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範文(通用20篇)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範文(通用2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3W 次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範文(通用20篇)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 篇1

作爲一名教師,教師的專業素質是非常重要的。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我們都需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提高專業素質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多看書。現在的書非常多,看書就要選擇好書來看,作爲教師要多看教育類專著。非常感謝學校給我們提供了又一本好書《問題學生診療手冊》。

王曉春老師的《問題學生診療手冊》這本書是直接把“問題學生”進行了分類,逐一進行研究、分析,所以對我這樣一個剛到工作崗位的老師來說是十分受益的。

初次拿到這本《問題學生診療手冊》時,就隨手翻了一下,寫的還挺通俗易懂的,就開始認真地讀了起來。這本書主要是針對我們教育過程中一些做法提出建議,並結合例子加以說明。似乎覺得有些例子在自身的學生時代也出現過,曾經也出現過類似的一些問題。多虧我的老師的正確引導,他們教育過程中,對我不埋怨,沒有太多的生氣,靜下心來,找到問題的根源,最終把問題解決。

如今我也成爲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不但要繼承我的老師他們的優良教育方式,而且還要在教育過程中,不斷反思,不斷學習,尤其要關注“問題學生”。

問題學生一直是教師做好教育工作的重點,也是教師教育的一個大難題。王老師從教育的大前提出發,分析了當前教育的大環境。提出了教育的三種類型:權利型教育、道德型教育、聰明型教育。指出了當前教師對問題學生的教育必須從教育理念出發由權利型和道德型向聰明型轉變。既爲了教師更好的保護自己,又爲了更好地開展學生的問題教育。

也許在許多老師看來,學生上課不聽,就是“不想學”;不好好寫作業,就是“沒有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不守紀律,就是“成心搗亂”;成績一下降,就是因爲“鬆勁”了。總之,他們能把所有的問題都簡單地、習慣地歸結爲覺悟問題、道德問題、認識問題、是非問題,好象只要“認識”提高了,一切問題就都解決了。其實許多學生的問題並不僅僅是這樣而已。假如學生對學習的重要性認識是足夠的,而成績一樣沒有辦法提高,那麼必然會影響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影響學生的可持續發展,進而改變學生對學習的觀念。假如學生上課不聽講,而教師有隻知道一味的訓斥卻不站在學生的立場關心學生的身體、心理和家庭情況,那麼面對教師的訓斥只能引起學生對教師的反感和對教師教育的反感。假如學生的不守紀律教師只能是批評、呵斥,而不考慮學生的自尊心是否會受到傷害,不考慮學生不守紀律的實際情況,那麼,這樣的教育也只是蒼白無力的。

學生的情況千千萬,想用千篇一律的愛,解決形形色色的問題,顯然是不行的。有些問題需要有恆心,需要長時間的跟蹤指導,會有多次反覆,你只有付出智慧和艱辛的努力,纔有希望達到理想效果,因爲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有時還需轉變家長的觀念和習慣做法,針對出現的問題,及時診斷,儘快轉變不良情況。

教育是細水長流的過程,沒有哪一種教育方式可以立竿見影,都是需要時間的。教育問題學生,需要的不僅僅是愛心和耐心,更重要的是智慧,遇到問題要先問“爲什麼”,再問“怎麼辦”,進而對症下藥。王老師就這樣從教育的背景出發、從學生出發,爲教師做參謀、爲教師做領航,爲我們的教育指出了一條陽光大道。讀了《問題學生診療手冊》,我受益匪淺,並將繼續關注各類教育書籍。同時我也將在我的教育崗位嘗試並運用聰明型的教育方式,爲更好的開展工作而努力。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 篇2

今天我讀了《問題學生診療手冊》第一章總論部分:明白了什麼是問題學生?問題學生有哪些類型?各類型問題,學生治療時要注意些什麼?相信這是許多老師都很頭疼的事。

問題生指的是,品德、學習態度、行爲習慣、心理等方面,存在較爲嚴重的問題,而且要常規教育手段不能解決其問題,需要進行個案診療的學生。

問題上有哪些類型呢?一行爲習慣型問題生。顧名思義,就是行爲習慣方面有問題,對班級的紀律有破壞性,學習不認真,總是出各種各樣的小狀況,屢教不改型的。二厭學心理問題生。這種類型的學生就是表現爲厭倦學習,除了學習習慣之外,其他方面的行爲習慣也還可以,只是死活不學習。三心理性問題生,突出表現在個性方面,言行偏離正軌,常常讓人不可思議。四品德性問題上,這種學生的問題突出表現在品德方面,總是冒壞水,讓人感覺及價值觀和人生觀,明顯偏理,他的行爲習慣,多數步伐不好,表面上問題不大,多數厭學,學也有學習不錯的。五好學習問題上。這種好學新問題生,各方面表現都很好,但是會出突然出狀況,一出就是大事,他們多數的問題是心理問題。這種問題生很少,但是現在隨着社會的發展也有增加的趨勢,要值得注意。

問你醫生治療時需要注意些什麼呢?凡屬習慣都有穩定性,因爲習慣是無數次重複同樣的行爲造成的,教師就要特別需要耐心。如今學校的評價體制往往違反教學規律,追求立竿見影的業績逼的教師,急於求成和學生較勁,學生力不從心,結果信心喪失,破罐破摔。所以,學生的教育要大尺度衡量,不要小尺度評估。不要輕易把學生今天的表現和昨天相比,而要把它一週的表現和意向一週相比,一個月的表現和上個月相比,有進步,就有所成功,不怕反覆,反覆可能是常態;不反覆,那是極少的,行爲習慣問題生尤其是這樣,請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任何習慣都相當於一種影,改變起來是不容易的,孩子因爲年齡特徵比較小,所以,更需要很花很長的時間,沒有成功,我們也不要站在對立面去指責他。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 篇3

問題學生一直都是讓學校、老師還有家長頭痛的對象,如何去認定問題學生,找到問題的根源以及轉化問題學生的方法,也是大家在不斷思考和尋找的。近日,到同事那裏借閱到了王曉春的《問題學生診療手冊》第二版。王曉春,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師。主要研究方向:教師觀念(特別是思維方式)轉變,班主任工作,問題學生教育,語文教學,家庭教育等。已發表的教育專著有15部。讀後又給我一種新的體會,讓我獲得別樣的收穫。

一、教育需要智慧:

在學校實際工作中,普遍存在着教師精力分配不合理的現象,倒掛現象,這既是教育低效率的表現,也是教育低效率的一個原因。列舉了四個倒掛:其中第一倒掛是教師的精力應該放在教育方面,然而事實上教師用在管理方面(比如應付各種評比)的精力多於用在教育教學方面的精力這是第一個倒掛。教師面對一班學生應把主要精力放在多數人身上,然而實際上教師把多數精力放在少數“問題生”身上。這是第二個倒掛。具體到一個問題生,真想解決他的問題,應該多研究多思考,少說多做。先觀察、診斷、分析,看應該從哪兒切入。然而實際情況,是教師面對問題學生,常常是想都不想,上手就管,簡單化處理。這是第三個倒掛。

李鎮西曾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是真理;有了愛,也不等於就有了教育,這也是真理。前者告訴我們,教育的前提條件之一是對孩子的愛;後者提醒我們,教育僅僅有愛是遠遠不夠的,教育需要智慧。與其說解決問題學生的問題,不如說就是解決教育者的理念問題和思路問題。

教育問題生,生怕簡單化,在轉化問題生思維方式方面,應是在一個“網”裏面進行耐心細緻的工作。而不是在一條線上簡單的,你犯錯了——我給你講道理——你認錯了——於是你就改了。一個人改錯也好,犯錯也好,都是網上的一個點,這個網上有很多變量,互相影響,非常複雜。任何一個問題,只要一展開,就是一張網,所謂一沙一世界。

二、問題生不等於“有問題的學生”。

問題生,指的是品德、學習態度、行爲習慣、心理方面,存在較爲嚴重的問題,而且用常規手段不能解決其問題,需要進行個案診療的學生。確定問題生有很強的經驗性、情境性。

問題生的類型有五種:行爲習慣型、厭學型、心理型、品德型、“好學生”型。教育厭學型問題生,特別不適合用懲罰的辦法,尤其不可以用學習來懲罰,比如罰抄作業、罰背書等等。在這五種問題生裏面,比較適合採用懲罰的辦法只有行爲習慣型和品德型的問題生。

厭學型問題生,除了討厭學習外,其他方面都無大問題,關心集體、愛勞動、人緣不錯、對老師也有禮貌;就是因爲不學習、不聽講、不寫作業、一上課就蔫了,嚴重偏科。

對厭學型的看法如果只是一個字“懶”,歸結爲學習態度,簡單化了。要認真分析,是智力比較特殊,還是知識背景問題。比如,早期學習受過嚴重挫折,灰心了的學生,就要適當鼓勵,減輕難度讓他得點好分數,增加信心。

