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論語》文言文15篇

《論語》文言文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6W 次

在學習中,我們總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書面語言,是現代漢語的源頭。要一起來學習文言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論語》文言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語》文言文15篇

《論語》文言文1

《論語》十則

(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二)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三)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四)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五)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六)於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七)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八)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爲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九)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爲樂之至於斯也。

(十) (點)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1.解釋下列句子中畫線的詞。

(1)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___________

(2)不圖爲樂之至於斯也 圖:___________

(3)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 之:___________

(4) 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而:____________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2)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3.文中有很多語句都己成爲成語,請你寫出其中的三個。

4.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講的是做人的道理。請任選一則,談談對你的啓示。

參考答案:

1.(1)信:誠實。 (2)圖:料想。 (3)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義。 (4)而:然後,表順接。 2.(1)譯文:讀書人不可以沒有遠大的`抱負和堅強的意志,承擔的責任重大,艱險的道路還很長。

(2)譯文:看見德行優秀的人要向他看齊,看見不優秀的人也要(對照着)檢查自己。

3.見賢思齊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任重道遠 成人之美

4.開放性試題,言之成理即可。

答題示例:“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入”說的是自己不喜歡的言行,不要施加給別人。它告訴我們要學會寬容,不要強人所難。

《論語》文言文2

閱讀下面文言文選段,完成1——5題。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1、《論語》的“論”字讀_________,它是記錄_________的書,是_________家經典著作之一。

2、給下列字注音。

說( ) 省( ) 慍( ) 誨( )

3、解釋下列加粗詞的含義。

①溫故而知新( )

②人不知而不慍( )

③吾日三省吾身( )

④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

⑤學而不思則罔( )

⑥思而不學則殆( )

4、《論語》十則中有談(A)學習方法的,(B)有談學習態度的',還有談(C)個人修養的,請給下題對號標示。(標序號)

①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

②學而時習之( )

③人不知而不慍( )

④溫故而知新( )

⑤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⑥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

5、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lún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 儒

2、yuè xǐngyùnhuì

3、①舊知識②生氣、發怒③多次進行自我檢查④真誠、誠實⑤迷惑⑥有害

4、① B② A③ C④ A⑤ A ⑥ B

5、①複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就可以把他當作老師了。

②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是聰明的。

(意思對即可)

《論語》文言文3

文言文閱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內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爲己仁,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子項問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自己”

1、解釋下列劃線詞在文中的意思.

不亦說乎:( )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

吾日三省吾身:( )

死而後已:( )

2、翻譯句子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說說孔子對弟子講“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的.用意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愉快;真誠,誠實;反省;停止。

2、(1)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思考而不學習就會有害。

(2)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明智了。

3、告誡弟子,只有不斷磨勵自己,豐富自己,才能得起時間和困難的考驗。

(意對即可)

《論語》文言文4

①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論語公冶長》)

②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③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孟子離婁》)

(1)請簡要概括孔子對“自省”的看法。(3分)

孔子認爲人能真誠反省自己的過錯並自責,是很不容易達到的。(1分)他提出人應當養成反躬自省的習慣,看見賢德的人,就應該向他看齊,看見不賢德的人,就要從內心自我省察,(1分)這是提高道德修養的至要渠道(1分)。

(2)如何理解孟子的“反求諸己”?請結合文段簡要分析。(3分)

孟子的“反求諸己”是反省自己做得好不好的`意思。(1分)他把外界的反應,當作是自我反省的參照,認爲任何行爲只要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就必須反省自己的用心、行爲是否有不足之處,(1分)能這樣做,立身行事就會端正,天下人就樂於來親近了。(1分)

譯文:

①孔子說:“算了吧!我沒有見過一個能夠看到自己的錯誤,便在內心自我責備的人啊!”②孔子說:“看見賢人,應當想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就應該自己反省(看有沒有跟他一樣的毛病)。”

