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6W 次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1

作爲一名教師,教師的專業素質是非常重要的。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我們都需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提高專業素質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多看書。現在的書非常多,看書就要選擇好書來看,作爲教師要多看教育類專著。非常感謝學校給我們提供了又一本好書《問題學生診療手冊》。

王曉春老師的《問題學生診療手冊》這本書是直接把“問題學生”進行了分類,逐一進行研究、分析,所以對我這樣一個剛到工作崗位的老師來說是十分受益的。

初次拿到這本《問題學生診療手冊》時,就隨手翻了一下,寫的還挺通俗易懂的,就開始認真地讀了起來。這本書主要是針對我們教育過程中一些做法提出建議,並結合例子加以說明。似乎覺得有些例子在自身的學生時代也出現過,曾經也出現過類似的一些問題。多虧我的老師的正確引導,他們教育過程中,對我不埋怨,沒有太多的生氣,靜下心來,找到問題的根源,最終把問題解決。

如今我也成爲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不但要繼承我的老師他們的優良教育方式,而且還要在教育過程中,不斷反思,不斷學習,尤其要關注“問題學生”。

問題學生一直是教師做好教育工作的重點,也是教師教育的一個大難題。王老師從教育的大前提出發,分析了當前教育的大環境。提出了教育的三種類型:權利型教育、道德型教育、聰明型教育。指出了當前教師對問題學生的教育必須從教育理念出發由權利型和道德型向聰明型轉變。既爲了教師更好的保護自己,又爲了更好地開展學生的問題教育。

也許在許多老師看來,學生上課不聽,就是“不想學”;不好好寫作業,就是“沒有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不守紀律,就是“成心搗亂”;成績一下降,就是因爲“鬆勁”了。總之,他們能把所有的問題都簡單地、習慣地歸結爲覺悟問題、道德問題、認識問題、是非問題,好象只要“認識”提高了,一切問題就都解決了。其實許多學生的問題並不僅僅是這樣而已。假如學生對學習的重要性認識是足夠的,而成績一樣沒有辦法提高,那麼必然會影響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影響學生的可持續發展,進而改變學生對學習的觀念。假如學生上課不聽講,而教師有隻知道一味的訓斥卻不站在學生的立場關心學生的身體、心理和家庭情況,那麼面對教師的訓斥只能引起學生對教師的反感和對教師教育的反感。假如學生的不守紀律教師只能是批評、呵斥,而不考慮學生的自尊心是否會受到傷害,不考慮學生不守紀律的實際情況,那麼,這樣的教育也只是蒼白無力的。

學生的情況千千萬,想用千篇一律的愛,解決形形色色的問題,顯然是不行的。有些問題需要有恆心,需要長時間的跟蹤指導,會有多次反覆,你只有付出智慧和艱辛的努力,纔有希望達到理想效果,因爲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有時還需轉變家長的觀念和習慣做法,針對出現的問題,及時診斷,儘快轉變不良情況。

教育是細水長流的過程,沒有哪一種教育方式可以立竿見影,都是需要時間的。教育問題學生,需要的不僅僅是愛心和耐心,更重要的是智慧,遇到問題要先問“爲什麼”,再問“怎麼辦”,進而對症下藥。王老師就這樣從教育的背景出發、從學生出發,爲教師做參謀、爲教師做領航,爲我們的教育指出了一條陽光大道。讀了《問題學生診療手冊》,我受益非淺,並將繼續關注各類教育書籍。同時我也將在我的教育崗位嘗試並運用聰明型的教育方式,爲更好的開展工作而努力。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2

一般說來,雖然我是名老師,但是不大願意看教師專業相關的書籍。一來很多“專家”沽名釣譽,空談理論,不懂一線教師的“苦”。二來每個老師碰到的學生都不一樣,時間、地點、事件、人物都不同,很難借用專家們的方法。

