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幼兒園科學教案及反思(通用21篇)

幼兒園科學教案及反思(通用2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9W 次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幼兒園科學教案及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兒園科學教案及反思(通用21篇)

幼兒園科學教案及反思 1

活動目標

1.能夠細緻觀察並發現排序的規律。

2.能夠合作發現兩種以上排序規律,並按照規律進行排序。

3.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現現象,並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4.發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活動準備

《有規律排序》ppt,大卡紙4張,一段舒緩的音樂。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導人:小朋友有沒有發現,今天我們座位排列的順序有什麼規律?(一個男孩、一個女孩)有一組圖形寶寶排列的順序和我們很相似,我們一起來看看它們是誰。

二、基本部分

1.ppt依次出示三種排列規律,請幼兒讀一讀每張圖片是什麼,發現了什麼規律。

(1)出示圖片一,提問:有哪些圖形在排隊?它們的隊伍是怎麼排列的?(www_dakao8_com)後面還可以怎麼排? (引導幼兒用ABABAB分組。)

(2)出示圖片二,提問:它們是誰?都是怎麼排的?後面應該怎麼排列呢? (引導幼兒ABB ABBABB分組。)

(3)同樣,出示圖示三,引導幼兒小結ABCABCABC排列的.規律。

2.幼兒自創排序規律。

創設情境,提出要求:動物園的小路壞了,要幫助小動物們鋪一條小路。要求:有規律,與衆不同。

3.展示作品,總結作品中的創新之處。

4.遊戲:幼兒用身體動作排序,拓展排序方法。

(1)幼兒自由探索用身體動作排序。

(2)聽音樂,自創有規律的動作並與同伴交流。

5.引導幼兒說一說生活中有哪些有規律的現象。

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許多有規律的現象和事情,比如說斑馬身上的條紋、斑馬線、項鍊、毛衣花紋、花壇、晝夜交替、四季輪換等。鼓勵幼兒將自己知道的事物的規律和現象與同伴進行交流。

三、結束部分

教師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幾種簡單的規律,這些簡單的規律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只要我們稍加註意就能發現,讓我們一起到外面找一找在我們的身邊還有哪些規律,好嗎?

活動反思:

上個星期,聆聽了張老師的一節《按規律排序》的公開活動,這是我第一次聆聽張老師的公開課,發現張老師這個活動上得特別成功。我想,成功的背後肯定付出的許多,比如課前準備等都非常的充分。一開始,她用情境的導入法進行,讓幼兒參與到活動中去。花環的出現,提高了孩子們的興趣,使他們都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去,尋找花環的排序方式。在這個環節中,我發現張老師很會處理活動的活動的重點,在孩子回答的同時,請孩子共同複述,是一個不錯的亮點,這樣即提高了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也讓孩子明白花環是按照什麼規律排序的。所以,孩子在操作時就顯得異常的輕鬆,孩子也樂意參與到活動中去。接着在老師出示半成品腰帶,請孩子先讀出腰帶的規律,在老師操作,請孩子檢驗,這樣孩子很容易發現老師操作上存在錯誤-----在這個環節上,我發現張老師請孩子先讀腰帶的規律,然後請孩子檢驗,把難點分解的比較好,這樣邊讀邊操作,孩子就不容易出錯。

這個活動從開始到結束,老師始終以一個引導者的身份引導孩子活動,讓孩子在活動中真正體現了活動的主體性。

幼兒園科學教案及反思 2

設計意圖:

我們是一所農村幼兒園,孩子們從小就和泥土親密接觸,身上手上整天都是灰濛濛的,沒有乾淨的地方。在玩的過程中他們喜歡用小樹枝劃出一道道痕跡,有時堆出一個個小山,有時表現爲毫無目的。本次活動就是利用並挖掘了這一教材的潛在價值:"迴歸生活世界"。讓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有目的的進行探索、研究,以發現泥土的特徵,感受泥土帶給他們的樂趣。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實踐,引導幼兒區分幹泥和溼泥,瞭解他們的性能用途,感知他們的不同特性。

2、增強幼兒玩土的安全和衛生意識。

3、培養幼兒的探索興趣。

4、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並尊重同伴的講話。

5、學會積累,記錄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

活動準備:

1、玩過挖土:尋找過泥土裏有什麼。

2、玩土區;塑料小鏟子、水、模具若干;套袖、鞋套人手一副。

3、活動背景:輕音樂。

4、手機電話一部,老師佩帶的小型麥克風一部。

活動過程:

一、介紹活動任務,引出活動。

先穿戴好套袖鞋套後,帶入場地--玩土區。

1、引入活動:通過接聽蚯蚓先生的電話,交待今天的任務:找泥土的祕密。

2、討論:"我們在找泥土祕密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3、交待規則:看誰先找到泥土的祕密,聽到電話鈴響後,快點回來告訴泥土的好朋友--蚯蚓先生。

(評價: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次活動由找祕密引出,激發幼兒的好奇心,促進了幼兒參與活動的慾望。活動一開始我以接聽蚯蚓先生的電話內容,爲幼兒佈置任務,開始了今天的活動。因爲幼兒在玩土時常常處於無休止的狀態,所以我通過以蚯蚓先生爲主線貫穿活動始終,來引導幼兒進行活動收放各環節的銜接。)二、感知幹泥土的特徵。

1、自由探索。

"請小朋友們帶上工具去玩一玩,看看你能發現泥土有什麼祕密?"(1)爲什麼用玩具小熊做出來的小熊一碰就沒有了呢?(2)兩處的(翻過的泥土和沒有翻的)泥土有什麼不同?(軟、硬)(3)泥塊爲什麼用手拿就沒有了?(易碎、鬆)(評價:幼兒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教師細心地觀察,根據幼兒的操作及時提出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幼兒從無目的地玩到有目的的探索答案解決問題,由此,幼兒對泥土的"硬、軟、鬆、易碎"的特性,在自己的親身感知後也有了基本的理解。)2、幼兒講述。

師問:"你發現了什麼祕密?"(蚯蚓先生來電話了,我們一起來告訴蚯蚓先生。引導幼兒集中。)我發現乾的泥土很鬆。

我發現泥土很軟。

我發現那邊有的泥土很硬。

我用鏟子輕輕一敲,泥土就碎了。

三、感知溼泥的特性。

1、自由探索。

請小朋友們往乾的泥土裏加一點水,你會發現什麼?水到哪裏去了呢?我問:加了水的泥土怎麼樣了?爲什麼會粘在手上?你繼續加水,再試試看,泥土又是怎樣呢?

(評價:本環節主要引導感知溼泥的`特徵,由幹泥到溼泥的變化,誘發幼兒去探索。在我一邊和幼兒玩一邊引導幼兒的過程中,完全抵消了幼兒的緊張和顧慮,幼兒在輕鬆的環境中探索,尋找祕密,正如《綱要》中所說"教師應該爲幼兒創設平等寬鬆的氛圍",同時教師的引導者、合作者、支持者的身份及幼兒是活動的主人也相互融合、互相促進。)

2、幼兒講述。

師:你發現了什麼祕密?(蚯蚓先生來電話了,我們一起來告訴蚯蚓先生,加水後泥土的祕密吧。引導幼兒集中。)泥土會吸水。

泥土中加水後會變的軟軟的,很有黏的。

全粘在我的手上了。

加水後,我把塑料的螃蟹拿起來,螃蟹還是好好的,泥土沒有鬆。

加水後,泥土會變形,想做成什麼形狀的都可以。

四、瞭解泥土的作用。

1、討論:小朋友在生活中見過泥土有什麼用嗎?

2、請幼兒講述。

可以泥土種植花、草。

可以用泥土種樹。

泥土可以種莊稼。

泥土可以可燒成磚瓦蓋房子。

泥土可以捏成泥人,還可以做玩具,我們家有的。

泥土還是小蟲子的家。

五、活動延伸

引導幼兒清洗玩土時用的工具。

活動總評:

本活動在選材上,充分考慮了幼兒的興趣,適合幼兒的年齡特徵,有利於幼兒的身心發展。幼兒在老師的引導下,改變了以往玩土時缺乏目的性的狀態,在整個活動中教師能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把時間、空間大量的留給幼兒,讓幼兒通過操作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幼兒們在相互交流、操作的過程中不知不覺中構建積累經驗,完成了活動目標。

教學反思: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具有形象性、具體性的特點,喜歡直接參與嘗試,對操作體驗型的活動尤爲感興趣。本次科學活動正符合了孩子們好動手、喜探究的心理特點。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幼兒動手操作、主動活動的興趣和創造意識。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層次性、開放性,幼兒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動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

幼兒園科學教案及反思 3

活動目標

1、知道植物中含有各種色素,初步瞭解植物色素的用途。

2、培養對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的興趣。

3、能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見解,體驗成功的快樂。

4、通過實際操作,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幼兒操作材料:

1、每人座位底下放一塊白布和葉子;

2、四各種植物的葉子、果實、花瓣等(如:草葉小番茄、各種顏色的花瓣等);

2、小積木,白色棉布每人兩份;

3、各種食物:糖果、有顏色的饅頭、麪粉等;

4、黑板一塊、PPT、做彩色面的視頻。

教師示範材料:白布,綠葉。

活動過程

一、觀看魔術,引發幼兒活動興趣。

1、觀看魔術表演。

(1)你們有沒有看過魔術?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一個很棒的魔術表演,請大家一起來看一看。(教師表演魔術:現在我的魔術開始了,這是什麼?(出示白布)那這是什麼?(出示葉子)看一看,我把這兩樣東西放在一起會發生什麼神奇的事?引起幼兒的興趣與探索慾望)

(2)魔術結束,發生了什麼現象?(白布變成綠色的了)

2、幼兒嘗試操作.

