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美麗新世界》讀後感(精選10篇)

《美麗新世界》讀後感(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2W 次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美麗新世界》讀後感(精選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美麗新世界》讀後感(精選10篇)

  《美麗新世界》讀後感 篇1

在那個美麗的新世界裏,大多數人的一生都已被安排得妥當,妥當得不像一個人,更像一個又一個的機器。

五個階級的社會,和現實情況沒多少區別。條件預設之下,人人都感到幸福,這樣的社會看似美好,但能不能算是社會這一點很值得懷疑。更像是一個幸福大機器。

大機器裏的小機器,人人都幸福。野蠻人的極端反抗,愚蠢又動人。難道證明我們獨立思想的唯一手段就是痛苦?可我們卻想逃離痛苦追求幸福?這不是太諷刺太矛盾了嗎!

現實中的條件預設實則不少,只不過都有個度。比如給你一個標準,標準之上是好,標準之下是次,標準存在的意義是給不會自主意識到標準存在的人一個心安的環境和體系,只有在那樣的體系之下,他們纔不會胡作非爲。

而意識到標準存在的人,有的主動,自主選擇,於是成爲了我的人生我做主;有的人被告知,彷彿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凌駕於標準之上,引發騷亂。

痛苦始終都是社會立足之本,革命是因爲痛苦,改革是因爲痛苦,前進是因爲痛苦,人類基因裏的趨利避害,害能給我們帶來更大的動力。

何時才能因爲極致而極致,恐怕得等到我們擺脫了這沉重的軀殼,成爲單純的精神之體的那天才有可能吧。

但那時人類也已不是人類。

ps:這本書裏的東西,就是大劉缺的。不是文筆,而是對未來人文的深刻思考。

  《美麗新世界》讀後感 篇2

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是一本看了後覺得有些壓抑的書,書本描繪了一個能稱爲“神奇”的未來世界,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在這個世界裏面,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都受着控制:從胚胎到出生前,是在試管裏培育的,在試管裏,就被給予了身份的標識;出生後,接受睡眠教育;工作,生活,將按照固定的模式。

整個社會在我們看來暗淡無光,極其恐怖,“母親”的稱呼被當作恥辱,因爲孩子的培育不是靠母體,而是靠試管,胚胎的成長,靠的是機械的添加日照,營養劑;孩童時期,孩子們接受睡眠教育,通過重複養成思維定勢,怨恨什麼,愛什麼都通過重複的播音形成;以後幹什麼事情,從事什麼職業按照等級早就固定好了,只需要在那個固定的崗位上機械化的操作即可。而活在世界裏面的人卻自得其所,幹着從出生之前就已經賦予的工作,沒有反抗,只有快樂,無盡的快樂,偶爾的不快,也被麻醉劑所撫平。

與之相對的一個世界,是一個被稱爲野蠻世界的地方,裏面還保存着部分原始的東西,母體孕育生命,愛慾自然表達,倫理規範依然存在,宗教信仰仍然佔統治地位。從我們的當代眼光來看,這個世界儘管略顯落後,但和新世界相比,似乎多了些人性。

作爲反烏托邦的代表作,赫胥黎構建了一個來自野蠻世界但嚮往新世界的人,這個人最終又被新世界迫害而死。作者通過描寫“野蠻世界”與“美麗新世界”的矛盾衝突,在書中對高度發達的,機械化的社會做了批判,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唯技術論的荒謬。赫胥黎要表達的正是這樣的思想,技術誠然帶來了進步,但是過分的依賴技術,造成的是人的理性的喪失。看似美麗的新世界,正是一個技術至上的社會。人們追求的社會穩定,是通過技術,規定人的一生,限制人的一切權利,控制人的自然慾望來造成的。從本質上看,新世界和專制社會在是一樣的,試圖通過剝奪人的自然權利,營造一元社會。但事實上,這種尋求穩定的方式是不可能存在的,一個利益多元化的社會,只能是一種動態的穩定,在協商中尋求平衡。

