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炳燭夜讀》文言文翻譯

《炳燭夜讀》文言文翻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3W 次

我們知道文言文是以古漢語爲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炳燭夜讀》文言文翻譯,希望對你有幫助。

《炳燭夜讀》文言文翻譯

炳燭夜讀原文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平公曰:“安有爲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②安敢戲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

【註釋】①炳燭:點燭。②盲臣:師曠爲盲人,故自稱爲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炳燭夜讀翻譯

晉平公問師曠,說:“我已經七十歲了,想要學習主,但是恐怕已經晚了。”師曠回答說:“爲什麼不點上蠟燭呢?”

平公說:“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開玩笑的呢?”

師曠說:“我是一個雙目失明的人,怎敢戲弄君主。我曾聽說:少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象初升的太陽一樣;中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象正午的太陽一樣;晚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象點蠟燭一樣明亮,點上蠟燭和暗中走路哪個好呢?”

平公說:“講得好啊!”

文言文翻譯技巧:

1.留:

專有名詞、國號、年號、地名、人名、物名、職稱、器皿等,可照錄不翻譯。比如:陳勝自立爲將軍,吳廣爲都尉。(《陳涉世家》)將軍和都尉都是官名,照錄不翻譯。

2.刪:

刪去不需要翻譯的`詞。比如《曹劌論戰》“夫戰,勇氣也。”這裏的“夫”爲發語詞,翻譯時應該刪去。《狼》:“肉已盡矣,而兩狼之並驅如故。”這裏的“之”起補足音節的作用,沒有實意,應該刪去。

3.補:

翻譯時應補出省略的成分。比如《兩小兒辯日》:“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翻譯時在“如盤盂”前補出形容詞性謂語“小”。

4.換:

翻譯時應把古詞換成現代詞。如《觀潮》:“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校閱水軍。”這裏的“歲”應換成“年”。

5.調:

翻譯時,有些句子(謂語前置、定語後置、賓語前置、介賓結構後置等)的詞序需要調整。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可以調整爲“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6.選:

選用恰當的詞義翻譯。文言文中一詞多義的情況比較常見,因此選用恰當的詞義進行翻譯,已經成爲文言文翻譯的難點。如《出師表》:“三顧臣於草廬之中”,這裏的“顧”是一個多義詞,有多種解釋:回頭看、看、探問、拜訪、顧惜、顧念、考慮,在本句中用“拜訪”最爲恰當。

7.譯:

譯出實詞、虛詞、活用的詞和通假字。如《核舟記》:“石青糝之。”這裏的“糝”是名詞活用爲動詞,翻譯時必須譯出。

8.意:

意譯。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等意義,直譯會不明白,應用意譯。如《鴻門宴》:“秋毫不敢有所近。”直譯:連秋天裏野獸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意譯:連最小的東西都不敢佔有。

9.縮:

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爲了增強氣勢,故意用了繁筆,翻譯時可以將其凝縮。

10.擴:

一是把文言文中的單音詞擴爲同義的雙音詞或多音詞,二是對一些言簡意豐的句子,翻譯時,要擴展其內容,才能把意思表達清楚。

  炳燭夜讀寓意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聯結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存在於特殊性之中,特殊性與普遍性相互聯結,不可分割。

師曠的分析告訴我們:人在不同的時期,對學習的狀態是有所不同的,這體現了矛盾的特殊性——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的特點。但他的分析同樣告訴我們:不管怎麼樣,學習對人總是有好處的,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