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美麗新世界讀後感(通用30篇)

美麗新世界讀後感(通用3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7W 次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美麗新世界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美麗新世界讀後感(通用30篇)

美麗新世界讀後感 篇1

太陽既出,羣星隱沒。刺目的光芒撕碎了空間,爭先恐後地涌入世人的雙眼,內心的窗戶卻悄然關閉。真理永遠處在由相對向絕對轉化的路上,物質生活總是從好變得更好,人心也在愈加貪婪的路上一去不返了。這本身並無不妥,上進和發展不就是舊的需求得到滿足後,再提出新需求嗎?但是如果有一天所有的物質需求都得到滿足,我們難道就真的迎來了極樂世界時代嗎?衣食無憂、隨意性交、唆麻美夢……所有感官享受和生理需求應有盡有,在這個美麗新世界裏,每個人都屬於彼此,穩定的幸福、平和的快樂成爲了永恆。

一艘船更加高大雄偉的代價是吃水更深;冰山一角是個很酷的詞兒,但它意味着水下部分要習慣暗無天日……而美麗新世界是一個萬丈光芒暈人眼的天堂,它的水下又是什麼?我想:是內心的死寂。死寂是直線,是穩定;波動是動盪,是激情。當縱慾和穩定成爲社會的最高宗旨,誰還會銘記在愛情中嚐盡相思苦,在愛而不得中抱憾終生的傻瓜;誰還會詠歎“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的`詩句;誰還會在深淵裏掙扎出哈利路亞的絕響;誰還會在雙耳失聰後和命運負隅頑抗;誰又會在兵荒馬亂的年代馳騁雪山……苦難造就偉大,放縱磨平激情。而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破壞,若是沒有美好的東西,便也沒有了悲劇,正如美麗新世界裏不會有聖索菲亞大教堂的慘案與圓明園的大火。

沒有苦難,未嘗不是最大的苦難。死不僅是生的對立面,也是作爲生的一部分而永遠存在。物質與精神同樣對立統一,物質上毫無苦難的另一端或許是精神上的萬劫不復。夕陽的餘暉有些蒼老,羣星若隱若現,嘰嘰喳喳。像是一羣少不更事的小孩兒圍在一個老人身旁,好奇地問詢着那個他窮盡一生也沒想好的問題:極樂世界是什麼?一個不是地獄和人間的地方。如今,我們在人間。但是,已整裝待發。一個小孩兒如是想到。

美麗新世界讀後感 篇2

無論是《美麗新世界》、《動物農場》、《1984》,對未來世界的暢想無論物質上是好或是壞,相同點是整個社會對於精神的控制和故事的主人公具有的反叛精神,反對社會中普通存在的控制,追求精神自由。

美麗新世界中批量製造嬰兒,把人劃分爲不同等級。孩子從出生起就灌輸這個等級的思想,無處不在的觀念灌輸,睡眠、上課、娛樂中都灌輸社會既定的`觀念。“最終孩子的思想就是這些暗示,這些暗示就成爲孩子們的思想,不僅僅是孩子的思想,也是他們成年後的思想,一生如此,判斷、渴望、和決策的思想就是由這些暗示組成。”社會井然有序的代價是每個人都放棄自己的獨立思想,“這就是幸福和美德的祕密——喜歡上你們要做的事情,所有的設置都在於讓人們喜歡讓他們無法逃避的社會命運。”書中特定的環境讓人不禁類比真實世界與作者虛構的世界,其中的相似之處。人最重要的是有所認知,有所覺醒;從被社會灌輸的既定觀念中醒來,掙脫開來,用自己的思想做判斷。

美麗新世界中不歡迎離經叛道的人,“如果一個人與衆不同,他註定要孤獨,他們對與衆不同的人非常殘忍”“我們很容易就造出一個新的出來——我們願意造多少就造多少,離經叛道威脅的不僅僅是個人的生活,它衝擊的是社會,是社會是社會。”社會任何時候都很少容忍離經叛道者,當權者維護固有的秩序和利益。

美麗新世界是一個虛構的世界,拋棄表面因素,美麗新世界多多少少是現實世界的縮影;固化的階級和思想,對自由的控制。人最後能保留的是思想的自由,而這思想的自由也受制於人們接受的教育。

美麗新世界讀後感 篇3

《美麗新世界》是著名的反烏托邦小說,但同爲反烏托邦小說,《1984》和《美麗新世界》的畫風迥異。

在《美麗新世界》中赫胥黎闡述了一種被稱爲蘇摩的藥物。這種藥物吃下去之後不僅不會危害社會和自身健康,而且會讓人感到快樂和充實。

不禁會想假使小說裏的蘇摩真實存在,現實生活又會是怎樣的景象。

記得王小波說一句話,快樂和痛苦本來就分不清楚,只求他貨真價實。畢竟王小波只有一個,同他一類的人也是少數。

各類層出不窮的綜藝節目,各種流行的`短視頻APP,各種直播平臺等等等等充斥着我們的生活。我們在廉價的娛樂和消費中不斷獲取短暫的快感,在不需要大腦思考的垃圾文化和快餐文化中汲取快感,並且像依賴藥物一樣依賴娛樂,娛樂至死。

這些都何嘗不是我們身邊的蘇摩。

《美麗新世界》裏闡述了一個寧靜統一的社會。沒有紛爭和硝煙,統治者最主要的目的是防止被統治者“調皮搗蛋”。通過廢除家庭等方式使得生活在這個社會的人自主地放棄創造性的活動。《一九八四》權力是通過施加痛苦而得到滿足,但《美麗新世界》裏,是通過給予化了妝的侮辱——快樂。

每一個人都想要“放蕩不羈愛自由”,但面對生活必需品不會產生顧慮的生活,嗯,真香!作爲一個普通公民參與政治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生活能維持着習以爲常的繁榮富足,實在沒有戒心去質疑由上至下的由各類專家組成的寡頭政體的統治,如此可能便進入了秩序烏托邦的操縱圈套,就像美麗新世界裏的人在睡夢中被告知千萬遍的那樣:無論他是誰,當他活着的時候他很開心。現在每個人都很開心。

如果你現在很開心,你是在睡夢中,還是醒着?

美麗新世界讀後感 篇4

書中描繪了一個科學無限發達、秩序極度穩定的烏托邦——人類的幸福是精英治國下的科學工程,人類的出生由“孵化和設置中心”用試管和器皿在流水線上精確地操作,“胎生”成了被淘汰的污穢詞彙;人在出生前,被設定成五個從高到低的等級、不同等級人類將在出生後擔任辛苦程度遞增的工作,但無論被設置的條件好與壞,每一個人都樂於接受自己的社會角色,並因此感到慶幸和自豪;不愁吃穿,沒有疾病,不害怕死亡,青春永駐,沒有衰老和醜陋,人人彼此相屬;想要什麼就能立即得到,絕不會想要得不到的`東西;萬一出現了不良情緒,也不需要擔心,吞幾片對身體無害的藥物便能立即忘記煩惱——人民熱愛集體、熱衷於消費,被設定爲“永遠幸福”。

這個世界被設定得“完美”,沒有痛苦,沒有衝突,沒有求而不得的憂慮,沒有面對困境的忍受或抗爭——沒有強烈的情感,沒有閃耀的思維火花,沒有美好高尚的品格。

這個“完美”世界聽起來讓人毛骨悚然。

人類再不需要依靠自由意志去通過個人創造、情感體驗、藝術和美的追求來獲得幸福;人自出生就已擁有一切。

劉瑜在序裏問,“你還要些什麼”,她給出的答案是:通過個體努力去爭取幸福比“被幸福”更體現生命的價值

整本書也通過用反諷意味十足的筆觸來描繪出的可怕烏托邦,來證明,真實的自由的人生雖然伴隨痛苦,但因此獲得的幸福纔是真正的幸福。

距離這本書出版已過去近百年,事實證明烏托邦正在慢慢實現,反烏托邦文學的預言性讓人起一身雞皮疙瘩啊。

美麗新世界讀後感 篇5

在學習英語的時候。也許有的同學會羨慕歐美人那一口流利的英語吧。其實羨慕是完全不必要的。我們中華泱泱大國,5000多年的文化歷史,豈能是這些歐美小國能夠比擬的呢?話說到底,這都是應試教育帶來的弊端,學習英語本身是沒有錯的',它能增進我們的視野,也能方便的利外國朋友的交流,讓我們更好的瞭解,把握住世界的動態。但讓我想不通的是。我們白己的語言,我們自己的漢字,這幾年卻似乎被人忽視掉了。

也許有的人說,漢字還要學習嗎?我們天天在說,天天在用的東西,就算不學也能夠學握的。是的,你也許識字,也許能看明白報紙利電視。但是給你一篇古人寫的文章,你是否能看得明白呢?知道里面所要表達的含義呢?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進程,很多是被記錄在紙上的,如果我們連這些古老的文字都搞不懂,怎麼還好意思去提弘揚民族文化,繼承前人遺志呢?記住,忘記過去,就意味着背叛。

漢字最注重的是橫平豎直。中國人民同樣如此,我們平時所推崇的東西不正是這些嗎?老師從小就教育我們爲人正直,不屈不撓,有情有義,誠實誠信。我認爲,我們的漢字不僅僅是一種語言的工具,更是一種文化,是一種二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的民族氣節。中華民族歷來備受外族欺擾,從秦王漢武時期的匈奴精騎,到五胡亂華的震盪紛爭,從蒙古大軍的匆匆鐵蹄,到日本鬼子的南京屠掠。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卻始終沒有在這些外來入侵者面前屈服。我們嚥下悲痛的眼淚,拿起反抗的錘子和鐮刀。保衛我們的家園,保衛我們的祖國。

美麗新世界讀後感 篇6

在那個美麗的新世界裏,大多數人的一生都已被安排得妥當,妥當得不像一個人,更像一個又一個的機器。

五個階級的社會,和現實情況沒多少區別。條件預設之下,人人都感到幸福,這樣的社會看似美好,但能不能算是社會這一點很值得懷疑。更像是一個幸福大機器。

大機器裏的小機器,人人都幸福。野蠻人的極端反抗,愚蠢又動人。難道證明我們獨立思想的唯一手段就是痛苦?可我們卻想逃離痛苦追求幸福?這不是太諷刺太矛盾了嗎!

