嗎”。

自:從。

知:瞭解。

本段理解:

第1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對於知識,“學”只是一個認識過程,“習”是一個鞏固的過程,要想獲得更多的知識,必須“學”與“習”統一起來。

第2句話講的是學習樂趣。志同道合的人來訪可以增進友誼,並且可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第3句話講的是爲人態度。“人不知”,後面省略了賓語“之”,可譯爲“我”或“自己”

第二則:爲人處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爲(wèi)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chuán)不習乎?” (《學而》)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誠,誠實呢? 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過了呢? "

重點字詞解釋: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shēn)字子輿,生於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戰國間魯國南武城(現在山東費縣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後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多次檢查;二是從多個方面檢查。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爲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

(3)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4)信:舊注曰: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係。意思是:真誠、誠實

(5)傳不習:傳(動詞用做名詞),舊注曰:“受之於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

補充詞解釋: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檢查,反省。

爲:替。

謀:謀劃。

忠:盡心盡力。

信:誠信

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第三則:學習方法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爲政》)

孔子說:“複習學過的知識,可從中獲得新的`見解與體會,憑藉這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重點字詞解釋: 注:本章的“溫故而知新”有兩解。一爲“溫故才知新”:溫習已聞之事,並且由其中獲得新的領悟;二爲“溫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溫習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擷取新的知識。

我以爲合併這兩種解法,也許更爲完整:在能力範圍以內,儘量廣泛閱覽典籍,反覆思考其中的涵義,對已經聽聞的知識,也要定期複習,期能有心得、有領悟;並且也要盡力吸收新知;如此則進可以開拓人類知識的領域,退也可以爲先賢的智能賦予時代的意義。像這樣融會新舊、貫通古今方可稱是“溫故而知新”。

也有學者以爲作“溫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適,因爲按字面上解釋,僅做到吸收古今知識而未有領悟心得,只像是知識的買賣者,不足以爲師。所以我們就來看看“師”的意義。在論語中師字一共見於14章,其中意義與今日的老師相近者。

故:舊的知識(形容詞用作名詞)。

而:連詞,表順承,就

知:領悟。

可:可以。

以:憑藉。

爲:作爲。

另外詞解釋:

溫故知新(成語):

請注意不是溫故而知新

【解釋】:溫:溫習;故:舊的。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

【出自】:《論語·爲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漢·班固《東都賦》:“溫故知新已難,而知德者鮮矣。”

【示例】:~是學習上的重要方法。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用於學習、工作或其他

第四則: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係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爲政》)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而無所得。”

重點字詞解釋:

而:連詞,錶轉折。

則:連詞,相當於“就”、“便”。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殆(dài):這裏指有害。本意:危險。

本段講了學習與思考的的辯證關係,認爲二者不可偏廢。

第五則:學習態度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zhì)也。”(《爲政》)

孔子說:“仲由啊,讓爲師教導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纔是聰明的。”

1、誨女知之乎!

教給你對待知或不知的正確態度吧!(楊伯峻《論語譯註》)

2、誨女知之乎!

我告訴你什麼叫求知吧!(李澤厚《論語今讀》)

3、誨女知之乎!

我教你怎麼算知道吧!(錢穆《論語新解》)

4、誨,女知之乎?

教育(教誨),你知道嗎?(南懷謹《論語別裁》)

5、誨女,知之乎?

我教導你的知識,你都知道了嗎?(徐志剛《論語通譯》)

6、誨女知之乎!

(我)教給你的,(你)懂得了嗎!(薛金星《中學生教材全解》)

7、讓我來教教你吧,你可懂得這個道理?(楊潤根《發現論語》)

孔子說:“仲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纔是聰明智慧。

重點字詞解釋:

女:通假字“女”通“汝”,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聰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東西

誨:教,傳授。

乎:語音助詞。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時期魯國卞(今山東泗水縣泉林鎮卞橋村)人,孔子得意門生,以政事見稱。

本段理解:孔子說這段話意思是言行要謹慎,不要誇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要有誠實、謙虛的態度,不要不懂裝懂。

第六則:學習態度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里仁》)

孔子說:“看見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備的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沒有和他一樣的缺點,有要改正。”

重點字詞解釋:

思:希望,想着。

省:指反省有沒有相同的毛病。

齊:看齊

賢:德才兼備的人

焉:句末語氣詞

本段理解:要向一切人學習,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虛心學習,以人爲鑑,取長補短。

第七則:學習態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爲我的老師的人,要選擇他們的長處 來學習,如果看到他們的缺點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像他們一樣的缺點,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重點字詞解釋:

必有我師焉:其中必定有可作爲我的老師的人。焉,相當於“於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次;

焉:兼詞“於之”,在那裏;

之:字指擇其善者而從之:代善者;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第八則:修身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泰伯》)

曾子說:“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爲他肩負着重大的使命(或責任),路途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這不也是很遙遠嗎?”

