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寫目送的讀後感

寫目送的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7W 次

寫目送的讀後感1

品讀目送時,不知不覺地就會進入到文章中,隨着作者的腳步感受人間的真情。她寫的文章既有女兒般的柔情、細膩,可又不失堅強。讀來就如同作者正守着一杯茗茶,與你徐徐道來生活中細小甚至微不足道,但是又無時無刻不觸動你心絃的故事。親情,友情……

寫目送的讀後感

文章第一個故事,是寫作者送兒子去上學。可是如今兒子早已長大,思想也開始成熟。不再是那個若干年以前拉着媽媽的手,怯生生地用兩顆純潔的眼眸小心地試探着這個陌生世界的孩子了。而如今兒子也只是勉強忍受母親的柔情,不再如同剛上小學時,一步三回頭地不捨得望着母親。在兒子過安檢時,只給這個爲他操勞了一生的母親留下了他那清瘦的背影。

可當年,作者正值兒子這個年齡,讓父親送到學校時,也一樣的最後留給父親的僅是一個背影罷了。文章最後寫到:不必追。這句簡短但又富含着深意的一句話,如同一塊硬物,觸到了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它是對生命成長的一種尊重,是對生命即將消逝的一種尊重。更是一種對待生命的高度理性。

母親,這是一個再熟悉不過的字眼。是母親陪着我們成長,包容我們的過錯。也是母親在我們最累的時候安慰,陪伴着我們。

作者的母親已經老去,神志也開始不那麼清楚,可是唯一不變的就是對兒女的愛。就好像她寧願忘記自己是誰,也一定要記住兒女的面孔和名字。即使再心碌,也不要忘記回家看看。因爲家裏還有兩個孤獨的身影,正癡癡地等着你回家和他們說說話。老人只要兒女能在身邊,還有什麼可想的呢?

《目送》以最能打動人心的故事,走入我們的生活。給我們以人生的啓迪。告訴我們要獨立,要堅強。因爲: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寫目送的讀後感2

假期讀了龍應臺的《目送》,書中寫盡了作爲女兒、母親、姐妹的她與自己的父親,兒子,哥哥一次次的聚散離合。

新學期伊始,我和爸爸離開了我們一直生活的營口,來到了大連。爸爸來這裏工作,而我也來到了一個新的學校,開始了新的生活。一直生活在母親身邊,突然的離別讓我感到興奮和恐懼,興奮的是我終於可以擺脫母親無微不至的“照顧”,恐懼的是我面臨的陌生環境常常讓我感到離開了母親的孤獨。

曾幾何時,我一直是她的翅膀下長不大的小小鳥,可是現在我要一個人來面對以前從來不用費心的日常生活,儘管還有爸爸,可他是個工作狂,忙的時候常常自己的顧不得吃飯。

臨行前媽媽收拾好了我所有的該帶走的東西,但我們踏上月臺,例行揮揮手的一剎那,滿載着行將遠行的興奮的我突然發現母親眼角的淚痕---我是不是太粗心了,還是我太不在意了,我還沒有能力去體會她此時此刻的感受。當列車漸行漸遠,我依稀能感覺到媽媽一直站在初春的寒風中,列車,也許是我的身影,像一塊吸力巨大磁鐵,牽引着她的目光,就那樣,她會一直望着遠方。

這種經歷讓我想起《目送》一書中的另一個重要人物,作者的兒子安德烈,他在媽媽的心目中有着無可替代的地位;從小對母親的依賴,“直到學校門口也不肯鬆開緊抓着我衣角的小手”“在通往學校的路上,在茫茫的人海中,一次又一次地回頭,與我四目相對,跨越一切。”可是當他一天天長大,漸漸對母親不解,不屑,甚至反感,當他終於有一天遠赴異國求學,臨上飛機之前,“我們照例擁抱,我的頭只能夠到他的胸口,很明顯,他在極力忍受着這種告別”“在他等待檢查護照的過程中,我一直站在那裏,等待他那一次又一次的回眸,但這次,他沒有,他沒有回頭,甚至沒有做出任何動作,自動門‘咻’地關閉了,再開門時,人影全無,只剩下一隻孤零零的垃圾桶,就那樣佇立,靜默着……”