(1)你們覺得這個魔術有趣麼?那現在我們自己來嘗試變一次。看看老師給你們準備了什麼材料?(幼兒觀察操作材料)

(2)幼兒嘗試自己動手操作變“魔術”。

(3)觀察自己“魔術”後白布的變化。

老師提問:爲什麼佈會變成綠色的呢?(因爲葉子上的綠色跑到布上面去了)

小結:原來植物的葉子裏有綠顏色,它有一個名字叫植物色素。

二、探索植物染色的祕密。

1、幼兒預測猜想。

我們已經在植物的身體裏找到了綠色,那你們猜一猜植物的身體裏還會不會藏着其他的顏色?(幼兒猜想)

2、幼兒探索驗證。

(1)熟悉材料

師:我們現在自己來找一找,到底植物的身體裏有沒有其他的顏色。老師給大家準備了各種材料,有植物的花、果實也有植物的葉子。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教師逐一介紹材料:胡蘿蔔、小番茄、檸檬皮青瓜皮楊梅各種花瓣等)

(2)第二次操作

師:剛纔我們已經學會魔術這個本領了,這一次請你們自己來變魔術。道具呢還是有一塊白布,然後請你們在籮筐裏選一樣你喜歡的東西放在白布上來變魔術,看看最後會發生什麼神奇的事情。變好以後請你在白布上寫上你的學號,把它送到這裏來。(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3)交流分享

請幼兒把變好顏色的布按顏色分類擺放好。

黃色的色卡

紫色的色卡

紅色的色卡

綠色的色卡

其它

其它

提問:你變出了什麼顏色?你是怎麼變的呢?(引導幼兒用“我用什麼變出了什麼顏色的句式回答)

(4)教師小結:

原來植物的身體裏藏着各種各樣的顏色,有紅色、黃色、紫色還有綠色。這些藏在植物身體裏的顏色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做植物色素。

三、聯繫生活,提升經驗。

1、生活應用

(1)出示PPT

這些植物色素還有很多作用噢,可以添加在我們吃的食物裏,不信讓我們一起來瞧一瞧。

播放ppt1(彩色麪條):這是什麼?它和我們平時吃的麪條有什麼不一樣的?

你知道它是怎麼變出來的麼?讓我們一起來看一段視頻。

(2)觀看視頻

廚師在幹什麼?你在畫面上找到了植物色素在哪裏了麼?

小結:對了,這些植物色素就蘊含在這些蔬菜的汁液裏,把它們加在麪粉裏,就做出了彩色的'麪條。

(3)觀看PPT

我們的生活中還有什麼食物也添加過植物色素呢?我們一起看一看。

(4)教師小結:

這種加在食物裏的植物色素是安全自然的,我們可以吃的。它可以使我們的食物變得更加美觀,更加的營養。

四、延伸活動

剛纔我們已經在白布上找到了一種顏色,想不想把這塊布變得五顏六色,更加美麗?請你們一起回到教師繼續來完成好不好?

活動反思:

得知活動主題《物體的顏色》後,T老師提出了深色吸熱快,淺色吸熱慢這個原理,我們一聽,的確跟物體的顏色有關,感覺似乎是一個不錯的點子,只要填充裏面的小實驗就可以了。大家討論開了,紛紛提供一些科學小實驗來驗證這個觀點,如用吹風機分別吹或將布包在手電筒上,用手電筒的光照,看看黑色和白色的布是不是有溫差;點燃蠟燭,外面套一個玻璃瓶,瓶子外面分別包上白色和黑布,看看兩塊布是不是有溫差……但是我們馬上又想到了使用蠟燭不安全,使用吹風機又不方便,沒有那麼多的電源,而手電筒,經過科學驗證,照了3分鐘,溫度還是沒有什麼變化,根本得不出我們想要的結論,由此可見,這些實驗都被推翻了,自然地,這個活動也被推翻了。我們又上網進行了地毯式搜索,同時還詢問身邊的朋友,最終覺得貼合主題,符合中班孩子年齡特徵的內容有“植物的顏色”和“動物的顏色”。植物的顏色可以從中挖掘的是植物色素,而動物的顏色,可以從中挖掘的就是動物的保護色。考慮到“動物的保護色”對於中班孩子來說缺少生活中的相關經驗,而且這個活動可操作性不強,所以馬上被我們推翻了。最終,我選擇了《植物色素》這個內容,原因有以下幾個:

1.植物色素是幼兒生活中已經接觸到過的,如楊梅的顏色染到了孩子的手上、衣服上,符合他們的生活經驗;

2.植物收集比較方便,要多少有多少;

3.《植物色素》這個活動可操作性強,幼兒可以通過操作,親自驗證植物裏面藏有植物色素;

4.這個活動我自己曾經在名師帶徒活動中開展過,對此教案比較熟悉,而且教案相對成熟;

5.比賽時間非常緊迫,連確定教案、製作教具、研磨活動,總共只有3天時間;

6.琴琴是初次開區公開課,初次開展科學活動,而且是借園借班上課,如果實驗過於複雜,琴琴難以把控。

正是考慮到了這些,我們走進了“奇妙的植物色素”,再一次對這個活動進行了研磨,希望通過此次研磨,更加完善活動教案。

幼兒園科學教案及反思 4

活動目標

1.學習將正方形、長方形變成三角形的方法。

2.能在操作中探索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能大膽表達自己的操作方法。

3.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4.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並尊重同伴的講話。

活動準備

1.步驟圖,記錄紙、筆、剪刀。

2.正方形、長方形紙若干。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探索用正方形紙變成三角形

1.小兔子有一塊正方形的布,它準備把它變成兩條三角形的圍巾,小朋友們有什麼好辦法幫助小兔子嗎?

幼兒交流自己的方法,老師請個別幼兒進行操作。

2.這次小兔子想請小朋友用正方形的布變出四個三角形,想一想你有什麼方法?

幼兒操作,教師注意觀察幼兒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

3.誰來說說你是用什麼方法變出四個三角形的?誰的方法和他不一樣?引導幼兒相互介紹自己變三角形的方法。教師將幼兒的方法用步驟圖的`方式進行記錄

二、引導幼兒探索用長方形紙變成三角形的方法

1.小兔子還有一塊長方形的布,也請小朋友幫它變出四個三角形。這次請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來變,你有幾種方法就拿幾張紙試一試。

2.幼兒操作,教師觀察幼兒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

3.請幼兒介紹自己的操作方法,教師將幼兒的方法用步驟圖的方式進行記錄,幫助幼兒直觀瞭解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活動延伸

在科學區創設“圖形變變變”展覽板。

提供圖形請幼兒變成三角形,再請幼兒將變成的三角形拼回成原來的圖形,粘貼在紙板上進行展示。

活動反思

此次活動設計我能夠結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確定活動目標和活動形式。由於幼兒直覺行動思維和形象思維的年齡特點,整個科學活動我都採取了操作和遊戲的方式,讓幼兒在動手的過程中親自感知、探索、總結。

幼兒園科學教案及反思 5

活動目標:

1.通過實踐體驗,激發幼兒參與數學活動的積極性,培養主動的探索精神。

2.能辨別認識圓柱體,感知其基本特徵。

3.在動手嘗試的基礎上,會自己說出、找出並製作與圓柱體相似的物體。

4.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並尊重同伴的講話。

5.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材料投放:

1.教具準備:用各種圓柱體制成的機器人一個。胡蘿蔔、粉筆、小刀、磁帶、錄音機。

2.操作學具:人手十枚一樣大小的硬幣、漿糊。①長方形紙8張、水筆8盒②廢衛生紙筒8個、各色臘光紙若干③吸管一籃、薯片筒若干④各種空心小形體、鐵絲

3.環境創設:①體育角,內放高蹺、圓柱狀沙袋、棍、易拉罐、滾筒、金箍棒等]②自制玩具角,陳設會叫的陀螺、望遠鏡、萬花筒、柱狀風鈴等③實物角,內置電池、果汁罐、卷糖、球、椎狀物體、花瓶、廢舊蛋糕盒等。

指導要點:

一、通過機器人柱柱激發幼兒參觀圓柱世界的興致。

1.介紹機器人引題:今天,我們班來了一個小客人,它的名字叫柱柱。柱柱想請小朋友到柱柱世界宮玩,你們想去嗎?

2.聽音樂開火車帶領幼兒到柱柱世界。

二、通過反覆嘗試初步認識圓柱體,引導幼兒體驗圓柱世界的祕密。

1.玩一玩、想一想--

引導幼兒第一次遊戲嘗試,知道圓柱體的名稱。

①讓幼兒任意挑選一種玩具,自由感知圓柱世界的豐富。

②啓發提問:

A、你玩的是什麼?它象什麼形狀?

B、你還發現了圓柱世界的什麼祕密?

③鼓勵幼兒完整表述自己的經驗,重點能說出它象什麼形狀?

④以機器人口吻小結--柱柱世界裏的每樣東西都象柱子一樣,這種形體就叫圓柱體。

2.量一量,說一說--

引導幼兒第二次測量嘗試,感知圓柱體的特徵。

①啓發嘗試:

A、你發現圓柱體是什麼樣的?它跟圓形一樣嗎?

B、請你再玩一玩,想一想,你是怎麼玩的?

C、每個圓柱體摸上去都是什麼感覺?請你用繩子或尺子量一量好嗎

②鼓勵幼兒自由探索圓柱體的主要特徵,能用手,繩子,尺子量一量圓柱體的兩端和中間是否一樣。

③引導幼兒用語言表述自己的發現。

④小結:圓柱體的兩端是兩個一樣大的圓形,中間部分一樣粗,放倒了還會滾動。

三、通過動手操作和觀察比較,鞏固認識圓柱體,提高幼兒對圓柱世界的辨別能力。

1.迭一迭,變一變--讓幼兒在比較嘗試中加深對圓柱體的印象。

①啓發提問:

A、你知道硬幣是什麼形狀的?

B、你能不能用許多硬幣變一個圓柱體?

②幼兒操作,思考:你是怎麼變的?一個一個一樣大的圓形迭起來象什麼?

③小結:一個一個一樣大的圓形迭起來象圓柱體。

2.找一找,削一削--讓幼兒在尋找相似與不似中加深對圓柱體的理解。

①以柱柱口吻誇獎操作認真的幼兒,並尋求幫助:你能不能幫我把象圓柱體的東西找出來?

②引導幼兒觀察陳列櫃內實物,分辨相似與不似圓柱體的東西,並說出原因。

③提出疑問:怎樣使胡蘿蔔變得象圓柱體?

④教師操作:用削刀將胡蘿蔔削掉,中間部分削去外皮,變成一樣粗細。

四、通過聯想生活中的`圓柱體,開拓幼兒對圓柱世界的遷移發散能力。想一想,說一說:你在生活中還見到、用到的東西有哪些象圓柱體?