詞語解釋:

弘毅:胸懷寬廣,意志堅強 :剛強,勇毅

仁:這裏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已:結束

第九則:修身做人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子罕》)

孔子說:"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後落葉的。" 深刻含義:人們要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也以松柏爲喻,談人應當具備堅毅的品格!

之:這裏的之是結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變成偏正結構,不譯或勉強譯作“的”。

歲寒:一年中的寒冷季節,深冬

然後(古今詞):然 ,後。意思是分開來解釋的。然,這樣。後,以後。

士:有抱負的人。

本段理解:本段借松柏之後凋比喻一種堅貞不屈、不隨俗流、保持節操、堅韌不拔的社會現象。

第十則:修身做人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子貢問道:"有沒有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呢? ”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強行加於別人身上。”

重點字詞解釋:

一言:一個字。

行:奉行。

其恕乎:其:大概,也許。恕:用自己的心來推想別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欲:喜歡,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其:大概

評析本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自己不願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給別人。它在今天的社會道德修養方面有積極意義,已成爲警世格言。

逐則註解

第一則是學習方法和個人修養,啓發人們熱愛學習,加強自律。

第二則是學習方法,講知識的繼承和創新。

第三則是學習方法,強調複習對知識的必要性。

第四則是學習態度,強調學習要和思考相結合,闡明瞭“學”與“思”的辯證關係。

第五則是學習態度,通過對話論述了聰敏好學、虛心求教的可貴。

第六則是學習方法,端正學習態度、提高思想修養。強調隨時都該反省自己。

第七則是學習方法和個人修養,強調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同時要有端正的學習態度。

第八則是個人修養,強調懷有抱負就該有堅毅的意志。

第九則是個人修養,強調要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

第十則是個人修養,強調要學會換位思考。

總共三類: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個人修養。

《論語》文言文5

①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爲政》)

②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爲政》)

③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⑤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

⑥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

1、解釋下面句子中的詞。

學而不思則罔 罔:( )

不可以不弘毅弘毅:( )

是知也知:( )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而”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A、學而不思則罔

B、見不賢而內自省

C、爲人謀而不忠乎

D、擇其善者而從之

4、請從選段中寫出2個至今沿用的.成語

答:_______________。

5、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問題,你是如何對待的?學了選文第②則之後有何感悟?請簡要談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迷惑 ;

剛強,勇毅 ;

通“智”,聰明,智慧

2、(1)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

(2)(碰到)一年最寒冷的季節時,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落葉的。

3、A

4、見賢思齊;擇善而從;任重道遠;死而後已;三人行必有我師

5、感悟應扣住學習要謙虛好學,實事求是來談。(上述主觀題意對即可)

《論語》文言文6

一、文學常識

1.《論語》是儒家經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記錄。

2.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

二、原文

1.子(1)曰(2): “學而時(3)習(4)之,不亦說(5)乎?有朋(6)自遠方來,不亦樂乎(7)?人不知而不慍(8),不亦君子(9)乎?”

2.子曰:“溫故(10)而知(11)新,可以爲(12)師矣(13)。”

3.子曰:“學而不思則罔(14),思而不學則殆(15)。”

4.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16)而好(17)學,不恥(18)下問,是以(19)謂之‘文’也。”

5.子曰:“默(20)而識(21)之,學而不厭(22),誨(23)人不倦,何有於我哉(24)?”

6.子曰:“三(25)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26)善者而從(27)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曾子曰:“吾日三省(28)吾身(29)--爲人謀(30)而不忠(31)乎?與朋友交(32)而不信(33)乎?傳(34)不習乎?”

