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目送》的讀後感

《目送》的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3W 次

目送,是送別離去的親人和友人,也是送別過往難忘的記憶和美好的時光,下面給大家分享了關於《目送》的讀後感,歡迎借鑑!

《目送》的讀後感

  《目送》的讀後感1

她有一雙溫柔的眼,爲人母,慈愛地注視孩子,爲人子女,關懷地注視父母;她有一顆細緻的心,感受大千世界極致細微之處,尋找常人不曾想到的生活大道;她有一支淡如水的筆,卻一針見血道破世事百態。

龍應臺的文字就像上好的綠茶,初嘗有其苦澀感,但回味濃醇,令口舌生津。第一次讀她的書是在六年級,覺得內容着實生澀難懂,與我的生活相距甚遠,於是便將它束之高閣,庋藏焉。直到這個寒假重新將它取出,細讀後忽然覺得煙消雲散,眼前豁然開朗,讀至精彩處,還不住頷首以表贊同。所以,人對大義的理解能力與他的年齡、閱歷成正比。

全書裏令人影響最深的一句恐怕就是"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我對其的理解是,每一代人都有他不同的思想,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就好像一條從寬闊的大道走進岔路。在大道上父母與孩子相濡以沫,互相扶持;一旦走到路口,父母、孩子就不得不選擇最合適自己的那條路。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那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時間裏,多陪陪父母,多分一些愛給他們,不要遠遠地望着他們的背影而心存愧疚。

還有一篇令我感想較深的是《狼來了》。在很多人的傳統觀念裏,狼是一種殘忍而機警的動物,它們總是捕食溫順的小綿羊和可愛的小豬;在故事"狼來了"中,狼羣引得全村人手持鍋碗瓢盆扛着鋤頭扁擔欲殺之;更有父母從小告誡孩子"你再不聽話,大灰狼就把你叼了去吃掉"云云。然而事實上,狼並非如此可惡。它們團結合作、共同進退、知恩圖報、堅強執着、鍥而不捨、和諧共生…由此可見,人從小被教授的觀念常常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不到特定的情況不會輕易改變自己的想法,這也是爲什麼早教如此重要。

《目送》共散文七十三篇,道盡子女與父母的牽絆,兄弟的攜手共形,朋友的牽掛,在脆弱的邊緣迷失,在失落的低谷徘徊。

可以說讀一本她的書,就是讀一遍人生

  《目送》的讀後感2

我的腦海中總浮現着這樣的場景——

那是一條很長、很長的路。每一個人都要走過的路。路中,站着一個人,一個母親。她看着,目送着,凝望着。孩子像迫不及待離開巢穴的雛鳥,義無反顧、毫無留戀地奔向那個他們心中的“遠方”,奔向生命的綻放。可他們從沒有回過頭。

從沒有回過頭。

父母,已經飽嘗人間疾苦哀傷,正在漸漸衰老、退化,用他們蹣跚的步伐,一步步走向枯敗、死亡。可時光卻不讓他們回頭。

不讓他們回頭。

這也許就是目送。這本書中,作者用深邃的眼光、深情的筆觸,緩慢而又憂傷地記下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既有款款深情,也有絕決冷漠。通過這些文字,我們能體會到人間深情以及離別惆悵。

其中,我記憶深刻的是《回家》這一篇短小的散文。一個女兒牽着母親,好不容易纔把嚴重失憶的她拉上了火車,而那母親卻鬧着要回家。女兒明白,媽媽要回的“家”是一段時光,那曾經美好、溫暖的快樂時光……但她不得不安慰母親:

“這班火車會帶你回家。”

看過不由心酸。一個腦萎縮的病人,連最親最愛的孩子也不記得了,卻只記得“回家”。

在這個時候,面對記憶的失去,生命的流逝,作者也只能看着,目送着凝望着,母親在“回家”這個信念的支持下,越走越遠。她固執得不讓你追上。

人生無非就是這樣一場又一場的相送。

當那英姿勃發的年輕的孩子腳步慢下來,面上滄桑起來,明白過來回頭看看時,卻只能看見蒼老的父母,相扶相依着,蹣跚地走向死亡。

正如他們的父母中年時的目送一樣。

永遠追不上,趕不及。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在現在這個節奏快得嚇人的世界,不是所有人都有時間停下來,好好想一想父母的苦心,看一看時光的流逝。當某一天你明白了“停下來”時,其實就已經錯過了。