五、通過分組小製作延伸幼兒對圓柱世界的想象創造能力。

1.製作望遠鏡--在長方形卡紙上先塗上花紋,再粘制兩個一樣大的圓柱體,並用膠水固定。

2.花鏈數字玩具--在許多形狀中尋找圓柱體的小紙鏈,並串到彎好的鐵絲上,變成花鏈玩具。

3.紙筒小動物--利用廢衛生紙筒,捲上色紙,粘貼眼睛、嘴巴、耳朵等製作小兔、小鳥、螃蟹等小動物。

插吸管--把吸管有規律地插入紙杯,並調整吸管兩邊長度,變出各種形態東西。

反思:

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觸到圓柱體,但對圓柱體是一種常見的立體幾何圖形,幼兒的意識是模糊的,並且很難聯繫到社會中去。通過生活中常見的杯子和罐子之間的比較,讓孩子在自由擴展的玩當中尋找其中的特殊性,從而來認識圓柱體的具體特徵。因此,孩子會比較感興趣。我們班孩子由於多種客觀原因,因此,差異性比較大。能力較強的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好,回答問題完整,並且善於觀察。而能力較弱的孩子卻相差比較大。所以,在設計活動時要考慮到這種情況。在活動中我採用了強弱互相搭配的方法,能力強的孩子帶着相對較差的孩子一起活動,引導他們去相互學習。我的這個活動也是培養幼兒的觀察力,使幼兒通過觀察、比較判斷圓柱體的外形特徵,並學會運用各種感官感知多種多樣的圓柱體。最後,孩子們在愉快地“手拉車”遊戲中結束活動。新《綱要》提出:創設寬鬆的環境,讓每一個幼兒都能參與實際探索活動,感受探索的樂趣,感受發現的喜悅。經過各位專家的指點和不斷的試教修改反思。在這個教學活動中我已經幸福的感受到了。

幼兒園科學教案及反思 6

【活動目標】

1、通過遊戲讓幼兒初步瞭解“紙球反彈”是由於空氣的流動產生的。

2、培養幼兒關注周圍生活中的科學現象,並有積極探索的慾望。

3、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激發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願望。

4、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並尊重同伴的講話。

【活動準備】

1、長頸瓶若干只、紙球若干。

2、圖書(資料室)。

【活動過程】

一、玩遊戲“吹紙團”引出課題。

1、教師:小朋友們,老師手上有許多的小紙團,想不想來玩“吹紙團”的遊戲呢?

2、讓我們每個人拿一個紙團吹吹試試看,有什麼發現?(幼兒操作吹紙團,得出結論:被吹的紙團是向前跑的.。)

二、教師提出進一步的疑問,出示細頸瓶,幼兒再次操作。

1、討論:紙團會永遠向前跑嗎?(結論:如果前方有障礙,紙團會停留在原位)

2、幼兒用細頸瓶和小紙團進行第二次操作。

教師:如果把小紙團放在瓶口用力吹,你猜它會怎樣?請你們再來試一試。

三、確立"紙球反彈"的現象。

教師:有答案了嗎?小紙團會向前跑嗎?會跑進瓶子裏去嗎?(結論:如果不傾斜瓶子,小紙團怎麼也吹不進瓶子裏)

四、查詢資料,尋找紙球反彈的祕密。

教師: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們一起去找資料好嗎?

【延伸活動】

教師:這個小實驗好玩嗎?我們一起把它用圖示的方法畫下來,告訴所有的小朋友好嗎?

教學反思:

教學方式實質上是一種刺激手段。講授法、提問法刺激聽覺感官,示範法、觀看法刺激視覺感官,練習法、遊戲法綜合刺激各種感官……因此,教學方式的成敗與否,關鍵是看能否發揮出它應有的刺激性。

幼兒園科學教案及反思 7

[教材簡解]

本次活動的取材來源於幼兒的生活,幼兒在活動中瞭解了生活中常見的一個現象——三角架。用小木棒、橡皮泥,通過遊戲引發幼兒探究,再次嘗試最後運用於實踐,在動手動腦的操作探究當中,擴大了幼兒探究的空間。活動中第一環節是鼓勵孩子用小木棒將橡皮泥撐起來,讓他們有個思考的空間,在第二環節是用最少的棒將橡皮泥撐起來,這個環節中激發了孩子深入探究的興趣,第三環節提升遷移幼兒已有知識經驗,是從實驗到運用的轉換。

[設計理念]

“三腳架”在人們的生活中運用得比較廣泛,但是孩子們可能關注得比較少,有時候就算見到了也不一定會注意它、探究它。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看到孩子們在玩木棒的時候無意中把很多根木棒直立着靠在一起竟沒有倒下,孩子們對此很驚奇,於是產生了設計這樣一個幼兒園活動的想法,試圖通過幼兒園活動引導幼兒進一步關注身邊的科學現象。而對於科學幼兒園活動來說,培養孩子正確的科學態度、方法和技能無疑也是不可或缺的內容。因此,我有意識地在幼兒園活動中設計了操作與記錄的要求,讓幼兒在學習同伴互助、有效利用同伴幼教資源的同時學會交流與分享,從而獲得共同發展。

[目標預設]

1.嘗試用遊戲棒架起彩泥的方法,發現“三腳架”具有穩定性。

2.在製作“三腳架”的過程中能發現並樂意解決問題。

3.喜歡科學探究活動,體驗操作和成功的樂趣。

[活動準備]

1.遊戲棒、橡皮泥、扭扭棒、竹籤、鈴鼓等。

2.課件。

[教學過程]

一、出示遊戲棒和橡皮泥,初次嘗試用筷子把彩泥撐起來。

1.出示遊戲棒和橡皮泥。

(1)這是什麼?我們平時是怎麼玩的?

(2)看誰能用一些筷子把橡皮泥穩穩地撐在桌上,想接受挑戰嗎?(想)那待會就請小朋友去試一試,可以多選幾根遊戲棒哦,然後稍稍用點力插進橡皮泥裏,插完後要稍稍調整角度,鬆開手試試會不會倒,會倒就說明還沒有成功,還需要在繼續試,如果能撐起來不倒,說明你成功了,那就請你把成功的作品放桌上不動,人走到座位上休息一下,好嗎?現在就請小朋友用桌上的材料去試試看。誰能用遊戲棒把橡皮泥撐起來,讓橡皮泥穩穩地站在桌上?看看你用了幾根筷子?

2.幼兒自由嘗試,教師指導。

3交流嘗試結果。

(1)你們都成功了嗎?你用了幾根遊戲棒將橡皮泥撐起來的?

(2)師:誰來介紹下,你成功了沒有?你用了幾根遊戲棒把橡皮泥撐起來的?你是用什麼辦法讓筷子起來的?上面怎麼插的?下面呢?

(3)教師小結:我們在做的時候,每根遊戲棒的一頭插在橡皮泥的中間,要靠靠攏,高度一樣高,下面呢,要分分開,才能將橡皮泥撐起來的哦。(比較幼兒的作品,根據實際情況引導幼兒發現棒必須撐開才能站起來)

二、第二次探索,嘗試用最少的遊戲棒將橡皮泥撐起來。

1.交代操作要求。

師:剛剛大部分小朋友都成功了,沒成功的也不用灰心,等會老師給你們機會繼續完成!那接下來我們要接受新的挑戰咯!你準備好了嗎?那聽清楚了:我想請你們試一試,用最少的遊戲棒將橡皮泥穩穩地撐起來。是用最什麼的遊戲棒將橡皮泥撐起來?是要比一比誰用的遊戲棒最少哦?再試試看吧!

2.幼兒探索,教師指導。

3.交流操作結果。

你最少用了幾根遊戲棒把橡皮泥撐起來了?(3根)有沒有比3根更少的了?

4.小結。

我們發現,圍繞一箇中心點,把三根遊戲棒搭成一個三角形,就能又方便又穩固地把橡皮泥撐起來。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三腳架”。

三、介紹各種“三腳架”,結合生活,談談三腳架的作用。

1.人們根據這個發現做了很多有用的架子,在生活中你有沒有看見過三腳架?它有什麼用?

2.用課件演示各種三腳架。

老師帶來了幾張圖片,看看它們的三腳架在哪裏?請你找出來?(請幼兒用筆劃出三腳架的位置)(1)(出示相機三腳架圖片)師:看看這是什麼三腳架?他有什麼用啊?(拍照的時候可以把照相機放在上面,這樣拍照就更穩更方便了)(2)(出示畫畫三腳架)師:那這個是什麼三腳架?(可以在上面畫畫,有了這個三腳架啊,就可以把紙架在上面畫畫了,很方便)(3)(出示三腳凳圖片)師:看看這張凳子和我們坐的不一樣吧,它有幾隻腳?所以我們叫它三腳凳。(4)(出示多層三腳架)師:這個呀是多層三腳架,它的每一層都可以用來放一些生活用品,可以放很多東西,不佔地方,非常方便。(5)(出示架子鼓圖片)師:看看這張圖片中哪裏有三腳架?圓圓的那個可以敲出聲音來的是什麼啊?(鼓)在鼓的下面有三腳架,所以叫它架子鼓。

四、用三腳架原理製作“架子鼓”,體驗成功的樂趣。

1.介紹材料及製作要求。

這裏有一些竹籤和扭扭棒,請你們用“三腳架”的原理,三人合作製作一個鼓架,把鈴鼓撐起來。一個人拿住竹籤,一個人用扭扭棒把竹籤紮緊,注意要多扭幾圈。再把三根竹籤撐開來,擺成三腳架的樣子。(請個別幼兒配合示範)

2.幼兒操作,教師指導,提醒幼兒一定要把竹籤紮緊。

3.展示作品,請幼兒演奏,感受成功的樂趣。

五、延伸活動。

請幼兒回家再找找還有哪些有用的三腳架,用“三腳架”的原理還能做出哪些有用的東西。

活動反思:

幼兒科學教育通過幼兒動手操作,激發幼兒探索的慾望,從而使孩子從小愛科學、學科學。對本次活動的總結如下:

1、兩個探究和兩個遞進,兩個探究分別是開始部分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的引導探究和活動主體部分的幼兒的自主探究。兩個遞進是開始部分孩子進行第一次探究完了之後教師的階段小結和結束部分的'知識經驗的梳理提升小結。讓幼兒深入討論,相互交流獲得正確認識。讓幼兒在集體討論中,聽取別人的意見,用事實說明問題,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問題。在這個環節中,提問的方式主要有三種:A、開放式提問;B、遞進式提問;C、自由式提問。提問剛開始難度不大,層層遞進,由淺入深。重點是讓幼兒參與,營造一個輕鬆民主的交流氛圍。

