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工作報告 > 2016觀課報告範文

2016觀課報告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9W 次

隨着新課程改革的實施,聽課變成了“觀”課,評課變爲“議”課。下面是小編收集的2016觀課報告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16觀課報告範文

  【2016觀課報告範文1】

今天,作爲齊魯名師孫穎工作室的一員,我有幸參加了課例打磨的觀課環節。參與今天課例錄像的是齊魯名師孫穎和趙國防工作室的兩節課。這兩節課是經過了多次打磨,呈現給我們的。這次課例打磨,由國家級的專家全程參與指導,參與授課的全部是省教學能手以上的教師,從設計到授課,水平之高,令人讚歎。

孫穎工作室出的課是《平面圖形的面積比較》的幾何圖形課,趙國防老師講授的課是一節概念課《分數的意義》。兩節課雖然課型不同,但精彩程度同樣令人感嘆不已。

據《平面圖形的面積比較》的觀課安排,我的觀課分工是觀察優秀生的課堂表現,跟蹤他們的思維過程。我跟蹤的兩個孩子,一個男孩叫張曉凡,另一個是女孩,叫李玉函。另外我還對班裏一個思維表現最出衆的男孩作了關注和跟蹤。下面我就按照課程進度對他們的思維進行描述和分析。

  課的環節有以下幾個:

環節一:由“俄羅斯方塊”遊戲引入。使得孩子們饒有興趣、積極思考。這一環節的設計還調動了“圖形經過全等變換(平移,旋轉,軸對稱)後位置變化,但形狀及其面積不變”的已有知識經驗。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藉助“判斷方格紙上圖形面積誰大誰小,最後得出它們的面積同樣大小”這一思維過程,與孩子一起總結概括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的方法:數格子、割補轉化、重疊法。然後老師重點強調了“數格子”法是“根本大法”。經過轉化,老師和孩子們還得到結論:大小形狀“完全相同”的兩個圖形“面積相等”,並板書“完全相同”和“面積相等”。

(因爲第一個環節思維過程相對簡單,而且孩子優生展現思維的機會不多,所以沒有發現優生有非常出衆的表現。但是在後面的環節中,思維敏捷的孩子對這個環節的判斷方法能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有更深刻的思維方法生成。後面再表。)

環節二:根據第一個環節的體驗,找出下列圖形的面積大小的關係。

由於上一環節積累了面積大小相等的經驗,這一環節雖然要求找”面積大小“的關係,孩子們還是千方百計在找“面積相等”的圖形有哪些。很快的,大部分學生髮現了①=③;②=⑤=⑥;圖11=圖12;在填寫記錄單的時候,有一項“你的發現”,①=③時發現是填“完全相同”。但②=⑤=⑥這個發現,優生也不知道是該填“面積相等”呢,還是該填“ 完全相同 ”。可見優生對“面積相等”和“完全相同”兩個概念也是無法區分。有個女孩竟然說了這麼個理由:“上一個空格我填的是“完全相同”,後面這個空格處就填“面積相等”吧!”

  我的發現

  我的理由

  運用的方法

①=③

完全相同

數格子

②=⑤=⑥

  面積相等

  數格子

上面幾個等式是比較容易發現圖形面積大小關係的。用數格子或者旋轉平移等手段都能判斷。這時候不同的聲音出現了,我認爲這是這節課最優秀的思維---“腦力數格法”。我跟蹤的最出衆的這位小男孩介紹他的方法:就是想像給原來的三角形③補上①和②兩個三角形

從而拼成一個長方形,用數格子法得到其面積非常容易,因爲①+②=③,所以用長方形的面積÷2即可。這個孩子思維靈活,思路開闊,充滿靈氣,把直觀思維提升到了抽象思維層次。他非常善於變通,數格子的最困難的就是數半格,他把數格子方法難點變的簡單易操作。思維的廣度和深度達到了較高的層次。

第三個環節:師生一起彙報交流較難理解的割補轉化法來判斷面積大小,優生反應比較快,對割補轉化方法做到了很好的互動性接納。

第四個環節:對有疑惑的面積等式是否成立進行合作探究。因爲難度較大,爭論的基本上全是優生。尤其對圖12是否等於圖13的面積進行了爭論(如圖所示,把圖13用腦力數格法補上紅色輔助線,變成長方形,然後÷2,得出結論,圖13和圖12面積不同。)

