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範文(通用12篇)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範文(通用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1W 次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範文(通用12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範文(通用12篇)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1

有老師向我推薦了《問題學生診療手冊》一書,拿到手一下便被其醫學術語化的書名給吸引了。當班主任最頭痛的是什麼?還不是怕那幾個“釘子戶”隔三差五給你捅婁子,丟面子,扣分數,“幾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嘛!回想自己最近兩年的班主任生活,有那麼幾回,還不是給幾個問題生弄得慘不忍睹、腦汁攪盡。想到這,我毫不猶豫地將這本書帶回家細細閱讀,並暗想:或許等我修煉好了此等醫術之後,對班上的那些調皮的男生或許能找到一些教育的方法吧。

細細品讀之後,瞭解到王老師從學習、紀律、道德三大問題入手,剖析了問題學生的種種表現及對應採取的策略。書中既不是單純地提供案例講解,也不是純粹的理論剖析,而是把所有的問題進行有機分類,然後從問題學生的表現入手,透過問題的現象,引導我們發現問題的本質。這樣讀起來,就好像我們也親身在面對問題學生一樣,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同時,看了王老師的高明策略,也會激發我們思維的火花。

讀完這本凝聚着王老師經驗和心血的經典書籍,我從中收穫一些啓發。如:教育不能沒有愛,教育又不能僅僅依靠愛。曾幾何時,我們的一些專家提出了這樣的口號: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持這種觀點的專家認爲,我們的教育出現問題,主要是由於教師缺乏愛心,沒有用心去感化學生。是呀,正如著名教育家丏尊所說:“教育之沒有愛,正如池塘之沒有水一樣,沒有水不能稱其爲池塘,同樣,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我們面對的是祖國的新一代,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他們更是一羣天真爛漫的孩子,他們需要老師的愛。我們的老師在處理問題的時候,要給予學生更多的理解和關懷,用愛心喚醒他們懵懂的心靈。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對那些問題學生,僅僅依靠教師的愛就能解決問題嗎?答案是否定的。在面對問題學生的時候,也許我們更需要的是一種思維的方法,一種解決問題的策略,而不是一味地用愛來遷就學生,“哄”學生。

王老師闡述了自己的十種見解,其中有一點對我觸動很大。即問題學生診療的正確思路四:先問“爲什麼”,而不是“怎麼辦”。問題生出了問題,教師的第一反應太重要了,正是這第一反應決定了教師後來行動的方向。王老師主張教師遇到問題生出現問題,第一反應最好象科學家見到不明飛行物的照片一樣,懷着好奇心問道:“這到底是什麼現象?爲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這種反應導向冷靜,導向詢問和研究,最有利於問題的解決,而且對教師心理健康大有好處。校園裏經常有年輕的老師“求救”、“求助”某個問題或某個問題學生的處理辦法。也有的老師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只是感到困惑、震驚,急於知道解決辦法,沒有獨立地思考問題的原因。一個問題的研究應該有三步:怎麼樣——爲什麼——怎麼辦。而現實中往往有人連“是什麼”都表述不清、不全,不想問“爲什麼”,只望高人指點“怎麼辦”。遺憾的是這樣的高人不曾見。

回想自己在處理班級事務的時候,爲了儘快解決問題,大部分時候都是將犯錯誤的學生訓一頓,訓到學生淚流滿面,承認錯誤,我認爲這就是我要的結果了,然後就此了事。現在想來,這種做法只能是隔靴搔癢,收效甚微。如果當時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將問題前後分析清楚,將學生的狀況搞清楚,瞭解學生爲什麼會這樣做,如何採取有效措施使學生不再犯錯,這纔是最重要的,也只有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只能像王老師所講,這樣的“教育永遠不會走向科學,只能停留在最一般化的管理階段,而且會越來越行不通”。

我想,教育也應該是一門科學,所以教育出現的問題,我們還是要以科學的態度來解決。而要養成這樣的思維習慣,得依靠我們教師專業素養的不斷提高,能保持冷靜的頭腦,客觀地處理問題。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2

一般說來,雖然我是名老師,但是不大願意看教師專業相關的書籍。一來很多“專家”沽名釣譽,空談理論,不懂一線教師的“苦”。二來每個老師碰到的學生都不一樣,時間、地點、事件、人物都不同,很難借用專家們的方法。但最近忽覺自己的確缺乏理論學習,買了幾本書,關於教學的,德育的,班級管理的,還有這本“問題學生診療”的。這本書是北京王曉春老師的著作,看完,受益匪淺,頓覺自己見識淺薄,看問題太簡單粗暴。倒不是說王老師提供了多好的方法,而是王老師思考問題的方式對我觸動很大。

  1、學會研究學生,尤其是對問題生的研究和診療。

什麼是“問題生”?王老師認爲,問題生不等於“有問題的學生”,而是指品德、學習態度、行爲習慣、心理等方面存在較爲嚴重的問題,且用常規教育手段不能解決,需要進行個案診療的學生。當然,王老師不主張在定義上過分較真。

通常,在我看來,學生的分類很簡單,一種看成績:成績好,中等和成績差。另一種是看性格:內向(安靜老實默默無聞)和外向(開朗活潑或者吵鬧型)。遇到個別“刺頭”或者“出問題”的學生,來一個解決一個,工作很被動,從未去想過問題學生大概有哪幾種,分別有什麼特點以及有哪些比較好的處理方法和需要注意的事項。

王曉春老師將問題生主要分成了五大類:

①行爲習慣型問題生:“懶”。這一類學生突出表現在行爲習慣方面,比如違反班級紀律,沒有禮貌,馬虎,遲到早退,一般沒有品德問題,只是愛惹“麻煩”。教育這類學生,忌眉毛鬍子一把抓,什麼都得改正。只需要抓破壞性最大的還有糾正起來容易見效的毛病。逐一進步,不求立竿見影。