人的自由是至高無上的。在新世界中,人的一切言行都是受控制的,不能有異於社會的思想,更不能自由的表達思想。那些對現存新世界持有反對意見的人,總是被周圍的人所鄙視,被要求吃麻醉劑,因爲麻醉劑能緩解反動的思想,把人固定在虛幻的快樂中。在描寫這種衝突時,作者構建了兩種不同結局的人,一個是中心主任,他是一個懷有新思想的人又害怕被現存制度拋棄的人,最終,他還是退縮了,另一個是以穆斯塔法和約翰爲代表的,既對現存制度不滿,又敢於站出來表達異議的人,他們換來了最終的自由。不過,因爲逃脫不了來自新世界的人們的打擾,也擺脫自己背叛舊社會的內疚,約翰還是自殺了。作者安排約翰的命運以死亡結束,應該是對這樣一個近乎變態的新社會的強烈諷刺。

社會離不開道德的約束。赫胥黎所描繪的新世界是一個不靠道德,僅僅靠程序約束的社會。在新世界,性慾代替了愛慾,可以自由的宣泄,人們彼此相屬,誰和誰都可以發聲關係。這是如此的荒誕,所以孩童被教導着玩找拉鍊的遊戲,列寧娜和許多的人發生了關係,當他愛上約翰時,又是毫無顧忌的像佔有約翰,甚至在約翰面前脫關了衣服。而在約翰所處的舊世界,人們只能從一而終。約翰的母親,這個從新世界來的女人,和野蠻世界的很多男人發聲關係,受到了女人們的鄙視和毆打。約翰本人也認爲,對一個女孩的追求,要靠勞動,要經受考驗,纔是真正的男人,是值得信賴的愛情。這種傳統的道德觀念是值得肯定的。很諷刺的是,這種傳統的道德觀在新世界的環境下遭遇了困境。約翰愛着列寧娜,但不能接受列寧娜的愛情觀,所以他給自己設計了一個圈套,並在自己設計的圈套中選擇了死亡——一邊罵列寧娜是“表子”,一邊又想着她的肉體。慾望是應該正常表達的,單純爲了肉與的釋放,忽視了愛的存在,超越了道德的界限,是可悲的,如新世界,而過分壓制的愛慾,如約翰,也是不健康的。

宗教觀——宗教是心靈的寄託。新世界是一個虛幻的,沒有信仰的世界,人們遭受困苦的時候,靠的是唆麻。與這種靠麻醉劑來消極躲避的方式相比,宗教算是一種更現實,更高級的信仰。承認宗教的前提是肯定人忍受苦難的權力,哪怕“眼淚也是需要的”。在約翰與總統的對話中,作者也表達了自己的宗教觀:宗教情緒隨着年齡增長而增長,能夠讓靈魂愉悅,彌補人們在其他方面的損失。

  《美麗新世界》讀後感 篇3

赫胥黎如果生活在現代,一定會發現廣告比他設想的未來世界裏的睡眠教學更有效率,更無處不在,對人的影響也更大,無論是兒童還是成年人。睡眠教學只是期望通過在睡夢中不斷的播放相同的內容來增加心理暗示,而廣告提供的不僅是暗示,還有誘惑,讓你集中注意力去接受灌輸,這可比在睡眠教學有效率多了。

《美麗新世界》中的社會是一部完美的機器,每個人都是這個機器的零件,維持着機器的運轉。人的產生從不受控制的自然孕育變成了流水線作業,成爲了標準化生產的一部分。每個人雖然生下來就被分爲五個不同的等級,註定要從事某個工作,但每個人都是快樂的。通過各種化學或者生物手段,每個人都熱愛自己的工作,慶幸自己屬於當前的階層。這種快樂當然也是標準化生產的一部分,相同階層的人過着一模一樣的生活,享受着同樣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所有一切可能破壞這種快樂和整齊劃一的東西都被毀滅,任何可能激發人的激情、狂亂的東西都被唾棄,從莎士比亞到愛情都是禁止事項,畢竟你已經得到快樂。

