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孝經》有感集錦

讀《孝經》有感集錦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9W 次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孝經》有感集錦,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孝經》有感集錦

讀《孝經》有感集錦1

最近參加了幾次家庭倫理道德講座,聽了婁全民老師宣講善法和孝道,深受教育和裨益的同時,得到了幾本中華傳統經典,看了其中一本《孝經》。讀後深有感觸,覺得要想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達到構建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國民需必讀此書《孝經》。唯如此才能實現人人和諧,家家和睦,戶戶平安其樂融融的局面,創造出一個暫新的中華民族太平盛世。

《孝經》是大成至聖先師孔老夫子,與弟子曾參以問答的方式,闡述孝道及孝治意義的一本經書。《孝經》共分十八章,將社會上各個階層的人士,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爲五個階級,就個人的地位和職業,標示了其,實踐孝道的法則與途徑。

更推而廣之,闡述了統治者和官吏們應以孝道治理天下,方能使天下百姓心悅誠服。可見(孝)是安身立命行道的根本,也是治理國家的大經大法。與齊家治國平天下,必須賴《孝經》明教化。這是自古以來讀書人必讀的一本書,所以被列爲十三經之一。

《開宗明義章第一》這一章是《孝經》的綱領,它表明五種孝道的義理,立歷代孝治的法則,定萬世政教的規範,因此被列爲《孝經》的首章。

這一章是說;有一天,孔子閒居在家,他的弟子曾參在孔子的坐席旁陪侍着。孔子對曾參說;“從前聖德的帝王都具有忠孝仁愛等,至高無上的美德,以及不偏不倚的行儀來治理天下,如此一來,才能順應天下百姓的心,使百姓們能和睦相處,相親相愛,君臣民上下一心,不會有不滿怨恨的心。你知道這些至德要道是什麼嗎”?

曾參聽到孔子的問話,恭敬地離開座位站起來,謙卑的回答說;“弟子愚昧魯鈍,怎能明白先王至德要道的意義”?孔子說;“孝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所有的教化都是從孝道衍生的。你坐下來,讓我來告訴你吧。我們的身體是父母所賜給的,應該好好愛惜,不可以有任何損傷,這是盡孝的開始。進而要修身養性,實踐正道,自然能名揚後世,父母的名聲也會因子女的德望而光榮顯耀,這樣纔算是孝道的完成。所謂盡孝,是從侍奉父母開始,其次是忠心的侍奉君主,最後是成就本身的德業。《詩經,大雅,文王篇》第六章記載着;時時緬懷祖先的美德,繼續遵行,才能使祖先的德澤永遠綿延不斷”。

孔老夫子在這一章裏;通篇向我們講述了《孝》的重要性,講述了孝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上自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無不將孝道做爲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信條,和安身立命的法則。

中華民族從三皇五帝直到清王朝結束,歷代帝王選賢與能,無不以孝道爲尺度,來選拔任用各級官吏。因此大部分官吏都能恪盡職守,勤政愛民,廉潔奉公,盡忠盡孝,克己復禮。而廣大百姓也能在;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約束和教導下,孝順父母尊長,悌和兄弟姐妹,和睦鄰里,相親相愛。歷史上出現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太平盛世,無一不是《孝道》教化的繁衍產物。

現今社會世風日下,各級政府官員腐敗墮落,不知禮義廉恥爲何物?民衆隨波逐利,棄孝悌忠信於腦後。試問還有什麼倫理道德可言?痛定思疼,請各級政府官員速思良策,普及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讓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紮根每一個國民心中。創造一個其樂融融全民和諧的富強的中國。

讀《孝經》有感集錦2

俗話說:“百善孝爲先,萬惡淫爲源。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爲者,皆不忍爲。”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則生平極不欲爲者,皆不難爲!”“百善孝爲先”中國傳統的一個“孝”字,它的上半部分是“老”,下面則是“子”,它的含義就是讓晚輩尊敬長輩。孝,它並不僅僅是一個字,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提到“孝”,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孝敬父母。的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我們能夠健康的成長,都是因爲有父母的精心呵護,培養。所以我們首先應該感謝的,就是父母。孝經父母,應該有兩個方面:精神上與物質上。在物質方面,應是等到我們成年後,工作時,給予他們物質享受。但是精神方面的孝會比物質上的更重要。對待父母,我們應尊重他們,不能用傷人的言語對待他們。父母的教誨我們要接受,因爲父母一定會是爲我們的前程而着想。當我們與父母有相反意見的時候,也應該耐心的和他們討論。遇到開心的事情,也可以學着去與父母分享,多和他們交流,不讓我們與父母間的隔閡越來越大。

我相信,父母會樂於傾聽我們的想法,尊重我們的感受。

幾乎所有的父母和長輩都把自己的愛無私的獻給了兒女,但是他們卻根本沒想得到回報;也並沒想把自己的愛給兒女,讓兒女多孝順自己一些,多回報社會。父母對我們的愛是無私的,所以我們更應該盡孝。用我們的愛去感動父母,去感動他們內心的每一處,讓親情在我們之間傳遞。

“一日爲師,終身爲父”,除了父母,我們也應該尊敬老師。我們不能隨意頂撞老師,認真聽取老師對於我們的.學習上的建議。上課時認真聽講,思維活躍。

“孝”這個含有傳統美德的字,必將世世相傳,必將一代一代的傳下去。因爲,“孝”是一種傳統美德!