8.子曰:“見賢(35)思齊(36)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9.子貢問曰:“有一言(37)而可以終身行(38)之者乎?”曰:“其(39)恕(40)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0.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41),任重而道遠。”

11.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42)得之,不處(43)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44)也。”

12.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13.子曰:“君子成人之美(45),不成人之惡(46)。小人反是。”

14.子曰:“富而(47)可求(48)也,雖執鞭之士(49),吾亦爲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15.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50)爲(51)樂之至於斯也。”

16.(點)曰:“莫(52)春者,春服(53)既成,冠者(54)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55)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56)點也!”

三、註釋

(1) 子:古代特指有學問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稱,這裏指孔子。(2) 曰:說。

(3) 時:時常,常常。(4) 習:溫習,複習。(5) 說:通“悅”,愉快,高興。

(6) 朋:這裏指同一師門的師兄弟。(7) 不亦……乎:表示反問。乎:相當於“嗎”。

(8) 慍:怨恨,心裏不滿。(9) 君子:這裏指道德修養高的人。(10) 故:舊。這裏指學過的知識。

(11) 知:這裏有理解、領會的意思。(12) 爲:做。(13) 矣:相當於“了”。

(14) 罔:通“惘”,迷惑不解。(15) 殆:危險。這裏是“學業上陷入困境”的意思。

(16) 敏:聰明。(17) 好:愛好,喜歡。(18) 恥:認爲可恥。

(19) 是以:因此。(20) 默:暗暗,私下。(21) 識:記,記住。

(22) 厭:滿足。(23) 誨:誘導,教導。(24) 哉:相當於“呢”,表示反問。

(25) 三:在這裏表示數量少,不是確數(“幾”)。(26) 其:他們,他們的。

(27) 從:採納,聽從。(28) 省:對自己的言行反省與檢查。(29) 身:自己。

(30) 謀:謀劃,商量辦法。(31) 忠:誠心誠意。(32) 交:交往。

(33) 信:誠實。(34) 傳:老師傳授的知識。(35) 賢:指德、行優秀的人,賢人。

(36) 齊:看齊。(37) 一言:這裏指一個字。(38) 行:遵守,奉行。

(39) 其:大約。在這裏是表推斷的語氣詞。(40) 恕:用自己的心來推想別人的心。

(41) 弘毅:寬宏堅毅。這裏指抱負遠大、意志堅強。(42) 道:方法。

(43) 處:據有,取。(44) 去:背離,拋棄。(45) 美:好的。

(46) 惡:壞的,不好的。(47) 而:如果,表假設。(48) 求:求得,追求。

(49) 執鞭之士:這裏意爲低微的官職。(50) 圖:料想。(51) 爲:作,這裏指欣賞。

(52) 莫:通“暮”。(53) 春服:春天穿的單夾衣服。(54) 冠者:成年人。

(55) 詠:歌唱。(56) 與:讚賞。

四、譯文

1.孔子說:“學了並經常溫習它,不也很高興嗎?有同門師兄弟從遠方來(與我探討學問),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瞭解自己而自己又沒什麼不滿,不也算得上君子嗎?”

2.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就可以做老師了。”

3.孔子說:“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在學業上陷入困境。”

4.子貢問孔子說:“孔文子(死後)憑什麼被稱作‘文’呢?”孔子說:“聰敏而且愛好學習,向低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而不以爲恥,因此被稱做‘文’。”

5.孔子說:“默默地記住它,學習而不知滿足,教導別人而不知疲倦,我有哪一樣呢?”

6.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其中也一定有我的老師;選取他們好的東西加以學習、採納,他們(身上)不好的東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7.曾子說:“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爲別人謀劃不誠心誠意嗎?與朋友交往不誠實嗎?(老師)傳授的知識不去複習嗎?”

