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關於《孝經》讀後感大綱

關於《孝經》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5W 次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孝經》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關於《孝經》讀後感

關於《孝經》讀後感1

《孝經》中,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於孝";"教民親愛,莫善於孝";"夫孝,德之本也"。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是應該身體力行的。誠然,儒家孝道也有時代侷限性的陳舊觀念,夾雜封建性的糟粕,比如"父爲子綱"、"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不孝有三,無後爲大",、"三年之喪",均已過時,應毫不吝惜地拋棄或予以批判。

《孝經》在中國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視的地位,特別是西漢統治者宣揚“以孝治天下”之後,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裏,它成爲人們修養的必讀書目之一。《孝經》,是古代的聖人孔子的學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經典著作中專門談“孝”的一部著作。《孝經》一共有十八章,每一章都是經典。第一章爲開宗明義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短短33個字就總結了孝之始,孝之終。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別爲天子章、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規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標準。第七章爲三才章,強調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第八章爲孝治章,講聖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爲聖治章,講聖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爲紀孝行章,講孝子應如何孝敬父母。第十一章爲五刑章,講不孝爲諸罪之首。第十二章爲廣要道章,講孝爲什麼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爲廣至德章,講孝爲什麼是最高的.德行。第十四章爲廣揚名章,講孝道與揚名後世的關係。第十五章爲諫諍章,講父母有了過錯孝子應該怎麼辦。第十六章爲感應章,講孝道與神明的關係,孝道達到極點就可以感應神明。第十七章爲事君章,講孝子與事君的關係,孝子事上,“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第十八章爲喪親章, 講父母去世孝子應該怎麼辦。《孝經》,短短十八章,卻蘊含着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無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經》,它不僅能教我們學會孝,還有教我們要效法天地,自然和萬物!

關於《孝經》讀後感2

中國有句古話叫“百善孝爲先” ,它充分強調了孝的重要性。尊敬兄長、孝順 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孝經》是儒家思想在“孝”上的一部經典著作, 它集中體現了古代先賢們對“孝”的解讀及重視。

孔子曾說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乃一切道德的根本,若一 個人連最基本的孝順父母都做不到, 那麼這個人在其他方面的品德也好不到哪裏 去。論語中有那麼一段話,有子曰: “其爲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 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爲仁之本 與!”大概意思是說:一個人的爲人,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冒犯官長, 這種人很少;不喜歡冒犯官長,卻喜歡造反作亂,這種人從未有過。君子致力於 根本,根本確立了,做人的正確原則就會形成。孝悌這個東西,大概就是仁道的 根本吧。從中可見“孝”在一個人的德行品質的培養中所起的基本作用。

若一個 人連孝順父母都做不到,那麼何談其它的美德,整個社會更會處於一個混亂的境 況。 那麼何爲“孝”呢?《孝經》中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 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 君,終於立身”便是孔子對“孝“的一種理解。母親懷胎十月,並辛勤勞動撫養 我們成人,我們該懂得感恩,而愛惜自己的身體是我們回報父母恩情最基本的方 面。在學校要努力學習不辜負父母親對我們的期望,長大後更要好好工作,承擔 起家庭重任,這便是一個人從出生至死去所需擔負的家庭責任吧。在中國傳統認 識中,讓父母住好吃好便是對父母的孝順了。久而久之,整個社會逐漸形成那麼 一種風氣,即把子女給父母物質上的滿足與是否孝順搭上勾。

有些人認爲只要多 給父母些養老費就是孝順了, 他們往往一年到頭都在外面拼命掙錢而很少有時間 回家看看爸媽。雖然我並不否認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子女對父母的孝心,但我 也認爲不能只片面的強調經濟上的滿足。父母含辛茹苦地撫育我們,但他們並不 要求我們回報多少,有時候他們只希望我們能坐下好好地陪他們說說話。而習慣 於快節奏生活的現代人來說,他們往往會忽視對老年人精神上的關心,只知道定 時地寄錢給父母而不記得打打電話問候一下,這其實有點本末倒置了。多多地與 父母交流交流,陪父母走走看看,其實父母親會更欣慰。聯歡晚會上的一首“常 回家看看”道出了天下多少父母的心願啊。 自有記憶以來我便討厭參加喪禮,並不是說那裏的氣氛有多沉悶悲傷,只是 覺得整個儀式過於虛假。人活着時不懂得如何善待之,等親人走了纔在那裏哭哭 啼啼未免可笑。當然我不是說中國傳統喪禮該被取消,而是子女應該分清何爲重 何爲輕。喪禮上人們大聲敬酒、熙熙攘攘,活像是在辦喜酒,縱然在守靈時的哭 唱也顯得那樣勉強突兀。我不知道這種形式對活着的人來說有多少意義,但親人 已去再怎麼做樣也於事無補了。

當一家人在其父母死後大辦其喪禮時,人們總說 些“啊,某某人多孝順…”之類的話,我不禁納罕難道這個社會對於孝順的定義 竟降低到這種程度了嗎?喪禮畢竟是做給活人看的, 所以但凡親人在世時對他們 好纔是真正的孝。那麼做到何種程度上才能叫“好”呢?這其實是個挺難回答的 “色難, 問題,每個人的心中自有一套標準。子夏曾問到何爲“孝”,孔子回答道; 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後孝乎?”這裏是個反問句,即有 事情時做子弟的年輕人效勞, 有酒食, 讓給父老享用, 做到這些方面就算孝了嗎? 其實在父母面前保持敬愛和悅的容色最難。

驀然回想,這句話真的非常正確。平 常我們都在學校裏,只是逢年過節纔回家,但即便是這樣,在家裏的短暫時間裏 我們也往往因受不了父母親的嘮叨關切而耐煩不已,有時還會頂幾句,更有甚者 便會甩臉子給父母看。我們的一句無心之說可能會令父母難過很久,所以在我們 對父母的嘮叨露出不耐之情時想想父母的心情吧,畢竟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