2、科學活動中,我爲孩子提供豐富的操作材料,有了物質幫助,我再進行語言引導,孩子在進行大膽探究後會找到答案的。這樣孩子的知識經驗才能得到提升,並且記得牢固。

獲得成功的快樂,培養一個會運用知識,會生活的人,纔是教學的真正歸宿。爲了把新知識新經驗再應用到實現生活中去,我安排了最後一個“製作架子鼓”的環節。讓孩子真正已經掌握了所有的知識、會運用知識,更多的時候,我們還是要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們運用已有的經驗去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真正做到科學經驗從生活中來,再用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檢驗,再發現新問題,引發新的認識過程。

幼兒園科學教案及反思 8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在操作活動中獲取成功感

2:擴展幼兒快速記憶的能力

3:在遊戲中進一步增強幼兒對空間方位的認識

4: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5: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活動重難點:

重點:擴展幼兒快速記憶的能力

難點:讓幼兒在操作活動中獲取成功感

活動準備:

紅桃1—紅桃10撲克牌人手一份

剪刀隊和磁鐵隊圖標及計分牌

獎牌若干

活動過程:

一、語言導入

歡迎小朋友再次來到我們記憶大比拼的遊戲現場。按照以往慣例我們仍然分爲兩個組,我的左手也就是你們的右手是剪刀隊,歡迎你們!我的右手也就是你們的左手是磁鐵隊,歡迎你們!今天依然是每答對一個問題就得一朵紅花,最後看哪個隊紅花多,誰就是最後的贏家。現在遊戲開始,第一關《誰最快》。

二、過程

(一)誰最快

1出示三張牌,幼兒快速記憶,師翻牌

提問:請你按從左到右的順序說出這幾張牌分別是什麼?從左往右數第二張牌是什麼?從右往左數第一張牌是什麼?幼兒回答完畢,師亮牌驗證。

2添入一張牌活動過程同上

3再添入一張牌至五張牌活動過程同上

(二)少了誰

1出示三張牌,幼兒快速記憶,師翻牌,從中拿走一張。

提問:拿走的是哪一張?還剩下哪幾張?幼兒邊回答老師邊出示牌驗證幼兒的答案

2再從中拿走一張問題同上

3在三張牌的基礎上添加一張,過程同上。

4在四張牌的基礎上添加一張,過程同上,可加深難度,一次拿走二至三張牌。

(三)幼兒操作我最棒

1組織幼兒回到操作檯

2請幼兒按從左到右的`順序擺放紅桃7紅桃3紅桃9。教師巡迴指導。

3幼兒快速記憶,並指導翻牌

提問:請問這是那幾張牌,請你從左到右讀出來。

請你找出紅桃7,請你舉起紅桃3

4組織幼兒放好撲克牌,進行遊戲小結

三、活動總結

1導入:進行到這裏,我們的遊戲基本接近尾聲,那今天哪個隊是最後的贏家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記分牌。和幼兒一起數紅花,多的隊爲冠軍隊,少的隊爲最佳進步隊

2發獎牌

活動反思:

遊戲能引起孩子的喜愛,活動符合中班孩子的心理需求。把枯燥、抽象、嚴謹的數學讓孩子掌握,還要有新穎有趣的環節和語言來引起孩子的注意,並讓孩子們積極的去想、說、做。本活動以小朋友喜歡的遊戲爲主。整個活動孩子們能積極主動參與。

幼兒園科學教案及反思 9

活動目標:

1、感知冰的特徵,知道冰塊是水變的,冰又能變成水,並能用語言表達。

2、有探索冰變化的興趣。

3、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4、能在情景中,通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象的探索和認知,樂於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現的結果。

活動準備:

冰塊、毛巾、熱水、大盆子、冰花、紙

活動過程:

一、激發興趣

1、(出示冰)你們看、這是什麼?請你猜一猜這塊冰是從那裏來的?(冰箱)冰箱裏的冰是從那裏來的?

小結:水遇到冷會變成冰。

二、引導幼兒感知冰的特徵

1、幼兒第一次玩冰

“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許多的冰,等一會請每個人拿一塊冰,玩一玩,摸一摸然後告訴老師你發現了什麼?

提問:有什麼感覺?(冷、滑)

2、再次玩冰(引導幼兒壓衣服、壓冰兩者進行比較)提問:你發現了什麼?(硬)

3、(紙和冰進行比較)冰是什麼顏色的?(透明)

4、小結。

三、冰的融化

1、剛纔玩冰後你爲什麼要用毛巾擦手?手裏的水是從那裏來的?冰拿在手裏爲什麼會變成水?

2、實驗:熱水和冰

“如果有很多冰,有什麼辦法讓它馬上變成水?老師給冰請來了好朋友,請小朋友把冰放在大盆子裏。管好自己的冰,看看冰碰到好朋友後有什麼變化?”老師到熱水,引導幼兒觀察。提問:你發現了什麼?(豐富詞:融化)

3、老師這裏有許多冰,請小朋友把它們拿到太陽底下去,看看它是怎麼樣變化的?

四、延伸活動

1、幼兒到室外觀察冰的變化。

2、幼兒觀察冰花,教師講解冰花的製作過程。

3、請幼兒回家製作冰花。

教學反思:

但由於現在的氣候原因,並不是每年的冬季都能看到這樣的雪景;父母長輩的過度關愛,怕受傷、怕凍壞、怕生病,也使孩子們享受不到玩雪的樂趣。而在《冷冷的冰》的教學活動中,我們給了幼兒與雪、與冰的親密接觸。當我把事先準備好的冰塊放在幼兒的面前,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小手親自摸一摸、說一說自己的感受時,我看到有的孩子大膽地伸出手,來來回回地摸了又摸,嘴裏還一直嘀咕着:“怎麼這麼硬呀?”;有的孩子膽怯地用一個手指,輕輕地觸碰了一下;還有的孩子根本就沒伸出手,而是振振有辭地說:“我爸爸、媽媽說了夏天才可以玩冰,冬天不能玩冰的!”

看着孩子們的表現,我覺得這次的.教學活動安排是正確的,因爲在我們印象中再普通不過的冰,在幼兒的眼中,成了陌生的“玩具”,成了不可觸摸的“禁地”,也成了無法想象的“危險品”。我想這都是大人過度保護的結果吧!因此在這次活動中,我鼓勵不敢與冰塊親密接觸的幼兒,拋開顧慮,開開心心地做遊戲,讓他們在玩樂中進一步瞭解了冰、認識了冰、喜歡了冰,也通過切身體驗,學到了許多知識,讓孩子走進了有趣的冰的世界!

幼兒園科學教案及反思 10

【活動目標】

1、認識各種動物的尾巴。

2、瞭解動物尾巴的作用。

3、能客觀地表達自己的探究過程和結果。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歌曲《小畫家》磁帶、故事《神奇的尾巴》磁帶,各種動物身體和尾巴分開的圖片(金魚,松鼠,猴子,燕子,老牛,壁虎)

【活動過程】

一、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一首好聽的歌曲,咱們來一起聽一下吧!(歌曲《小畫家》)

提問:

1.歌曲中的小畫家是誰啊?(丁丁)

2.丁丁畫的什麼?畫的怎麼樣啊?(螃蟹四條腿,鴨子小尖嘴,兔子圓耳朵,大馬沒尾巴)

3.丁丁是不是一個優秀的畫家?

教師小結:丁丁做事不認真,沒有認真觀察,只說大話,所以沒有畫好,我們小朋友可不要向他學習。

二、找尾巴:

師:今天老師還帶來了一個“寶盒”呢!你們來猜猜裏面有什麼?(教師故作神祕狀)“寶盒寶盒魔力大,裏面到底都有啥?”孩子們,猜出來了嗎?現在我讓一個小朋友來把寶物拿出來!

出示動物尾巴:(一個小朋友拿一個)

金魚的尾巴:什麼顏色?像什麼?(嘴脣,花瓣)金魚的尾巴有什麼用處啊?

松鼠的尾巴:什麼顏色?像什麼?(桃子,雨傘,小船)

燕子的尾巴:像什麼?(剪刀,岔子,牛角)

猴子的'尾巴:像什麼?(蛇,蚯蚓,繩子)

老牛的尾巴:像什麼?(勺子。氣球,蝌蚪)

出示每種動物尾巴的時候給幼兒講講尾巴的用處。

師:“魔法盒裏還有啥,讓我再來摸摸她”,幼兒繼續摸出動物的身子。

咦?這是誰啊?它怎麼了?(引出尾巴沒有了)它的尾巴去哪了?我們來幫它找找吧!(讓幼兒自己去幫各種動物找到尾巴,把它們連起來)

最後出示壁虎的尾巴:咦?這是誰的尾巴呀?它的身子去哪了?(課前把壁虎的身子藏好)咱們來幫它找找吧!這時放故事《神奇的尾巴》

三、欣賞故事:

提問:

1、故事裏都有誰啊?

2、它們發生的什麼事?

3、它們的尾巴斷了怎麼辦了?(知道壁虎的尾巴斷了,可以長出新的尾巴,蚯蚓的尾巴斷了,可以長成新的蚯蚓)

【活動延伸】

遊戲《揪尾巴》

動物的尾巴可真神奇,現在我們也來變成小動物,一起來玩揪尾巴的遊戲吧!

教學反思

1在生活中,可以擴展幼兒對動物尾巴的認識和了解。啓發幼兒積極探索。

2在 講解動物尾巴的作用時還應該講清楚一些。

幼兒園科學教案及反思 11

活動目標:

1、知道海洋中有各種各樣的形態、大小、顏色不同的魚,種類繁多。

2、瞭解魚類的基本特徵,初步知道魚類的身體結構是水中生活相適應的。

3、喜歡魚,能大膽的在班級中介紹自己所知道的有關魚的知識一、謎語導入,激發興趣。

4、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造並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5、通過實驗培養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動過程:

一、今天教室裏來了一些小動物,你們猜一猜他們是誰呢?坐也是行,立也是行,行也是行,臥也是行。

二、海洋裏有着各種各樣的魚,你認識哪一種?他有什麼特徵嗎?介紹給小朋友聽一聽。

幼兒拿着圖片介紹自己所瞭解的魚的名稱和特徵。(教師適當的加以補充和小結)

三、教師和幼兒共同探究海底裏其他神奇的魚

、射水魚:能從口中射出水滴,射獵水面上的昆蟲爲食物,身體有黑色斑點或有黑色條紋,射水魚十分愛動、調皮,色彩鮮豔。

提問:你發現射水魚有什麼特有的本領?