③孟子說:“愛別人,卻得不到別人親近,就要反過來問自己是否仁愛;管理別人,卻管理不好,就要反過來問自己是否明智;禮待他人,卻得不到別人迴應,就要反過來問自己是否夠恭敬。凡是所做的事情得不到應有的效果,都應該從自身找原因,自身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會歸服他。”

《論語》文言文5

文言文選段,完成第小題。(共8分)

【選段一】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選段二】

子列子常射中矣,請之於關尹子。關尹子曰:“知子之所以中乎?”答曰:“弗知也。”關尹子曰:“未可。”退而習之三年,又請。關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子列子曰:“知之矣。”關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非獨射也,國之存也,國之亡也,身之賢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聖人不察存亡、賢不肖,而察其所以也。

【小題1】 解釋下列語句中加線詞的意思。(2分)

(1)溫故而知新 故:_________

(2)亦皆有以 以:_________

【小題2】 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語句。(2分)

(1)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_________

(2)子知子之所以中乎?

譯文:_________

【小題3】 選段二中,向關尹子學習的子列子主動採用了選段一中的兩種學習方法:_______(1)_______;_______(2)_______。但整體看選段二,作者從中得出的學習方法是:_______(3)_______。(前兩空用原文語句回答,第三空用自己的話回答)(4分)

答案

【小題1】 答案:(1)學過(舊)的知識。(2)原因。

評分:共2分。每小題1分。

【小題2】 答案:(1)(我)要選擇他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還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2)你知道你能射中的原因嗎?

評分:共2分。每小題1分。其中,第1小題關鍵詞“從”譯對,句子基本意思對即可;第2小題關鍵詞“之所以”“中”譯對,句子基本意思對即可。

【小題3】 答案:(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或:擇其善者而從之)(2)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3)(向聖人學習,)要學會找到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或:學習要抓規律或本質)。

評分:共4分。第3小題前2空各1分,第3空2分。

解析【小題1】

試題分析:“故”在古文是多義詞,有“緣故”“本來”“朋友”“舊”“通‘固’”等多個意思,本句中是“舊的”,即學過的知識;“以”的意思也很多,有介詞“把、用、憑藉”有動詞“認爲”,有連詞“因”,有名詞“原因”,有“通‘已’”等,本句中是“原因”。

考點:文言字詞解釋

點評:本題第二句對初一學生來說難了,因爲選段二不太好懂。古文中一詞多義的字詞是很多的,平時學習要注意歸納記憶,學會舉一反三,學一識三。

【小題2】

試題分析:第一句比較發翻譯,但要注意“改”含義,指的是改正自己的缺點;第三句中的`兩個“字”都是“你”的意思,疑問語氣要譯出來。“所以”,是古今異義詞,在這裏指的是“原因”。

考點:文言句子翻譯

點評:本題不難,兩句意思淺顯易懂。翻譯文言句子,易懂的可以直接根據詞義翻譯,難懂的要先閱讀文段,根據語境推斷大意和詞義,再譯成句子。

【小題3】

試題分析:先理解選段一中講到哪些學習方法,比如擇善而從其不善而改,比如“溫故”,反覆練習,然後再看選段二中講到子列子是如何學習的。

考點:材料比較,文章理解。

點評:本題有難度,第二段材料,學生不一定能看懂,有思維障礙。理解古文內容方面的問題,首先要讀懂文章,這就要求學生平時多學習古文,積累古代語言方面的知識,加強記憶。

《論語》文言文6

文言文閱讀

《論語》四則

①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②孔子日:“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①,友多聞,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損矣。”(《季氏》)

③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爲政》)

④子夏日:“日知其所亡⑤,月無忘其所能⑥,可謂好學也已矣。”(《子張》)

註釋:①友諒:與誠信的人交朋友。諒,誠信。②便辟:習於擺架子裝樣子,內心卻邪惡不正。③善柔:善於阿諛奉承,內心卻無誠信。④便佞:善於花言巧語,而言不符實。⑤所亡:自己所沒有的知識、技能,所不懂的道理等。亡,同“無”。⑥所能: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技能,已懂的道理等。