但最近忽覺自己的確缺乏理論學習,買了幾本書,關於教學的,德育的,班級管理的,還有這本“問題學生診療”的。這本書是北京王曉春老師的著作,看完,受益匪淺,頓覺自己見識淺薄,看問題太簡單粗暴。倒不是說王老師提供了多好的方法,而是王老師思考問題的方式對我觸動很大。

1、學會研究學生,尤其是對問題生的研究和診療。

什麼是“問題生”?王老師認爲,問題生不等於“有問題的學生”,而是指品德、學習態度、行爲習慣、心理等方面存在較爲嚴重的問題,且用常規教育手段不能解決,需要進行個案診療的學生。當然,王老師不主張在定義上過分較真。

通常,在我看來,學生的分類很簡單,一種看成績:成績好,中等和成績差。另一種是看性格:內向(安靜老實默默無聞)和外向(開朗活潑或者吵鬧型)。遇到個別“刺頭”或者“出問題”的學生,來一個解決一個,工作很被動,從未去想過問題學生大概有哪幾種,分別有什麼特點以及有哪些比較好的處理方法和需要注意的事項。

王曉春老師將問題生主要分成了五大類:

①行爲習慣型問題生:“懶”。這一類學生突出表現在行爲習慣方面,比如違反班級紀律,沒有禮貌,馬虎,遲到早退,一般沒有品德問題,只是愛惹“麻煩”。教育這類學生,忌眉毛鬍子一把抓,什麼都得改正。只需要抓破壞性最大的還有糾正起來容易見效的毛病。逐一進步,不求立竿見影。

習慣問題根源一般在家庭,我和同行老師們一致認爲“問題學生一般問題在家”。所以爭得家長的配合很重要。

②厭學型問題生:“怠”。這類學生品德也沒多大問題,只是不愛學習,一談學習就煩。不喜歡聽課,不寫作業。這類學生不適合用懲罰的辦法,尤其是學習懲罰,比如罰抄,只會讓學生更厭惡學習。關鍵是要找到厭學的原因,背景知識問題還是智力問題,基礎差還是學習類型不適應(比如喜歡交流型學習,不喜歡被動聽講)。知道原因,才能知道怎麼鼓勵和給予信心、學習成就感。

③心理型問題生:“怪”。這類學生思維方式“與衆不同”,狂躁,攻擊性或者憂鬱多疑,自殘。這類問題比較難處理,因爲往往跟家庭和童年經歷相關,老師工作要慎重,以防守爲主,注意溝通方式和對其他同學的提醒教育。避免太過主動而適得其反。

④品德型問題生:“壞”。這類學生不是簡單的“淘氣頑皮”,而是邪氣。打架搶劫,偷竊賭博,不少人屬於“邊緣生”,價值觀有問題,一隻腳已踏入社會,與不良的社會分子有關。這類學生對老師本人的社會經驗和戰鬥能力要求較高,儘量以穩定班級大局爲主,穩住學生,不激化矛盾。當然必要時需給予紀律處分,甚至聯合公安等機構。

⑤“好學生”型問題生:“駭”。這類學生可能具有“雙重人格”,“兩面派”或者抗挫能力差,突然受刺激而爆發出來,做出極端行爲讓人百思不得其解。教育好學生關鍵在於不過分捧高他們,讓他們學會接受真實的自我,發現苗頭,預防其崩潰,特別是出事後要讓他們休息一段時間放鬆自己。

以上是王老師的研究分類,不僅僅說內容予人啓發,更重要的是刺激我自己要去學會思考和研究。

2、遇到問題,多種假設,找到真正原因,對症下藥。

舉個例子,老師總會遇到不寫作業,不交作業的學生。那麼通常情況下,老師都會認爲是學生的學習態度問題,懶,不學,只顧眼前玩樂。而在王老師的書裏,他給我們分析了學生不做作業背後可能隱含的六七種原因。

還有學生頂撞老師,早戀,迷戀網絡,不聽課等十幾個專案研究,每個專案(問題)背後都有可能隱藏着n條緣由。教師要做的不是憑主觀意願下判斷,而是去調查分析,從而真正去幫助學生怎麼克服問題或減弱問題嚴重程度。

