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通用30篇)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通用3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8W 次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蘇菲的世界》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通用30篇)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1

最近閱讀《蘇菲的世界》一書,對書中提到的柏拉圖的學說深感興趣,作者熱情的讚頌“哲學家總是試圖避開這類沒有永恆價值的熱門話題,而將人們的注意力吸引到永遠'真'永遠'善'永遠'美'的事物上”,即永恆的真善美,柏拉圖卻是做到了,他是一個真正的哲學家,千年之後當我讀到他關於理型世界的學說時,我徹底地爲這位偉大的哲學家所折服,他當之無愧爲歐洲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他的思想至今影響世人,爲人們思考世界,觀察世界提供一種思路和方法論。

理性世界認爲世界上的萬物都是不完美的,萬物都是理型世界投影到現實世界的影子,是萬物的模型,所以世界上沒有50塊一模一樣的薑餅,但可以有50塊近似的薑餅,這些近似的薑餅都是由一個模型所製造出來的,這個模型就是理型世界。

那麼我們推而廣之,人呢?人是否也是理性世界的投影?如果是的話,就可以解釋人爲什麼是不完美的,因爲投影下的人類和萬物一樣,都是有缺陷的,但是人有和其他動植物不一樣,他可以通過主觀的能動性,比如,讀書,學習,法律等手段使自己變得完美,這樣的話,我們可以總結爲,人總是需要朝着完美的自我發展,追求理型世界中的自我。

而柏拉圖又言道,人除了有變化的身體外,還有不朽的靈魂,靈魂在迴歸,或者是回憶起理型世界一切的過程即釋放靈魂的過程,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釋放靈魂或者都會釋放靈魂,只有真正釋放了靈魂的人才能迴歸到理型世界中。

那麼怎麼能釋放靈魂呢?蘇菲的世界中並沒有詳細介紹,我們是應該按照朱熹所提倡的“明德至善格物致知”還是說應該學習陽明先生的“心學”,達到“知行合一”呢?這些都是需要我們進一步思考的,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不斷的讓自己進步,把所學的和所知的相結合。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2

校領導給我們每位老師贈了一本《蘇菲的世界》,希望我們能從這本哲理性的書籍中收穫非凡。零零散散一個冬天,早自習的間隙,一個假期,讀了《蘇菲的世界》,讀起來有些艱澀、枯燥。常言道:讀一本好書,讓我們得以明淨如水,開闊視眼,豐富閱歷,益於人生。我堅持讀下來,也從中讀懂一些人生哲理。

十四歲的少女蘇菲不斷接到一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層層謎團一股在她眼前展開,使她不得不開始注意起這些惡作劇般的問題,在一位神祕導師的指引下,蘇菲淌徉在這個充滿哲學的世界裏,她開始不斷思索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後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謎團。然而真相遠比她所想的更怪異,更離奇……

書中更是有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瞭解,更有文藝復興時期的認識,包括達芬奇的繪畫畫,莎士比亞的戲劇古登堡垢印刷機。更讓我們學習到康德黑格爾,弗洛伊德甚至馬克思的哲學思想……

哲學家們不停地追問,不停地前行,同時也不停地呼喚着沉睡的人們。他的呼喚只能喚醒少數有頭腦的人,而贏得大多數人的厭惡,蘇格拉底最終將生命獻於哲學服毒自盡,耶穌亦如此。我佩服他們的勇氣於精神。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德謨特里克斯在沒有任何先進設備的情況下,僅靠好奇與思索提出原子理論,柏拉圖的兩個世界論,亞里士多德的黃金中庸。我思故我在。一千年,兩千年,中世紀,浪漫主義。慢慢我陷入整個歐洲哲學史,開始時很茫然有很多的不瞭解,越來越發現,其實哲學離生活並不遠,我可能不瞭解一些地域,一些風土人情,但思想是沒有限制的。人面對生活的態度也是互通的。蘇菲最終只是希德書中的一個虛擬人物,我們又是誰呢,蘇菲又是智慧的意思,蘇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也喚醒我們生活的智慧。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3

剛打開這部小說,看到那麼多哲學的知識,我便失去了興趣。但讀到蘇菲收到一張奇怪的明信片時,我又好奇的想知道席德是誰。帶着這份好奇,我把書讀完了。

表面看來,這是一本講述哲學知識的書,但實際上,它也算的上是一本歷史書,甚至是一本懸疑小說。

小說裏介紹哲學家時,也同時介紹了許多歐洲古代的歷史文明。中世紀,文藝復興,啓蒙運動等內容,似乎與哲學沒有太大的關係,但小說裏也做了一定的介紹。而席德是誰,還有席德的父親到底是怎樣一個人,這兩個疑慮又將此書變得帶有一點懸疑色彩。當我看到狗開口說人話,香蕉皮內寫着字,蘇菲的哲學老師把他叫成席德時,我不禁打了個冷顫。

而這部小說最令我欣賞的就是作者把許多看似毫無關係的用哲學課程聯繫在了一起。小說裏的蘇菲學習哲學是爲了擺脫席德父親的控制,這似乎有點奇怪,但當你知道席德的父親也是一位哲學家,這一切也就變得順理成章。

在書的結尾,席德與她父親和蘇菲與她的老師的位置關係完全顛倒了。原來蘇菲對於席德的疑惑變爲了席德對於蘇菲是否存在的猜想。似乎將他們換一個角度,故事又會產生新的趣味。

就像這部小說一樣,其實我們身邊的許多事物甚至我們自己都有兩個或多個面。許多的事情就像一把雙刃劍,在你得到它帶來的好處的同時,也會受到一些無形或有形的傷害。正如魚與熊掌不可得兼,如果你想要得到其中之一,你就必須放棄另一個。而關於我們自己,你是否會發現,有時自己在朋友面前活潑開朗,但一到陌生人或不熟悉的人面前卻會一語不發?或是有些人在家總是面無表情,但在學校,單位對人卻是滿臉笑容。正是因爲我們對待不同的人的不同方式,才造就了這個多彩的社會。

我們無法改變事物的多面性,但我們可以正確的分析,並作出正確的選擇,爲我們的生活增添亮麗的色彩。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4

假期讀完的第三本書——《蘇菲的世界》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剛剛接觸這本書的時候,抱着一種很期待的期望。

書中主要講述着哲學。儘管我對哲學還一無所知,但卻有着十足的興趣。開頭伴隨着兩個令蘇菲(還有我)深思而費解的問題:“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後來,蘇菲與她的哲學教師見面了。

書中介紹了很多和哲學有關的知識,也正是艾伯特與蘇菲長久的談話內容。但是後來卻發生着一個又一個奇妙的故事——我被深深吸引住(我不得不承認,直到現在我還沒有全部明白)。

後來發生着很多離奇卻有關聯的事,蘇菲經常收到一個不認識的女孩席德的爸爸給她寄來的明信片。寄信的人知道蘇菲,他可以進入別人的電腦,將字寫在沒有剝開的香蕉裏,甚至讓一隻狗開口說話……

讀到書的後一半部分時,主人公改變了。敘事的角度不再是蘇菲,而正是蘇菲一直只聞其名不知其人的同齡女孩席德。蘇菲與席德的生日相差一天。但席德卻知道一切。蘇菲的生活全部出現在席德的爸爸送她的生日禮物——《蘇菲的世界》上。這是一本書,爸爸從書中教會他的女兒哲學。然而席德真真切切地覺得蘇菲與艾伯特真實的存在。爸爸送席德的書寫上了句號。

蘇菲與席德生活在兩個世界裏。最後,蘇菲與艾伯特來了席德的世界(可以回去),這樣席德的爸爸找不到他們,從而《蘇菲的世界》就這樣結束了。這個不屬於蘇菲的世界中,他們碰不得、拿不起任何東西。別人的車可以輕易從他們身上壓過去,沒有人能看得見他們。蘇菲找到席德,那時席德感覺周圍有一陣風。而蘇菲身上有着一種不同尋常的潛能——席德看見一條小船自己鬆了繩,漂到了河中央……

我愛極了這本書,這是我進入的與以往每一次都不同的世界。《蘇菲的世界》,是精神上的世界!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5

這是一本關於哲理的書,我開始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我認爲這會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

我開始並不明白,這本書是講些什麼的,當我看到第一章,我便明白這是講哲學,每當我看到一個問題,我也會思考,但往往都是以失敗告終。就比如,第一個問題“你是誰?”我當時的第一個回答就是,我就是我,但蘇菲卻比我們想的還要多,她還聯想到了其他的一些事物。比我們想的還要深入,還有“世界從何而來”“哲學是什麼”“奇怪的生物”這些問題把我弄得暈頭轉向,使我對這本書沒有了興趣,讓我之後讀下去的是那個寄信胡神祕人,她是誰呢?爲什麼要寄信給蘇菲呢?

我繼續的往下讀,後面的資料並不象前面那樣難以解讀,並且越往後面讀,我就覺得我的四周被金燦燦的陽光照着。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次雅典之旅。艾伯特的穿越和雅典兩千四百年前的樣貌,使我大吃了一驚,我當時的思想是和蘇菲一樣的,這是不是在拍電影呀!怎樣會有人一下子就回到古代的雅典呢?可能是在做夢,對於雅典之旅,這就像是在講一個故事,讓人通俗易懂。

這本書講了許多關於哲理的知識,都發生在我們身邊,但我們都沒有提出疑問,並認真思考過。哲理是一門很複雜又是很簡單的一門學問,但這門學問最重要的就是動腦筋和不論遇到什麼事情都會認真思考,直到尋找到答案,我們應當學習蘇菲那種愛思考,堅持不解的精神。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懂得思考,並且都深入的去探究,那這個世界的知識分子肯定會比此刻多得多。《蘇菲的世界》帶給了我另一種感覺,一種難以解說的感覺,就好像如果你站在宇宙,你就是宇宙中渺小的塵埃,你十分地想去探索,但宇宙太大了,不論你怎樣努力,永遠都觸碰不到它的邊緣,既然望不到邊,那就讓我們更加努力去探索吧!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6

我好奇,14歲的蘇菲怎麼能消化巜命運》這樣的主題,至少我已經歷了歡樂和挫折,體會過命運的變奏,稍有感悟,翻閱此書還是需要時間的,蘇菲怎能塞的進這說不清道不明的幽幽?