1.解釋下列加粗詞在文中的意思。

(1)擇其善者而從之 從_____________

(2)學而不思則罔 罔_____________

(3)可謂好學也已矣 好_____________

2,翻譯下面的句子。

(1)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思而不學則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結合自己的學習經歷,談談你對第④則內容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從:聽從或:採納、聽從(答“學習、跟從”也可)

(2)罔:迷惑

(3)好:喜愛 或:喜好、喜歡

2.(1)與正直的人交朋友,與誠信的人交朋友,與見聞學識廣博的人交朋友,是有好處的。

(2)只是思考而不去學習,那就危險了。

3.“略”。

《論語》文言文7

閱讀下面《論語》《孟子》選段,回答問題。(6分)

①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衛靈公》)

②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①。(《論語·公冶長》)

③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孟子·離婁上》)

【注】①怨是用希:是用,因此;希,通稀。

(1)孔子提出了哪些遠怨的方法?請簡要概括。(2分)

(2)在品德修養上,孔、孟爲什麼都主張反求諸己,請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

9.(1)①嚴以律己,寬以待人;②不計較過去的仇怨。(每點1分)

(2)反求諸己,就是自我反省。因爲孔子認爲多責備自己就可以大大減少別人對自己的怨恨,孟子認爲凡是行爲得不到預期的效果,都應該反過來從自身找原因。(孔、孟的理由各2分)

參考譯文

①孔子說: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那就可以避免別人的怨恨了。

②孔子說:伯夷、叔齊兩個人不記人家過去的仇恨,(因此,別人對他們的)怨恨因此也就少了。

③孟子說:愛別人,別人不來親近,就要反問自己仁的程度;治理別人卻治理不好,就要反問自己智的`程度;禮貌待人,別人卻不理睬,就要反問自己恭敬的程度。行爲有得不到預期效果的,都要反過來求問自己。

《論語》文言文8

論語十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爲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爲政》)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爲政》)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

子貢問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課文下面註釋:

1、《論語》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2、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3、時習:經常地複習。

4、說():“悅”的'古字,愉快。

5、慍():生氣、發怒。

6、君子:這裏指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7、吾:人稱代詞,我。

8、日:每天。

9、三省():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三,泛指多次。

10、信:真誠,誠實。

11、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12、溫故而知新:溫習學過的知識,可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

13、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14、殆:有害。

15、女:通“汝”,人稱代詞,你。

16、是知也:這是聰明的。是,此、這。知,通“智”。

17、見賢思齊焉:見到賢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和他看齊。

18、弘毅:剛強,勇毅。

19、凋:凋謝。

20、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其,大概、也許。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文後練習:

把下列各句譯成現代漢語,並解釋加點詞語的意思。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溫故而知新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士不可以不弘毅

6、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附加練習

1、閱讀理解。

①選文中講學習方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②講學習樂趣的句子是。

③講學習態度的句子依次是

④講思想道德修養的句子依次是

2、寫出出自選文的六個成語,並任選其中三個造句或寫話。

成語:

造句或寫話:__

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處世之道,對此曾有過不同看法。請你聯繫生活體驗,談談自己的觀點。

答案:

1、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②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③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④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溫故知新見賢思齊任重道遠死而後已擇善而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回答時應該要肯定這種說法。從自己的內心出發,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對待他人。

《論語》文言文9

文言文閱讀。

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把畫線的地方補充完整。

2.解釋下列句中加粗的詞語。

(1)人不知而不慍( )

(2)死而後已( )

(3)士不可以不弘毅( )

(4)溫故而知新( )

3.翻譯下列句子。

(1)溫故而知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簡要談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兩句話讓你知道了什麼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處世之道。你是怎樣看待這一觀點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2.(1)生氣、發怒;(2)停止;(3)剛強,勇毅;(4)學過的知識

3.(1)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

(2)只讀書而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有(陷入邪說)的危險。

4.學習和思考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二者不可偏廢。(意對即可)

5.要做到推己及人,仁愛待人,相互體諒。(意對即可)

《論語》文言文10

1.學到學問知識,然後按時去溫習它們,不也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一起探討問題),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瞭解自己卻不怨恨,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嗎?