8.孔子說:“看見德行優秀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齊,看見不優秀的人也要(對照着)檢查自己。”

9.子貢問:“有一個字可以作爲終身遵行的準則嗎?”孔子說:“是‘恕’吧!自己不想承受的,不要施加在別人的身上。”

10.曾子說:“讀書人不可以沒有遠大的抱負、堅強的意志,承擔的責任重大,艱險的道路還很長。”

11.孔子說:“富裕和做官是人們追求的,可如果不是用正當的方法取得的,就不應該擁有。貧窮和低賤是人們厭惡的。講仁義之道反而受窮而卑微,也不應該拋棄仁義之道。”

12.子貢請教怎樣才能做一個君子。孔子說:“先行動,有關行動的話以後再發表。”

13.孔子說:“君子應該成就別人的美德,不應該促成別人的惡行。小人與此相反。”

14.孔子說:“富裕如果能夠追求得到,即使是低微的官職,我也盡力而爲。如果不能追求得到,我就從事愛好的事業。”

15.孔子在齊地聽了《韶樂》,三個月吃肉都吃不出肉味,感嘆道:“沒有想到對音樂的欣賞竟能達到如此高的境界啊。”

16.(曾點)說:“到了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經做好了(穿上),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少年,在沂水洗澡,在舞雩臺上吹風,(然後)唱着歌回家。”

孔夫子嘆了口氣,說:“我讚賞曾點說的啊!”

五、內容

1~3論述了學習方法,4~6論述了學習態度。

1.提出學習要複習的觀點。

當別人不瞭解甚至誤解自己時,孔子在《論語》中認爲應當採取的'正確態度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在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的過程中,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

3.要辯證地看待學習與思考之間的關係。

4.要謙虛好學。

5.學習要不知滿足,不斷進取。

表明要有正確的教學態度的句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6.要隨時隨地向人學習,擇善而從。

在生活中,我們要表示應當向有長處的人學習,常用哪一句話表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7~9告訴我們:做人要有道德修養,多自省,講恕道。

7.做人要從三個方面反省自己。

8.孔子要求人們對待先進與落後的態度。

9.(孔子回答子貢問題)。

孔子認爲有一句話可以拿來作爲終生遵守的準則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0~14告訴我們:做人應該有追求、抱負,對富貴取之有道,要重實踐,能成人之美。

10.做人應該抱負遠大,意志堅強。

11.孔子贊成人們追求富與貴,但要“以其道得之”。

12.表述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標準是先行而後言。

人應該把行爲端方和勇於實踐放在第一位(孔子認爲言與行的關係):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13.孔子主張“成人之美”。

14.富裕如果能夠追求得到,即使是低微的官職,孔子也盡力而爲。如果不能追求得到,孔子就從事愛好的事業。

15~16告訴我們:人要有藝術修養,要親近自然,鍛鍊身體。

15.表述孔子聽了美好音樂的感受,要求人應該有多方面的愛好、才能。

16.提倡人的自然常態,人要和大自然親近。

《論語》文言文7

論語十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爲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爲政》)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爲政》)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

子貢問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課文下面註釋:

1、《論語》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2、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3、時習:經常地複習。

4、說():“悅”的古字,愉快。

5、慍():生氣、發怒。

6、君子:這裏指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7、吾:人稱代詞,我。

8、日:每天。

9、三省():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三,泛指多次。

10、信:真誠,誠實。

11、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12、溫故而知新:溫習學過的知識,可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

13、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14、殆:有害。

15、女:通“汝”,人稱代詞,你。

16、是知也:這是聰明的。是,此、這。知,通“智”。

17、見賢思齊焉:見到賢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和他看齊。

18、弘毅:剛強,勇毅。

19、凋:凋謝。

20、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其,大概、也許。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文後練習:

把下列各句譯成現代漢語,並解釋加點詞語的意思。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溫故而知新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士不可以不弘毅

6、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附加練習

1、閱讀理解。

①選文中講學習方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②講學習樂趣的句子是。

③講學習態度的句子依次是

④講思想道德修養的句子依次是

2、寫出出自選文的六個成語,並任選其中三個造句或寫話。

成語:

造句或寫話:__

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處世之道,對此曾有過不同看法。請你聯繫生活體驗,談談自己的觀點。

答案:

1、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②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③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④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溫故知新見賢思齊任重道遠死而後已擇善而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回答時應該要肯定這種說法。從自己的內心出發,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對待他人。

《論語》文言文8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小題1】解釋下列詞句中加粗的字的意思。(2分)

也 溫而知新 女知之乎 思而不學則

【小題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的語句。(4分)

①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②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小題3】用文中的.原句回答下列問題。(2分)

①闡述學習與思考的關係的句子是 , 。

②要求我們在學習中應有老老實實的態度的句子是 , , 。

【小題4】 近幾年美國頒佈各種法規促使國內安定和平,卻插手別國內政,製造矛盾。對此,我們可以用《論語》中的 , 來勸誡美國政府。(1分)

