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通用21篇)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通用2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2W 次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通用21篇)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設計背景

本活動運用的知識是有關於飽和溶液和改變液體密度等有關知識。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溶劑裏不能再溶解溶質的溶液。增加溶劑密度的方法:添加溶質。本活動的科學原理在於將糖溶解在水裏製成飽和溶液,使該溶液的密度增大,沉入水底。

活動目標

1.通過感受不同水的變化,萌發幼兒初步的探究慾望,體驗成功的樂趣。

2.引導幼兒初步的嘗試、感知和發現飽和溶液。

3.讓幼兒樂意用自己的語言與同伴交流實驗過程與結果。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5.發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嘗試自己動手製作飽和溶液。

活動準備

兩杯有顏色的水,兩杯透明的水,白糖,小勺,筷子。(此材料幼兒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1.看一看,想一想

談話導入:“小朋友看看,老師手裏有什麼?

我要變個神奇的魔術,把紅色的水倒入透明的水中,看看會發生什麼?

(老師邊講述過程,邊着重提出:將有顏色的水慢慢的緩緩的倒入透明的水中)

這杯透明的水還跟剛纔一樣嗎?不一樣,不一樣在哪裏?紅色的水現在在杯子的上面還是下面?

2.試一試:

小朋友,那麼你們想做這樣好看的水嗎?現在請你們用桌上的水來試一試,看看你們能不能做出這樣奇妙的水來。

(教師給幼兒分別提供一杯透明的水和一杯紅色的水,請幼兒倒一倒,看看能不能倒出兩層的水來。)

3.說一說:

導語:你們透明的水有什麼樣的變化?

(教師請幼兒大膽說出自己實驗的方法和結果)

想知道老師的魔術是怎麼做出來的嗎?彆着急,讓我們先來看看大屏幕。(放課件)

你看到了什麼?

屏幕上的實驗成功了嗎?爲什麼?(因爲和老師的水一樣分爲上下兩層)

他是怎麼做的?(請幼兒自由回答)

請小朋友觀察老師這杯有顏色的水與你們有顏色的水有什麼不同。(有沒融化的糖,水很稠)因爲老師在水裏加了好多好多的糖,直到水吃飽了糖,再也吃不下去,變成了飽和溶液。水吃了那麼多的糖,就會變得重起來。而重的東西是要沉底的,所以吃飽了糖的飽和溶液纔會沉在水底,而透明的水就變成了兩層。

4.做一做:

請小朋友用自己桌上的東西(一杯有顏色的水、一杯透明的水和白糖,)製作奇妙的水。教師指導幼兒將白糖用小勺盛到透明的杯子裏,要強調白糖一定要放多,一直到糖在水裏不能化了爲止。將放有白糖的紅色的水慢慢倒在透明的水裏,請幼兒仔細觀察,奇妙的水做出來了嗎?

5.分享

將自己做的奇妙的水拿到老師的桌上擺好,相互說說自己是怎麼做的?結果又是什麼樣的?(是很清晰的分層,或是淺淺的一點點分層,或者沒有分層)

6.延伸:

請小朋友想想還有什麼東西也能在水中製作飽和溶液?回家自己動手嘗試下。

教學反思

科學活動《奇妙的水》很適合大班的孩子,大班的孩子好奇心強,也很想自己有機會動手製做出他們自己喜歡的東西。本活動難度不大,但很容易看出結果,使孩子們通過成功的結果加強他們的自信心。通過本活動使幼兒在觀察、比較和動手操作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也使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觀察記錄

參加本活動的幼兒共44名,每位幼兒在實驗中都表現出了很大的興趣,在第一次將普通的紅色的水放透明的水裏時,幼兒沒有看到分層的現象都感到很失望,有幾個幼兒用羨慕的眼光看着教師分了層的水。在第二次製作糖水的過程中,幼兒都知道放很多的白糖,有7名幼兒用小勺攪的很好,粘度也很好。但是有十幾名幼兒不敢大膽的放糖,只是小心翼翼地用小勺舀了一點點糖,後來在教師的指導下又放了一些糖。大部分幼兒將製作好的糖水倒進了透明的水裏,有二十三名幼兒成功了,他們高興地叫着:“老師快看,我的水可好看了。”有九名幼兒本來也成功了。可是他們用小勺在水裏攪了幾下,結果本來已經分層的水又變成了一杯紅色的不分層的水。十七名幼兒沒有成功,原因是糖放的少了,糖水沒有飽和,水的密度沒有太大的增加,所以兩種水又混合在一起了,沒有發生分層的現象。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感知容器內水壓和水速的關係。

2、用實驗的方式驗證實驗結果,並大膽用語言描述。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現現象,並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5、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大水盆,飲料瓶子(瓶身有洞)人手2個,實驗記錄表

活動過程:

1、幼兒自由玩水,引起興趣。

(1)教師:喜歡玩水嗎?今天可以用什麼來玩水呢?玩水時應該注意什麼呢?玩水時注意觀察,看看誰能發現一些祕密或有趣的事情。

(2)幼兒自由結伴玩,教師巡迴觀察指導。

2、談話交流自己發現的事情。

(1)發現了什麼?(有洞或沉浮)

(2)教師也試試:水從洞裏噴出來,像什麼?

(3)水噴出來的時候,你發現了什麼?(開始孩子沒有觀察出來,教師就用動作暗示孩子)

(4)幼兒小結:水噴出來的時候離瓶子越來越近,水噴出來的速度越來越慢。

(5)瓶子裏的水有什麼變化?操作後小結:瓶子裏的水越來越少,水噴出來的速度越來越慢,水噴出來的時候離瓶子越來越近。

(6)幼兒噴水比賽,小結。

3、提供新材料(每個瓶子上有兩個孔),讓幼兒再次操作,看看又能發現什麼祕密?

(1)出示瓶子(有上下兩個洞),這個瓶子上有兩個洞,這兩個洞裏都會有水噴出來,你猜一猜這兩個洞的水水噴的遠?請幼兒說自己猜想的結果並記錄。

(2)動手試一試,結果怎麼樣?

下面的洞噴的遠,爲什麼下面的洞噴的遠?

(3)共同討論,小結:上面的洞離水面近,水少,力量小;下面的洞離水面遠,水多,力量大。這種力量叫水壓,下面的洞水壓大,噴的遠,上面的洞水壓小,噴的近。

4、幼兒延伸遊戲。

(1)幼兒帶着問題回去探索操作思考,怎麼讓瓶子裏的水從洞裏流不出來?總結提升日常生活經驗。

(2)科學區或水區投放各種大小不一的瓶子,上面有不同數目的洞,讓幼兒自由探索。

活動反思:

幼兒科學教育作爲針對幼兒實施的科學啓蒙教育,其目的不在於追求幼兒掌握科學知識的數量,而是重在激發幼兒認識自然現象的興趣與探究科學真理的慾望,鼓勵幼兒主動求知,培養其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1、在選材上,我選擇了適合大班幼兒年齡特徵的內容。 水是孩子常見的,幼兒都喜歡玩水,每次他們洗手,洗澡時都要好好地玩一番,把手壓在水龍頭噴水或讓水順胳膊流下來等等,如何讓孩子在玩樂的同時對生活中的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積極探索思考,積累日常生活經驗,於是我設計了這節科學活動——<<有趣的噴水>>。

2、提供足夠的不同層次的操作材料。 這些大大小小的瓶子,不同瓶蓋都是孩子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不同層次的材料帶給孩子不一樣的體驗,所以孩子在玩中很自然,興趣濃厚,大大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

3、提供了一個寬鬆自然的探究,交流的平臺。<<有趣的噴水>>這一科學活動中,幼兒興趣被激發,自主探索是本活動的精髓,先玩身上有一個洞的瓶子,探索發現瓶子裝進水時有哪些變化,通過操作得出水壓和水速的關係,接着的噴水比賽遊戲,讓幼兒再次感知了水壓和水速的關係,並積極動腦筋想辦法讓自己瓶中的水噴的遠,隨後在已有噴水經驗的基礎上,再讓幼兒玩有兩個洞的瓶子,並圍繞哪個洞的水噴的遠這一問題,讓孩子由猜測——操作——驗證,通過具體的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測正確與否,最終得出正確的結論。

4、教師和幼兒之間的有效互動。 活動中,教師一環扣一環的提問起着引領幼兒、支持幼兒活動的重要作用,可以幫助幼兒在問題中思考,在問題中操作,使他們的雙手和大腦都與教師積極互動,以達到最佳效果。 在探索的過程中,教師始終是一位積極、有效的參與者,和孩子一起探索,一起發現,一起興奮,同時教師又是一位良好師生互動的創造者,幼兒發展的支持者,幫助者,引導者和促進者,活動的結尾教師又拋出一個問題,幼兒帶着問題再次遊戲,爲本次活動做了一個有效的提升,整個活動都是幼兒自己玩,在玩中學,在玩中建構提升了自己的日常生活經驗。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能區分生命物和非生命物,初步理解生命的概念。

2、教育幼兒要珍惜生命、愛惜生命。

3、培養幼兒探索生命現象的興趣。

活動準備:

多種小動物、植物、錄像、課件、玩具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

1、今天老師要和小朋友一起來研究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哪些東西有生命?你是怎樣想這個問題的?