。而“數格子”法卻得到二者面積相同的結論。先前堅持腦力數格法的學生原來還堅信自己的方法正確,但經過老師的引導,幫助學生理清了只有添補的和原來大小完全一樣,才能÷2。他意識到,自己忽視了藍色區域的長方形面積了。至此,腦力數格法得到了很好的完善補充。另外一個小組驗證;圖13是否等於①+③+②?彙報時,他們將圖13分割成了三部分,如圖,很明顯圖13=①+③+②。結合上題結論,圖12=圖13=①+③+②

以上各環節環環相扣,由易入難,步步爲營,一切以訓練孩子的思維爲導向,事實證明,這節課達到了訓練孩子思維的目的。優生的思維也得到了很好的拓展和提升。

  【2016觀課報告範文2】

  觀察成員:

  報告單位:臨沂十五中初中語文第2研修組

  執教課題:人教版初中語文《化石吟》

  執教教師:

  觀察點選點說明

我們這次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在詩歌教學中運用多種誦讀形式落實學習目標。圍繞這一問題,我們確立的觀察維度是:誦讀以及多種朗讀形式在課堂中的運用。在此基礎上,又分爲以下幾個觀察點:朗讀形式、誦讀有效性、誦讀目的、有無教師指導、誦讀時間、參與人次、誦讀效果。爲了更好的觀課,針對學習活動設計和本次觀測點,我們做了以下具體分工:

  二、觀察結果分析:

  總體評價:

整堂課學生採用了各種形式的誦讀,既培養了學生的朗讀習慣,又利用誦讀完成對內容的解讀和情感的體悟,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我們通過這幾個維度的觀察與診斷,一致認爲這堂課很好的落實了我們本次的任務:在詩歌教學中運用多種誦讀形式落實學習目標。

1、關於誦讀形式與誦讀目的。

用什麼樣的方式讀?什麼樣的語氣讀?讀的重點落在哪兒?本課中都做了充分的準備。本課中共計有19次讀,最後在老師動情動色範讀的引導下,一名在誦讀層次不斷深化的同時,與文本對話的情感不斷昇華,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這也達到了本堂課的高潮。

學生在本真體驗環節採用了自由讀和個別讀以及互讀三種形式,既指導了學生正音,又讓學生把握了節奏、同時引領學生初步瞭解了詩歌內容。在角色體驗和情感體驗環節,重點採用了個別讀和組內互讀的形式,使學生了解了詩歌內容所包含的意象,在品味意象的基礎上感悟到意境。可以說每一次閱讀都有收穫,每一次收穫都更深一層,達到了誦讀的目的。

2、關於誦讀的有效性。

在整個的活動環節,學生的誦讀,層層推進,讀出了自己特有的感受。學生通過誦讀,讀出了更多的情感,比如:自豪、對自然的熱愛、驕傲、激情等。每個學生都能夠在誦讀中說出自己體會,效果極佳。

3、關於教師指導和誦讀時間。

在五個教學環節當中,老師一直跟蹤指導,細緻恰當,逐步深入,讓學生的誦讀層次不斷提升。關於誦讀時間,因爲詩歌比較短小,感情朗讀一遍只需30秒左右,所以,每一個教學環節雖然誦讀的時間不算太長,但給了學生充分的自我體味時間,便於學生下一個環節的有效進行。在情境體驗和融徹體驗環節因爲學生已經漸入佳境,表現欲強烈,因此誦讀和品讀時間略長,。整個誦讀佔了15分鐘,也就是說所有的教學環節都是在誦讀中完成的。

4、誦讀人次和誦讀效果

本課的觸發點在於情感,文中的愛國情感學生一望而知,但是如何引導學生體悟這種深沉的愛國情——這種愛國情的落腳點和抓手就是文本,就是文中的詞句段,而讀是一種很好的解讀方式。本堂課把讀作爲喚醒學生情感觸發的點,可以說是抓住了喚醒學生情感的牛鼻子,本課中有多種形式的讀:有齊讀,個人讀,跳讀,速讀,默讀,指名讀,範讀。其中齊讀5次 ,範讀3次,速讀1次,默讀1次,指名讀3次,個人讀6次,在讀中不是在一個層面滑行,而是有梯度,有層次,情感推動的層次在不斷深化。

每次朗讀,都有2個以上的同學讀,一次比一次都有提高。

以上的數據說明我們這堂課很好的達到了預期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