2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纔是聰明的啊。

3(對於知識)瞭解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不如以學習爲快樂的人。

4.幾個人一同出行,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人在裏面。(我)選擇他們的'優點來學習,看到他們的缺點,(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5.複習舊的知識時,又領悟到新的東西,可以憑藉(這一點)成爲老師了。

6. 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時候,這樣以後才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謝的。

7.不要想速成,不要貪圖小利。想要速成,那麼就不能達到目的;貪圖小利,那麼就做不成大事

8.我曾經整天不吃,整夜不睡(用這些時間)來思考,也沒有什麼益處,不如去學習更好。

《論語》文言文11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踰 同:逾)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論語?衛靈公》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譯文

①孔子說:“我大約十五歲志於學習堯、舜、禹、湯、文、武等先王之道。認真研究歷史,用心學習《詩》、《禮》、《書》等文化。三十歲時,我的學說已經建立了基礎,我也可以以我的學說立身於社會。四十歲時,我已知道我的學說是上天的旨意,故能信道不疑。雖聽到各種議論,也不疑惑動搖。五十歲時,我已經明白道就是天。同時明白我是上天的僕人,上天交給我的使命就是修道、傳道。六十歲時,一聽別人的話,就能準確的理解,並能辨別判斷他的話正確與否。如果他的話有錯誤,我也知道他的話錯在什麼地方,爲什麼錯。而我的判斷也符合上天的旨意。別人提出的問題,我也能立即回答。而我的回答也符合上天的旨意。七十歲時,天在我裏面,我在天裏面,天與我同在,天與我合一。因此能隨心所欲也不逾越上天的規矩、法則。”

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

②孔子說:“君子,吃食不要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裏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③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着胳膊來做枕頭,這樣做我很快樂。用不正當的手段使自己富有、尊貴,這對我如同浮雲一般(指不值得關心)。”

④敝縕袍:敝,破壞義。縕,亂絮。古無木棉,袍皆以絮。絮之好者稱綿,如今之絲綿

狐貉:以狐貉之皮爲裘,裘之貴者。

其由也與:《檀弓》,子路曰:“傷哉貧也,生無以爲養,死無以爲禮也。”《家語》:子路爲親負米。則衣敝縕袍乃實況,非設辭。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此《衛風雄雉》之詩。忮,害義。嫉人之有而欲加以害傷之心也。求,貪義。恥己之無而欲求取於人。臧,善義。若能不忮不求,則何爲而不善?

是道也,何足以臧:孔子引詩以美子路,子路終身誦之。是以一善沽沾自喜,將不復於道更求進,故孔子復言此以警之。或說:不忮不求以下當別爲一章。今按:不忮不求,正承上敝組狐貉之對立來,分章則義不見,今不從。

先生說:“穿着破舊的綿絮袍,和穿狐裘的人同立在一起,能不感爲恥辱的,只有由了吧!”“《詩經》上說不忮刻,不貪求,這有什麼不好呀?”子路聽了,從此常誦止此詩。先生說:“這樣又何夠算好呀。”

⑤子貢問怎樣培養仁德。孔子說:“工匠要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磨快他的工具。我們住在這個國家裏,就要敬奉那些賢能的大夫,結交那些仁德的士人。”

“爲仁”,培養仁德,修煉仁德。子貢問如何培養仁德,孔子回答怎樣做事。敬奉賢德的大夫,結交仁德的`士人,目的是爲了培養仁德,人的才德,是經過磨礪薰陶形成的;工匠磨快他的工具,目的是爲了做好他的工作,工匠的工具是經過切磋琢磨形成的。二者一個是爲了培養仁德,一個是爲了做好工作,把做事比喻成爲仁。做事須要鋒利的工具,培養仁德須要敬奉結交賢德之人;有了鋒利的工具就能做好事情,有了學習賢人的機會就能培養仁德。