2、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了許多可愛的小動物,它們是誰?它們在幹什麼?它們都喜歡吃什麼?

二、組織幼兒探索(觀察)哪些東西有生命,感知生物的特徵。

(一)探索動物爲什麼有生命?

1、引導幼兒觀察動物,並嘗試去喂一喂。

2、組織幼兒討論剛纔的發現。講一講你剛纔看到了哪些小動物?它們在幹什麼?

小結:這些小動物有的會飛、有的會跳、有的會遊、還有的會爬…,它們都會動,餓了還會吃東西,吃了東西就會慢慢長大,像這些動物它們都是有生命的。

3、聯想活動

①想一想你們還見過哪些動物?它們有沒有生命?

②看錄像:看看這些動物它們是不是也會動,也有生命呢?

③小結:剛纔看到了什麼動物?這些動物有生命嗎?(它們都會動、會吃東西、還會慢慢的長大,而且生命是不斷延續的,它們都是有生命的)

4、讓幼兒感知動物是有生命的,會從小慢慢長大。

放錄像:小蝌蚪的生長過程。

(二)探索植物爲什麼有生命?

1、想一想植物有沒有生命?(植物也是有生命的,它們吸取水分和養份)

2、出示植物,觀察

提問:它是怎樣長大,纔開出這麼漂亮的花來的?

3、放錄像:植物的生長過程

小結:播下種子---發芽---長葉---開花(有的植物還會結出果子)雖然植物不會動,但植物也是有生命的,所以我們也要愛護花草樹木。

(三)探索人爲什麼有生命

1、動物有生命、植物有生命、那人有沒有生命呢?

2、人的成長,出示課件,小結,動、植物、人都是有生命的,我們都要去愛惜生命、珍惜生命。

(四)探索非生物

1、出示玩具,幼兒玩一玩,看看它們有沒有生命呢?

2、小結:玩具跟動物、植物、人是不一樣的,它們自己不會動,不會吃東西,不會從小慢慢長大,是沒有生命的。

3、聯想活動:想一想還有哪些東西是沒有生命的?

三、結束遊戲

1、遊戲“長長長”

2、作業,今天我們知道了哪些東西是有生命的,哪些東西是沒有生命的,課下再去找一找。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 篇4

一、活動題目

會唱歌的線

二、活動目標

1、幼兒通過探索,發現藉助松香粉,線經過摩擦可以產生聲音。培養幼兒動手操作的能力。

2、培養幼兒對科技活動的興趣及探索願望。

三、適用對象

5―6歲幼兒。

四、活動所需資源

各種線(棉線、絲線、毛線、尼龍線、小線);糖、麪粉、玉米麪、松香粉、鹽;紙、水彩筆。

五、活動過程及內容

探究的問題:線可以發出聲音嗎?

幼兒討論。

(1)我用手指彈線繩。

(2)我用手指捋線繩。

試一試。

(1)哪種材料可以使線發出聲音。幼兒用各種材料和方法捋線,使線發出聲音。

①用手指蘸鹽捋線

②用手指蘸糖捋線

③用手指蘸玉米麪捋線

④用手指蘸松香粉捋線

(2)說一說我的實驗結果。

①用手指蘸鹽捋線,不能發出聲音。

②用手指蘸糖捋線,不能發出聲音。

③用手指蘸玉米麪捋線,不能發出聲音。

④用手指蘸松香粉捋線才能發出聲音。

(3)幼兒記錄實驗過程。

玩一玩。

(1)能不能使其他線也發出聲音呢?

(2)運用比較的方法,試一試哪種線發出的聲音最大,哪種線發出的聲音最小。

六、注意事項

1、材料不能混用。

2、提醒幼兒不能品嚐各種材料。

3、邊實驗邊記錄,使記錄與結果相符。

4、由於松香粉的附着力強,建議每次實驗後洗手、換線。

七、拓展線索

1、製作玩具樂器。

2、組織器樂演奏會,幼兒用自己製作的松香發聲筒演奏。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瞭解種子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種子食品是人們食物的主要來源。

2.樂意與同伴分享種子食品,體驗分享的樂趣。

活動準備

1.課件-照片:花生,玉米,豆子等。

2.請幼兒帶各種種子食品

活動過程

1.交流談話,激發幼兒對種子的興趣。

(1)小朋友知道什麼是種子嗎?

(2)你知道哪些種子?

(3)種子主要有什麼用?

幼兒討論

告訴幼兒種子可以繁殖後代,知道在大自然中種子巡迴生長的過程,種子可以食用。

(4)你知道哪些種子可以食用嗎?

引導幼兒說出可以食用的的種子種類,如稻、麥、豆、花生、瓜子、玉米、核桃等。

(5)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沒有種子會怎麼樣?

教師引導幼兒討論得出種子是人們食物的主要來源,如果沒有了種子,就沒有了植物,人類就很難生存下去,我們每天都在食用種子。

2. 讓幼兒瞭解各種各樣的種子食品。

(1)瞭解種子食品的含義

種子可以吃,那麼用種子做成的食品就叫做種子食品。

(2)說說這種子食品是哪種植物的種子?又是怎樣製作成的?

幼兒討論後,說出通過對種子的炒、煮、爆等加工方法可以製成種子食品。

花生

瓜子

爆米花

五香豆

松子

核桃

栗子等

小結:種子食品可真多呀!有的是炒着吃的,有的是煮着吃的,有的是爆着吃的,還有許多其他的加工方法呢。

3.組織幼兒品嚐種子食品

(1)請小朋友來品嚐各種各樣的種子食品。

(2)幼兒自由選取種子食品進行品嚐。

引導幼兒品嚐種子食品,並能和同伴交流種子食品的味道,

如用“香噴噴”“脆生生”等詞語形容品嚐種子後的口感。

4.品嚐交流

你最喜歡吃的種子食品是什麼?爲什麼?

鼓勵幼兒用完整的語言描述自己品嚐種子食品的感覺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 篇6

【設計意圖】

幼兒生性好奇,經常對周圍的環境及事物問這問那。螺絲在我們身邊隨處可見,很容易激發幼兒的探索慾望。新《綱要》指出:對於科學探索活動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與操作試驗,從中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我們在園本課程中設計了此活動,目的使幼兒在愉快的操作活動中,瞭解粗淺的科學知識,培養科學興趣及觀察分析能力。

【設計思路】

1、首先以“百寶箱“引出操作材料,激發幼兒探索操作的興趣。

2、分組操作,以比賽的形式得出結論:螺絲作爲固定連接物體的材料最方便、結實。

3、通過自由玩螺絲,引導幼兒發現螺絲在匹配的情況下才能很好的固定連接物體。

4、通過自由擺弄一些帶有螺紋的物品,引導幼兒瞭解螺絲原理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活動目標】

1、認識螺絲,知道螺絲由螺桿和螺帽組成。螺桿和螺帽在匹配的情況下,可以連接、固定物體。

2、瞭解螺絲旋轉上升的特性。

3、通過操作活動,培養幼兒的科學興趣,以及觀察分析的能力。

4、瞭解螺絲原理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活動準備】

1、每幼兒兩塊螺絲玩具。

2、不同直徑的螺絲。

3、帶有螺紋的物品,如:不同口徑的飲料瓶和瓶蓋、燈泡和燈座、能擰的筆和筆帽等。

4、細鐵絲、雙面膠、透明膠、小細繩等,課前放到“百寶箱”裏。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引起操作興趣