習慣問題根源一般在家庭,我和同行老師們一致認爲“問題學生一般問題在家”。所以爭得家長的配合很重要。

②厭學型問題生:“怠”。這類學生品德也沒多大問題,只是不愛學習,一談學習就煩。不喜歡聽課,不寫作業。這類學生不適合用懲罰的辦法,尤其是學習懲罰,比如罰抄,只會讓學生更厭惡學習。關鍵是要找到厭學的原因,背景知識問題還是智力問題,基礎差還是學習類型不適應(比如喜歡交流型學習,不喜歡被動聽講)。知道原因,才能知道怎麼鼓勵和給予信心、學習成就感。

③心理型問題生:“怪”。這類學生思維方式“與衆不同”,狂躁,攻擊性或者憂鬱多疑,自殘。這類問題比較難處理,因爲往往跟家庭和童年經歷相關,老師工作要慎重,以防守爲主,注意溝通方式和對其他同學的提醒教育。避免太過主動而適得其反。

④品德型問題生:“壞”。這類學生不是簡單的“淘氣頑皮”,而是邪氣。打架搶劫,偷竊賭博,不少人屬於“邊緣生”,價值觀有問題,一隻腳已踏入社會,與不良的社會分子有關。這類學生對老師本人的社會經驗和戰鬥能力要求較高,儘量以穩定班級大局爲主,穩住學生,不激化矛盾。當然必要時需給予紀律處分,甚至聯合公安等機構。

⑤“好學生”型問題生:“駭”。這類學生可能具有“雙重人格”,“兩面派”或者抗挫能力差,突然受刺激而爆發出來,做出極端行爲讓人百思不得其解。教育好學生關鍵在於不過分捧高他們,讓他們學會接受真實的自我,發現苗頭,預防其崩潰,特別是出事後要讓他們休息一段時間放鬆自己。

以上是王老師的研究分類,不僅僅說內容予人啓發,更重要的是刺激我自己要去學會思考和研究。

  2、遇到問題,多種假設,找到真正原因,對症下藥。

舉個例子,老師總會遇到不寫作業,不交作業的學生。那麼通常情況下,老師都會認爲是學生的學習態度問題,懶,不學,只顧眼前玩樂。而在王老師的書裏,他給我們分析了學生不做作業背後可能隱含的六七種原因。

還有學生頂撞老師,早戀,迷戀網絡,不聽課等十幾個專案研究,每個專案(問題)背後都有可能隱藏着n條緣由。教師要做的不是憑主觀意願下判斷,而是去調查分析,從而真正去幫助學生怎麼克服問題或減弱問題嚴重程度。

在我看到一個專案問題背後竟然能分析出十幾條原因時,我的內心是有受到衝擊的。王老師的分析有實際的情感因素,也有科學合理的智力因素分析。這種“琢磨”精神的確值得我去學習。

  3、教師是人非神,不對自己定位太高,奢望完美解決問題。

從問題生的分類和嚴重程度來看,有些問題已經不是教師一人之力能夠解決的了,尤其是品德和心理型問題生。改變一個人的價值觀和心理很難很難,這個時候,我覺得王老師說的話太對了。教師應該以“穩住大局”,“維持得住”“消極防守”等策略爲主,不要對學生甚至於對自己期望值過高,容易造成“失敗感”和“反效果”。

在本書中,另有一段話,我印象很深。大意是:問題生只是教師工作對象的一小部分,我們老師通常都被問題生“牽着鼻子走”,花費大量精力在管理問題學生身上,而沒有真正把時間和精力花在教育教學的研究和提升上以及其他大多數學生身上。

說來真心慚愧,我就是這類教師和班主任,總感覺“管理”佔據我太多時間,和問題學生的“較勁”太多,教育教學呢?自身專業素質呢?應該改過來了,把更多時間投入到教學水平的提升和其他學生身上,也許反而能促進班級良好的學習氛圍建設,減少問題生問題吶。

  4、爲人師,勿計較太多,“事實第一,態度第二”。

在“頂撞老師”這塊專案上,王曉春老師說教師應該堅持“事實第一,態度第二”。不要抓住學生一時氣憤下的不當言語和不禮貌態度不放,而是要重點關注事實,理清事實,就事論事,讓學生“心服口服”。

這話讓我開始反思自己,我也曾生悶氣,覺得“寒心”,就因爲學生態度不好。如果說,當我們懷着“研究”的目光看待學生,去思考分析爲什麼他們態度不好,背後的事實才是需要我們冷靜去核對的重點,克服了背後的困難,學生纔會“心悅誠服”,做錯了才能真誠道歉,態度自然不再是問題了。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3

問題學生一直都是讓學校、老師還有家長頭痛的對象,如何去認定問題學生,找到問題的根源以及轉化問題學生的方法,也是大家在不斷思考和尋找的。近日,到同事那裏借閱到了王曉春的《問題學生診療手冊》第二版。王曉春,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師。主要研究方向:教師觀念(特別是思維方式)轉變,班主任工作,問題學生教育,語文教學,家庭教育等。已發表的教育專著有15部。讀後又給我一種新的體會,讓我獲得別樣的收穫。

  一、教育需要智慧:

在學校實際工作中,普遍存在着教師精力分配不合理的現象,倒掛現象,這既是教育低效率的表現,也是教育低效率的一個原因。列舉了四個倒掛:其中第一倒掛是教師的精力應該放在教育方面,然而事實上教師用在管理方面(比如應付各種評比)的精力多於用在教育教學方面的精力這是第一個倒掛。教師面對一班學生應把主要精力放在多數人身上,然而實際上教師把多數精力放在少數“問題生”身上。這是第二個倒掛。具體到一個問題生,真想解決他的問題,應該多研究多思考,少說多做。先觀察、診斷、分析,看應該從哪兒切入。然而實際情況,是教師面對問題學生,常常是想都不想,上手就管,簡單化處理。這是第三個倒掛。

李鎮西曾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是真理;有了愛,也不等於就有了教育,這也是真理。前者告訴我們,教育的前提條件之一是對孩子的愛;後者提醒我們,教育僅僅有愛是遠遠不夠的,教育需要智慧。與其說解決問題學生的問題,不如說就是解決教育者的理念問題和思路問題。