在我看到一個專案問題背後竟然能分析出十幾條原因時,我的內心是有受到衝擊的。王老師的分析有實際的情感因素,也有科學合理的智力因素分析。這種“琢磨”精神的確值得我去學習。

3、教師是人非神,不對自己定位太高,奢望完美解決問題。

從問題生的分類和嚴重程度來看,有些問題已經不是教師一人之力能夠解決的了,尤其是品德和心理型問題生。改變一個人的價值觀和心理很難很難,這個時候,我覺得王老師說的話太對了。教師應該以“穩住大局”,“維持得住”“消極防守”等策略爲主,不要對學生甚至於對自己期望值過高,容易造成“失敗感”和“反效果”。

在本書中,另有一段話,我印象很深。大意是:問題生只是教師工作對象的一小部分,我們老師通常都被問題生“牽着鼻子走”,花費大量精力在管理問題學生身上,而沒有真正把時間和精力花在教育教學的研究和提升上以及其他大多數學生身上。

說來真心慚愧,我就是這類教師和班主任,總感覺“管理”佔據我太多時間,和問題學生的“較勁”太多,教育教學呢?自身專業素質呢?應該改過來了,把更多時間投入到教學水平的提升和其他學生身上,也許反而能促進班級良好的學習氛圍建設,減少問題生問題吶。

4、爲人師,勿計較太多,“事實第一,態度第二”。

在“頂撞老師”這塊專案上,王曉春老師說教師應該堅持“事實第一,態度第二”。不要抓住學生一時氣憤下的不當言語和不禮貌態度不放,而是要重點關注事實,理清事實,就事論事,讓學生“心服口服”。

這話讓我開始反思自己,我也曾生悶氣,覺得“寒心”,就因爲學生態度不好。如果說,當我們懷着“研究”的目光看待學生,去思考分析爲什麼他們態度不好,背後的事實才是需要我們冷靜去核對的重點,克服了背後的困難,學生纔會“心悅誠服”,做錯了才能真誠道歉,態度自然不再是問題了。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3

今天我讀了《問題學生診療手冊》第一章總論部分:明白了什麼是問題學生?問題學生有哪些類型?各類型問題,學生治療時要注意些什麼?相信這是許多老師都很頭疼的事。

問題生指的是,品德、學習態度、行爲習慣、心理等方面,存在較爲嚴重的問題,而且要常規教育手段不能解決其問題,需要進行個案診療的學生。

問題上有哪些類型呢?一行爲習慣型問題生。顧名思義,就是行爲習慣方面有問題,對班級的紀律有破壞性,學習不認真,總是出各種各樣的小狀況,屢教不改型的。二厭學心理問題生。這種類型的`學生就是表現爲厭倦學習,除了學習習慣之外,其他方面的行爲習慣也還可以,只是死活不學習。三心理性問題生,突出表現在個性方面,言行偏離正軌,常常讓人不可思議。四品德性問題上,這種學生的問題突出表現在品德方面,總是冒壞水,讓人感覺及價值觀和人生觀,明顯偏理,他的行爲習慣,多數步伐不好,表面上問題不大,多數厭學,學也有學習不錯的。五好學習問題上。這種好學新問題生,各方面表現都很好,但是會出突然出狀況,一出就是大事,他們多數的問題是心理問題。這種問題生很少,但是現在隨着社會的發展也有增加的趨勢,要值得注意。

問你醫生治療時需要注意些什麼呢?凡屬習慣都有穩定性,因爲習慣是無數次重複同樣的行爲造成的,教師就要特別需要耐心。如今學校的評價體制往往違反教學規律,追求立竿見影的業績逼的教師,急於求成和學生較勁,學生力不從心,結果信心喪失,破罐破摔。所以,學生的教育要大尺度衡量,不要小尺度評估。不要輕易把學生今天的表現和昨天相比,而要把它一週的表現和意向一週相比,一個月的表現和上個月相比,有進步,就有所成功,不怕反覆,反覆可能是常態;不反覆,那是極少的,行爲習慣問題生尤其是這樣,請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任何習慣都相當於一種影,改變起來是不容易的,孩子因爲年齡特徵比較小,所以,更需要很花很長的時間,沒有成功,我們也不要站在對立面去指責他。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4

