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目送》散文讀後感

《目送》散文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9W 次

曾看到過這樣一句話:最幸福的事就是站在窗前目送你上大學。可這事又何嘗不是件最痛苦的事?孩子遠去,獨留父母苦苦等你,父母是多麼寂寞。下面是《目送》散文讀後感,歡迎參考閱讀!

《目送》散文讀後感

  目送讀後感1

也許是年齡大了,也許是經歷的多了,浮躁的心沉澱下來,更容易憂傷。很多人和事在心中已經驚不起漣漪,不知不覺中,父母慢慢的年歲大了,孩子漸漸長大了,學生們送走了一撥又一撥……忽然一日,開始在乎起鏡中的白髮,開始回憶起以前讓自己心動的點點滴滴,微笑中提醒着自己不必追,因爲“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千山同一月,千江有水千江月。山有萬千,水有萬千,月卻只有一個。永嘉正道歌中寫到,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知否?識否?

不必追,說的真好!三個字,涵蓋了人的一生。佛說人是由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所緣起,並且如此輪迴流轉、生生滅滅,所謂一念生萬物,不必追,每時每刻心相隨,只要有一份愛意深深的藏在心裏,把時光雕刻起來,不必追。《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母親目送孩子的背影漸行漸遠,讓我莫名感傷,不必追,孩子已經長大,不必追,該走的是要走的,不必追,母親的愛永相伴,母親的目光永相隨……

  目送讀後感2

下班路上,忽來大雨,匆忙趕路之際,手機聲響,原先是父親來電,“你帶了傘了嗎?要不要給你送一把過來?”尋常的問題,卻輕輕易易地擊中內心的一隅。

初爲人母,相比小女兒時更能體會家庭、父母、孩子、朋友之於人生的好處,愈加變得害怕“斷、舍、離”,拜讀龍應臺的散文集《目送》,竟生出強烈的代入感,一路跟着遊走在女兒和母親雙重主角間,經歷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一次又一次目送的“背影”直戳內心的痛點,讀罷全書最後《魂歸》一文時淚已滿了面。

龍應臺說,此書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不明白什麼時候父母走路的步子開始慢了,不明白什麼時候呀呀學語的小兒有了自己的主張,從被目送到目送,人生何嘗不是一場輪迴,在時間面前,我們在原地等待目送,還是在彼此擁有的當下做該做、能做、想做的事,已近花甲之年的龍應臺爲我們上了一堂“最基本、最重大的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