2、蝴蝶魚:是大海里的小型魚,體型均小,遊動姿態像蝴蝶飛舞一樣,色彩特別鮮豔,所以起這樣的`名字。提問:你喜歡蝴蝶魚什麼地方?

3、比目魚:棲息在淺海的沙質海底,捕食小魚蝦。由於它們的身體扁平。雙眼同在身體朝上的一側,這一側的顏色與周圍環境配合得很好;

它們身體的朝下一側爲白色。提問:比目魚有什麼特點?

電鰩:背腹扁平,頭和胸部在一起,尾巴粗粗的,整個身體像一把扇子,以能發電傷人而聞名……提問:你覺得電鰩哪裏最厲害?

5、教師小結:

海里的魚真多,每一種魚跟別的魚長得都不一樣,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扁圓有的細長,有的身上有刺,有的有美麗的花紋,還有的魚會變色,甚至連游泳的方式也不一樣!真是有趣極了。

四、結合各種魚類,繪畫豐富的海底世界,發展幼兒想象力創造力。請家長配合,在紙上用及時貼等材料製作海底世界背景圖。

五、活動結束

展示每一組的作品,進行評比。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中孩子在觀看各種各樣圖片的小魚時都驚歎“:哇!好漂亮啊!”一下子激發了孩子的學習興趣,氛圍一下子就上來了。在第二環節個別幼兒上來撕自己的魚,導致後面幼兒都照着上來幼兒的方法撕出很多同樣的魚。

幼兒園科學教案及反思 12

活動目標

1.認識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形,記住他們的特點。

2.培養幼兒的觀察與記憶圖形的能力。

3.體驗與教師、同伴玩圖形遊戲的快樂。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5.樂意與同伴合作遊戲,體驗遊戲的愉悅。

活動準備

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形大圖片各一張,小圖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用猜、摸、介紹的方式引出所有的圖形寶寶

1.猜一猜。

師:今天,我們班來了一位好朋友,它有4條邊、有4個角,而且4條邊一樣長,4個角一樣大。小朋友猜猜它是誰?

師:請小朋友上眼睛,老師把它請出來!(出示正方形)原來真是是正方形, 小朋友歡迎它(拍手歡迎)。正方形寶寶:“嗨!小朋友,我是正方形,我有4條邊,4條邊一樣長,我有4個角,4個角一樣大。”

師:“小朋友,正方形說它有4條邊,4條邊一樣長,有4個角,4個角一樣 大,咱們一塊來看一看是不是這樣。”

正方形寶寶:“今天見到大家特別高興,所以我要介紹我的好朋友和大家認 識!瞧,他們都害羞躲起來了,你們把他們找出來好不好?”

2.找出長方形寶寶。

師:“正方形寶寶說,這隻盒子裏藏着他的好朋友,我們一起把他們找出來好不好?”(出示神奇盒子)

念兒歌:神奇盒子寶寶多,讓我先來摸一摸,摸出來看是什麼? 拿出長方形,問:“這是什麼啊?” “爲什麼說她是長方形的啊?他和正方形寶寶有什麼地方長得不一樣?”(特徵)“日常生活中,我們見過哪些東西是長方形的?”(引導幼兒討論)

3.找出三角形。

師:“我們剛剛找出了長方形寶寶,我們再找找還有誰好不好?這次,我請個小朋友上來找,哪個小朋友願意?”

再念兒歌:奇妙口袋東西多,請某某小朋友來摸一摸。 當幼兒摸出圖形後,要求說出圖形名稱和特徵。

4.找出圓(同上)

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角;正方形有四條邊、四個角,而且四條邊一樣長,四個 角一樣大;長方形也有四個角、四條邊而且四個角一樣大,對面的'二條邊一樣長;圓形沒有角。

二、老師以角色的形式問小朋友,回顧幾種圖形的特徵

1.師:“四種圖形寶寶都出來了,圖形寶寶說‘今天很高興認識在座的小朋友們,可是,小朋友們,你們認識我了嗎?’小朋友們,你們認識圖形寶寶們了嗎?”

師:“圖形寶寶說‘小朋友們都說認識,我可不相信,現在我要考考大家!” (老師拿出長方形遮住臉)現在,誰能告訴我,我是誰?”“那你能說說,我有什麼特點嗎?”

2.拿出三角形。

師:“小朋友,我又是誰啊?” “你是怎麼認出我的?” 依次同上。

三、畫圖、拼畫

1.師:“小朋友可真聰明,一下子就記住了這些圖形寶寶。圖形寶寶們非常高興, 所以就想和我們做個遊戲。小朋友們想不想玩?”

“盒子裏放着許多圖形寶寶,等一下請你們挑選自己喜歡的圖形,在這些圖形上添上幾筆變成其他有趣的東西。也可以選幾個喜歡的圖形拼成其他各 種物品。讓我來 看看哪個小朋友最聰明,變的東西和別人不一樣。”

請個別幼兒上來說說:你用什麼圖形寶寶來變的?變成了什麼?

2.圖形拼搭,能運用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形、半圓等拼擺出不同的形象。

教學反思:

教學過程中,幼兒積極配合,認真嘗試,在自主練習裏獲取了經驗,又在集體練習裏感受到了快樂和喜悅,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教學目標也得到了圓滿的完成。

幼兒園科學教案及反思 13

一)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初步瞭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四個基本生長過程和外形特徵;

2、啓發幼兒對小動物的探索慾望和興趣;

3、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操作能力及語言表達的能力。

二)活動準備:

1、盛有小蝌蚪的魚缸

2、故事《小蝌蚪找媽媽》;

3、PPT

三)活動過程:

一、老師帶領幼兒觀察小蝌蚪引入活動主題

1、老師講故事《小蝌蚪找媽媽》,提醒幼兒邊聽故事邊觀察"小蝌蚪長得是什麼樣子的,象什麼?"

2、引導幼兒觀察魚缸中的小蝌蚪,討論並講述"小蝌蚪的外形特徵(大大的頭、有眼睛、沒腿、象魚等)。

二、逐步出示小蝌蚪的變化過程圖片,引導幼兒觀察它的四個不同的過程,並在活動中適當穿插各種提問。

參考資料:

1、卵子:一個青蛙媽媽在春天時會在池塘或小河裏產下許多的卵子。每個卵子都是圓圓的,軟軟的,許多許多連在一起,在水中慢慢地蠕動着。

2、剛出生的小蝌蚪:過2——3天以後,小蝌蚪便從卵子裏鑽出來,大大的頭,長長的尾巴,特別象魚,並用頭上的鰓從水中吸進空氣,開始生活。

3、長大的小蝌蚪:大約需要50天的.時間。“文章。出自大。考。吧幼。師網。"慢慢地先長出兩條後腿,再長出兩條前腿,變成了小青蛙的樣子,嘴巴變大了,頭上的鰓沒有了,但尾巴還沒有脫落。

4、小青蛙:70多天以後,它的尾巴完全脫落。這時,它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到陸地上去生活,自己找食物,變成了一個能幹的小青蛙。

三、師生共同小結,進一步加深幼兒對小蝌蚪生長變化過程的認識和理解。

1、小結:以上是小蝌蚪變成青蛙的四個基本過程,從卵子到變成小青蛙大約需要70多天,可也有些小蝌蚪要花將近3年的時間才能變成它爸爸和媽媽的樣子,世界上還有些小蝌蚪它不是在水裏進行變化的,而是在它爸爸的嘴巴里進行變化,直到長成小青蛙才跳出來。

2、提問:

(1)爲什麼把小青蛙叫兩棲動物?(可以生活在水裏,也可以生活在陸地上)

(2)青蛙吃什麼呢?(昆蟲、蚯蚓、蜘蛛、蝸牛……)老師提示:青蛙不停地脫皮,舊皮對它們來說也是最好的食物。

(3)爲什麼要愛護小青蛙?(它是捉害蟲的能手,莊稼的好朋友,對我們人類來說是有益的,所以要愛護它、保護它)

附件(兒歌):小蝌蚪找媽媽

1、一個卵子圓又圓,動一動,動一動,真好玩;(動作緩慢)

2、一隻蝌蚪一條尾游來游去找媽媽;(動作輕快)

3、兩條後腿長出來,媽媽媽媽在哪裏?(歡快)

4、四條腿呀長出來,媽媽媽媽在這裏。媽媽……撲向媽媽的懷抱(老師頭演青蛙媽媽去迎接"小蝌蚪")。

教學反思:

1、在備課過程中,我考慮到以講故事形式進行引入,略顯單一,於是採用PPT的形式,將故事以動畫形式播放給幼兒觀看,並加以將講述,這樣讓幼兒很直觀地觀察小蝌蚪的各種動態,以及青蛙的模樣,青蛙與其它動物的相同與不同;

2、在活動過程中,在保證幼兒有自由發展空間的基礎上,我引導幼兒先進行觀察,讓幼兒發表自己的想法,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再進行繪畫基本操作的示範;

3、在幼兒自己操作的過程中,我加以指導一些常規教育,以此來鞏固幼兒的良好習慣;

4、不足之處在於:從最後的作品上看,在給幼兒進行繪畫操作示範的同時,限制了孩子的思維, 不少孩子畫的小蝌蚪尾巴都在相同方向,所以,如果重新上這堂課的話,我會在這方便多加以引導,讓幼兒更具想象力。

幼兒園科學教案及反思 14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對旋轉現象的興趣及探究慾望,體驗發現的樂趣。

2、探索使物體旋轉的方法。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

3、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音樂盒音樂呼啦圈 風車 水杯 塑料管 乒乓球 紙片 恐龍蛋殼 塑料瓶教學資源

活動過程:

1、以音樂盒的轉動來引導幼兒學習音樂盒裏娃娃來轉動自己。

師:“小朋友們,你們見過音樂盒嗎?喜歡音樂盒嗎?