“孩子們,你們經常做夢嗎?昨晚我做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夢,有一個白鬍子老爺爺送給我一個百寶箱,裏面有好多好多的寶貝,你們想看嗎?誰表現好,我讓誰從百寶箱裏摸一件寶貝。”

幼兒摸“寶貝”,說出它的用處。師:“這些看似普通的東西,在百寶箱裏住過一晚以後,已經變的非常神奇,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玩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的遊戲。

(二)操作試驗,總結螺絲作爲固定連接材料的優點

1、 出示遊戲材料:螺絲、細鐵絲、小細繩、雙面膠和透明膠,分別放在四個容器裏。幼兒分成四組,每人兩塊中間有孔的積木玩具。師:“白鬍子老爺爺給每個小朋友準備了兩塊中間有孔的積木玩具,同時也給你們佈置了一項任務,就是用你們分到的材料,把這兩塊積木牢牢的連在一起。小朋友有沒有信心完成任務?好,開始工作。看那一組最先完成任務。”

2、 幼兒操作,紀錄結果。

3、交換材料,再次試驗操作,直至各種材料各組都用過。結合速度和牢固程度,評出第1、2、3、4四個名次

4、教師總結:用螺絲作爲固定連接材料是最方便、最結實的。螺絲本領最大。

(三)認識螺絲的結構

幼兒每人一顆螺絲,通過觀察螺絲的結構,認識螺絲由螺桿和螺帽組成,螺桿上有一圈一圈的紋路,從螺桿底部向上一圈圈旋轉上升,直到螺桿的頂部,螺帽裏面也有這樣的紋路,所以螺桿和螺帽能夠緊緊的咬合在一起連接固定物體。

(四)尋找螺絲,進一步認識螺絲的作用

請小朋友看一看,想一想,教室裏或者別的地方,那些地方是用螺絲連接固定的?幼兒自由發言。教師及時鼓勵:“小朋友說的真好,可以看出你們都是一些善於觀察的好孩子。”

(五)、玩螺絲,知道螺絲有匹配的特性

老師提供匹配和不匹配的螺絲若干,幼兒操作。

老師這兒有許多不同大小的螺絲,想送給工人叔叔去連接固定物體,可是螺桿和螺帽都混在了一起,請小朋友幫幫忙,給它們配對,用你們的巧手把螺桿和螺帽擰在一起,看哪組快。

結論:螺帽大了往下掉,螺帽小了擰不上去,螺絲螺帽不大不小正好擰緊,叫匹配。螺絲在匹配的情況下才能很好的固定、連接物體。

(六)認識螺絲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提供活動準備3中的材料,幼兒操作。

“老師還給小朋友準備了另一些更好玩的東西,請小朋友也給它們配對,邊玩邊思考一個問題:這些東西有什麼相同的地方?”拿起一樣,仔細觀察它,放下,再拿一樣,觀察、放下,誰看出了它們的相同之處?請說。

教師總結:對,這些物品都能分開再合起來,因爲這上面都有一圈一圈的紋路,人們利用螺絲的原理在許多東西上都設計上螺紋,用來互相連接又快又結實。比如剛纔咱們玩過的筆和筆帽、瓶子和瓶蓋、燈泡和燈座等,都是通過螺紋連接的。

(七)延伸:

老師給小朋友佈置個作業,回家觀察,也可以向家長詢問:還有哪些東西上有螺絲?明天咱們互相交流好不好?

【活動反思】

在本次活動中,幼兒操作興趣濃厚,比賽氣氛積極熱烈。每個教學目標都是在孩子們親手操作、擺弄、觀察、比較的過程中完成的。以比賽的形式,讓幼兒自己總結出“螺絲本領最大”這一結論,是本次活動中最成功的環節。

不足之處出是第六環節:找出相同之處。難度較大,多虧一個很聰明的小男孩說出了“它們都能擰來擰去”啓發了其他孩子。本活動內容較多,作爲一個活動時間緊,完成的比較倉促,後兩個環節幼兒操作不夠充分,設計成兩個活動會好一些。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 篇7

活動設計背景

幼兒園大班的小朋友馬上要上小學了,爲培養良好的作息習慣做準備。

活動目標

1、通過自己動手操作,更好的認識時鐘。

2、學習認識整點和半點。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能在情景中,通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象的探索和認知,樂於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現的結果。

5、樂意與同伴合作遊戲,體驗遊戲的愉悅。

教學重點、難點

能正確的認識時間,並區分整點和半點。

活動準備

時鐘模型一個。

活動過程

一、理解什麼是時鐘?

1、開始時老師先唱一首時鐘歌,聽一聽時鐘有什麼用途?滴答滴答噹噹噹,滴答滴答噹噹噹,會走沒有腿,會說沒有嘴,它會告訴我們什麼時候起,什麼時候睡?出示時鐘模型,看,我們認識它嗎?

提問:我們爲什麼要認識時鐘?

二、 認識時鐘

1、 認識鐘面,看時鐘上面有什麼?

有1—12個數字,兩顆針,長針和短針;長針是分針,短針是時針,這兩顆針都是順時針走。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個數字。

2、 認識整點,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點整。(指着1點、9點、12點的鐘面提問是幾點?並讓幼兒試着撥幾點的針。

3、 認識半點,分針指向6,時針剛過幾就是幾點半。(指着1點半、9點半、12點半的鐘面提問是幾點?並讓幼兒試着撥幾點半的針。

4,幼兒都到鐘面上進行練習,試着撥針認時間。

教學反思

通過學習,我們把一天生活的作息時間也進行了演練,幼兒興趣非常高,並記住了學習時間,上學放學時間,培養了他們熱愛時間的好習慣。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知道植物的根可以吸收水分和營養,根是多種多樣的。

2.教育幼兒要愛護花草樹木的根。

活動準備

1.圖片:青菜(大蔥,芹菜等)

2.實物:帶根的青菜

3.薯條

過程過程

一、出示大蔥,導入課題。

1.教師:小朋友,你們看這是什麼?(大蔥)老師給你們跳一個《甩蔥舞》好不好?

2.組織幼兒跟老師一起跳甩蔥舞,激發幼兒興趣。

二、引導幼兒觀察植物的根。

1、幼兒自己觀察植物的根。

教師:大蔥還能陪我我們一起跳舞呢,小朋友,你們看桌上都有什麼?

(蔥、青菜……)

2.請你們仔細看看、摸摸、再說說它們是什麼樣子的?

(幼兒觀察討論,對植物感興趣。)

3.你們發現了什麼?引導幼兒說出,這些植物都有根。請幼兒互相說一說根是什麼樣的?

三、認識植物的變態根。

1.出示胡蘿蔔

教師:誰認識它呀?

請小朋友說一說胡蘿蔔的根是哪一步分?

2.小結:植物的根是多種多樣的。

四、根的吸收。

1.根有什麼作用呢?

幼兒討論,教師講解,讓幼兒知道:根吸收營養,就象小朋友吃飯一樣重要。

2.除了大樹用根來吸收養料和水分,你們還知道哪些植物也用根來吸收養料和水分?

五、根的用途

1.這些植物的根對我們還有什麼用途呢?哪些可以食用?

(紅薯、山藥、胡蘿蔔、白蘿蔔……)

讓幼兒瞭解,這些根是變態根。

2.出示紅薯條

這些根是可以吃的,誰想來嘗一嘗?

3.你們知道,樹根有什麼用嗎

請幼兒欣賞:根雕

六、活動結束

討論:根對植物的.生長很重要,我們應該怎樣保護花草樹木呢?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 篇9

一、活動目標

1、活動中探索管子運水簡單的運程,使其知道管子運水既快又方便。

2、通過活動,激發幼兒產生嘗試願望及探索科學的興趣。

二、活動準備

管子、海綿、針筒、杯子、勺子、盆子、水等等

三、活動過程

(一)組織幼兒玩水運水

1、師:“小朋友們,你們喜歡玩水嗎?今天老師和你們一起玩水好不好。”“不過要求,讓你們把盆子裏的水運到小碗裏,看誰先運滿一碗。”

1、幼兒操作

提問:“你剛纔是用什麼運水的?”(用碗舀、海綿吸再擰出水等)

小結:小朋友們真能幹,會用不同的東西想辦法運水,

(二)引導幼兒用管子運水

1、出示圖片

“剛纔大家玩得真開心,可是有個小弟弟正在發愁,愁什麼呢?原來他想喝水,但只有一桶水,搬也搬不動,小朋友你們想不想幫小弟弟能運出水來?”