結合書中王老師介紹的問題學生,對照班中的孩子列舉出了一些問題學生。

1、厭學型

此類學生的主要問題是厭學,學習成績和學習心理都有問題,不聽講、不寫作業,有的迷戀網絡,有的乾脆綴學,但品德方面無大問題。“不要不談學習,就是好孩子。”

2、紀律型

此類孩子的主要問題是不守紀律,嚴重小說小動,易和老師發生衝突,對集體影響較大。學習成績問題不大,品德方面也沒有多大問題。

3、品德型

此類孩子的主要問題在品德方面。如打架罵人,欺負同學,小偷小摸,離家出走等。他們大多數學習成績不好,不守紀律。這類學生多是“邊緣生”,他們往往一隻腳在學校,另一隻腳在社會。

4、心理障礙型

此類孩子的主要問題在心理方面。如自閉,憂鬱,退縮,躁動,有攻擊行爲,無法集中注意力,多疑,無法與他們溝通,等等。外向的有紀律問題,內向的不違反紀律。學習成績多數不好。品德方面不無劣跡,有些問題貌似品德問題,仔細分析不是。

5、“好學生”型

在學校一般式公認的好學生,各方面都不錯,問題處於隱蔽狀態,常見的有:雙重人格,自我“消失”,自我中心,虛榮心,抗挫折能力極差。這種孩子會突然惹出大事。

問題學生診療的正確思路

對於王老師提出的,問題學生教育的常見錯誤思路。我甚是有感觸,沒有經過科學智慧的教育,我們老師往往大都是採取了理所當然的錯誤做法。那麼應該怎麼使用正確的思路,來對付問題學生呢?

1、遇到問題,先穩住事態。

2、不急於作是非判斷和道德歸因。

3、不搞“態度掛帥”。

4、先問“爲什麼”,而不是“怎麼辦”。

5、瞭解情況時,行動觀察法與心理測驗法雙管齊下。

6、橫向、縱向全面瞭解學生情況。

7、確診前,要提出多種假設。

8、確診時,一定要使自己的初步結論合乎邏輯,經得起推敲和質疑。

9、確診時,要首先考慮問題在誰身上,以免某人得病,他人吃藥。

10、確診後,一定要有具體的、因人而異的治療措施。

11、根據治療效果的反饋來評估自己的治療並隨時修正之。

四、學生爲什麼沉迷於網絡?

網吧問題已經成了社會問題,網童問題已經成了教師、家長的心病,網絡遊戲已經被人稱爲“電子毒”。有個別孩子因爲癡迷於網絡遊戲而造成的學習下降,精神萎靡,親子矛盾,夜不歸宿,離家出走。結合本書,分析了個別學生的網絡歸因:

1、家庭和學校充滿了批評、訓斥,網上很少批評,多得是鼓勵安慰和安慰。

2、在家、在學校,他躲不開家長、教師的嘮叨,在網上,他可以選擇對話人。

3、家庭和學校不允許失敗,網絡允許失敗重來。

4、家長和孩子居高臨下,而網上是平等的。

5、在家庭和學校說話不自由,在網上可以胡說。

6、和家長、老師沒有共同語言,和網友有說不完的話。

7、在家庭、學校,身份已經被“定格”,到網上可以“重新做人”。

8、在學校毫無成就感,到網上可以找到成就感,可以實現自我。

9、家庭和學校生活枯燥無味,網上有樂趣。

10任性、意志薄弱、無能,這些毛病在現實生活中會讓人出醜,在網絡中卻比較容易掩蓋。

11、學校和家庭教育着眼於孩子未來的學歷,而網絡則能給孩子帶來快樂。

五、多研究多思考,少說多做:

王老師在介紹每一種問題學生的問題的時候,都在要求老師要冷靜的思考,要仔細的觀察,去了解關愛我們的學生。主張我們老師先問“爲什麼?”而不是“怎麼辦?”而在我們實際操作中,如果學生上課沒有專心聽講,老師就急着把措施和懲罰拿出來,這樣也是表面上解決了,但學生的根本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治,反而還讓師生關係變得很對立,以後的相處會更加困難重重。老師一定要學習怎樣去了解學生的問題。書中說到王老師對“不注意聽講”的學生的分析,我覺得分析得特別精彩。“很多老師遇到嚴重不注意聽講的情況,都簡單認爲是學生對學習不重視,或者不想學習。教師的對策,就是給孩子大講學習的重要性,課上提醒、批評、罰站,趕出教室,再解決不了,就請家長,還解決不了,只好懷疑孩子有毛病。”其實在實際操作中,有時候真的會就像這樣很武斷,殊不知這樣的後果就是隻會造成學生繼續不聽講,一點作用都沒有。文中分析了注意力集中能力多是由非智力因素的缺陷造成的,可以分成以下幾類:

1、對學習失去信心的。

2、基礎太差,聽不懂。

3、習慣性懶惰。

4、智力類型與衆不同。

分析我的學生中,有一些學生就是以上類型,如杜同學就是由於基礎太差,聽不懂,對學習失去信心,徐同學就是習慣性懶惰,對於書中寫到,重點是點燃他們心中的希望之火,少批評,多表揚和鼓勵,不該“哪壺不開提哪壺”,而應該“哪壺開了提哪壺”。

教育是潤物無聲、文火慢燉的過程,沒有哪一種教育方式可以立竿見影,都是需要時間的。教育問題學生,需要的不僅僅是愛心和耐心,更重要的是智慧,遇到問題要先問“爲什麼”,再問“怎麼辦”,進而對症下藥。用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指導教育教學工作,讓教育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良好效果。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 篇4

當老師,總會遇到“不懂事”“不聽話”“屢教不改”的讓人頭大頭疼的學生。王曉春老師的《問題學生診療手冊》給了我們應對的有效武器。但如果學習這本書僅停留在表面機械的問題分類和應對分類上,是不可能在實踐中運用書中的方法的,因爲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問題也都有自己的起因、發展、特點。如何抓住書中的要義和精神,讓我們的教育能力真正得到提升呢?

一要轉變觀點。

王曉春老師毫不客氣地指出,很多老師存在理念、情緒、能力方面的不足,不僅不能幫助學生,反而加重了學生的問題,甚至就是學生問題的源頭。首先要認識到這一點,意識到教育者的身份並不能讓我們自然擁有必要的思維方式、分析能力、溝通能力等,受教育的是和教育者一樣的有自己獨立思想意識的人,他們身上的所謂問題都有因果,都能解釋,並不以教育者的主觀意願爲轉移。然後我們在面對學生的問題時,才能用科學思想和研究者心態,去分析、去思考、去診斷。

二要培養科學思想。

遇到問題不能簡單粗暴地上綱上線:老師家長都是爲你好;道理講了這麼多,怎麼聽不進去;這孩子就是品行有問題,沒救了……而是要冷靜分析:我聽到看到的是不是全部的真相?問題的本質是什麼?問題的緣由是什麼?問題的嚴重程度如何?問題可能解決到什麼程度?有了科學思想做基礎,能力提升纔有可能。

三要多學習,多反思。

王曉春老師在書中多次提到,雖然給問題學生分了類,但也只能提供參考,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一方面我們要向包括王老師在內的專家學習,增加自己的理論儲備。一方面我們要通過反思,向自己學習。能運用於實踐的知識,經過實踐檢驗的知識,通過實踐獲得的知識,纔是有生命力的知識。

另外,當我們把王曉春老師的理論應用到實踐後,除了提高教育技能,還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一、職業焦慮下降,幸福感增加。

通過學習加實踐,對常見的問題學生和學生問題(龍泉中學的問題學生畢竟較少)能做到心中有數,真遇到了也能心平氣和地應對。處理一段時間後一般都會有一定效果,能收穫學生和家長的肯定,頗能體會到自我價值實現的幸福感。

二、與學生關係昇華。

一方面,遇到問題學生和學生問題不會反應過激,能平等、平和地對待,學生是能感受到,並作出積極迴應的。另一方面,能真正幫學生解決問題,也能給自己在學生心中形象加分。理想的情況是學生信任、佩服、尊重、親近老師。

總之,《問題學生診療手冊》不僅僅提升了我們的教育技能,還讓我們真正享受到作爲教育者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 篇5

看了《問題學生診療手冊》後,我領悟到要走進學生的生活,多看、多思考、多問一問爲什麼,貼近學生的心靈

一、老師對待問題學生的態度:遇到問題,先穩住事態。

作爲一個老師來說,對學生有耐心,就能仔細觀察學生的語言和行爲,這樣,老師對問題學生的判斷才更加準確。如果沒有耐心,學生的問題行爲只會變得更加的糟糕,並且這也不是老師希望看到的,這可能會導致老師的耐心進一步減少。反過來,如果老師對學生有耐心,會發現學生的問題行爲的原因,學生的問題行爲的處理思路也會變得更清晰,這將促進學生的問題行爲的解決。而這結果是老師希望看到的,以後老師對學生也會更有耐心。結合我的經驗來看,我覺得,耐心是問題學生教育的態度基礎。

