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最新的《目送》讀後感

最新的《目送》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4W 次

一片混沌之中,結束了最後一篇散文《魂歸》,我也魂歸了,復甦了意識,擦了擦朦朧的眼睛,站起來平復一下飽和的情緒,像吃了一份心靈大餐,撫着肚子,酣暢淋漓。

最新的《目送》讀後感

四面顯得格外的靜,我想每天的凌晨一點半應該都是這樣的吧,呼嚕與夢話齊飛,皎月與檯燈一色,情景交融,跟《目送》中的插圖一樣,每一幅都無比切合文章又別出韻味。

兒子的成長、離開,父親、母親的蒼老逝去,兄弟的攜手共行,朋友的牽掛,失落、無助等等,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都要面對的再平常不過的事,像一個人的心理活動,空靈、沉寂,從筆尖慢慢流出,真實的讓你除了共鳴還是共鳴。至於戰爭和貧困篇章的加入,則進一步增添了幾絲寒意,世界有時候就是這樣的殘酷,直接面對生命的死角反而更加充實我們的視野和人生

七十三篇散文,款款兩三百頁,平和的語句,沒有華麗的辭藻,卻總是在不經意間道出人生的真諦,如晴空霹靂,劃破的不止長空,還有人的思想。文字魅力而憂傷,彷彿外界已與你無關,你只需要跟着文字的步履走,一字一句一篇,一字一句一篇,不需要意識,不用考慮時間!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我想沒有幾個人不會爲這樣赤裸裸滾燙的文字顫動。人性最現實的一面,她選擇平白直述,也許唯有這樣的乾脆利落纔會讓人明白些許,被秒殺過後纔會覺悟和痛快!有人把《目送》和《背影》這一相似的場景比較,各成體系的文學之美,一比較就是褻瀆,用自己的經歷去體會這些再平凡不過的事,用心感受這樣的別離,才能明白,才能大悟。

我們家有三個孩子,我是最後一個被那兩個淳樸的農民送進大學的,聽爸媽聊天說,送大姐上大學回來時,大姐在校門口哭了,而二姐是嘻嘻哈哈的把爸送出學校,最後到我,我不知道該使勁的笑一笑還是動情的哭一哭,平靜的送他出了學校,上車的時候遞了兩塊零錢給他,皺着眉頭伴上一句:路上小心!皺着眉頭回了一句:注意身體,回去吧!像極了兩個肝膽相照夠哥們、講義氣的兄弟。然後600逐漸消失在視線中,他的背影在600裏面,連目送的機會也沒有。那時的我應該和他送我的情景一樣,知道人已經走遠了,可還駐留在路邊眺望,也不知道自己在等待什麼,也不知道自己該思考點什麼,像是爲了維護一個畫面,定格一個場景。

這樣的場景在爸目送奶奶的時候顯得更加的悲涼。奶奶都走了一年多了,爸又一次在墳前傷感的跪下,磕頭,點燃幾大頁的信紙,眼淚成了這個時候最好的伴奏,無聲的悼念,無聲的追憶中,奶奶會感受到的,我不知道信裏面寫的什麼,也不曾試問,但我知道,那應該是愛,不帶一點技巧的赤子之愛。

一次又一次的面對這樣的場景,我沒有有笑,亦沒有哭,久了會皺起眉頭勸爸,走了,走了。眼淚流不出來往往會更來得痛苦和傷心。有無數次的,我想像着對爸說:別那麼傷心,你欠奶奶的就算我頭上吧,反正早晚我會欠你很多的,像今天的你一樣!但我不能說,也不敢說。生命就是場輪迴,只是自己的角色在不斷變化罷了,平淡、從容、鎮靜地觀察着感受着周圍的人和事以及人和事的變遷更替,我想龍應臺多多少少也是這樣想的,就差說出來罷了。

有一種愛,一句話,一個微笑或許就可以感知,有一種愛,散落得漫無邊際,人只能默默地讓自己確信它的存在,無從說起,卻無處不在,也許這就是愛,比張傑唱得實在。有一種隱忍是蘊藏着一種力量的,有一種靜寂是驚天的告白,其實,全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