冷靜回憶逝去的半生,猶如上溯一條綿長的河流,半百的我仍然對《蘇菲的世界》這本充滿好奇與驚喜。不是經常聽到“心比天高,命比紙薄”?不是都認同“性格決定命運”之類?不是經常有人去“算命”,更有“宿命論”的命中註定等等。被命運捉弄時的我,基本的選擇是小喜愛地退縮與逃避,不是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嗎”?畢竟“不能拿雞蛋碰石頭”;滿足安樂時的我,又相信感恩帶來的好運,更加篤信命運的好壞與自身的努力有着莫大的關聯。不長的生命過程,演繹粉無非悲喜兩劇,一片喧譁,終歸淡然。如何經營盈虧得失,需要知識、技術、手段,每個人都是親自操盤着。我悟性晚開了,認爲:生命不過是上蒼借你一用的資本,不在於長而在於精。碌碌無爲肯定不行,積極進取彰顯自我價值的人生纔算精彩。可是馬上發現,那些沒有精彩人生的一樣走過來,現在又在同一起跑線上進行健康的賽事,這又怎麼解釋呢?前面已經清零了(積分有的),到底誰是人生贏家還真不知道,沒有答案!

一盤棋,下錯了,至誠的悔意還可以重下一盤。人生短短几十年,誰也逃不過命運的安排,這盤棋選擇認真下還是隨遇而安?估計口是心非的答案一籮筐吧!那麼命運又是什麼?是我的追求?我追求過什麼?一份彼此相愛的家庭結構?一份穩定的工作和收入?一份難忘的經歷?有不追求金錢和名利的人嗎?沒有權力,又怎能爲理想奮鬥?是什麼,才能讓我在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在心中對自己說:我追求過,我沒有後悔過我的追求,這就是人生嗎?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它又是萬萬不能的。這是什麼話在激勵我走向終點?權利的誘惑在人之初性本善面前是那麼的不堪一擊,那顆鮮紅地心悄然與不經意之間,被一層薄紗輕輕地蒙上了。這是錯?什麼纔是正確的?至少,蘇菲的腦海塞不進這些!如果蘇菲到中國來生活會有怎樣的結果,這位單純的14歲女孩會給我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7

今年暑假我讀了一本好書名叫《蘇菲的世界》,它帶我認識了一個與衆不同的世界。

蘇菲是一個普通的初中女孩,在放學回家時收到了幾封神祕的信,“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從此她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併成爲了哲學家艾伯特的學生。然而,這個平靜的世界下的真相比蘇菲想象中的複雜,她跟隨着老師的腳步,運用她獨特的智慧,一步步逼近真相,逼近另一個世界。

這本書講述了哲學的歷史與發展,從仰望星空的柏拉圖,到神祕的中世紀哲學,從關注時政的蘇格拉底到總結自然規律的亞里士多德。這個世界,哲學無處不在。在這個理性與感性並存的世界中,我最感興趣的話題就是: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分別提出了人先有感性概念,和人先有感性概念這兩種說法,孰對孰錯。在這個有趣的問題中,我更支持後者,當然,柏拉圖的說法也很有道理,不過我更相信,人沒有天生的概念,這些基本概念大多是人們從無數經驗中總結而出來的。哲學就是這麼的奇妙,只要你言之有理,皆有可能。而我就是喜歡哲學的這一點,每人都可以各抒己見,爭做真理之海中最潔白的浪濤。

如果世界從魔術師的帽子里拉出來的兔子,大多數人都是在兔毛底端的雜菌,不斷往下爬。而哲學家則會迎難而上,不斷向毛尖衝刺。當然,中間落下的人數不勝數,但仍有小部分人,抓緊兔毛,去把兔子看個清楚。蘇菲正是那一小部分人,鍥而不捨,激流猛進,在不斷的探索與失敗中去找尋真理的那一道光。光是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就值得我們學習,如果這種精神讓我們用在任意一個領域,那都是事半功倍的。

宇宙是片大海,我們都是其中的水花。“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到底有沒有真正的答案?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8

閱讀《蘇菲的世界》,就好像出席一場無與倫比的哲學宴會,亦是參觀一座人才濟濟的名人殿堂。它雖然不是那麼淺顯易懂,但它依然使我感觸頗深,受益匪淺。我們不能將任何事情都當作理所當然,應該去追求真理和智慧。

這本書主要敘述了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收到了神祕的一封信——“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從這一天開始,蘇菲不斷接到一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謎團一般在她眼底展開。在一位神祕導師的指導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她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後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謎團。然而,事實真相遠比她所想的更怪異、更離奇。

我們跟隨她的經歷,從蘇格拉底到柏拉圖,從笛卡爾再到薩特。有達芬奇的繪畫,有莎士比亞的戲劇,也有古登堡的印刷機。時空穿梭交替,思考不斷深入,看盡社會滄桑變幻,留下許多心靈的震撼。

剛出生的嬰兒對所有的一切感到不可思議,並有興趣、有時間去探索和發現;而越當他們慢慢變得成熟穩重的時候,卻將對世界的好奇和驚訝拋到了九霄雲外。哲學家們不斷地提出問題並絞盡腦汁去尋求解釋,但那些甘於平凡的人們卻一如既往地談論着尋常的事情。“世界是什麼?”“世界爲什麼存在?”“人活着是爲了什麼?”我甚至從來沒有想過這些問題。豐富多彩的世界彷彿虛無縹緲,敢於探索、想要喚醒我們的人博得的卻是不屑一顧甚至是厭惡和迫害。世界上有多少人願意思考這些問題?有多少人爲了尋求真理而不顧他人的嘲笑的眼光和譏諷的話語?

現在的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沒有任何主見的人們逐漸變得迷茫和浮躁。先進的科技只能帶給我們方便快捷,而唯有哲學才能教會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給我們知識和智慧。這足以讓我們在這個人云亦云的社會中奪得一席之地。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9

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

書一開頭,就提出了這兩個看似簡單實則深奧的問題,引起了主人公蘇菲的思考,正是這兩個突如其來的問題,把她從平凡的現實世界帶到了神祕的哲學世界,爲她開啓了一扇思想的大門。

仔細想想,我們有沒有認真地思考過這兩個問題?如果某天你的手機(時代不同的緣故,或許沒有幾個人家門口還有郵箱)也收到一封這樣的信息,你會認真思考嗎?大概會置之不理吧,或許某些好奇心強的人會回撥回去,但有多少人會去思考這兩個問題呢?倘若是老師對學生提問,學生大概會不假思索的說;“我是———。”這就是享受着安逸生活的人類,這就是人類的悲哀。

回憶一下,我們究竟對問題有幾分探索精神?我們究竟真正認真的思考過問題多少次?可能一次也沒有。我們就像機器人一樣,木然的接受着一堆堆數據,卻不會去思考,不會去質疑。老師不是萬能的,書不是萬能的,百度更加不是萬能的,如果每個人都像機器人一樣,沒有探索精神,沒有質疑精神,沒有反抗精神,那火車從哪兒來?書本從哪兒來?電腦又從哪兒來?如果每個人都碌碌無爲,得過且過,那我們的大腦還有什麼存在的意義?我們和其他的生物還有什麼區別?

我們的棱角被現實磨得光滑,我們的思想被自己無情的禁錮,誰還記得,人類的文明,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我們的先輩用自己的智慧和生命堆積出來的?誰還擁有,那無知無畏的探索精神,敢於質疑哪些權威?只有這樣的人,纔是真正的人,纔會被歷史銘記,纔會無悔於自己的一生。

思想本身的危險就在於思想本身是不安的。他拒絕接受已經形成的定見,他需要從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出發去認識人,這本身就意味着動盪、不安、危險,還有進步。就像一個被按在水裏的人,嗆了水才能夠學會思考。而我們恰恰需要的就是這種不安的思想,沒有思考,沒有質疑,就沒有進步,沒有真正的未來。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10

看過《蘇菲的世界》的朋友一定會這樣認爲:它是一本簡單而又深奧的小說。它曾經一度地使我拿起,一度地使我放下,它一會使我興趣十足,一會又使我失去耐心,我便在這矛盾中斷斷續續地讀完了整本書。

有的朋友說,《蘇菲的世界》既是智慧的世界,又是夢的世界。它將會喚醒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讚歎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和思考;

有的朋友說,這是一本關於哲學的書。

的確,挪威作者喬德坦·賈德將哲學以小說的形式展現給我們,讓我們更方便地瞭解它。

14歲的少女蘇菲在一天放學回家,意外地發現了一封寫給自己的信,裏面只有一張跟信封一樣大小的紙,上面寫着:“你是誰?”這個問題從此改變了她的世界……在神祕導師艾伯特的指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文藝復興、從蘇格拉底到康德,從馬克思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哲學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

它讓我也開始思考起了哲學,這種看不見摸不着卻生活在人心中的東西。世上的人“在這隻被拉出宇宙的帽子的白兔毛皮深處待得太舒服了”,以至於他們“被這個世界磨掉了好奇心”,“習慣了這個世界”。這本書好像一個哲學家,在我“已經開始朝着兔子(就是從宇宙的帽子中被拉出來的那隻)溫暖舒適的毛皮深處向下爬時,卻被這位哲學家中途攔住。”