現實中的條件預設實則不少,只不過都有個度。比如給你一個標準,標準之上是好,標準之下是次,標準存在的意義是給不會自主意識到標準存在的人一個心安的環境和體系,只有在那樣的'體系之下,他們纔不會胡作非爲。

而意識到標準存在的人,有的主動,自主選擇,於是成爲了我的人生我做主;有的人被告知,彷彿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凌駕於標準之上,引發騷亂。

痛苦始終都是社會立足之本,革命是因爲痛苦,改革是因爲痛苦,前進是因爲痛苦,人類基因裏的趨利避害,害能給我們帶來更大的動力。

何時才能因爲極致而極致,恐怕得等到我們擺脫了這沉重的軀殼,成爲單純的精神之體的那天才有可能吧。

但那時人類也已不是人類。

美麗新世界讀後感 篇7

因爲網上的推薦,我翻開了《美麗新世界》這本書,說實話我其實沒有太懂。整本書前期花費了許多篇幅介紹世界觀,這個世界觀非常奇特,人由瓶中出生,從出生就開始被設定,每一個階層,每一個工種都沒有選擇,一個人的一生從出生就已經被定好,這是多麼可怕的一個世界,卻被用幸福快樂來包裝。

在美麗新世界裏,人就像產品一樣被批量生產,各司其職,除了他們的職責以外什麼都不會,遇到問題不會解決只會嗦麻逃避,就像是社會機器上的每一顆沒有思想的螺絲釘,行屍走肉一般地幸福着。

後來,野蠻人約翰的到來纔是本書的高潮部分,約翰原本應該不應該出生,他的母親是新世界的人,不被允許懷孕生子,這打破了新世界的規定。但是他的母親流落在野蠻人區域,無法回到新世界,只能生下了他。他在原始的環境中成長,熱愛着莎士比亞,對新世界的'思想完全無法理解。他喜歡列寧娜,但是列寧娜完全是一個新世界的人,就跟他母親一樣。思想道德的碰撞,矛盾的激化使他痛苦卻毫無辦法。他無法適應新世界的生活,就如同他的母親無法適應野蠻人的生活,從小的教育、環境不同,接觸的事物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思想。彼此無法理解,無法適應,造成了最後的悲劇。

然而孰是孰非,我心中卻沒有答案,文明的急速進步和人性的自由發展究竟如何能夠達成平衡呢?

美麗新世界讀後感 篇8

看完整個腦海裏一直迴盪着代序的那個問題:你還要些什麼?

這個美麗新世界,人人在可控範圍內幸福着,從小被剝奪了種種權利:自由獨立的人格,自主選擇人生,擁有情感,激情,慾望以及生而平等的權利。文學藝術及宗教信仰被禁止,他們就像經過調控,有序的機器,來維持福帝社會穩定的`運作。他們只需要一點嗦麻就能工作、生活、享受限定範圍內的幸福。

而縱觀現代社會,他們缺少的那些,我們都沒有被剝奪,但我們有好到哪裏去嗎?

當社會產生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淪爲了維持社會運作的工具。每個人都有自由,但能有多的自由?有思想,一個人的力量能走多遠?有意志,又有誰想奔着受苦受難去?越是認清這個社會與現實就越學會妥協忍耐。

這是骨子裏刻着的奴性與順從。從沒有人告訴我們爲什麼,但是所有人又都遵循着一系列的規則,自我意願也是建立在一定的忍受與妥協的基礎之上,彷彿生來就要這樣。

那些與衆不同,特立獨行,高聲反對之歌的苦行僧註定孤獨。往往被無知的人,怯懦的人,冷眼旁觀的人當成了異類。

你願意這樣嗎?你還要些什麼?

美麗新世界讀後感 篇9

美麗新世界,多麼值得深思的書的名字啊!美麗如果換了一個時代,美麗是否還是我們所認知的美麗?

阿道司赫胥黎,其祖父是著名生物學家赫胥黎,由於長期薰陶個和培養,作者的生物知識功力不淺,書中可見。

作爲一本預言性小說,這本書裏面的很多東西在現代社會都或多或少出現了。比如嗦麻(現代叫百憂解),《人類簡史》(尤瓦爾赫拉利)三部曲裏面也有提到書中關於約翰和主管爭論的環節更顯出作者對當時和後世的思考。約翰這個人物,雖野蠻但是和文明反而更來帶給我們長久…長久的思考。書中論點,時隔久遠,仍有借鑑意義。

但作爲閱讀理解小說,裏面的故事線過於混亂,人物出場極少,有些甚至過於片面,甚至約翰這個角色後面的行爲舉止覺得…怎麼說,有些過於累贅。不是說不理解約翰的.舉止,是說那麼去描述太浪費章節了。另外,一些主要場景,東西展開的不夠,看得雲裏霧裏。

總之,我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喜歡。但是爲作者眼盲堅持寫作,甚至還爲人類預見未來的方向致以崇高敬意。

誠摯感謝作者,誠摯感謝出版社,又一次震撼心靈之旅。

美麗新世界讀後感 篇10

看完這本書,心情頗爲複雜。這是一個沒有痛苦憂愁的世界,人人幸福社會穩定的美麗世界。但這又是一個自我幻滅的世界,沒有好奇沒有藝術沒有情與愛的醜陋世界。

你很難說它好,但也太難說它壞。從宏觀上來說,它實現了絕大多數人的幸福,儘管這種幸福是虛假的是被設定的,但是幸福本就是非常主觀的感受,一輩子都在這種虛假的幸福裏又何嘗不是真實的.幸福了一輩子呢?但就個人而言,大多數讀者是斷然無法接受這樣一個世界,我要是我自己,而不是被設定好的機器,我要生命中有憂愁有孤寂有變幻的命運和命運迷人的不確定,而不是在日復一日歡樂蜜糖裏享受永恆的喜悅而無所欲求。

然而,儘管被設定這個概念在書裏讀來如此可怕如此天方夜譚,但在現實生活裏,我們何嘗不是被家庭,被學校,被選擇性的教育,被新聞書籍的審查所設定?我們以爲的自由的選擇,實際上真的不是一種被設定下的自然而然的選擇麼?所幸,我們還可以熱烈的相愛,偏執的相屬,痛苦的追逐理想,爲荒謬無用的藝術和詩歌荒度人生。

美麗新世界讀後感 篇11

太陽既出,羣星隱沒。刺目的光芒撕碎了空間,爭先恐後地涌入世人的雙眼,內心的窗戶卻悄然關閉。

真理永遠處在由相對向絕對轉化的路上,物質生活總是從好變得更好,人心也在愈加貪婪的路上一去不返了。這本身並無不妥,上進和發展不就是舊的需求得到滿足後,再提出新需求嗎?

但是如果有一天所有的物質需求都得到滿足,我們難道就真的迎來了極樂世界時代嗎?衣食無憂、隨意性交、唆麻美夢......所有感官享受和生理需求應有盡有,在這個美麗新世界裏,每個人都屬於彼此,穩定的幸福、平和的快樂成爲了永恆。

一艘船更加高大雄偉的代價是吃水更深;冰山一角是個很酷的詞兒,但它意味着水下部分要習慣暗無天日......而美麗新世界是一個萬丈光芒暈人眼的.天堂,它的水下又是什麼?我想:是內心的死寂。

死寂是直線,是穩定;波動是動盪,是激情。

當縱慾和穩定成爲社會的最高宗旨,誰還會銘記在愛情中嚐盡相思苦,在愛而不得中抱憾終生的傻瓜;誰還會詠歎“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的詩句;誰還會在深淵裏掙扎出哈利路亞的絕響;誰還會在雙耳失聰後和命運負隅頑抗;誰又會在兵荒馬亂的年代馳騁雪山......苦難造就偉大,放縱磨平激情。

而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破壞,若是沒有美好的東西,便也沒有了悲劇,正如美麗新世界裏不會有聖索菲亞大教堂的慘案與圓明園的大火。

沒有苦難,未嘗不是最大的苦難。

死不僅是生的對立面,也是作爲生的一部分而永遠存在。

物質與精神同樣對立統一,物質上毫無苦難的另一端或許是精神上的萬劫不復。

夕陽的餘暉有些蒼老,羣星若隱若現,嘰嘰喳喳。

像是一羣少不更事的小孩兒圍在一個老人身旁,好奇地問詢着那個他窮盡一生也沒想好的問題:

極樂世界是什麼?

一個不是地獄和人間的地方。

如今,我們在人間。

但是,已整裝待發。

一個小孩兒如是想到。

美麗新世界讀後感 篇12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屈原《漁父》

耳邊是呼嘯的風和炮火的轟鳴,最終的防線被擊潰,灰色的磚牆被炸開了一角,敵軍與陰沉的雲一起向你撲過來,城裏男女老少奔逃呼號。

這是一百多年前的事。

今天若你再回望舊戰場。生鏽的冑甲旁已有鮮花盛開。可能堡壘邊上缺失的一隅仍像敵人對着你獰笑,那殘缺的一角也仍像一隻迷茫的眼,向歷史最深處窺視。

可這真的是殘缺嗎?

你從夢中驚醒,仍心有餘地想着夢中的哀鴻遍野,下一秒你望向窗外——怎麼會呢?這可是美麗的新世界呀。

是的,在“美麗的新世界”裏,女人有女人的活法,男人有男人的活法。每一個人我滿足於自己所在的社會階層和生存模式,自己的階層永遠不會嚮往另一階層——因爲在嬰兒生產線上,每一個步驟都無比精確。試管、植入、催眠、條件反射,他們從不知書籍與鮮花爲何物,每個人都是安分守己的小綿羊,社會機器的冰冷零件,用毒品一樣的致幻劑補充幸福感。用不必負責的性來填補感情與愛。親情,道德這種詞語一旦被提起,便會招來恥笑,每一個自我意識覺醒的人都會被放逐。

這些,會是幾百年後的事嗎?