此文明確地告訴人們,培養仁德必須深入社會進行磨礪,以謙恭的態度尊重賢德之人,以真誠的行動結交仁德之士,有了這樣的機會和環境,就能成功地修煉仁德。

注釋:(1)“善其事”,做好他的工作。“善”,做好。“事”,工作。(2)“利”,磨鋒利。“器”,工具。(3)“事其大夫賢者”,“事”,敬奉。“友”,結交朋友。

⑥子貢問孔子說:“全鄉人都喜歡、讚揚他,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這還不能肯定。”子貢又問孔子說:“全鄉人都厭惡、憎恨他,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鄉的好人都喜歡他,全鄉的壞人都厭惡他。”

⑦孔子對子貢說,“你和顏回比哪個更強些?”子貢答道,“我怎麼敢和顏回相比呢?顏回能聞一知十,我只能聞一知二。”孔子說,“不如啊,我和你都不如啊!”

《論語》文言文12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①,以就有道②,何如?”孔子對曰:“子爲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③,必偃④。”

【注】①無道:指無道的人。 ②有道:指有道的人。 ③草上之風:指風加之於草。

④偃:僕,倒。

(1)根據上文內容,你認爲孔子所言“爲政”的主要觀點是什麼?(3分)

答:

(2)“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孔子政治思想中,對爲官者要求十分嚴格,結合上面語段,聯繫現實,談談你對“正”的看法。(6分)

答:

參考答案:

20. 答案

(1)孔子爲政反對殺人,主張“德政”,主張爲政者以自身好的品行和做法去影響他人。(3分) (2)孔子認爲,爲官,首在一個“正”字,正人先正己。只要身居官職的`人能夠正己,那麼手下的大臣和平民百姓,就都會歸於正道。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風,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風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所以,在位者要率先做出垂範。(3分)到了當今社會,這種觀點仍舊有生命力,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爲官如此,治家如此,辦企業如此,做人也如此(3分)(意對即可)

【參考譯文】

季康子問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說:“如果殺掉無道的人來成全有道的人,怎麼樣?”孔子說:“您治理政事,哪裏用得着殺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會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風,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風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論語》文言文13

原文: 普少 習吏事,寡 學術,及 爲相,太祖常勸 以讀書。

字詞:年少 熟悉 少 學問 等到 做 勸勉 用

譯文: 趙普年輕時,熟悉官吏事物,他學問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祖常勸勉他讀書。

原文: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 第, 闔戶 啓 篋取書,

字詞: 放下 自己 大住宅 關門 打開 (qiè)箱子

譯文:(他)晚年讀書很勤奮,每次回到自己的住宅,關上門,打開箱子取出書,

原文:讀之竟日。及 次日臨政,處決如流。 既薨

字詞: 整 等到 第二 古稱諸侯或大官的死

譯文:整天讀書。等到第二天辦理政務,處理決斷非常快。(他)死後

原文:家人發 篋 視 之,《論語》二十篇也。

字詞: 打開 箱子 它,箱中東西

譯文:家裏人打開書箱一看,原來是一部《論語》啊。

原文:普性深沉有岸谷, 雖多 忌 克, 而能以天下事爲

字詞: 沉着 嚴肅、剛正 儘管 嫉妒 刻薄 但 “把……作爲”