讀《孝經》有感集錦3

古語有云"百善孝爲先",現代作家畢淑敏也曾經告訴過我們:"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接觸的鏈條,一旦斷裂,就無法連接。更可貴的是,孝是人們的責任和根基"。

《孝經》共分十八章,是儒家十三經中篇幅最短的一部,也是儒典中稱"經"最早的一部。《孝經》雖篇幅不長,但是當我們讀它時,感覺就像是用今世的水泡了一杯前世的茶,透明清澈的水中,沸騰的是前世的孝行,沉澱的是今世的孝思,氤氳的水汽是一條繩,牢牢的拴住與父母之間的情緣,瀰漫的茶香是親情的惠澤,默默的帶我領略古時家國、君臣中的孝與忠。

《孝經》以孝爲中心,比較集中地闡發了儒家的理論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範,"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書中指出,孝是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於孝"。它主張把"孝"貫穿於人的一切行爲之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立身行道,名揚於後世,以顯父母",是孝之終。《孝經》還根據不同人的等級差別規定了行"孝"的不同內容。其中,庶人之"孝"應"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

人生在這個世界,長在這個世界,都源於父母。是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是父母哺育我們成長。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終生都應該報答。孝敬父母是我們人類各種美好品德中最爲重要和佔第一位的品德。它是做兒女的必做的天經地義的事情。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就一直具有這種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古代埋兒奉母,棄官尋母的故事,足以讓人們唏噓不已,而當今捐腎救母,退學爲母的故事,更是令我們感動萬分。不一樣的時代,演繹着相同的主題,那就是孝敬父母,回報父母。對今天的我們來說,孝敬父母,回報父母,不必要做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情。我們只要在平時多注意從身邊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就完全可以盡到我們對父母的孝敬之心。

枝葉繁茂的樹木,紮根也厚實的土地;流水湯湯的江河,溯源於雪嶺山脈的蘊藏;烏鴉孝親反哺。羊羔感恩跪乳,動物尚且懂得回報於親恩,萬物之靈的人類,必定發揮到極致。世事滄桑,歲月無情,而人有情,你的關愛會撫平父母額頭上的皺紋。然而"最美不過夕陽紅",呵護這份美吧!百善孝爲先,用心去碰撞出音符,奏出世間最溫馨、最美好的孝順樂章吧!讓"孝"在廣闊的天地間永遠迴盪。

讀《孝經》有感集錦4

今天,天氣晴朗,陽光明媚,藍藍的天上飄着朵朵白雲,就像一羣活潑可愛的小綿羊。

早晨來到學校以後,我們開始早讀。今天的早讀跟以前不一樣哦,我們讀的是《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讀了幾遍後,我隱隱約約地懂了一點點意思,後來,翟老師給我們仔仔細細地講了其中的意思,我就更深刻地理解了《孝經》的含義。

晚上回到家,我和媽媽一起讀《孝經》。讀完幾遍後,媽媽說:“寶貝,你能給媽媽講講其中的意思嗎?”“當然可以了!”我說。“孝,首先孝順父母,這是德的根本。其次,我們的身體髮膚,是父母所給的,我們不能輕易毀傷。還有我們要忠於我們的國家,要有所成就,最終建功立業。”媽媽聽了我的講解,誇我講得真不錯。

雖然我給媽媽講《孝經》,但我心裏卻非常慚愧不已。我心裏想,爸爸媽媽每天辛苦地照顧我,我卻經常對父母大吼大叫。就像老師說的,我在學校表現的像小綿羊一樣乖巧,在家裏卻像大考慮一樣兇猛。以後,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裏,我都要尊敬父母,孝順父母。

媽媽的話:不知道孩子爲什麼在外面和在家裏表現的截然不同,孩子總是把最好的一面表現在外面,在家裏面確實像一隻小考慮。我也在反思,也許是我們做父母的問題。改變孩子,要從改變自己開始。

讀《孝經》有感集錦5

《孝經》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於秦漢之際。自西漢至魏晉南北朝,註解者及百家。千秋萬代,流傳至今。該書以孝爲中心,比較集中地闡發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範。《孝經》中,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於孝”;“教民親愛,莫善於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認爲爲人子女,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是人們應該身體力行的。可見孔子對孝道的看重與推崇。