殘缺不是炮火轟炸掉的`一個角落,而是生活在一個精確且麻木的“美麗的新世界”,卻擁有一顆同樣精確且麻木的心。

書中的世界大體分爲兩部分,一部分是美麗的新世界,另一部分是野蠻人的“地盤”,我突然想起美國摩天大樓沒能遮住的貧民窟,還有2017年寒冷的冬天,帝毫無預兆地要清除極端人口。當然,性質不完全相同,但也有相似之處。將這兩個地區隔離開來,名爲“發展”時爲“遮掩”但其實什麼都無法遮掩,什麼都無法禁錮人性。在人性泯滅的“美麗的新世界”裏,仍有人在讀莎士比亞,而那位“野蠻人”受到新世界的誘惑後,爲了不讓自己沉迷其中,最終自殺。

之前我一直杞人憂天,現在我覺得,相信我們人類自己,因爲我們終將回歸人性盡頭的本源。縱使綠洲走向荒漠,縱使萬紫千紅終歸斷壁殘桓,不管承認與否,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汪洋大海。那裏的每一滴水都來自荒野上的那口清澈的泉眼,源源不斷,生生不息。

一次讀《美麗的新世界》的時候,腦海裏總會浮現我想象的上古時期祭祀的場景,我們的祖先,那時他們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祈求的只是最簡單的溫飽,那時他們什麼都不懂,那時他們對自然萬物懷着的不過是一顆敬畏之心。因爲好奇,所以敬,因爲無知,所以畏。《蘇菲的世界》,開篇就是兩個問題,“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先民們敬畏的也正是這兩個問題。而美麗新世界的人正好相反,他們不讀書,不思考,無敬畏之心。如果“我願故我在”才能稱爲人,他們是不是人都有待商榷。

所以我認爲讀完此篇給我的感受就是,像《南方週末》新年獻詞裏說的“一種力量去遠方一種力量回原鄉”,在我看來,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不忘初心,肩負使命,砥礪前行”。就是“仰望星空,並且腳踏實地”。

這從來都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千百年來紮根於這片土地,等着我們繼續把它繼承下去,創造真正的“美麗新世界”。

美麗新世界讀後感 篇13

真正毀掉我們的不是我們憎惡的東西,而是哪些讓我們熱愛的東西?

〖書中的“我們”生活的地方:社會、同一、穩定〗

人人“愛崗敬業”人雖被分成三六九等,在每個等級人發揮各自價值維持着社會穩定,不會產生絲毫的想改變自身狀態的想法。一顆蘇摩解千愁,痛快的遊戲體驗,無道德約束下的男女之間的及時行樂。這裏沒有衰老,沒有疾病,沒有飢餓,沒有戰爭。只有平靜生活中的娛樂至死和盡情享樂。這樣的社會不就是我們夢想中的“美麗新世界”?

一顆蘇摩,解千愁

〖美麗的`背後往往不忍直視〗

書中人的出生不在以血緣關係爲紐帶,正常的生育被視爲可恥污穢。每個人出生於工廠之中稱爲“出瓶”。

人的等級是人爲選擇的結果,注射不同的藥物與代血劑,在胚胎時期就開始篩選,進行有目的培育。低下人種,注射含氧量的藥物以影響他以後智力發育。給他代血劑裏混入酒精讓他有其他缺陷......

當胎兒逐漸成長,每天按時的“睡眠教育”讓他們從內心深處產生對自己等級及所從事工作的認同感。巴浦洛夫實驗的推進讓下等人討厭書籍和鮮花。只喜歡那些短平快的感官體驗。在這些條件約束下還能算人嗎?這讓我想到了《火影忍者》裏的無限月讀。每個人生活在一個系統爲我們編制的夢裏。《黑客帝國》裏不也是這樣的處境?皆爲泡影。

〖我們不得不去考慮一個問題:個人和系統的矛盾〗

從猿人到書中的文明社會。從一開始動物的單槍匹馬,爲了活着承擔着各種風險。到現在從個人到社會,外界各種風險,在社會團體的組成面前被一一化解。在團體組成的過程中,團體的規模和穩定程度決定能解決外界風險的多少。

這時當熵增理論引入到社會團體中來,穩定的社會團體,不需要那些不確定的熵增因素。包括了:親情,愛情,自尊,地位,思想……我們喪失了各種各樣的權利乃至於感受痛苦的權利。人已不再是人,而是巨大社會機器裏微弱塵土的零件。

〖也許應該做出改變〗

系統不在以服務於人爲初衷。當個人爲系統的同一、穩定以摒棄所有爲代價讓道。系統存在的意義何在?個人改變不了社會這個機器的運轉,我們所能做的無疑是當自己遇到需要爲系統讓道時,內心裏有過對作爲人對選擇權自由的掙扎,不至於淪陷其中,以爲一切都是順其自然,

美麗新世界讀後感 篇14

《美麗新世界》故事背景設定在福特紀元632年,即遙遠的未來2532年。在故事發生的公元26世紀裏,人類把汽車大王亨利·福特尊爲神明,並以1908年福特公司生產上市的第一輛T型車爲始,開始算起,作爲紀念初始單位年。26世紀中,統治者運用類似於福特所發起的汽車統一生產方法,運用在生產一模一樣的人類身上,因爲統治者相信,這樣可以提高生產力。

在這種統一制式的生產空間內,統治者創造出的“美麗新世界”,人人安居樂業、衣食無憂,同時與之相對應的是,各自的家庭、個性,甚至喜怒哀樂卻都倘然無存。此時的人類人性已煙消隕落,成爲了嚴密科學控制下,一羣被註定命運、沒有自主意識的奴隸。

在書中,所有人共說一種語言,共同住在城市,沒有愛情的經歷,全部人都出生於一個叫“繁育中心”的孵化基地。在他們出生前,統治者根據他們自身的.種族,依次劃分爲“阿爾法(α)”、“貝塔(β)”、“伽瑪(γ)”、“德爾塔(δ)”、“厄普西隆(ε)”五種社會階層。阿爾法和貝塔屬於最高級,需要特殊保護,用來培養成爲日後的領導和控制各個階層的大人物;伽馬是普通階層,相當於平民;德爾塔和厄普西隆代表最低賤,只能做普通的體力勞動,而且智力低下的種族。每一個人在出生後的睡夢中都會被灌輸階級意識,且實行內容量巨大、不斷重複的道德教育知識。

“美麗新世界”中,人們出生是由孵化基地衍生而來,而嬰兒更是完全由試管培養、從實驗室中傾倒出來,換句話講人們完全不需要書、語言,更不需要生育、負責任。所有人都沒有正常愛情的經歷,每當人們想生育懷孕或想尋求刺激時,都會到統治者那裏領取適量的“唆麻”——一種無副作用的致幻劑,走進一間透明的玻璃房,簡單拉上窗簾,開啓麻痹刺激自我。在這裏所謂的家庭、愛情、宗教、倫理、親情等等皆成爲陌生的名詞,整個社會只相信“共有、統一、安定”的宗旨。

故事主要講述阿爾法生物學生伯納爲了完成他的生物論文,帶着好友列寧娜一起來到了美國新墨西哥州的“野蠻人保留區”,通過對當地的居民進行了簡單的觀察,兩個人認識了約翰及約翰的生母琳達。而琳達曾是新世界的居民,來遊玩時不慎墜下山崖而留下,並生下了約翰。伯納出於自己的目的,將琳達母子重新帶回新世界,不幸的是琳達回到新世界後,竟然因爲服用過量的唆麻而死。琳達的死亡,讓約翰對新世界有了重新的認識,由崇拜轉爲厭惡,最終約翰選擇逃離新世界,重新回到野蠻區。然而他與新世紀的衝突卻蔓延到野蠻區,最終走投無路的約翰自縊身亡。

美麗新世界讀後感 篇15

如果可以選擇,你願意在溫柔鄉里耽於安樂,還是於荊棘叢中覓得自由?一直以來,我未曾將這個命題納入思考——直到我邂逅了阿道司·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這本書令我驚豔又心折,於掩卷後仍久難平息。

《美麗新世界》得名於莎翁的劇作《暴風雨》中的臺詞:“人類有多麼美!啊!美麗的新世界,有這樣的人在裏頭!”赫胥黎用這高妙的隱喻爲整個“新世界”蒙上了一層晦澀的陰影,畢竟這句臺詞恰恰充滿了諷刺意味——說出這句話的米蘭達從小與世隔絕,於是纔會在初探人世時便被它迷住,對等待着她的種種無常亂象一無所知。

我曾以爲“安樂”是幸福的至佳量度,而《美麗新世界》則用堪稱絕妙的構想顛覆了我的觀念。赫胥黎筆下的“新世界”如一座虛架在現實世界上空的怪誕浮島:它物質豐富,科技發達,可身在其中的人卻失去個人情感,沒有思想自由。人們沉溺在和樂的“溫柔鄉”裏,既無反省之思,又無抗爭之實。這個世界看似荒謬之極,卻恰令人毛骨悚然——反烏托邦大師的離奇幻境下,影射的是刻骨的真實。

再穩定的社會都有涌動的暗流,而連暗流都不存在的社會,只能是混沌的死水,是病態的麻木。而“美麗”的新世界中,比“死水”更可怕的是被精心設置的“溫柔鄉”。“新世界”裏,基因設計爲每一個人塑造了人生軌道,藥物麻醉則令他們不偏不倚地將這冰冷路途走到盡頭。這個世界裏,沒有愛情與親情,婚姻成了匪夷所思的笑談,生育被唾棄爲最污穢可恥之事。人們用合成藥物滿足各種身心需求,在膚淺庸俗的娛樂活動中令自己獲得快感。因爲“愚鈍”與“不反抗”是寫在人民的基因裏,於是每個人都達到了字面意義的“安居樂業”。階級矛盾不復存在,人民沉浸在愉快的矇昧中,勤勤懇懇地侍奉上層,全心全意地化作社會的“齒輪”。

文中的主人公約翰是個“新世界”的闖入者。作爲一個從小意外流落到印第安部落的胎生子,約翰註定是個不爲世俗所容的“野蠻人”。他對新世界感到厭惡與恐慌,曾不顧一切地試圖擊碎它,卻在“文明”的銅牆鐵壁前敗下陣來。他的觀念與行爲和“新世界”公民格格不入:依戀母親,信仰上帝,渴望神聖的婚姻和至死不渝的愛情——而這些恰恰是所有“文明人”不解而不齒的。

這樣一個新世界裏的反叛者,註定要激起兩種文明的對撞。當約翰爲新世界裏的公民赫姆沃爾茲朗誦《羅密歐與朱麗葉》時,他自己動情得幾欲落淚,而對方卻忍不住爆發出狂笑——因爲他實在忍受不了這“猥褻”,“荒唐”,“滑稽”的劇作。最後,約翰“憤憤地合上書,站了起來,像一個從豬玀面前收起珍珠的人,把書鎖進了抽屜。”讀到這裏,我長舒一口氣,原來這瘋狂的世界中,至少還有一個人執拗地擁抱着被人類背棄的珍寶。惟有此時,我才從約翰身上感到了作爲“人”的親切,這種親切把我從徹骨的寒意中解救了出來。

然而,這又是一個更令人嘆息的隱喻——約翰,一個令我們感到親切的美好人性的化身,一個力圖把大家帶出囚牢的勇士,卻不過是“新世界”中的“野蠻人”,一個癡愚又滑稽的,供人誇張地驚歎取樂的小丑。眼見讓人之所以爲“人”的愛與尊嚴被踐踏至斯,我不由得被更刺骨的寒冷浸沒。