哲學家帕斯卡爾曾有一句名言:“對於人沒有什麼比他自己的狀態更爲重要的了。”但是人卻忘了這個世界的存在。《蘇菲的世界》一針見血地道出了這種問題。但是,我是誰,世界是從哪裏來呢?沒有人能回答,也沒有人知道。也許,這是人世間永遠無法回答的問題吧。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11

《蘇菲的世界》一書中談論了多個哲學家,而達爾文令人深思。達爾文是個偉大的人,雖然“偉大”一詞很空洞,但用在他身上,我覺得再合適不過。

年少時,他是個好奇心強、熱愛自然的孩子,在天真爛漫的年紀,徹底激發了對動物和實踐的興趣。他在上學時,到處去搜集各種各樣的甲蟲。青年時開始研究神學,又爲了自己的理想目標而不顧一切去環遊世界,這無疑是他生命中最有意義的事。後來回到英國,過了許多年才發表他的作品,由此可見其謹慎嚴密的態度,這也正是科學家應持有的。

他的作品在英國引起轟動,那便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之物種起源論》。

我梳理了一下他的觀點,主要如下:

一、既存的所有動植物樣式都是依照生物進化的法則,從較早期較原始的形式演變而來。

二、進化是生存競爭中自然淘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那些最能夠適應環境的人就存活下來,繼續繁衍種族。另外,生存競爭在那些彼此最爲相似的物種之間往往最爲激烈。

三、人與類人猿必定是在某段時間由同一祖先進化而來。

四、在遺傳中,每個子女之間會有些微差異,當發生突變時,會引起不利影響,而能夠擁有一些優勢,或能立於不敗之地。

諸多理論,恰恰也反映了“適者生存”這一主題。

達爾文的理論爲人類世界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做出了極大貢獻。因此以科學先驅的身份隆重葬於西敏寺。

達爾文不僅是一個生物學家和自然科學家,在我心中更是一個領頭人,引導人類踟躕前行的科學領頭人。他是當時唯一一個公開質疑《聖經》關於人類起源的科學家。

讀達爾文,我感慨萬千。

如果說“適者生存”是歷史的選擇,那麼今天,或許只有自己成爲“強者”,成爲“高手”,才能在社會立足,才能不被歷史的滾滾車輪所碾壓、所拋棄。只有敢於質疑,敢於批判,敢於挑戰權威,有一顆無畏的心,才能愈走愈遠。只有保持好奇心,對生活小事加以關注,對生活現象加以研究,才能不忘初心,奮勇拼搏!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12

《蘇菲的世界》記述了衆多哲學家。但,對世界影響最大的,我認爲還是馬克思。

因爲,馬克思是首位將哲學與實際的社會學、經濟學聯繫起來的哲學家。馬克思認爲,人們的思考、歷史的發展,是由物質的變化推動,並且將社會的物質、經濟、社會條件稱爲社會基礎,將社會的思想、規則、宗教、科學等稱爲上層構造。

並且,馬克思指出了上層構造與社會基礎之間的辯證關係:基礎決定上層構造,上層構造也能影響基礎。

馬克思的成就還體現在對於階級的思考。他提出任何時候,階層衝突都存在,它只會緩和,不會消失,並且深刻剖析了資本主義社會運轉的弊端,提出共產主義構想,影響深遠。

馬克思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這是我讀了他的哲學觀點後最大的感受。馬克思是哲學家中第一個切實關心到無產階級惡劣生存狀況的哲學家。他不像其他的哲學家一樣,埋頭研究例如“宇宙的本質”“生命的意義”這類過於空泛、對於現實毫無價值的終極問題,而是敏銳地抓住了現有社會制度的弊端,並提出瞭解決方案——共產主義制度。儘管依然侷限於當時社會生產力,頑固等因素,但馬克思依舊勇敢地邁出這一步,是一名開拓者。

同時,他的哲學思想中,蘊含的一種特質,也是令人敬佩的。馬克思主義指出,黑格爾哲學本末倒置。馬克思將推動世界發展的力量歸結爲物質,是一種典型的唯物主義。黑格爾則將這種力量歸結於世界意志,就有一些唯心主義的感覺。馬克思將物質放在第一位,說明他對命運的一種不相信,對於人類力量的堅定信念。而這,便是馬克思的思想中最爲可貴的一種特質。

總而言之,馬克思,是一名偉大的哲學家。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13

今天,我拿起了《蘇菲的世界》這本怪異而又神祕的書,讀完後,我想了很多很多……

這本書主要講了: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神祕的一封信。——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就這樣,在一位神祕導師的指導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與此同時,蘇菲不斷接到了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就像跡團一般在她的眼底下展開。蘇菲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後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跡團然而事實真相遠比她所想的更怪異、更離奇……

讀完後,我覺得蘇菲就是代表着人類本身,她對宇宙和世界的探求代表着人類對哲學和世界的認識以及探索。所以優秀的世界觀是人類的探索活動提供正確的引導。我們應該像蘇菲學習,要做一個勇於探索,勇於嘗試,敢於發現的人,說不定你會發現一個新的世界!

生活中探索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探索,需要經受種種的挫折。一個人需要在生命的磨難和失敗中漸漸成長。新東方學校的掌門人俞敏洪曾經歷過兩次對自己有轉折意義的失敗。一次是連續兩年高考失敗,一次是出國留學夢的破滅。不過,正是這些磨難使他找到了新的機會,於是他抓住了生命中最大的一次機會創辦了北京新東方學校。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失敗固然可惜,但它可以磨鍊人們的意志。正如腐朽的土壤中一樣能夠生長新鮮的植物,腐朽的土壤也一樣能夠爲植物提供豐富的營養。

《蘇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它將會喚醒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讚歎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和好奇。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14

我們是誰?是書中的人物嗎?是在被更強的手操控嗎?我們從哪來?是被別人創造?還是說我們真實存在?

“哲學是一種工具,一種讓人們以更高、更深遠、更本源、更根本的洞察力剖析世界的工具。是一支鋒利的手術刀,劃破世界遮遮掩掩的面具,將本源展露在宇宙的光芒下,爲人們所觀察、解構、分析、慨嘆。”自古以來,人們就有了對世界本源不同的思考。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係,唯心還是唯物?無數的哲學家向自然宣戰,向宇宙探索,在這項偉大的事業中獻身,因爲我們想知道,我們是否真實,那個神祕的領域總是散發出難以抵抗的魅力。

“宇宙的本質,人生的意義,思想的盡頭,規律的本源。”宇宙,生命,思想,規律,混合在一起,永遠都分不開,即使自古以來的哲學家們都有着各自的觀點,但充滿智慧的到最後總是殊途同歸。不同人的觀點總是會不謀而合,作爲人存在,其實是很有侷限性的,但是人的思想無邊無際,所以對於世界我們可以任意思考,對於本源我們可以任意探索。我們不能侷限於眼前,我們要嘗試着跨越大河,翻過大山,走向更加遼闊的天空,那是我們最好的歸宿,那裏的人都在自己心中形成了一套世界觀,價值觀,懷着的是自己對世界的思考,對本源的追問,他們有自己的一套定義。

那世界究竟是什麼呢?哲學的導師引領着蘇菲一步步走進哲學的殿堂,一點點的有了自己對世界的思考,她一點點的探索,最後卻發現,自己只是席德的爸爸創造出來的人物,而席德的爸爸是被作者創造出來的人物,那麼我們呢?這跟我以前的想象倒是不謀而合,我以前常常會想,或許我們就是在一個特定的劇本里面,當死亡之後,劇本自然完結,我們作爲我們,作爲自己,卻無法決定我們的任何事,長相,身高,甚至於連我們自己的性格都很難去控制,這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嗎?

“最聰明的是明白自己無知的人。明辨是非者必能進退合宜。”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15

《蘇菲的世界》是一部深入淺出的人類哲學史,它不僅能喚醒人們內心深處對生命的敬仰與讚歎、對人生意義的關心與好奇,而且也爲每一個人的成長——使生命從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進入覺悟之境,掛起了一盞盞明亮的桅燈。拿起小說,不由自主地代入到主人公之中去,從一開始的僅僅是好奇“來信到底出自誰的筆下“、”席德是誰“這些問題,漸漸過渡到對書中的每一個哲學問題的認真思考以及提出疑問,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讀者心靈逐漸成長,更趨於一個完整的”人“,一個區別於植物、動物的高等生物——人,而當中的區別就是人具有理性。

讀過《蘇菲的世界》,不難發現從古到今,哲學家們從沒忽略過對理性的思考。哲學在本質上是理性的事業。當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哲人泰勒士宣佈“水是萬物的始基”時,泰勒士就在運用他的理性,“水是萬物的始基”這個判斷無疑地是一個理性判斷。何爲理性?斯多葛學派認爲理性是神的屬性和人的本性;唯理性論把理性看做是知識的源泉,只有理性纔是可靠的;十八世紀的法國唯物主義者認爲,凡是符合人性的就是理性,主張把理性作爲衡量一切現存事物的尺度,建立一個永恆正義的理性王國;在德國古典哲學中,把理性和知性相對,作爲認識的一個階段。柏拉圖認爲,理性是永恆不變的,而且是宇宙共通的。也就是說,理性並不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思考行爲、方式,而是人對所有事物客觀、正確的分析與判斷,世間萬物本來就有其既定的概念、形式,不會因爲人類的不同理解而改變,理性就是對這個概念、形式的正確認識。理性不會“因人而異”,所以說,“男人和女人具有不一樣的理性”根本就是無稽之談。