2、幼兒第一次嘗試

提問:

(1)“你用什麼運水的?水出來了嗎?”

師:“用管子怎麼運水呢?你來試一試吧。

(2)“你爲什麼不用杯子或其它?”

師:“大家想不想用他的辦法試驗一下?”

2、幼兒第二次嘗試

提問:

(1)“你的管子出水了嗎?是怎麼做的?

(2)“爲什麼有的小朋友管子裏不出水呢?”(幼兒討論)

師:“因爲管子裏有空氣,剛纔吸的時後沒把空氣吸完,所以不能出水,想再照我的方法來試一次嗎?”

3、幼兒第三次嘗試

提問:“這次有沒有成功?你是怎麼做的?”

(三)瞭解幾種水的運輸

提問:

(1)“在我們的生活中,許多聰明的人就利用這樣的原理髮明瞭好多東西,比如水泵抽水……“

(2)“知道有哪些東西是利用這個原理的嗎?”(幼兒個別回答)

(3)“讓我們長大後發明更多有用的東西,給大家帶來好處和方便。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 篇10

【活動目標】

1、能區分蔥和蒜的相同和不同之處,知道他們都是“植物”,也屬“蔬菜”。

2、會認真整理蔥和蒜,對蒜的球莖感興趣,有求知的表示。

3、瞭解蔥蒜的藥用作用,有想吃的表示。

【活動準備】

蔥、蒜、剪刀、筐子、老蒜頭。

【活動過程】

1、讓幼兒把桌面的蔥、蒜分別擺放,請各組組長介紹區分的依據(有什麼不同),不同者補充發言。

2、在幼兒發現的事實中,要幼兒分別取樣作驗證。同時要求幼兒取一棵蒜苗,指認其根莖與葉。教師及時出示小班曾穿過的蒜串作引子,啓發幼兒回憶小班認知蒜苗的經驗。

3、要幼兒取一根蔥,仔細觀察其各部分的色、形,知道名稱,教師對蔥的莖做重點介紹,鼓勵幼兒描述,如蔥葉像什麼等。

4、分組自然常態地整理蔥蒜、分別擺放,理好後請組長送回廚房。

5、每人一個蒜頭讓幼兒分別解剖,看其特點,作感受性認識,用蒜瓣形態和排列常態作數數和聯想,對形態、結構好奇即可。

6、爲每桌提供工具2—3個(可收集借用,也可以用其他器物代替。)讓幼兒搗蒜泥,在活動中感受蒜味,事後小組長把食物送到廚房。

7、集中交流,教師朗讀書本知識(辭海)或網上截取的知識。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 篇11

活動目標:

1、瞭解魚類的主要特徵。(身體表面有鱗,用鰓呼吸,靠鰭運動, 用卵繁殖後代,終生離不開水)。

2、學習分辨魚類和非魚類,並說出理由。

3、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發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5、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對於鯽魚和金魚已經有了充分的觀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2、物質準備:PPT、金魚和鯽魚的手偶各一個、人手一張指示牌,正面笑臉,反面哭臉。

活動過程:

一、 故事導入--《鯽魚搬新家》的故事。

二、找出鯽魚和金魚的共同特徵--通過比較在黑板上羅列出鯽魚和金魚的共同點。及時幫助幼兒歸納總結出魚的特徵。

三、選擇區域:它們是魚嗎?提出問題:烏龜是魚嗎?

師:孩子們你們認爲烏龜是魚的,請坐在A區;覺得不是的,請坐在B區。

師:你爲什麼會覺得不是魚呢?(說說理由)--教師播放烏龜生活習性的視頻幫助孩子理解爲什麼烏龜不是魚。

四、根據已有經驗判斷墨魚是魚嗎?

1、點擊PPT,出示墨魚,猜想:墨魚該屬於什麼類?

師:這時又來了一隻墨魚(點擊PPT),你們認識它嗎?魚兒和非魚兒都想墨魚加入自己的隊伍,你認爲它應該加入哪支隊伍呢?她究竟是魚類還是非魚類呢?爲什麼?

2、根據幼兒對墨魚的判斷爲"魚類"、" 非魚類"兩個答案爲分組依據,把幼兒分爲"魚類"" 非魚類"和"不確定"三類。

3、模擬辯論的形式,兩組各派代表,表述自己的理由。

例如:魚組、;墨魚會遊,所以它是魚類。非魚組:墨魚沒有鰓和鰭,可是魚是有魚鰓和魚鰭的,所以它不是魚類。

4、藉助PPT,瞭解"墨魚"的特徵。

辯論結束。

師:墨魚到底加入了魚類還是非魚類呢?讓我們一起聽聽墨魚是怎麼說的。

五、《小朋友的書-動物王國》

小朋友,你認識這些水中生物嗎?哪些生物你覺得不是魚類呢?說一說你的原因。

活動延伸:

請你再去收集資料:還有哪些魚"其實不是真正的"魚"。

根據已有經驗判斷蝙蝠是鳥類還是獸類。

1、點擊PPT,出示蝙蝠,猜想:蝙蝠該屬於什麼類?

師:這場戰爭進行的真的很激烈,很難分出勝負,這時又飛來了一隻動物(點擊PPT),你們認識它嗎?鳥類和獸類都想蝙蝠加入自己的隊伍,你認爲它應該加入那隻隊伍呢?她究竟是鳥類還是獸類呢?爲什麼?

2、根據幼兒對蝙蝠的判斷爲"鳥類"、" 獸類"兩個答案爲分組依據,把幼兒分爲"鳥類"" 獸類"和"不確定"三類。

3、模擬辯論的形式,兩組各派代表,表述自己的理由。

例如:鳥類組 蝙蝠會飛,所以它是鳥類。

獸類組 鳥的嘴巴尖尖的,可是蝙蝠是有牙齒的,所以它不是鳥類是獸類。

4、藉助PPT,瞭解"蝙蝠"的特徵。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 篇12

活動目標

1. 通過實驗,讓幼兒瞭解塑料袋是不會腐爛和分解的白色垃圾。

2. 教育幼兒用紙袋或布袋裝東西。

活動準備

1. PPt課件:白色污染

2. 塑料袋人手一個

3.根據活動內容培育的兩盆花

4.幼兒園課件

活動過程

一、讓幼兒知道塑料袋會污染土壤。

1. 討論

這兩盆花我們一樣照料,爲什麼其中一盆死了?

2.出示兩盆花觀察比較

教師倒出死花花盆中的泥土讓幼兒觀察

(幼兒觀察後,發表看法)

小結:澆的水被塑料袋攔住了,滲不到盆外去,泥土經常溼漉漉的,使花的根都爛掉了。而且,塑料袋對泥土還造成了污染,破壞了泥土的營養,花兒吸收不到好的營養,就死了。

二、課件演示:白色污染

幼兒觀看課件,引導幼兒發現塑料袋對環境造成的污染。

討論:塑料袋會對環境造成什麼樣的污染?

小結:亂丟的塑料袋堵塞了水溝,河流,形成了水災;動物吃了塑料袋死了;土壤被塑料袋污染了,植物也死了。

三、兒參與小實驗,進一步瞭解塑料袋是不會自行分解的。

1.教師提出實驗問題,引起幼兒的興趣。

我們把塑料袋和紙一起放進水裏轉,會怎樣呢?

2.幼兒討論,根據幼兒自身的經驗猜測結果。

3.幼兒觀察實驗,發現紙很快變成碎削,塑料袋還是沒有變化。

四、師生共同總結,塑料袋不容易分解。

1. 怎樣防止塑料袋污染環境?

