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作文:《目送》讀後感

作文:《目送》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8W 次

我們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後我們再目送着我們的孩子,但是我們都很難去回頭張望,只因爲我們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愛一直堅實地存在着。下面是關於《目送》讀後感作文的內容,歡迎閱讀!

作文:《目送》讀後感

  《目送》讀後感1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消逝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龍應臺《目送》

時隔多日,當我再次捧起這本書,有些事,某些景,一些人,在我本已斑駁的記憶裏漸次清晰。有些話,本該早些說出口,卻被我無聲吞嚥。此刻,又皆躍然紙上,流淌不息。

這世界上有一種人,有着別人所不具備的一種特異功能——總能在萬千穿梭紛亂的人羣裏,無比準確清楚地捕捉到他要找尋的那個身影。

他們的名字叫父母。

始終記得,大一那年,父親在老家火車站送我時的場景。

彼時,我們每人手中都拖着一個皮箱,只是父親手中的那個,像一個嚴重積水的矮熊,笨重且又腫大。從數百米外的公交車站,一直拖到狹窄擁擠的車廂小道,最後再用他堅實的臂膀,託舉到我頭頂的行李存放臺上。

然後,他轉身,用極其嚴肅的口吻第無數次告誡我:“今後你一個人出門在外,事事都要謹慎小心,切不可……要注意安全,出門一定要和別人一起……”

終於,我懷着無奈又無語的心情目送他一步一回頭地走出車廂,而後,開始爲這來之不易的解放與自由在心下暗暗慶幸不已。

火車如期開動,我拉開遮擋視線的車簾放飛我彼時輕鬆的心情。一轉頭,卻看到父親依舊站在我們登車時的那個站臺,正朝着我車窗這邊笨拙地揮手告別。

這是多年來我第一次看他揮手,竟與電視裏播放了無數次的那些老套又滑稽的橋段有幾分的雷同。

我是否該取笑父親那笨拙的揮手姿勢呢?

火車的轟鳴聲繼續不止,載着我奔向他視線的盡頭,只餘他執拗地站在車尾的那頭,目光觸不到火車移動方向的另一個盡頭。

彼時,正值初春,而我卻看到父親早生的華髮與這萬物勃發的時代大潮流極其地不相適應,滄桑地在風中隨他一同朝我笨拙地揮手告別。

或許,是火車的漸漸駛離給我造成的視覺錯覺。忽然發現,父親曾經在我眼中的高大形象瞬間土崩瓦解。彼時,他像一棵氣息奄奄的佝僂老樹,無聲地佇立在原地,目送曾經長在他枝頭的葉,翩翩飄向他根莖所觸及不到的另一方天地,再無力去挽回些什麼。

最終,他在我視野中慢慢縮減成一個圓點,直至,消失不見。

火車前,是我心飛往的方向,火車後,是他心沒落的地方。

我不知道,那天父親究竟在原地站了多久,又目送了我遠去的背影有多久。只知道,次日,我打電話回家向他們報平安時,電話那頭,傳來母親的那句抱怨:“你爸真傻,昨天去送你時,明知道風大,還穿那麼少,回來就感冒了……”

彼時,我並不懂,父母目送子女漸漸遠去背影的眼底裏,究竟深藏着什麼。只知道,那天,我從父親佇立在站臺上略顯傴僂的身影與久久凝望的目光中,隱隱感到絲絲的落寞、無力與淒涼。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消逝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目送》讀後感2

曾看到過這樣一句話:最幸福的事就是站在窗前目送你上大學。可這事又何嘗不是件最痛苦的事?孩子遠去,獨留父母苦苦等你,父母是多麼寂寞。

古人云:四十而不惑。我的父母已年過四十,在這個不惑的年紀,他們可能要經歷許多的離別,再堅強的心也會有崩塌的一天,經歷了這麼多的別離,我們很難保證他們不會傷心,他們就只有我們了,只有和我們在一起的生活才能慰藉他們的心,才能讓他們的生活重新煥發光彩。

可我們呢?父母生我,養我,教我許多東西,伴我走過成長的每一步,我的每一次挫折,每一次歡樂,每一次痛苦,都有父母的陪伴,就算沒有,也可與他們分享,得到安慰。我一天天長大,父母一天天老去,14歲的我不知曾有多少次。用言語或行動表示我已經長大了,可以照顧自己了。卻未曾注意到他們眼中的失落,那種不被人需要的失落。他們本與我同行,我卻在這無盡頭的路上漸行漸遠。父母總是靜靜等待着花開,可庭前花開卻無人駐足欣賞,我已不在他們身邊。這種結果,彷彿就在我出生時已經註定,註定他們會看着我遠去,卻無力去追。