蘇格拉底認爲,真正的智慧來自內心,指的就是我們的理性。我們要知道,智慧不同於知識,它是人類思考、分析、探求真理的能力,需要人自身的領悟而來,同時,理性還是人獲得知識的基礎,不經理性思考而麻木接受的知識,只能算是大腦裏一堆毫無意義的文字。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16

首先,在這裏要誠實的說明一下《蘇菲的世界》這本書只看了一部分,但根據原着拍成的電影是認認真真的看完了。文字的細膩與電影的真實給了我不一樣的感受。下面,我用文字把這種感受表達出來。

最初接到這本書,大致掃了一眼,"恩,是關於哲學的。"心裏想着:"關於哲學的書籍肯定是枯燥無味的脫離現實的一些大道理。"事實證明我的想法完全錯誤。這本書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帶領我們進入了智慧的哲學的世界。

蘇菲,一個14歲的小女孩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一封神祕的信件: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些看似簡單卻又難以啓齒的問題引領着她在哲學的世界裏探索。蘇菲在試圖揭開謎底的過程中,結識了她的導師--艾伯特。憑藉着神祕的不可思議的力量,兩人遊歷了從古至今的哲學殿堂。從神話,命運講到啓蒙;從蘇格拉底講到康德再到馬克思;從中世紀講到文藝復興再講到我們的時代。內容有系統的、紀年體般的展開,涵蓋着各種哲學思潮的人物和思想。使我們跟隨着他們的腳步一同重溫西方哲學史,人類文明史。

文中的兩對人物蘇菲和艾伯特,席德和少校交叉的出現,似真實又似虛幻。如同一部偵探片處處暗藏玄機,引人入勝。

"蘇菲"是"智慧"的意思,蘇菲的世界就是智慧的世界。誠然,我從中也學到了不少。蘇菲的執着,勇敢,善於思考無時不令我敬佩。在一次次探索中,蘇菲也一點點成長。到最後,電影中的小蘇菲說:"我在想席德和她的父親,我們比他們長壽,他們只是人類。而我們,我們是思想,永垂不朽的形式。我們會永遠生存下去。"艾伯特驚喜的大叫:"思想!柏拉圖?蘇菲,你成爲了正真的哲學家。"是的,我們只是歷史中的過客,百年後我們的形體會灰飛煙滅,百年後或許沒有人會想起我們。但是我們所留下的偉大的思想會隨着時間的流逝一次一次的被後人們證明。"Cogitoergosum--我思故我在。"

政治書上說: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整個世界就像只小白兔,而我們人類則是寄居在兔子皮毛深處的微生蟲。"哲學家們站在兔毛的頂端想要努力的看清整個世界。每一個哲學家並不是精通萬事萬物,他們只是在自己的領域做的比較突出,比如自然派哲學家,比如柏拉圖。而我們,只需腳踏實地的把目前該做的學習用心做好,長大後,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有所作爲,這就足矣。

沒有看完整本書,我感到很遺憾。但爲了完成作業而看書,也不是我所想要的。找個時間,靜靜的坐下來,翻開手中這本書,細細的品味,從中挖掘出生命的價值。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17

一個叫蘇菲的女孩在放學的路上收到了一封沒有名字的信,上面寫道:“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從這以後蘇菲不停的會收到這種神祕的來信,每次那封神祕的來信的內容都是不一樣的,於是,他就這樣默默的在一位神祕的導師指引下,思考導師提出的問題,因爲她也很好奇,她企圖解開這些令她費解的問題,但是事實的真相遠遠超出了她的想象,就這樣,她在一步一步的探索……

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許多平常很疑惑的問題,原本我以爲他是一個不符合實際的“學問”,直到我看懂了他,才豁然明白他的偉大之處,我也認爲了這是一門哲學而不是科學,他是心理上的一種感受,他不能用數學公式來計算,也不能用科學現象來解釋,哲學的世界有太多的奧妙可以值得我們去探索,每一次的發現就是對我們人生的領悟,蘇菲的名字在希臘文中是智慧的意思,本意即是‘愛智’,不過也有人說,智慧是哲學的本質,而人生是哲學的外在意義。蘇菲是一個有智慧的女孩子,她運用自己天生的悟性與後天的知識積累,一步一步發現這個世界,在我看來哲學也是一種讓我們成長的一個支點,值得我們去探索和發現,他的價值是不可用金錢來衡量的。

在我們現代充滿競爭和壓力的環境中,有幾個人會想到‘善待’自己的生活呢?除了每天上班下班面對陌生的面孔和沒有表情的手機,漸漸的,我們的生活變得乏味枯燥,覺得很沒有意思,每天做着重複的工作,有幾個人會對這些東西感興趣呢?

所以,就現在,讓我們放下匆忙的腳步去發現身邊的美,去感受這個神奇的世界,充實感自己的生活,帶着好奇心去探索和發現,你會覺得一切事情都這麼神祕到又很美好,你不在枯燥,生活不再乏味,讓我們得生活多姿多彩起來,面對陽光充滿想象,就像蘇菲一樣擁有智慧和善於發現的心情。

沒有想不到的只有做不到的,這句話是一直是我奮鬥的動力,我們要有自己的想法,未來的路還很長,不怕我們失敗就怕我們沒有去想的勇氣,更別說做了,未來的路還很長,我沒誰也想不到下一秒會發生什麼,那還不如上我們把這一秒過的夠精彩,幸福其實就在下個路口等着你,讓我們收拾心情整裝出發。

當我瞭解哲學以後我感覺他就存在我的身邊,其實我沒有什麼把握能夠徹底瞭解世界和生命,可是我想只要自己想去做,自己快樂,那麼什麼都是有意義的,我們應該對自己的生活負責,應該知道我們究竟想過什麼樣的生活,人生就這麼長,我們不能無所謂的活着,像一個沒有靈魂的軀體。

蘇菲的世界是一個神奇的世界,充滿智慧的世界,它將會喚醒每一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讚歎以及對人生的終根意義和對人生的好奇。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18

《蘇菲的世界》採用人物對話講故事的形式將歐洲哲學史的起源及發展歷程生動形象的呈現給讀者。

書中使我印象最深的第一觀點是“哲學家要時時刻刻保持好奇心,好奇心是哲學家必備的要素之一”。

書中介紹了哲學經早期的自然派,歷經古典派、理性主義、經驗主義、浪漫主義……至最近的生態哲學,正是歷代哲學家對自然和世界的無限好奇心促進了人們對大自然及世界認識的不斷進步,促進了社會及科學的發展。

很多哲學大師如蘇格拉底、布魯諾等爲了哲學及他們心中的信仰而獻身,正是他們這種不服權威,不固守成規才激勵人們對目前的狀態及心中一直奉爲神聖的信仰引發思考,進行批判,從而使人們的眼界及信仰不斷的更新,逐步走出愚昧無知的狀態。

哲學雖然與科學屬於兩個不同的分支,在目前看來哲學也遠遠沒有科學重要,但就人類歷史發展的整個歷程來看,哲學發揮着與科學同等重要的作用,哲學首先促進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思想觀念的改變促進人們用科學的方式去改變生活。

第二個使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們不是要每個人都成爲哲學家,但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採用哲學的思維去思考,去生活。”

隨着年齡的增長,人們越來越習慣於墨守成規,機械式的忙忙碌碌着每一天,大腦已經處於停滯狀態,對什麼事情都感覺理所應當,不再關心事情的背後及真實原因。對新鮮事物也失去了最基本的好奇心。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對生活中發生的每件事情都採用哲學的思考方式,多問幾個爲什麼,對錶象事情采取更深入的批判性的哲學思維。

我們處理生活及工作中的問題會更加徹底,更加深入,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也會取得更大的成就。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19

世界就像魔術師帽子裏面的小白兔,所有人都生活在安逸的毛皮底部,僅有哲學家纔會踏上危險的旅程,努力地回到毛皮頂端,探索世界的奧祕。

還沒開始讀這本書時,“無聊,枯燥,難以理解”這些詞不斷地浮此刻我的眼前。在我的心裏,哲學是個十分枯燥的學問,在哲學的世界裏,每一天只會被無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所環繞。

可是事實證明,我錯了,大錯特錯。這本書,拋去了傳統哲學的枯燥與無味,將難以理解的哲學問題分化成一個個易於理解,貼近生活的例子,將哲學簡單化,實際化,碎片化。

從自然哲學家到理性哲學家;從希臘到羅馬;從文藝復興到啓蒙運動;這本僅僅厚達2cm的蘇菲的世界竟然濃縮了西方近幾千年的哲學歷史,並且還吸收了來自各個時期的著名哲學家的理念。

可是在這浩如煙海的哲學家中,最令我眼前一亮的,最受益匪淺的是他,將整個世界分爲理性世界合感官世界的獨具一格的柏拉圖。

僅有它將紛繁複雜的世界簡化成薑餅人和模具的關係。即使用一個模具做出的薑餅人也會有或多或少的不一樣,可是他們均有一個共同點能讓他人一眼便能認出他是薑餅人。這邊是理性世界合感官世界界的區別。在物質世界的背後,必須有一個“真實”的存在,這便是“理型的世界”,而這其中包含存在於自然界各種和現象背後永恆不變的模式。而感官世界則是理性世界不斷演變構成的擁有具體特徵的世界。

其次,他亦是哲學聯繫在一齊的第一人。人由三個主要部分組成,分別是頭、胸、腹。人的靈魂亦是如此。“理性”屬於頭部的本事,“意識”屬於胸部的本事。“慾望”屬於腹部的本事。柏拉圖認爲理性追求智慧,一向追求勇氣,慾望必須加強阻遏。對於當時的時代而言,這真的是一個首創性的思想,真的是令我十分的欽佩,這不用的加深了我對哲學的愛與追求。

可是,最令我佩服的是柏拉圖對女性的認知。他認爲國家若不教育並訓練其女性國民,就好像一個人只會鍛鍊右臂,不鍛鍊左臂一般。他把女性比作是一個人的左臂,這正間接地肯定了女性在社會中該有的地位,暗藏着早期的“男女平等”的意味可見,在思想是多麼的不易啊?

