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幼兒園科學教案及反思15篇

幼兒園科學教案及反思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7W 次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科學教案及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兒園科學教案及反思15篇

幼兒園科學教案及反思1

設計意圖:網站

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爲了讓孩子們親眼見到西瓜蟲真正的樣子,我和孩子們一起來到了操場上的角落裏,用自己帶來的鏟子在泥土裏尋找西瓜蟲。角落裏到處是黑黑的泥土和一些腐爛的樹葉,孩子們迫不及待地爭着去挖泥土。老師激勵孩子們用比賽的形式比一比“哪一組最先找到西瓜蟲”。孩子們高興極了,開始了“尋找西瓜蟲”之旅。幼兒親自參加活動感到非常興奮,現在社會的孩子,他們平時遠離自然,西瓜蟲,讓他們瞭解它們的外形,特徵和生活習性,讓幼兒在感受自然的同時,在玩中學,玩中樂。回到教室後,孩子們還學習用放大鏡觀察西瓜蟲,初步感知了西瓜蟲的主要外型特性幾其生活習性。通過這樣的活動,不但使孩子們對小蟲子產生了探索的興趣,還學會了使用輔助工具(放大鏡)研究西瓜蟲。

活動目標:

1、學習用放大鏡觀察西瓜蟲,感知西瓜蟲的主要外型特性幾其生活習性。

2、對小蟲子產生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

放大鏡、畫紙、筆、塑料透明小瓶若干。

活動過程:

一、談論西瓜蟲

1、教師出示西瓜蟲的圖片,引出話題:

2、“你們認識西瓜蟲嗎?”“你知道西瓜蟲哪些有趣的事?“你知道西瓜蟲喜歡生活在什麼地方?

二、討論怎樣去捉西瓜蟲

1、“幼兒園裏什麼地方有西瓜蟲?我們到什麼樣的地方纔能捉到西瓜蟲?

2、“我們捉西瓜蟲需要哪些工具?捉西瓜蟲時需要注意什麼?

三、幼兒在園內自由尋找西瓜蟲

1、教師鼓勵幼兒結伴去找西瓜蟲,並提醒幼兒聽到信號就結合。

四、交流捉西瓜蟲的經歷

1、“你們找到西瓜蟲了嗎?怎麼發現的?是在哪裏找到的?

教師小結:

西瓜蟲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溼的地方。

五、觀察西瓜蟲並進行交流

1、引導幼兒藉助放大鏡觀察西瓜蟲。

“西瓜蟲這麼小,我們能看的清嗎?可以用什麼工具讓我們看清它?

2、引導幼兒自由觀察

“你發現了什麼?”

3、教師帶領喲額自由觀察

“西瓜蟲的頭上有什麼?是什麼樣的?西瓜蟲的身體是什麼樣的?(教師可讓幼兒自由說)

4、引導幼兒運用放大鏡觀察西瓜蟲並進行交流,西瓜蟲頭上有什麼?身體是什麼樣子的?有幾隻腳?它的腳長在那裏?當它碰到危險時會怎樣?

5、請幼兒模仿西瓜蟲的樣子.尤其是遇到危險後縮起來的樣子。

活動延伸:

1、引導幼兒畫西瓜蟲,並記錄自己的觀察發現。

2、“今天西瓜蟲跟我們一起玩,我們給這位小客人畫個像吧!

3、小朋友在牆角里找西瓜蟲。

活動反思:

讓他們瞭解它的外形,特徵和生活習性,並讓他們知道泥土有很多的養分,是許多動植物生存的基礎,活動中幼兒樂於發現、主動參加科學活動,學會運用各種感官觀察、比較。幼兒對本次活動充滿了積極探索的樂趣。

關注幼兒的興趣與需要,教學活動中也體現幼兒的經驗。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體現教學目標的適宜性、個性化。依據本班幼兒的實際,在研究和把握本班幼兒身心發展的實際水平、發展需要和可能性的基礎上,確定幼兒進一步發展的潛力、方向和步伐。同時,老師們關注本領域的核心價值,給孩子們一個最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幼兒園科學教案及反思2

[幼兒分析]

小班孩子,年齡小,對於生活中見到的圓的東西太多了,但是需要有條理的說出來,還不是太容易,因此在本次活動中,爲幼兒創設了相關情境,讓幼兒感覺到就在自己的身邊,容易爲幼兒所接受。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觀察生活的好習慣,瞭解生活中的圓。

2、喜歡聯想,發展幼兒擴散思維品質,大膽想像。

3、喜歡探索,在體驗中體驗創新思維的樂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培養幼兒喜歡繪畫的興趣。

5、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6、初步瞭解其特性。

[活動準備]

圓圓樂園的圖片,羊角球,皮球、鐵環、陀螺、呼啦圈、小籃球架等,添畫示範畫:花,太陽等,圓形拼圖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講述故事《圓圓樂園》

(二)擴散思維活動:讓幼兒充分發揮想像力,近距離地感知生活中的圓。

“孩子們,剛纔我們看到了圓圓樂園裏有好多東西是圓形的,動動小腦筋想一想,你還見過什麼東西是圓的?