在生活中,我們要少用塑料袋,用完的塑料袋不能亂丟,放到垃圾箱中。

2. 多用布袋或紙袋。

五、我是環保小衛士

讓幼兒自由討論,怎樣做纔是環保小衛士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 篇13

活動目標:

1、幼兒通過實驗知道各種質地不一樣的布料吸水性是不同的,而相同的布料在不同的液體中吸水性也是不同的。

2、通過動手操作讓幼兒體驗到自由探索的樂趣與成功的喜悅。

3、增強幼兒與同伴間的合作意識。

活動材料:

棉布、絲綢、羊毛、人造絲、聚脂面料各剪成寬10釐米,長25釐米的長條若干,長木棒若干,水盆若干,記錄卡與幼兒人數相同,各種液體:清水、熱水、肥皂水、醋。

活動過程:

一、情境導入,引起興趣。

看錄像內容:“夏天快要到了,小紅家裏有好幾塊面料,她想請我們小朋友幫她選一塊布料做一件夏天的裙子,她希望這件裙子既漂亮又要舒適涼快,你們說選哪一塊呢?”

二、認識面料,並做預測。

出示各種面料,幼兒通過摸一摸、看一看,說一說它們有什麼不同,並知道它們的名稱。

出示幼兒記錄卡,讓自由自由討論,做出預測,在你認爲合適的布料下預測欄上畫“√”,並說出理由。

幼兒記錄卡(一)

注:在實驗結果欄裏用數字1、2……依次排出各種面料吸水性的程度(吸水快慢及多少)。

布料吸水性:紅棉布黃絲綢藍聚脂面料綠人造絲紫羊毛

預測實驗結果

三、幼兒實驗,記錄結果。

1、“怎樣才能知道你們幫小紅選的布料好不好呢,哪一種布料的吸水性是最強的呢?我們自己來試一試就知道了。”

2、幼兒動手操作,教師講解實驗要求:如圖所示

3、幼兒記錄實驗結果,並討論實驗中的發現。

4、幼兒根據實驗結果,展開討論,在日常生活中根據各種面料的吸水性來遷移經驗。

小結:我們可以用吸水多的、透氣性好的布料做我們在夏天穿的衣服或者貼身的內衣,而那些吸水性弱的如聚脂面料,可以做成風衣、雨衣等衣服既防水又擋風。

四、幼兒再次實驗,瞭解布料相同、液體種類不同,吸水性是否相同。

1、爲幼兒提供幾種不同的液體:清水、熱水、肥皂水、醋各一盆,讓幼兒任選相同的一種布料分別放入不同的液體,再次進行實驗。

2、幼兒操作,並記錄實驗結果。

幼兒記錄卡(二)

注:在實驗結果欄裏用數字1、2……依次排出布的吸液高度。

實驗結果 3、幼兒討論實驗中的發現,並結合日常生活中的經驗進行遷移。

小結:同一種面料用不同的液體浸泡,其吸水與溶解速度也不一樣,因此,平時我們在洗各種面料的衣服時,爲了更好的去污,會用較熱的肥皂水或用其它一些洗滌用品來浸泡衣服,而只用清水是很難去污的。

注意事項:

1、做第一個實驗時注意要把五種布掛在長木棒上同時放入水中觀察,以確保實驗的準確性。

2、在做第二個實驗時注意布料放入不同液體的時間應該基本相同。

知識背景材料:

午飯前我請小朋友到盥洗室去洗手,結果回來的時候,丁丁告訴我她洗手時不小心把袖子給弄溼了,我一看,果然不錯,連她裏面的衣袖也都溼了。這時,雯雯也擠到我的身邊,高高地舉起她的衣袖,神氣地說:“我的袖子弄上水也不會溼。”原來她帶了一副聚脂面料的護袖,很多孩子都覺得挺奇怪的,爲什麼有的衣袖容易弄市,有的卻不會呢?對此,我設計了本次活動,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操作來了解真相,進一步激發他們探索科學奧祕的慾望。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 篇14

活動目標:

1.探究聲音在管狀物體裏傳播的現象。

2.感受聲音傳播這一科學現象的神奇,體驗合作探究的快樂。

3.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現現象,並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4.發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活動準備:

1.多段塑料管子、多個塑料彎頭、可以塞進塑料管子的布頭若干。

2.《聲音傳播》教學掛圖、教師教學資源。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用一根塑料管子做“傳聲筒”,兩人一組玩傳遞“悄悄話”的遊戲:請出聲筒口的幼兒輕輕說話,看聽筒口的幼兒是否能聽清楚。

2.引導幼兒兩人合作拼出不同長短、不同形狀的傳聲筒,兩人一組玩傳遞“悄悄話”的遊戲,一人在一端輕輕說話,一人在出口處傾聽,試一試兩個傳聲筒都能聽見聲音嗎?傳出的聲音是否一樣大?

3.引導幼兒幾人合作拼出有多個聽筒的傳聲筒,組織幼兒玩多人“打電話”遊戲。

(1)製作有一個說話口,兩個同樣長短聽筒的傳聲筒,三人一組做遊戲。聽筒口的兩個孩子一段時間後互換位置,聽聽兩個聽筒口的聲音是否一樣大、一樣清晰。

(2)製作有一個說話口,三個同樣長短聽筒的傳聲筒,四人一組做遊戲。聽筒口的三個孩子一段時間後互換位置,聽聽三個聽筒口的聲音是否一樣大、一樣清晰。

4.引導幼兒在塑料管裏塞上布條,比較塞上布條和不塞布條的塑料管在傳聲上有什麼不同。

5.通過觀看教學掛圖或課件,瞭解生活中通過管道擴音的例子,如用擴音喇叭說話、用聽診器聽心臟的跳動等。

活動延伸:

可在幼兒園走廊裏安裝較長的傳聲筒。

活動反思:

在以往的活動中,我主要是以引導者、組織者的角色來進入活動並開展活動的,感覺與孩子們還是有一定的距離。在今天的活動中,我嘗試着以孩子們的玩伴這一角色進入活動,和孩子們一起玩,一起發現,讓孩子們感到我是他們的大朋友,從而進一步激發孩子的探索興趣,使孩子們能大膽地來提問。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 篇15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摸弄,引起幼兒對球在斜面上滾動的現象感興趣。

2、學習用語言和圖表表達自己的操作和體驗。

重點與難點

1、物體在斜面上會移動的。

2、在不同的坡度上,物體移動的速度是不同的。

活動準備

1、幼兒在科學角活動中已對物體的滾動發生興趣。

2、已學習過作單一物體的觀察記錄。

3、網球、洗衣板、積木、記錄紙、筆等。

活動流程

設疑探索——討論體驗——記錄延伸

活動過程

探索一:

1、設疑:怎樣不用力推,球也能滾起來。

2、探索:幼兒自由的操作擺弄,教師巡迴觀察。(可能出現:極的一端放在腿上、椅子上、積木上,手拿着板的一端往上提等等)

3、討論:

(1)幼兒講述自己的方法並演示。

(2)小結:板的一端墊高了,不用力推球就會從高的地方往下滾。

探索二:

1、設疑:請小朋友兩個人口起玩,想辦法使兩隻球在板上滾的快慢不一樣。

2、探索:幼兒自由結伴操作擺弄,教師巡迴觀察。(可能出現:兩塊板都是平整的面朝上。但積木墊的高低不一祥。或者是,一塊板的面是平整的,一塊板的面是凹凸不平的,積木墊的一樣高)

3、討論:

(1)幼兒講述合作的經過,並進行演示。

(2)小結了兩塊平整的板面,積木墊的低不一樣,的滾動快慢也不一樣,墊的高的板球滾的快,墊的低一點的球滾的慢。兩塊積木墊的一樣高,平的一塊球滾的快,凹凸不平的一塊板球滾的慢。

4、幼兒體驗

記錄:

一、請小朋友把玩的方法記錄下來,讓大家一看就明白。

二、幼兒大膽地表述自己的記錄。

活動結束:

今天我們玩的是球,那麼別的東西放在上面是不是也是這樣的呢?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 篇16

【教材簡解】

幼兒生活的世界是五彩斑斕的,就像美麗的顏色一樣絢麗,而紅、黃、藍作爲三原色,它們相互交融、混合,又會變成其他的顏色,這些神奇的變化更讓孩子們驚歎不已。《綱要》中指出:科學活動應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所以本次教學活動就是爲了滿足幼兒的探究興趣和操作願望而產生,激發孩子們探究顏色的興趣和積極性,爲他們提供一個廣闊的想象空問,進一步來探索發現顏色的神奇變化。讓幼兒在玩色這一輕鬆、愉悅的氛圍中,感受到了顏色的奇妙,在此過程中產生的濃厚興趣將成爲他們繼續探索的動力。