仔細想想,我和母親又何嘗不是如此?雖然我沒有象安德烈那樣對母親“牴觸”,但我以後不會嗎?我永遠不會嗎?我不敢答應自己雖然我現在每天都樂此不疲第和媽媽電話彙報、滔滔不絕講我的新生活,但我會不會有一天面對着她卻默默無言嗎?我不敢肯定。

時常想起和媽媽一起在超市裏推着購物車,看到我中意的東西,無論多麼貴媽媽都會撿到籃子裏,而有一次她選了一包自己喜歡的餅乾,我竟然說“媽媽,這種口味的餅乾最難吃了!快放回去吧!”在我的印象裏,媽媽只對那些被我吃膩了而丟到一邊的食品感興趣,而且那樣津津有味。

當年的媽媽身後的跟屁蟲現在已經自己單飛了,我和她可能也要同樣經歷着無數次的彼此的目送,當她過來陪我度過每個週末返回營口,當我每次從營口返回大連,看着列車遠去,看着彼此的身影從對方的視線中變小變小、直到消失,我知道在這個過程中她在變老,而我,在長大。

沒錯,就象龍應臺在書中所寫:“我漸漸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與他的緣分是不斷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在小路的這一段,他在小路的拐角處,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寫目送的讀後感3

今天,我在家裏讀完了《目送》這本書,感覺對我的寫作文有很大的幫助,目送 讀後感。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篇,他講的是龍應臺目送她的孩子——華安小學到大學,然後作者的父親住院還有火葬。“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段文字讓我得到了感悟:當大家長大了的時候,家長們應該學會放手,讓我們自己闖出一片新空間,而不能扼殺在對孩子的溺愛的搖籃裏,讀後感《目送 讀後感》。和她父親的去世,在火葬場最後一次目送他——父親的時候,明擺她和他的緣分也就終止了。

原來,龍應臺的“落寞”與兒子、父親有關。兒子逐漸得長大,離“我”愈來愈遠,機場龍應臺目送兒子的背影一寸一寸地往前挪,直到消失。兒子都不願意回頭看 “我”一眼,感到非常失落。當龍應臺大學教授的那一天,父親開車送“我”,但是父親並沒有把“我”送到大學的大門口,而停在側門的巷邊,因爲他認爲,這種廉價的小貨車不是送大學教授的的車子。父親生病住院,“我”每個禮拜都去看父親。有一次,龍應臺幫父親清理排泄物,結果讓自己的裙子也沾上了糞便。父親對 “我”對我的愛和“我”對父親的愧歉都告訴了“我”:不必追。

最讓人感動的是最後一篇文章《魂歸》,它說了龍應臺的父親死了,村民們說,根據家鄉的習俗,兒女不能親手埋了父母,但是,但是作者——龍應臺和她的母親卻說:“最後一次接觸父親的機會,我們不會以任何理由給任何別人代勞。” 這一天清晨,“父親”上山了,當司儀長長地唱“拜——”時,他深深跪下,眼淚決提。讀到這裏時,我不禁發現,全國各地的人們,對自己的長輩都是無比的孝順,因爲,沒有了他們,就等於沒有了他們自己。這也是都長輩的一種尊敬。

雖然我可能還沒有真正的讀透這本書,但,它卻深深的留在了我的心裏,一輩子也不可能忘記。

寫目送的讀後感4

《目送》是一本平凡小事的記錄冊,作者把許多平常熟視無睹的小事有精煉的話敘述出來.有種貼近生活的感覺,也體現出作者對生活的認真與細緻觀察.