(三)逆向思維活動:提出假設:寶寶們想一想,如果把汽車的車輪變成三角形的,行不行呢?爲什麼呢?引出圓的特性。

(四)讓孩子動手操作:添添畫畫,幼兒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培養幼兒的大膽想像和繪畫的興趣,發展幼兒的創新能力。

孩子們,今天,老師還請來了一位魔術師,他有一塊神奇的魔板,能讓一個圓變成一樣東西,他會變出什麼呢?讓我們來看一看。(教師操作電腦繪圖)

孩子們,你能把一個圓變成什麼呢?幼兒自由說,那讓我們也來做魔術師,看看能把一個圓變成什麼,好不好?讓幼兒動手操作,發現。

(五)教師出示多圓的拼圖。

看,孩子們,剛纔我們用一個圓變成了好多東西,老師用好多個圓,變成了什麼?(蝴蝶、毛毛蟲、小雞等)

(六)活動體驗:玩一玩,啓發幼兒創新圓的各種玩法,看誰玩的花樣多,讓孩子在玩過程中,認識圓的特性。

剛纔我們認識了好多圓的東西,它們可好玩了,今天老師準備了好多圓形的玩具,我們一起來玩,看誰玩的花樣多?與幼兒一起活動。

[活動延伸] 室外遊戲

在活動室裏地方太小了,讓我們到院子裏一起玩,好不好?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緊扣教學目標開展活動,設計結合動靜交替的方式,讓幼兒通過看一看、想一想、說一說、畫一畫、玩一玩等多種方式展開創新思維活動,培養了幼兒主動參與想像、操作的能力。教師鼓勵幼兒大膽添畫,放手去玩,使幼兒從不同角度發散思維,體驗發散思維的樂趣。

幼兒園科學教案及反思3

活動目標:

1、感知冰的特徵,知道冰塊是水變的,冰又能變成水,並能用語言表達。

2、有探索冰變化的興趣。

3、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4、能在情景中,通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象的探索和認知,樂於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現的結果。

活動準備:

冰塊、毛巾、熱水、大盆子、冰花、紙

大班科學優秀教案《冷冷的冰》

活動過程:

一、激發興趣

1、(出示冰)你們看、這是什麼?請你猜一猜這塊冰是從那裏來的?(冰箱)冰箱裏的冰是從那裏來的?

小結:水遇到冷會變成冰。

二、引導幼兒感知冰的特徵

1、幼兒第一次玩冰

“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許多的冰,等一會請每個人拿一塊冰,玩一玩,摸一摸然後告訴老師你發現了什麼?

提問:有什麼感覺?(冷、滑)

2、再次玩冰(引導幼兒壓衣服、壓冰兩者進行比較)提問:你發現了什麼?(硬)

3、(紙和冰進行比較)冰是什麼顏色的?(透明)

4、小結。

三、冰的融化

1、剛纔玩冰後你爲什麼要用毛巾擦手?手裏的水是從那裏來的?冰拿在手裏爲什麼會變成水?

2、實驗:熱水和冰

“如果有很多冰,有什麼辦法讓它馬上變成水?老師給冰請來了好朋友,請小朋友把冰放在大盆子裏。管好自己的冰,看看冰碰到好朋友後有什麼變化?”老師到熱水,引導幼兒觀察。提問:你發現了什麼?(豐富詞:融化)

3、老師這裏有許多冰,請小朋友把它們拿到太陽底下去,看看它是怎麼樣變化的?

四、延伸活動

1、幼兒到室外觀察冰的變化。

2、幼兒觀察冰花,教師講解冰花的製作過程。

3、請幼兒回家製作冰花。

教學反思:

但由於現在的氣候原因,並不是每年的冬季都能看到這樣的雪景;父母長輩的過度關愛,怕受傷、怕凍壞、怕生病,也使孩子們享受不到玩雪的樂趣。而在《冷冷的冰》的教學活動中,我們給了幼兒與雪、與冰的親密接觸。當我把事先準備好的冰塊放在幼兒的面前,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小手親自摸一摸、說一說自己的感受時,我看到有的孩子大膽地伸出手,來來回回地摸了又摸,嘴裏還一直嘀咕着:“怎麼這麼硬呀?”;有的孩子膽怯地用一個手指,輕輕地觸碰了一下;還有的孩子根本就沒伸出手,而是振振有辭地說:“我爸爸、媽媽說了夏天才可以玩冰,冬天不能玩冰的!”

看着孩子們的表現,我覺得這次的教學活動安排是正確的,因爲在我們印象中再普通不過的冰,在幼兒的眼中,成了陌生的“玩具”,成了不可觸摸的“禁地”,也成了無法想象的“危險品”。我想這都是大人過度保護的結果吧!因此在這次活動中,我鼓勵不敢與冰塊親密接觸的幼兒,拋開顧慮,開開心心地做遊戲,讓他們在玩樂中進一步瞭解了冰、認識了冰、喜歡了冰,也通過切身體驗,學到了許多知識,讓孩子走進了有趣的冰的世界!

幼兒園科學教案及反思4

教案目標:

1、觀察毛毛蟲和蝴蝶,體驗觀察的樂趣,培養探究的品質。

2、簡單瞭解蝴蝶的成長的過程,知道這是一個變化的過程。

教案准備:

1、讓幼兒參觀蝴蝶標本展覽。

2、課件《美麗的蝴蝶》。

教案過程:

1、觀察蝴蝶標本請幼兒在輕鬆的音樂中進入蝴蝶標本展廳,自由觀察。

2、觀看課件《美麗的蝴蝶》

師生共同回顧課件內容:

毛毛蟲是蝴蝶小時候的樣子,美麗的蝴蝶會變化,經過了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階段才變成我們看到的那個樣子。

3、講述故事《美麗的背後》。

(1)蝴蝶小時候叫什麼?

(2)蝴蝶小時候和長大後都很美嗎?

(3)蝴蝶小時候和長大後都是我們的好朋友嗎?

