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論語選讀讀後感

論語選讀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7W 次

  論語選讀讀後感(一)

論語選讀讀後感

仔細讀了李澤厚的《論語今讀》這本書,雖不是大徹大悟,但也觸動心靈。《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說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主要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書中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

《論語》猶如高山上一顆勁鬆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觸及。李澤厚把一位兩千年前的聖人引領到了衆人眼前,孔子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它不是簡單地對經典做出字面上的訓估與註解,而是在“半宗教半哲學”的對話體裏分離出“宗教性道德”和“社會性道德”,前者成爲個體的生活意義和人生境界的追求,而後者創化性成爲現代政體的形式,由此培育人性情感、重視和把握個體命運之偶然的“文化重建”。

由此,我第一次瞭解物質意義上的幸福生活它僅僅是一個指標。單純依靠物質的極大豐富同樣不能解決心靈的問題。心靈幸福纔是真正實在的。“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所以我要放下多些煩惱,努力去接近幸福。“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幸福不光靠行動爭取,還需要正確的心理。

  論語選讀讀後感(二)

細品《論語今讀》後,發現它所帶給我的啓示,絕非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上,作者在裏面所提出的很多觀點,不僅向我呈現了《論語》的一副全新的面貌,讓我開始摒棄以往對《論語》的不合理的偏見,試圖重新辯證地去看待《論語》,而且給我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塑造注入了新的元素,我發現,《論語》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可觸及的聖賢之言,它與我們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是有着密切聯繫的,在此,我將從不同方面細論我讀《論語》及《論語今讀》時所得的體會。

對於求知,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亦即,學習而不思考,迷惘;思考而不學習,危險。就我的理解而言,此處的“學”應指掌握生活中事物運行的規律,它既囊括了我們課堂上學習到的物理、化學、音樂等科目的知識,也包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所聆聽到的教誨。由於經過長期實踐的證明,它總是具有正確性與客觀性。因此,“學而不思則罔”裏的“學”是屬於理性範疇的。反觀“思”,思考,應指個人的對生活中事物的思考,與“學”相反,它是主觀而感性的,雖然它未必總是正確,但因爲它是由每一個個體獨自進行的,因此它獨特並且真實可感,對個體的發展起着舉足輕重、無可替代的作用。

  論語選讀讀後感(三)

最近看了《論語今讀》一書,剛讀了幾頁,發現這本書讀起來也不是那麼費力,因爲作者對二十篇《論語》逐一註解,分爲原文、譯文、歷代註釋、同時加上作者自己的解讀,或講文本,或談哲學,或發議論,明白透徹,文體活潑。

雖然我對孔聖人的話語不能理解得那麼透徹,但也一些收穫。我覺得孔子的儒家思想特別重視人性情感的培養,其中“仁”談得最多。孔子一次次的對我們談“仁”,而每一次的角度都不同,在其衆多談“仁”的話語中,我最欣賞的一句是“仁者人也”,這句話可以理解爲人格之完善即爲仁,在孔子看來,這種人格完善也是人的一種本性,當人的人格接近於完善的時候,這個人就是仁者,這個仁者也就是一種人生的境界。孔子還說仁者愛人,“仁”就是“泛愛衆”,這種愛又是由親朋之愛逐漸拓展到對他人的博愛的愛,因此,仁者,即愛人。雖然我對這位聖人講得道理我還不能很好的理解,但作爲教師我覺得這一點也是做重要的,即對對學生要充滿仁愛。作爲一名老師,我們更要以仁愛之心對待學生。當學生沒有按時完成作業,我們不大聲呵斥,而是溫和地說一句:“相信你會努力完成的。”這就是仁愛;當生病的學生嘔吐後,我們不去指使學生打掃,而親身清理污物,照顧學生,這就是仁愛;當學生考試了較低的分數,其他學生譏笑時,我們能及時制止、批評嘲笑的同學,這也是仁愛。仁愛就是對學生的微笑,仁愛就是對學生溫柔的眼神,仁愛就是對學生親切的撫摸……只要我們心中對學生有大愛,孩子也會學會如何愛別人。薪火相傳,愛才會傳遍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