譯文:趙普性情沉着嚴肅剛正,儘管對人常嫉妒刻薄,但能把天下事作爲

原文: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齷齪 循默

字詞: 形容過分拘謹照章辦事 言語不多

譯文:自己的責任。宋朝初年,在宰相職位的人大多拘謹且遇事沉默不語。

原文:普剛毅果斷, 未 有其比。

字詞: 他,代趙普

譯文:趙普卻剛毅果斷,沒有人能與他相比。

原文:嘗 奏薦某人爲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 復奏其人

字詞:曾經 擔任 第二天 又

譯文:曾經推薦某人擔任某官,宋太祖沒有用。趙普第二天又上奏請求啓用此人。

原文:亦不用。明日,普 又 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

字詞:還 第三天 再一次 將、把 撕碎

譯文:太祖還是沒用。第三天,趙普還是上奏這個人,太祖生氣了,撕碎

原文:案牘 擲地,普顏 色不變,跪而 拾之 以 歸。

字詞: 奏章 扔 面容 顏色 連詞 回家

譯文:他的奏章扔在地上,趙普面 色不改,跪在地上把碎紙片拾起來帶回了家。

原文:他日 補綴 舊紙,復 奏如初。

字詞: 縫補 再次

譯文:過些日子,他將舊紙片縫補好,再次像當初一樣上奏。

原文:太祖乃 悟, 卒用其人。

字詞: 才 醒悟 終於

譯文:宋太祖才醒悟,終於任用了這個人。

(三)全文翻譯:

趙普年輕時熟悉官吏(應處理)的事務,學問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太祖常勸說他要讀書。趙普晚年讀書勤奮,每次(退朝後)回到自己的住宅,關上門打開書箱拿出書,整天讀書。等到第二天處理政務,處理決斷很快。他死後,家裏的.人打開書箱看到裏面的書籍,原來是一部《論語》。

趙普性情沉着且爲人嚴肅剛正,雖然對人忌妒刻薄,但是他能夠以天下大事作爲自己的責任。宋朝初年,在宰相職位上的人,大多過分謹慎拘於小節,按常規辦事,不多言語,趙普卻剛毅果斷,沒有誰能和他比的。他曾經上奏推薦某人擔任某個官職,太祖不用這個人。趙普第二天又上奏請這個人(擔任某官),太祖還是不用。第三天,趙普又把這個人(擔任某官的事)上奏太祖,太祖發怒了,把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趙普臉色不變,跪在地上把撕碎的奏章拾起來回到家。過了些日子趙普把撕碎的舊紙片修補連接起來,又像當初一樣上奏。太祖這才清醒過來,終於任用了那個人。

趙普背景介紹:

趙普祖籍幽州薊縣,曾祖父是唐末任三河縣令,祖父趙全寶,在唐末任澶州司馬,父親趙迥,五代時任相州(今河南安陽)司馬。後唐時期,幽州主將趙德鈞連年征戰,家國不寧,趙迥不堪戰亂,舉族遷居常州(今河北省正定縣),後晉天福七年(942年),又遷至洛陽。趙普是趙迥的長子,爲人淳厚,沉默寡言。鎮陽豪門大戶魏氏(名不詳)很欣賞他,將女兒許配給了趙普。

後周顯德元年(955年)七月,趙普被永興軍節度使劉詞闢爲從事,與楚昭輔、王仁贍爲同僚。劉詞死後,上遺表向朝廷推薦趙普。

顯德三年(956年),後周世宗柴榮用兵淮南,趙匡胤攻下滁州,宰相範質奏請任命趙普爲軍事判官。趙匡胤之父趙弘殷在滁州養病,趙普朝夕侍奉藥餌,趙弘殷於是以宗族的情份來對待他。趙匡胤曾經與他交談,覺得他很不尋常。當時捕獲盜賊一百多人,律當斬首,趙普懷疑其中有無辜的人,請太祖訊問他們,後來得以存活的很多。淮南平定後,調趙普補任渭州軍事判官。趙匡胤領任同州節度使時,徵召他爲推官;趙匡胤移駐宋州後,又上書朝廷任他掌書記。