4、遊戲:

動物寶寶找媽媽請幼兒在問題卡片上進行連線自然結束

幼兒園科學教案及反思5

  活動目標:

1、知道海洋中有各種各樣的形態、大小、顏色不同的魚,種類繁多。

2、瞭解魚類的基本特徵,初步知道魚類的身體結構是水中生活相適應的。

3、喜歡魚,能大膽的在班級中介紹自己所知道的有關魚的知識一、謎語導入,激發興趣。

4、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造並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5、通過實驗培養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動過程:

一、今天教室裏來了一些小動物,你們猜一猜他們是誰呢?坐也是行,立也是行,行也是行,臥也是行。

二、海洋裏有着各種各樣的魚,你認識哪一種?他有什麼特徵嗎?介紹給小朋友聽一聽。

幼兒拿着圖片介紹自己所瞭解的魚的名稱和特徵。(教師適當的加以補充和小結)

三、教師和幼兒共同探究海底裏其他神奇的魚

、射水魚:能從口中射出水滴,射獵水面上的昆蟲爲食物,身體有黑色斑點或有黑色條紋,射水魚十分愛動、調皮,色彩鮮豔。

提問:你發現射水魚有什麼特有的本領?

2、蝴蝶魚:是大海里的小型魚,體型均小,遊動姿態像蝴蝶飛舞一樣,色彩特別鮮豔,所以起這樣的名字。提問:你喜歡蝴蝶魚什麼地方?

3、比目魚:棲息在淺海的沙質海底,捕食小魚蝦。由於它們的身體扁平。雙眼同在身體朝上的一側,這一側的顏色與周圍環境配合得很好;

它們身體的朝下一側爲白色。提問:比目魚有什麼特點?

電鰩:背腹扁平,頭和胸部在一起,尾巴粗粗的,整個身體像一把扇子,以能發電傷人而聞名……提問:你覺得電鰩哪裏最厲害?

5、教師小結:

海里的魚真多,每一種魚跟別的魚長得都不一樣,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扁圓有的細長,有的身上有刺,有的有美麗的花紋,還有的魚會變色,甚至連游泳的方式也不一樣!真是有趣極了。

四、結合各種魚類,繪畫豐富的海底世界,發展幼兒想象力創造力。請家長配合,在紙上用及時貼等材料製作海底世界背景圖。

五、活動結束

展示每一組的作品,進行評比。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中孩子在觀看各種各樣圖片的小魚時都驚歎“:哇!好漂亮啊!”一下子激發了孩子的學習興趣,氛圍一下子就上來了。在第二環節個別幼兒上來撕自己的魚,導致後面幼兒都照着上來幼兒的方法撕出很多同樣的'魚。

幼兒園科學教案及反思6

活動目標:

1、學習自制噴水壺,初步感知空氣的壓力。

2、激發幼兒探索慾望,萌發幼兒初步的科學意識,培養幼兒對科學試驗的興趣。

3、能與家長合作,共同完成任務。

4、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5、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教具:自制的噴水壺一個、空礦泉水瓶一個、吸管兩支、錘子一個、水桶一個、水槍一枝、噴壺兩個,打氣筒一個;學具——幼兒及家長四人爲一組,每組一份操作材料(礦泉水瓶4個、吸管8支、釘子2顆、錘子1個、螺絲刀1支、零碎窗紙若干),裝有自來水的大盆四個。

經驗準備——幼兒在活動前對“工具”的概念已有了初步的瞭解。

活動過程:

一、通過談話,引出課題。

1、引導幼兒回憶、講述。

“上個星期,我們認識了許多的工具,你們還記得有哪些嗎?”(幼兒自由回答)“今天老師也帶來了一些工具,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工具能幫助我們幹些什麼?”

2、出示課件“生活中的工具”,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

“你們看,這是什麼?它可以幫助我們幹什麼呢?”(引導幼兒說說)

3、教師小結。

“原來工具可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這麼多的方便。”

二、利用自制噴水壺幫助幼兒理解空氣壓力的原理。

1、出示噴水壺,引起幼兒的興趣。

“你們看,老師也做了一個工具,你們猜一猜我的工具有什麼用呢?”(幼兒自由講述)

2、老師示範使用噴水壺。

“你們知道水爲什麼會從吸管裏噴出來嗎?”(幼兒講述)

3、老師小結。

“因爲老師向瓶子裏吹氣,空氣的力量讓吸管中的水噴出來,這種空氣所產生的力量就叫空氣壓力。”

4、逐一出示水槍、噴水壺和打氣筒,幫助幼兒進一步理解空氣壓力的現象。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有許多的工具都是通過空氣壓力的原理製作而成的,你們看。” (請個別幼兒出來示範操作)

三、幼兒和家長進行分組,開展親子製作活動。

1、幫助幼兒遷移經驗,激發他們參與制作的興趣。

“你們想擁有一個這樣的噴水壺嗎?如果你也有這樣的一個噴水壺,你會用它來做什麼?”(個別提問)“你們的想法真好,等一下我們也和爸爸媽媽一起做噴水壼好嗎?”

2、老師講解、演示製作過程。

“等一下請你們和爸爸媽媽一起分組,4個家庭爲一組,然後每個家庭拿一個瓶子並把瓶蓋打開,再請爸爸、媽媽幫忙利用桌子上的釘子、錘子和螺絲刀在瓶蓋上打兩個洞,然後將兩根吸管插入洞內,最後把瓶蓋擰緊,噴水壺就做好了。我們還可以利用我們平時做手工剩下的碎窗紙給瓶子穿上漂亮的衣服。明白了嗎?現在請大家搬椅子到我們的操作檯去,一起做噴水壺吧,”

3、家長和幼兒分組開始製作,教師巡迴指導。

四、延伸活動。

“你們的噴水壺做好了嗎?現在,我們帶上自己做的噴水壺到操場上、裝上水,一起玩一玩這個有趣的噴水壺吧!”