教育問題生,生怕簡單化,在轉化問題生思維方式方面,應是在一個“網”裏面進行耐心細緻的工作。而不是在一條線上簡單的,你犯錯了——我給你講道理——你認錯了——於是你就改了。一個人改錯也好,犯錯也好,都是網上的一個點,這個網上有很多變量,互相影響,非常複雜。任何一個問題,只要一展開,就是一張網,所謂一沙一世界。

  二、問題生不等於“有問題的學生”。

問題生,指的是品德、學習態度、行爲習慣、心理方面,存在較爲嚴重的問題,而且用常規手段不能解決其問題,需要進行個案診療的學生。確定問題生有很強的經驗性、情境性。

問題生的類型有五種:行爲習慣型、厭學型、心理型、品德型、“好學生”型。教育厭學型問題生,特別不適合用懲罰的辦法,尤其不可以用學習來懲罰,比如罰抄作業、罰背書等等。在這五種問題生裏面,比較適合採用懲罰的辦法只有行爲習慣型和品德型的問題生。

厭學型問題生,除了討厭學習外,其他方面都無大問題,關心集體、愛勞動、人緣不錯、對老師也有禮貌;就是因爲不學習、不聽講、不寫作業、一上課就蔫了,嚴重偏科。

對厭學型的看法如果只是一個字“懶”,歸結爲學習態度,簡單化了。要認真分析,是智力比較特殊,還是知識背景問題。比如,早期學習受過嚴重挫折,灰心了的學生,就要適當鼓勵,減輕難度讓他得點好分數,增加信心。

結合書中王老師介紹的問題學生,對照班中的孩子列舉出了一些問題學生。

1、厭學型

此類學生的主要問題是厭學,學習成績和學習心理都有問題,不聽講、不寫作業,有的迷戀網絡,有的乾脆綴學,但品德方面無大問題。“不要不談學習,就是好孩子。”

2、紀律型

此類孩子的主要問題是不守紀律,嚴重小說小動,易和老師發生衝突,對集體影響較大。學習成績問題不大,品德方面也沒有多大問題。

3、品德型

此類孩子的主要問題在品德方面。如打架罵人,欺負同學,小偷小摸,離家出走等。他們大多數學習成績不好,不守紀律。這類學生多是“邊緣生”,他們往往一隻腳在學校,另一隻腳在社會。

4、心理障礙型

此類孩子的主要問題在心理方面。如自閉,憂鬱,退縮,躁動,有攻擊行爲,無法集中注意力,多疑,無法與他們溝通,等等。外向的有紀律問題,內向的不違反紀律。學習成績多數不好。品德方面不無劣跡,有些問題貌似品德問題,仔細分析不是。

5、“好學生”型

在學校一般式公認的好學生,各方面都不錯,問題處於隱蔽狀態,常見的有:雙重人格,自我“消失”,自我中心,虛榮心,抗挫折能力極差。這種孩子會突然惹出大事。

  三問題學生診療的正確思路

對於王老師提出的,問題學生教育的常見錯誤思路。我甚是有感觸,沒有經過科學智慧的教育,我們老師往往大都是採取了理所當然的錯誤做法。那麼應該怎麼使用正確的思路,來對付問題學生呢?

1、遇到問題,先穩住事態。

2、不急於作是非判斷和道德歸因。

3、不搞“態度掛帥”。

4、先問“爲什麼”,而不是“怎麼辦”。

5、瞭解情況時,行動觀察法與心理測驗法雙管齊下。

6、橫向、縱向全面瞭解學生情況。

7、確診前,要提出多種假設。

8、確診時,一定要使自己的初步結論合乎邏輯,經得起推敲和質疑。

9、確診時,要首先考慮問題在誰身上,以免某人得病,他人吃藥。

10、確診後,一定要有具體的、因人而異的治療措施。

11、根據治療效果的反饋來評估自己的治療並隨時修正之。

  四、學生爲什麼沉迷於網絡?

網吧問題已經成了社會問題,網童問題已經成了教師、家長的心病,網絡遊戲已經被人稱爲“電子毒”。有個別孩子因爲癡迷於網絡遊戲而造成的學習下降,精神萎靡,親子矛盾,夜不歸宿,離家出走。結合本書,分析了個別學生的網絡歸因:

1、家庭和學校充滿了批評、訓斥,網上很少批評,多得是鼓勵安慰和安慰。

2、在家、在學校,他躲不開家長、教師的嘮叨,在網上,他可以選擇對話人。

3、家庭和學校不允許失敗,網絡允許失敗重來。

4、家長和孩子居高臨下,而網上是平等的。

5、在家庭和學校說話不自由,在網上可以胡說。

6、和家長、老師沒有共同語言,和網友有說不完的話。

7、在家庭、學校,身份已經被“定格”,到網上可以“重新做人”。

8、在學校毫無成就感,到網上可以找到成就感,可以實現自我。

9、家庭和學校生活枯燥無味,網上有樂趣。

10任性、意志薄弱、無能,這些毛病在現實生活中會讓人出醜,在網絡中卻比較容易掩蓋。

11、學校和家庭教育着眼於孩子未來的學歷,而網絡則能給孩子帶來快樂。

  五、多研究多思考,少說多做:

王老師在介紹每一種問題學生的問題的時候,都在要求老師要冷靜的思考,要仔細的觀察,去了解關愛我們的學生。主張我們老師先問“爲什麼?”而不是“怎麼辦?”而在我們實際操作中,如果學生上課沒有專心聽講,老師就急着把措施和懲罰拿出來,這樣也是表面上解決了,但學生的根本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治,反而還讓師生關係變得很對立,以後的相處會更加困難重重。老師一定要學習怎樣去了解學生的問題。書中說到王老師對“不注意聽講”的學生的分析,我覺得分析得特別精彩。“很多老師遇到嚴重不注意聽講的情況,都簡單認爲是學生對學習不重視,或者不想學習。教師的對策,就是給孩子大講學習的重要性,課上提醒、批評、罰站,趕出教室,再解決不了,就請家長,還解決不了,只好懷疑孩子有毛病。”其實在實際操作中,有時候真的會就像這樣很武斷,殊不知這樣的後果就是隻會造成學生繼續不聽講,一點作用都沒有。文中分析了注意力集中能力多是由非智力因素的缺陷造成的,可以分成以下幾類:

1、對學習失去信心的。

2、基礎太差,聽不懂。

3、習慣性懶惰。

4、智力類型與衆不同。

分析我的學生中,有一些學生就是以上類型,如杜同學就是由於基礎太差,聽不懂,對學習失去信心,徐同學就是習慣性懶惰,對於書中寫到,重點是點燃他們心中的希望之火,少批評,多表揚和鼓勵,不該“哪壺不開提哪壺”,而應該“哪壺開了提哪壺”。

教育是潤物無聲、文火慢燉的過程,沒有哪一種教育方式可以立竿見影,都是需要時間的。教育問題學生,需要的不僅僅是愛心和耐心,更重要的是智慧,遇到問題要先問“爲什麼”,再問“怎麼辦”,進而對症下藥。用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指導教育教學工作,讓教育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良好效果。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4

讀完《問題學生診療手冊》這本書之後,我感受最深刻的,是王曉春老師對學生那種負責的態度,深切的愛以及對教育事業的熱衷。如若不然,我想王曉春老師,不會這麼細節的來區分問題學生,並且在問題學生的診療方面有這麼深刻的見地。舉個例子,比如他對問題學生的定義,在王曉春老師眼中,問題學生是指“品德、學習態度、心理等方面,任何一個方面存在較爲眼中的問題的學生”,而不是“單純因爲智力問題而學習不好的學生”。我讀的比較粗略,大致瀏覽了下全文,發現對待問題學生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而是相當複雜且嚴肅的事情。因爲你對問題學生的方式和態度,很可能會影響學生的一生。你可能會使他更有學習興趣,也可能讓他厭學。這個時候,老師怎麼對待問題學生,就顯得非常關鍵。

  一、老師對待問題學生的態度:

在王曉春的老師對問題學生和一般老師的錯誤的分析中,可以發現,一般老師在處理問題學生缺乏一種耐心。在《問題學生教育的常見錯誤思路》這一節中,王老師歸納了十種常見的錯誤思路。在其中,第一條(沒有研究學生的願望,只有“管”學生的衝動)、第二條(不問“爲什麼”,只問“怎麼辦”)和第四條(沒有多種假設,只有簡單歸因)都透出老師在對待問題學生方面缺乏耐心。而在問題學生的處理上,需要老師相當多的耐心。當學生有問題出現的時候,老師應該先穩住事態,不要着急做是非判斷和道德歸因,老師需要來觀察研究(行爲觀察法與心理測驗法雙管齊下)問題學生,來發現問題學生的問題所在,他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問題行爲。然後根據觀察研究來提出假設,去驗證學生的問題真正原因,進而採取合理的方式來糾正學生的問題。最後,根據治療的效果及時的反饋來評估自己的診療並隨時對其修正。

在對問題學生的診療上,王曉春老師的心態和採用的方法都很積極。積極的方式,無疑促進了問題的解決,並能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舉個例子,在“動覺學習者”這類問題學生的診療上,王曉春老師的心態就很積極。王曉春老師並沒有要求這類學生要像正常學生一樣規規矩矩的上課,而是對其進行適當的約束,儘量少影響別人。這樣的處理,就不會對影響學生的學習,但這樣的處理需要老師有相當積極的心態。

在問題學生教育上成功的老師,他們會對問題學生有耐心,理解問題學生,寬容對待問題學生……而,他們會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愛他們的學生。比如說,不是基於對學生的愛,而是一些功利目的,如漲工資之類的話,老師對學生的耐心是不可能持久的。如果,說耐心是問題學生教育的態度基礎,那麼愛就是問題學生教育上的不竭動力。

  二、老師對待問題學生的細節:

在全書中,可以發現,王曉春老師對學生的問題行爲上進行了很詳細的分類。而這種分類,是需要對問題學生的問題行爲進行細緻研究,並對問題行爲的細節進行把握的。比如說,王老師歸納總結了12種“頂撞老師”類型,這12種類型,是王老師根據“頂撞老師”這一行爲的細節,歸納總結出來的。再比如說,王老師提出,老師應該通過觀察學生表情這一細節來區別“臨時頂撞”和“蓄謀頂撞”。臨時的頂撞是突然的憤怒造成的,學生可能漲紅着臉,一副不滿、委屈的樣子,還夾雜一些恐懼(小學生尤其如此),說話甚至會結結巴巴,語無倫次,答非所問,這是一種類似失控的狀態。蓄謀的頂撞則不然,因爲學生早有準備,可以看出他的表情相當鎮定。而在老師和學生的實際接觸中,學生的問題細節通過老師自己的觀察往往是不夠的。老師往往要通過和其他學生甚至其他老師的交流來了解該學生的細節。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那個打架學生的例子,那個義工如果單單通過觀察的話,對於那個打架學生的瞭解肯定是片面的。但他通過和其他學生的交流,掌握了更多細節。進而判斷出,這個學生缺乏了認同感,他渴望被其他孩子接受和關注。這樣的判斷,讓他更準確的做出了處理,併成功解決了問題。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5

今天我讀了《問題學生診療手冊》第一章總論部分:明白了什麼是問題學生?問題學生有哪些類型?各類型問題,學生治療時要注意些什麼?相信這是許多老師都很頭疼的事。

問題生指的是,品德、學習態度、行爲習慣、心理等方面,存在較爲嚴重的問題,而且要常規教育手段不能解決其問題,需要進行個案診療的學生。

問題上有哪些類型呢?一行爲習慣型問題生。顧名思義,就是行爲習慣方面有問題,對班級的紀律有破壞性,學習不認真,總是出各種各樣的小狀況,屢教不改型的。二厭學心理問題生。這種類型的學生就是表現爲厭倦學習,除了學習習慣之外,其他方面的行爲習慣也還可以,只是死活不學習。三心理性問題生,突出表現在個性方面,言行偏離正軌,常常讓人不可思議。