感動我的,就屬《胭脂》。內容是回屏東看他*的時候,要先打電話啦,然後帶她去很多地方買東西,玩耍等等,描寫的非常細緻。但是後來的離別,更加動人。那種苦口婆心的勸說,所以是一項&ldqu;複雜的工程&rdqu;。首先要給一個暗示,接着把指甲油拿出來,慢慢的塗,直到滿屋都是指甲油的氣味。幫媽媽化妝,梳妝打扮。全文都充滿着母女之間的愛,與分別時的不捨,還有的是作者對母親的關心,表現的淋漓精緻,也有對母親記憶力下降的無奈,擔憂。作者的感情在字裏行間,處處都有展現。尤其在帶媽媽去&ldqu;鄧師傅&rdqu;做腳底按摩,去美容院洗頭……描寫得很細緻,每個細節都清清楚楚,去的地方也很多,側面表現了作者對母親的重視,作者很在意母親。後來對於&ldqu;她曾經是個多麼耽溺於美的女人&rdqu;進行舉例,誇張的突出母親的愛美,也與現在變老進行對比,表現了母親老去的無奈與無法挽留時間的悲傷之情。

與這種抒情手法相同的還有《如果》。也是全文敘事抒情。在飛機艙裏,作者遇見一位回鄉的老人,從而想起逝去的父親,想如果還能回到從前,再度陪他回鄉,自己會做的事,寫得很詳細,每個地點,每個動作都會在腦海中閃過,也突出表現了作者的後悔與慚愧,悲傷等複雜心情。

作者能寫出如此震撼人心的,是因爲作者是真正體會了生活,把生活的寫照如實的寫出,表現了作者熱愛生活,感受生活的點點滴滴。我們也要認真地對待生活,仔細地觀察生活,即使是最平凡的事也能有神祕的道理,我們要用美麗的眼睛記住生活的美。

寫目送的讀後感5

作爲父母的子女,作爲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轉換。----題 記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到中年,當你讀到這段話的時候,你的心會不會劇烈的顫動一下?

《目送》一書收錄作者近年來寫的七十三篇散文,全書分“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沙上有印,風中有音,光中有影”“滿山遍野茶樹開花”三章,但這三章體例不清晰,多爲作者一些遊記及人生感悟。大致歸作兩類:一談周邊人物,一談家庭。前者瑣碎雜亂,將經歷的所聞所見,點點滴滴記錄下來。加以評論與感嘆,唯後者談親情則着實感,平實中飽含深情,含蓄中不失真切。全書以時間爲軸,以親情角色爲卷,作者遊走於“女兒”與“母親”的雙重角色。用細膩的情感之筆勾勒出每寸光陰中觸動自己的“背影”,達到這種境界,既需要時間歷練,更需要反觀人生的靜思。

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女士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書以第一篇文章《目送》命名,也以此文最爲精彩,文中描寫作者目送兒子踏入各種不同的門。兒子的背影,愈來愈高大,但卻從來都沒有猶豫,沒有回頭。這種落寞感,使她回憶起當年父親用廉價的小貨車載着她去大學報到。父親因覺得女兒會嫌棄小貨車太窮酸,便在校門口放下她和行李轉頭就走,留下一團黑煙和背影,多年後慈愛的父親過世。作者又在細雨中,目送着父親的靈柩慢慢滑入火葬的妒門,消失在火焰中。

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着我們漸行漸遠。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屬物。“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你能給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讓他(她)自己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這纔是真正的愛。因爲“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

寫目送的讀後感6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這是龍應臺在她最近出版的一部書《目送》中的一段。龍應臺,這支亞洲最犀利的一支筆,也會有最柔軟和難以言盡的時候。在此之前我讀過她的《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都是用盡了深沉和喜悅的筆鋒,寫盡了一個母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點滴驚歎和感慨。而《目送》卻是思考着生與死的人生大問題,在寫父親的逝去、母親的垂老、兒子的遠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進的同時還寫失意、失敗、脆弱和放手,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其實,《目送》只是這本書中的開篇。開頭作者是寫自己在孩子第一天上學時看着他慢慢地一步一回頭地走進校門,消失在自己的視野中;再到孩子十六歲時在機場目送他離開;當孩子慢慢地不再粘着父母,不再願意和父母齊頭並進的時候,這個做母親的人,慢慢地獨自咀嚼着這份落寞,慢慢地眼前出現了另一個背影,這個背影也是落寞的。在被淚水溼潤而模糊了的視線裏,我們都看到了那個背影,是被長大了的我們無意時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他們從不打攪我們,總是在離我們十步之遙的地方緩慢前行,是爲了看我們是否安全,是確保我們在無助的時候能第一個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是在看到我們歡樂時他們也能偷着樂……是的,養兒方知父母恩。在我們目送着孩子遠離了自己的視野時,才知道這樣的滋味父母已經嘗過了很多遍。