【小題5】請你任意寫出兩個文中所包含的成語。(1分)

答案

【小題1】(1)通智,聰明的,智慧的(註明爲通假字,否則不得分)

(2) 舊的知識。 (3)教導 (4)有害。

【小題2】譯文略 (注意 三人 以爲已不亦等詞的準確翻譯)

【小題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

【小題4】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小題5】溫故知新 死而後已 任重道遠 擇善而從

《論語》文言文9

述而篇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子曰:“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

【參考譯文】

孔子說:“只闡述而不創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東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這對我能有什麼因難呢?”

孔子說:“(許多人)對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求,聽到義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事情。”

孔子閒居在家裏的時候,衣冠楚楚,儀態溫和舒暢,悠閒自在。

孔子說:“我衰老得很厲害了,我好久沒有夢見周公了。”

孔子說:“以道爲志向,以德爲根據,以仁爲憑藉,活動於(禮、樂等)六藝的範圍之中。”

孔子說:“只要自願拿着十餘乾肉爲禮來見我的人,我從來沒有不給他教誨的。”

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啓發他。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個方面的東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孔子在有喪事的人旁邊吃飯,不曾吃飽過。

孔子在這一天爲弔喪而哭泣,就不再唱歌。

孔子對顏淵說:“用我呢,我就去幹;不用我,我就隱藏起來,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這樣吧!”子路問孔子說:“老師您如果統帥三軍,那麼您和誰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說:“赤手空拳和老虎搏鬥,徒步涉水過河,死了都不會後悔的人,我是不會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謹慎,善於謀劃而能完成任務的人。”

孔子說:“如果富貴合乎於道就可以去追求,雖然是給人執鞭的下等差事,我也願意去做。如果富貴不合於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還是按我的愛好去幹事。”

孔子所謹慎小心對待的是齋戒、戰爭和疾病這三件事。

孔子在齊國聽到了《韶》樂,有很長時間嘗不出肉的滋味,他說,“想不到《韶》樂的美達到了這樣迷人的地步。”

子於是日哭,則不歌。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爲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子之所慎:齊,戰,疾。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爲樂之至於斯也。”

冉有曰:“夫子爲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爲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爲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不語怪、力、亂、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子曰:“二三子以我爲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爲有,虛而爲盈,約而爲泰,難乎有恆乎。”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爲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爲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禱久矣。”

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冉有(問子貢)說:“老師會幫助衛國的國君嗎?”子貢說:“嗯,我去問他。”於是就進去問孔子:“伯夷、叔齊是什麼樣的人呢?”(孔子)說:“古代的賢人。”(子貢又)問:“他們有怨恨嗎?”(孔子)說:“他們求仁而得到了仁,爲什麼又怨恨呢?”(子貢)出來(對冉有)說:“老師不會幫助衛君。”

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着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孔子說:“再給我幾年時間,到五十歲學習《易》,我便可以沒有大的過錯了。”

孔子有時講雅言,讀《詩》、念《書》、贊禮時,用的都是雅言。

葉公向子路問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對子路)說:“你爲什麼不樣說,他這個人,發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孔子說:“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的東西,勤奮敏捷地去求得知識的人。”

孔子不談論怪異、暴力、變亂、鬼神。

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品德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爲借鑑,改掉自己的.缺點。”

孔子說:“上天把德賦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麼樣?”

孔子說:“學生們,你們以爲我對你們有什麼隱瞞的嗎?我是絲毫沒有隱瞞的。我沒有什麼事不是和你們一起幹的。我孔丘就是這樣的人。”

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項內容教授學生。

孔子說:“聖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這就可以了。”孔子又說:“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見到始終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這也就可以了。沒有卻裝作有,空虛卻裝作充實,窮困卻裝作富足,這樣的人是難於有恆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孔子只用(有一個魚鉤)的釣竿釣魚,而不用(有許多魚鉤的)大繩釣魚。只射飛鳥,不射巢中歇宿的鳥。

孔子說:“有這樣一種人,可能他什麼都不懂卻在那裏憑空創造,我卻沒有這樣做過。多聽,選擇其中好的來學習;多看,然後記在心裏,這是次一等的智慧。”