這種把人作爲機器的願景從古至今都有,從馬克斯.韋伯的工具理性到近現代的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各種實踐都有所體現。資本主義最深層次的邏輯就是效率和生產,如果人能夠像機器一樣,那麼生產的效率肯定會更高。人類成爲社會動物是自然的選擇,我們的語言我們的文明等等一切在一開始只是爲了維持我們的生存,但當我們開始思考我們爲什麼而活時,我們才真正的成爲人,生存就不再是唯一的目標,我們和動物的區別就在這裏,這就是我們的價值理性。

社會是我們生存的保障,也是我們實現價值的平臺。每個社會階段自有它內部的運行邏輯,在當前和之前的階段我們的社會需要分工、需要貧富差距、需要階級分層、需要工廠、需要人勞動、需要更有效率的生產、需要消費才能維持整個社會的生存,在社會分工中、在貧富差距中、在勞動中確實會有人感到痛苦,但是這是當前階段不能避免的,這就是工具理性。工具理性是價值理性的前提,只有當生產力發展到不需要人們勞動就有足夠的物質時,每個人纔會有真正的自由去選擇自己的價值和實現自己的價值。

但是認同工具理性存在的必要性,不代表我們認同把人物化。對於什麼是足夠的物質,我想也是個沒有答案的問題,現在的物質生活相比於幾十年前已經是極大的進步,更別說幾百年前,沒有理由相信以現在的消費主義傾向,人類會有滿足的那一天。

消費主義和物化是發達工業社會所特有的問題,我們越來越生活在一個以消費定義人的社會,一個以你買了什麼來定義你是什麼人的社會。在一個生產力富足的社會,物質生產的擴大是靠消費的擴大來維持的,而不是單純依靠生產力的進步,所以社會展現的消費主義傾向就不足爲奇了,這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結果。但是消費主義所帶來的人的物化以及價值選擇的喪失,讓我們實現目的的手段變成了目的本身,簡而言之物質生產是我們實現價值的手段,但在消費主義影響下它越來越成爲唯一的目的,我們的價值變成了更多的消費。

在行政控制和消費引導下,人們從出生開始就被預定將要消費什麼,以及將要從事什麼工作。消費平均主義和政治民主一樣給了人們看似平等的想象,當我們所有人都消費同樣的商品,都有投票權利時,它看起來確實是平等的。

“但這一切都無補於如下事實:個人無力控制有關生死、個人安全和國家安全的各種決策的作出。發達工業文明的奴隸是受到擡舉的奴隸,但他們畢竟還是奴隸。因爲是否是奴隸既不是由服從,也不是由工作難度,而是由人作爲一種單純的工具,人淪爲物的狀況來決定的。”

《美麗新世界中》的人是物化到極致的人,所有人的一切都是被預定好的,只是爲了維持整個社會機器的運轉,它確實給人提供了快樂,但是它也沒收了所有人選擇價值,認識價值的權利,而這種權利是我們之所以爲人的根本。作者:胡云亂想

  《美麗新世界》讀後感 篇4

近些年,看了很多關於馬老師的書,但大多是東拼西疇的那種,只有這一本,我覺得是寫的最好的,推薦大家讀一讀。網上有電子版或在線的。感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到淘寶上買一本看看,不管你是否會從事電子商務,這本書對你都會有很好的啓發的。

書中的內容非常豐富,關於馬雲、關於阿里巴巴、關於淘寶、關於支付寶當然還有馬雲的17個戰友都有說不盡的故事,但對於我來說,最想發表的感悟有以下2點。

  關於馬雲

馬老師說過,男人成功需要實力、胸懷和眼光。很顯然,他就是這樣的人。一個不懂計算機、不懂網絡的人竟然可以創辦並領到一家全中國最強的電子商務公司,這不得不讓人驚歎。在看過這本書後,我覺得,馬老師能夠成就如此非凡的事業不僅是因爲他抓住了互聯網發展的這個重大機遇,同時也是他個人魅力的集中體現。首先從他的創業動機來看,他創業的目的並不是爲了賺錢,而是想通過自己的實踐去創辦一家企業,以便把經驗能夠教授給別人。其次,他有極強的行動力,認準的事情馬上就行動。他曾說過,現在很多年輕人是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我想這正是我們現在很多年輕人的真實寫照。第三,團隊精神。從創辦中國黃頁,到EDI,再到阿里巴巴,馬雲始終都有一個或大或小的創業隊伍跟隨着他。這樣的情形不僅說明了馬老師極強的個人魅力,同時也說明了在現實社會中,不管是創業還是就業工作也好,要做成事,必須依靠集體的力量與智慧才行,只有和別人配合好了,纔有可能把一件是做成功。