書中有這麼一段話,“經驗告訴我們,對待問題學生,只要教師一急噪,就容易把事情弄僵,陷入被動。人在激動的時候,很難理智地思考問題,問題生也多是不善於控制自己感情的,他們衝動起來,可以忘乎所以,老師若跟他們對着幹,不但沒有效果,而且有失身份。所以對問題學生進行診療,前提是教師要冷靜。

二、遇到事情多想爲什麼。

平時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碰到問題,比如說學生上課不認真聽,作業不按時完成等等問題時,老是抱怨,怎麼辦呢?卻未曾去思考學生爲什麼上課不認真聽,爲什麼作業不按時完成,就象王老師分析的,不知道不聽講的原因和不完成作業的原因,怎麼能知道對策?好好的反思了下,我想還是因爲我們沒有更深入地去了解學生,沒有真正進入學生的心靈世界。所以,教師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應該先思考一下,學生“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舉動,找出問題的根源,才能對症下藥。

三、“只會責備別人,不會反思自己”。

學生的學習問題是老師最關心的問題,總有這樣的一些學生,他們不注意聽講,上課走神,或者在上課的時候經常玩些小動作,我們會責備學生不認真聽講,影響其他同學學習等等。或向班主任或向家長彙報這種狀況,但我們沒有很好的去想想學生爲什麼會出現種種問題呢?是學生的問題還是老師在上課中的課程設計出了問題呢?學生髮生狀況,教師最應該做的應該是反思自己,而不是埋怨學生,埋怨家長,否則,教師本人的能力無法得到切實提高,工作還會繼續碰釘子。

所以在我的意識裏面他們就是沒有認真聽我講課,我上課的時候也仔細觀察了他們,有時候也突然問他我講了什麼,他也能回答出來。原來這些學生缺乏明確的自我意識,其實他自己也搞不清自己是否在注意聽講,這就需要我們幫助他去分析一下自己的聽講姿態,讓他們作一些小的調整。

我想,教育是門科學,所以教育出了問題,我們還是要以科學的方法和態度去解決。這需要我們教師有良好的素質和科學的發展觀,要冷靜思考客觀的處理。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 篇6

有老師向我推薦了《問題學生診療手冊》一書,拿到手一下便被其醫學術語化的書名給吸引了。當班主任最頭痛的是什麼?還不是怕那幾個“釘子戶”隔三差五給你捅婁子,丟面子,扣分數,“幾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嘛!回想自己最近兩年的班主任生活,有那麼幾回,還不是給幾個問題生弄得慘不忍睹、腦汁攪盡。想到這,我毫不猶豫地將這本書帶回家細細閱讀,並暗想:或許等我修煉好了此等醫術之後,對班上的那些調皮的男生或許能找到一些教育的方法吧。

細細品讀之後,瞭解到王老師從學習、紀律、道德三大問題入手,剖析了問題學生的種種表現及對應採取的策略。書中既不是單純地提供案例講解,也不是純粹的理論剖析,而是把所有的問題進行有機分類,然後從問題學生的表現入手,透過問題的現象,引導我們發現問題的本質。這樣讀起來,就好像我們也親身在面對問題學生一樣,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同時,看了王老師的高明策略,也會激發我們思維的火花。

讀完這本凝聚着王老師經驗和心血的經典書籍,我從中收穫一些啓發。如:教育不能沒有愛,教育又不能僅僅依靠愛。曾幾何時,我們的一些專家提出了這樣的口號: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持這種觀點的專家認爲,我們的教育出現問題,主要是由於教師缺乏愛心,沒有用心去感化學生。是呀,正如著名教育家丏尊所說:“教育之沒有愛,正如池塘之沒有水一樣,沒有水不能稱其爲池塘,同樣,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我們面對的是祖國的新一代,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他們更是一羣天真爛漫的孩子,他們需要老師的愛。我們的老師在處理問題的時候,要給予學生更多的理解和關懷,用愛心喚醒他們懵懂的心靈。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對那些問題學生,僅僅依靠教師的愛就能解決問題嗎?答案是否定的。在面對問題學生的時候,也許我們更需要的是一種思維的方法,一種解決問題的策略,而不是一味地用愛來遷就學生,“哄”學生。

王老師闡述了自己的十種見解,其中有一點對我觸動很大。即問題學生診療的正確思路四:先問“爲什麼”,而不是“怎麼辦”。問題生出了問題,教師的第一反應太重要了,正是這第一反應決定了教師後來行動的方向。王老師主張教師遇到問題生出現問題,第一反應最好象科學家見到不明飛行物的照片一樣,懷着好奇心問道:“這到底是什麼現象?爲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這種反應導向冷靜,導向詢問和研究,最有利於問題的解決,而且對教師心理健康大有好處。校園裏經常有年輕的老師“求救”、“求助”某個問題或某個問題學生的處理辦法。也有的老師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只是感到困惑、震驚,急於知道解決辦法,沒有獨立地思考問題的原因。一個問題的研究應該有三步:怎麼樣——爲什麼——怎麼辦。而現實中往往有人連“是什麼”都表述不清、不全,不想問“爲什麼”,只望高人指點“怎麼辦”。遺憾的是這樣的高人不曾見。

回想自己在處理班級事務的時候,爲了儘快解決問題,大部分時候都是將犯錯誤的學生訓一頓,訓到學生淚流滿面,承認錯誤,我認爲這就是我要的結果了,然後就此了事。現在想來,這種做法只能是隔靴搔癢,收效甚微。如果當時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將問題前後分析清楚,將學生的狀況搞清楚,瞭解學生爲什麼會這樣做,如何採取有效措施使學生不再犯錯,這纔是最重要的,也只有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只能像王老師所講,這樣的“教育永遠不會走向科學,只能停留在最一般化的管理階段,而且會越來越行不通”。

我想,教育也應該是一門科學,所以教育出現的問題,我們還是要以科學的態度來解決。而要養成這樣的思維習慣,得依靠我們教師專業素養的不斷提高,能保持冷靜的頭腦,客觀地處理問題。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 篇7

讀完《問題學生診療手冊》這本書之後,我感受最深刻的,是王曉春老師對學生那種負責的態度,深切的愛以及對教育事業的熱衷。如若不然,我想王曉春老師,不會這麼細節的來區分問題學生,並且在問題學生的診療方面有這麼深刻的見地。舉個例子,比如他對問題學生的定義,在王曉春老師眼中,問題學生是指“品德、學習態度、心理等方面,任何一個方面存在較爲眼中的問題的學生”,而不是“單純因爲智力問題而學習不好的學生”。我讀的比較粗略,大致瀏覽了下全文,發現對待問題學生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而是相當複雜且嚴肅的事情。因爲你對問題學生的方式和態度,很可能會影響學生的一生。你可能會使他更有學習興趣,也可能讓他厭學。這個時候,老師怎麼對待問題學生,就顯得非常關鍵。

一、老師對待問題學生的態度:

在王曉春的老師對問題學生和一般老師的錯誤的分析中,可以發現,一般老師在處理問題學生缺乏一種耐心。在《問題學生教育的常見錯誤思路》這一節中,王老師歸納了十種常見的錯誤思路。在其中,第一條(沒有研究學生的願望,只有“管”學生的衝動)、第二條(不問“爲什麼”,只問“怎麼辦”)和第四條(沒有多種假設,只有簡單歸因)都透出老師在對待問題學生方面缺乏耐心。而在問題學生的處理上,需要老師相當多的耐心。當學生有問題出現的時候,老師應該先穩住事態,不要着急做是非判斷和道德歸因,老師需要來觀察研究(行爲觀察法與心理測驗法雙管齊下)問題學生,來發現問題學生的問題所在,他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問題行爲。然後根據觀察研究來提出假設,去驗證學生的問題真正原因,進而採取合理的方式來糾正學生的問題。最後,根據治療的效果及時的反饋來評估自己的診療並隨時對其修正。

在對問題學生的診療上,王曉春老師的心態和採用的方法都很積極。積極的方式,無疑促進了問題的解決,並能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舉個例子,在“動覺學習者”這類問題學生的診療上,王曉春老師的心態就很積極。王曉春老師並沒有要求這類學生要像正常學生一樣規規矩矩的上課,而是對其進行適當的約束,儘量少影響別人。這樣的處理,就不會對影響學生的學習,但這樣的處理需要老師有相當積極的心態。

在問題學生教育上成功的老師,他們會對問題學生有耐心,理解問題學生,寬容對待問題學生……而,他們會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愛他們的學生。比如說,不是基於對學生的愛,而是一些功利目的,如漲工資之類的話,老師對學生的耐心是不可能持久的。如果,說耐心是問題學生教育的態度基礎,那麼愛就是問題學生教育上的不竭動力。

二、老師對待問題學生的細節:

在全書中,可以發現,王曉春老師對學生的問題行爲上進行了很詳細的分類。而這種分類,是需要對問題學生的問題行爲進行細緻研究,並對問題行爲的細節進行把握的。比如說,王老師歸納總結了12種“頂撞老師”類型,這12種類型,是王老師根據“頂撞老師”這一行爲的細節,歸納總結出來的。再比如說,王老師提出,老師應該通過觀察學生表情這一細節來區別“臨時頂撞”和“蓄謀頂撞”。臨時的頂撞是突然的憤怒造成的,學生可能漲紅着臉,一副不滿、委屈的樣子,還夾雜一些恐懼(小學生尤其如此),說話甚至會結結巴巴,語無倫次,答非所問,這是一種類似失控的狀態。蓄謀的頂撞則不然,因爲學生早有準備,可以看出他的表情相當鎮定。

而在老師和學生的實際接觸中,學生的問題細節通過老師自己的觀察往往是不夠的。老師往往要通過和其他學生甚至其他老師的交流來了解該學生的細節。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那個打架學生的例子,那個義工如果單單通過觀察的話,對於那個打架學生的瞭解肯定是片面的。但他通過和其他學生的交流,掌握了更多細節。進而判斷出,這個學生缺乏了認同感,他渴望被其他孩子接受和關注。這樣的判斷,讓他更準確的做出了處理,併成功解決了問題。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 篇8

讀了《問題學生診療手冊》,這本書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夏書系叢書中的一本,作者王曉春也是一名在教育戰線上奮鬥多年的老教師。看了他寫的這本書給我的感受非常的真實,沒有多少專業的術語、沒有多少高深的理論,但卻結合每天發生在我們教學中的實例闡述了種種問題學生的行爲表現、形成原因和解決方法,讀着讀着我不自覺地似乎看到了班級裏面一些同學的影子,也爲曾經的我面對學生出現的各種問題所採取的簡單不科學的對策而感到非常地慚愧。

在中小學,幾乎每個班都有幾個問題學生。他們是“麻煩製造者”,拖班級後腿者。班主任往往要把一半甚至更多的精力花在他們身上,然而收效甚微。他們成了教師的“心病”。這是一些需要進行個別教育和特殊指導的學生,對於他們而言,需要老師有更專門的知識,需要會診斷,會治療。可是,多數教師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和能力,於是他們往往碰釘子,甚至束手無策。其實,反思一下我們對待這些問題學生的做法當中也缺乏一定的科學性和必要的分析。

比如說學生頂撞老師,這種現象也許都會在師生之間發生過,做爲教師當然會認爲自己的威信和尊嚴受到了極大的挑戰,學生的這種無禮簡直是太過分了,這個時候我們也許會在班級大發雷霆,也許會用自己強有力的吼聲從氣勢上去壓倒學生,甚至還爲自己暫時的勝利而沾沾自喜。這不是一種民主的作風,學生雖然表面上認錯,但思想上有沒有做通工作還值得教師認真考究。他是出於什麼樣的原因而頂撞的呢?是老師冤枉了學生嗎?是老師不公平嗎?是老師提出了學生做不到的任務嗎?是老師諷刺、挖苦學生,傷了學生的自尊學生進行報復?是學生提出不同意見,教師誤以爲是頂撞?是學生缺乏教養?還是他想引起老師注意的一種錯誤表現?……我認爲,課堂上出現學生頂撞老師的問題時,作爲老師更應該在課後冷靜地思考問題出現的原因,並積極主動地和學生溝通了解他頂撞的真正原因,這樣我們纔能有效地解決問題,而不是下課之後,此事就不了了之了。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 篇9

r的調查研究、分析推理。比如學生不交作業,不認真聽講,有很多的原因,不可一概而論,所以對策往往缺乏針對性。

其二:本書中第二個章節細緻地對很多常見“症狀”歸因和給出對應的處理措施。比如嚴重小說小動、經常性遲到、同學衝突、不完成作業、馬虎等等。其中關於馬虎的分析很中肯。這在平時考試之後,學生和老師說非常多。而且往往成了學生自我辯護的武器。馬虎其實是一種很複雜的心理現象,究其原因非常多樣。比如心急,這個在生物遺傳題中是非常常見的,比如題目需要書寫基因型,涉及到多對基因的字母,有的學生會把對應關係弄錯,或者隨意爲某種基因型賦字母。其實在做題時冷靜下來,一步步對照地把字母寫在對應的符號旁邊。然後再往下讀題就能較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另一類是害怕。有很多學生平時成績不錯,一到考試就失常,很多時候家長都認爲是這是緊張造成的。其實不然,很多時候是學生只善於理解局部知識,不善於理解綜合知識。還有一些時候是對一些常考點不熟悉,做題的時候就顧此失彼。也有一種情況是學生的短期記憶強,而長期記憶能力弱,平時考試多是短期記憶,成績不錯。等到期中、期末考試需要長期記憶,而這恰恰不是他的長項,於是出現滑坡。當然也有可能平時做小測驗同桌之間做點小弊,一到大考就暴露出來了。當然也有真的是因爲家長和老師嚇的緊張的。當人面臨過大的壓力時,智力下降。這種情況自然是需要家長減壓。還有其他的一些原因我在這裏就不再細緻分析了。總而言之馬虎的現象應該細緻地分析其背後的機理,不可小覷。

第二種比較有意思的症狀分析是關於“同學衝突”的。對於學生的矛盾,應該多談尊重,少談愛,因爲愛很抽象,人與人之間也很難有無緣無故的愛。學生的多數矛盾不是靠愛,而是靠遊戲規則,靠公平,靠分清是非,靠互相尊重,互相讓步,靠分析問題來擺平的。而學生衝突中有一種類型是語言表達能力差,說白了就是有理說不出,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意思,總是讓人誤會,着急之處只能動手解決。這裏也可以看出,少年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應該從小訓練。對於已經出現這種問題的少年兒童也可以通過堅持每天大聲朗讀的方法來逐步訓練。

還有一種“症狀”是嚴重小說小動,原因之一是聽不懂,學不會。少年兒童精力充沛,像一股洪水,一般學生的精力主要流向學習渠道,問題生因爲聽不懂,學不會精力就會向紀律方向流動。這就需要將其精力向其他方向引流,儘量再引回學習。

這本書裏最後一個模塊的具體案例分析非常有意思,對一個個案例層層遞進,抽絲剝繭。可以看出提問也是需要能力的,可以從許多案例中看出,我們很容易犯主觀臆斷的錯誤,不能找出許多具體的證據來佐證自己的觀點。同時也從王老師的持續的診斷中,看出他縝密的邏輯推理能力。其中有個案例是一位教師因爲說不過學生而頭疼,這也是很常見的一種現象,總有一些學生思維非常快,口才了得。短時間內沒辦法提高自己辯論能力的情況下,可以“避實擊虛。”當然從長遠來看,教師也應該多訓練自己的辯論能力。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 篇10

在我6年的教書生涯裏,我思考的問題無非就是怎樣把每個知識點講的很清楚透徹,怎樣儘量讓每個孩子在我的課堂上不講小話不睡覺諸如此類的比較基本的問題。我還從來沒有思考過作爲一個科任老師的我在遇到問題學生的時候需要我做什麼。在閱讀王曉春老師的這本書時,我有所啓發。作爲科任老師在遇到問題學生時,更側重的應該是維持。一個優秀的科任老師可能會因爲課講得好,吸引學生,許多問題就會消解更有利於班主任工作的進行。

在教學過程中我也遇到過一些問題,結合王老師的一些理論和方法簡單談下我的心得。

我們班上就有個學生,經常喜歡在我上課的時候公開跟我對話提出質疑而且有的時候態度還很強硬,之前我會佔用大家的時間來解決他一個人的問題,後來發現這樣做會引起其他同學的反感。後來我就直接無視他,繼續講課,我發現問題並沒有解決,他課堂上公開跟我對話的毛病沒有改掉。後來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找到了解決辦法,課上我跟他說“你的問題,課下再說。現在我要爲大多數學生講課,不能只跟你一個人理論”,開始他還是會嘀咕兩句,後來我課後會去找他解決他課上提的問題。這樣反覆幾次之後,他在課堂上的表現好多了,有的時候還是會偶爾質疑一下但是會被我一個眼神給壓下去。

還有一件事情我還有點自責的,當時我如果懂得更多會不會給他提供一些幫助,事情結果可能會不一樣。去年我的一個學生跟班主任以及其他老師發生一些衝突,我疑惑的是在我眼裏爲什麼他跟別人口中的不一樣,我眼中的他是一個很可愛就是有點淘氣的小孩子。瞭解了一下當時的情況,這個孩子當時發大脾氣是因爲班主任看到他晚自習講話,他跟我說就是在藉資料,如果當時老師先詢問,而不是審問,多聽他講下原因,稍加訓誡應該可以解決問題。當時老師可能有些激動沒有控制好,動了手,也因此激怒了他,事情才向不可控制的方向發展。學習了王老師在問題學生教育的中策如何實施,我想以後如果我遇到類似事情我就知道該怎麼辦了。先穩住事態,不急於作是非判斷和道德歸因,先問問“爲什麼”,情況瞭解清楚了之後再做診斷。後來,雖然換了班主任,但還是因爲一些事情發生了衝突轉學了。後來他有跟我短信聯繫,說新的老師都挺喜歡他的,成績也有所提高。書中說道學生是否屬於問題生,與老師的個性和能力也有關係,到底什麼是問題生,要一個絕對客觀的標準是比較困難的。