蘇菲的世界,亦是智慧的世界,是夢的世界。他會喚醒每個人你心深處對生命的讚歎與對人生意義的關懷和好奇。

你是誰?

世界從何而來?

他會帶領芸芸衆生走向哲學的殿堂,不斷豐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20

古人云“鳳凰引火自焚換來新生,我捨棄過去換來嶄新的生活。”千年輪迴,道不出我的惆悵,若有一場大火,寧自投燃鬢,不自懊怨,定是焚書坑儒那場藍色的火焰,雨澆不盡,風吹不去。

《蘇菲的世界》是一本書,更是一個世界。它給予你的是一種思考人生的哲學。我愛它,又想棄之於它,因爲我想要擁有自己的世界。

這本書至今已經溫讀兩遍。第一遍,尚且年幼,悟不盡內涵;第二遍,雖稱不及成熟,卻也擁有了自己對世界的審美觀。

我不知道自己因爲什麼的存在而存在;不知道爲何要提筆寫下下文;可能想表達的就是一種感覺吧。是的,我在尋找。

獨自熱忱着一腔熱情,獨自堅定地相信“這個世界上不存在“因爲”,但是擁有無數個“可能”。用一百個設想去假設,用一千次嘗試去實現,用一萬次尋找去發現——

“我”爲何而存在。

走過了一片片土地,去尋找另外的自己。在落日餘暉中聆聽禪房的鐘聲;在海下七、八米的地方飄浮尋覓海洋的心跳;在臺灣小鎮騎自行車漫步林間聽樹與風的歌。在巴黎街頭,在威尼斯小巷,在麗江古街,在泰山古寺,渴望在下個街角,遇見可愛的“你”,帥氣的“他”,未知的“我”。

從每個人的眼睛中,去尋找。我看到了明亮的眼睛,深邃的眼睛,低沉的眼睛,頹廢的,無奈的,朦朧的,渴望救贖的;我發現了好多的“我”,快樂,悲傷,冷淡,親切,殘忍,善良,成功,失敗,然後我一次次的重新認識了自己。

我們像錶盤上的錶針,看着時間流逝,又不知愛惜,就如你不知道你爲何而來。好在,現在,您還年輕,可以讓我走到你背後,輕輕拍拍你的肩頭說:

“嗨,朋友,趁着年輕,出去走走,看看,認識認識自己吧”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我從不相信“命運是上帝安排的”這類的“鬼話”,那都是一些沒有勇氣面對自己的人的自圓其說。我只相信一句話“路,是人走出來的。人生的悲哀在於沉溺於過去的塵埃,模糊着當下的足跡,丟棄了攀高的階梯。”

你問我,找到了嗎?

可能還沒有,但至少,我可以問心無愧地對你說:我是謝小天,我爲自己來,也爲自己去。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21

閱讀這本書純粹是偶然而不是必然。在讀之前,我並不確定自己能否真正地讀進去或者看完它,儘管它是一本暢銷書。因爲在閱讀這本書之前,對於哲學這個詞,我的感覺是陌生並且遙遠的。

“你是誰”,這是第一封神祕來信上的三個字。蘇菲收到信後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而正在閱讀的我不禁也開始思考這個問題。是的,我究竟是誰呢?

每天都會有成千上萬的人在回答這個問題。因爲最起碼的,這是自我介紹時必須要回答的問題。然而靜下心來思考,答案很肯定,卻又似乎沒那麼簡單。舉個例子,我是我,但如果我換了個名字,或着我的長相併不像現在這樣,那麼我是不是就不是我了呢?人是不是真的有靈魂,如果真是這樣,我只是存在於某一個身體裏,其實靈魂與思想纔是真正的我,到底是不是這樣呢?

我生活的地球是茫茫宇宙中及其微小的一個星球,而我們都只是宇宙中非常渺小的存在,甚至可以說渺小到可以忽略不計的存在。地球少了任何一個人,也不會停止轉動。那我該怎樣讓這個世界記住我,記住我是誰呢?

我思考了很久,只能回答自己說:我就是現在的我。除此之外,我找不到其他詞語來解釋我到底是誰。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22

哲學是什麼?在以前就聽過“哲學”這個詞語,但是從來就未仔細想過它是什麼,看過《蘇菲的世界》後,雖然不是很確定,但是也算知道了些。

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神祕的一封信。“——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這些問題就是那些對哲學有興趣的人所要探討的,乃是自地球有人類以來,人們就辯論不休的問題。不是日常生活中那些瑣碎小事,這些像是宇宙、地球與生命是如何產生的之類的問題,這是每一個文化人都關心的問題。雖然看起來它好想和日常生活沒有任何關係,你也無法在百科全書上找到像是“上帝是否存在”這類的問題,但是當每一個人基本的生活需求都滿足了,還有一些東西是每個人都需要的,那就是:明白我們是誰,爲何會在這裏。

“要成爲一個優秀的哲學家,只有一個條件:要有好奇心。”這也是爲什麼孩子是天生的哲學家,他們有一顆赤子之心,一顆尚未被世界磨平的心。兩千多年前,一位古希臘哲學家認爲,哲學之所以產生是因爲人們有好奇心,人們多於爲什麼會活着這件事非常驚訝,因此這些哲學問題產生了。

關於書中提到的魔術師從帽子中變出小兔子的小把戲,可以藉此打個比方,這世界就像是魔術師從他帽子里拉出來的那隻白兔,只是這隻白兔體積極大,因此這個過程要持續好長時間。所有的生物都生於兔子毛的頂端,他們開始時會對這場戲法感到不可思議,但隨着年紀漸長,他們會愈深入兔子毛皮的深處。畢竟比起脆弱的兔毛頂端,他們更喜歡安逸的毛皮深處。但只有哲學家例外,他們會踏上這危險的旅途,雖然中途有人掉了下來,但從那遙遠的古希臘到現在,仍有不少人努力往上爬。

從我們被母親生下的那刻起,我們漸漸長大,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左顧右盼,好奇地想觸摸每一樣東西。所以如果是一個小孩子和大人看到石頭浮在空中後,吃驚的一定是那個大人。孩子們會對一樣東西表現出幾百次的好奇,直到逐漸習慣,變得像那些大人一樣。這真是一件極其悲哀的事,在他們未具有哲學性思想前,他們就喪失了最重要的要素——好奇心。習慣真是件可怕的事情,想到人們對於日常小事斤斤計較,而對這類更重要的問題視而不見,就不免想到未來到底會怎樣。

如果你去問一個人(尤其是大人)“世界從何而來”這樣的問題,他們一定會用奇怪的眼神打量你,然後也不會認真回答他。只是因爲這種問題似乎沒意義,大家都認爲世界的存在不是理所當然麼。這樣一說好像很嚴重,可這就是眼下的事實

不會過分習慣這個世界,有好奇心,這就是哲學家。如果無法判斷你是孩子還是哲學家,那麼你已經過於習慣這個世界了,以至於不會對他感到驚訝了。

蘇菲在14歲的時候在神祕人的帶領下去嘗試思考這個世界,就像在她前往兔子皮毛的途中,被神祕人攔下,帶回到兔毛頂端。我現在剛好也是14歲,雖然無法有和她一樣的經歷,但這樣一本書無非也是一個警告。

像孩子那樣看世界,不被生活磨平棱角,不會變的圓滑世故,保持對一切的好奇心,不過分習慣這個世界,這是14歲開始我看到的新的生活定義。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23

窗外,雨淅瀝瀝,正是讀書的意境。我坐在窗前,細細琢磨着喬斯坦·賈德的《蘇菲的世界》,感受着蘇菲的神奇經歷,品味其中一些深刻的哲理。書中語言幽默,卻將深奧的哲理闡述得淋漓盡致。認真品讀,只覺收益頗深。

“你是誰?”第一次看到這個問題,蘇菲迷惑了,我也不禁啞然失笑。蘇菲就是蘇菲,我就是我,我就是孔韞秋呀!一頁頁往下翻閱,跟隨着蘇菲哲學性的思考,我也漸漸開始思考:那個叫孔韞秋的人又是誰呢?如果我換了一個名字,那麼我是否變成另一個人了呢?

就在我爲這個問題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另一個問題又接踵而至,“世界從何而來”?不用說,沒有人真正知道。不過我也覺得這個問題的確是應該問的。在我的認識裏,世界只不過是太空中一個小小的星球,然而太空又是打哪兒來的呢?我站起身來,在屋裏來回地踱着步,望着屋外細密的雨霧,在腦海裏搜尋着。也許太空是早就存在的,可現存的每一件事物都有個開始吧?因此,太空一定是在某個時刻由另外一個物質造成的。那另一種物質又是什麼呢?