問題學生一直都是讓學校、老師還有家長頭痛的對象,如何去認定問題學生,找到問題的根源以及轉化問題學生的方法,也是大家在不斷思考和尋找的。近日,到同事那裏借閱到了王曉春的《問題學生診療手冊》第二版。王曉春,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師。主要研究方向:教師觀念(特別是思維方式)轉變,班主任工作,問題學生教育,語文教學,家庭教育等。已發表的教育專著有15部。讀後又給我一種新的體會,讓我獲得別樣的收穫。

一、教育需要智慧:

在學校實際工作中,普遍存在着教師精力分配不合理的現象,倒掛現象,這既是教育低效率的表現,也是教育低效率的一個原因。列舉了四個倒掛:其中第一倒掛是教師的精力應該放在教育方面,然而事實上教師用在管理方面(比如應付各種評比)的精力多於用在教育教學方面的精力這是第一個倒掛。教師面對一班學生應把主要精力放在多數人身上,然而實際上教師把多數精力放在少數“問題生”身上。這是第二個倒掛。具體到一個問題生,真想解決他的問題,應該多研究多思考,少說多做。先觀察、診斷、分析,看應該從哪兒切入。然而實際情況,是教師面對問題學生,常常是想都不想,上手就管,簡單化處理。這是第三個倒掛。

李鎮西曾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是真理;有了愛,也不等於就有了教育,這也是真理。前者告訴我們,教育的前提條件之一是對孩子的愛;後者提醒我們,教育僅僅有愛是遠遠不夠的,教育需要智慧。與其說解決問題學生的問題,不如說就是解決教育者的理念問題和思路問題。

教育問題生,生怕簡單化,在轉化問題生思維方式方面,應是在一個“網”裏面進行耐心細緻的工作。而不是在一條線上簡單的,你犯錯了——我給你講道理——你認錯了——於是你就改了。一個人改錯也好,犯錯也好,都是網上的一個點,這個網上有很多變量,互相影響,非常複雜。任何一個問題,只要一展開,就是一張網,所謂一沙一世界。

二、問題生不等於“有問題的學生”。

問題生,指的是品德、學習態度、行爲習慣、心理方面,存在較爲嚴重的問題,而且用常規手段不能解決其問題,需要進行個案診療的學生。確定問題生有很強的經驗性、情境性。

問題生的類型有五種:行爲習慣型、厭學型、心理型、品德型、“好學生”型。教育厭學型問題生,特別不適合用懲罰的辦法,尤其不可以用學習來懲罰,比如罰抄作業、罰背書等等。在這五種問題生裏面,比較適合採用懲罰的辦法只有行爲習慣型和品德型的問題生。

厭學型問題生,除了討厭學習外,其他方面都無大問題,關心集體、愛勞動、人緣不錯、對老師也有禮貌;就是因爲不學習、不聽講、不寫作業、一上課就蔫了,嚴重偏科。

對厭學型的看法如果只是一個字“懶”,歸結爲學習態度,簡單化了。要認真分析,是智力比較特殊,還是知識背景問題。比如,早期學習受過嚴重挫折,灰心了的學生,就要適當鼓勵,減輕難度讓他得點好分數,增加信心。

結合書中王老師介紹的問題學生,對照班中的孩子列舉出了一些問題學生。

1、厭學型

此類學生的主要問題是厭學,學習成績和學習心理都有問題,不聽講、不寫作業,有的迷戀網絡,有的乾脆綴學,但品德方面無大問題。“不要不談學習,就是好孩子。”