那麼,新世界何以使人面目全非,其根源在於它的價值觀。赫胥黎最令我折服的便在此處——他塑造了一種看似荒誕的價值,卻飽含諷刺的哲思。如新世界的總統所言:“穩定當然遠遠不如動亂那麼熱鬧;心滿意足也不如跟不幸做殊死鬥爭那麼動人;也不如抗拒引誘,或是抗拒爲激情和懷疑所顛倒那麼引人入勝。幸福從來就不偉大。”是故,人性中美好的情感與熱烈的'衝動被視爲“不安定的因素”,因而被弱化殆盡。爲了維護“安定”,上位者努力屏棄了一切引起人類感情波動的事物,阻止了愛情,親情,英雄主義,階級躍升的野心,以及對真理至道的渴求。爲了保證社會的高效運作,人們失去了自身多樣發展的需要,磨滅了人格里的自由天性。

可是,政府的穩定民心,本質是一種提線木偶式的愚弄。人們的愉悅歡笑,正如傀儡在嘴角上揚。公民不再是獨立的個體,而僅僅是服從於上級的,精妙的社會細胞。社會的安定以犧牲個人的人格爲代價,科技的騰飛背後埋葬了無數沒有靈魂的軀殼。這是一個最高效的社會,每一個齒輪都被物盡其用;這也是一個最粗暴的社會,用最廉價的“設置”來換取虛僞的幸福。

在新世界中,“人”不再有“人”之根本——無人格,無人權,無人性。這般“美麗”的世界,不過是一個文明的彌天大謊;高效運轉的社會,正是埋葬了每一個人的靈魂的墓地。最後,世界上最後的“人”,約翰,被不似人的世人迫害致死。從此,我對這個世界徹底絕望。

我以爲,社會首先由人所構成,而人格的差異決定了社會必定充滿矛盾與紛爭。人性本沒有善惡之分,一切的因素構成完整的人格。而人格被割裂後的人終究是殘損的,缺憾的,只是沒有靈魂的軀殼。那麼,由萬億具軀殼搭建起的“美麗新世界”,究竟爲誰而建呢?

我不禁想追問,社會發展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在我不成熟的思考中,這是爲了讓更多的人走出矇昧,得以擁有健全的人格與自由的思想,有追求自己的幸福的機會與可能。然而人性決定了社會從來不會趨於穩定,人們在貪婪與無私,懶惰與進取,狹隘與高尚間博弈,堪堪讓社會維持着千瘡百孔的平衡。可即便是這樣鋼絲般的穩定,也是偉大的。它是泥沼中開出的不完美的花,小心翼翼地,頑強堅韌地,展露着人類對美好的希冀與嚮往。

真正的幸福絕對不是一場大夢。它可以不瑰麗,不迷人,也許只是荊棘叢中一朵脆弱的花——卻極真實,極生動,極鮮活。

“我不需要舒服。我需要上帝,需要詩,需要真正的危險,需要自由,需要善,需要罪惡。”約翰對總統說,“我現在就要求受苦受難的權利。”

這纔是人間。

在人間,每個人的靈魂都是獨立的。人們也許終身無法接受對方的思想,在彼此的信仰衝突中內耗。人們仇恨,寬恕,戰爭,和解,在激烈碰撞中延續人類文明,從戰場的灰燼中向死而生。

在人間,自由是烙印在靈魂中的終極信仰。人們帶着不完美的身軀降世,卻有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利。他們做自己的主宰,爲自己的決定負責,爲自己的錯誤承擔,爲自己的努力榮耀。他們不做任何人的傀儡,爲自己所執所信征戰一生。

在人間,幸福可以艱難而偉大。不美麗的世界裏,人們沒有唆麻,沒有感官電影,沒有能麻痹自己的甜蜜幻覺,沒有讓自己熱愛苦難的條件設置——可那麼多的人,依然擁抱着棱角遍佈的世界,在荊棘叢生的路途上流着血蹣跚前行,時而仰頭,得見天光。

這是荊棘遍佈的叢林,這正是人間。

如果可以,我願意選擇落入“荊棘叢”。是的,我要求幸福的權利,我要求自由的權利,我要求受苦受難的權利——我要求生而爲人的權利。

畢竟,這世界不盡美麗,可我愛她。

美麗新世界讀後感 篇16

赫胥黎如果生活在現代,一定會發現廣告比他設想的未來世界裏的睡眠教學更有效率,更無處不在,對人的影響也更大,無論是兒童還是成年人。睡眠教學只是期望通過在睡夢中不斷的播放相同的內容來增加心理暗示,而廣告提供的不僅是暗示,還有誘惑,讓你集中注意力去接受灌輸,這可比在睡眠教學有效率多了。

《美麗新世界》中的社會是一部完美的機器,每個人都是這個機器的零件,維持着機器的運轉。人的產生從不受控制的自然孕育變成了流水線作業,成爲了標準化生產的一部分。每個人雖然生下來就被分爲五個不同的等級,註定要從事某個工作,但每個人都是快樂的。通過各種化學或者生物手段,每個人都熱愛自己的工作,慶幸自己屬於當前的階層。這種快樂當然也是標準化生產的一部分,相同階層的人過着一模一樣的生活,享受着同樣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所有一切可能破壞這種快樂和整齊劃一的東西都被毀滅,任何可能激發人的激情、狂亂的東西都被唾棄,從莎士比亞到愛情都是禁止事項,畢竟你已經得到快樂。

這種把人作爲機器的願景從古至今都有,從馬克斯.韋伯的工具理性到近現代的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各種實踐都有所體現。資本主義最深層次的邏輯就是效率和生產,如果人能夠像機器一樣,那麼生產的效率肯定會更高。人類成爲社會動物是自然的選擇,我們的語言我們的文明等等一切在一開始只是爲了維持我們的生存,但當我們開始思考我們爲什麼而活時,我們才真正的成爲人,生存就不再是唯一的目標,我們和動物的區別就在這裏,這就是我們的價值理性。

社會是我們生存的保障,也是我們實現價值的平臺。每個社會階段自有它內部的運行邏輯,在當前和之前的階段我們的社會需要分工、需要貧富差距、需要階級分層、需要工廠、需要人勞動、需要更有效率的生產、需要消費才能維持整個社會的生存,在社會分工中、在貧富差距中、在勞動中確實會有人感到痛苦,但是這是當前階段不能避免的,這就是工具理性。工具理性是價值理性的前提,只有當生產力發展到不需要人們勞動就有足夠的物質時,每個人纔會有真正的自由去選擇自己的價值和實現自己的價值。

但是認同工具理性存在的必要性,不代表我們認同把人物化。對於什麼是足夠的物質,我想也是個沒有答案的問題,現在的物質生活相比於幾十年前已經是極大的進步,更別說幾百年前,沒有理由相信以現在的消費主義傾向,人類會有滿足的那一天。

消費主義和物化是發達工業社會所特有的問題,我們越來越生活在一個以消費定義人的社會,一個以你買了什麼來定義你是什麼人的社會。在一個生產力富足的社會,物質生產的擴大是靠消費的擴大來維持的,而不是單純依靠生產力的進步,所以社會展現的消費主義傾向就不足爲奇了,這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結果。但是消費主義所帶來的人的物化以及價值選擇的'喪失,讓我們實現目的的手段變成了目的本身,簡而言之物質生產是我們實現價值的手段,但在消費主義影響下它越來越成爲唯一的目的,我們的價值變成了更多的消費。

在行政控制和消費引導下,人們從出生開始就被預定將要消費什麼,以及將要從事什麼工作。消費平均主義和政治民主一樣給了人們看似平等的想象,當我們所有人都消費同樣的商品,都有投票權利時,它看起來確實是平等的。

“但這一切都無補於如下事實:個人無力控制有關生死、個人安全和國家安全的各種決策的作出。發達工業文明的奴隸是受到擡舉的奴隸,但他們畢竟還是奴隸。因爲是否是奴隸既不是由服從,也不是由工作難度,而是由人作爲一種單純的工具,人淪爲物的狀況來決定的。”

《美麗新世界中》的人是物化到極致的人,所有人的一切都是被預定好的,只是爲了維持整個社會機器的運轉,它確實給人提供了快樂,但是它也沒收了所有人選擇價值,認識價值的權利,而這種權利是我們之所以爲人的根本。作者:胡云亂想

美麗新世界讀後感 篇17

大概一個星期前就看完了,然而內心激動,不知從何說起

1.主角

真的從頭到尾不知道主角是誰。。

每一個人都是主角

2.題材新穎

這本書跟 我們 1984完全不同,是一個完全新穎的設定。完全開放的世界,完全幸福的世界,沒有痛苦的世界。與前兩本不一樣,他真的寫出了烏托邦的美好,甚至我都有點嚮往。

首先故事建立在孵化與條件中心,真是新穎的設定,人類生於瓶子,人生中的一切也在小時候已經設定好。存在野蠻地。然而(重點來了),他上層階級並不排斥野蠻人,甚至還把一個由野蠻地長大卻又有那個世界知識的孩子帶回了美麗新世界(姑且這樣叫他吧,好像文中沒有準確提出那是什麼地方),完全不用害怕野蠻人擾亂了他們的秩序。最後結果也正如他們所想,一個被那裏的人所輕視的小螞蟻根本撼動不了他們的大樹

3.愛情觀

與 我們 和 1984 強調愛是一種本能不同,它是兩種愛情觀的衝突,一種喜歡就是愛,一種愛就是責任,結婚就是責任。強調愛沒那麼簡單,需要付出需要負責

4.人物

野蠻人轉變,由brave new world變成這是一個令人害怕的`世界。對列寧娜渴望變成了厭惡。母親死去真是讓人唏噓不已。最後真是悲涼,被像猴子一樣對待。

伯納德,本來在他跟列寧娜出去那段我是很喜歡他的:I'd rather be lf and somebody else,however jolly.

It makes me feel as though I were more me,if you see what I on my own,not so completely a part of something just a cell in the social body.