望着窗外的雨,心久久沉浸在書中,我琢磨着好奇心、生命的意義等哲學話題,和笛卡爾、蘇格拉底等哲學家對話,感覺自己和先前的自己好像變得不一樣了。以前的我關心的只是吃飯睡覺、考試分數等等,就如同寄生在魔術師帽子裏變出來的兔子毛上的小小生物,墜落到了兔毛的最低端,習慣了便無心再往上爬,它自然到不了頂尖,看不見另一片更爲廣闊的世界。這是何其的悲哀!更悲哀的是,習慣了這一切的我們並未察覺這份悲哀。哲學也就這樣遠離着我們。

閱讀良久,輕輕將書合上,思緒萬千。此刻,我坐在書桌前,竟然會時不時地回頭看自己的身後,試圖搜尋蘇菲的身影。蘇菲會不會正站在我的身旁,手舉扳鉗,準備敲我的頭,以便顯示她的存在?但即使她確實存在,真的從少校的故事中逃脫了出來,我卻無論如何看不到她。

雨還在淅淅瀝瀝地下着,我靜靜地站在窗前,琢磨《蘇菲的世界》。這本書是一部哲學啓蒙書,但並不僅僅是哲學而已,除此之外,還有思考。對人生,對世界,對社會……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24

哲學,作爲人類精神的象徵,從古至今都披着神聖的面紗。人們雖滿懷敬仰之心,卻很少能看到它的真實面目,因爲它博大精深,融人類千年之史,匯世界百家之言。祖先賜予的精神遺產隨着歲月的積澱愈發深不可測。無數哲人前赴後繼著書立傳,試圖爲世界展現一幅壯麗雄渾的哲學全景圖。百家爭鳴,豐富了哲學的內涵,勾勒全景圖又增添了新的難題。於是,千百年來,哲學似滾動的雪球不斷變大,而人類只能管中窺豹似地欣賞奇峯一角。

然而有這樣一本書,它並沒有用崇論宏議來解釋哲學的深奧,而是以講故事的方法介紹了一位又一位哲學家,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向讀者展示了哲學從古至今的發展歷程。這本書就是喬斯坦·賈德的《蘇菲的世界》。作者在文中創造了兩對人物:少女蘇菲和她的哲學老師艾伯特;少女席德和她的父親。這兩對人物的真真假假,虛虛實實,讓我在撲朔迷離中跟着作者一路去思考“我們是誰”,“我們爲何在這裏”這些問題。

年少的蘇菲跟隨着一封封神祕的來信,不知不覺地開始了她的哲學課。我也彷彿如蘇菲一樣沿着歷史的足跡瀏覽歷代哲人的精闢論述。從哲學的搖籃雅典出發,感受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魅力,盡情沐浴文藝復興的和煦陽光,欣賞達·芬奇的繪畫,莎士比亞的戲劇,沉醉於巴洛克強烈反差的藝術氛圍之中。忘卻了塵世的喧囂,只覺真理的偉大和藝術的魅力。隨後,穿梭於資產階級革命的硝煙中,體味現代哲學的曙光。面對笛卡兒、史賓諾沙、洛克、休姆、柏克萊等一連串現代哲學的開山鼻祖,我們還來不及抒發心中的崇敬之情,啓蒙運動的先驅便闖進了歷史的大舞臺。飛速發展的工業推動着歷史的車輪駛入了嶄新的軌道;時代的更替造就了更多的哲學巨人。黑格爾、康德秉承了日耳曼人的理性,也把法蘭西人的浪漫發揮到了極致。而後馬克思的《資本論》、達爾文的《進化論》、佛洛伊德的《夢的解析》———三位偉人、三部鉅著掀起了三個領域的革命巨浪,開創了一個全新的世界。當你把一個又一個哲學家和他們的故事及理論連接起來,就會發現西方哲學史已經變成一條河,雖曲折蜿蜒,但源遠流長,靜靜流淌,而且清澈得一眼就可以見底。

讀完這本書,我們不得不感嘆作者實在是一位闡釋與表現的高手,他居然讓人像讀偵探小說般地把幾千年的哲學史一口氣讀下去。其中,給我感受最深的是有關雅典哲學家蘇格拉底的故事。在公元前400多年時出現了一位對歐洲思想有重大影響的人物———蘇格拉底。他的高明之處在於和人談話能夠不斷揭露人們思想上的弱點,令人可以領悟哲學的真理。然而對某些人而言,這樣的談話無疑是當衆揭醜,併成爲衆人的笑柄,對於那些有頭有臉的人,當然就更難以接受。公元前399年,他被指控“宣揚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而被處以死刑。他本可以懇求陪審團手下留情,免於一死,但是他沒有這樣做,因爲他重視良心與真理,即便付出生命,他那種爲了真理而戰,爲真理而犧牲的精神使我深深佩服。

作者通過這本書告訴我們哲學是什麼,在哪裏,多麼有趣,又多麼奇怪。你會理解,所謂哲學,並不是某些人“吃飽了撐的玩兒”的把戲,而是人類對自己、對周圍的世界永恆的叩問。這本書的最大意義在於,它不僅能喚醒人們內心深處對生命的禮讚、對人生的關心與好奇,而且也爲我們每一個人的成長———生命從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進入覺悟,點燃了一盞盞明亮的航燈。其實,哲學是最貼近現實生活的,它是“關於天底下每個人都關心的一些問題的學科”。它所要解決的都是還沒有科學方法可以證明的問題,諸如“善與惡”,“美與醜”,“生與死”,“秩序與自由”等之間的關係。在我們這個世界,如果僅有科學而無哲學,僅有事實而無洞察力和價值觀,是不能使我們免於浩劫的。科學給予我們知識,而哲學給予我們智慧。蘇菲的世界,智慧的世界,精神的世界。我相信只要我們也像文中的主人公蘇菲那樣有着積極處世心態和樂於思考的精神,我們也能像她那樣在這個精彩的世界裏收穫很多很多。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25

今天,緊趕慢趕的看完了《蘇菲的世界》,莫名有種看各種書玩“套娃”的感覺。《蘇菲的世界》用最簡單的語言爲我們介紹了哲學的發展,幾個哲學中有名的“派別”。用席德父親的話來說,就是他專門寫給青少年的一本哲學書,作爲孩子的“哲學啓蒙”。我個人的觀點是,全書最難的地方就在於艾伯特教給蘇菲的哲學知識。但我們只要稍微動動腦筋,就可以理解其中的意思,這是全書的核心部分。不過有一點我和席德一樣不太懂:爲什麼自己丟的東西會跑到父親寄給自己的書中,還會被蘇菲撿到。這應該是席德父親故意製造出的巧合,可我的邏輯就是想不通,覺得哪不對勁兒。

我解釋一下,在開頭中說的“套娃”即“書中書”。我們在書外,看席德和他的上校父親;席德在書中,看蘇菲和艾伯特;席德書中的蘇菲又在看一本寫自己的故事——《蘇菲的世界》。順帶一提,《蘇菲的世界》還包括《小紅帽》《愛麗絲漫遊奇境》等家喻戶曉的童話故事,看見這些“熟面孔”,有沒有眼前一亮呢?

蘇菲的世界是一個神奇的世界,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當我們還是孩子時,曾用好奇的眼光打量周圍,思考一些奇奇怪怪的問題。如今,我們還未滑到兔子毛深處,開始往上爬還不晚。魔術師的面目一定會有一羣充滿了好奇心的人們發現。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26

對於任何一名哲學初學者而言,我們時常會困惑於哲學的深奧,痛恨於哲學將事物的辯證性地反覆贅述,冗長的文段,晦澀的理解,種種因素,往往會讓我們對哲學望而卻步,站在哲學的大門前,猶豫徘徊。我們究竟是要帶着目的性地完成對哲學的探討,還是依靠主觀能動性去探尋事物因果?你真正愛上過哲學嗎?我們常常難於解答自己心中的疑惑,這又是爲什麼?

喬斯坦·賈德所寫的《蘇菲的世界》一書中說到過這樣的一句話“總的來說,人們不太注意哲學家,他們太懶了,他們不知道哲學家開始了危險的旅程”。事實真的如此嗎?然而我想說的是:“並不是!”雖然人們公認真理只存在於少部分人的手上,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過對真理的發問,童年時期,簡單的“我是誰”“我從哪裏來”……都是哲學性問題。對於曾經同真理擦肩的人們而言,他們或許是因爲根本不知道這是關乎哲學的東西。由於生活中缺乏啓迪,探索真理成爲了少數人的信仰,因此真理成爲了一種高深的事物。

對於《蘇菲的世界》這一本哲學性著作,《新聞週刊》(國際版)評價到“這是一個將學術作品通俗化的傑出範例——對於未曾修習哲學概論者而言,本書是最佳的入門讀物”。的確,當我帶着一種對哲學崇高的敬意首次翻開這本著作時,我驚歎於喬斯坦·賈德的天才化寫法使得哲學通俗化。他彷彿是在召喚哲學初學者們遊覽於哲學的沃土之上,不用擔心嚴寒冰霜將真理凍結,因爲哲學的大門永遠會在你伸出雙手時自覺開啓。

在近乎一個月的自律閱讀後,長達45萬字的長篇小說《蘇菲的世界》,在物質化層面上可以說是圓滿完結,但在思維化層面上,它卻是不朽的,仍在延續。關上讀物,我在知乎上問了這樣一個問題:“通俗化”是《蘇菲的世界》成功的主要原因嗎?一名“沙發”(即由於被點贊較多而居於首位的言論)網友的回答,吸引了我的眼球。他說:“《蘇菲的世界》是一本寫給15歲青少年關於哲學啓蒙的圖書,世界文壇對《蘇菲的世界》的介紹和評論主要圍繞於該書將哲學的通俗化。它能作爲一部優秀的哲學入門讀物而廣爲人知,或許就是因爲這個原因。”但是,轉念一想,世界上那麼多的哲學家,他們在出版讀物時,肯定也嘗試過“通俗化”這一行文技巧。爲證實這一猜想,我在百度上搜索了近四十年來的哲學性著作,驚訝地發現,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裏,曾有一大批同《蘇菲的世界》一樣將哲學通俗化的作品。那麼,問題來了,爲什麼它們都沒有像《蘇菲的世界》那樣取得成功?所以,在這裏,我想就小說“《蘇菲的世界》究竟採用了何種方法,在玩轉通俗化這一概念時,能夠甩尾其餘人,成爲哲學小說史上的泥石流”這一問題來表達我的看法。