顯德六年(959年)六月,柴榮去世,周恭帝柴宗訓即位。是年七月,趙匡胤改領歸德軍節度使,趙普升爲節度掌書記。

陳橋兵變

顯德七年(960年)正月元旦,傳契丹勾結北漢入侵。宰相範質倉促之間派趙匡胤率軍北征,兵行開封東北四十里之要道陳橋驛時,趙普等人爲趙匡胤謀策,託故不行,將趙匡胤灌醉,然後以杏黃龍袍加身.發動陳橋兵變。趙匡胤在既成事實面前,從柴宗訓手裏接過“禪位”書,建立宋朝,是爲宋太祖。

宋太祖即位,論功行賞,繼續使用後周宰執範質,王溥以及魏仁浦爲相,以維繫舊官員之心。石守信、高懷德等得到晉升要職、趙普輔佐有功,任爲諫議大夫、樞密直學士。

從徵二李

宋太祖趙匡胤代周以後面臨的國內形勢,依然是五代十國以來的武臣弄權局面。後周時義成軍節度使李筠,不甘居下,拒絕新皇帝授予的兼中書令的高官,於建隆元年(960年)四月,勾結北漢劉鈞起兵反宋。趙普看到形勢可慮,力主太祖親征並隨同前往,宋太祖從其議,御駕親征,命趙普和留守京師,趙普請求隨軍出征。宋太祖笑着說:“你能夠勝任戰事嗎?”六月,石守信、高懷德攻陷保澤州(今山西晉城),李筠自焚死。

時後周太祖郭威之甥、駐揚州之淮南節度使李重進,已成爲宋廷心腹之患。李派翟守殉聯結北漢,中途被俘爲宋太祖所用以後,宋廷採取賜李鐵券(免死牌)以穩其心,並令其移鎮青州(今山東濟南一帶)以便就近約束。李重進扣押宋使,遂於七月起兵反宋。宋太祖派石守信、王審琦征討,遷延未克。趙普因以原後周之將士攻後周之貴戚爲慮,勸太祖自行。十一月從徵揚州,—舉攻克,李重進全家自焚而死。

二李叛亂的平定,從獻策親征之意義上來說,趙普之功顯著。遂遷以兵部侍郎、樞密副使之職。

《論語》文言文14

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爲政》)

②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爲政》)

③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⑤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

⑥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

⑦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1、解釋句中劃線的詞。

(1)見賢思齊焉()

(2)士不可以不弘毅()

(3)其恕乎()

2、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B、誨女知之乎!

C、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D、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與“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談內容基本相同的是哪一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請把上文的七則《論語》按所講內容分別填入橫線的對應處。(只填序號)

求知態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學習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個人修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譯句子。

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請結合自身經歷或見聞,談談你對“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看齊 相同

(2)剛強,勇毅(胸懷寬廣、意志堅定)

(3)大概、也許

2、D

3、見賢思齊焉,見不暴風驟雨而內自省也

4、求知態度:②③④

學習方法:①

個人修養:⑤⑥⑦

5、以實現仁德爲自己的'責任,這樣的責任不是很重大嗎?爲此理想奮鬥終身,這樣的道路不是很遙遠嗎?

6、只有在意外變故、突然災難面前,才能看出君子的操守。

(意對即可)

《論語》文言文15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小題1】解釋下列詞句中加粗的字的意思。(2分)

也 溫而知新 女知之乎 思而不學則

【小題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的語句。(4分)

①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②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小題3】用文中的原句回答下列問題。(2分)

①闡述學習與思考的關係的句子是 , 。

②要求我們在學習中應有老老實實的態度的'句子是 , , 。

【小題4】 近幾年美國頒佈各種法規促使國內安定和平,卻插手別國內政,製造矛盾。對此,我們可以用《論語》中的 , 來勸誡美國政府。(1分)

【小題5】請你任意寫出兩個文中所包含的成語。(1分)

答案

【小題1】(1)通智,聰明的,智慧的(註明爲通假字,否則不得分)

(2) 舊的知識。 (3)教導 (4)有害。

【小題2】譯文略 (注意 三人 以爲已不亦等詞的準確翻譯)

【小題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

【小題4】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小題5】溫故知新 死而後已 任重道遠 擇善而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