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物理重力說課稿(通用6篇)

物理重力說課稿(通用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9W 次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物理重力說課稿(通用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物理重力說課稿(通用6篇)
  物理重力說課稿1

尊敬的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篇目是《重力》,下面我主要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過渡句)教材是連接教師和學生的紐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一、說教材

《重力》選自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三節,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質量、力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重力是一種最常見的力,是本章的重點內容,它在力學學習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在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必須先研究重力對物體的運動有無影響,是以後學習壓強、浮力、功等知識的基礎,因此,重力在力學中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

(過渡句)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接下來談談我對學情的分析。

  二、說學情

我所面對的是初中八年級的學生,他們對物理的好奇心強,喜歡動手,對實驗也充滿濃厚的興趣,但是很多同學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動手能力不強,需要通過老師的指導和小組合作來提高學習效率。另外,重力現象與日常生活聯繫密切,學生已經能夠定性的認識,但尚不能夠科學認知,教師應該發揮學生的優勢,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從而可以帶動學生的積極性。

(過渡句)結合教材內容特點和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心理特點,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通過分析生活及實驗現象得出重力是由於地球的吸引而產生的。

【過程與方法】】經歷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麼困素有關的實驗過程,瞭解重力大小跟物體質量的關係。會根據G—m圖象分析處理實驗結果。能正確書寫重力大小跟物體質量的關係式G=mg,並能進行簡單計算。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確認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並能夠應用其解決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感受生活與物理知識之間的緊密聯繫。

(過渡句)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學生很難建構知識點之間的聯繫,這也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如下: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重力的大小、方向以及重心。

【難點】探究重力大小和質量的關係。

(過渡句)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

  五、說教學方法

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方法有:講授法、實驗法、討論法等。

(過渡句)我認爲,鑽研教材,研究教法學法是上好一門課的前提和基礎,而合理安排教學程序則是最關鍵的一環,爲了使學生學有所獲,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我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1:新課導入

我會先通過多媒體播放“蘋果落地”、“瀑布”的動畫,讓同學們仔細觀察,同時思考爲什麼會有這些現象的產生?學生回答是因爲受到了力的作用,引出重力,由此導入新課。

【意圖:之所以採用這樣的方式導入課堂,是因爲重力現象在生活中較爲普遍,從這種生活現象入手,引導學生定量研究重力,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慾望,而且能很快進入學習高潮。】

環節2:新課講授

本環節總共分爲五個部分。

首先講解重力的概念。由導入中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總結出是因爲地球對它附近的物體的吸引作用,進而可以得出重力的概念,重力用字母G表示。並給學生強調地球附近的所有物體都要受到重力。

其次探究重力的大小。首先提問學生重力有沒有大小,大家是如何感受重力的大小的?學生根據生活經驗並交流討論不難得出重力有大小,且大小和物體的質量有關,質量越大,則重力越大。但這只是定性的理解,此時我會引導學生定量的探究重力大小與質量的關係。

結合教材指導學生正確選取器材,設計並進行實驗,首先測量出一個鉤碼所受的重力,記錄數據。接着逐次增加鉤碼,分別測出它們所受的重力,準確記錄數據。在做實驗的過程中我會要求注意小組之間分工合作。之後讓學生以質量爲橫座標,重力爲縱座標描點連線,並觀察思考二者之間的關係。

讓學生觀察鉛垂線的方向與水平桌面和斜面的關係,以此來區分“豎直向下”和“垂直於接觸面”這兩個概念是不同的。此時教師可以從數學角度強調豎直也是一種垂直,是特殊的垂直情況,是與水平面垂直。

接下來我會給學生講解重心以及重力的由來。

我會先讓學生嘗試將鋼筆或者刻度尺放在手指上並且能讓它們靜止不動。學生完成小實驗之後,我會提問學生是不是隨便怎麼放都可以做到靜止不動。學生會答出只有在某一個固定的位置纔可以。於是我在此基礎上總結: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是集中在某一個點上,我們把這個點叫做重心。