【目標預設】

1、瞭解藍黃兩色擁抱會變成綠色、藍紅擁抱變成紫色、黃紅擁抱變成橙色的現象。

2、引導幼兒大膽操作紅、黃、藍變色遊戲,並記錄實驗結果。

3、培養觀察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體驗自由探索的樂趣。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5、通過觀察、交流與討論等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不斷變化,知道一切都在變。

【重點難點】

1、引導幼兒在玩色過程中感受顏色的變化現象。

2、培養幼兒對周圍事物感興趣,積極探索變色的奧祕,學習用語言表達。

【設計理念】

隨着教育的不斷改革和創新,科學教育越來越受重視,科學活動也越來越貼近孩子的生活。新《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但是,在現階段教育活動中,科學探索活動絕大部分都來自老師的預設,對於幼兒自發生成的活動我們探索的較少。在科學活動中,看似自主的探索,卻是在老師約束的框框內匆忙活動,有時,將活動伸展開來又侷限於知識、材料、時間、精力等準備的有限而沒有很好的展開,這些都足以使孩子們無法深入探索科學活動,無法解決圍繞在孩子身邊的科學難題,從而對科學活動產生距離感,最終失去興趣。面對科學活動中存在的這些問題和疑惑,我們思考:科學活動中,要用怎樣的引導和形式,能始終保持孩子對探究活動的興趣與慾望,激發孩子探究的靈性。帶着思考,我將源於孩子疑惑中的科學現象,引領孩子嘗試着做真實、簡單的探索活動。

【設計思路】

我班的孩子在玩橡皮泥的時候,常把幾種顏色混合在一起,結果橡皮泥就變色了,這引起了孩子們的好奇:爲什麼這種顏色和那種顏色加在一起就會變顏色呢?孩子在疑問中對顏色的變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我從孩子的興趣點和問題出發,開始了我們的探索活動。

【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引起幼兒興趣。

1、師:今天有美麗的顏色寶寶到我們班裏來作客。看看是哪些顏色寶寶?(播放課件:藍色寶寶、黃色寶寶、紅色寶寶)看,藍色寶寶在和我們打招呼呢!(播放課件:藍色寶寶打招呼)藍色寶寶特別喜歡找好朋友,你們猜猜他會找誰做朋友呢?(幼兒猜測)瞧!藍寶寶找到黃色寶寶做朋友,親一親,抱一抱!好開心啊!誒!藍色寶寶怎麼不見了?

2、教師引導幼兒討論:藍色寶寶怎麼不見了?怎麼變成綠色寶寶了呢?(播放課件:綠色寶寶)你發現了什麼祕密?(幼兒自由想象、討論、交流)(分析:第一環節以創設情境和談話方式導入,充分調動了孩子探究的好奇心,孩子們迫不及待的想知道藍色寶寶不見了,變成綠色寶寶的祕密。)

二、操作實驗,引導幼兒探索

1、師:孩子們,把你的藍寶寶和黃寶寶親一親,抱一抱,看看有什麼變化呀?

2、幼兒自主操作,證實自己的猜測。教師鼓勵幼兒大膽展示實驗結果。

3、引導幼兒在記錄表上記錄實驗結果。(教師提供記錄紙和筆)

教師小結:好神奇啊!藍色和黃色抱一抱就會變成綠色!(教師播放課件:藍色與黃色的擁抱)(分析:在第二環節中,爲幼兒提供材料操作實驗,從虛擬的課件轉入現實事物,獲得成功後再次回到課件,幫助幼兒理解主題中"擁抱"的概念,並記憶藍色與黃色變化的規律)

三、深化問題,拓展幼兒思維。

1、師:藍色寶寶知道小朋友們找出了答案,開心的跳起了圓圈舞。看,他拉着紅色寶寶的手轉呀轉呀,誒,轉到哪裏去了?(播放課件:兩種顏色快速旋轉變色)

2、提問:藍色寶寶和紅色寶寶又會變成什麼顏色呢?(播放課件:紫色寶寶)他是怎麼變出來的?你是怎麼發現的?(請一幼兒做實驗)紅寶寶和黃寶寶也想抱一抱,誰來幫助他們呀?(幼兒操作)(分析:當幼兒通過探索獲得一定成果,並感受到自己的探索與發現是有意義的同時,也就進一步地提高了幼兒對本次活動的熱情。)

四、提升經驗,幼兒自主探索。

1、師:顏色寶寶們還想找更多的朋友抱一抱,跳圓圈舞呢!如果讓他們和其他的顏色寶寶擁抱跳舞,又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教師提供各種顏色的橡皮泥材料)

2、教師引導幼兒大膽實驗操作,記錄實驗結果。

3、啓發幼兒將變色的過程編出兒歌:紅寶寶黃寶寶,抱一抱,抱一抱,變成一個橙寶……

4、幼兒學念兒歌《色彩的擁抱》。(教師播放課件:擁抱時的變化)(分析:這一環節中形象生動的課件模仿飛輪的旋轉對顏色變化的過程進行展示,又能夠更好的幫助幼兒理解並記憶。最後活動落下帷幕,首尾呼應,讓人惑覺整個活動有始有終,也給孩子帶來了下次再打開帷幕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的期待,爲活動畫下圓滿句號))

五、活動延伸,抒發積極情感。

師:你們就像小小魔術師一樣,變出了這麼多美麗的色彩!那你們猜猜:要是三個顏色寶寶在一起擁抱跳舞會變成什麼顏色寶寶呢?

【活動反思】

通過本次活動,我們班的孩子對顏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認識了紅、黃、藍、綠、紫、橙、黑、白等不同的色彩,充分體驗到了色彩變化帶來的快樂,並掌握了紅、黃、藍三種顏色兩兩配色後的變化。整個活動以《小藍和小黃》繪本故事爲主線。分三個環節完成,層次清晰,第一個環節通過情景導入活動。第二個環節讓幼兒探索操作,引導幼兒觀察紅、黃、藍三種顏色兩兩配色後的變化。通過親自操作,讓幼兒更能切身感受顏色變化的神奇,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鍛鍊幼兒的動手能力。第三環節小結探索後的發現。在本次活動中我感覺做得較好的地方有:1、情境能夠貫穿始終,情境內容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教學內容的需要。2、集體教學活動中我始終以幼兒主動探索爲中心,給了幼兒充足的時間自己去探索操作,保證了每個幼兒都能動手操作,發現顏色的變化。

當然本次活動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分組活動沒有照顧到幼兒的個別差異,講述自己的發現時,沒有讓大多數幼兒發言。各種顏色的比例要課前試驗過,如紅和藍倒在一起變成紫色,紅色可以多點。課件的操作性不強,可作修改。這些都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的學習,吸取經驗和教訓逐步完善。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 篇17

活動目標

1、瞭解動物的特殊本領,知道人類的許多發明創造都與動物有關。

2、在配對的活動中,找到動物與生活中的某些事物的對應關係。

3、能利用動物本領的認識進行大膽想象,設計自己的“新發明”。

4、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激發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願望。

5、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並尊重同伴的講話。

活動準備

1、幼兒提前蒐集動物的本領知識。

2、課件。

3、圖片卡。

4、幼兒學習資源3、彩筆。

活動過程

一、 故事導入,引發興趣

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一個好聽的故事《想飛的小象》,請小朋友邊看故事邊聽故事,一會兒老師有問題要提問小朋友喲 (播放故事視頻)。

提問:故事裏有哪些小動物,它們都有什麼本領?(幼兒回答)

師:看來,每一種動物都有自己的本領,只是各種動物的本領不同。

二、 進一步認識各種動物的特殊本領

1、師: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還有哪些小動物有哪些本領。(放課件圖片)蝙蝠在夜間自由飛翔;袋鼠媽媽帶着小袋鼠跳;枯葉蝶隱藏在樹枝上;鳥兒在空中飛翔;小鴨在水中游泳;蜘蛛在織網;壁虎吸在牆壁上;蜜蜂在吸花蜜。小動物們的本領可真多。

2、師:小朋友還知道哪些小動物的本領?昨天老師讓小朋友回家蒐集動物的本領,你搜集到什麼動物有什麼本領,現在請小朋友和你的同伴交流一下你搜集到的動物的本領。(分組交流)

3、請幼兒單獨回答。

信鴿會送信;青蛙會跳;變色龍會變色;松鼠的尾巴可以當傘;公雞會打鳴;黃牛會耕地;螢火蟲會發光;鯨會噴水;孔雀會開屏;狗會汪汪叫;壁虎的尾巴斷了可以再生出來;北極熊不怕冷;竹節蟲可以藏在樹枝上;駱駝可以儲存食物;鸕鶿會捉魚;烏賊會噴墨汁;狐狸會放臭屁等。

老師小結:小動物們的本領可真多,有的動物有保護色,有的動物有再生的本領,不同的動物有保護自己的特殊本領,他們真是太棒了。

三、 說說動物本領與人們的發明創造

1、師:小朋友,你瞭解了這些動物的本領以後,想到了什麼?