我以爲他成爲野蠻人的夥伴的,然而他卻被迷昏了頭腦

穆斯塔法·蒙德口口聲聲說熱愛科學,然而要把科學關在籠子裏的也是他。他的出現讓我更深刻地意識到,不可能被推翻,因爲領導者知道他是有問題的,也知道怎麼把問題隱藏。

反正很好看,也不長,有時間的小夥伴可以去看看是真的好看。

雖然一開頭有點亂,一下子這個場景的對話,一下子那個場景的對話,搞得我有點懵就是了。

而且因爲沒有主線嘛,顯得有點亂,表達了很多內容,但是沒有主次那種感覺,也導致了,我不知道要怎麼寫。

好,感謝看到這裏的小夥伴。

希望你們能到達你們心目中的美麗新世界。

嘻嘻。

美麗新世界讀後感 篇18

1931年,歐洲一片混亂。大蕭條處在高峯期,到處是找不到工作的窮人,中產階級面臨破產,各國政府搖搖欲墜,極左或極右的思潮紛紛出籠。爲了對抗危機,越來越多的人相信一個集權的政府將是必要的。

這種想法讓一個37歲的英國人很擔憂。他從飛速發展的汽車工業身上,預感到一旦集權的政府上臺,未來的國家機器將不再用警察和軍隊來維持統治,取而代之的是各種高科技手段。統治的目標將是經濟繁榮,爲了實現這個目標,人類也將被改造。

他寫了一本預言小說,提醒人們關注這種危險。這本薄薄的十多萬字的小說,一經發表,就轟動了世界。隨着時間的流逝,其中的預言不僅沒有過時,反而歷久彌新,變得更有現實意義了。這個英國人就是小說家阿道斯·赫胥黎(AldousHuxley,1894--1963),這本小說就是著名的《美麗新世界》(BraveNewWorld)。

小說中的“美麗新世界”有高度的物質文明,所有一切都是自動化的。人們不愁吃穿,享受着最舒適的生活,每天下班以後,可以乘坐私人的超音速飛機,去世界各地度假旅行。經濟繁榮和享受生活成爲整個社會唯一的哲學理念,也是唯一的宗教。第一個採用流水線生產的亨利·福特被視爲新的上帝,他生產出第一輛“福特”T型車的1908年被採納爲新的紀元元年(小說的故事就發生在福特632年,也就是公元2540年)。

阿道斯·赫胥黎這樣推理:人類認識到了科學帶來的巨大生產力,享受了流水線生產出來的豐富的物質產品,也同時發現了這種生活模式的脆弱性。人類社會中的種種不穩定因素----大到戰爭動亂,小到失戀生病----都會影響到物質生產,進而在不同程度上使人類社會發生混亂和倒退。於是,爲了保證社會的穩定和繁榮,保證各種物質能夠源源不斷的生產出來,實現人類的幸福,就有必要消滅這些不穩定因素。

“美麗新世界”的設計者認識到,改造社會的基礎在於改造人。以前諸次社會革命,之所以成果不大,就在於它們對人的改造還不徹底。“美麗新世界”將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在四個方面徹底改造人。

(1)杜絕有先天缺陷的嬰兒,建立萬無一失的優生體系。人的生產採用標準化的工業過程。人類的出生地不再是醫院婦產科,而是類似高級養殖場的“人類孵化中心”。爲了防止父母的不良基因遺傳給新生兒,胎生被取消,人是直接在孵化車間裏被創造的,身上只含有優良的基因,所有對社會穩定繁榮不利的基因都將被去除。

(2)並不是所有的工作都需要高質量的人來完成的。如果讓有才幹的人去幹低級工作,他勢必會感到非常痛苦,這就爲社會不安定埋下了隱患。低等人的活只能讓低等人去幹,因爲他們不會覺得在做犧牲。所以對人進行識別和分類是免不了的,識別工作從胚胎時期就開始了,不同等級的胚胎將接受不同的培養,並且用各種手段強化胚胎之間的差別,以便適應將來不同崗位的需要。比如,在胚胎髮育的後期,等級越低的胚胎就供氧越少,最早受到影響的是頭腦,然後是骨骼,這樣就確保了這些胚胎無論在智力和體力上都是低人一等的。

(3)只給人分類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讓每個人安心接受自己的等級,熱愛自己的等級,忠於自己的等級,這樣才能避免等級之間的衝突。這必須靠宣傳和教育來實現。在“美麗新世界”裏,每個人從嬰兒期開始就接受精心安排的說教,哪怕睡眠的時候,都會有一隻喇叭對着你的耳朵,低聲細語,反覆灌輸各種教條。一旦人在思想上接受了社會現實,認爲發生的一切都是合理的,就不會有自覺的`動力去改進社會,那麼社會不穩定的因素就消除了一大半。

(4)人在日常生活中還是會產生很多煩惱和痛苦,必須找到辦法來消除它們。最常見的煩惱有兩種,一種是性壓抑,另一種是衰老。性壓抑是人類社會穩定的大敵。爲了使每個人性慾都能得到充分的滿足釋放,“美麗新世界”提倡性的泛交,男女之間不再有夫妻關係,而只有性交關係。至於征服衰老,這“並不是因爲要保證老年人的健康,而是因爲老年人總喜歡消極退卻,相信宗教,靠讀書和思考混日子。他們會思考”,這是對社會穩定的潛在威脅。所以必須“給他們保健,不讓他們生病,人工維持他們的內分泌,像年輕人一樣,給他們輸入年輕人的血液,保證他們的新陳代謝永遠活躍。因此他們就不會老。”

除此以外,“美麗新世界”還提供一種安全的,叫做“唆麻”(soma),這種“具有基督教和酒精的一切好處,卻沒有兩者的壞處”,一旦產生了各種煩惱,只要服了這種藥,就會立刻昏昏大睡,醒來以後所有不愉快都會忘得一乾二淨。

“美麗新世界”的設計者明白,社會穩定的關鍵在於控制人的思想。思想自由是最大的威脅。新思潮的出現,往往是社會革命的前奏。允許一個人自由思考,接觸各種思潮,將是極具有破壞力的。於是,“新世界”裏不允許思想自由,因爲這種自由的副作用實在太大,將有可能將人類倖幸苦苦創造的物質毀於一旦。在“美麗新世界”裏,各種有害思想都象病菌一樣被排除在外。人們不再需要宗教,因爲沒有什麼可祝福和祈禱的,人們也不再信仰上帝,而轉而信仰亨利·福特。國家用快樂和消遣作爲思想的替代品,思想的空白被各種各樣的娛樂和感官上的刺激所填補。

寫到這裏,“美麗新世界”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大家也就一目瞭然了。這是個極度繁華的世界,又是個人地位極度卑微的世界。人喪失了思想的功能,只是作爲社會的附庸而存在,社會財富不僅是人享受的對象,更成爲了人爲之服務的主人。幸福本來是人生追求的一種目的,現在卻反過來成爲人的枷鎖,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赫胥黎寫作這篇小說的時代,二十世紀的科學大爆炸纔剛剛開始。七十年過去了,小說中的許多預言已經實現(比如克隆技術),而且人類社會的某些發展似乎也正朝着小說中的方向前進。也許現在我們還說不上來,理想的社會應該是什麼樣,但至少《美麗新世界》爲我們提供了一個反例,不理想的社會可能是什麼樣。

對於這樣的社會,儘管它有那麼多的好處,我們的回答也仍然象書中“野蠻人”(指來自“美麗新世界“以外的人)的回答一樣:

“我不需要舒服。我需要上帝,需要詩,需要真正的危險,需要自由,需要善,需要罪惡。”

“實際上你要求的是受苦受難的權利。”

“那好,”野蠻人挑戰地說,“我現在就要求受苦受難的權利。”

“你還沒說要求衰老、醜陋和陽痿的權利;要求害梅毒和癌症的權利;要求食物匱乏的權利;討人厭煩的權利;要求總是戰戰兢兢害怕明天會發生的事的權利。要求害傷寒的權利;要求受到種種難以描述的痛苦折磨的權利。”

良久的沉默。

“這一切我都要求。”野蠻人終於說道。

美麗新世界讀後感 篇19

這個“美麗新世界”,難道不是人們一直心心念念嚮往的生活嗎?難道不是社會發展正在努力實現的宏願嗎?———“世界穩定,人民幸福(不必爲土地和主權爭論不休了,沒有了戰爭)。人們要什麼有什麼(不必爲生存發愁了)。決不會想要得不到的東西,人們富足、安全(每個人都無條件相信自己擁有的就是最好的)。不會生病,不害怕死亡(解決了人類終極難題)。對激情和衰老一無所知(永葆青春、性無禁忌,絲毫不用壓抑本性了)。沒有父親、母親的煩惱事,沒有妻子、孩子或愛人讓他們產生強烈的情感(免去了多少人七情六慾的枷鎖)。如果有問題,有嗦麻幫忙(不必再爲壞情緒苦惱了,分分鐘到達“彼岸”)”。———偉大的作者啊,將人類的理想國、烏托邦,用文字勾勒出來後,所有人都不淡定了。這個美麗新世界,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沒有了信仰,沒有了割據之戰,世界便成了君主的城池,人們則淪爲了玩物任人擺佈;沒有了生存壓力、沒有了慾望,便失去鬥志,亦然體會不到擁有的快樂;沒有了激情澎湃的心潮、沒有了對青春永駐的嚮往,沒有了提防和忍耐的病痛、也沒有了對死亡的`恐懼,和行屍走肉有什麼區別。至於情感,是人類與動物最大的區別。我一邊看着文章…一邊打着寒顫,因爲我覺着我們已經走在新世界的路上了……

向文末自殺的野蠻人致敬,敢於堅守做自己的人都是勝利者。像極了當今社會那些擁有鮮明個性的人,不認命,敢於活出真實的自己,當然也要能揹負的起相對的責任。最近特別火的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也是這個信念:“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是誰只有我自己說了算!”口碑一路飆升,說明人的潛意識是渴望獨立自主,掌控命運的。無可奈何,大多數人只能在心裏澎湃一番,迴歸現實依然無力改變。

回顧這本書,突然感覺我身上所有的缺點,像失散多年的老友,慶幸它們還在,至少能讓我感覺,自己還活着;慶幸現在的世界,有紛爭、有慾望、有激情、有愛…纔有日新月異不斷進步的時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點沒錯!

美麗新世界讀後感 篇20

“事實上,你是在要求不開心的權利。”在美麗的新世界裏,人們幾乎不會感受到痛苦和難受這些不開心的情緒,即使有,唆麻也會幫助他們麻痹痛苦,解決煩惱。

在技術高度發達的新世界裏,人們是孵化出來的,社會身份等級的設置先天地爲他們安排人生,人們只需本分地完成任務,死亡並不是件令人恐懼的事情,因爲社會穩定高於一切。

大象能夠穩定站起來,很穩!