我們的教室就是一個大大的音樂盒,我們就是音樂盒裏的娃娃,現在音樂響起讓我們一起轉動起來吧。”音樂停了,小朋友們也停下來慢慢的做到自己的座位上。

2、當纔看小朋友們轉動的時候都非常的開心,老師這裏還有很多小夥伴他們也想像小朋友一樣愉快的轉動,下面老師將有請五個小朋友幫助它們轉動起來。仔細觀察然後請回小朋友。

下面哪個小朋友來講一講你轉動了什麼,你又是用什麼辦法讓它轉起來的呢。請幼兒完整的'敘述

3、提問:“剛纔的材料中,你覺得有不能轉動的嗎?有沒有辦法讓看起來不能轉的東西轉起來嗎?

鼓勵幼兒想想看似不能轉的東子轉起來。

小結:只要我們肯動腦筋,也能相處辦法,讓不能轉的東西轉起來。

4、觀看ppt 進一步瞭解轉動在生活動的廣泛應用。

觀看並讓幼兒說一說:這是什麼東西在轉動,猜一猜它有什麼作用。

小結:轉動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人們利用轉動的原理髮明瞭很多東西,轉動的用處可真大。

活動反思:

新《綱要》強調:“科學教育應密切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因此,我以幼兒的科學教育爲切入口,嘗試通過生活化的幼兒科學教育,使生活成爲課程資源,讓教育融入生活之中。在活動設計和組織實施中,我一直遵循三中原則:一、觀察幼兒的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科學內容。二、通過生活實踐活動,提高幼兒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三、通過幼兒的一日生活小環節滲透科學教育。本活動中,我以談話導入,調動幼兒的已有經驗,激發幼兒活動的興趣。通過提供幼兒操作練習的豐富、開放性的材料,這些材料來源於幼兒身邊的小玩具,有積木、飲料瓶蓋、硬紙片、雪花片、雞蛋殼、呼啦圈等等,讓幼兒在操作、觀察、猜想、思考中體驗、獲取有關轉動方面的知識經驗。在交流中,我採用自由交流和集體交流的形式,讓幼兒描繪他們親自經歷的、豐富而有意義的探索過程和發現,但是在交流中,我只是一味的問幼兒你是怎麼把它轉動起來的,卻忽視了該物體轉動的有趣現象,在活動的第二個環節,讓幼兒自由操作材料的環節,我說的太多,孩子們玩的時間太短,讓他們探索的不夠,還有在活動中我的語言不夠簡潔,顯得囉嗦。整個活動下來幼兒的轉動經驗拓展不夠。

在 “身體轉動”的環節,通過小結幼兒操作材料轉動的方法,最後介紹呼啦圈,引出了身體的轉動,這個環節幼兒能夠大膽說出身體的哪些部位能轉動,如:眼睛、頭、肩、手腕、胯等等,都說的很好,我出示了兒童身體圖,在幼兒找到的部位貼上字卡,認識漢字,還準備了輕音樂帶着幼兒轉動這些部位,我原本以爲這是我這個活動的亮點,但在專家評課的時候,卻說我的內容太多,可以刪掉這一部分,在最後讓幼兒觀看光碟的環節應該再細一點,引導幼兒多說,並用完整的話表達。課後好好的反思了這次活動,真的是內容有點多,如果我再次開展此活動,身體的轉動可以在第二課時開展,活動內容不在於多,而在於精。

幼兒園科學教案及反思 15

活動目標:

1.認知目標:通過觀察和介紹,讓小朋友們瞭解不同動物的特點,知道動物之最。

2.情感態度目標:讓幼兒感受到觀察身邊事物的好奇心,體會其中的樂趣。

3.操作技能目標:動物形象的模仿教學難點:哪種動物更......

4.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5.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並尊重同伴的講話。

教學重點:

哪種動物是最......

活動準備:

1、幼兒經驗準備:

2、教學準備:ppt,動物頭飾

活動過程::

1、故事導入,引起幼兒興趣

2、結合小朋友的經驗,介紹動物之最(ppt展示)世界上最長壽的動物是大象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動物是獵豹世界上最聰明的是黑猩猩世界上最重的動物是鯨

3、討論動物本領,選擇喜愛的動物扮演活動延伸:

動物本領設想,"如果我有……";把構想畫下來詳細的第五部分: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引起幼兒興趣給幼兒講一個有關動物王國的故事,引起幼兒對比較動物的興趣。

教師:小朋友們大家好,今天何老師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故事的名字就叫做《誰更長》。動物王國裏住着很多小動物,長頸鹿和猴子是鄰居,長頸鹿的脖子很長,他能用自己的長脖子幫助大家做很多好事,大家都稱讚他有本事。猴子聽後就不服了,它要跟長頸鹿進行比賽,它覺得它可以爬的很高,所以它比長頸鹿要高。猴子叔叔是裁判,他讓長頸鹿和猴子站在院子外,誰能夠吃到院子裏面樹上的樹葉,誰就勝出。小朋友們,你們猜猜誰贏了?長頸鹿高呢還是小猴子高呀?

二、結合小朋友的經驗,介紹動物之最(ppt展示)1.我所瞭解的動物教師:接下來何老師要考考小朋友們,除了我們的長頸鹿和小猴子,大家還認識什麼動物?

學生:......教師:今天呢,何老師也給大家帶來了很多動物朋友,我們一起來看看(接着展示ppt),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是小動物有什麼特點2.奇妙的動物之最教師:詢問,什麼動物和什麼動物相比,誰更……世界上最……的動物是......

三、討論動物本領,選擇喜愛的動物扮演(我要跟你比比高呀,教師:(比如)長頸鹿有什麼本領呀學生:脖子長教師:什麼有什麼本領(舉三個例子,讓孩子體會動物的特點)學生:(回答)教師:我們知道了很多動物的本領,下面呢,何老師跟小朋友們玩一個遊戲,大家聽清楚,如果小朋友不乖的話,何老師就不請他玩。好,小朋友呢,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動物來扮演,老師請兩位小朋友出來,老師一開始,你們就開始比本領,看誰奪得冠軍。我跟一個小朋友來給你們做示範。(叫一個小孩子出來,問他扮演什麼,自己再選擇一個動物,來跟他比較)。在小朋友表演的過程中,其他小朋友要怎麼樣:

學生:保持安靜教師:請什麼什麼小朋友上來,首先介紹一下自己扮演的動物,等何老師一喊開始,你們纔開始哈。

學生:……

教師:什麼什麼動物是怎樣的,它的鼻子,它的身高等等(提醒小朋友注意模擬)四、拓展延伸這節課呢,我們就瞭解了很多小動物的本領,知道哪種動物最什麼,下課之後呢,小朋友想想,如果自己是什麼小動物,自己會希望自己有什麼本領呢,如果自己是小兔子,希望自己有什麼本領呢,然後大家把自己想到的畫到畫紙上好不好。

活動反思:幼兒有一定的基礎,但是認知不全,記錄自己認知的能力需要進一步培養。對教師現場用簡筆畫記錄的方式感興趣。總體說來,教學內容對幼兒有吸引力,但是幼兒交流分享的習慣和方法需要培養。

幼兒園科學教案及反思 16

活動目標:

1.進一步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並尋找物體浮起來的原因。

2.能在操作活動中大膽提出猜想,並學習實驗驗證。

3.願意積極表達自己的發現,體驗實驗活動的樂趣。

4.發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5.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對沉浮現象有一定的感知,有初步實驗的經驗。

2.物質準備:樹葉、樹果、樹枝、花瓣等若干,八隻做實驗用的臉盆(半盆水),記錄紙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問題情境,激發幼兒興趣

1.師:秋天即將過去,冬天就要來臨。樹林裏的小螞蟻要到河對面運糧食準備過冬。請你幫小螞蟻想想看,有什麼辦法可以讓小螞蟻既簡單又安全地過河呢?

2.師:如果你是小螞蟻,在樹林裏你會找什麼東西來辦忙?

3.但是螞蟻選澤坐船,哪些東西可以當小船的材料呢?

二、預測猜想,第一次操作

1.師:剛纔小朋友幫小螞蟻想了很多可以當小船的材料。我們來看看小螞蟻自己在樹林中找到了哪些材料?

2.師:對小螞蟻來說,選擇合適的材料做小船是非常重要的,這關係到它的生命安全。那我們再來幫幫小螞蟻吧,看看哪些東西是適合做小船的,哪些是不適合的,爲什麼?

3.師:剛纔小朋友說的還只是你們的猜測,那麼有什麼辦法證明猜測是否正確呢?

4.驗證操作。師:我們知道實驗是科學家做的。既然我們今天做了小小科學家,就要像科學家那樣規範操作。先請你們仔細看看需要驗證的材料,並把它畫在你的記錄紙上,像科學家那樣預測一下它們在水中的情況,做好第一次的記錄。然後就可以開始實驗了,做一樣實驗記錄一樣。每一樣物品做完後要放回籮筐中。最後我們還要一起來說說我們的實驗結果和我們預先的猜測是否一樣。實驗時注意輕輕地放材料,儘量不要把水弄到桌子上,如果有水出來了,要及時用抹布擦乾。

5.交流第一次實驗結果。師:請大家收好所有的實驗材料,一起來看一下我們的實驗結果。根據你的試驗,你覺得什麼做小船最合適,爲什麼?環節分析:此環節引導幼兒講述自己的實驗結果,體驗實驗過程的快樂。

6.小結:今天我們像科學家那樣用實驗的方法幫助小螞蟻找到了合適的做小船的物品,小螞蟻一定會非常感謝大家的。

三、進一步嘗試實驗,感知物體的'浮力

1.師:既然我們的小科學家這麼厲害,我還想問一個問題。

2.師:爲什麼葉子在水裏會浮起來呢?

3.再次實驗,初步感知浮力。師:接下來我還要請大家來做一個實驗,請你將樹葉輕輕地放在水面上,然後用你的食指輕輕地點在中間,慢慢地向下壓,你的手有什麼感覺?壓到水底的時候再放開,樹葉怎樣了?等下請你們來說一說。

4.交流實驗結果。請個別幼兒描述表達實驗過程中的感受,初步感知水的浮力。

5.小結:(手指演示)原來樹葉在水中飄着的時候,如果你用手往下按,水裏也有一種力在推着你,讓你覺得有些重,等到你把手放開的時候,水的力就一下子把樹葉又推到了水面,這種力就叫浮力,原來水是有浮力的。

四、延伸活動

激發幼兒繼續探索的興趣師: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會浮在水上,大家可以再去找一找、做一做實驗,看看不同的東西在水中的浮力是不是一樣的。我們聰明的人類利用水的浮力發明了很多方便我們生活的東西,我們下一次再來研究研究吧!