要寫對馬老師的感悟,那真的有太多太多,但透過阿里巴巴的企業文化--六脈神劍,就能夠很好的洞悉阿里巴巴(包括淘寶、支付寶)是怎樣一個公司、馬雲是怎樣一個人。雖然很多的企業都有類似於阿里巴巴六脈神劍的企業文化,但真正能夠像阿里巴巴這樣把文化落實到每一個員工身上,落實到每一天的工作中的卻少得可憐。

  關於電子商務

在中國談到電子商務,那就必然要談到阿里巴巴和淘寶。但如果單從形式上看中國的電子商務似乎也和美國或者其它地方的電子商務一樣,就是一個提供爲企業與消費者、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在線交易平臺。但通過看這本書,我才發現,電子商務、互聯網對於中國的意義將遠遠超越生意的範疇,進而影響到中國的經濟發展以及國人的思想道德層面。從生活中時常聽到的諸如"無商不奸"等句子就能看出,中國的生意人長期缺少誠信意識,一個企業的發展也根本不是以客戶爲導向,而是以利益驅動。在沒有一個完善的誠信體系之下要建立讓人可信的電子商務模式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這也是中國一直以來缺少良好誠信商業環境所導致的一個必然結果。中國的電子商務現在好處於一個很小的規模,從它所佔的居民消費比列中就可見一斑。一方面是我們起步晚了一些,但更重要的還是整個社會對於電子商務的認識不足,對於非面對面交易形式的不信任以及中國整體電子商務配套基礎設施的不完善所導致的。

但阿里巴巴和淘寶的出現,使得整個電子商務環境在中國有了很大的改善。因爲它們不僅培養了中國人網上購物的習慣,更重要的是爲電子商務在中國的發展做出了很多創新,比如支付寶。支付寶的誕生不僅是爲廣大網民提供了便利的支付方式,更重要的是使人們能夠放心地在網上購物.這個第三方的擔保支付工具不僅加速了電子商務在中國的發展,更加速了中國人對於誠信的理解。

雖然從規模上看,電子商務在中國整體經濟中所佔的比例還不大,但就從目前的發展趨勢上看,它必將成爲中國乃至世界的重要經濟形式而長期存在。電子商務不僅改變了中國人的購物方式,也推動了經濟增長,對於廣大賣家來說,也是實現理想的重要平臺。

  《美麗新世界》讀後感 篇5

書中描繪了一個科學無限發達、秩序極度穩定的烏托邦——人類的幸福是精英治國下的科學工程,人類的出生由“孵化和設置中心”用試管和器皿在流水線上精確地操作,“胎生”成了被淘汰的污穢詞彙;人在出生前,被設定成五個從高到低的等級、不同等級人類將在出生後擔任辛苦程度遞增的工作,但無論被設置的條件好與壞,每一個人都樂於接受自己的社會角色,並因此感到慶幸和自豪;不愁吃穿,沒有疾病,不害怕死亡,青春永駐,沒有衰老和醜陋,人人彼此相屬;想要什麼就能立即得到,絕不會想要得不到的東西;萬一出現了不良情緒,也不需要擔心,吞幾片對身體無害的藥物便能立即忘記煩惱——人民熱愛集體、熱衷於消費,被設定爲“永遠幸福”。