幼兒園科學教案及反思7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在操作活動中獲取成功感

2:擴展幼兒快速記憶的能力

3:在遊戲中進一步增強幼兒對空間方位的認識

4: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5: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活動重難點:

重點:擴展幼兒快速記憶的能力

難點:讓幼兒在操作活動中獲取成功感

活動準備:

紅桃1—紅桃10撲克牌人手一份

剪刀隊和磁鐵隊圖標及計分牌

獎牌若干

活動過程:

一、語言導入

歡迎小朋友再次來到我們記憶大比拼的遊戲現場。按照以往慣例我們仍然分爲兩個組,我的左手也就是你們的右手是剪刀隊,歡迎你們!我的右手也就是你們的左手是磁鐵隊,歡迎你們!今天依然是每答對一個問題就得一朵紅花,最後看哪個隊紅花多,誰就是最後的贏家。現在遊戲開始,第一關《誰最快》。

二、過程

(一)誰最快

1出示三張牌,幼兒快速記憶,師翻牌

提問:請你按從左到右的順序說出這幾張牌分別是什麼?從左往右數第二張牌是什麼?從右往左數第一張牌是什麼?幼兒回答完畢,師亮牌驗證。

2添入一張牌活動過程同上

3再添入一張牌至五張牌活動過程同上

(二)少了誰

1出示三張牌,幼兒快速記憶,師翻牌,從中拿走一張。

提問:拿走的是哪一張?還剩下哪幾張?幼兒邊回答老師邊出示牌驗證幼兒的答案

2再從中拿走一張問題同上

3在三張牌的基礎上添加一張,過程同上。

4在四張牌的基礎上添加一張,過程同上,可加深難度,一次拿走二至三張牌。

(三)幼兒操作我最棒

1組織幼兒回到操作檯

2請幼兒按從左到右的順序擺放紅桃7紅桃3紅桃9。教師巡迴指導。

3幼兒快速記憶,並指導翻牌

提問:請問這是那幾張牌,請你從左到右讀出來。

請你找出紅桃7,請你舉起紅桃3

4組織幼兒放好撲克牌,進行遊戲小結

三、活動總結

1導入:進行到這裏,我們的遊戲基本接近尾聲,那今天哪個隊是最後的贏家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記分牌。和幼兒一起數紅花,多的隊爲冠軍隊,少的隊爲最佳進步隊

2發獎牌

活動反思:

遊戲能引起孩子的喜愛,活動符合中班孩子的心理需求。把枯燥、抽象、嚴謹的數學讓孩子掌握,還要有新穎有趣的環節和語言來引起孩子的注意,並讓孩子們積極的去想、說、做。本活動以小朋友喜歡的遊戲爲主。整個活動孩子們能積極主動參與。

幼兒園科學教案及反思8

【活動目標】

1、通過遊戲讓幼兒初步瞭解“紙球反彈”是由於空氣的流動產生的。

2、培養幼兒關注周圍生活中的科學現象,並有積極探索的慾望。

3、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激發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願望。

4、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並尊重同伴的講話。

【活動準備】

1、長頸瓶若干只、紙球若干。

2、圖書(資料室)。

【活動過程】

一、玩遊戲“吹紙團”引出課題。

1、教師:小朋友們,老師手上有許多的小紙團,想不想來玩“吹紙團”的遊戲呢?

2、讓我們每個人拿一個紙團吹吹試試看,有什麼發現?(幼兒操作吹紙團,得出結論:被吹的紙團是向前跑的。)

二、教師提出進一步的疑問,出示細頸瓶,幼兒再次操作。

1、討論:紙團會永遠向前跑嗎?(結論:如果前方有障礙,紙團會停留在原位)

2、幼兒用細頸瓶和小紙團進行第二次操作。

教師:如果把小紙團放在瓶口用力吹,你猜它會怎樣?請你們再來試一試。

三、確立"紙球反彈"的現象。

教師:有答案了嗎?小紙團會向前跑嗎?會跑進瓶子裏去嗎?(結論:如果不傾斜瓶子,小紙團怎麼也吹不進瓶子裏)

四、查詢資料,尋找紙球反彈的祕密。

教師: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們一起去找資料好嗎?

【延伸活動】

教師:這個小實驗好玩嗎?我們一起把它用圖示的方法畫下來,告訴所有的小朋友好嗎?

教學反思:

教學方式實質上是一種刺激手段。講授法、提問法刺激聽覺感官,示範法、觀看法刺激視覺感官,練習法、遊戲法綜合刺激各種感官……因此,教學方式的成敗與否,關鍵是看能否發揮出它應有的刺激性。

幼兒園科學教案及反思9

【活動目標】

1、認識各種動物的尾巴。

2、瞭解動物尾巴的作用。

3、能客觀地表達自己的探究過程和結果。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歌曲《小畫家》磁帶、故事《神奇的尾巴》磁帶,各種動物身體和尾巴分開的圖片(金魚,松鼠,猴子,燕子,老牛,壁虎)

【活動過程】

一、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一首好聽的歌曲,咱們來一起聽一下吧!(歌曲《小畫家》)

提問:

1.歌曲中的小畫家是誰啊?(丁丁)

2.丁丁畫的什麼?畫的怎麼樣啊?(螃蟹四條腿,鴨子小尖嘴,兔子圓耳朵,大馬沒尾巴)

3.丁丁是不是一個優秀的畫家?

教師小結:丁丁做事不認真,沒有認真觀察,只說大話,所以沒有畫好,我們小朋友可不要向他學習。

二、找尾巴:

師:今天老師還帶來了一個“寶盒”呢!你們來猜猜裏面有什麼?(教師故作神祕狀)“寶盒寶盒魔力大,裏面到底都有啥?”孩子們,猜出來了嗎?現在我讓一個小朋友來把寶物拿出來!

出示動物尾巴:(一個小朋友拿一個)

金魚的尾巴:什麼顏色?像什麼?(嘴脣,花瓣)金魚的尾巴有什麼用處啊?