不完成作業的問題,我也很頭疼,哪怕是高三了依然有這樣的學生存在。王老師的書中把不完成作業的原因進行了一個分類。分門別類的給瞭解決方案,我覺得還蠻有用的。我分析了下我班上一個從來不交作業的'學生,他就是成績還可以,嫌作業太小兒科。可能就是我的教學不適應他的知識結構,我發現他雖然不交作業,但是自己有買資料在學習,平時也會問我問題,上課也有聽講。我以後不再對他較真了,不能片面的要求學生適應我的教學。

王老師在介紹每一種問題學生的問題的時候,都在要求我們要冷靜的思考,要仔細的觀察,去了解關愛我們的學生。教育是潤物無聲、文火慢燉的過程,沒有哪一種教育方式可以立竿見影,都是需要時間的。教育問題學生,需要的不僅僅是愛心和耐心,更重要的是智慧,遇到問題要先問“爲什麼”,再問“怎麼辦”,進而對症下藥。用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指導教育教學工作,讓教育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良好效果。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 篇11

這幾天讀了王曉春的《問題學生診療手冊》,書中對問題生的種類,教育措施進行了詳細的指導,語言幽默,淺顯易懂。

在“問題生教育在教師工作中處於什麼位置?”中,王老師說:據他多年的觀察,在學校的實際工作中,普遍存在着教師精力分配不合理的現象,倒掛現象。這既是教育低效率的表現,也是教育低效率的一個原因。

他提到了四個倒掛。一是教師用在管理方面的精力多於用在教育教學方面的精力。二是教師的經歷相當一部分用在了脫離教學的教育方面。即使在教學方面,教師的主要精力也常常並非用在真正提高備課水平和講課藝術上,而是用在了教學管理方面,比如催逼作業、分數排隊等等。第三個倒掛是教師面對一個班的學生,本該把注意力的重點放在多數人身上,然而,許多教師實際上是把重點放在問題生身上了。第四個倒掛是老師面對問題生常常想都不想,上手就管,碰了釘子也不琢磨是怎麼回事,只會繼續和學生較勁,給家長打電話,這就正好把主要精力放在次要方面了。

通觀這四個倒掛,你會發現我們的教育工作科技含量很低,效率很低,是粗放型的。而一名真正優秀的教師,真正用在問題生教育上的時間應該反而更少。每天和問題生對着幹的老師,幾乎可以肯定他是專業水平比較低的,精力倒掛的。王老師說,問題生只是教師工作對象的一小部分,對問題生教育絕不是越重視越好,教師也不該被問題生牽着鼻子走,花費更多的精力。非常值得思考!

在“問題生教育的中策如何實施”這一部分。作者提到了這樣一點:先問“爲什麼”而不是“怎麼辦”。王老師說,問題生出了問題,教師的第一反應太重要了,正是這第一反應決定了教師後來行動的方向。

他的建議和主張是:教師遇到問題生出問題,第一反應最好像科學家見到不明飛行物的照片一樣,懷着好奇心問道:“這到底是什麼現象?爲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這種反應導向冷靜、導向詢問和研究,最有利於問題的解決,而且對教師的心理健康大有好處。

當我們冷靜的把問題生當作一個研究對象的時候,我們的反感和厭惡立刻就會減輕,因爲你不大可能討厭你希望瞭解的東西,好奇心能沖淡厭惡,甚至慾望越強烈,態度就越冷靜,科學家都是這樣的。

平時的教學中,我們遇到問題生時常常都是考慮怎麼辦,而不是先問爲什麼,不去研究這種現象。所以常常是義憤填膺,用管理主義的怎麼辦去思考問題,這樣我們的思路就不對頭了,因此也常常出現問題處理不當的情況。

這就提醒我們,在教學中遇到問題要多思考、多研究,不能憑着自己的感覺去處理,也不能急於去下結論。凡事要用科學的態度對待,多加思考,綜合研究,這樣才能更好的解決問題。此書不但爲我們的教育教學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讓我們在教育教學中不但有激情,更有策略。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 篇12

寒假期間,我閱讀了《問題學生診療手冊》一書。該書由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師王曉春所著,書裏總結了許多常見的學生問題,針對這些問題,作者作出了科學的分析、分類以及解決方案,結合案例給我們指出了切實可行的參考意見。全書分爲三個部分:總論、專題研究、案例。總論的部分主要闡述什麼是問題學生和問題學生的幾種類型,並詳細解說每種類型的特點。專題研究部分則以專題形式總結了一些問題學生的常見問題,並加以分析。比如:頂撞老師、經常性遲到、同學衝突、不注意聽講、不完成作業、馬虎、偏科、說謊、早戀迷戀網絡等等。而案例部分主要選取作者在網上幫助教師答疑的片段,明確該採取的措施,既實用又透徹,讓人受益匪淺。

其實,但凡你從事教育工作,總能遇到幾個“問題學生”。老師往往要把一半,甚至更多的精力花在他們身上,然而收效甚微。在他們面前,常用的管理方式如表揚、批評、評比等通通沒有效果,老師只能暗自嘆息、生悶氣。而這本書傳遞給我們的智慧,顯然爲老師撥開雲霧,指明方向。

首先,許多老師對於問題學生的認知不夠準確。問題學生並不是指存在問題的學生。王曉春老師認爲學生差不多都有問題,因爲愛玩,懶惰不就是人的本性麼?如果試圖去改變每一個有問題的學生,那麼班主任只會疲於奔走而沒有任何收穫。那麼區別在哪裏呢?有問題的學生可以定位爲問題較輕,並且可以通過常規管理手段解決;問題學生則是問題較嚴重,需要個案診療。有了明確的區別,在班主任處理問題時也有了判斷的標準。

其次,無論遇到任何事情先究其原因再思考做法,也就是先問爲什麼再想怎麼辦。作爲年輕教師的我遇到問題學生第一反應便是想該採取什麼措施呢?然後去網上收集各種小妙招,一招不行再來一招,簡直是病急亂投醫,一點用都沒有。在書中,王曉春老師打了一個通俗易懂的比方,就好比人們生病,有些病不嚴重,自己買點非處方藥吃了就能夠痊癒;有些病則需要上醫院看醫生開處方藥才能解決。後者就是問題學生,這纔有了書名中的“診療”二字。所以,對待問題學生要先知道病因,再對症下藥。王曉春老師結合自己的教育經驗,分析每一種問題學生的類型,探究原因,爲什麼學生會出現這一問題?通過閱讀這本書,一目瞭然。比如說“行爲習慣型問題生”,這類問題生往往有一大堆壞習慣,簡直讓人看了處處不順眼,幾乎一言一行都需要糾正。當他們屢教不改時,教師容易誤以爲他們成心搗亂,其實不然。好比戒菸的人不久復吸,只是控制不住自己罷了。而凡屬習慣問題根源都在家庭,需要讓家長配合調整,幫助孩子進步。

然後,冷處理未嘗不是一種解決方法。王曉春老師給出的我們面對和處理問題學生的上策、中策、下策等三種解決思路,其中被他定位成“上策”的是——把問題生晾在一邊,全力以赴帶領全班同學前進,不去刻意關注和教育問題生。乍聽之下,彷彿是在逃避,但細想來,上策絕不是不負責任,反而是在考驗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智慧。因爲迴歸到教師的身份,最本質的不是管理者而是教育者,最好的處理就是通過更高超的教育智慧,教學組織能力去優化班級環境,讓這個環境間接作用於問題學生,實現他們的個體治療。這種通過集體帶動個體,影響個體,讓問題學生自愈的方式更加高明。

最後,教師要有一套具有個人風格的問題診斷學。王老師說:“教師最好每個人腦子裏都有一套具有個人特色的問題診斷學,這種教師,就可以稱爲研究型教師了。”不斷研究變化的學生羣體,因人而異,不斷研究和琢磨,纔會更好地教育好學生,也會更好地幫助學生。處理起來也就更得心應手,更加科學合理。此外,在研究問題學生時不難發現,問題學生教育複雜繁瑣,單單憑藉班主任一人的力量,未免強人所難,如果想要更好地實現問題學生的轉化,在個體診療的階段,還要善於運用各種教育資源。教師只是問題學生處理和轉化的其中一個環節。對於輕度問題學生,或者問題的初發階段,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應該是診療的主體。但現實教學中,並不是每次教育都會起效,很多班主任都有與問題學生鬥智鬥勇的血淚史,當我們發現,自己的教育漸漸對這些孩子失效的時候,要懂得去求助其他的教育途徑,比如說學校,比如說家長。家長,不是教育問題學生的王牌,但可能是教師探究問題學生背後成因的重要環節。問題學生之所以成爲問題學生,與家庭情況、家庭教育往往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在問題學生的教育中,班主任與家長之間只有合力才能幫助學生變化成長,如果互相牴觸針對,可能事倍功半。

