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工作報告 > 教師遠程研修觀課報告

教師遠程研修觀課報告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7W 次

作爲教師教育方式的觀課,是以教師專業發展爲目的的,又稱同事互助觀課,這是一種橫向的同事互助指導活動。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教師遠程研修觀課報告,歡迎大家閱讀!

教師遠程研修觀課報告

  【教師遠程研修觀課報告1】

下面結合李老師執教的《裝滿昆蟲的衣袋》第一課時的課堂教學中之實際,談談自己在評價方面的一些認識。

一、讓學生在賞識性評價中樹立信心

教師要對學生進行賞識性評價,就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注意把握好學生的年齡特徵,在學生學習時給予適時、適當的鼓勵、表揚、讚許等賞識性的評價。如,李老師在第一環節就課題質疑時,一個學生提出:“這個課題爲什麼要叫‘裝滿昆蟲的衣袋’?”李老對該生進行的賞識評價是:“我發現你很會動腦。”李老師的一句讚許就是對學生的肯定,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樹立學習信心。所以,一位好的教師,就應該讓每一個學生在老師的賞識性評價中獲得自信,從而讓學生在賞識中快樂成長。

二、讓學生在啓發性評價中培養興趣

啓發性評價策略就是在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對學習結果進行評價之後追問一個問題,再評價,再追問……這種“不斷追問”的啓發性策略,注重強化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掌握和運用,促進學生更廣泛地獲取知識,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意識。如,在第二環節中,當一個學生較好地理解了“縱橫”一詞時,李老師評價道:“你理解很到位呀。那麼猜一猜‘鳥棲蟲居’的‘棲’是什麼意思?”在老師的啓發下,學生很快就理解了“棲”之意。“不憤不啓,不悱不發”強調的就是“啓發”的作用。也只有此時,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得以激發。“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纔會更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去獲取知識。

三、讓學生在激勵性評價中獲得發展

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進行評價主要包括對學習內容、學習習慣、學習方法、情感態度、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方面的評價,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勇於發表自己的見解,敢於質疑。如,在第三環節中,當李老師讓學生概括法布爾的特點時,一位學生說道“鍥而不捨”一詞後,李老師邊板書邊評價說:“老師就寫鍥而不捨吧。這就是你的感受,你可以把這個詞寫在你的書上。……”只有這樣,才能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瞭解學生髮展中的需要,真正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不斷向前發展。

總上所述,教師的課堂語言評價是一節課必不可少且非常重要的組成要素,對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思維等方面都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實施評價,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合。”在新理念的指導下,新的課堂評價方式日趨豐富起來,能針對學生學習的具體狀況全方位地做出評價,及時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前面發展。

  【教師遠程研修觀課報告2】

雖然遠程研修期間網絡擁堵,時常緩衝不動,最終還是看完了石立秀老師講授的《臺階》,這是一堂非常優秀的彙報課。相信每個觀看的老師都有這樣的感受,個人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評論。

(一)老師進行文本解讀,合理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點。

《臺階》是一篇內含相當有深度的小說。石老師能夠很好地解讀文本,對作者的思想感情傾向把握得很到位,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因此,石老師對教學目標和重點的設定是符合小說鑑賞的要求的:教學目標包括整體感知,把握情節;指導學生學會分析人物形象,把握父親性格特徵,體會作者感情;引導學生理解父親,熱愛父親;掌握概括情節的方法;體會作者感情等學習技巧

(二)老師能從作者創作初衷和學生的角度出發確定本課的教學難點和教學方法。

從教材的安排來看,這篇課文處在八冊的第二單元,單元要求是感受課文所表現的形形色色的“愛”,從而陶冶自己美的情操;要求熟讀課文,從中瞭解敘述描寫等表達方式,揣摩記敘文語言的特點,從而提高敘述描寫能力。《臺階》敘述的是一位父親爲蓋新屋而拼命苦幹的一生,表現了農民艱難困苦的生存狀態和他們爲改變現狀而不懈努力的精神。現在的學生可以說是在蜜罐里長大的,享受着親人的百般呵護,他們能否理解文中父親爲一幢高臺階的新屋而耗盡了一生?他們又能否理解新屋造好後,父親爲什麼卻變得“煩躁”了,變得“自閉”了,變成了一幅“若有所失”的模樣,覺得“不對勁”了?所以,理解父親形象的意蘊和理解課文圍繞“臺階”組織材料的寫法應是本文的難點。

