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最新《論語》的讀後感

最新《論語》的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6W 次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散文,是孔子死後,弟子們把他平日的言行記錄收集起來,整理編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論,也有弟子們的自相問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據的經典。小編今天爲大家帶來最新《論語》的讀後感,一起來看看吧!

最新《論語》的讀後感

《論語》的讀後感

論語,是記錄聖人孔子的言行的書。讀了之後,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負,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當今很少人有的。他不僅教會人們應該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嚴謹的規範自己,以行動來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後人成爲聖人,就是因爲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累積成了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給我們的思想帶來了無窮的寶藏。

讀了論語通譯,雖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譯成現代文,但是在註釋的幫助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訴我們的。覺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時就能明白的這些道理,爲什麼那麼多的人到現在都還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學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理解別人。是啊,現實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個個都渴望理解。人們視理解爲溝通感情的紐帶和聯繫心靈的橋樑。大家都希望人與人的相處應該多一點寬容和尊重,多一點容忍和諒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複雜。若時時都想得到別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爲,人生沒有相同的路,每個人都不一樣,兩個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對待同一件事,兩種價值取向相異的人看待同一個問題,要彼此理解不是強人所難嗎?人不是從一個模子裏造就出來的,你有另人頭痛的事,我也有。我們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別人,去苛求別人,於是我們之間有了“牆”,於是你苦惱,我也苦惱。可是,人們有沒有想過,許許多多的小事,爲什麼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實,面對種種的不理解,只要我們給他一個微笑,用寬闊的胸懷去面對,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變法,落得“五馬分屍”的結局;達爾文在說物種進化的時候被人們罵成瘋子;助人爲樂的雷峯經常被人嘲笑,他們這些舉動,又有誰能理解?如果他們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麼?I衛真理?他們最初不被接受,是因爲他們的追求走在了時代的'前列;他們最終名垂青史,是因爲他們敢於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現實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這個東西。他們可以追求別人的理解,以別人的議論爲自己的主題,以別人的言談作爲自己追求的目標,以別人的反應來調整自己的行爲方式,甚至要去討好別人,爲了所謂的理解,寫了一些優柔寡斷毫無逐漸的可笑人生。他們真的知道理解嗎,他們覺得他們真的是在理解別人,並換取別人的理解嗎,不是這樣的。

理解不僅僅只是你需要別人來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爲什麼要逼迫別人理解你,難道是爲了得到別人的同情和憐憫?這樣作難道不會太悲哀了嗎?於是,終日沉浸在觀察別人對自己的態度之中,優柔寡斷,碌碌無爲。不再努力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卻只是追求理解。理解不是牽強的,是需要別人有和你相同的東西然後互相共鳴而產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麼關係,只要我們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別人,想必別人也一定能理解你的吧。孔子很早就這麼說過了,不擔心別人呢不瞭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理解別人。

大千世界,芸芸衆生,人不光爲理解而活!

“理解萬歲”?

不被理解又有何妨。

《論語》的讀後感

第一次完整地閱讀完《論語》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是枯燥無味,也沒有什麼深層次的體會。但對孔子的形象卻有了和以前不同的看法。

以前總以爲孔子是個聖人,但現在越看這本書越讓我感覺孔子並不是一位聖人。“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何?’”看到這一節時立即引起我的反感。此節可以看出這個時期的孔子已經把自己當成神使,有些狂妄自大。“子罕篇”五節、九節,又一次體現了孔子的自大。“鄉黨篇”讓我覺得孔子是個強迫症,因爲裏邊寫了許多瑣碎的行爲規範,沒做好就不行。“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由心理學知識可知夢是大腦皮層潛意識區活動產生的,我懷疑孔子是不是真的想恢復周禮。“述而篇”十一節“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難道有自我犧牲精神的人就不會小心謹慎嗎?“好謀而成者也”從這裏看得出來孔子並不懂得出謀劃策,這本書中也沒有什麼地方有體現孔子有這方面的才能。“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我猜這就是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原因吧。“泰伯篇”二十節“有婦人焉,九人而已”還有“小人與女子難養也”似乎體現出孔子對女子的輕視,我倒好奇孔子是用什麼觀念看他母親的?

對於孔子的徒弟們,我覺得他們對孔子是盲目的個人崇拜。《論語》就是由他們編寫的,裏邊記錄着一些孔子的生活行爲,跟倫理哪怕有一點關係的東西都記上去了。從弟子的言論中可知道他們對孔子是非常尊重和愛戴的,而且不允許他人詆譭孔子。在孔子死後,更是把孔子推向聖人的高度。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爲知,一言爲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孔子,聖人,真的是這樣嗎?裏邊有多少是真的,有多少是假的?

孔子總說着禮,認爲君主至上。孔子想恢復周朝的制度,分封制,層層分封,界限嚴明。孔子是一個沒落貴族,恢復分封制意味着孔子可以得到分封。如果孔子出生於一個解放了的奴隸家庭,他還想恢復周禮嗎?

當然,每個人都有兩面性,既有令人稱道的一面,也有讓人排斥的一面,沒有誰是完美的。我認爲孔子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