四品德性問題上,這種學生的問題突出表現在品德方面,總是冒壞水,讓人感覺及價值觀和人生觀,明顯偏理,他的行爲習慣,多數步伐不好,表面上問題不大,多數厭學,學也有學習不錯的。五好學習問題上。這種好學新問題生,各方面表現都很好,但是會出突然出狀況,一出就是大事,他們多數的問題是心理問題。這種問題生很少,但是現在隨着社會的發展也有增加的趨勢,要值得注意。

問你醫生治療時需要注意些什麼呢?凡屬習慣都有穩定性,因爲習慣是無數次重複同樣的行爲造成的,教師就要特別需要耐心。如今學校的評價體制往往違反教學規律,追求立竿見影的業績逼的教師,急於求成和學生較勁,學生力不從心,結果信心喪失,破罐破摔。所以,學生的教育要大尺度衡量,不要小尺度評估。不要輕易把學生今天的表現和昨天相比,而要把它一週的表現和意向一週相比,一個月的表現和上個月相比,有進步,就有所成功,不怕反覆,反覆可能是常態;不反覆,那是極少的,行爲習慣問題生尤其是這樣,請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任何習慣都相當於一種影,改變起來是不容易的,孩子因爲年齡特徵比較小,所以,更需要很花很長的時間,沒有成功,我們也不要站在對立面去指責他。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6

讀了《問題學生診療手冊》,這本書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夏書系叢書中的一本,作者王曉春也是一名在教育戰線上奮鬥多年的老教師。看了他寫的這本書給我的感受非常的真實,沒有多少專業的術語、沒有多少高深的理論,但卻結合每天發生在我們教學中的實例闡述了種種問題學生的行爲表現、形成原因和解決方法,讀着讀着我不自覺地似乎看到了班級裏面一些同學的影子,也爲曾經的我面對學生出現的各種問題所採取的簡單不科學的對策而感到非常地慚愧。

在中小學,幾乎每個班都有幾個問題學生。他們是“麻煩製造者”,拖班級後腿者。班主任往往要把一半甚至更多的精力花在他們身上,然而收效甚微。他們成了教師的“心病”。這是一些需要進行個別教育和特殊指導的學生,對於他們而言,需要老師有更專門的知識,需要會診斷,會治療。可是,多數教師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和能力,於是他們往往碰釘子,甚至束手無策。其實,反思一下我們對待這些問題學生的做法當中也缺乏一定的科學性和必要的分析。

比如說學生頂撞老師,這種現象也許都會在師生之間發生過,做爲教師當然會認爲自己的威信和尊嚴受到了極大的挑戰,學生的這種無禮簡直是太過分了,這個時候我們也許會在班級大發雷霆,也許會用自己強有力的吼聲從氣勢上去壓倒學生,甚至還爲自己暫時的勝利而沾沾自喜。這不是一種民主的作風,學生雖然表面上認錯,但思想上有沒有做通工作還值得教師認真考究。

他是出於什麼樣的原因而頂撞的呢?是老師冤枉了學生嗎?是老師不公平嗎?是老師提出了學生做不到的任務嗎?是老師諷刺、挖苦學生,傷了學生的自尊學生進行報復?是學生提出不同意見,教師誤以爲是頂撞?是學生缺乏教養?還是他想引起老師注意的一種錯誤表現?……我認爲,課堂上出現學生頂撞老師的問題時,作爲老師更應該在課後冷靜地思考問題出現的原因,並積極主動地和學生溝通了解他頂撞的'真正原因,這樣我們纔能有效地解決問題,而不是下課之後,此事就不了了之了。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7

r的調查研究、分析推理。比如學生不交作業,不認真聽講,有很多的原因,不可一概而論,所以對策往往缺乏針對性。

其二:本書中第二個章節細緻地對很多常見“症狀”歸因和給出對應的處理措施。比如嚴重小說小動、經常性遲到、同學衝突、不完成作業、馬虎等。其中關於馬虎的分析很中肯。這在平時考試之後,學生和老師說非常多。而且往往成了學生自我辯護的武器。馬虎其實是一種很複雜的心理現象,究其原因非常多樣。比如心急,這個在生物遺傳題中是非常常見的,比如題目需要書寫基因型,涉及到多對基因的字母,有的學生會把對應關係弄錯,或者隨意爲某種基因型賦字母。其實在做題時冷靜下來,一步步對照地把字母寫在對應的符號旁邊。然後再往下讀題就能較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另一類是害怕。有很多學生平時成績不錯,一到考試就失常,很多時候家長都認爲是這是緊張造成的。

其實不然,很多時候是學生只善於理解局部知識,不善於理解綜合知識。還有一些時候是對一些常考點不熟悉,做題的時候就顧此失彼。也有一種情況是學生的短期記憶強,而長期記憶能力弱,平時考試多是短期記憶,成績不錯。等到期中、期末考試需要長期記憶,而這恰恰不是他的長項,於是出現滑坡。當然也有可能平時做小測驗同桌之間做點小弊,一到大考就暴露出來了。當然也有真的是因爲家長和老師嚇的緊張的。當人面臨過大的壓力時,智力下降。這種情況自然是需要家長減壓。還有其他的一些原因我在這裏就不再細緻分析了。總而言之馬虎的現象應該細緻地分析其背後的機理,不可小覷。

第二種比較有意思的症狀分析是關於“同學衝突”的。對於學生的矛盾,應該多談尊重,少談愛,因爲愛很抽象,人與人之間也很難有無緣無故的愛。學生的多數矛盾不是靠愛,而是靠遊戲規則,靠公平,靠分清是非,靠互相尊重,互相讓步,靠分析問題來擺平的。而學生衝突中有一種類型是語言表達能力差,說白了就是有理說不出,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意思,總是讓人誤會,着急之處只能動手解決。這裏也可以看出,少年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應該從小訓練。對於已經出現這種問題的少年兒童也可以通過堅持每天大聲朗讀的方法來逐步訓練。