正如李鎮西對這本書的評價:這本書就像是教育智慧的“百寶箱”,陪伴如我一般的青年班主任成長。作爲教師,我們要努力調整管理的方向和方法,學習王曉春老師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和探討問題。未來我會努力彌補自己的不足,爭做一名智慧的班主任,更好地幫助學生。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 篇13

自從上學期學校安排了教師讀書活動,我從圖書室借閱了幾本自認爲適合自己閱讀的圖書,有《給年輕班主任的建議》、《問題學生診療手冊》等。起初,也只是隨手翻翻,可真正在閒暇時打開閱讀,卻又不一樣的感受。對《問題學生診療手冊》這本書,我特別喜歡,因爲我們都知道我們學生的生源質量,在他們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這樣那樣的問題。那麼,如何面對這些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這都是我們無法迴避的問題。

從這本書的書名就已經告訴我們,應該將教師與醫生放在一起聯想。醫生看病的原則首先是“望、聞、問、切”,即要實事求是,再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刨根問底,進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開出藥方治病救人。

王老師的這本書實際上就是這樣在引導我們的教師應該更加專業一些,不是簡單的一刀切,或是僅憑經驗來處理問題。誠然經驗對教師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經驗引來的思維定勢,逐漸懶惰的思維方法有時卻有致命的危險,或者說對於教師個人的成長是很不利的。

人們都說“人心隔肚皮”,很少有人能夠對每一個人都能洞察心機,再加上可能出現的代溝,初中生當中的一些想法簡直可以用匪夷所思來形容,看似簡單幼稚的問題在他們眼中卻顯得至關重要,反而需要引起教育者的深思。

教育是什麼?是考試?是成績?是升學?這些教育手段漸漸成了目的,凌駕於教育之上,而教師本身也就成爲了一種謀生的手段,教育過程甚至成爲一種追名逐利的捷徑,試問有多少老師能夠真心去教每一個學生?在這種“目的”的引導下,問題生就真成問題了,很多本不該劃爲問題生的也變成問題生了,也許原因很簡單,就因爲他的學習成績上不去。這應該是每個教育者都不願看到的。

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面對我們的學生呢?這本書除了告訴我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多問幾個爲什麼以外,就是要我們關心學生的需求。現在有太多的學生被家長當做白板從而複製或打印出自己想要的模板了,學生也是人,是人就有需求,白板僅僅是家長看來的白板,實際上經過學校及社會的影響,學生這塊板上並不是隨意能刻畫的來的。比如書中分析學生去網吧的原因時就很透徹,說到底就是學生把自己在家在學校以及和同學朋友間未能發泄的東西。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 篇14

讀了王曉春老師的《問題學生診療手冊》,我深深感到優秀的老師應該是一位非常有智慧的老師,這裏的智慧不僅僅指專業知識紮實,還指在處理一些問題(例如不按時完成作業、上課不遵守課堂紀律等)時,能夠冷靜地分析原因,用較科學的方法去解決它,而不是每天陳詞濫調,實施“道德教育”,聽得進去的學生,已經聽進去了,聽不進去的還是聽不進去。用王老師說的一句話概括:“想用千篇一律的愛解決形形色色的問題,顯然是不行的。對愛不能迷信。沒有愛不行,光有愛也不行。”

雖然我還不是一名教師,但就我接受的12年中小學教育而言,我想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就王老師提出的智慧型教育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作爲學生,讀王老師的書,我經常對書中的一些話表示贊同。因爲王老師經常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科學地考慮問題!用王老師的原話“教育的本質不是管理,而是幫助和交流。”

是的,當發生問題時,老師應該多問問學生這麼做的原因,而不是一味地告訴學生你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

記得我小時候,曾聽說有人說“隔壁班的某某老師被某某學生氣哭了!”那時的我一直覺得這些調皮搗蛋的學生真是可惡,把老師都氣哭了。讀了這本書之後我轉念一想,其實就算心裏有再多的委屈,老師也不應該在學生面前哭。若想用哭,用“愛”來教育這些學生,未免有些太脆弱、太天真。並且在學生面前哭就給這些“問題學生”心中留下印象“這老師好欺負,我才說幾句話她就哭了,我纔不怕她呢!”。這樣做,老師不僅失了威嚴,也解決不了問題,還影響了正常的上課。

換一種做法,如果老師不在課堂上和冒犯他的學生相持下去,給彼此冷靜的時間,等到下課時,找學生聊聊,彼此瞭解情況,說不定那時大家都能心平氣和地解決問題。

我記得那時我們小學的做法是請老師先回辦公室,然後讓另外一位老師給那位“冒犯老師”的學生進行品德教育。你怎麼就能說那位哭的女老師一定沒有錯?說不定,那位女老師在與學生爭論的時候,頭腦一發熱,也說了冒犯學生的話。雖然我們幾千年的傳統觀念是“尊重老師”,但是一味地批評學生,只站在老師的角度考慮問題,也絕對是不科學的做法。

同樣道理,當學生成績上出了問題,首先應該站在學生角度去分析成績下降的根本原因。

從自己當家教的經驗來說,我現在在教的一位學生,每次給她講解完題目的時候,她都說自己明白了,只是懶得在紙上寫一遍。給她教了幾節課後,我發現其實這個學生挺聰明的,許多問題她一點就通,只是太懶了。這個懶惰有時也反映在思維上。例如有些有點難度的題目,只是要轉一個彎,但是她就不轉。是她不會嗎?不是的。我覺得是她懶得轉,平時寫作業的時候想:“反正老師會講的,不懂的還可以問我的家教”於是在平時的練習中思維就沒有得到很多的訓練,應付有點難度的題目的能力沒有得到訓練,那麼在考試的時候,對於難題自然就感冒了!因此我就準備以後每次上課引導她自己去思考,而不是直接把解題過程告訴他。這樣幾節課後,我發現她的解題能力提高了。

一位優秀的老師,首先是一位充滿智慧的老師,在分析問題的時候務必要用到心理學、社會學等的知識,作爲師範生,我要走的路還很長。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 篇15

最近閱讀了王曉春老師的《問題學生診療手冊》一書,從書中我獲得了許多收穫,同時也產生了一些疑惑。首先是我從這本書中所得到的一些啓發:王曉春老師在書中定義了什麼是“問題學生”?問題生,指的是品德、學習態度、行爲習慣、心理方面,存在較爲嚴重的問題,而且用常規手段不能解決其問題,需要進行個案診療的學生。問題學生可以具體分成五種類型:行爲習慣型、厭學型、心理型、品德型、“好學生”型。這樣就把問題學生的診療上升到了理論層面,同時他也從實踐上提出了問題學生診療的正確思路:遇到問題,先穩住事態;不急於作是非判斷和道德歸因;不搞“態度掛帥”;先問“爲什麼”,而不是“怎麼辦”;瞭解情況時,行動觀察法與心理測驗法雙管齊下;橫向、縱向全面瞭解學生情況;確診前,要提出多種假設;確診時,一定要使自己的初步結論合乎邏輯,經得起推敲和質疑;確診時,要首先考慮問題在誰身上,以免某人得病,他人吃藥;確診後,一定要有具體的、因人而異的治療措施;根據治療效果的反饋來評估自己的治療並隨時修正之。這些診療思路和手段很有實用性,對於我平時的工作啓發很大。

書中我印象最深刻,也最認同的就是王曉春老師提出的,對待問題學生要“多研究多思考,少說多做”。王曉春老師在介紹每一種問題學生的問題的時候,都在要求老師要冷靜的思考,要仔細的觀察,去了解關愛我們的學生。主張老師要先問“爲什麼?”,而不是“怎麼辦?”在我們實際操作中,如果學生沒有認真完成作業,沒有認真聽講,老師就急着把懲罰措施拿出來,這樣只是表面上解決了,但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治,反而還容易使師生矛盾激化。王曉春老師對“不注意聽講”的學生的分析,我覺得非常精彩,非常貼近教學實際。“很多老師遇到嚴重不注意聽講的情況,都簡單認爲是學生對學習不重視,或者不想學習。教師的對策,就是給孩子大講學習的重要性,課上提醒、批評、罰站,趕出教室,再解決不了,就請家長,還解決不了,只好懷疑孩子有毛病。”在實際教學中,很多老師就是這樣做這的,但後果就是導致學生繼續不聽講,沒有絲毫改善。那老師應該怎麼做呢,文中分析了注意力集中問題多是由非智力因素的缺陷造成的,可以分成以下幾類:對學習失去信心的;基礎太差,聽不懂;習慣性懶惰;智力類型與衆不同。對於這些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學生,重點是要點燃他們心中的希望之火,少批評,多表揚和鼓勵,不該“哪壺不開提哪壺”,而應該“哪壺開了提哪壺”。總之教育不能簡單粗暴,不能流於表面,要多觀察、多思考,謀定而後動,從根本原因着手去解決問題才能事半功倍。