這個世界被設定得“完美”,沒有痛苦,沒有衝突,沒有求而不得的憂慮,沒有面對困境的忍受或抗爭——沒有強烈的情感,沒有閃耀的思維火花,沒有美好高尚的品格。

這個“完美”世界聽起來讓人毛骨悚然。

人類再不需要依靠自由意志去通過個人創造、情感體驗、藝術和美的追求來獲得幸福;人自出生就已擁有一切。

劉瑜在序裏問,“你還要些什麼”,她給出的答案是:通過個體努力去爭取幸福比“被幸福”更體現生命的價值。

整本書也通過用反諷意味十足的筆觸來描繪出的可怕烏托邦,來證明,真實的自由的人生雖然伴隨痛苦,但因此獲得的幸福纔是真正的幸福。

距離這本書出版已過去近百年,事實證明烏托邦正在慢慢實現,反烏托邦文學的預言性讓人起一身雞皮疙瘩啊。

  《美麗新世界》讀後感 篇6

在學習英語的時候。也許有的同學會羨慕歐美人那一口流利的英語吧。其實羨慕是完全不必要的。我們中華泱泱大國,5000多年的文化歷史,豈能是這些歐美小國能夠比擬的呢?話說到底,這都是應試教育帶來的弊端,學習英語本身是沒有錯的,它能增進我們的視野,也能方便的利外國朋友的交流,讓我們更好的瞭解,把握住世界的動態。但讓我想不通的是。我們白己的語言,我們自己的漢字,這幾年卻似乎被人忽視掉了。

也許有的人說,漢字還要學習嗎?我們天天在說,天天在用的東西,就算不學也能夠學握的。是的,你也許識字,也許能看明白報紙利電視。但是給你一篇古人寫的文章,你是否能看得明白呢?知道里面所要表達的含義呢?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進程,很多是被記錄在紙上的,如果我們連這些古老的文字都搞不懂,怎麼還好意思去提弘揚民族文化,繼承前人遺志呢?記住,忘記過去,就意味着背叛。

漢字最注重的是橫平豎直。中國人民同樣如此,我們平時所推崇的東西不正是這些嗎?老師從小就教育我們爲人正直,不屈不撓,有情有義,誠實誠信。我認爲,我們的漢字不僅僅是一種語言的工具,更是一種文化,是一種二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的民族氣節。中華民族歷來備受外族欺擾,從秦王漢武時期的匈奴精騎,到五胡亂華的震盪紛爭,從蒙古大軍的匆匆鐵蹄,到日本鬼子的南京屠掠。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卻始終沒有在這些外來入侵者面前屈服。我們嚥下悲痛的眼淚,拿起反抗的錘子和鐮刀。保衛我們的家園,保衛我們的祖國。

  《美麗新世界》讀後感 篇7

“事實上,你是在要求不開心的權利。”在美麗的新世界裏,人們幾乎不會感受到痛苦和難受這些不開心的情緒,即使有,唆麻也會幫助他們麻痹痛苦,解決煩惱。

在技術高度發達的新世界裏,人們是孵化出來的,社會身份等級的設置先天地爲他們安排人生,人們只需本分地完成任務,死亡並不是件令人恐懼的事情,因爲社會穩定高於一切。

大象能夠穩定站起來,很穩!

選擇了機械、藥品的美麗新世界,沒有忍受沒有反抗,人們沉浸在自得其所的快樂中,各司其職,沒有人有機會做出高貴的或英雄主義的行爲,因爲社會一直在穩定地運行。事實上,人們被剝奪了一切正常的情感,被所謂麻痹的幸福感所矇蔽,沒有情感的牽絆,就不會出現紛爭,天下太平。

這裏的人類沒有父母親的稱呼,視生孩子爲淫穢醜惡和骯髒滑稽的事情,技術異常發達的.文明導致了人類情感的缺失,高度的物質文明丟棄了人正常的生理現象。

七情六慾喜怒哀樂統統變成無盡的幸福感,唆麻的存在,剝奪了人們體驗痛苦的權利;肉體的軀殼永葆青春,正常的衰老容顏成了稀罕,死亡只是在執行應有的條件設置。行屍走肉般的行走在美麗新世界裏,便是最好的安排。