松鼠的尾巴:什麼顏色?像什麼?(桃子,雨傘,小船)

燕子的尾巴:像什麼?(剪刀,岔子,牛角)

猴子的尾巴:像什麼?(蛇,蚯蚓,繩子)

老牛的尾巴:像什麼?(勺子。氣球,蝌蚪)

出示每種動物尾巴的時候給幼兒講講尾巴的用處。

師:“魔法盒裏還有啥,讓我再來摸摸她”,幼兒繼續摸出動物的身子。

咦?這是誰啊?它怎麼了?(引出尾巴沒有了)它的尾巴去哪了?我們來幫它找找吧!(讓幼兒自己去幫各種動物找到尾巴,把它們連起來)

最後出示壁虎的尾巴:咦?這是誰的尾巴呀?它的身子去哪了?(課前把壁虎的身子藏好)咱們來幫它找找吧!這時放故事《神奇的尾巴》

三、欣賞故事:

提問:

1、故事裏都有誰啊?

2、它們發生的什麼事?

3、它們的尾巴斷了怎麼辦了?(知道壁虎的尾巴斷了,可以長出新的尾巴,蚯蚓的尾巴斷了,可以長成新的蚯蚓)

【活動延伸】

遊戲《揪尾巴》

動物的尾巴可真神奇,現在我們也來變成小動物,一起來玩揪尾巴的遊戲吧!

教學反思

1在生活中,可以擴展幼兒對動物尾巴的認識和了解。啓發幼兒積極探索。

2在 講解動物尾巴的作用時還應該講清楚一些。

幼兒園科學教案及反思10

活動目標

1.能夠細緻觀察並發現排序的規律。

2.能夠合作發現兩種以上排序規律,並按照規律進行排序。

3.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現現象,並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4.發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活動準備

《有規律排序》ppt,大卡紙4張,一段舒緩的音樂。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導人:小朋友有沒有發現,今天我們座位排列的順序有什麼規律?(一個男孩、一個女孩)有一組圖形寶寶排列的順序和我們很相似,我們一起來看看它們是誰。

二、基本部分

1.ppt依次出示三種排列規律,請幼兒讀一讀每張圖片是什麼,發現了什麼規律。

(1)出示圖片一,提問:有哪些圖形在排隊?它們的隊伍是怎麼排列的?(www_dakao8_com)後面還可以怎麼排? (引導幼兒用ABABAB分組。)

(2)出示圖片二,提問:它們是誰?都是怎麼排的?後面應該怎麼排列呢? (引導幼兒ABB ABBABB分組。)

(3)同樣,出示圖示三,引導幼兒小結ABCABCABC排列的規律。

2.幼兒自創排序規律。

創設情境,提出要求:動物園的小路壞了,要幫助小動物們鋪一條小路。要求:有規律,與衆不同。

3.展示作品,總結作品中的創新之處。

4.遊戲:幼兒用身體動作排序,拓展排序方法。

(1)幼兒自由探索用身體動作排序。

(2)聽音樂,自創有規律的動作並與同伴交流。

5.引導幼兒說一說生活中有哪些有規律的現象。

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許多有規律的現象和事情,比如說斑馬身上的條紋、斑馬線、項鍊、毛衣花紋、花壇、晝夜交替、四季輪換等。鼓勵幼兒將自己知道的事物的規律和現象與同伴進行交流。

三、結束部分

教師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幾種簡單的規律,這些簡單的規律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只要我們稍加註意就能發現,讓我們一起到外面找一找在我們的身邊還有哪些規律,好嗎?

活動反思:

上個星期,聆聽了張老師的一節《按規律排序》的公開活動,這是我第一次聆聽張老師的公開課,發現張老師這個活動上得特別成功。我想,成功的背後肯定付出的許多,比如課前準備等都非常的充分。一開始,她用情境的導入法進行,讓幼兒參與到活動中去。花環的出現,提高了孩子們的興趣,使他們都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去,尋找花環的排序方式。在這個環節中,我發現張老師很會處理活動的活動的重點,在孩子回答的同時,請孩子共同複述,是一個不錯的亮點,這樣即提高了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也讓孩子明白花環是按照什麼規律排序的。所以,孩子在操作時就顯得異常的輕鬆,孩子也樂意參與到活動中去。接着在老師出示半成品腰帶,請孩子先讀出腰帶的規律,在老師操作,請孩子檢驗,這樣孩子很容易發現老師操作上存在錯誤-----在這個環節上,我發現張老師請孩子先讀腰帶的規律,然後請孩子檢驗,把難點分解的比較好,這樣邊讀邊操作,孩子就不容易出錯。

這個活動從開始到結束,老師始終以一個引導者的身份引導孩子活動,讓孩子在活動中真正體現了活動的主體性。

幼兒園科學教案及反思11

【活動目標】

1、通過探索活動,瞭解石頭的基本特徵和用途。

2、能用較完整的語言表達探索過程。

3、引發幼兒對周圍石頭的興趣,關心周圍的物質世界。

4、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造並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5、通過實驗培養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動準備】

1、每組一份:形狀各異的石頭;裝滿水的玻璃缸;內裝紙盒、積木、雪花片、酸奶瓶的小筐;泡沫板、橡皮泥、擦手巾。

2、人手一份:水彩筆。

3、石頭製品:石獅子、假山、石茶具、石頭畫、石臼、石雕等。

【活動過程】

一、引發幼兒探索石頭奧祕的興趣。

帶幼兒參觀“石頭展覽館”,通過看、摸、玩等形式感受石製品,瞭解其名稱用途,發現它們的共同點(石頭製成)。

二、第一次玩石頭,初步發現石頭的祕密。

告訴幼兒每塊石頭都藏着許多不同的祕密,以尋找祕密的方式比比誰找的祕密最多。

1、引導幼兒玩石頭,用看、摸、掂、捏、敲、滾等方式從顏色、形狀等方面來感知石頭的不同特徵。

2、引導幼兒用較完整的語言表達探索過程。

師幼小結:石頭摸上去涼涼的,顏色有灰色的、白色的、紅色的,石頭的形狀有的是尖的、有的是圓的,鵝卵石是橢圓形的,很硬、有點重……

三、第二次玩石頭,進一步感受石頭特徵。

指導幼兒把石頭放在水中玩,然後再往水裏投入塑料、積木、紙盒與石頭比較,發現問題。

1、啓發討論:玩石頭要注意什麼?