這要求學生結合文章的寫作背景,走進父親的心靈世界,思考中國農民的生存現狀,石老師能夠很好滴強調了這一點,並作爲重點對學生進行講解,完全符合了作者的創作初衷

(三)老師能發揮自身的最大優勢,努力打造極富個性的教學課堂。

首先從整體上感知課文,把握情節,一開始就完成了對字詞、作者的介紹。然後選擇了“從頭到腳,打量父親”這一“精讀”方法。讓學生讀懂父親,有了這個示範,學生很容易找到“父親的眼光”“父親的頭髮”“父親的笑容”“父親的腰”“父親的頭顱”等,這一系列細節連綴起來品讀,父親的形象就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了,其性格特徵也就得到了把握。這樣就完成了教學的第二個目標“指導學生學會分析人物形象,把握父親性格特徵,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這樣,通過瀏覽,精讀、品讀,讓學生在“讀”中領悟,在“讀”中深化,在“讀”中品味,在“讀”中拓展,就避免了架空分析,以講代讀的學風,教學的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就得到很好的交融。

(四)能把學習主動性放給學生,努力打造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

通觀一節課,石老師能很好地把握“導”的尺度,努力把欣賞文章的權利交給學生,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爲課堂學習的主體、課堂學習的主人,能有效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和創造力。不論把握情節,還是賞析形象,不論探討主題,還是寫作拓展,都注意了學生的活動。就是很小的細節,比如學習目標的朗讀,簡單的作者介紹也不放過,都給學生以課堂展示的機會。

尤其是能通過有效問題的設計,如“本文爲什麼以臺階爲題?”這一既有過渡又有深度的問題,來層層深入地引導學生,抓住全文關鍵的一句“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引導學生解決了本文的教學難點——本文的主題和父親形象的典型意義,讓合作探究真正發揮自己的作用。

(五)能緊扣教學內容和學生活動進行恰當的點評。

教師的隨機點評就越能體現一個老師的的隨機應變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還有石老師對文本的個性化的解讀能力。這節課石老師始終都在巧妙使用“點評”這一有效的教學手段。利用點評,她完成了對文本的整體把握;利用點評,她與學生一起對精選的段落進行了分析,完成了對父親這一典型形象的把握;利用點評,她引導學生步步深入探究主題,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利用點評,她幫助學生完成了對本文作者對父親的思想感情的把握。

(六)能充分利用課本資源,並注意了拓展的有效性。

很多語文老師上課喜歡拓展,但有些拓展,根本不顧文本,只是爲拓展而拓展。這節課最難能可貴的是,拓展的每一個環節都沒有離開教材。沒有背離作者的創作初衷,這是石老師對課本內容的高度提煉和對作者情感的深入挖掘。老師以自己聲情並茂的朗誦讓學生對文本內容再回顧之後,馬上推出一個既能鍛鍊能力又能提升感情的寫作練習,給學生蘊蓄起來的感情找到了一個很好的表達的渠道,教學環節至此真可謂水到渠成。課堂在學生的情感誦讀中結束,真正做到讓人回味無窮

(七)能充分發揮多媒體的輔助作用。

多媒體可增加一節課的容量,其圖文、色彩及音響常常給人很強的衝擊力。本課件中插入的故事、人物介紹使整個課堂嚴謹有序,首尾照應,渾然一體,並且通過音樂,給這節課渲染了很濃郁的感情氛圍。中間插入的幾張圖片也很恰當。多媒體的恰當使用,爲本課帶來了很好的情感效果。

(八)能用簡潔的板書凸顯本課的主題。

本課題目是“臺階”,板書設計也是臺階式的,每一個臺階都凸顯父親的某一性格特徵,而這些性格特徵不是隨意地羅列在那兒,而是結合父親奮鬥的歷程和本文主題,層層呈現的,“謙卑”是骨子裏邊的,所以在最底層,依次是“辛苦,堅韌、要強”,這一設計,正如文章的題目,它是有深意的。

教學是一門藝術,即使在多媒體發達的今天,板書的作用,仍不可低估。

本課也難免有一些令人遺憾的地方,主要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一)本堂課的切入點一直覺得不是太理想,有些生硬。

(二)老師還是不敢大膽放手讓學生去讀去說,問題設計有些呆板,容易限制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放而不開,學生不能充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

(三)課堂雖然進行了合作探究,有些淺嘗輒止,倉促了事。

(四)本文很多段落和細節,文筆優美,意蘊深刻,但由於擔心時間不足,不敢讓學生盡情誦讀,雖然用了品讀法,但總體感覺,讀得還是有些欠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