另外關於“問題學生”我也有自己的一些思考。我認爲問題學生的產生有很大一部分是社會和家庭因素導致的,學校和教育是無法解決的。比如最常見的厭學問題,根據我的觀察和分析,大多數是由於學生學習成績落後導致的。十個手指有長短,成百上千的學生放在一起必然也會有先進和後進,應試教育之下不斷的考試和排名無異於強迫那些後進生一而再的去揭開自己的瘡疤,不斷的去否定自己,在這種連續的打擊之下有誰還能對學習保有興趣呢?對於部分後進生的厭學問題,這不是學生,也不是老師的問題,這是整個應試教育制度帶來的必然結果,單純的學校教育是無法解決的。而“心理型”問題學生往往是由不幸福的家庭環境所導致的,老師能夠幫助到的實在是非常有限。這本書我最大的疑惑就是,老師對待問題學生就像醫生對待病人,指望“對冊診療,對症下藥”,就能“藥到病除”,這樣合理嗎,現實嗎?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 篇16

自從接觸教育工作以來,無論大大小小的培訓還是各種書籍上都在提倡教師要有愛心,要愛學生。所以在自己任教的不到一年的時間中,自認爲對學生非常關心與寬容,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沒有收到理論上該有的效果。但在看了《問題學生診療手冊》後,我明白了其中的緣由。“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是真理;有了愛,也不等於有了教育,這也是真理。前者告訴我們,教育的前提條件之一是對孩子的愛;後者提醒我們,教育僅僅靠愛是不夠的,教育還需要智慧。本書有分析,但不是抽象的談理論;有案例,但不是單純的講故事。他用教育科學之利刃,冷靜而理智地解剖着我們幾乎每天都會遇到的一個個教育難題。”著名教育家李鎮西是如此評價此書的。我清楚的認識到自己之前沒收到好的效果是因爲自己缺少“智慧”,在對待學生問題上缺少思考與反思。王老師的語言離自己很近,好象就是寫我自己身邊的事,值得我學習的東西太多太多。其中在關於“教育學生常見的錯誤思路”中,王老師闡述了自己的幾種見解,對我感觸比較大。我覺得對待問題學生,只要教師一急噪,就容易把事情弄僵,陷入被動。人在激動的時候,很難理智地思考問題,問題生也多是不善於控制自己感情的,他們衝動起來,可以忘乎所以,老師若跟他們對着幹,不但沒有效果,而且有失身份。所以對問題學生進行診療,前提是教師要冷靜。一般說來,問題學生髮生的問題,大都不適合“熱處理”,要先放一放,等大家都冷靜下來,再處理不遲。對待問題學生,教師如果不能保持冷靜,失去理智,那麼,教育就可能變成吵架、頂牛,結果是兩敗俱傷,走向反面,事與願違,問題生的問題更嚴重。保持冷靜,起碼事情不會變壞。應該在冷靜中尋覓更好的解決辦法,等待良機。“敵進我退”是爲了最後的勝利。冷靜寬容才能最終顧全大局。

總之,我認識到我以前在處理學生問題上之所以不能奏效,是因爲我並沒有耐心把問題真正地搞清楚,所以,也就談不上對診下藥。我會在以後的教育工作中找準問題學生病因的同時,也找到治病的藥方。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 篇17

本學期,以世界著名童話作家安徒生誕辰紀念日、我國第一個"兒童閱讀日"、第40個國際兒童讀書節爲契機,在全縣開展了"好書漂起來·書香滿校園"的漂書活動。

很久沒有認真的去看一本書了,當拿到《問題學生診療手冊》時,就隨手翻了一下,寫的還挺通俗易懂的,就開始認真地讀了起來。深入讀進去,書中的內容很快就吸引了我的眼球。看完十種常見的錯誤思路,不由地感慨,這也正是我所曾犯過的錯誤呀。

王老師在書中羅列了十種問題學生教育的常見錯誤思路,這留給我的啓示很多。

一、沒有研究學生的願望,只有"管"學生的衝動。這叫作"管理壓倒教育"或者"管理代替教育"。

自我反思,年輕氣盛的自己的確存在這樣的毛病,面對學生在課堂上的鬧騰,我有的只是氣,只是責罵,很少會心平氣和地去想爲什麼會這樣?

二、不問"爲什麼",只問"怎麼辦"

事實的確是這樣,很多時候我們碰到兩個孩子發生了小摩擦,或者是孩子作業沒做好,課本忘記帶了的時候,辦公室裏常常傳出的是嚴厲的訓斥聲:"你說怎麼辦?"因爲每天面對哪兒繁瑣的事情,我們已經沒有足夠的精力去冷靜思考,去詳細詢問爲什麼,想的只是趕緊把事情處理掉。

三、把任何問題都道德化,不承認學生的許多問題屬於心理問題和能力問題。

我們把所有的問題都簡單化地歸結爲覺悟問題、道德問題、認識問題、是非問題,好像只要認識提高了,一切問題就都解決了、實際上學生許多問題常常是心理問題或者能力問題。這兩類問題光靠一般的思想教育方式是解決不了的。

四、沒有多種假設,只有簡單歸因。

每天的工作量加上每天層出不窮的突發情況,我們面對問題孩子的時候只希望他能夠認認真真地上好課,別惹什麼亂子。而事情總是在擔心中發生,所以每當問題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總是簡單地歸因:諸如思想上不重視了,諸如上課開小差了等等。就像程咬金的三斧子,對誰都是一樣的砍法。如果教師不學會遇事提出多種假設的科學思維方式,他們的工作方法就會永遠是簡單化、一般化的。()當然,說說容易做着難,我不知道有多少老師,能做到這一點,反正我覺得我還沒有很好的做到。因爲我給不同的學生上着同樣的課,提着同樣的問題,做着同樣的作業,很少花心思去了解他們的學習效果。這恐怕離蘇霍姆林斯基的要求差的太遠了。

五、思維缺乏邏輯性:

六、工作方法主觀化、情緒化。情緒上來了,只強調態度,連是非和前因後果都不分。

七、只會責怪別人,不想反思自我。

八、迷信權力,迷信管理,迷信說教,迷信懲罰。多數教師在談教育時是愛字爲主,但在實施時卻更相信權力、批評和懲罰。他們的辦法是萬金油,幾乎用在什麼人身上什麼病症上都可以。

九、懲罰不見成效的時候,又轉而迷信愛。對於教育,愛只是一個必要和重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沒有愛不行,光有愛也不行。

十、學校管不好,不切實際地寄希望於家長。

回想自己的學生時代,似乎覺得有些例子在自身的學生時代也出現過,曾經也出現過類似的一些問題。記得我剛上高一時對讀書真是厭倦到了極點,每天上課就是昏睡,老師問我聽不聽得懂,我就說他不會講課,我不會的不講,會的又在羅裏羅嗦。多虧我的班主任彭老師,他在教育過程中,對我不埋怨,不指責,不管我說什麼都不但不生氣,還表揚我心直、老實,並想方設法激發我的學習興趣,最終把問題解決。

如今的我也成爲一名有十幾年教齡的教育工作者,我不但要繼承我的老師他們的優良教育方式,而且還要在教育過程中,不斷反思,不斷學習,尤其要關注"問題學生"。教育問題學生,需要的不僅僅是愛心和耐心,更重要的是智慧,遇到問題要先問"爲什麼",再問"怎麼辦",進而對症下藥——這就是王老師《問題學生診療手冊》帶給我最大的收穫與思維洗禮。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 篇18

老師的《問題學生診療手冊》正是一本爲教師提供教育智慧的書……面對作者在書中所展示的一個個具體的‘問題學生’,會不知不覺進入一種教育的情景,並忍不住和作者一起思考和探討,進而情不自禁地想到自己的學生和教育,在享受閱讀快感的同時受到思想的啓迪。打開這本書,我們便打開了教育智慧的‘百寶箱’"李鎮西老師的話語打開了我興趣的天窗。