我不希望之後我的人生會有那麼、那麼多的後悔、心痛,所以,不能總想着“之後”再去珍惜、去懷念,而應該從“現在”開始,作出一些改變。

《兩本存摺》中寫道:“‘金錢’可以給過路的陌生人,‘時間’只給溫暖心愛的人。”多一點時間的付出,生命中就會有更多的美好和溫暖。

也許,當愛人不得不“遠去”時,我們只能看着,目送着,凝望着,但在離別來臨之前,我會一直陪着你,走好遠好遠的路,看好多好多的風景,說好多好多的話。

就算背道而馳,也請你,回回頭。

四目相對,相視一笑,足矣。

  《目送》的讀後感3

非常喜歡《目送》中龍應臺老師的一句話:“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年幼時,你放開父母的手,搖搖晃晃的跑着,追逐着一隻陽光下翅膀閃閃發光的蝴蝶,父母在你身後小跑着,微微張開手臂怕你摔倒。你踢到一塊石頭,一頭栽在地上,白嫩嫩的小手上多了一片紅。你站起來,拍拍小手上的灰塵,把父母長長的“哎呦——”留在原地,繼續揮舞着肉乎乎的手臂跌跌撞撞地奔跑着,想要觸摸天空的翅膀。

青年時,你離開家鄉到一座陌生的大城市打拼。你走過一條又一條灰暗的街道,在一座座遮天蔽日的高樓縫隙間穿梭,只爲找一個好工作。你租下了一個小小的屋子,傢俱和傢俱幾乎貼在一起。你每天早上跑到樓下去買一杯兩塊錢的豆漿和一兩三塊錢的包子,咬着吸管擠在公交車熙攘的人羣中盤算着怎麼提升業績。晚上你回到家,躺在窄牀上給遠方的父母打電話。當熟悉的聲音從手機裏傳出來時你嗓子乾澀的說不出話來,抓過一邊的涼水灌上一大口。

“喂,媽……”

“工作怎麼樣?”

“我……”你想起今天早上被上司無緣無故罵了一頓,又因爲一些瑣事遭了同事不少白眼,然後勾了勾嘴角。

“媽,我很好,工作很順利……”

中年時,你因爲孩子的到來又一次跳槽想要拿到更多的薪水,雖然繁重的工作壓得你喘不過氣來,但錢包裏塞着的孩子的照片總能讓你不自覺的笑起來。當你的孩子第一次在你的引導下叫你的時候,你恨不得要把他的第一次發聲錄下來珍藏,還要告訴所有的親朋好友你的孩子會叫你了。當他第一次鬆開你的手走路時,你彎着腰走在他身後小心翼翼的保護着,但他還是不小心踢到了石子撲在地上。你心疼極了,趕緊想要扶起他,可他卻自己巍巍的站了起來,又一步一步往前邁着,雙手在空中揮動,好像要抓住在陽光下飛舞的蝴蝶。

老年時,你回到了家鄉,每天早上天矇矇亮就去臨街的鋪子上買一塊錢的豆花和油條。回到家,你把油條揪成小塊泡在溼潤的豆花裏,一邊窩在沙發裏看着孩子愛看的電視節目一邊吸食着溫熱的豆花和泡軟的油條。你躺在小院的搖椅裏曬着不怎麼暖和的太陽,幾天前的報紙懶洋洋地搭在肚子上被風吹得嘩啦啦地響。你閉着眼睛好像要睡着了,隱隱覺得門口有熟悉的腳步聲,睜開眼睛卻什麼也沒有。晚上,你面對着電視機打盹,電話突然響起。

“喂……”是孩子打過來的。

“最近怎麼樣?順利嗎?……”

你聽到電話那頭停頓了一下,孩子輕鬆的聲音又響起來。

“最近挺好的,工作很順利……”

“什麼時候能回來啊?”

“中秋節一定會來。”

“那太好了……”掛了電話,你回想起,今年的端午節,他好像也是這麼說的。

“這次可別讓我一個人把月餅全吃了。”你想着端午節時胃裏塞滿糉子的感覺,搖搖頭,慢慢走到臥室躺下了。

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