2、幼兒操作,發現問題。

a、透明的石頭在水中變得更透明;

b、有的石頭會變色,圖案變得更清楚;

c、石頭會沉在水底,塑料、紙盒、積木會浮在水面。

3、教師小結(結合幼兒的回答和幼兒一起重複一次實驗過程,並作完整小結)

四、通過談話、分類等活動深入瞭解石頭。

1、石頭的家在那兒?

(江、河、湖、海、沙灘、山上、公園……)

2、石頭有什麼用途?

(蓋房子、鋪路、造橋、造假山、制工藝品…)

3、啓發幼兒按大小、顏色、形狀給石頭分類。

【活動延伸】

幼兒按自己的意願選擇石頭進行粘畫,並向同伴介紹自己的作品。

教學反思:

引領幼兒再次深入地進行探索,給幼兒留出探索的餘地和延伸的空間。整個活動,給予幼兒較寬鬆的氛圍,教師只是充當了活動中的支持者,鼓勵者,合作者,引導者,用心傾聽幼兒的表述,並及時的梳理與小結。

幼兒園科學教案及反思12

  目標:

1 讓幼兒通過實驗操作發現鹽溶解於水會增加水的浮力的現象。

2 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準備: 杯子若干,鹽,小蘇打,白醋,攪拌棒,土豆片

  過程:

  自由探索

1 這是什麼?(教師出示一個土豆),我把它切成了土豆片,現在我要把土豆片放到水裏去,你們猜猜會怎樣?

2 把土豆片放到水裏會怎樣呢?我們來試一試。

3 我這還有三杯水,我又要把土豆放到水裏去,這回會怎樣呢?(幼兒回答教師驗證)

  引導發現:

1 爲什麼這個杯子裏的土豆片會浮起來呢?

2 老師幫你們準備了一些東西,看看是什麼?你是怎樣知道的?

3 你們每人拿一個杯子,先放土豆片,再放盒子裏的東西,記住綠顏色標籤的杯子裏只能放綠顏色盒子裏的東西,紅顏色標籤杯子裏只能放紅顏色盒子裏的東西,藍顏色標籤杯子裏只能放藍顏色盒子裏的東西。看看土豆怎樣了?

4 不管你的土豆片有沒有浮起來,我們來聽聽你在實驗的時候都發現了什麼?

5 現在請你們再拿兩個不同顏色標籤的杯子,想個辦法讓土豆片浮起來,每個杯子裏只能放一樣東西,要不你們就不知道到底是什麼東西讓土豆片浮起來了。

6 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爲什麼他們也放了鹽,可是土豆還是沒有浮起來?他放了很多鹽,土豆片才能浮起來,你們再去試試。

幼兒園科學教案及反思13

活動目標

1.學習將正方形、長方形變成三角形的方法。

2.能在操作中探索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能大膽表達自己的操作方法。

3.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4.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並尊重同伴的講話。

活動準備

1.步驟圖,記錄紙、筆、剪刀。

2.正方形、長方形紙若干。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探索用正方形紙變成三角形

1.小兔子有一塊正方形的布,它準備把它變成兩條三角形的圍巾,小朋友們有什麼好辦法幫助小兔子嗎?

幼兒交流自己的方法,老師請個別幼兒進行操作。

2.這次小兔子想請小朋友用正方形的布變出四個三角形,想一想你有什麼方法?

幼兒操作,教師注意觀察幼兒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

3.誰來說說你是用什麼方法變出四個三角形的?誰的方法和他不一樣?引導幼兒相互介紹自己變三角形的方法。教師將幼兒的方法用步驟圖的方式進行記錄

二、引導幼兒探索用長方形紙變成三角形的方法

1.小兔子還有一塊長方形的布,也請小朋友幫它變出四個三角形。這次請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來變,你有幾種方法就拿幾張紙試一試。

2.幼兒操作,教師觀察幼兒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

3.請幼兒介紹自己的操作方法,教師將幼兒的方法用步驟圖的方式進行記錄,幫助幼兒直觀瞭解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活動延伸

在科學區創設“圖形變變變”展覽板。

提供圖形請幼兒變成三角形,再請幼兒將變成的三角形拼回成原來的圖形,粘貼在紙板上進行展示。

活動反思

此次活動設計我能夠結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確定活動目標和活動形式。由於幼兒直覺行動思維和形象思維的年齡特點,整個科學活動我都採取了操作和遊戲的方式,讓幼兒在動手的過程中親自感知、探索、總結。

幼兒園科學教案及反思14

活動目標:

1.通過實踐體驗,激發幼兒參與數學活動的積極性,培養主動的探索精神。

2.能辨別認識圓柱體,感知其基本特徵。

3.在動手嘗試的基礎上,會自己說出、找出並製作與圓柱體相似的物體。

4.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並尊重同伴的講話。

5.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材料投放:

1.教具準備:用各種圓柱體制成的機器人一個。胡蘿蔔、粉筆、小刀、磁帶、錄音機。

2.操作學具:人手十枚一樣大小的硬幣、漿糊。①長方形紙8張、水筆8盒②廢衛生紙筒8個、各色臘光紙若干③吸管一籃、薯片筒若干④各種空心小形體、鐵絲

3.環境創設:①體育角,內放高蹺、圓柱狀沙袋、棍、易拉罐、滾筒、金箍棒等]②自制玩具角,陳設會叫的陀螺、望遠鏡、萬花筒、柱狀風鈴等③實物角,內置電池、果汁罐、卷糖、球、椎狀物體、花瓶、廢舊蛋糕盒等。

指導要點:

一、通過機器人柱柱激發幼兒參觀圓柱世界的興致。

1.介紹機器人引題:今天,我們班來了一個小客人,它的名字叫柱柱。柱柱想請小朋友到柱柱世界宮玩,你們想去嗎?