龍應臺在文中寫到:“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我不得不承認,我的確是這樣。小時候,我會拿着漂亮的髮卡詢問母親,即使在母親給出建議後,我還是猶豫不決;在受到欺負時,我會去找父親尋求安慰。可我已然不是小時的我,現在的我會自己做出選擇,哪怕這個選擇是錯誤的;別人的欺負我會自己承受,自己去辯解、反擊,再也不用父親爲我抗下所有。不被我需要的他們目送着我獨自走向光明的那端,自己在黑暗的這端忍受無盡的寂寞,就算是這條路是他們親手爲我搭建的。

感謝龍應臺的這篇《目送》,我知道了父母從不言說的難處。即使他們仍然要看我遠去,即使是他們親手爲我搭建的這條成人路,即使是他們執意要承受着這寂寞,可我仍然要希望能在庭前花開之時,有我駐足欣賞,讓他們能在陽光下緩緩微笑,讓他們的生活重煥光彩。

  《目送》讀後感3

《目送》中的'龍應臺在兩個身份間遊走,向左是作爲父母的女兒,目送“前一代”的老去。向右是作爲子女的母親,目送“下一代”的青春。曾經的你就是現在的我,以後的我也將是現在的你。龍應臺以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們要化解橫梗在三代人之間的衝突或矛盾,不僅需要善孝,也應該更多地嘗試去尊重家人。

作者的父親“八十歲人,每天開車出去買菜,看朋友,幫兒子跑腿”,還興沖沖計劃着帶老伴環島遊,但老人開車頗出事故,讓兒女們害怕得只能沒收他的車子,老人把“鑰匙和行車執照放在一個大信封裏,用舌頭舔一下,封死”,兒女們滿足地鬆了一口氣,慶幸以後打車出門總安全了,不知道的是“一輩子節儉、捨不得叫出租車的他,從此不再出門。”作者的母親愛美一生,七十歲時還想去隆鼻,八十歲時女兒鼓勵她去買雙鞋,老人指着一雙俏麗的高跟鞋,女兒勸阻說有跟會跌倒,老人又拿起一雙“尖尖的鑲着金邊的鞋頭”,女兒轉手挑了一雙平底圓頭軟墊的鞋,老人沒了興致。我們常以爲父母老了,背佝僂、牙不能咬、腳不能走、車不能開、高跟鞋不能穿,都是理所當然,恰如當年父母在面對我們青春叛逆期時那樣的模樣,以自己之心度親人之腹,用溫柔封堵正是合理的訴求,一切,還堂而皇之冠之以“愛”的名義。而所有讓父母們“繳械”的理直氣壯,在聽到身作醫者兄弟“回想起來,他的急遽退化,是從我們不讓他開車之後開始的。”的診斷後土崩瓦解。父母,不能因爲“老”,而失去必須的注視與尊重。

面對兒子長大後的疏離,最犀利的一支筆也有難以言說的時候。和兒子劍橋散步,興奮地指給兒子看牛頓蘋果樹的後代,兒子卻一個快步衝出五步之遙,“拜託,媽,不要指,不要指,跟你出來實在太尷尬了。你簡直就像個沒見過世界的五歲的小孩”;和兒子在同一所大學,但“即使同路,他也不願搭我的車”,“即使同畫,他戴上耳機——只有一個人能聽的音樂”;過馬路時想牽兒子的手,兒子說“我已經十八歲了,你真的應該剋制一下要牽我的手過街的反射衝動”。這些畫面是否很是熟悉,因爲倒退幾十年,同樣的事我們一件件都對我們的父母做過,我們也曾嫌棄過父母的無微不至的關心與束縛,也曾看不慣東、想不通西,也曾一心向外、獨立飛翔。因此,在有限彼此擁有的時間內,無需因“下一代”特定時期的共通行爲而落寞和酸楚,學會尊重這本屬於青春的肆意,因爲尊重他們,就是尊重曾經的自己。或許,若干年後,那時的他們也會像現在的我們一樣發現,其實父母過街時伸過來的手,肥肥短短厚厚,很暖很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