選擇了機械、藥品的美麗新世界,沒有忍受沒有反抗,人們沉浸在自得其所的快樂中,各司其職,沒有人有機會做出高貴的或英雄主義的行爲,因爲社會一直在穩定地運行。事實上,人們被剝奪了一切正常的情感,被所謂麻痹的幸福感所矇蔽,沒有情感的牽絆,就不會出現紛爭,天下太平。

這裏的人類沒有父母親的稱呼,視生孩子爲淫穢醜惡和骯髒滑稽的事情,技術異常發達的文明導致了人類情感的缺失,高度的物質文明丟棄了人正常的生理現象。

七情六慾喜怒哀樂統統變成無盡的幸福感,唆麻的存在,剝奪了人們體驗痛苦的權利;肉體的軀殼永葆青春,正常的`衰老容顏成了稀罕,死亡只是在執行應有的條件設置。行屍走肉般的行走在美麗新世界裏,便是最好的安排。

除了情感的一無所知,人們的思想也被死死地控制着。打着享樂主義的旗號,剝奪了人們的自由。莎士比亞等文學作品是古老的東西,對現在並不適用,當約翰讀到《羅密歐與朱麗葉》中感人的章節時,亥姆霍茲卻在捧腹大笑,完全不瞭解真實的情感。福帝禁止人們頭腦裏有自己的想法,用低俗的感官電影代替了高雅的藝術,人們絲毫不察覺,安然地接受福帝帶給他們的精神上的快樂。

另外,在一個被稱爲野蠻人的世界裏,人們生活得雖然原始,但擁有正常的情感交流和生理現象。美麗新世界和野蠻人世界是格格不入的,正如同琳達在野蠻人的世界裏被排斥打罵一樣,約翰來到美麗新世界接受不了當地人的思想行爲最後選擇自殺,二者水火不相容。

說回我們正在生活的時代,赫胥黎描述的美麗新世界似乎在慢慢逼近,人們將毀滅於他們所熱愛的東西。科技的發達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逐漸磨掉人本身所具備的能力,科技導致人的懶惰,又因人的懶惰促使科技的進一步發展。處於整容時代,千篇一律的高鼻樑和大眼睛的人臉模板是人們所追捧與模仿的;人工智能的逐漸發展,人力勞動逐漸消失,人們擔憂的科技主宰人類的想法有朝一日會成爲現實;克隆技術的成熟,人類實現永生的願望將有可能成真。

人類消費技術同時被技術所牽絆,人們好像溫水中慢慢被煮熟的青蛙般死於技術帶來的無形傷害,快樂不知時日過,最終淪陷在技術裏,可悲的是還毫不知情。

“那麼好極了,我是在要求不快樂的權利。”《美麗新世界》並不美麗,人們的幸福感並不真實,快樂並不發自內心,而是靠唆麻麻痹自己,幻想自己處於幸福的境界,穩定保證了社會秩序的正常有序運行,前提卻是綁架了人們選擇的權利,他們沒有痛苦,沒有情感的牽絆,也沒有所謂的煩惱。

這是個“美麗新世界”。

美麗新世界讀後感 篇21

在讀完這本書之後,我的思想有了些許混亂。在當今社會,許多人都沉浸在慾望之中,這些慾望包括對物質財富的渴望,對不再經歷生老病死的折磨的希望以及對多位伴侶的嚮往等等。但在新倫敦社會中,這些問題你都無需擔心。在這裏,你不用經歷出生,也不會生病,你的自然壽命很長,死亡也只會在睡夢中突然降臨;你不用擔心你會不喜歡自己的工作,更不用擔心你會因爲缺乏物質財富而被社會排除在外;你不用擔心你會找不到適婚對象及婚後的生育問題而被長輩嘮叨或者會因爲複雜的男女關係受到社會譴責。我想這在我們大部分人的眼裏的確算的上是一個美麗世界了。但如果將這個大部分人平移放到這個社會中,我想新倫敦的社會穩定有很大可能會被打亂。因爲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告訴我們:人應該是自由的。而他們從睡眠時期就被灌輸着追求穩定的觀念。當我們站在局外人的角度,用我們的觀念來看新倫敦社會時,將我們的認知套在他們的世界上並且將二者進行比較,這樣的做法本身就是不太妥當的。一個社會的好壞究竟如何,應該是由當世的人決定的,而不是那些並不存在於那個社會的人所能評判的。

在許多看客眼裏,新倫敦世界是不自由的。書中的約翰也這麼認爲。約翰是來自所謂的野蠻人保留地,他們的生活方式及觀念和我們相似。最初,他也十分嚮往母親口中描述的新倫敦社會。但當他真正生活在其中時,他感到了壓抑與不快樂。新倫敦的'人接受的教育與他不同,他們來自兩個社會。當看到這裏的時候,我很惶惑,我們每個人都過着自以爲快樂且正確的生活,爲社會發光發熱,所有的一切看起來都非常的和諧美好。但正如林達所言,刺破平靜水面的銳利冰峯,它也許只露出了一角。新倫敦社會的睡眠教育讓我想到:我們現在所認爲的“自由”“思辨”是否也是教育後的產物呢?究竟是人在改造世界還是世界一開始就把我們限定在一個範圍內再任由我們去“玩耍”呢?人類之所以有着不同,根本原因是否是因爲受到的環境教育不同呢?如果我們也像新倫敦社會一樣,從嬰兒時期便同時同地接受着教育,我們會不會是一模一樣的?胚胎技術及醫療技術等等的發達讓我想到:科技進步的意義在於解放人們的雙手,給予人們更多的思考時間。如果最終,它會成爲奴役人的工具,那我們又有什麼理由去繼續發展呢?以及像新倫敦這樣的社會是不是我們想要的,安全、穩定,井然有序,不用擔心任何東西。如果有人產生新思想新觀點,便會被送往另一個島嶼繼續生存。這本書一直被認爲是反烏托邦經典著作,但它難道不是烏托邦本身嗎?《美麗新世界》之所以美麗,不在於它有新世界,而在於它還有“野蠻人保留區”。你愛“自由”和“痛苦”的話,可以選擇去保留區;愛“幸福”和“穩定”,可以選擇留在美麗新世界。還有很多困惑到嘴邊卻又說不出來,這本書留給人思考的東西實在太多太多。

對於這些個問題的解答,還需要慢慢思考體會。也許在某一天就會醍醐灌頂。

美麗新世界讀後感 篇22

“反烏托邦三部曲”第二部,相比於《一九八四》的絕對專制來說,倒不如說美麗新世界是規定的程序下的自由,觀念的開放,性的開放,對於多巴胺刺激的毫無節制,每一個人都好像生活在一個絕對理想化的世界裏,但又何嘗不是愚昧固化後的結局。

當自然本性的表露與珍惜作爲一種稀缺的品質,當所有的重視與唯一當作可以被嘲笑的話柄,這個世界的.美麗,建立在人們腦海中的虛幻,建立在所謂的空無一物的快樂的矇蔽。

當人不再以喜歡作爲唯一固定關係的原因,當人類變成流水線上生產的產品,先天性的限定就這麼給人分化成三六九等,不會有人擁有跨越自身階級的機會,也不會有人能夠擁有這樣一份超然物外的結局。

程式化的生活使得所有的選擇變成了一種約定俗成,變成了個體不隨從大流的選擇就會被這個時代拋棄,明明時代的發展應該是鼓勵個性化的多樣而不是固定下發展的結局,儘管資本的積累只會讓階級的跨越變成一個更難去解決的問題。

美麗新世界讀後感 篇23

新年伊始,我坐在書桌前,合上書頁,《美麗新世界》幾個字映入眼簾,我的思緒卻久久沒有理順,心裏波瀾起伏。

這本《美麗新世界》的作者阿道司。赫胥黎,用諷刺的筆觸,塑造了一個物質生活豐富,科技高度發達的“美麗新世界”。在遙遠的未來,人們在基因設計與藥物麻醉下,失去了個人情感,失去了思考能力,只是消極被動服從於一種統治秩序。

這是一部著名的反烏托邦小說,強烈質疑了表面科技進步的社會是否真的是美好未來。在本書中,新世界的人們像古印度的種姓制度一樣被分成幾個階級,他們從小就被灌輸某某(自己所處階級)最好的概念,他們沒有父母。“父親”和“母親”對他們來說是陌生的',甚至是最下流的詞彙,他們通過基因設計,一次可以培育出一萬五千個以上的成人,再通過不同階級的標準將他們催化至不同類型,各司其次的工作。正如他們世界邦的座右銘:社羣,同一,穩定。

書,知識。在這裏是嚴禁傳播和翻閱的,沒有人想看書,在他們剛出生時,他們會接觸各種書籍,當他們撲上去準備看時,便會遭到電擊,久而久之,他們心中就有了一個印象,會本能地痛恨書本。說到這裏,這個世界的性質已經不言而喻了——一個依靠科技手段維持統治的極權主義世界。“人人都屬於別人”這句在他們社會關係上被奉爲公理的格言也讓這個世界顯得更加荒謬。

但這個世界並不只是有他們,野人,或者說“我們這樣的人”約翰與西歐管制官的對話讓我們知道,除了約翰,這個世界的統治者同樣知道莎士比亞,知道文學,知道快樂,知道英雄。而對於這個世界的統治者來說,約翰這樣的人是不能夠存在的。因爲當人們有了情感之後,社會將不再穩定。在“沒有幸福的自由”和“沒有自由的幸福”中,《美麗新世界》只是後者的一個體現。而科技不斷髮展和進步的未來,社會必將在這兩者中作出一個選擇。

美麗新世界讀後感 篇24

12月4日這天,晴空萬里,豔陽高照。我校小記者們共赴中華恐龍園大劇場觀看《美麗新世界》。

在前往大劇場的途中,我的心情異常激動。來到劇場附近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以樹幹造型構成的整體建築,宛若一座“樹立方”拔地而起。接着,我們去採訪了表演的工作人員,我們這樣問道:“你們在表演的過程中遇到什麼困難,你們是怎樣克服的?”“在表演的過程中當然會遇到一些困難,我們除了吃飯、睡覺,其餘時間都在練習表演。在練習中,因爲是大型水上表演,所以我們的腳都會在練習中劃傷,而且我們要經過多次練習,才能表演出這樣的`效果來。”一位表演“大嘴鳥”的姐姐微笑着說。一陣七嘴八舌之後,我們依次進入劇場,觀看這一美麗盛典。

《美麗新世界》向我們講述了美麗、純潔、善良的萬花國公主依娜與她兒時的夥伴洛勇原本生活在一個充滿祥和歡樂的萬花國裏,但因爲國王要救受傷的小飛龍而導致生命果提前落地,於是災難降臨了:萬花國被殘酷、貪婪的黃金帝國國王妄冀侵佔,萬花國國王因保護子民而犧牲,王后也爲救護子民而被押。而女兒依娜與她的夥伴洛勇經歷了分離、鬥爭、遷徙、相聚的洗禮,保護了生命果。最終,無私的愛戰勝了殘暴與貪婪的黃金帝國惡勢力,依娜帶領萬花國的子民又重返美麗新世界。

舞臺上,那絢麗的燈光、震撼的音樂、美麗的服飾和先進的高科技手段無不深深地吸引着我們的視球。而在觀賞的同時,我們也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愛的力量是無限的,它能讓我們克服所有的困難。看着舞臺上演員們的動人演出,我還不禁想到:在這場美輪美奐的視覺盛宴背後,又是一個怎樣的艱辛過程啊!