(1)播放魚游泳視頻。

視頻看完了,你想到了什麼?

小結:魚的身體內有魚鰾,內部可以儲存空氣,魚正是利用空氣在水中的浮力使自己上下移動,於是人們受小魚遊的啓示發明了潛水艇。

(2)出示青蛙圖片。

看到青蛙游泳你想到了什麼?(蛙泳)出示蛙泳圖片。

(3)出示孔雀開屏圖片。

看到孔雀開屏你又想到了什麼?(孔雀舞)出示孔雀舞圖片

看到孔雀開屏,人們發明了孔雀舞。

2、幼兒操作練習

師:小朋友,除了剛纔看到的這些,生活中還有很多的發明也是受到動物特殊本領的啓示而發明的。那我們還從動物身上學到什麼本領,發明了什麼呢?老師這裏有一些圖片,請小朋友來幫他們配配對吧!(播放輕音樂)

你是怎麼配對的,爲什麼?

小結:受到……的啓發,我們發明了……;看到……,我們發明了……

四、大膽設計自己的新發明

師:我們的生活真的離不開動物,動物給我們很多的啓發,讓我們人類過得更好、更快樂!如果請你來做個發明家的話,你會學哪種動物的本領發明什麼樣的東西呢?請小朋友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認真想一想,把它畫下來。

五、結束。

師:小朋友們真棒,都有自己的創意,讓我們到美工區中繼續我們的“發明創造”吧。

教學反思: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具有形象性、具體性的特點,喜歡直接參與嘗試,對操作體驗型的活動尤爲感興趣。本次科學活動正符合了孩子們好動手、喜探究的心理特點。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幼兒動手操作、主動活動的興趣和創造意識。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層次性、開放性,幼兒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動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 篇18

設計意圖:

本設計試圖藉助蛋殼這樣一個孩子們熟悉的物品作爲媒介,在一系列相互關聯的操作活動中,讓孩子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較大力的現象,並對力作用於蛋殼凹面、凸面出現的不同現象產生探索的慾望和興趣。對於孩子來說,活動結果的獲得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探索過程中,學習探索的方法,並享受探索的樂趣。

活動目標:

1、對力作用於蛋殼凹面、凸面所出現的不同現象產生探索的慾望和興趣。

2、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較大力的現象,並瞭解其在生活中的運用。

3、簡單表述自己的操作過程和結果。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勘兒操作材料(人手一套),蛋殼(分成兩半)、鉛筆、水、吸管、透明膠帶紙、紙條(三條,長短相同)、河流模型(可固定紙條)、小積木若干。

2、教師操作材料:桌面教具一套、記錄表、投影儀,有關橋樑、隧道、圓屋頂等的圖片。

活動過程:

1、激發興趣,引導幼兒操作感知。

(1)故事《小雞出殼》引出問題:小雞是怎麼啄破蛋殼的?

(2)啓發幼兒用鉛筆尖代替小雞的尖嘴巴,來模擬小雞用尖嘴啄蛋殼的過程;發現力作用於蛋殼的凹面時,蛋殼很容易被啄破的現象。

(3)師:試試用筆尖啄蛋殼的另外一面,看看會怎麼樣?引導幼兒通過操作,驗證相同力分別作用於蛋殼凹面、凸面所產生的不同現象。

2、實驗:感知力的分散現象。

(1)將水分別滴落在蛋殼的凹面和凸面,引導幼兒觀察兩種不同的現象,初步感知力的分散現象。

(2)幼兒操作:將水滴落在蛋殼的凸面,再次感受力的分散現象。

(3)教師出示圖l,作簡單小結:我們作用於蛋殼上的力就像水珠一樣,滴在凹面上,力就像水珠一樣凝聚在一起,作用力大;滴在凸面上,力就像水珠一樣流到四周,被分散,作用力就變小。

3、知識遷移,瞭解薄殼結構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1)師:你在生活中見到過哪些像“︿”的物體?

(2)運用實物投影儀,向幼兒介紹有關拱橋、圓屋頂、隧道等的圖片,瞭解薄殼結構原理在生活中的運用。

4、幼兒繼續探索,並學習用簡單統計魄方法記錄探索的結果。

(1)給幼兒一個河流模型和三張紙條,啓發幼兒嘗試建造不同弧度的拱橋,用小積木代替拱橋所受的力來進行測量,並記錄觀察的結果。(鼓勵幼兒用自己的方法來記錄。)例:(圖2)

(2)幫助幼兒比較分析幾種橋的受力程度,讓幼兒學習用較連貫的語言介紹自己的觀察結果。

(3)師:你覺得什麼樣的拱橋纔是又好看又好用的呢?幫助幼兒分析實際應用中的利弊,發現新的問題。

5、延伸擴展:激發幼兒不斷探索的慾望。

(1)啓發提問:古人利用蛋殼的這種原理建造了許多的拱橋,有的到今天還在使用,都好幾百年了。你能用蛋殼的這種原理來建造什麼樣的建築呢?

(2)請幼兒用筆畫出自己設計的作品,並相互交流。(此部分可在區域活動中進行。)

活動反思:

大班幼兒已有較強烈的尋求問題答案的意願,但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原有的經驗會受到挑戰。要解決這個問題,老師就要尋找合適的媒介物來成爲連接幼兒原有水平與潛在能力之間的橋樑。在該活動中,教師巧妙地藉助了蛋殼這樣一個幼兒熟悉的物品,利用蛋殼凸面受力和拱橋橋面受力原理相同的特點,讓幼兒把在蛋殼受力實驗中獲得的經驗自然地遷移到拱橋上去,從而弄清拱橋受力大的原因。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 篇19

活動目標

1.激發探索光的興趣。

2.感知光透過各種物品後顏色和形狀的變化。

3.能大膽、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操作過程和結果,並嘗試用符號記錄。

活動準備

手電筒幼兒每人一個,並學會使用;各種顏色的布、皺紋紙以及各種玩具;“我的新發現”記錄圖、彩色筆、標誌符號;一段舞臺燈光視頻、一段節奏強烈的音樂。

活動實錄與分析

一、導入活動:出示電筒,激發幼兒的興趣。

提問:小朋友們,這是什麼手電筒發出了什麼顏色的光

二、第一次自主探索。(手電筒的光透過彩色布、彩色紙後,光顏色的變化。)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師準備了什麼材料(各種顏色的布、紙。)

2.討論:手電筒的光透過這些材料,會發生什麼變化呢

3.小實驗:手電筒的光透過這些材料,會發生什麼變化。(手電筒前面放上紅色的布,光就變成紅色;手電筒蒙上紫色皺紋紙,光就變成了紫色了……)

4.我們得出的結論:手電筒的光透過彩色布、彩色紙,光變出了各種各樣的顏色。

5.幼兒將自己的發現記錄在“我的發現”圖表上。

分析:教師讓幼兒在用手電筒和布、紙玩的過程中,自己去觀察、比較、發現。儘管幼兒觀察到的變化是很微小的一方面,但是透過他們個體經驗的整合,以及相互間的交流、補充、完善,使探索的結果全面而細緻。

三、第二次自主探索。(手電筒的光透過玩具後,光形狀的變化。)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師還帶來了什麼(是各種各樣的玩具)