還有一種“症狀”是嚴重小說小動,原因之一是聽不懂,學不會。少年兒童精力充沛,像一股洪水,一般學生的精力主要流向學習渠道,問題生因爲聽不懂,學不會精力就會向紀律方向流動。這就需要將其精力向其他方向引流,儘量再引回學習。

這本書裏最後一個模塊的具體案例分析非常有意思,對一個個案例層層遞進,抽絲剝繭。可以看出提問也是需要能力的,可以從許多案例中看出,我們很容易犯主觀臆斷的錯誤,不能找出許多具體的證據來佐證自己的觀點。同時也從王老師的持續的診斷中,看出他縝密的邏輯推理能力。其中有個案例是一位教師因爲說不過學生而頭疼,這也是很常見的一種現象,總有一些學生思維非常快,口才了得。短時間內沒辦法提高自己辯論能力的情況下,可以“避實擊虛。”當然從長遠來看,教師也應該多訓練自己的辯論能力。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8

在我6年的教書生涯裏,我思考的問題無非就是怎樣把每個知識點講的很清楚透徹,怎樣儘量讓每個孩子在我的課堂上不講小話不睡覺諸如此類的比較基本的問題。我還從來沒有思考過作爲一個科任老師的我在遇到問題學生的時候需要我做什麼。在閱讀王曉春老師的這本書時,我有所啓發。作爲科任老師在遇到問題學生時,更側重的應該是維持。一個優秀的科任老師可能會因爲課講得好,吸引學生,許多問題就會消解更有利於班主任工作的進行。

在教學過程中我也遇到過一些問題,結合王老師的一些理論和方法簡單談下我的心得。

我們班上就有個學生,經常喜歡在我上課的時候公開跟我對話提出質疑而且有的時候態度還很強硬,之前我會佔用大家的時間來解決他一個人的問題,後來發現這樣做會引起其他同學的反感。後來我就直接無視他,繼續講課,我發現問題並沒有解決,他課堂上公開跟我對話的毛病沒有改掉。後來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找到了解決辦法,課上我跟他說“你的問題,課下再說。現在我要爲大多數學生講課,不能只跟你一個人理論”,開始他還是會嘀咕兩句,後來我課後會去找他解決他課上提的問題。這樣反覆幾次之後,他在課堂上的表現好多了,有的時候還是會偶爾質疑一下但是會被我一個眼神給壓下去。

還有一件事情我還有點自責的,當時我如果懂得更多會不會給他提供一些幫助,事情結果可能會不一樣。去年我的一個學生跟班主任以及其他老師發生一些衝突,我疑惑的是在我眼裏爲什麼他跟別人口中的不一樣,我眼中的他是一個很可愛就是有點淘氣的小孩子。瞭解了一下當時的情況,這個孩子當時發大脾氣是因爲班主任看到他晚自習講話,他跟我說就是在藉資料,如果當時老師先詢問,而不是審問,多聽他講下原因,稍加訓誡應該可以解決問題。當時老師可能有些激動沒有控制好,動了手,也因此激怒了他,事情才向不可控制的方向發展。

學習了王老師在問題學生教育的中策如何實施,我想以後如果我遇到類似事情我就知道該怎麼辦了。先穩住事態,不急於作是非判斷和道德歸因,先問問“爲什麼”,情況瞭解清楚了之後再做診斷。後來,雖然換了班主任,但還是因爲一些事情發生了衝突轉學了。後來他有跟我短信聯繫,說新的老師都挺喜歡他的,成績也有所提高。書中說道學生是否屬於問題生,與老師的個性和能力也有關係,到底什麼是問題生,要一個絕對客觀的標準是比較困難的。

不完成作業的問題,我也很頭疼,哪怕是高三了依然有這樣的學生存在。王老師的書中把不完成作業的原因進行了一個分類。分門別類的給瞭解決方案,我覺得還蠻有用的。我分析了下我班上一個從來不交作業的學生,他就是成績還可以,嫌作業太小兒科。可能就是我的教學不適應他的知識結構,我發現他雖然不交作業,但是自己有買資料在學習,平時也會問我問題,上課也有聽講。我以後不再對他較真了,不能片面的要求學生適應我的教學。

王老師在介紹每一種問題學生的問題的時候,都在要求我們要冷靜的思考,要仔細的觀察,去了解關愛我們的學生。教育是潤物無聲、文火慢燉的過程,沒有哪一種教育方式可以立竿見影,都是需要時間的。教育問題學生,需要的不僅僅是愛心和耐心,更重要的是智慧,遇到問題要先問“爲什麼”,再問“怎麼辦”,進而對症下藥。用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指導教育教學工作,讓教育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良好效果。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9

當老師,總會遇到“不懂事”“不聽話”“屢教不改”的讓人頭大頭疼的學生。王曉春老師的《問題學生診療手冊》給了我們應對的有效武器。但如果學習這本書僅停留在表面機械的問題分類和應對分類上,是不可能在實踐中運用書中的方法的,因爲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問題也都有自己的起因、發展、特點。如何抓住書中的要義和精神,讓我們的教育能力真正得到提升呢?

  一、轉變觀點。

王曉春老師毫不客氣地指出,很多老師存在理念、情緒、能力方面的不足,不僅不能幫助學生,反而加重了學生的問題,甚至就是學生問題的源頭。首先要認識到這一點,意識到教育者的身份並不能讓我們自然擁有必要的思維方式、分析能力、溝通能力等,受教育的是和教育者一樣的有自己獨立思想意識的人,他們身上的所謂問題都有因果,都能解釋,並不以教育者的主觀意願爲轉移。然後我們在面對學生的問題時,才能用科學思想和研究者心態,去分析、去思考、去診斷。

  二、培養科學思想。

遇到問題不能簡單粗暴地上綱上線:老師家長都是爲你好;道理講了這麼多,怎麼聽不進去;這孩子就是品行有問題,沒救了……而是要冷靜分析:我聽到看到的是不是全部的真相?問題的本質是什麼?問題的緣由是什麼?問題的嚴重程度如何?問題可能解決到什麼程度?有了科學思想做基礎,能力提升纔有可能。