美麗新世界讀後感 篇25

《美麗新世界》是英國作家阿道司赫胥黎創作的一篇長篇文學著作,它描寫的是一個未來的福特時代六百三十二年的人類的全新的社會。《美麗新世界》與《1984》、《我們》共同被譽爲反烏托邦文學著作三部曲,是20世紀最具代表意義的反烏托邦文學著作之一,具有十分濃厚的哲學思辨精神和政治的意義。

在遙遠的未來兩千五百三十二年的人類社會所處的世界-美麗新世界。

它是一個世界性國家,它被稱之爲文明社會,當然在這個美麗新世界中也有一些蠻族保留區,這些區域是由一些印第安部落居住。

在這美麗新世界中,科學技術非常發達,人們的物質生活也十分的豐富,這裏的人們分工明確、層次分明,他們自一出生開始人生便被決定,通過智力生活,亦或通過體力生活皆由出身所定。在這個世外桃源裏沒有窮苦飢餓,沒有災難痛苦,沒有疾病纏繞,沒有朽邁折磨,這裏奔放而又自由、刺激而令人充滿了大塊朵頤的享受之感。

這裏沒有諸多的限制,沒有婚姻的約束,自然也就沒有了家庭以及現實生活中的感情爭鬥,想來在這個世界中合該是人人相親相愛,和睦共處。 這真是一個美麗新世界!

可這個世界真的那麼美麗嗎? 這真是一個令人幸福的新世界! 可生活在這個世界的人們真的幸福嗎?

在這個美麗新世界裏,幾乎所有人都住在城市中,他們沒有地域的差異,

沒有文化的差異,沒有民族的差異,沒有人種的差異,他們說着同一種語言。但住在這個美麗的新世界的無限美好的城邦中的這些人們在他們還沒有出生之前,就已被劃分成阿爾法、貝塔、伽瑪、德爾塔、厄普西隆五種種姓或社會階層。在這五個姓氏代表的不同階層中阿爾法和貝塔是最高級,也就是最優秀的等級,他們在繁育中心孵化成熟爲胚胎之前就被妥善安置和保管,他們享受這最高的待遇,以便將來培養成爲各領導階層任務和控制各個階層的大人物,然而那些非阿爾法或貝塔的生命在發育變成一個胚胎之前就會被一種叫波坎諾夫斯基程序的方法實行盡最大可能的大規模的複製與重塑,並且經過一系列殘酷的競爭之後才能存活下來,聽起來就像是中國武俠小說中訓練暗夜殺手一般, 殺出一條血路才能活下來,這倒也是十分殘忍了;

在這五個階層中的伽馬是普通階層,他們不享受任何優厚的待遇但也不被看扁,他們相當於平民;而在這五個階層中的德爾塔和厄普西隆是最下等的兩個階層,他們在孵化時便註定了只能做普通的體力勞動的命運,他們自願或非自願的成爲了智力低下的一類人,所以也就沒有了抱怨與 抗議,這一切都有利於上層的控制以及這個世界的規則的延續和秩序的穩定。

這一切聽來那麼有理有據,但將這規則仔細在腦海遊蕩幾番,卻又覺得它是那麼的荒誕無理、可笑至極。 仔細想想,有哪個美麗新世界是如此的慘烈呢?

但這個世界便是如此。

這是一個美麗新世界,這是一個這樣的世界:

因爲我們的世界不像奧賽羅的世界。沒有鐵這一種材料你就造不出汽車-同樣的道理,沒有動盪而令人煎熬的的社會你就造不出人世間的悲劇。

今天的世界是安定的。人們很幸福,他們想要得到他們想要的,他們便能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而他們永遠也不會想要得到他們得不到的或不該。他們幸福,他們快樂,他們擁有安定的生活,他們不懼怕衰老也不懼怕死亡,他們幸運或極其不幸的無法感知生活的波瀾壯闊和低沉抑鬱,他們家人所帶給他們的應有的所有的感知與感覺,

他們受到的制約使他們身不由己的實實在在行其所行當。 假使有什麼事情不對勁了,還有索麻。 在這樣一個病態社會裏,恐怕是精神病人才是真的正常吧。 可悲嗎? 可笑嗎?

但這個世界中的人便樂在其中。 人們所有的世俗的慾望都被放大和滿足,相應的需要付出同等的代價,那就是靈魂與自由。

在這個世界裏,文明是絕對不需要高貴行爲和英雄主義的,因爲你是沒有機會做出高貴的或英雄主義的行爲,這個世界的有效設定讓你和顏悅色、中規中矩,你做的是你應該做的,而不是想做的。 即便是設定之內出了意外也就是你招架不了的麻煩和亂子,那還有解決一切痛苦的'索麻。

你把他們消滅了,你把所有不愉快的東西都摧毀了,這一切聽起來多麼偉大。 實際上你不過是消滅摧毀了你自己。

就像這本書中所說:與對痛苦的過度抵償相對比,真實的幸福當然看起來很卑鄙。

當然,穩定看起來也沒有不穩定那麼壯觀。得償所願從來沒有對抗苦難所具有的外表迷人,也沒有抵擋誘惑或者被激情或猜忌打敗顯得栩栩如生。 幸福從來不豪華。

這個美麗新世界中的人們全都屬於這個世界,他們服從於這個世界的規則。

而不服從於這個世界的異類會被這個世界拋棄、毀掉,就像約翰一樣野人約翰是從蠻夷保留區來到新世界的,他充滿無限的激情,他對新世界充滿了無限的憧憬,於是他來到了這個美麗的新世界, 但來到這個新世界後他卻意外而又並非意外的發現這個新世界並不美麗,這裏沒有愛情,沒有家庭,沒有對待感情的忠誠,沒有支撐生命的信仰,也沒有作爲一個人類最起碼該擁有的自由,他不理解,不服氣,不妥協,所以他抗爭,他爲了自由和信仰而四處遊走、 抗爭,但他換來的卻只是這美麗新世界中的城裏人的無盡嘲笑與指指點點,

他寧願擁有生老病死的擔憂與害怕,也不願失去人性、信仰、自由。 他說:

我寧可不快樂,也不要那種虛僞、欺騙的快樂,他毅然決然選擇離開安逸舒適的新世界,捍衛自己的人身自由,然而,這個美麗的新世界怎會放過這個外來的叛徒,終於他被逼上了絕路。在印第安人村莊的外面慘淡月光照應的光禿禿的石塬平頂上,他完全而徹底孤獨了。

月光下的岩石像漂白了的骷髏。 他受傷的地方很疼,傷口還在流血。 他抽泣,並非因爲痛,而是因爲孤獨。他在懸崖邊上揹着月光坐下了。

他向下看看石塬漆黑的影子。他只要向前輕輕地挪動一步,再輕輕一跳,他把右手伸進寒冷而又慘淡的月亮的光暈裏。手腕上的傷口還在向外流着鮮紅的鮮血,幾秒鐘滴一滴。

一滴,一滴,又一滴。 明天,明天,還有明天

終於他找到了時間,死亡和上帝。 他,他是誰? 他就是野人約翰。

約翰在抗爭中死去,在不屈中凋亡,但他的死並沒有喚醒什麼、改變什麼,城市的人依舊享受着着他們物慾橫流的生活,他們依舊沒有信仰,沒有自由,沒有家庭,沒有家人,沒有愛情。

他們在這美麗新世界過着他們自認爲美麗的生活。

美麗新世界啊! 這個世界真的美麗嗎? 生活在美麗新世界的幸福的人們啊! 你們真的幸福嗎? 野人約翰說:

可是我不想要舒適。我想要上帝,我想要詩歌,我想要真實的危險,我想要激情,我想要善良,我想要罪惡。 事實上,你是在要求不開心的權利。

那麼很對,我就是要求不開心的權利。 更不用說醜陋,衰弱,衰老和死亡的權利; 得梅毒和癌症的權利; 忍飢挨餓的權利; 骯髒污穢的權利;

總是不斷地擔憂明天的災難來臨的權利; 得傷寒的權利; 被各種難言的痛苦所折磨的權利。 我要這一切。 那新世界的城裏人又會說些寫什麼?

恐怕只有沉默。美麗的新世界,這是怎樣的一個世界?新世界中的人們說這個世界美麗而又平等,而新世界中的野人和新世界外的人們都清楚而又深刻的知道:這一切都是虛無,這一切都充滿了荒誕,虛無而荒誕的世界永遠都不會在現實中出現亦或取代現實的世界,這的美麗並不美麗。

美麗新世界讀後感 篇26

《美麗新世界》故事背景設定在福特紀元632年,即遙遠的未來2532年。在故事發生的公元26世紀裏,人類把汽車大王亨利·福特尊爲神明,並以1908年福特公司生產上市的第一輛T型車爲始,開始算起,作爲紀念初始單位年。26世紀中,統治者運用類似於福特所發起的汽車統一生產方法,運用在生產一模一樣的人類身上,因爲統治者相信,這樣可以提高生產力。

在這種統一制式的生產空間內,統治者創造出的“美麗新世界”,人人安居樂業、衣食無憂,同時與之相對應的是,各自的家庭、個性,甚至喜怒哀樂卻都倘然無存。此時的人類人性已煙消隕落,成爲了嚴密科學控制下,一羣被註定命運、沒有自主意識的奴隸。

在書中,所有人共說一種語言,共同住在城市,沒有愛情的經歷,全部人都出生於一個叫“繁育中心”的孵化基地。在他們出生前,統治者根據他們自身的種族,依次劃分爲“阿爾法(α)”、“貝塔(β)”、“伽瑪(γ)”、“德爾塔(δ)”、“厄普西隆(ε)”五種社會階層。阿爾法和貝塔屬於最高級,需要特殊保護,用來培養成爲日後的.領導和控制各個階層的大人物;伽馬是普通階層,相當於平民;德爾塔和厄普西隆代表最低賤,只能做普通的體力勞動,而且智力低下的種族。每一個人在出生後的睡夢中都會被灌輸階級意識,且實行內容量巨大、不斷重複的道德教育知識。