於是,我讀到了那段驚心動魄的話。一下子,眼淚就像決堤了一樣再也不能收住。我一遍一遍地讀着這段話,那“不必追”三個字狠狠地刺痛着我的眼睛。孩子所去的方向是燦爛的未來,而那個背影要去的地方卻是無盡的黑暗。我知道,花開總有花落的時候,但,真到了那天,情何以堪?熟悉的老屋卻沒有了最親的人,庭前花開卻失去了駐足欣賞的人,你的喜悅再也無人分享,世界上再也不會有人知道你額前的傷疤出自何時來自何處,你,可以這樣想象嗎?

感謝龍應臺的《目送》,讓我們下定決心再對父母好一點,再好一點。窮盡我所有,愛他們,因爲我們是爸媽最親愛最疼愛的孩子!

寫目送的讀後感7

當我讀完《目送》這篇文章時,我的感受十分的複雜。

是啊,我偉大的父母啊。是你們,讓我來到了這個美麗的世間。是你們,讓我明白了生命的可貴。是你們,讓我感到喜悅與快樂。

目送最後一段,給我的感受十分的深刻。是啊,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就是緣分從那目送的一刻遠遠的消失了......分離。

我們從依託着他們,到掙脫着我們。

我們從親近着我們,到躲避着他們。

我偉大的父母!我能爲你們做點什麼!難道只有微不足道的關心嗎?!

生命如此的喜悅而奇妙。但是,這取決於親情。

唉,我偉大的父母,我不希望看着你們像書中寫的一樣,目送着我,緣分漸行漸遠。

我的背影告訴你們:不必追。 我不希望這樣。但是這卻是必須要面對的。

趁現在,我要好好的去孝敬我偉大的父母吧。他們太偉大了,他們太辛苦了。

我偉大而無私慈祥的父母!!你們辛苦了!!!

寫目送的讀後感8

她有一雙溫柔的眼,爲人母,慈愛地注視孩子,爲人子女,關懷地注視父母;她有一顆細緻的心,感受大千世界極致細微之處,尋找常人不曾想到的生活大道;她有一支淡如水的筆,卻一針見血道破世事百態。

龍應臺的文字就像上好的綠茶,初嘗有其苦澀感,但回味濃醇,令口舌生津。第一次讀她的書是在六年級,覺得內容着實生澀難懂,與我的生活相距甚遠,於是便將它束之高閣,庋藏焉。直到這個寒假重新將它取出,細讀後忽然覺得煙消雲散,眼前豁然開朗,讀至精彩處,還不住頷首以表贊同。所以,人對大義的理解能力與他的年齡、閱歷成正比。

全書裏令人影響最深的一句恐怕就是"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我對其的理解是,每一代人都有他不同的思想,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就好像一條從寬闊的大道走進岔路。在大道上父母與孩子相濡以沫,互相扶持;一旦走到路口,父母、孩子就不得不選擇最合適自己的那條路。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那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時間裏,多陪陪父母,多分一些愛給他們,不要遠遠地望着他們的背影而心存愧疚。

還有一篇令我感想較深的是《狼來了》。在很多人的傳統觀念裏,狼是一種殘忍而機警的動物,它們總是捕食溫順的小綿羊和可愛的小豬;在故事"狼來了"中,狼羣引得全村人手持鍋碗瓢盆扛着鋤頭扁擔欲殺之;更有父母從小告誡孩子"你再不聽話,大灰狼就把你叼了去吃掉"云云。然而事實上,狼並非如此可惡。它們團結合作、共同進退、知恩圖報、堅強執着、鍥而不捨、和諧共生…由此可見,人從小被教授的觀念常常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不到特定的情況不會輕易改變自己的想法,這也是爲什麼早教如此重要。