活動反思

增強幼兒對科學的探索興趣。活動中教師通過兩個問題情景的創設,把模式貫穿其中。通過孩子的猜想,驗證,發現浮力的祕密, 培養孩子嚴謹的科學態度,懂得只有通過實驗才能找到正確的答案。

幼兒園科學教案及反思 17

【活動目標】

1、瞭解磁鐵能吸住鐵製品的特性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2、能利用磁鐵的特性進行物品分類,主動將自己發現的與同伴交流。

3、對研究磁鐵的祕密感興趣,體驗動手嘗試的快樂。

4、能用較清楚的語言講述自己的觀察和發現。

5、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激發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願望。

【活動準備】

1、磁鐵;幼兒每人兩個小框、一個大框,大框內裝有:曲別針、鐵絲、鐵釘等鐵製品和塑料勺子、積木、雪花片、鈕釦、等非鐵製品,和一角硬幣。

2、白紙、別有曲別針的立體小兔子、兩筐雪花片。

3、記錄表每人一張。

4、兩種材質的一角硬幣各一枚。

【活動過程】

1、遊戲"小兔子跳舞",引發幼兒興趣。

"小朋友,你們看一看小兔子爲什麼會跳舞?"教師將立體小兔子放在白紙下面來回移動,讓立體小兔子跳起舞來。"哦,原來小兔子底部有個曲別針,是磁鐵讓小兔子跳起舞來的。你們真聰明,這都能發現了。""那麼請小朋友想一想,磁鐵還能吸起什麼。"2、幼兒操作實踐,自主探索磁鐵吸鐵的特性。

①"小朋友,老師給你們每人一包各種各樣的物品,請你們來猜一猜,哪些能被磁鐵吸起來?哪些不能被磁鐵吸起來。你覺得能被磁鐵吸起來的你就在猜想欄打上√不能被磁鐵吸起來的就在猜想欄打上╳,現在開始吧。"②"好了,現在請你們來試一試,看看自己猜的對不對,做實驗的時候把能被磁鐵吸起來的就在驗證欄打上√,不能被磁鐵吸起來的就在驗證欄打上╳。

③請小朋友相互檢查一下結果並交流自己的發現:磁鐵能吸起什麼?哪些物品不能被吸起來?爲什麼磁鐵能吸住大頭針、曲別針、鐵絲、鐵釘?

小結:磁鐵能吸起鐵絲、回形針…因爲他們都是鐵做的,不能吸起、木塊、鈕釦,雪花片因爲他們都不是鐵做的,磁鐵有磁性,它能吸起鐵絲鐵釘等鐵製品,是了不起的吸鐵專家。

④"小朋友請看一看,老師這有兩枚不一樣的的一角硬幣。我們來一起試一試哪一個能被磁鐵吸起來?哪個不能。"引導幼兒發現兩枚硬幣的不同材質,"原來,被吸起的'硬幣是鐵鈷鎳做成的,不能被磁鐵吸起來的是用鋁做成的。"3、引導幼兒尋找周圍環境中的鐵製品,鞏固對磁鐵的認識。

①"你想知道磁鐵還能吸什麼東西嘛?請你用磁鐵去吸一吸教室裏的其他東西。"並互相交流自己的發現。

②"你在哪個地方還發現了磁鐵"門吸、大衣櫥門、媽媽包上的按扣等,加深對磁鐵的瞭解。

4、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幼兒用磁鐵解決實際問題。

遊戲情境:"今天早上老師準備的曲別針不小心掉到了雪花片框裏,請大家幫老師找一找曲別針。看誰找的又快又多"。組織幼兒分組自主遊戲,尋找曲別針。

引導幼兒交流找到區別針的方法,多玩幾次。

總結:"有的小朋友很聰明,他用磁鐵轉一下就吸住了很多的曲別針。"老師再次演示一下。加深對磁鐵用處的瞭解

教學反思

1課前導入得太直接,不夠貼近生活化。

2教學教具過少,沒有掛圖。

3師生互動過少,課上應該穿插多種遊戲進行。

幼兒園科學教案及反思 18

設計意圖

本班幼兒十分喜歡尋寶遊戲,區域活動中他們對此遊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且時不時的利用課餘時間都想要去找寶藏,因此我設計了此次課程,大大滿足了幼兒的好奇心和尋寶慾望,希望幼兒能夠運用空間方位解決實際問題,在遊戲中學會看路線圖,能夠根據路線圖走出正確走法,並且在不觸碰障礙物的前提下設計尋寶路線圖,遊戲中體驗科學活動帶來的樂趣。

活動目標

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及興趣所在,我將活動目標制定如下:

1.理解“→” “←” “↑” “↓”所表示的含義,運用空間方位解決實際問題。

2.學會看路線圖,根據箭頭所指方向,正確畫出起點到終點的'行走路線。

3.積極參與遊戲,體驗科學活動帶來的樂趣。

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學會看路線圖,根據箭頭所指方向,正確畫出起點到終點的行走路線。

活動難點:與同伴協作設計尋寶路線圖。

活動準備

箭頭、路線圖一張、操作單若干、畫有宮格的場地。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語言導入,引起幼兒的興趣:

師:小朋友們,今天老師帶你們去探險尋寶,你們願意和我一起去麼?在開始探險前,首先我們要學習幾項本領,幫助我們尋寶,你們準備好了麼?幼兒回答。

二、基本部分

1.初步認識四個不同方向的箭頭和意義

師:我這有四張卡片,你們看一看。認識它們麼?它們叫什麼?表示什麼?(幼兒根據圖片回答)

2.指令遊戲(鞏固對方位的認知)

師:我們一起玩一個小遊戲,考考你們的反應能力,當我出示圖片時,請你按圖片中箭頭所指的方向行進一步,看一看哪個小朋友最棒。(遊戲重複兩遍)

3.學會看路線圖

師:我們在尋寶時,通常會有一張路線圖,有了路線圖,可以使我們更快的找到寶藏。

(1)出示路線圖,引導幼兒觀察。

師:在這張圖上,你們看到了什麼?這些箭頭和數字是爲了告訴我們什麼呢?轉動小腦筋想一想。

(2)邀請幼兒嘗試在尋寶圖上正確走法。

師:請幾個小朋友來試試看,你們的路線如何走才能找到寶藏,哪位小朋友想試試看?

(3)教師示範路線圖正確走法,提示辨別清方位。

(4)教師出示操作單,幼兒嘗試根據路線圖走出正確走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師:現在每位小朋友的桌上都分別有一張藏寶圖以及一張路線圖,請根據路線圖找寶藏,老師看看這項本領你們學會了沒有。

三、結束部分

遊戲:《小小探險家》

遊戲規則:

(1)幼兒分組設計尋寶路線圖。

(2)每組推兩名幼兒進行比賽。

(3)規定時間內找到寶藏者則勝出(用時最短獲勝)

師:接下來,我們終於要去探險啦,我在每組小朋友桌子上放了一張藏寶圖,你們需要設計合適路線,在不觸碰障礙物的前提下,設計好後,在組內推選兩名小朋友,代表你們參加比賽,一人指揮,一人走路線,最終用時最短者獲勝,你們一定要商量好,派誰出戰哦。

活動總結

一、導入形式

在準備這節活動的時候,預設到幼兒對於尋寶的熱衷開展的,果不其然,幼兒的探險尋寶興趣十分高漲,跟隨着教師的節奏順利的開展了導入環節。

二、活動內容

活動以圖片的形式讓幼兒先去了解方位的認知,在幼兒瞭解後通過指令遊戲鞏固幼兒對於方位認知的記憶。在這個過程當中,出示尋寶的操作單,幼兒嘗試根據路線圖走出正確走法,幼兒自己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最終很好的檢驗幼兒學的成果如何,個別幼兒需要老師的指導。

三、延伸環節

結束部分的遊戲小小探險家,採用比賽的形式,幼兒掌握到寶藏圖的使用後,幼兒分組設計尋寶路線圖,並且規定時間內找到寶藏者則勝出,看看哪組用時最短獲勝。課程層層推進,幼兒興趣一直很濃厚。

幼兒園科學教案及反思 19

活動目標:

1、萌發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及求知慾望。

2、引導幼兒主動參與實踐操作活動,並獲得有關“光和影子”的感性經驗,即:光線照射在物體上,物體擋住光線就產生了影子。

3、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合作、判斷能力。

4、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現現象,並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知識準備:

1、知道鏡子會反光,瞭解平面鏡的特徵。

2、知道產生影子所需要的條件。

物質部分:

1、白志、手電筒、固體膠若干。

2、烏龜、小鳥、牙孜、風車,電扇、蝴蝶等各種形象若干。

3、教師範例一份。

組織形式:集體教學

活動過程:

一、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打開應集燈,照在牆上同幼兒一起玩手影,並教幼兒幾種手影,如:孔雀、小鳥、小狗等手影,以故事《小孔雀的一天》使幼兒知道在不同方位的光性照射出不同長短的影子。

教師關掉燈,提問:“爲什麼會產生影子呢?”

二、瞭解影子是怎樣產生的

出示小兔並對幼兒說:“今天優質調皮的'小兔子想和自己的影子做遊戲,可他找不到自己的影子,小朋友幫小兔找到他的影子,並看看有什麼變化。”

讓幼兒用手電照在小兔身上,觀察光線角度不同,影子有什麼變化,幼兒自由發表意見,師選一幼兒代表進一步強化“光和影子”的感性經驗:只有光線照射在物體上,物體擋住了光線才能產生影子。

三、跳舞的影子

1、遊戲:蝴蝶跳舞,教師操作遊戲材料表演,幼兒觀察蝴蝶飛起來跳舞,但不結實操作過程。

2、爲幼兒提供材料:手電、紙、蝴蝶、固體膠等材料,通過實驗操作啓發幼兒想辦法讓蝴蝶跳舞。

3、請個別幼兒把自己探索結果告訴大家,並掩飾過程。

4、討論:爲什麼有的蝴蝶會跳舞?而有的蝴蝶不會跳舞?