我會引導學生思考物體的重心位置是不是與它的形狀以及材料是否均勻有關?學生通過尋找方形薄板以及粗細均勻的直棒的重心的小實驗會總結出質量分佈均勻、形狀規則的物體的重心在它的幾何中心上。

最後我會給學生講解重力的由來。先讓學生用細線牽着橡皮做一個“模擬”引力的小實驗,然後通過講解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例子使學生明白由於地球對它附近物體的引力,纔會出現多媒體上那些一系列物體在下落的現象。

【意圖:這樣設計不僅能突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也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培養了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這個環節中,教師始終扮演的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

環節3:拓展提升

在此環節,我會讓學生結合本節課知識,思考如何利用三角尺判斷桌面是否水平,還需要哪些物品?應該怎樣操作?

【意圖:這樣設計不僅可以讓學生將課堂知識得以拓展,而且可以調動課堂氣氛,又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使得有趣的知識在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索中顯得更有味道,也做到了活學活用。】

環節4:小結作業

對於課堂小結,我打算讓學生自己來總結,

【意圖:這樣既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又可以提高學生的總結概括能力,讓我在第一時間得到教學反饋,及時加以疏導。】

之後我會留下這樣一個作業,課後寫一篇“如果沒有重力,生活將會怎樣”的短文。

【意圖:這不僅能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也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生思考,真正體現了物理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七、說板書設計

  物理重力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得作用和地位

《重力》是(人教版)八年級物理第七章第三節得教學內容,“重力”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得一種力,重力得知識對學習壓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識得學習非常重要,又是學習壓強、功得基礎。“重力”是“力學”中得基礎,在力學學習中有着廣泛得應用,在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都必須先研究重力對物體得運動有無影響。本節課由“重力得大小”“重力得方向”“重心”“重力得由來”四部分內容構成,分別從力得概念和力得三要素兩條線來認識重力。因此,《重力》在力學中處於舉足輕重得地位。

2、教材處理

在授課中本人認爲把“重力得由來”由最後學習內容調整爲首先進行學習再學習重力得概念比較符合知識得認知邏輯順序。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正處於青春期,具有強烈得求知慾和好奇心,學生對重力得現象比較熟悉,有一定得認識基礎。農場孩子,純樸上進,通過半年得物理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得實驗探究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得能力。但他們缺乏一定得探索問題得能力。

根據20xx版物理課程標準對重力學習要求,學生得情況以及教學內容我確定本節得教學目標爲: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重力是因萬有引力而產生得。

2、瞭解重力得作用效果,會由質量計算重力大小。

3、認識重力得方向,理解“重心”得含義。

過程與方法:

1、瞭解牛頓關於“地球吸引月球”得理論思想,知道萬有引力得存在。

2、通過實驗探究“重力得大小與質量得關係”認識並掌握求重力得公式。

3、通過“重錘實驗”“找重心實驗”理解並感受重力得方向與作用點———重心。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實驗認識“質量”與“重力”關係。

2、通過對重力產生得原因得探究,瞭解牛頓得貢獻,激發學生向科學家學習得意識,樹立探索太空奧祕得理想和信念。

根據教學目標和我校學生得實際情況我確定本節課得重點、難點爲:

重點:掌握重力得“三要素”;能進行重力大小得計算。

難點:重力得方向;重心得含義。 爲更好完成教學目標根據學生得實際情況,我採用得教學方法是:

  四、教學方法和手段:

採用直觀演示法、引導發現法、讀書自學和講解法等,多種方法配合使用,運用多媒體直觀展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加上教師講解,將達到“教”與“學”得優化組合。體現了“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得教學理念。

1、選擇教具依據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爲基礎得科學,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得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物理課程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得重要途徑。教學用具及設備選取得當有利於使教學過程從抽象到形象。使學生在生動形象得環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質量得關係。還能激發學生們得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他們得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從而達到課堂教學有效性得目得。

爲此,我選擇以下得教具及設備:

2、教具:下落物體視頻、多媒體課件、鐵架臺、彈簧測力計、重錘線、鉤碼、三角板、座標紙、鉛筆、細線、橡皮

根據本節課教學內容,採取循序漸進得教學原則,我設計以下教學過程: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教學

1、導學內容:

播放視頻: 石往山下滾,水往低處流,雨從空中下落,月球圍繞地球轉,拋物下落。演示繫繩橡皮圓周運動,撒手後運動情況。

問題:以上現象發生得原因是什麼?什麼是萬有引力?誰發現萬有引

力?什麼是重力,用什麼表示?物體只要在什麼附近就會受到重力?