2.討論:玩具、手電筒一齊玩一玩,光還會有什麼變化呢

3.實驗:用玩具和手電筒玩玩,看看光還會有什麼變化(用有孔的玩具和手電筒一齊玩,光變出了好多小湯圓;光變出了一朵花,手電筒動花也會動……)

4.我們得出的結論:手電筒的光透過玩具,不僅僅顏色會變,形狀也會變。

5.幼兒展示自己的新發現,並在“我的發現”圖表上記錄新發現。

分析:在活動的推進過程中,教師在幼兒猜測一實驗一再猜測一再實驗的矛盾衝突中,引導幼兒探索發現,培養幼兒有步驟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觀看舞臺燈光視頻,製作彩色燈,師幼表演。

幼兒邀請客人老師當燈光師,自己當小演員,一齊表演。

五、活動結束,幼兒快樂地離開大廳。

活動延伸

教師、幼兒、家長一齊尋找資源,探索手電筒的光透過其他的材料後,光還會發生什麼奇妙的變化。

活動反思

剛開始進行“彩光變變變”活動時,我和幼兒都遇到了不少問題。應對這些問題,我們共同實踐、共同研究、共同學習,將活動不斷深入下去。

最初,教師一廂情願地投放了手電筒、顏色鮮豔的皺紋紙,並預設幼兒會喜歡的活動過程,可結果讓人失望,幼兒的興趣只持續了十分鐘,是什麼原因呢我把遇到的問題請教聽課的老師,期望透過羣衆的智慧給我一些啓示。教師們推薦我不妨先觀察幼兒感興趣的東西,再抓住幼兒的興趣點深層次地挖掘。於是我潛下心來觀察思考,發現幼兒對“光”發生變化這一現象是很感興趣的,但是因爲我投放的材料太單一,幼兒很快發現了規律,才造成了活動的停滯。於是,我物色了超多能讓手電筒光改變的材料,如糖紙、各色布、透明紙、水果泡沫網、雪花片等……親自試驗,試驗結果出乎意料的成功。手電筒的光透過這些材料不僅僅顏色變得鮮豔漂亮,形狀也發生了變化。這些新發現使幼兒在新一輪的活動中感到妙趣橫生、其樂無窮。

事實證明,追隨幼兒興趣,根據幼兒的發展需要,選取有價值、有好處的點進行活動,這樣更有利於幼兒透過自己的發現主動構建相關的知識經驗。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 篇20

設計思路:

在運動會跳繩比賽的過程中,孩子們對跳繩計數的結果產生了分歧,原因在於跳繩計數方法不對,計數結果不準確,孩子們覺得不公平。《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5—6歲幼兒已能發現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都可以用數學方法來解決,並從中體驗解決問題的樂趣。爲抓住幼兒生活中出現的“真”問題,並以此作爲支持幼兒學習和發展的契機,我們設計了這次活動。

活動目的:

1.初步感知生活中數學的有用和有趣。

2.嘗試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跳繩計數,學習正確計數。

3.能與同伴分享合作,協商解決遇到的問題。

活動準備:

1.材料準備:來自幼兒真實生活的錄像片段——“跳繩比賽爭執瞬間”,記錄紙和筆。

2.經驗準備:活動前請幼兒和家長一起蒐集有關體育比賽的資料,觀察瞭解各種比賽的過程和名次確定的方法;幼兒已有跳繩和跳繩計數的經驗。

重、難點分析:

1.重點:通過實踐,嘗試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跳繩計數,在不斷增強計數興趣的過程中學習正確計數。準備運用實踐體驗法、討論法與遊戲法突破這一重點。

2.難點:能夠發現生活中有許多問題都可以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準備運用啓發提問法、活動延伸法突破。

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觀看錄像,進行討論。

師:小朋友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一段錄像,請你們看一看,錄像中發生了什麼事情?看完錄像後提問:

(1)錄像中的小朋友因爲什麼事情發生了爭執?

(2)爲什麼會出現跳繩計數不清的問題?

2.第二遍錄像(慢速播放),便於幼兒觀察跳繩速度與計數速度的對應關係,分析現場計數時出現的問題。

提問:

(1)爲什麼會出現跳繩計數不清?問題出在哪兒?

(2)如果是你,會怎樣爲跳繩計數?

3.小組實踐,集體分享:如何使跳繩計數更準確。

(1)幼兒分組活動,每組取一根跳繩。幼兒可以邊實踐,邊商討計數方法,並通過圖畫標記等形式記錄跳繩計數的方法。

(2)集體分享

a.分享探索過程,如:開始計數時你們遇到了哪些困難?你們是怎樣想出解決辦法的?

b.分享計數方法,如:看跳繩小朋友跳動的腳計數;看跳繩小朋友起伏的頭計數;看跳繩小朋友掄繩的雙臂計數。這幾種方法中你最喜歡哪一種?爲什麼?

c.討論計數注意事項,如:跳與數要對應上;踩繩或一腳跳過另一腳沒跳過,不能計數;記清楚小朋友跳過的數,再往下接着數,並說出最後計數結果。

4.分組學習跳繩計數,請小朋友根據自己的意願嘗試跳繩記錄方法,還可以探索和發現新的方法。

5.討論:還有哪些運動項目是通過當場計數來統計結果的?

如:幼兒的拍球、投球、捉尾巴游戲;體育項目中的足球、排球比賽等。

6.活動延伸:鼓勵幼兒繼續運用計數方法解決體育比賽及生活中的問題,如值日生髮碗筷、取午點等,並用繪畫、拍照等方式把自己的做法記錄下來,張貼到主題牆上,和同伴分享、交流。

活動反思:

首先,本次活動將幼兒的學習與他們真實的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突出科學領域學習“情景化、過程化、活動化、經驗化”的特點。通過探索“跳繩計數方法”的活動,密切數學與現實世界的聯繫,使幼兒從研究現實問題的實踐活動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從而體會數學的真正價值及數學學習的無窮樂趣。

其次,活動過程符合《綱要》和《指南》的要求,即幼兒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不斷積累經驗,並運用於新的學習活動中,有利於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品質。

第三,活動過程體現了《綱要》和《指南》倡導的以幼兒自主合作、探究爲主的學習方式,而教師也更多地成爲幼兒學習情境的創設者,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師的作用由“教授”轉變爲“支持”和“引導”。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 篇21

活動目標:

1、 通過觀察、操作、實驗、談話讓幼兒瞭解有關電池的一些小知識,認識電池的特徵、正負極及作用,瞭解正確使用電池、檢驗電池的方法。

2、 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對科學探索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 電動玩具若干,創設情境"電池專賣櫃"。

2、 實驗操作材料人手一份:電池一節(新、舊),燈珠一個,電線一根。

3、 電池模型圖,說明圖(安裝圖)各一張。

活動過程:

一、通過觀察、討論認識電池

1、利用玩具吸引幼兒,並且撥動開關,提出問題:玩具爲什麼不動?

2、證實幼兒的猜測,引出活動的主題--電池。

3、幼兒觀察電池。

4、結合圖片鞏固幼兒的發現,小結電池的基本特徵,並認識正負極。

二、掌握電池的使用方法

1、裝入電池,玩具不動,找原因。(幼兒討論後回答)

2、羅列幼兒的三種可能性,並一一加以驗證。

① 電池裝反了。措施:結合說明圖,讓幼兒學習正確的安裝方法,鞏固正、負極知識,並請幼兒試裝。

② 玩具壞了。措施:用快用完的舊電池證明。

③ 電池沒電了。措施:用新電池。

三、通過實驗,檢驗電池

1、提出問題:怎樣才能知道電池裏有沒有電?

2、幼兒探索性實驗,教師指導。

3、請幼兒介紹自己的方法:利用小電珠發光來檢驗電池有沒有電。

4、幼兒驗證實驗。

5、小結。

四、瞭解電池的作用和種類

1、利用電池專賣櫃介紹普通的電池和幾種特別的電池。

2、瞭解作用,讓幼兒談談何處也要用電池,用到什麼樣的電池,並且從專賣店中找出它。

五、遊戲:配電池

研究玩具需要幾節什麼樣的電池,並從專賣店中配好、裝好後,自由地使用電動玩具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