2、紀律型

此類孩子的主要問題是不守紀律,嚴重小說小動,易和老師發生衝突,對集體影響較大。學習成績問題不大,品德方面也沒有多大問題。

3、品德型

此類孩子的主要問題在品德方面。如打架罵人,欺負同學,小偷小摸,離家出走等。他們大多數學習成績不好,不守紀律。這類學生多是“邊緣生”,他們往往一隻腳在學校,另一隻腳在社會。

4、心理障礙型

此類孩子的主要問題在心理方面。如自閉,憂鬱,退縮,躁動,有攻擊行爲,無法集中注意力,多疑,無法與他們溝通,等等。外向的有紀律問題,內向的不違反紀律。學習成績多數不好。品德方面不無劣跡,有些問題貌似品德問題,仔細分析不是。

5、“好學生”型

在學校一般式公認的好學生,各方面都不錯,問題處於隱蔽狀態,常見的有:雙重人格,自我“消失”,自我中心,虛榮心,抗挫折能力極差。這種孩子會突然惹出大事。

問題學生診療的正確思路

對於王老師提出的,問題學生教育的常見錯誤思路。我甚是有感觸,沒有經過科學智慧的教育,我們老師往往大都是採取了理所當然的錯誤做法。那麼應該怎麼使用正確的思路,來對付問題學生呢?

1、遇到問題,先穩住事態。

2、不急於作是非判斷和道德歸因。

3、不搞“態度掛帥”。

4、先問“爲什麼”,而不是“怎麼辦”。

5、瞭解情況時,行動觀察法與心理測驗法雙管齊下。

6、橫向、縱向全面瞭解學生情況。

7、確診前,要提出多種假設。

8、確診時,一定要使自己的初步結論合乎邏輯,經得起推敲和質疑。

9、確診時,要首先考慮問題在誰身上,以免某人得病,他人吃藥。

10、確診後,一定要有具體的、因人而異的治療措施。

11、根據治療效果的反饋來評估自己的治療並隨時修正之。

四、學生爲什麼沉迷於網絡?

網吧問題已經成了社會問題,網童問題已經成了教師、家長的心病,網絡遊戲已經被人稱爲“電子毒”。有個別孩子因爲癡迷於網絡遊戲而造成的學習下降,精神萎靡,親子矛盾,夜不歸宿,離家出走。結合本書,分析了個別學生的網絡歸因:

1、家庭和學校充滿了批評、訓斥,網上很少批評,多得是鼓勵安慰和安慰。

2、在家、在學校,他躲不開家長、教師的嘮叨,在網上,他可以選擇對話人。

3、家庭和學校不允許失敗,網絡允許失敗重來。

4、家長和孩子居高臨下,而網上是平等的。

5、在家庭和學校說話不自由,在網上可以胡說。

6、和家長、老師沒有共同語言,和網友有說不完的話。

7、在家庭、學校,身份已經被“定格”,到網上可以“重新做人”。

8、在學校毫無成就感,到網上可以找到成就感,可以實現自我。

9、家庭和學校生活枯燥無味,網上有樂趣。

10任性、意志薄弱、無能,這些毛病在現實生活中會讓人出醜,在網絡中卻比較容易掩蓋。

11、學校和家庭教育着眼於孩子未來的學歷,而網絡則能給孩子帶來快樂。

五、多研究多思考,少說多做:

王老師在介紹每一種問題學生的問題的時候,都在要求老師要冷靜的思考,要仔細的觀察,去了解關愛我們的學生。主張我們老師先問“爲什麼?”而不是“怎麼辦?”而在我們實際操作中,如果學生上課沒有專心聽講,老師就急着把措施和懲罰拿出來,這樣也是表面上解決了,但學生的根本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治,反而還讓師生關係變得很對立,以後的相處會更加困難重重。老師一定要學習怎樣去了解學生的問題。書中說到王老師對“不注意聽講”的學生的分析,我覺得分析得特別精彩。“很多老師遇到嚴重不注意聽講的情況,都簡單認爲是學生對學習不重視,或者不想學習。教師的對策,就是給孩子大講學習的重要性,課上提醒、批評、罰站,趕出教室,再解決不了,就請家長,還解決不了,只好懷疑孩子有毛病。”其實在實際操作中,有時候真的會就像這樣很武斷,殊不知這樣的後果就是隻會造成學生繼續不聽講,一點作用都沒有。文中分析了注意力集中能力多是由非智力因素的缺陷造成的,可以分成以下幾類:

1、對學習失去信心的。

2、基礎太差,聽不懂。

3、習慣性懶惰。

4、智力類型與衆不同。

分析我的學生中,有一些學生就是以上類型,如杜同學就是由於基礎太差,聽不懂,對學習失去信心,徐同學就是習慣性懶惰,對於書中寫到,重點是點燃他們心中的希望之火,少批評,多表揚和鼓勵,不該“哪壺不開提哪壺”,而應該“哪壺開了提哪壺”。

教育是潤物無聲、文火慢燉的過程,沒有哪一種教育方式可以立竿見影,都是需要時間的。教育問題學生,需要的不僅僅是愛心和耐心,更重要的是智慧,遇到問題要先問“爲什麼”,再問“怎麼辦”,進而對症下藥。用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指導教育教學工作,讓教育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良好效果。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5

當老師,總會遇到“不懂事”“不聽話”“屢教不改”的讓人頭大頭疼的學生。王曉春老師的《問題學生診療手冊》給了我們應對的有效武器。但如果學習這本書僅停留在表面機械的問題分類和應對分類上,是不可能在實踐中運用書中的方法的,因爲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問題也都有自己的起因、發展、特點。如何抓住書中的要義和精神,讓我們的教育能力真正得到提升呢?

一要轉變觀點。

王曉春老師毫不客氣地指出,很多老師存在理念、情緒、能力方面的不足,不僅不能幫助學生,反而加重了學生的問題,甚至就是學生問題的源頭。首先要認識到這一點,意識到教育者的身份並不能讓我們自然擁有必要的思維方式、分析能力、溝通能力等,受教育的是和教育者一樣的有自己獨立思想意識的人,他們身上的所謂問題都有因果,都能解釋,並不以教育者的主觀意願爲轉移。然後我們在面對學生的問題時,才能用科學思想和研究者心態,去分析、去思考、去診斷。

二要培養科學思想。

遇到問題不能簡單粗暴地上綱上線:老師家長都是爲你好;道理講了這麼多,怎麼聽不進去;這孩子就是品行有問題,沒救了……而是要冷靜分析:我聽到看到的是不是全部的真相?問題的本質是什麼?問題的緣由是什麼?問題的嚴重程度如何?問題可能解決到什麼程度?有了科學思想做基礎,能力提升纔有可能。

三要多學習,多反思。

王曉春老師在書中多次提到,雖然給問題學生分了類,但也只能提供參考,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一方面我們要向包括王老師在內的專家學習,增加自己的理論儲備。一方面我們要通過反思,向自己學習。能運用於實踐的知識,經過實踐檢驗的知識,通過實踐獲得的知識,纔是有生命力的知識。

另外,當我們把王曉春老師的理論應用到實踐後,除了提高教育技能,還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一、職業焦慮下降,幸福感增加。

通過學習加實踐,對常見的問題學生和學生問題(龍泉中學的問題學生畢竟較少)能做到心中有數,真遇到了也能心平氣和地應對。處理一段時間後一般都會有一定效果,能收穫學生和家長的肯定,頗能體會到自我價值實現的幸福感。

二、與學生關係昇華。

一方面,遇到問題學生和學生問題不會反應過激,能平等、平和地對待,學生是能感受到,並作出積極迴應的。另一方面,能真正幫學生解決問題,也能給自己在學生心中形象加分。理想的情況是學生信任、佩服、尊重、親近老師。

總之,《問題學生診療手冊》不僅僅提升了我們的教育技能,還讓我們真正享受到作爲教育者的成就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