  三、多學習,多反思。

王曉春老師在書中多次提到,雖然給問題學生分了類,但也只能提供參考,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一方面我們要向包括王老師在內的專家學習,增加自己的理論儲備。一方面我們要通過反思,向自己學習。能運用於實踐的知識,經過實踐檢驗的知識,通過實踐獲得的知識,纔是有生命力的知識。

另外,當我們把王曉春老師的理論應用到實踐後,除了提高教育技能,還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1、職業焦慮下降,幸福感增加。

通過學習加實踐,對常見的問題學生和學生問題(龍泉中學的問題學生畢竟較少)能做到心中有數,真遇到了也能心平氣和地應對。處理一段時間後一般都會有一定效果,能收穫學生和家長的肯定,頗能體會到自我價值實現的幸福感。

2、與學生關係昇華。

一方面,遇到問題學生和學生問題不會反應過激,能平等、平和地對待,學生是能感受到,並作出積極迴應的。另一方面,能真正幫學生解決問題,也能給自己在學生心中形象加分。理想的情況是學生信任、佩服、尊重、親近老師。

總之,《問題學生診療手冊》不僅僅提升了我們的教育技能,還讓我們真正享受到作爲教育者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10

這個月讀書會指定閱讀了王曉春老師的著作《問題學生診療手冊》,收益良多。以前在工作中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有一種忽然開朗的感覺。這也印證了理論與實踐的關係,只有用理論去指導我們的實踐才能更好的做好班主任工作,才能真正做到遊刃有餘。這些年一直潛心幫助問題學生,但未進行系統的思考與分析。王曉春老師將問題生主要分成了五大類:

  ①行爲習慣型問題生:“懶”。

這一類學生突出表現在行爲習慣方面,比如違反班級紀律,沒有禮貌,馬虎,遲到早退,一般沒有品德問題,只是愛惹“麻煩”。教育這類學生,忌眉毛鬍子一把抓,什麼都得改正。只需要抓破壞性最大的還有糾正起來容易見效的毛病。逐一進步,不求立竿見影。習慣問題根源一般在家庭,我和同行老師們一致認爲“問題學生一般問題在家”。所以爭得家長的配合很重要。

  ②厭學型問題生:“怠”。

這類學生品德也沒多大問題,只是不愛學習,一談學習就煩。不喜歡聽課,不寫作業。這類學生不適合用懲罰的辦法,尤其是學習懲罰,比如罰抄,只會讓學生更厭惡學習。關鍵是要找到厭學的原因,背景知識問題還是智力問題,基礎差還是學習類型不適應(比如喜歡交流型學習,不喜歡被動聽講)。知道原因,才能知道怎麼鼓勵和給予信心、學習成就感。

  ③心理型問題生:“怪”。

這類學生思維方式“與衆不同”,狂躁,攻擊性或者憂鬱多疑,自殘。這類問題比較難處理,因爲往往跟家庭和童年經歷相關,老師工作要慎重,以防守爲主,注意溝通方式和對其他同學的提醒教育。避免太過主動而適得其反。

  ④品德型問題生:“壞”。

這類學生不是簡單的“淘氣頑皮”,而是邪氣。打架搶劫,偷竊錢財,不少人屬於“邊緣生”,價值觀有問題,一隻腳已踏入社會,與不良的社會分子有關。這類學生對老師本人的社會經驗和戰鬥能力要求較高,儘量以穩定班級大局爲主,穩住學生,不激化矛盾。當然必要時需給予紀律處分,甚至聯合公安等機構。

  ⑤“好學生”型問題生:“駭”。

這類學生可能具有“雙重人格”,“兩面派”或者抗挫能力差,突然受刺激而爆發出來,做出極端行爲讓人百思不得其解。教育好學生關鍵在於不過分捧高他們,讓他們學會接受真實的自我,發現苗頭,預防其崩潰,特別是出事後要讓他們休息一段時間放鬆自己。

以上是王老師的研究分類,不僅僅說內容予人啓發,更重要的是能讓我更清晰的看清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而纔有可能對症治療。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11

這幾天讀了王曉春的《問題學生診療手冊》,書中對問題生的種類,教育措施進行了詳細的指導,語言幽默,淺顯易懂。

在“問題生教育在教師工作中處於什麼位置?”中,王老師說:據他多年的觀察,在學校的實際工作中,普遍存在着教師精力分配不合理的現象,倒掛現象。這既是教育低效率的表現,也是教育低效率的一個原因。

他提到了四個倒掛。一是教師用在管理方面的精力多於用在教育教學方面的精力。二是教師的經歷相當一部分用在了脫離教學的教育方面。即使在教學方面,教師的主要精力也常常並非用在真正提高備課水平和講課藝術上,而是用在了教學管理方面,比如催逼作業、分數排隊等等。第三個倒掛是教師面對一個班的學生,本該把注意力的重點放在多數人身上,然而,許多教師實際上是把重點放在問題生身上了。第四個倒掛是老師面對問題生常常想都不想,上手就管,碰了釘子也不琢磨是怎麼回事,只會繼續和學生較勁,給家長打電話,這就正好把主要精力放在次要方面了。

通觀這四個倒掛,你會發現我們的教育工作科技含量很低,效率很低,是粗放型的。而一名真正優秀的教師,真正用在問題生教育上的時間應該反而更少。每天和問題生對着幹的老師,幾乎可以肯定他是專業水平比較低的,精力倒掛的。王老師說,問題生只是教師工作對象的一小部分,對問題生教育絕不是越重視越好,教師也不該被問題生牽着鼻子走,花費更多的精力。非常值得思考!