2、學生活動:

學生觀看視頻,引發思考;閱讀教材,p9導讀與p12重力由來,回答問題。

3、設計意圖:

從生活情境中尋求規律,形成理論,樹立探索太空得理想,激發向科學家學習意識,讓學生自然進入課題。

(二)實驗探究,尋求規律

1、導學內容:

托起不同得鉤碼,感受它對手得壓力,提出問題,猜想質量與重力之間有何聯繫?分組實驗,用測力計和鉤碼探究質量與重力之間遵循什麼規律,總結結論。設計,填寫表格。

以m爲橫軸,G爲縱軸建立平面直角座標系,描點繪圖像,計算G/m,小結g=9、8N/kg、總結重力公式。

2、學生活動:

學生感受後回答,質量大得鉤碼對手得壓力越大,說明重力越大。學生分組實驗,利用測力計測量相應鉤碼重力,利用直尺鉛筆描點、作圖,分析規律;填入表格並計算比值,總結G = mg 。(一次函數類型)

3、設計意圖:

通過實踐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學生學會正確得探究規律、方法、步驟和基本操作思想,引導學生建立理論來源於實踐,規律就在身邊得認識,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三)分析歸納,理解應用

1、導學內容:

P11,先閱讀後例題解析,分析小結整理過程;重力得方向;解決用什麼工具確定豎直向下得方向?平面是否水平?我國與美國重力得方向是同向嗎?有何規律?p12,重心,質量分佈均勻,形狀規則物體重心在哪裏?

2、學生活動:

學生即時解答例題,板書解析;學生閱讀重力方向與重心部分內容,回答問題,學生小組討論重力得方向應用及規律。學生尋找規則物體重心。

3、設計意圖:

熟悉公式,規範解題步驟;理解力與重力關係,掌握重力三要素;提高學生閱讀學習能力,體驗物理來源於生活,從物理走向社會。

(四)課堂訓練 鞏固新知

1、下列分析哪些是正確得?

A、物體被拋出後總要落到地面,是重力作用得結果

B、籃球拍到地板上有彈起,是重力作用得結果

C、地球上各地得重力方向都是相同得,均指向地心

D、宇宙飛船離開地球很遠後,可認爲不受地球得重力了。

2、關於物體重心,下述正確得是?

A、物體上各部分受到得重力,都作用在物體得重心上

B、一個均勻鐵環,它沒有重心

C、籃球打足氣後,它得重心也在球心處

D、向一個杯子中慢慢地加水,杯子和水得重心會越來越高。

3、某同學用彈簧秤稱一盒牛奶,示數如圖,則這盒牛奶

得質量有多大?(g=10N/kg)

4、某同學得“體重”(質量)爲50kg,則他得重力是多少牛頓?當他乘坐飛船,離地球較遠時,質量是多少千克?(地面附近g=10N/kg)

設計意圖:檢測從基礎鞏固、能力提高、發展思維三個層次對本節課所學內容進行強化訓練。使不同層次得學生都能學有所得,體驗到成功得快樂。

(五)課堂小結 感悟新知

關於重力

(一)重力產生得原因——萬有引力

(二)重力大小G=mg,g=10N/kg

(三)重力得方向和作用點:方向豎直向下,作用點是重心

設計意圖:讓學生談收穫,通過課堂小結使學生對本節課得知識點進行回顧、梳理,這樣做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得理解又可以在學生得頭腦中建立一個知識點得整體印象及物理思想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形成情況,教師根據情況再進行小結。

(六)課下作業 鞏固昇華:

p14,動手動腦學物理 1——5

設計意圖:1—3題考查重力公式得應用,訓練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注意公式、運算過程和結果得規範與準確。4、5題考查學生是否知道重力得方向總是豎