2.聽音樂開火車帶領幼兒到柱柱世界。

二、通過反覆嘗試初步認識圓柱體,引導幼兒體驗圓柱世界的祕密。

1.玩一玩、想一想--

引導幼兒第一次遊戲嘗試,知道圓柱體的名稱。

①讓幼兒任意挑選一種玩具,自由感知圓柱世界的豐富。

②啓發提問:

A、你玩的是什麼?它象什麼形狀?

B、你還發現了圓柱世界的什麼祕密?

③鼓勵幼兒完整表述自己的經驗,重點能說出它象什麼形狀?

④以機器人口吻小結--柱柱世界裏的每樣東西都象柱子一樣,這種形體就叫圓柱體。

2.量一量,說一說--

引導幼兒第二次測量嘗試,感知圓柱體的特徵。

①啓發嘗試:

A、你發現圓柱體是什麼樣的?它跟圓形一樣嗎?

B、請你再玩一玩,想一想,你是怎麼玩的?

C、每個圓柱體摸上去都是什麼感覺?請你用繩子或尺子量一量好嗎

②鼓勵幼兒自由探索圓柱體的主要特徵,能用手,繩子,尺子量一量圓柱體的兩端和中間是否一樣。

③引導幼兒用語言表述自己的發現。

④小結:圓柱體的兩端是兩個一樣大的圓形,中間部分一樣粗,放倒了還會滾動。

三、通過動手操作和觀察比較,鞏固認識圓柱體,提高幼兒對圓柱世界的辨別能力。

1.迭一迭,變一變--讓幼兒在比較嘗試中加深對圓柱體的印象。

①啓發提問:

A、你知道硬幣是什麼形狀的?

B、你能不能用許多硬幣變一個圓柱體?

②幼兒操作,思考:你是怎麼變的?一個一個一樣大的圓形迭起來象什麼?

③小結:一個一個一樣大的圓形迭起來象圓柱體。

2.找一找,削一削--讓幼兒在尋找相似與不似中加深對圓柱體的理解。

①以柱柱口吻誇獎操作認真的幼兒,並尋求幫助:你能不能幫我把象圓柱體的東西找出來?

②引導幼兒觀察陳列櫃內實物,分辨相似與不似圓柱體的東西,並說出原因。

③提出疑問:怎樣使胡蘿蔔變得象圓柱體?

④教師操作:用削刀將胡蘿蔔削掉,中間部分削去外皮,變成一樣粗細。

四、通過聯想生活中的圓柱體,開拓幼兒對圓柱世界的遷移發散能力。想一想,說一說:你在生活中還見到、用到的東西有哪些象圓柱體?

五、通過分組小製作延伸幼兒對圓柱世界的想象創造能力。

1.製作望遠鏡--在長方形卡紙上先塗上花紋,再粘制兩個一樣大的圓柱體,並用膠水固定。

2.花鏈數字玩具--在許多形狀中尋找圓柱體的小紙鏈,並串到彎好的鐵絲上,變成花鏈玩具。

3.紙筒小動物--利用廢衛生紙筒,捲上色紙,粘貼眼睛、嘴巴、耳朵等製作小兔、小鳥、螃蟹等小動物。

插吸管--把吸管有規律地插入紙杯,並調整吸管兩邊長度,變出各種形態東西。

反思:

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觸到圓柱體,但對圓柱體是一種常見的立體幾何圖形,幼兒的意識是模糊的,並且很難聯繫到社會中去。通過生活中常見的杯子和罐子之間的比較,讓孩子在自由擴展的玩當中尋找其中的特殊性,從而來認識圓柱體的具體特徵。因此,孩子會比較感興趣。我們班孩子由於多種客觀原因,因此,差異性比較大。能力較強的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好,回答問題完整,並且善於觀察。而能力較弱的孩子卻相差比較大。所以,在設計活動時要考慮到這種情況。在活動中我採用了強弱互相搭配的方法,能力強的孩子帶着相對較差的孩子一起活動,引導他們去相互學習。我的這個活動也是培養幼兒的觀察力,使幼兒通過觀察、比較判斷圓柱體的外形特徵,並學會運用各種感官感知多種多樣的圓柱體。最後,孩子們在愉快地“手拉車”遊戲中結束活動。新《綱要》提出:創設寬鬆的環境,讓每一個幼兒都能參與實際探索活動,感受探索的樂趣,感受發現的喜悅。經過各位專家的指點和不斷的試教修改反思。在這個教學活動中我已經幸福的感受到了。

幼兒園科學教案及反思15

活動目標

1、知道植物中含有各種色素,初步瞭解植物色素的用途。

2、培養對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的興趣。

3、能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見解,體驗成功的快樂。

4、通過實際操作,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幼兒操作材料:

1、每人座位底下放一塊白布和葉子;

2、四各種植物的葉子、果實、花瓣等(如:草葉小番茄、各種顏色的花瓣等);

2、小積木,白色棉布每人兩份;

3、各種食物:糖果、有顏色的饅頭、麪粉等;

4、黑板一塊、PPT、做彩色面的視頻。

教師示範材料:白布,綠葉。

活動過程

一、觀看魔術,引發幼兒活動興趣。

1、觀看魔術表演。

(1)你們有沒有看過魔術?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一個很棒的魔術表演,請大家一起來看一看。(教師表演魔術:現在我的魔術開始了,這是什麼?(出示白布)那這是什麼?(出示葉子)看一看,我把這兩樣東西放在一起會發生什麼神奇的事?引起幼兒的興趣與探索慾望)

(2)魔術結束,發生了什麼現象?(白布變成綠色的了)

2、幼兒嘗試操作.