(孔子認爲)很難與互鄉那個地方的人談話,但互鄉的一個童子卻受到了孔子的接見,學生們都感到迷惑不解。孔子說:“我是肯定他的進步,不是肯定他的倒退。何必做得太過分呢?人家改正了錯誤以求進步,我們肯定他改正錯誤,不要死抓住他的過去不放。”

孔子說:“仁難道離我們很遠嗎?只要我想達到仁,仁就來了。”

陳司敗問:“魯昭公懂得禮嗎?”孔子說:“懂得禮。”孔子出來後,陳司敗向巫馬其作了個揖,請他走近自己,對他說:“我聽說,君子是沒有偏私的,難道君子還包庇別人嗎?魯君在吳國娶了一個同姓的女子爲做夫人,是國君的同姓,稱她爲吳孟子。如果魯君算是知禮,還有誰不知禮呢?”巫馬期把這句話告訴了孔子。孔子說:“我真是幸運。如果有錯,人家一定會知道。”

孔子與別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請他再唱一遍,然後和他一起唱。

孔子說:“就書本知識來說,大約我和別人差不多,做一個身體力行的君子,那我還沒有做到。”

孔子說:“如果說到聖與仁,那我怎麼敢當!不過(向聖與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厭煩地做,教誨別人也從不感覺疲倦,則可以這樣說的。”公西華說:“這正是我們學不到的。”

孔子病情嚴重,子路向鬼神祈禱。孔子說:“有這回事嗎?”子路說:“有的。《誄》文上說:‘爲你向天地神靈祈禱。’”孔子說:“我很久以來就在祈禱了。”

孔子說:“奢侈了就會越禮,節儉了就會寒酸。與其越禮,寧可寒酸。

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

孔子溫和而又嚴厲,威嚴而不兇猛,莊重而又安祥。

《論語》文言文10

《論語》

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童趣》

②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 舌一吐而二蟲盡爲所吞。餘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數十,驅之別院。

1.解 釋下列加粗字的含義。

①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

②鞭數十_____________

2.選出下列選項中“之”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A.學而時習之

B.故時有物外之趣

C.觀之,興正濃

D.鞭數十,驅之別院

3.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從三句中任選二句)

①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爲所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闡述的是學與思的辯證關係,請結合你的學習、生活經歷,加上你的'切身體驗和獨特感受來談一談你的認識。(60字以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①多次進行自我反省

②用鞭子打

2.B

3.①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體會,就可以當老師了。

②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③ 舌頭一吐,兩個小蟲就都被它吞了進去。

4.“略”。(言之成理即可)

《論語》文言文11

閱讀下面《論語》選段,回答問題。

(1)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①之;惡不仁者,其爲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論語·里仁篇第四》)

(2)冉求曰:“非不說②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③畫④。” (《論語·雍也篇第六》)

【注】 ①尚:超過。②說:同“悅”。③女:同“汝”,即“你”。 ④畫:畫線爲界,止而不進。

你認爲這兩段體現了孔子的什麼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孔子認爲不存在“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問題,不是“不能”,而是“不爲”。這和“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講的是同一個道理。孔子認爲爲仁不是能力問題,而是一個自覺性和由此帶來的決心和毅力問題。

附【譯文】

(1)孔子說:“我沒有見過喜歡仁的`人,也沒有見過討厭不仁的人。喜歡仁的人,是受人崇敬無法超越的;討厭不仁的人,實行仁德的時候,是不會讓不仁的人對自己有不好的影響的。有誰能夠用一天的時間把力量花在仁上的呢?我沒有見過力量不夠的人。大概有這種人吧,只是我沒有見過。”

(2)冉求說:“不是我不喜歡老師您的學說,而是我的能力有限。”

孔子說:“如果能力不夠的話,那麼到半路走不動了才停止前進,現在是你自己畫線爲界,止而不前啊!”