設計意圖:簡明扼要呈現本節課重點內容,便於學生系統掌握本節知識。

  物理重力說課稿3

  本課的地位和作用

重力是北師大版物理第七章第三節的內容,也是本章的一個重點內容。重力是一種最常見的力,它在力學學習中有廣泛的應用,在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都必須先研究重力對物體的運動有無影響,因此,重力在力學中處於基礎的'地位。

  教學目標

根據重力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應達到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道什麼叫重力,瞭解重心。

(2)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成正比,會用公式G=g計算重力或質量

(3)理解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3、教學重點和難點由於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都是通過實驗來研究的,其研究問題的方法對今後進一步學習有指導意義,所以列爲本課的教學重點;能運用重力計算公式解決相關問題及時重點又是難點

  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選用

根據本節課的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引導發現法、直觀演示法和講解法。 引導發現法屬於啓發式教學,本課將通過教師的引導、啓發,使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和發現物理規律。直觀演示法就是通過插圖、演示實驗、多媒體等直觀教學手段,使物理情景具體化、形象化,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知識由具體感知向抽象思維的轉化。這兩種教學方法配合使用,再加上精確的講解,嚴密的推理,將達到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

  學法指導要點

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學法指導是當前教學方法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本節課重點是指導學生如何主動去觀察思考、動手實驗,初步掌握研究常見力的方法。通過實例分析,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程序設計

由於初二學生是第一次利用力的基礎知識來研究常見力的,所以本節課將根據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按照教材的編排,設計如下的教學程序:

(一)複習舊知,引入新課 首先以提問的方式複習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和力的測量工具,爲學習本節新課做好必要的知識準備。 然後利用媒體展示圖片,引入新課由於學生在小學時就知道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們對這幅圖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水從高處向低處流、蘋果或衣服上的水滴降落地面是由於地球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利用這幾幅插圖引入新課很自然。

(二)新課教學分析

1、什麼叫重力 引入新課後指導學生閱讀課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產生的原因和施力物體,使學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提高自學能力。

2、重力的大小這個內容在本章第二節的力的測量實驗中已經探究過,現改爲學生總結實驗。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對實驗信息的收集及分析處理,從而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通過歸納總結出重力計算公式,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運用。分析例題,書寫演算過程,同時強調解題時應注意的問題,最後讓學生練習,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重力的方向 這也是本課的一個重點內容。教學時先做演示實驗 ,讓學生觀察粉筆由靜止開始自由下落的方向以及懸掛物體靜止時細線的方向。通過交流討論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掌握重錘線的應用。4、重力的作用點——重心這個內容比較抽象,爲了幫助學生建立這個物理模型,(圖片展示)重心在的位置不僅跟物體的形狀有關,而且還跟材料是否均勻有關。向學生出示圓形薄板和方形薄板等質地均勻、外形規則的物體,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幾何中心上(演示),作出重力的示意圖。通過這樣的教學處理,學生便對重心的概念有了一個具體的感知,知道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個點上;利用這個重心的平衡特點,(演示找粉筆重心)還能找出材料不均勻或形狀不規則的物體的重心。

5、課堂小結通過課堂小結使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回顧、梳理,這樣做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可以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一個知識點的整體印象。

(三)課堂檢測與評價 通過課堂練習對學生的掌握情況進行檢測,既可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還可以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在對問題分析、解決,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物理重力說課稿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知道重力是如何產生的。

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線的應用。

理解重力的大小跟質量的關係。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演示實驗及航天資料片探究萬有引力的存在。

通過學生探究實驗得出影響重力的因素。

通過“物理模型”“實驗分析”強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探究實驗、觀看航天資料片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慾及探求科學知識的興趣。

培養學生交流意識與團隊協作精神。

  教學重點:

重力的概念、重力與質量的關係、重力的方向。

  教學難點

重力與質量的關係。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

  教學用具:

彈簧測力計、鉤碼、重垂線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在地球上,一切物體失去了支持,都要落向地面(地球)原因是物體受到了地球的吸引。如:河裏的水總是從高處流向低處;蘋果落地等。

二、新課教學

1、重力的產生

教師:地球對地面附近物體的吸引力叫重力。地面附近的一切物體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一切物體在地面附近都受到重力。