可見,孝在中國古代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傳說中有一則關於“孝感動天”的故事,是說舜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穀倉倉頂時,從穀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爲諸侯。雖爲傳說,卻實實在在說明孝作爲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意義所在。在中華文明還在刀耕火種的時代,就已經將孝融入了那五千年的漫漫長河之中。可見,孝在中國古代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傳說中有一則關於 “孝感動天”的故事,是說舜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穀倉倉頂時,從穀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爲諸侯。雖爲傳說,卻實實在在說明孝作爲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意義所在。在中華文明還在刀耕火種的時代,就已經將孝融入了那五千年的漫漫長河之中。

孝做爲華夏民族固有的道德觀念,又經孔孟儒學的發揮,以及歷代帝王的提倡,孝道在古代確實是深入民心,難以動搖。佛教傳入中國,最後也不得不把"無夫無君" 的教義改變爲"忠孝"的說教;基督教傳入中國之初,也不得不改變"不能崇拜偶像"的誡條,允許信徒"祭祖"……當我們面對清晨早升的太陽時,我們是否會想起,不知多久以前,我們的父母,在同樣的紅霞中,給懷中酣睡的我們,留在額間的那一吻。

讀《孝經》有感集錦6

老師給我們發了一套《國學經典》教材,裏面有《論語》《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孝經》......

我們學了《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孔子在家閒坐,問他的學生:“古代的帝王有至高無上的品行和道德,可以讓天下人心歸順人民和睦相處。無論是尊貴的還是卑賤的,他們都沒有怨恨和不滿,你知道爲什麼嗎?”他的學生站起來說:“學生不知道”孔子說:“一切德行的根本就是孝。我們的身體皮膚毛髮,都是父母給的,不能隨便損毀傷殘。所謂孝,從孝順侍奉父母開始”。

我感覺《孝經》就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教育我們從小以“孝”爲本的道德品質。

媽媽的話:百善孝爲先。

讀《孝經》有感集錦7

在我11歲時,媽媽送給我一本書,書名《孝經》。我剛看了幾頁,就被吸引住了,對這本書愛不釋手。

這本書講述了古時候的許多孝敬父母的故事。有孝子黃香冬天爲父親睡暖被窩再讓父親睡,夏天爲父親扇涼蓆子的故事。另外有位孝子的母親很怕打雷,這位孝子一見打雷就跑到母親身邊和母親說話,告訴母親不要害怕,後來他母親去世了。有一次打雷,孝子跑到母親墳前哭着說:“兒子來了,讓母親你受驚了!”…….像這樣的故事有很多很多。我看後思緒萬千,平時我總對父母呼呼喊喊,還常常和他們頂嘴,和孝經裏的孝子比,我真是太不孝敬父母了!《孝經》裏說,我們的身軀是父母給予的,我們要好好愛護,我們是父母含辛茹苦地養大的,一定要給予父母最好的照顧,要孝敬父母、長輩,我只做到了這幾點,比起他們,我慚愧萬分。

我要向《孝經》的主人公們學習,要做一個孝敬父母、孝敬長輩的好孩子!好好學習,聽他們的話,長大爲社會做出貢獻,回報我的父母,給他們最好的東西,最好的照顧。

母愛如海、父愛如山,他們的愛和呵護伴隨我一天天成長,我要謝謝他們!

讀《孝經》有感集錦8

今天,我和媽媽一塊讀孝經·卿大夫章第四。這章孝經教會我不合乎禮法的話不說,不合乎禮法道德的行爲不做。

卿大夫是王朝和諸侯國中的高級官員,又稱上大夫,地位比大夫高點。這一章裏面講到,不是先代聖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禮法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現代聖明君王所說的合乎禮法的語言,不該說;不是現代聖明君王所說的合乎禮法的語言,不敢說;不是先代聖明君王實行的道德準則和行爲,不敢去做。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詩經》裏說:“要從早到晚勤勉不懈,專心奉事天子。”

法服就是按照禮法制定的服裝。古代服裝的樣式、顏色、花紋和布料,是根據不同的等級,不同的身份,有着不同的規定。法言是合乎禮法的言論,德行是合乎道德規範的行爲。

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我們也要做一個遵紀守法、懂文明、知禮儀的好孩子,要勤奮學習不懈努力!

讀《孝經》有感集錦9

“百行孝爲先”是古代的一句俗語,原本,我對“孝”字還不大瞭解,自從我讀了《孝經》之後,我漸漸對“孝”字有了深刻的理解。

就拿“黃香敬父”來說吧:黃香母親早逝,爲此黃香十分孝順自己的父親。當嚴寒時,黃香會悄悄走進父親的房間,脫下自己的衣服,鑽進父親被子裏,用自己的體溫暖被子,直到被子暖和爲止。父親爲此感到很感動,也很自豪。

讀了這個故事後,我想到自己的母親,因爲父親常年在外工作,所以母親要獨自照顧我和姐姐的生活和學習,但我平時卻很少幫母親做些什麼,這時,兩行熱淚不由自主滑過我的臉龐。“融四歲,能讓梨。”我們的孝心也指引着我們的行爲,我們其實能爲父母做的還有很多。

“烏鴉知反哺,羊羔知跪乳。”讓我們用一顆感恩的心回報自己的父母,讓我們學會分擔,學會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