《目送》共散文七十三篇,道盡子女與父母的牽絆,兄弟的攜手共形,朋友的牽掛,在脆弱的邊緣迷失,在失落的低谷徘徊。

可以說讀一本她的書,就是讀一遍人生。

寫目送的讀後感9

在早晨淺淺的陽光裏,我看見行道樹的影兒散落一地,零零點點碎碎。太陽一步一步地升起,懶懶的鳥兒也登上枝頭,嘰嘰喳喳啾啾。樹兒披着夕陽的光,像夕陽中的新娘。繁星點點帶來夜的光芒。等着時間的推移,你看,夜深了。

一樣的時間模式,重複着每一天,每一年。無言,稍縱,即逝。今天的陽光,明天便是不一樣的,時間在流轉,帶着世間的萬物悄無聲息地做着變化,時間會包裝一切。以至於讓我們感受不到時間的流逝,歲月的蹉跎,所以我們被時間迷惑,還是一如既往的揮霍。悄悄,在彈指間溜走,抓不住他,後悔莫及。

時間讓小生命成長,時間又讓大生命老去。小弟的長大,祖母的老去,讓我往下看,仰望年少的生機;讓我往上看,瞻仰生命的高度。最親愛的人永遠是用他們的背影對着她,我的親人又何嘗不是背對着我?我想,母親有一天或許也會忘記我是誰,也會指着電話機,傻傻地盼望孩子的歸來;我想,我也會哼歌輕輕擁她入睡,那麼甜美;我也會幫愛美的她化妝,輕輕打扮便把她變做美麗的模樣,驚喜地說一聲“你多漂亮”;我會環抱她的身軀,在她耍小脾氣的時候填顆糖放去她的嘴裏。順便回想,兒時,我怎樣在這偉大的女人懷中徜徉。會覺得他更加的美麗,更加的惹人疼愛。

兩個年頭之前,最愛的祖母離開了我。悲傷籠罩了心頭,看不見烏雲縫隙中的太陽。我曾經埋怨時間的無情,掠走我最愛的人。那些天,朝與暮之間,我選擇逃避,逃避害人的時間,逃避無情的世界。只想與祖母在一起久一點,不要那樣快地消失,不然我的心會疼。越發的想起之前祖母與我在一起玩耍的情景,我想,祖母年輕時候也是個美人呢,芊芊細指撩動誘人的頭髮,只是時間讓她變得不堪一擊,一點點的歲月,讓她老去。只是默默的淚水,默默地流,我害怕哪一天,我的親人會像祖母一樣無聲地離去,那樣我的世界裏,還會剩下什麼?我想快點掙脫悲傷地束縛,我奔跑,滿頭大汗的時候,太陽一直陪在我的身邊,我想,生命或許不完全是永恆的,也會老去,像時間一樣,那無言地就這樣遠離。

我更加喜歡在家中享受。深深的衚衕中,到處洋溢着醉人的芳香,在心中,這是花園,滿載兒時的夢。我想留住家中的所有人,拍好多全家福,覆蓋家中的每一個角落,不讓家變的冷清,不讓家變得寂寞。讓家被時間破壞的輕一點,存活的更長久一點。

靜靜的深夜,只有風吹樹葉的聲音,蒼穹中還有一彎明月,難以入眠的我總是幻想明天的未來,此時的現在。等待時間的久一點,讓我詮釋生命的美妙。颯颯的風,總是那麼惹人愛,帶來清涼,帶來時間的安排。風兒,在身邊久一點吧,讓我感覺到你的存在。

輕輕的時間,潺潺地漏,一點一點的不停息;生命伴隨着時間老去,他們像是一對甜蜜的戀人,一起走向長久。

我想我沒有和時間談判的資格。我不忍去碰心裏最柔弱的地方,是時間,是生命,是悄悄的離開,是努力讓他長久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