教師: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重力是地球對物體的吸引作用。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地面附近的物體。例如,蘋果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蘋果。椰子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椰子。

2、重力的方向

教師:重力是一種力,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點三個要素,重力也有三要素。

重力的方向就是物體自由落向地面時的方向,這個方向是豎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

重力的方向可用來檢查房屋的牆壁是否豎直。我們常看到建築工人用一根重垂線檢查牆壁就是應用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這個道理。測繪人員用的水平儀下懸着重垂線,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來測定儀器是否水平。你有興趣的話,可以採用這類方法檢查家中的電冰箱放置的是否水平。

3、重力的大小

(1)、實驗:兩個鉤碼的大小、形狀和材料都不同,但是它們的質量都是50克。我們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它們的重力。把物體掛在彈簧測力計下,當物體靜止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就等於物體受到的重力。

(教師演示)

這兩個破碼的重力都是0、5牛頓。質量相等的物體,它們的重力大小也相等。

(2)、學生實驗:用彈簧測力計測量質量分別爲”100克、200克和300克的物體的重力,將測量結果填在課本的表格內。

(學生操作)

(3)、物體的重力跟質量成正比

教師:從實驗數據可知,物體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

(4)、g的值

實驗數據中重力和質量的比值大約是10牛/千克。精確的測量結果表明,重力和質量二者的比值是9、8牛/千克,這個值用g表示,g=9、8牛/千克。粗略計算,g可取10牛/千克。

(5)、G=mg

如果用G表示物體的重力,m表示物體的質量,g表示物體的重力和質量的比值,那麼重力和質量的關係可以用公式G—mg表示。使用這個公式時,質量m用於克作單位,重力G用牛頓作單位,g=9、8牛/千克。

4、重心

教師:地球吸引物體的每一部份。但是,對於整個物體,重力作用的表現就好象它作用在物體的一個點上,這個點叫做物體的重心。粗細均勻的同材料的棒,它的重心在中點;圓球的重心在球心;正方形薄板的重心在它的對角線的交點。

三、小結:

四、佈置作業:課後“動手動腦學物理”

  板書設計:

第一節重力

一、概念: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

二、三要素:大小:G=mg

方向:堅直向下

作用點:質量均勻形狀規則的物體在它的幾何中心

三、應用:重垂線、水平儀

  物理重力說課稿5

《重力與重心》是必修 1 第四章第 1 節的內容,涉及到力的描述、重力及其測量、重心與穩定。重力作用於一切物體,並貫穿於物體整個運動過程,對重力的學習有助於研究物體運動,所以本節內容是本章的重要內容,也是力學的重點內容,是物理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涉及到動力學部分。本節內容是力學中重要的基礎知識,是在初中的“來自地球的力”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深化和擴展,是對力學習的基礎上對常見的力——重力的進一步學習,有助於對力的認識和掌握,也爲後面的力的合成與分解,以及力與運動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學會用力的三要素來表達一個力

2.知道重力是如何產生的,知道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知道在不同緯度的g的取值是不一樣的

3.知道重心的概念.與物體穩定相關的兩個因素。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感知重力的存在,培養觀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懸掛法來測重心,利用數學模型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理解重力的方向

3.通過了解重垂線及重心的應用,培養應用物理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的能力.

4、 通過實驗探究和實驗對比的方法來研究解決穩定與重心的高低、支面面積的大小的關係。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錐體爬坡實驗引起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通過學習質心,讓學生了解實際生活中的物理知識的應用。

2.通過穩定的對比實驗,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能力和積極思考的學習習慣,增強學習物理、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

  說學情

學生在初中的“來自地球的力”已經學習了重力的一些基本的知識,學習了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還運用探究的教學方法學習了重力的大小,知道了g=9、8N/Kg。不過都是一些比淺的,知識感較膚性的認識,在一定意義上說,很難理解質心這樣的概念,所以要引導學生思想觀念上的轉變。在這裏學生將學習不同的知識點,質點、重心與穩定,特別是質點高一的學生比較難接受。

對於生活中重力的例子比較熟悉,學習時比較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對於高一的學生對小實驗比較感興趣,老師可以通過和學生一起做實驗,並通過提問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1、重力的概念及重力與質量的關係G=mg,不同的緯度、高度的g取值是不一樣的。

2、重心的測量及其在實踐中的應用

3、物體穩定的有關因素

  教學難點

1、重力的方向及應用.