除了情感的一無所知,人們的思想也被死死地控制着。打着享樂主義的旗號,剝奪了人們的自由。莎士比亞等文學作品是古老的東西,對現在並不適用,當約翰讀到《羅密歐與朱麗葉》中感人的章節時,亥姆霍茲卻在捧腹大笑,完全不瞭解真實的情感。福帝禁止人們頭腦裏有自己的想法,用低俗的感官電影代替了高雅的藝術,人們絲毫不察覺,安然地接受福帝帶給他們的精神上的快樂。

另外,在一個被稱爲野蠻人的世界裏,人們生活得雖然原始,但擁有正常的情感交流和生理現象。美麗新世界和野蠻人世界是格格不入的,正如同琳達在野蠻人的世界裏被排斥打罵一樣,約翰來到美麗新世界接受不了當地人的思想行爲最後選擇自殺,二者水火不相容。

說回我們正在生活的時代,赫胥黎描述的美麗新世界似乎在慢慢逼近,人們將毀滅於他們所熱愛的東西。科技的發達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逐漸磨掉人本身所具備的能力,科技導致人的懶惰,又因人的懶惰促使科技的進一步發展。處於整容時代,千篇一律的高鼻樑和大眼睛的人臉模板是人們所追捧與模仿的;人工智能的逐漸發展,人力勞動逐漸消失,人們擔憂的科技主宰人類的想法有朝一日會成爲現實;克隆技術的成熟,人類實現永生的願望將有可能成真。

人類消費技術同時被技術所牽絆,人們好像溫水中慢慢被煮熟的青蛙般死於技術帶來的無形傷害,快樂不知時日過,最終淪陷在技術裏,可悲的是還毫不知情。

“那麼好極了,我是在要求不快樂的權利。”《美麗新世界》並不美麗,人們的幸福感並不真實,快樂並不發自內心,而是靠唆麻麻痹自己,幻想自己處於幸福的境界,穩定保證了社會秩序的正常有序運行,前提卻是綁架了人們選擇的權利,他們沒有痛苦,沒有情感的牽絆,也沒有所謂的煩惱。

這是個“美麗新世界”。

  《美麗新世界》讀後感 篇8

因爲網上的推薦,我翻開了《美麗新世界》這本書,說實話我其實沒有太懂。整本書前期花費了許多篇幅介紹世界觀,這個世界觀非常奇特,人由瓶中出生,從出生就開始被設定,每一個階層,每一個工種都沒有選擇,一個人的一生從出生就已經被定好,這是多麼可怕的一個世界,卻被用幸福快樂來包裝。

在美麗新世界裏,人就像產品一樣被批量生產,各司其職,除了他們的職責以外什麼都不會,遇到問題不會解決只會嗦麻逃避,就像是社會機器上的每一顆沒有思想的螺絲釘,行屍走肉一般地幸福着。

後來,野蠻人約翰的到來纔是本書的高潮部分,約翰原本應該不應該出生,他的母親是新世界的人,不被允許懷孕生子,這打破了新世界的規定。但是他的母親流落在野蠻人區域,無法回到新世界,只能生下了他。他在原始的環境中成長,熱愛着莎士比亞,對新世界的思想完全無法理解。他喜歡列寧娜,但是列寧娜完全是一個新世界的人,就跟他母親一樣。思想道德的碰撞,矛盾的激化使他痛苦卻毫無辦法。他無法適應新世界的生活,就如同他的母親無法適應野蠻人的生活,從小的教育、環境不同,接觸的事物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思想。彼此無法理解,無法適應,造成了最後的悲劇。

然而孰是孰非,我心中卻沒有答案,文明的急速進步和人性的自由發展究竟如何能夠達成平衡呢?