(1)你們覺得這個魔術有趣麼?那現在我們自己來嘗試變一次。看看老師給你們準備了什麼材料?(幼兒觀察操作材料)

(2)幼兒嘗試自己動手操作變“魔術”。

(3)觀察自己“魔術”後白布的變化。

老師提問:爲什麼佈會變成綠色的呢?(因爲葉子上的綠色跑到布上面去了)

小結:原來植物的葉子裏有綠顏色,它有一個名字叫植物色素。

二、探索植物染色的祕密。

1、幼兒預測猜想。

我們已經在植物的身體裏找到了綠色,那你們猜一猜植物的身體裏還會不會藏着其他的顏色?(幼兒猜想)

2、幼兒探索驗證。

(1)熟悉材料

師:我們現在自己來找一找,到底植物的身體裏有沒有其他的顏色。老師給大家準備了各種材料,有植物的花、果實也有植物的葉子。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教師逐一介紹材料:胡蘿蔔、小番茄、檸檬皮青瓜皮楊梅各種花瓣等)

(2)第二次操作

師:剛纔我們已經學會魔術這個本領了,這一次請你們自己來變魔術。道具呢還是有一塊白布,然後請你們在籮筐裏選一樣你喜歡的東西放在白布上來變魔術,看看最後會發生什麼神奇的事情。變好以後請你在白布上寫上你的學號,把它送到這裏來。(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3)交流分享

請幼兒把變好顏色的布按顏色分類擺放好。

黃色的色卡

紫色的色卡

紅色的色卡

綠色的色卡

其它

其它

提問:你變出了什麼顏色?你是怎麼變的呢?(引導幼兒用“我用什麼變出了什麼顏色的句式回答)

(4)教師小結:

原來植物的身體裏藏着各種各樣的顏色,有紅色、黃色、紫色還有綠色。這些藏在植物身體裏的顏色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做植物色素。

三、聯繫生活,提升經驗。

1、生活應用

(1)出示PPT

這些植物色素還有很多作用噢,可以添加在我們吃的食物裏,不信讓我們一起來瞧一瞧。

播放ppt1(彩色麪條):這是什麼?它和我們平時吃的麪條有什麼不一樣的?

你知道它是怎麼變出來的麼?讓我們一起來看一段視頻。

(2)觀看視頻

廚師在幹什麼?你在畫面上找到了植物色素在哪裏了麼?

小結:對了,這些植物色素就蘊含在這些蔬菜的汁液裏,把它們加在麪粉裏,就做出了彩色的麪條。

(3)觀看PPT

我們的生活中還有什麼食物也添加過植物色素呢?我們一起看一看。

(4)教師小結:

這種加在食物裏的植物色素是安全自然的,我們可以吃的。它可以使我們的食物變得更加美觀,更加的營養。

四、延伸活動

剛纔我們已經在白布上找到了一種顏色,想不想把這塊布變得五顏六色,更加美麗?請你們一起回到教師繼續來完成好不好?

活動反思:

得知活動主題《物體的顏色》後,T老師提出了深色吸熱快,淺色吸熱慢這個原理,我們一聽,的確跟物體的顏色有關,感覺似乎是一個不錯的點子,只要填充裏面的小實驗就可以了。大家討論開了,紛紛提供一些科學小實驗來驗證這個觀點,如用吹風機分別吹或將布包在手電筒上,用手電筒的光照,看看黑色和白色的布是不是有溫差;點燃蠟燭,外面套一個玻璃瓶,瓶子外面分別包上白色和黑布,看看兩塊布是不是有溫差……但是我們馬上又想到了使用蠟燭不安全,使用吹風機又不方便,沒有那麼多的電源,而手電筒,經過科學驗證,照了3分鐘,溫度還是沒有什麼變化,根本得不出我們想要的結論,由此可見,這些實驗都被推翻了,自然地,這個活動也被推翻了。我們又上網進行了地毯式搜索,同時還詢問身邊的朋友,最終覺得貼合主題,符合中班孩子年齡特徵的內容有“植物的顏色”和“動物的顏色”。植物的顏色可以從中挖掘的是植物色素,而動物的顏色,可以從中挖掘的就是動物的保護色。考慮到“動物的保護色”對於中班孩子來說缺少生活中的相關經驗,而且這個活動可操作性不強,所以馬上被我們推翻了。最終,我選擇了《植物色素》這個內容,原因有以下幾個:

1.植物色素是幼兒生活中已經接觸到過的,如楊梅的顏色染到了孩子的手上、衣服上,符合他們的生活經驗;

2.植物收集比較方便,要多少有多少;

3.《植物色素》這個活動可操作性強,幼兒可以通過操作,親自驗證植物裏面藏有植物色素;

4.這個活動我自己曾經在名師帶徒活動中開展過,對此教案比較熟悉,而且教案相對成熟;

5.比賽時間非常緊迫,連確定教案、製作教具、研磨活動,總共只有3天時間;

6.琴琴是初次開區公開課,初次開展科學活動,而且是借園借班上課,如果實驗過於複雜,琴琴難以把控。

正是考慮到了這些,我們走進了“奇妙的植物色素”,再一次對這個活動進行了研磨,希望通過此次研磨,更加完善活動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