2、物體穩定的有關因素

  教學方法

實驗法:通過觀察分析明確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探究法:通過學生的探究實驗得出穩定和重心的高低、支面面積的大小的關係

  說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通過演示實驗——錐體爬坡,給學生一種與他們認爲不一樣的現象,提出問題(爲什麼錐體會從低往高處滾動呢?)讓學生思考並引起學生的興趣,向學生說,學完了今天的課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這樣學生就帶着問題進入課堂。不僅可以讓學生認真聽課,積極思考並回答老師提問的問題 ,這樣有利於學生的聽課效率。

二、新課教學

力的描述

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了力、以及力的三個要素,在這裏只是爲學習新的內容——而準備的知識基礎的,由於我們對力的學習都從三個要素來學習的,所以,對重力的學習也要從三個要素開始,而力的學習已經是初中,經過了暑假,學生會生疏了,在這裏也可以看成是複習的形式進行,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複習以前的知識,也爲後面的重力的學習打下基礎。對與一個力的描述,要有大小、方向、作用點。

重力及其測量

由於在初中的時候,學生已經學過了重力的測量,同時也知道了G和m之間的關係,所以在這裏運用講授法給學生講清楚重力和物重兩個概念,並讓學生清楚的理解兩者的關係(正比,比值爲g),同是也讓學生測量重力是用什麼儀器,其工作原理是什麼。在這裏有一點與初中不一樣的是初中時沒講到g的取值在不同的地理位置是不一樣的,而且,在不同的高度,其值也是不一樣的。對於方向,初中的時候已經學習過了,在這裏還是要學生清楚的理解豎直向下,要跟垂直向下區分開來。

重心與穩定

由於重力與穩定比較抽象,因此將此定爲我講課的重點,由於用交點來測重心所在直線很容易讓學生誤解,而且中心是應用很廣泛的針對,因此我才用實驗法。

重心是重力的作用點,在初中學生已經有學了,在這裏不僅要教給學生什麼是重心,通過實物展示,讓學生明白物體的重心可以不在物體上。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是用懸掛法來測量物體的重心的。同時也給學生講解在日常生活中重心的應用,使學生清楚原理。通過上面的學習,使學生可以自己解決在上課時的引入,這時,可以讓學生領悟重心的奧妙,使得學生的積極性再次被激發。

另外一難點是學生沒有接觸過的穩定問題,通過讓學生擺放物件進行探究。

課堂練習:課本P62:1、2

三、小結

1、力的描述是通過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

2、地面附近的物體,由於受到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

3、重力是一種常見的力,重力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成正比,用G=mg來計算大小,g=9.8 N/kg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重力的作用點叫重心.

4、對於物體,在不同緯度的g的取值是不一樣的。

5、物體的穩定與物體的重心高度、物體的支面面積有關,重心越低越穩定,支面面積越大越穩定。

四、作業P62:3、5

五、板書設計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

重力:定義:地面附近的物體由於地球的吸引力而受到力叫重力

大小:物體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G=mg=9、8N/kg(g不同緯度的取值不同)

方向:豎直向下

作用點:物體的重心,(用懸掛法測量)

重心和穩定:重心的高低、支面面積的大小

越低越穩定,支面面積越大越穩定

六、教學效果預估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不僅可以解釋身邊的一些現象,瞭解到g的取值情況,知道用懸掛法來測量重心,能把物體抽象成一質點,這對於後面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並通過實驗探究的方法使學生了解到與穩定相關的因素。

  物理重力說課稿6

《重力與重心》是司南版必修1第四章第1節的內容,是本章重要的基礎內容。本章從最常見的重力入手,講授力學的基礎知識,是高中力學的基礎,爲後面的學習做好準備,所以本章的教學 關係到高中物理教學的好壞。