在探討這一問題之前,先允許我對這部小說的概要進行梳理。故事發生在挪威的一座小城,14歲的少女蘇菲同其母親居住,蘇菲的父親是一艘大油輪的船長,常年出海,僅憑書信與其妻女聯繫。在蘇菲15歲生日臨近時,她在家裏收到兩封神祕信件,裏面寫有兩個問題: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蘇菲好奇這些問題,但更好奇來信者,她期待來信。最後,在會說話的漢密士的牽引下,自稱哲學家的艾伯特終於出現在她的面前,並開始教她哲學史。有趣的是,授課方式全憑信函!一封信一般講解一個時期的哲學,或是介紹一個西方代表性的哲學家。在這位神祕導師的帶領下,蘇菲走進了古希臘、中世紀、文藝復興、法國大革命、十月革命等影響人類命運的各個時期,思索哲學和藝術的真諦。穿插在其中的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笛卡爾、史賓諾莎、休姆、康德、黑格爾、祁克果、馬克思、達爾文和弗洛伊德等偉大哲學家。在蘇菲與艾伯特的故事裏,明信片裏寫着的“轉交席德”以及艾伯特常常誤稱蘇菲爲席德……讓蘇菲無時無刻不想探查所謂“席德”的真實身份。在小說進行到一半的時候,場景突然切換爲席德的臥室,席德竟與蘇菲如複製般的相像!在描寫有關席德的生活情節時,透過席德同父親的電話交流,故事真相漸漸浮出水面。所謂席德的父親,其實是挪威聯合國部隊駐紮在黎巴嫩的上校,他熱愛哲學和寫作,而《蘇菲的世界》一書正是他爲女兒席德準備的15歲生日禮物,他希望藉此激發女兒對哲學的興趣。在蘇菲的世界中,蘇菲、她的媽媽、她的朋友和哲學家都是上校筆下的小說人物。當然,小說中的一些背景,包括故事地點、事件等實際上都來自於席德的現實世界。席德閱讀一章又一章的關於蘇菲與哲學的故事,而蘇菲的世界又與席德的世界產生交叉重疊。

讀到這裏,以上的問題似乎也有了答案。喬斯坦·賈德善於從平凡的生活中取材,借少女蘇菲學習哲學的多樣方式帶讀者進入“通俗化”的哲學世界。但它也並是一本單純的哲學小說,在我的認知程度上,它類似於一種魔幻型小說,將虛假的事物進行近一步地虛無,從而讓人剝離現實層面,投入極大的腦力來辯證自己所處世界的真實性。所謂“小說中的小說,小說中的講義”大抵上便是它成功的重要原因。當你讀到一半時,你會發現《蘇菲的世界》是少校送給自己女兒席德的禮物,即蘇菲是虛幻的人物,元小說概念由此證實,也正因此,現實世界開始神祕化,書本上的內容吊足了他們的胃口。當童話、歷史、宇宙……一切人類思維所能想象到的問題像雨珠一樣傾泄而下時,講義的枯燥乏味被人們忘卻,因爲它以講故事爲主體,忽略了所謂的形式,也由此套住了讀者寓學於樂的“味口”。

此外,文章內容的豐富也不可小覷,可以說,這本書就像是一個西方哲學家的薈萃館,在這裏,留於史冊上的哲學家們都會出來發表他對於哲學的觀點。柏拉圖的理型論、德謨克里特斯的原子虛空論、笛卡爾的方法論、康德的因果率、黑格爾的辯證觀、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這些不僅僅是哲學的世界,更是人類進化的象徵。當我們沉下心來靜靜閱讀時,作爲一個當代人,你一定會對歷史產生一種敬畏感。前人的智慧原本是不可“竊取的”,但是文明告訴我們,這是一種學習與繼承。所謂“歷史的過客”總要留下些什麼來證明他們的存在,而我們也是如此。因此,當哲學上的饕餮盛宴赤裸裸地公之於衆時,讀者們定然會如飢似渴般地汲取。

拋去小說哲學上的內容豐盈這一特點,作家喬斯坦·賈德的巧妙的敘事手法也十分另人贊服。關於哲學的問題,喬斯坦·賈德總是在故事前讓讀者思考“爲什麼”,然後再通過故事解答“爲什麼”。比如,小說開篇蘇菲在毫無目的的前提下思考兩個問題,這樣也可以帶動讀者同其一起思考,更好地發散思維,自由暢想。他的這種寫作手法,有利於打開我們閉塞的思想之窗,讓我們原本的思維天性得到復甦,通過“哲學”的大門,去找尋屬於自己的智慧。

在蘇菲與神祕哲學老師艾伯特之間的交流互動和上校與女兒席德間的對白的相互切換中,我們不難發現小說情節的進展也具有一定的哲學性質。這也是它在“通俗化”的同時表現出哲學無處不在的一個典例。《蘇菲的世界》屬於一種“嵌套式”的結構,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類似於“莊周夢蝶”般撲朔迷離。雖然我們都知道蘇菲和艾伯特只是上校創造的“人物”,他們只是活在上校寫的《蘇菲的世界》這本書裏,但是當上校的女兒席德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卻真切感受到了蘇菲的存在,甚至相信是一種真的存在。那麼,所謂“影子”的蘇菲到底存不存在呢?席德的世界就一定是真實的嗎?是否所謂的席德也是某一個“上校”創造的呢?就像蘇菲說的:“假如上帝創造了人類,那麼上帝肯定也由另一種東西創造……到底什麼纔是世界的本源?”上帝可以設定人的命運,但卻無法時時刻刻掌握人的思想和行動,尤其是思想。很多情節對應了弗洛伊德關於夢境和潛意識的理論。但實際上,不管是蘇菲和艾伯特,還是上校與席德,都只不過是《蘇菲的世界》的作者喬斯坦賈德筆下的虛構人物而已。那麼,面對這種類似“生命的虛無”時,我們作爲其中的芸芸衆生,又該如何自處呢?在《蘇菲的世界》一書結尾部分,蘇菲和艾伯特的“逃離”爲我們解答了這一問題。

認真讀完《蘇菲的世界》後,我對自身學習哲學的方法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從前,我僅僅只是針對一些著名哲學家的思想來進行哲學方面的學習,想着憑“最優思想”而少走彎路,可是到最後,我發現自己在哲學學習的道路上逐漸脫軌,彷彿成爲一個機器,只會去記錄思想的機器,這不僅使我對哲學發展缺乏整體上的感知,更讓我對哲學有了一種“生疏感”。或許是一種所謂的“能量守恆”讓我在歷經失敗之後尋得希望,《蘇菲的世界》展現給世人的“通俗化”不僅勾起了我對哲學的興致,同時也助力我在學習哲學的道路上勇敢前行!在此,以筆墨的形式,我真誠地希望每一個愛好哲學的初學者們都能夠利用自身的空餘時間,好好地讀讀這一本優秀讀物——《蘇菲的世界》。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27

“就在這時,門鈴響了,叫我打開門拿包裹。”索菲關上門打開信封......

蘇非用手指着一個鏡子裏的自己說:“你是誰?”此時蘇非和我的腦子裏沒有想得是一樣的:我是誰?不用說,我是莊子婷,可是我們這個叫莊子婷的人來說又是誰?是我。得,又繞回去了:我是誰?我居然可以不知道他們自己是誰,這不是太可笑行爲了嗎?我甚至導致無法去決定學生自己的長相、父母、家族,我更沒有進行選擇通過自己是人還是獸的權利,這不是中國太不應該合理發展了嗎?但這些問題卻是我不得存在不接受的事實。

“世界從何而來?”我不知道。老實說,到目前爲止還沒有人真正知道,對吧?

哲學問題是不可改變的嗎?是也不是。關於宇宙這樣的事物的起源,以及各種類似的問題,這些問題已經困擾了人類數千年,我想不出有誰能夠解答這些問題,人類也永遠不會停止思考和探索。與此同時,隨着人類時代的發展和生活的巨大變化,每天都會出現新的問題,機器人會有洞察力嗎?人腦是怎麼工作的?人和機器的本質區別是什麼?

這些問題是很頭疼的燃燒,和我們說可以實時得到解決。要保護地球的生物多樣性,我們應該徹底改變自己的思維,生活模式的方式,我們生活在作爲生活的中心,地球的宇宙一樣可笑中心的時代。對我們來說,那一刻自然是最重要的,最顯著,但這並不意味着未來並不重要,因爲我們現在應該尊重未來的同樣的尊重。

我們是生活的主角,人類社會則是一個地球的主角。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28

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

可以通過想象,這兩個哲學社會問題會成爲縈繞全書甚至需要我們自己人生的疑問,因爲他們這是對終極的拷問,對本源的發問。

——你是誰?