在“問題生教育的中策如何實施”這一部分。作者提到了這樣一點:先問“爲什麼”而不是“怎麼辦”。王老師說,問題生出了問題,教師的第一反應太重要了,正是這第一反應決定了教師後來行動的方向。他的建議和主張是:教師遇到問題生出問題,第一反應最好像科學家見到不明飛行物的照片一樣,懷着好奇心問道:“這到底是什麼現象?爲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這種反應導向冷靜、導向詢問和研究,最有利於問題的解決,而且對教師的心理健康大有好處。

當我們冷靜的把問題生當作一個研究對象的時候,我們的反感和厭惡立刻就會減輕,因爲你不大可能討厭你希望瞭解的東西,好奇心能沖淡厭惡,甚至慾望越強烈,態度就越冷靜,科學家都是這樣的。

平時的教學中,我們遇到問題生時常常都是考慮怎麼辦,而不是先問爲什麼,不去研究這種現象。所以常常是義憤填膺,用管理主義的怎麼辦去思考問題,這樣我們的思路就不對頭了,因此也常常出現問題處理不當的情況。

這就提醒我們,在教學中遇到問題要多思考、多研究,不能憑着自己的感覺去處理,也不能急於去下結論。凡事要用科學的態度對待,多加思考,綜合研究,這樣才能更好的解決問題。此書不但爲我們的教育教學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讓我們在教育教學中不但有激情,更有策略。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12

寒假期間,我閱讀了《問題學生診療手冊》一書。該書由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師王曉春所著,書裏總結了許多常見的學生問題,針對這些問題,作者作出了科學的分析、分類以及解決方案,結合案例給我們指出了切實可行的參考意見。全書分爲三個部分:總論、專題研究、案例。總論的部分主要闡述什麼是問題學生和問題學生的幾種類型,並詳細解說每種類型的特點。專題研究部分則以專題形式總結了一些問題學生的常見問題,並加以分析。比如:頂撞老師、經常性遲到、同學衝突、不注意聽講、不完成作業、馬虎、偏科、說謊、早戀迷戀網絡等。而案例部分主要選取作者在網上幫助教師答疑的片段,明確該採取的措施,既實用又透徹,讓人受益匪淺。

其實,但凡你從事教育工作,總能遇到幾個“問題學生”。老師往往要把一半,甚至更多的精力花在他們身上,然而收效甚微。在他們面前,常用的管理方式如表揚、批評、評比等通通沒有效果,老師只能暗自嘆息、生悶氣。而這本書傳遞給我們的智慧,顯然爲老師撥開雲霧,指明方向。

首先,許多老師對於問題學生的認知不夠準確。問題學生並不是指存在問題的學生。王曉春老師認爲學生差不多都有問題,因爲愛玩,懶惰不就是人的本性麼?如果試圖去改變每一個有問題的學生,那麼班主任只會疲於奔走而沒有任何收穫。那麼區別在哪裏呢?有問題的學生可以定位爲問題較輕,並且可以通過常規管理手段解決;問題學生則是問題較嚴重,需要個案診療。有了明確的區別,在班主任處理問題時也有了判斷的標準。

其次,無論遇到任何事情先究其原因再思考做法,也就是先問爲什麼再想怎麼辦。作爲年輕教師的我遇到問題學生第一反應便是想該採取什麼措施呢?然後去網上收集各種小妙招,一招不行再來一招,簡直是病急亂投醫,一點用都沒有。在書中,王曉春老師打了一個通俗易懂的比方,就好比人們生病,有些病不嚴重,自己買點非處方藥吃了就能夠痊癒;有些病則需要上醫院看醫生開處方藥才能解決。後者就是問題學生,這纔有了書名中的“診療”二字。所以,對待問題學生要先知道病因,再對症下藥。王曉春老師結合自己的教育經驗,分析每一種問題學生的類型,探究原因,爲什麼學生會出現這一問題?通過閱讀這本書,一目瞭然。比如說“行爲習慣型問題生”,這類問題生往往有一大堆壞習慣,簡直讓人看了處處不順眼,幾乎一言一行都需要糾正。當他們屢教不改時,教師容易誤以爲他們成心搗亂,其實不然。好比戒菸的人不久復吸,只是控制不住自己罷了。而凡屬習慣問題根源都在家庭,需要讓家長配合調整,幫助孩子進步。

然後,冷處理未嘗不是一種解決方法。王曉春老師給出的我們面對和處理問題學生的上策、中策、下策等三種解決思路,其中被他定位成“上策”的是——把問題生晾在一邊,全力以赴帶領全班同學前進,不去刻意關注和教育問題生。乍聽之下,彷彿是在逃避,但細想來,上策絕不是不負責任,反而是在考驗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智慧。因爲迴歸到教師的身份,最本質的不是管理者而是教育者,最好的處理就是通過更高超的教育智慧,教學組織能力去優化班級環境,讓這個環境間接作用於問題學生,實現他們的個體治療。這種通過集體帶動個體,影響個體,讓問題學生自愈的方式更加高明。

最後,教師要有一套具有個人風格的問題診斷學。王老師說:“教師最好每個人腦子裏都有一套具有個人特色的問題診斷學,這種教師,就可以稱爲研究型教師了。”不斷研究變化的學生羣體,因人而異,不斷研究和琢磨,纔會更好地教育好學生,也會更好地幫助學生。處理起來也就更得心應手,更加科學合理。

此外,在研究問題學生時不難發現,問題學生教育複雜繁瑣,單單憑藉班主任一人的力量,未免強人所難,如果想要更好地實現問題學生的轉化,在個體診療的階段,還要善於運用各種教育資源。教師只是問題學生處理和轉化的其中一個環節。對於輕度問題學生,或者問題的初發階段,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應該是診療的主體。但現實教學中,並不是每次教育都會起效,很多班主任都有與問題學生鬥智鬥勇的血淚史,當我們發現,自己的教育漸漸對這些孩子失效的時候,要懂得去求助其他的教育途徑,比如說學校,比如說家長。家長,不是教育問題學生的王牌,但可能是教師探究問題學生背後成因的重要環節。問題學生之所以成爲問題學生,與家庭情況、家庭教育往往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在問題學生的教育中,班主任與家長之間只有合力才能幫助學生變化成長,如果互相牴觸針對,可能事倍功半。

正如李鎮西對這本書的評價:這本書就像是教育智慧的“百寶箱”,陪伴如我一般的青年班主任成長。作爲教師,我們要努力調整管理的方向和方法,學習王曉春老師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和探討問題。未來我會努力彌補自己的不足,爭做一名智慧的班主任,更好地幫助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