  本節的主要教學內容有:

1、力的描述;

2、重力及其測量;

3、重心與穩度。

本節內容是在初中的基礎上,進一步讓學生領略豐富多彩的力現象,學會基本的力學研究方法,理解重力的大小與方向,並結合重心與穩度,強調與生活的密切關係。結合本節的內容和特點,爲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從新課程的“三維目標”培養學生。

  按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標提出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會用力的圖示和示意圖來描述力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生活中測量重力的方法

3、知道重心的概念及均勻物體重心的位置

4、會用簡單器材探究不規則物體的重心位置

5、知道重心與穩度的關係

6、運用重力,重心解決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

用簡單器材探究不規則物體的重心位置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各種力現象的奇妙保持對力現象的探索熱情,體會重力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

高一學生的思維具有單一性,定勢性,並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變,由於力的概念比較抽象,在初中已經學習了力的示意圖,進一步擴展重力與重心。本節的重點是力的圖示,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重心與穩度;教學的難點是 重心與穩度。

  說教法

物理教學重在啓發思維,教會方法。學生對力的示意圖和重力已有自己的認識,可以作爲教學的起點。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力的圖示的描述方法,並通過複習力的三要素來引導學生學習重力的三要素,並通過實驗探究均勻、規則物體的重心位置,再進一步聯繫生活,理解重心與穩度;使學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難點;因此,本節課綜合運用直觀講授法、實驗探究法並結合多媒體手段。在教學中,加強師生雙向活動,合理提問、評價,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

  說學法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現代教育以“學生爲中心”,更加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本節課教學過程中,在初中的基礎上,複習力的示意圖和力的三要素,來引導學生學習力的圖示和重力的三要素,再擴展到重心與穩度,強調學生學會畫力的圖示,引導學生積極探究不規則物體的重心。巧用提問、評價激活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課堂氣氛,讓學生在在輕鬆、自主、討論的學習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

  說教學過程

從以上分析,教學中掌握知識爲中心,培養能力爲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大約需要5分鐘的時間)

教師通過(靜態和動態)圖片展示奇特的力現象,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通過幾幅有關重力的圖片來告訴學生今天研究的是最常見的力——重力。把學生的思維帶入課堂。

2、新課教學:(大約需要35分鐘的時間)

通過提問,複習 初中時是怎樣描述力的?(力的示意圖);複習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讓學生學習新的力的描述方法,引出什麼是力的圖示,怎樣畫力的圖示?對於力的圖示,學生常常容易出錯,因此有必要讓學生親自動手畫,而不是隻記住它的畫法。所以教師先舉例(圖4—6 力的圖示)該怎樣畫。舉例(某人用50 N水平向左的力推靜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箱子)並讓學生動手畫,叫兩個學生到黑板上畫,教師評價與分析 學生所畫的力的圖示,指出他們的錯誤,進一步指導學生學習力的圖示的畫法。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思考來獲取新知識。

教師舉例(樹葉飄落等)引出 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重力的概念),讓學生感受重力無處不在。通過力的三要素分別講解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重心)):讓學生討論怎樣測量重力的大小?引出測量重力大小的原理:G=mg,並讓學生知道g值會隨地球上緯度和高度而變化。教師通過作圖的方法來引導學生分析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重力的作用點稱爲重心,那物體的重心如何確定?學生閱讀課本、思考、討論,得出有規則幾何形狀且分佈均勻的物體重心是幾何中心;教師提問:沒有規則的物體重心如何確定?指導學生利用懸掛法尋找重心,學生進行實驗,體驗獲得知識的過程。教師把知識擴展到;重心的高低影響物體的穩度,教師舉例說明;學生閱讀課本,利用所學的知識聯繫實際解決問題。 教師總結本節的內容,再進行例題的講解與鞏固,使學生學習的知識具有穩定性。最後佈置作業。(在板書方面:教學中將黑板一半寫概念,另一半用來作圖分析。)

結束語 : 在以上設計中,我力求“以學生爲中心”,以物理實驗爲基礎,積極倡導學生思考、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同時還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課堂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不斷地反思和總結。在此,還請各位老師,領導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