當14歲的索菲收到這封信時,她一定很開心。但她第二次想的時候,她很困惑。我是誰?她走到鏡子前,想象自己不是蘇菲,叫莉莉。試着把自己叫到鏡子前眨眼,但不起作用。所以在哲學課上,問題就像影子一樣,纏着她。最後,她發現事情比她想象的還要奇怪。她,蘇菲,是少校爲慶祝希德十五歲生日而虛構的人物,少校控制着她的思想和行動。但更諷刺的是,少校,他創造了蘇菲的世界,但他是由我們創造的。

這故事就像個無底洞。很神奇,但也讓我們思考。我們也是被創造出來,住在另一個生物的腦子裏的嗎?那我們是什麼?單純的人?還是作家小說裏的人物?還是一場夢?我們有自我意識嗎?還是有人在控制局面?這個人就是我們所說的命運嗎?這本書給出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局,但是這個問題有很多答案。在哲學史上,成千上萬的大師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我認爲最有洞察力的是法國哲學家笛卡爾的哲學思想:我思故我在。這就是爲什麼我們一輩子都在問問題,弄清楚我們到底是誰。

——世界從哪裏來?

信光我的立場,有五六百的書,這些圖書的圖書世界。試想一下,我們生活在一個巨大的力作,作者創建一個虛擬地球,數十億的生活在這個星球上的人。你是爲您量身定製每個項目的作者,你的生活是有點思維下的情況下,你最終會由筆者主導。大第二次世界大戰,你只要打開門的小運動,是作者的精心安排。我想想你是否感到毛骨悚然。

在科學與哲學上,這都造成社會恐慌。科學上意味着企業所有學生科學發展定律都具有不確定性。哲學上意味着探尋的本源可能影響並不是一種客觀方面存在。我們的世界成爲了自己一個非常脆弱而不穩定的肥皂泡。而這種精神世界,正是蘇菲的世界。

在這個世界上蘇菲並沒有放棄。結束這本書的,她拿起扳手敲了敲Sid的額頭,和喜德齊駱駝跟蹤的感覺。這真像一個福音!也許我們做什麼,它可以帶來影響到了另一個世界。

人生是星塵,我們是星塵,世界發展也是星塵。

我們都很美。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29

這些天我一直在看《蘇菲的世界》,看那些在時空中閃現的哲人們是如何解析生命和世界的意義的。“蘇菲”這個名字有“智慧”的意思。那麼,《蘇菲的世界》,也就是“智慧的世界”。哲學,便是能夠讓人變得更加智慧的學說。

“我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兩個問題在我心中時時縈繞,排解不開。於是我開始追隨艾伯特和蘇菲的腳步,展開了這場在哲學世界裏的遊歷。

十四歲的少女蘇菲看見鏡子裏的自己瘋狂地眨眼,於是她走進了哲學的世界。“我思故我在。”這個少女在艾伯特的指點下,從哲學的搖籃雅典出發,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哲學有了初步瞭解。她對文藝復興時期的認識包括達芬奇的繪畫、莎士比亞的戲劇、古登堡的印刷機……涉及藝術、科學、建築、數學等許多方面,但是新的疑團卻又接踵而來。席德,蘇菲,艾伯特;席德佳,蘇菲亞,大艾伯特;樹林中無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從吉普賽婦人那裏買來的一面“魔鏡”……每件事物都是線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謎團。

蘇菲邊走邊想,一個個新的哲學天地展現在她的面前。事情的真相,原來竟是如此。果真是“我思故我在。”可是“我思故我在”是真的嗎?可讀完全書的我卻很茫然,我存在嗎?渺小的我會存在過,或曾經存在過?《蘇菲的世界》是讓我感覺最奇特的書,它讓我感到恐懼。或許作者就是想讓我們通過思考來更加清楚的認識這個世界吧。

有時候我會想其實生命真的有很多不可思議的地方,可是由於自己已經“習慣”這樣生活,也就不曾明瞭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偉大。有位哲學家說過,每個孩子都是哲學家。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爲何會存在這個世界上而不感到驚奇,這將是一件多麼悲哀的事情呵!

我原本以爲哲學是一門不切實際的學問,但當我讀完全書後才發現哲學其實是最貼近現實生活的,哲學是“關於天底下每個人都關心的一些問題的學科”。哲學所要解決的都是善與惡、美與醜、生與死、秩序與自由。我認爲哲學是對未知事物或不確切認識的事物的假設性解釋,是追求真理的開路先鋒。科學給予我們知識,然而只有哲學纔給予我們智慧。

沒有多少人真正透徹地瞭解世界和生命最初的意義和起源,活着的人,就應該對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生活的環境負責。最起碼,我們要知道自己究竟該如何生活纔是最好的。我們不能如此無所謂地生活着,像一具沒有靈魂的軀體。在這麼大的世界中,我無法去探究和斷定這麼浩瀚這麼偉大的世界。可是我知道,終有一天,有人可以站在世界的頂端,仔細審視“魔術師”。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30

如果人類的大腦簡單到可以理解,那我們還是會愚笨到無法理解它。

如果浩渺如煙的自然萬物,伊始只是塊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沙石,我們還是會問,沙石又是從何而來。

如果人生只不過是一場夢境,面前的你我只不過是一縷雲煙,那我們的經歷又有何意義,人生的價值又在哪裏?

如果我們只是一層縹緲的星塵,那我們所走過的昨日,所念念不忘的過去,所震撼的悠悠文明歷史又在哪裏?我又是誰?

“爸,你說人的大腦是怎樣進行思考的呢?”

“嗯,大概是神經什麼的一些組織在運行吧。”

“神經是怎麼工作的呢?”

“……”

我大概有好幾天撐着下巴追問爸爸一些連自己也覺得不可思議的問題了,然後在爸爸無言以對的時候又意識到了一個更爲嚴重的問題,“爸,你說我爲什麼會問這些問題呢?”諸如此類,爸爸都是抽動着臉當作回覆,我只好作罷。但我的思想可不會輕易放棄,於是它又不受控制地開始思考了。

的確,這個問題可不是一加一的算術,兩個指頭很明顯不夠。我想到了很多關於我大腦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確切地說是由我的大腦提出的。用大腦去思考大腦,這就好比用公理去證明公理一樣可笑,可我樂此不疲,不打算擅罷甘休。因爲蘇菲他們說過:“一個真正的哲學家是不會說放棄的。”

沒錯,即使上帝限制了我們爬上天堂的通道,他也無法限制我們去爲揭密所做的種種努力,誰能說不會有另一片天堂呢?

世界從何而來?

是從一顆小小的卵石變成了今天這番模樣嗎?這不是不可能,可那最初的卵石又是從何而來呢?

是一直都存在而與上帝同在,且永不消亡的嗎?那它爲什麼會存在呢?是一粒粒塵埃的傳世奇作嗎?那最開始的塵埃又來自哪裏呢?

人類本着如無底洞般的求知慾來到世界,然後又藉着這本能一次次地解讀着養育我們人類數千年的世界。然而世界並未因此敞開懷抱,反而更顯得神密、傳奇。人類就是這樣一代代地進步着。世界也就這樣一次次展示着它令人神往的傳奇。一個真正的哲學家是不會放棄的,所以人們依舊在爲解讀世界而努力着。

的確,人類就是在求知慾的促使下探索着世界,創造着更美的未來。

如果人生只是一場夢境,你面前的一切都將是虛無,無論是父母、朋友,還是你曾認爲最美的景物。那既然如此,人生不就和夢一樣虛幻、毫無價值了嗎?我想舊友曾問的問題:人活着究竟是爲了什麼?我笑了笑,這個課題對我來講太大,而我,只不過是一個普通的中學生,就是那種一抓一大把的平凡的人。舊友嘆了口氣:“果然,你也答不出來,所以沒意義,對吧?”我的笑容忽然就消失了,我想起了小學畢業後那無比灰暗的60天假期。

我不知道當時還稚氣未脫的我爲何會縮在屋子裏思考着關於這種人生意義的大課題,但似乎有某個聲音在說:“想清楚這些,你才能擺脫畢業的陰暗,更努力積極地面對未來。”這個聲音一直在催促着我思考,後來好像確實有了那麼一瞬的頓悟,最後的結論早已記不清了,但我卻奇蹟般脫離了苦海。

然後我就失去了理智般喊了出來:“每個人的生命是有意義的,上帝把我們創造成了人類是有目的的!”我冷靜了下來,“我們都是帶着使命的安琪兒,我們人生的意義就在於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沒錯,在一個冬風呼嘯的季節,一個放學後空曠的校園裏,我在某種奇怪力量的促使下,說出了一段事後感覺無比深奧的話。我自己都不是特別清楚我爲什麼會說這些,我寧願想信是上帝借用了我的意識,在向萬物訴說着人生。

是的,我們的人生是有意義的,即使它本身並未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而哲學的意義就在於解讀人生的意義。即使人生就是一場夢境,做的好夢還是噩夢,取決於你對人生的態度。是夢又怎樣,那夢就是人生,那就請用你對人生的態度對待你的夢。

我是誰?

我是大自然最神奇的造物——人類中的一員。沒什麼自然造物會比人類更加神奇,但我只是那其中的一員,就好像滿頭秀髮中你認爲微不足道的一根。我們的責任卻並不微不足道。

迴歸最根本的生物的責任,我們是滿載基因的小船,我們的責任便是傳宗接代,但這並不好笑。是的,這的確是我們作爲生物最根本的責任。但我們並不和其它生物一樣,所以我們的責任並不只是這個。我們所承擔着的還有五千多年前的祖先一代代傳承下來的歷史。我們揹負的便是這沉甸甸的歷史責任。

上帝只是上帝,他可能創造了歷史,卻無法干涉歷史,所以這沉甸甸的歷史只能由我們來承擔,歷史的朝向也由我們主宰。爲了幾十代幾萬代的人類子孫,我們能做的便是努力撐住風雨,揚帆駛向光明。

如果我們當初未選擇蛻變,我們會擺脫那煩人的責任枷鎖,但我們就只有是一層毫無意識的縹緲的星塵了。既然選擇了,又爲何要逃避?又爲何不去承擔這歷史,完成這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