深入讀進去,書中的內容很快就吸引了我的眼球。看完十種常見的錯誤思路,不由地感慨,這也正是我所曾犯過的錯誤呀。特別是"迷信權力,迷信管理,迷信說教,迷信懲罰"和"懲罰不見效的時候,又轉而迷信‘愛’"這兩條,曾是我最迷茫的。於是我迫不急待地讀下去,十一種正確思路很快讀完,記得我剛做班主任的時候火氣是比較大的,很容易在課堂上發脾氣批評學生,有時弄得自己也很難堪下不了臺,而且我發現這種方法批評學生,即使他表面上服氣了但實際上他只是攝於你做班主任的威嚴而心裏不服氣。後來在做班主任的過程中不斷的反思和探索,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招數。第一招叫做:"退三進一",爲什麼撤退呢?是爲了更好的向前進攻!我們批評學生一個缺點的時候不妨先表揚他的三個優點,此謂之"退三進一"。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點,作爲班主任應該善於捕捉每一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雖然可能只是一個小小的閃光點,但很有可能你通過這個小小的閃光點可以挖掘出埋藏在他心裏頭的大金礦。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馬卡連科曾經有這樣一句話:"用放大鏡看學生的優點,用縮小鏡看學生的缺點",我國著名的文學家劉心武先生在他的一篇作品中也有這樣一句經典的話:"一個醜惡的罪犯也有他自己的心靈美!",我們的學生再怎麼調皮也不至於將他同罪犯等同起來吧?我們班有個男生雷益,性格比較反叛,具體表現可以用兩句話來總結概括:班主任說什麼他都不樂意,班幹部做什麼他都認爲不對!但是這個學生有一個愛好愛踢足球,口才和反應能力都很不錯,出黑板報也是個人才,一次班會上,我看準時機話題突然一轉:"但是你有沒有好好想過,你在班上那麼有才幹卻沒有一個人選你當班幹部,你有沒有冷靜的思考過爲什麼?"然後我跟他一一分析原因,開始的時候他還只是點點頭,到了後來他自己主動表態,過了一段時間我又跟他出來長談了一次,慢慢的我發現這個學生在學習態度及與同學相處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觀。《問題學生診療手冊》這本書,具體的問題具體分析,論分析,不是抽象談理論;有案例,但是不單純講故事。王老師冷靜而理智地解剖着我們幾乎每天都會遇到的一個個教育難題,從中可以看出王老師對教育的愛正傾注於分析之中。讀這本書,對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是大有幫助的。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 篇19

結束了忙碌的2012年,1個月的假期終於可以靜下心來做一些自己想做又沒時間去做的事。期間閱讀了王曉春老師的《問題學生診療手冊》,從中得到了很多啓發。對於我來說,學校裏的各種刺兒頭確實是非常的難纏。尤其是體育課又是在操場這樣開放的環境,對學生的管理又帶來了很多不確定因素。怎樣能保持對學生的控制而又保證學生得到充足的體育活動時間,一直是我腦袋犯愁的事情,尤其是對於一年級的小朋友。

通過認真閱讀了這本書,我清楚的認識到,往往我對學生的認識,其實並不是客觀的,而更多的帶有主觀化、情緒化。當學生出現問題時,更多的反應是指責,想用強硬的手段制止學生。但這樣的管教往往都治標不治本,學生的壞毛病還會不斷的出現。一些學生,我對他其實並不瞭解,卻自以爲是覺得很瞭解他,導致了對他們採取了一些不適當的教育,也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對於一年級孩子,首先應該先充分的瞭解他,包括家庭,習慣,喜好等等,尤其是對於那些問題學生,首先應該瞭解他們的心理特徵,找出他們出現問題的直接原因。通過採取不同的策略來應對不同的學生。這就促使我要在新的學期要對我的學生更有耐心才能充分摸透他們。課下多與班主任老師溝通,瞭解學生的一些日常情況,生活習慣,從而找出一些可能會導致其出現問題的因素,從而對症下藥。我總結了3個不要與3個要,就是不要急於定論,不要急於指責,不要以暴制暴;要先了解情況,要對症下藥,要講清道理。

根據學科特點,我主要對學生頂撞老師,嚴重的小說小動,不注意聽講進行了仔細的閱讀。我發現,不同的學生犯同樣的錯誤,其原因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就比如學生上課不老實,總亂動來說吧,這又分好幾種情況。有由於聽不懂的,有早就會了的,有沒有規則意識的,有自控能力差的,還有一種叫動覺學習的。對於他們的教育方式就必須要有不同。對於沒有規則意識的孩子,首要目的是要讓其瞭解規則遵守規則,而對於自控能力差的學生,他們瞭解應該怎樣去做,卻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爲,所以教育他們的首要目的是幫助他們培養自我控制的能力。如果對於兩種孩子的教育方式互換,就不能從根本上起作用了。

新學期即將開始,我已做好準備與那幾個小滑頭打持久戰,對於問題要靜下心,仔細分析找出解決方法。衝動與永遠都是最可怕的魔鬼。只有耐心才能磨平尖銳的棱角。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 篇20

總有那麼幾個人,是我們心頭難捨的痛……他們頂撞老師,他們經常遲到,他們不做作業,他們迷戀網遊,他們偷拿東西,他們暴力,他們早戀,甚至離家出走……對於他們,有時候,我們很茫然,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卻收效甚微。這些孩子啊,想說愛你真是不容易啊!教育,不僅僅是耐心、愛心,更是智慧!讀王曉春的《問題學生診療手冊》吧,或許不能立竿見影,但是慢慢的品他的文字,他的思想,慢慢的和你的孩子們進行比對,你會發現,眼前豁然開朗!

1、遇到問題,先穩住事態

問題學生特別善於製造問題,特別容易招老師生氣,但經驗告訴我們,對待問題學生,只要教師一急躁,就容易把事情弄僵,陷入被動。問題學生往往都不善於控制自己的情感,往往會咄咄逼人,所以教師一定要冷靜,要學會一些體面的下臺階的招數,讓對方的怒氣“再而衰,三而竭”,及時“撤退“以圖日後找機會“反擊”。

(我的感想:一方面“衝動是魔鬼”這句話說的一點沒錯。孩子年齡小,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這點我們大人應該可以理解。如果我們也讓情緒左右思想,那我們和孩子有什麼區別?我們是教師,我們肩負的是教書育人的重任,我們應該比孩子更理智!另一方面,修煉一些下臺階的方法,避開孩子的“銳氣”,對我們日後教育孩子也有好處。孩子會因爲自己的衝動而後悔,也會因爲教師當時的忍讓而把你看得更高!)

2、不急於做是非判斷和道德歸因

許多老師在遇到問題生出問題時,總是急於告訴他們:“你這樣做是不對的,是不應該的。”這就叫做是非判斷,道德歸因。經驗告訴我們,這類“教育”基本屬於廢話,做無用功。問題生都知道上課不認真聽、回家不寫作業、遲到曠課、打架罵人、偷東西、上網吧等是錯誤的,他們基本上都是明知故犯。爲什麼要明知故犯纔是我們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千萬不要把時間和精力用在無用的說教上。正確的方法應該是:他犯了錯誤,我不先說他對錯,而研究他爲什麼會犯這個錯,是什麼力量推動他非這樣做不可。搞清他的思路,我們纔有可能下次在適當的地方切斷他的錯誤思路,避免他重犯錯誤。這纔是診斷和治療。

(我的感想:追根溯源是解決問題生問題的關鍵。一團亂麻只有先理清了,才能重新付諸使用,才能織出有用的東西。除了“好學生型”有較強的隱蔽性外,問題生的問題幾乎都是明擺着的,他們誰不知道怎樣做是正確的,怎樣做是錯誤的呢?問題就在於,他們爲什麼不那樣做,而要這樣做呢?找到這個問題的癥結所在,我們才能更好的幫他們找回自己!)

3、先問“爲什麼”,而不是“怎麼辦”

問題生出了問題,教師的第一反應太重要了,正是這第一反應決定了教師後來行動的方向。比如教師的第一反應是:“又是他!”那他肯定要向學生髮脾氣。教師的第一反應是:“他昨天才對我做的保證,今天又犯了。這個騙子!”那他肯定劈頭就譴責學生不誠實。教師的第一反應是:“這樣可怎麼好啊,我真是無能爲力了!”那他對學生的態度一定顯得很厭惡。這些態度都無助於問題的解決,無助於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我主張的態度是,像科學家發現飛碟一樣懷着強烈的好奇心:“這到底是什麼現象?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教師應該實事求是的承認,自己對學生的心靈世界知之甚少,激發和強化自己的認知慾望。從第一個“爲什麼”開始,不停的追問,不停的結論,這纔是真正的研究。

(我的感想:態度決定思路。多問幾個爲什麼,多找幾個假定的結論,有助於問題的早日解決,有助於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也能讓我們教師有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整天埋頭於問題生的問題之中,的確是一件枯燥乏味、令人心生厭倦的事情,但是,如果,換一種態度,用研究的眼光來對待它們,你就會覺得自己有了動力。一旦問題圓滿解決,你也會有很大的收穫!)

4、橫向、縱向全面的瞭解學生情況

這是教師的一個基本功,遇到問題,學會展開來思考,採取措施,必須在分析研究和診療之後。許多教師沒有這種習慣,他們只有現成的幾種方法,不管三七二十一用上去,不能解決問題,就乾瞪眼沒有辦法了。這叫做“沒思路”,比沒辦法更可怕!

5、確診時,要先考慮問題在誰的身上,以免某人得病,他人吃藥

我們在分析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搞清楚主要的毛病在哪裏,才能決定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在哪裏,主要戰場在哪裏。如果教師把一切責任都推給學生和家長,就很難解決問題。

(教師自身的素養很重要,遇事可以先反思自己之過,這樣,也可以避免自己的工作陷入泥潭,拔不出來。)

6、確診後,一定要有具體的、因人而異的治療措施

本書第二章專題研究了14個問題,每個問題都有詳細的分類,每一類都有具體的治療措施,教師在面對具體問題時,可以參考,但也應做一些微調,開出適合他個人的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