“美麗新世界”中,人們出生是由孵化基地衍生而來,而嬰兒更是完全由試管培養、從實驗室中傾倒出來,換句話講人們完全不需要書、語言,更不需要生育、負責任。所有人都沒有正常愛情的經歷,每當人們想生育懷孕或想尋求刺激時,都會到統治者那裏領取適量的“唆麻”——一種無副作用的致幻劑,走進一間透明的玻璃房,簡單拉上窗簾,開啓麻痹刺激自我。在這裏所謂的家庭、愛情、宗教、倫理、親情等等皆成爲陌生的名詞,整個社會只相信“共有、統一、安定”的宗旨。

故事主要講述阿爾法生物學生伯納爲了完成他的生物論文,帶着好友列寧娜一起來到了美國新墨西哥州的“野蠻人保留區”,通過對當地的居民進行了簡單的觀察,兩個人認識了約翰及約翰的生母琳達。而琳達曾是新世界的居民,來遊玩時不慎墜下山崖而留下,並生下了約翰。伯納出於自己的目的,將琳達母子重新帶回新世界,不幸的是琳達回到新世界後,竟然因爲服用過量的唆麻而死。琳達的死亡,讓約翰對新世界有了重新的認識,由崇拜轉爲厭惡,最終約翰選擇逃離新世界,重新回到野蠻區。然而他與新世紀的衝突卻蔓延到野蠻區,最終走投無路的約翰自縊身亡。

美麗新世界讀後感 篇27

就好像走在專制的反面,絕對的潔淨,絕對的自由,似乎所有的一切只是爲了個人的快樂而存在,可這樣無自主思考的快樂就好像變成了固定方程式下必然運行的結局。

總會有不安因素的出現可更多的人只會滿足於現有的生存狀況,而去認爲所有的思考不過是社會這個龐大系統運行下的不必要的'噪音。

當自然變成了一種未經開化的象徵,珍視一段感情的態度變成了不可理喻的感情,自然發展下的理性不再被這個世界接受,儘管誤打誤撞進入這個世界,似乎就只有對於個體的厭惡和最終選擇離去的結局。

深層次內心的掙扎加之情感態度的巨大沖擊,或許就是我們面對那樣一個世界的態度。

可似乎這個世界,正會在我們感受不到的變遷中,逐步成爲那樣一個我們看似不可接受,卻不得不承認或許會變成個體未來的際遇。

更多的只是後怕,更多的只是細思極恐的顫慄。

美麗新世界讀後感 篇28

長久的無言,其實是面對這種看似想象可多年後的今天我們又不得不去思考這何嘗不是一種時代發展的印證,基因工程的發展加上試管嬰兒的`進步,似乎使得從受精卵的改造直至成長過程的培養變成想要所謂優生優育的結局。

取消隨機變化的可能性,降低個體分化的多樣性,每個人都想着同樣一件事情,期待同樣的驚奇際遇,似乎使得世界再也沒有那麼多的可能性,不過是所謂的決策主宰者的一聲令下,就可以決定很多人的結局。

看到最後就只有後怕和絕望,沒辦法去訴說究竟怎樣才能夠改變幾乎是命定的一種結局,大概我們能夠做的,就是保持自我思考的獨立性。

保持個人成長,個人決斷,不輕易被外界的聲音影響到自身真正的情緒,儘管是一個很難的事情,但我們總要努力保有個體的存在性。

而不是,每週仰望蘇摩的配給來獲得所謂快樂的心情。

美麗新世界讀後感 篇29

近些年,看了很多關於馬老師的書,但大多是東拼西疇的那種,只有這一本,我覺得是寫的最好的,推薦大家讀一讀。網上有電子版或在線的。感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到淘寶上買一本看看,不管你是否會從事電子商務,這本書對你都會有很好的啓發的。

書中的內容非常豐富,關於馬雲、關於阿里巴巴、關於淘寶、關於支付寶當然還有馬雲的17個戰友都有說不盡的故事,但對於我來說,最想發表的感悟有以下2點。

關於馬雲

馬老師說過,男人成功需要實力、胸懷和眼光。很顯然,他就是這樣的人。一個不懂計算機、不懂網絡的人竟然可以創辦並領到一家全中國最強的電子商務公司,這不得不讓人驚歎。在看過這本書後,我覺得,馬老師能夠成就如此非凡的事業不僅是因爲他抓住了互聯網發展的這個重大機遇,同時也是他個人魅力的集中體現。首先從他的創業動機來看,他創業的`目的並不是爲了賺錢,而是想通過自己的實踐去創辦一家企業,以便把經驗能夠教授給別人。其次,他有極強的行動力,認準的事情馬上就行動。他曾說過,現在很多年輕人是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我想這正是我們現在很多年輕人的真實寫照。第三,團隊精神。從創辦中國黃頁,到EDI,再到阿里巴巴,馬雲始終都有一個或大或小的創業隊伍跟隨着他。這樣的情形不僅說明了馬老師極強的個人魅力,同時也說明了在現實社會中,不管是創業還是就業工作也好,要做成事,必須依靠集體的力量與智慧才行,只有和別人配合好了,纔有可能把一件是做成功。

要寫對馬老師的感悟,那真的有太多太多,但透過阿里巴巴的企業文化--六脈神劍,就能夠很好的洞悉阿里巴巴(包括淘寶、支付寶)是怎樣一個公司、馬雲是怎樣一個人。雖然很多的企業都有類似於阿里巴巴六脈神劍的企業文化,但真正能夠像阿里巴巴這樣把文化落實到每一個員工身上,落實到每一天的工作中的卻少得可憐。

關於電子商務

在中國談到電子商務,那就必然要談到阿里巴巴和淘寶。但如果單從形式上看中國的電子商務似乎也和美國或者其它地方的電子商務一樣,就是一個提供爲企業與消費者、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在線交易平臺。但通過看這本書,我才發現,電子商務、互聯網對於中國的意義將遠遠超越生意的範疇,進而影響到中國的經濟發展以及國人的思想道德層面。從生活中時常聽到的諸如"無商不奸"等句子就能看出,中國的生意人長期缺少誠信意識,一個企業的發展也根本不是以客戶爲導向,而是以利益驅動。在沒有一個完善的誠信體系之下要建立讓人可信的電子商務模式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這也是中國一直以來缺少良好誠信商業環境所導致的一個必然結果。中國的電子商務現在好處於一個很小的規模,從它所佔的居民消費比列中就可見一斑。一方面是我們起步晚了一些,但更重要的還是整個社會對於電子商務的認識不足,對於非面對面交易形式的不信任以及中國整體電子商務配套基礎設施的不完善所導致的。

但阿里巴巴和淘寶的出現,使得整個電子商務環境在中國有了很大的改善。因爲它們不僅培養了中國人網上購物的習慣,更重要的是爲電子商務在中國的發展做出了很多創新,比如支付寶。支付寶的誕生不僅是爲廣大網民提供了便利的支付方式,更重要的是使人們能夠放心地在網上購物.這個第三方的擔保支付工具不僅加速了電子商務在中國的發展,更加速了中國人對於誠信的理解。

雖然從規模上看,電子商務在中國整體經濟中所佔的比例還不大,但就從目前的發展趨勢上看,它必將成爲中國乃至世界的重要經濟形式而長期存在。電子商務不僅改變了中國人的購物方式,也推動了經濟增長,對於廣大賣家來說,也是實現理想的重要平臺。

美麗新世界讀後感 篇30

清晨,我從夢中醒來,看到正在躺着的自己,突然回想起自己以前躺在病牀上輸液的畫面。若是這個陽光明媚的大好春天,我卻只能躺在病牀上,無法做事,無法照顧自己和親人;被社會養大的我現在卻無法爲社會做些什麼來回饋社會,我會多麼的難過。

我又想起我剛剛做的這個夢。夢中我17歲,在讀高三。高考要考英語科目,而班上有的同學卻在學習德語。我知道他們將來是要去德國留學的。而一旦他們將來畢業留在德國工作,他們的工資收入,他們的國際視野,我今生多半是很難趕上的。

人活着到底是爲了什麼?

記得高中我們曾經學過一篇課文,題目是《我爲什麼而活着》,作者是英國哲學家,195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伯特蘭?羅素。他在這篇文章裏提到他爲什麼而活着: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和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心。其實,不同年齡,不同背景,不同行業,不同社會地位的人都在思考這個問題:我爲什麼而活着。而有一個羣體的聲音值得我們一聽,他們就是即將行刑的死囚。

我的老師李文宇先生在他出版的書籍《美麗的新世界》中,描述了看守所裏的囚犯送別每一位即將行刑的死囚時的淒涼,令人嘆惋的畫面:

天色漸漸黑了下來,看守所裏傳來了一陣陣悽惋的囚歌。人民政府對這個時候的死囚都會放寬政策,除了佳餚,還會送上一袋酒。囚犯們圍着他們明天即將上路的獄友。一位送過幾次死囚的老犯人,端起了酒杯說:來!兄弟,喝了它!來生還是一位好漢!

作者李文宇先生以自己當年坐牢和改過自新的經歷爲原型,寫成了這本《美麗的新世界》,並開始登臺演講講課,作一位覺醒和勵志導師,鼓勵人們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

在恩師李文宇先生的影響下,我過去也舉辦了多場讀書會和觀影會,分享書籍和電影的同時,用實際行動鼓勵更多的年輕人追求自己的理想。除了勵志,另一方面便是解脫和覺醒。因爲解脫,我和父母的關係得以改善,和我在學校任教時我的學生的關係得以改善,並和我的另一半愉快相處。我不再抓取了,不再要求別人怎樣了。因爲我解脫了。我們就這樣簡單地相處,多好呀!

然而我卻很少當面向我的恩師李文宇先生表達感謝。我沒有像我的其他同學一樣積極圍在老師身邊,一起幹一件大事,幹一件影響中國,甚至影響世界的大事,成就世界的同時,也成就自己。我選擇了花更多的時間在家陪伴我的生病的單身媽媽。

這種感情有點像西晉時期的李密在他的《陳情表》中所述: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爲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我還想起香港歌星陳奕迅在英國金斯頓大學獲封榮譽博士學位時,現場唱的'那首《天下無雙》:若問世界誰無雙?定是答你從無雙。想說你知整個地球上,無人可使我更想奔向。這句話我送給媽媽。而另外一句:從前沒講這次要說多謝你,我有你給的愛因而完全。這句話要送給我的恩師李文宇先生。

寫到這裏,不禁眼淚滑落。回到篇頭提的問題:人爲什麼而活着?羅素先生講的是愛情,而我的回答是人間的情感,和自己的理想。下個月我將會回到廣州和深圳,繼續開展我的讀書會和觀影會活動。在走完中國大陸更多的城市,作爲將會世界行的幸福家庭這個大家族的一名成員,我的下一站目標:中國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