《論語》文言文12

①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衛靈公》)

②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① 。(《論語· 公冶長》 )

③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孟子· 離婁上》)

【注】①是用:因此。希:同稀少,少。

(1)結合語段①②,請用自己的話簡要概括孔子遠怨的方法。(3分)

答:

(2)請簡要分析儒家反求諸己的修養觀。並聯系現實談談你的體會。(9分)

答:

參考答案:

19、【參考答案】

(1)嚴以律己(2)寬以待人(3)不計教過去的'仇怨(每點1分)

(2) 反求諸己就是自我反省的意思,(1分)孔子強調自我反省,他認爲多責備自己就可以大大減少別人對自己的怨恨。(2分)孟子也強調自我反省,他認爲凡是行爲得不到預期的效果,都應該反過來從自身找原因。(2分)聯繫現實(4分):遇到挫折時,切莫責怪他人,而應反過來從自己身上找出問題的癥結,並努力加以改正。每個人都應加強自我反思,多問問自己的良心。

(它與反躬自問(省)、嚴於律己、閉門思過等含義相近。)

【譯文】①孔子說: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就可以遠離怨恨了!

②孔子說:伯夷、叔齊不計較過去的仇怨,(人們對他的)怨恨因此就少了。

③孟子說:愛別人而別人不來親近,就要反問自己仁的程度,治理別人卻治理不好,就要反問自己智的程度,禮貌待人,別人卻不理睬,就要反問自己恭敬的程度,行爲得不到預期效果的,都要反過來從自身找原因。

《論語》文言文13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題。(5分)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3.3)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5.26)

小題1:根據上述內容,概括“仁”跟“禮樂”“志”的關係。(2分)

答:

小題2:朱熹引程頤的話:“夫子安仁,顏淵不違仁,子路求仁。”志有大小之分,請對三人的“志”作簡要評析。(3分)

答: 參考答案:

小題1:“仁”是“禮樂”的內核(本質),“志”是“仁”的外在表現(體現)。

小題2:子路願將車馬輕裘與朋友共享,輕財重義,有愛人之心,表現了對仁的追求;顏淵不誇耀自己的.功勞,不把勞苦之事加與他人,是心中有仁而不違仁,其境界是子路無法相比的;孔子要讓老人安逸,對朋友信任,關心年輕人,以人爲本,心懷天下,境界最高。

《論語》文言文14

①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論語公冶長》)

②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③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孟子離婁》)

(1)請簡要概括孔子對“自省”的看法。(3分)

孔子認爲人能真誠反省自己的過錯並自責,是很不容易達到的。(1分)他提出人應當養成反躬自省的習慣,看見賢德的人,就應該向他看齊,看見不賢德的人,就要從內心自我省察,(1分)這是提高道德修養的至要渠道(1分)。

(2)如何理解孟子的“反求諸己”?請結合文段簡要分析。(3分)

孟子的“反求諸己”是反省自己做得好不好的意思。(1分)他把外界的反應,當作是自我反省的參照,認爲任何行爲只要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就必須反省自己的用心、行爲是否有不足之處,(1分)能這樣做,立身行事就會端正,天下人就樂於來親近了。(1分)

譯文:

①孔子說:“算了吧!我沒有見過一個能夠看到自己的'錯誤,便在內心自我責備的人啊!”②孔子說:“看見賢人,應當想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就應該自己反省(看有沒有跟他一樣的毛病)。”

③孟子說:“愛別人,卻得不到別人親近,就要反過來問自己是否仁愛;管理別人,卻管理不好,就要反過來問自己是否明智;禮待他人,卻得不到別人迴應,就要反過來問自己是否夠恭敬。凡是所做的事情得不到應有的效果,都應該從自身找原因,自身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會歸服他。”

《論語》文言文15

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爲政》)

②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爲政》)

③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⑤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

⑥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

⑦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1、解釋句中劃線的詞。

(1)見賢思齊焉()

(2)士不可以不弘毅()

(3)其恕乎()

2、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B、誨女知之乎!

C、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D、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與“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談內容基本相同的是哪一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請把上文的`七則《論語》按所講內容分別填入橫線的對應處。(只填序號)

求知態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學習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個人修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譯句子。

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請結合自身經歷或見聞,談談你對“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看齊 相同

(2)剛強,勇毅(胸懷寬廣、意志堅定)

(3)大概、也許

2、D

3、見賢思齊焉,見不暴風驟雨而內自省也

4、求知態度:②③④

學習方法:①

個人修養:⑤⑥⑦

5、以實現仁德爲自己的責任,這樣的責任不是很重大嗎?爲此理想奮鬥終身,這樣的道路不是很遙遠嗎?

6、只有在意外變故、突然災難面前,才能看出君子的操守。

(意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