  《美麗新世界》讀後感 篇9

在讀完這本書之後,我的思想有了些許混亂。在當今社會,許多人都沉浸在慾望之中,這些慾望包括對物質財富的渴望,對不再經歷生老病死的折磨的希望以及對多位伴侶的嚮往等等。但在新倫敦社會中,這些問題你都無需擔心。在這裏,你不用經歷出生,也不會生病,你的自然壽命很長,死亡也只會在睡夢中突然降臨;你不用擔心你會不喜歡自己的工作,更不用擔心你會因爲缺乏物質財富而被社會排除在外;你不用擔心你會找不到適婚對象及婚後的生育問題而被長輩嘮叨或者會因爲複雜的男女關係受到社會譴責。我想這在我們大部分人的眼裏的確算的上是一個美麗世界了。但如果將這個大部分人平移放到這個社會中,我想新倫敦的社會穩定有很大可能會被打亂。因爲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告訴我們:人應該是自由的。而他們從睡眠時期就被灌輸着追求穩定的觀念。當我們站在局外人的角度,用我們的觀念來看新倫敦社會時,將我們的認知套在他們的世界上並且將二者進行比較,這樣的做法本身就是不太妥當的。一個社會的好壞究竟如何,應該是由當世的人決定的,而不是那些並不存在於那個社會的人所能評判的。

在許多看客眼裏,新倫敦世界是不自由的。書中的約翰也這麼認爲。約翰是來自所謂的野蠻人保留地,他們的生活方式及觀念和我們相似。最初,他也十分嚮往母親口中描述的新倫敦社會。但當他真正生活在其中時,他感到了壓抑與不快樂。新倫敦的人接受的教育與他不同,他們來自兩個社會。當看到這裏的時候,我很惶惑,我們每個人都過着自以爲快樂且正確的生活,爲社會發光發熱,所有的一切看起來都非常的和諧美好。但正如林達所言,刺破平靜水面的銳利冰峯,它也許只露出了一角。新倫敦社會的睡眠教育讓我想到:我們現在所認爲的“自由”“思辨”是否也是教育後的產物呢?究竟是人在改造世界還是世界一開始就把我們限定在一個範圍內再任由我們去“玩耍”呢?人類之所以有着不同,根本原因是否是因爲受到的環境教育不同呢?如果我們也像新倫敦社會一樣,從嬰兒時期便同時同地接受着教育,我們會不會是一模一樣的?胚胎技術及醫療技術等等的發達讓我想到:科技進步的意義在於解放人們的雙手,給予人們更多的思考時間。如果最終,它會成爲奴役人的工具,那我們又有什麼理由去繼續發展呢?以及像新倫敦這樣的社會是不是我們想要的,安全、穩定,井然有序,不用擔心任何東西。如果有人產生新思想新觀點,便會被送往另一個島嶼繼續生存。這本書一直被認爲是反烏托邦經典著作,但它難道不是烏托邦本身嗎?《美麗新世界》之所以美麗,不在於它有新世界,而在於它還有“野蠻人保留區”。你愛“自由”和“痛苦”的話,可以選擇去保留區;愛“幸福”和“穩定”,可以選擇留在美麗新世界。還有很多困惑到嘴邊卻又說不出來,這本書留給人思考的東西實在太多太多。

對於這些個問題的解答,還需要慢慢思考體會。也許在某一天就會醍醐灌頂。

  《美麗新世界》讀後感 篇10

看完整個腦海裏一直迴盪着代序的那個問題:你還要些什麼?

這個美麗新世界,人人在可控範圍內幸福着,從小被剝奪了種種權利:自由獨立的人格,自主選擇人生,擁有情感,激情,慾望以及生而平等的權利。文學藝術及宗教信仰被禁止,他們就像經過調控,有序的機器,來維持福帝社會穩定的運作。他們只需要一點嗦麻就能工作、生活、享受限定範圍內的幸福。

而縱觀現代社會,他們缺少的那些,我們都沒有被剝奪,但我們有好到哪裏去嗎?

當社會產生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淪爲了維持社會運作的工具。每個人都有自由,但能有多的自由?有思想,一個人的力量能走多遠?有意志,又有誰想奔着受苦受難去?越是認清這個社會與現實就越學會妥協忍耐。

這是骨子裏刻着的奴性與順從。從沒有人告訴我們爲什麼,但是所有人又都遵循着一系列的規則,自我意願也是建立在一定的忍受與妥協的基礎之上,彷彿生來就要這樣。

那些與衆不同,特立獨行,高聲反對之歌的苦行僧註定孤獨。往往被無知的人,怯懦的人,冷眼旁觀的人當成了異類。

你願意這樣嗎?你還要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