5、小結:要升蝴蝶跳舞,他的翅膀與紙之間必須有距離,也就是隻把蝴蝶的身上粘住即可,翅膀不必粘上。

四、進一步探索“影子”跳舞的奧祕

1、提供各種形象,請幼兒任選一種或幾種材料,想想這些物體的那些部分適於活動,然後設法讓他們動起來。

2、幼兒探索根據情況指導,如當幼兒未能讓風車轉起來,可以啓發幼兒思考,“風車”的角度摺疊得是否合適?手電移動的角度方向是否與“風車”的活動有關。

3、幼兒講述方法並交流,引導幼兒觀察和體驗,物體是怎樣活動的?

4、你們發現什麼祕密?(手電上下移動時,影子也上下移動,手電左右移動時,影子也左右移動)

5、教師小結:當手電移動時,光線的位置發生了變化,這是影子的位置也會發生變化,這樣它們就跳起舞來了。

五、活動延伸

1、到戶外去尋找各種物體和自己的影子,並玩踩影子游戲,在歡快的氣氛中結束本次活動。

2、引導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繼續觀察“光和影子”的有趣現象。

3、組織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繼續探索有關內容,以保持幼兒濃厚的探索興趣。

教學反思

活動開始,我以猜猜迷導入,是喜聞樂見的一種方式,可以迅速的集精神,很快的進入課堂角色來.接着讓孩子從實踐感悟出真知,讓孩子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培養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在積極的討論交流和細心的觀察弄明白影子的奧祕。第一次操作後,孩子們獲得了“在太陽光下、月光下、路燈下、燈籠照着時、 燭光下、房間開着燈的時候……都會有影子。”的道理.接着第二次探索的重點是引導從不同的方向照物體,發現影子的方位及大小變化。在這次操作,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成功地發現了影子變化的祕密,我進行引導小結,最後引導幼兒討論。

本次科學探索活動,我抓住了孩子對科學現象好奇、好動手的特點,讓孩子們在充分主動的實踐探索發現科學道理,活動效果好。

幼兒園科學教案及反思 20

活動目標:

1、瞭解蝴蝶的外形特徵及其變化過程。

2、嘗試用肢體動作表現蝴蝶的生長變化過程。

活動準備:

蝴蝶玩偶,教學圖片

活動過程:

一、通過猜謎,引出蝴蝶主題。

老師:小朋友們好,今天,老師請你們猜猜一個謎語它是說的是什麼的小動物呢?"有樣東西真美麗,四片翅膀像花衣,春天飛到花園裏,停在花上好神奇",你們來猜猜是什麼小動物呢?(蝴蝶)老師:你們說說爲什麼是蝴蝶呢?(幼兒回答)老師:小朋友們說的真好,這個謎語的謎底就是蝴蝶!你們真的很棒呢,給自己拍拍手吧!

二、出示蝴蝶實物,引導幼兒觀察蝴蝶的外形特徵。

老師:好了,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美麗的蝴蝶是什麼樣子的呢?

老師設置以下問題進行提問:

(1)蝴蝶的身體是什麼樣子的?(橢圓形的)

(2)蝴蝶的頭上面有什麼?(兩個觸角)

(3)蝴蝶的胸部有什麼呢?(有腳)

(4)蝴蝶的翅膀是什麼樣子的?(翅膀上面有花斑)

(5)蝴蝶有幾隻腳呢?"屈;老師.教,案網出處"(六隻腳,腳也叫做足,兩隻腳就是一對足,那我們數一數有幾對足,三隊足)

(6)蝴蝶在哪裏生活呢?(蝴蝶喜歡花,生活在花叢中)

(7)它在花叢中飛來飛去是在幹什麼呢?(蝴蝶喜歡吃花蜜,所以它們就喜歡待在花叢中)

老師小結:剛剛小朋友們說的都很好,蝴蝶的身體是長長的橢圓形的,頭上有兩個觸角,胸部有和腹部長有三對足,翅膀上有花斑,喜歡生活在花叢中,因爲它們很喜歡吃花蜜,它們在花叢中飛來飛去就是在尋找自己喜歡吃的花蜜哦!它們只要找到了自己喜歡吃的花蜜就會賴着不走。

(8)那小朋友知道蝴蝶是怎麼來的嗎?

三、引導幼兒瞭解蝴蝶的生長過程。

1、老師有感情的講述故事.

一隻美麗的蝴蝶媽媽在她要死去之前在樹葉上產下了一批像菜籽一樣大小的東西,這個東西的名字就叫做卵。這個卵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成長,慢慢的蛻變成了一隻毛毛蟲;因爲天氣的變化,這個毛毛蟲就把自己藏到了一個橢圓形的小簍子裏,這個橢圓形的小簍子的名字就叫做蛹,慢慢的這個蛹長出了翅膀,長出了橢圓形的身體,兩隻觸角,三對足,身體上也長出了花斑,漂亮極了。春天到了,花兒都開了,蝴蝶姑娘們都出來了,看!她們正在吃着甜甜的花蜜呢!

2、老師進行提問,幫助幼兒瞭解蝴蝶生長變化的過程。

(1)蝴蝶媽媽在樹葉上產的什麼呢?(卵)

(2)蝴蝶的卵是什麼樣子的呢?(像菜籽一樣大小的東西)

(3)這個卵經過成長蛻變成什麼了?(毛毛蟲)

(4)毛毛蟲在小簍子裏發生了什麼事情?(長出了翅膀,還有三對足,兩個觸角)

(5)蝴蝶是由什麼變的,怎麼樣變的?

3、鼓勵幼兒嘗試用肢體動作變現蝴蝶的生長過程。

老師:我們一起來學一學蝴蝶蛻變的過程,好嗎?

四、結束部分:

我們美麗的蝴蝶仙子們我們一起出去吃花蜜吧!跟我們後面的客人老師說再見吧!

(幼兒有秩序的離開,活動結束)

活動反思:

由於本次活動的'開展,是從孩子的興趣點生成的,所以幼兒對整個活動充滿了興趣,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了很好的激發。活動中蝴蝶圖片的欣賞、多媒體課件的運用、遊戲與音樂的有機結合,不僅使幼兒瞭解了蝴蝶的種類、成長過程、身體特徵,使重點和難點的學習得到很好的解決,更重要的是:幼兒在活動中感受到了美,在遊戲中體驗到了快樂。整個教學活動中,語言(故事)、藝術(表演)、健康(遊戲)等領域教育的滲透,體現了新《綱要》中“整合”的教育理念。表演和遊戲活動的開展,也正順應了孩子活潑、好動、愛表演的年齡特點,幼兒在動靜交替、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真正體驗了快樂。

幼兒園科學教案及反思 21

設計意圖:

根據孩子們的興趣,我們開展了“蔬果舞會”的主題活動。隨着活動的展開,孩子們帶來了各種各樣的蔬果。一次,不知是誰把葡萄和西紅柿放進了金魚缸裏,引來了許多孩子的圍觀與議論。經瞭解得知,原來他們是想給金魚餵食,結果發現蔬果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沉在水下面。孩子們對此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於是我們生成了這一活動。

活動目標:

1.觀察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初步獲得有關物體沉浮的經驗。

2.學習用簡單的方法記錄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狀態。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通過實際操作,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5.激發幼兒樂於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每張桌上放有蘋果、香蕉、葡萄、西紅柿、土豆等蔬果,一盆水,記錄卡(卡上畫有大水杯,水杯上有水位線)和各種蔬果小圖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想一想,猜一猜。

師:這裏有許多水果、蔬菜,小朋友快來看呀!

孩子們饒有興趣地指點着,議論着。有的描述着它們的形狀,有的回味着它們的味道,有的掂量着它們的重量……

師:你們有沒有想過把它們放到水裏會怎麼樣?蘋果放到水裏會怎麼樣呢?葡萄、西紅柿、土豆呢?

孩子們爭論起來,有的說會沉到水底,有的說會浮在水面上,也有的說會在水的中間。

師:大家各有各的想法,請把你們的猜想記錄下來。可以使用蔬果小圖片和記錄卡,按自己的猜想分別把小圖片擺放在水面、水底或水中間。

在實驗操作前,考慮到小班孩子的能力水平,教師準備了直觀形象的記錄卡和蔬果圖片。不作任何提示,讓孩子運用已有經驗進行猜想和判斷,並作記錄,爲他們主動建構知識經驗奠定了基礎。

二、玩一玩,比一比。

師:這些蔬菜、水果放在水裏到底會怎麼樣呢?請你們把它們放到水裏試一試。

孩子們把它們一一放進水裏,仔細觀察它們在水中的情況,然後在另外一張記錄卡上驗證記錄。教師則巡迴觀察,適時指導,引導幼兒將實驗結果與預想的結果進行比較,同時幫助他們在觀察沉浮現象時,正確運用“沉”和“浮”來表述。

[孩子們在活動過程中按自己的想法作用於物體,真實地感受、記錄實驗的.結果,驗證自己的解釋和猜想是否正確,從而不斷調整自己的認識,並初步懂得了要得出結論必須以客觀事實爲依據。

三、講一講,議一議。

師:現在誰願意把你的發現講給大家聽聽?

幼:我發現蘋果是浮在水面上的,香蕉是沉在水底的,西紅柿是浮在水面上的,土豆是沉在水底的。

師:它們有的沉下去,有的浮起來,真有趣。

師:你們有沒有什麼不明白的問題?

幼:爲什麼大的西紅柿能浮起來,而小小的葡萄卻沉下去了呢?

師:這個問題要留給小朋友們去動動腦筋,找找答案。另外,還有一個問題也要請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想想辦法,那就是怎麼樣才能讓西紅柿沉到水底去,讓葡萄浮到水面來?

(孩子們在玩耍中獲得了蔬果沉浮的經驗,他們自己提出的問題更引發了進一步探索沉浮現象的興趣。事實上,這一活動僅僅是一個系列探究活動的開端,以後的活動可以根據幼兒探索中不斷生成的新問題進行延伸。)

活動反思:

針對小班幼兒來說,這個活動總體上比較滿意。在玩水的過程中無意識地發現和獲得初淺的“沉”“浮”經驗,幫助幼兒歸納和形成有關物體沉浮的經驗,讓孩子們做簡單的記錄,目的是讓他們通過記錄蔬果在水裏的沉浮狀態,並且根據蔬果在水裏實際的沉浮狀態來驗證原有的猜想,調整自己的認識,使幼兒感知到:事物要通過實驗、探究來認識,一切結論必須以客觀事實爲依據。激發了幼兒極大的探索和研究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