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教科版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四首》教案(通用11篇)

教科版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四首》教案(通用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6W 次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教科版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四首》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科版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四首》教案(通用11篇)

教科版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四首》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2.藉助朗讀、想象感悟詩中描寫的優美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薰陶。

重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感悟、體會感情,想象詩的意境。

樂學善思

辦法誦讀、探究、想象。給學生充分自學的空間

教學流程

一、導入:

二、學詩感悟:

1.解題:道,路。《三衢道中》是說在三衢山路行走中的所見所聞。

2.自讀全詩,依據註釋理解詩中生字新詞。

3.檢查自學情況,理解詩句中有關詞語。

①“梅子黃時”,指春末夏初梅子成熟的時期,這段時期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帶一般爲陰雨天,空氣潮溼,衣物等容易發黴。也叫黃梅天。

②“泛”,乘船。卻,再。

③“綠陰”,綠樹的濃陰。“不減”並沒有少多少。

④“黃鸝”,黃鶯。這種鳥的叫聲清脆婉轉。

4.指名讀全詩。思考:

①作者在這首詩中抓住了哪些事物特點來說自己行走中的所見所聞?本詩四句話,突出四點:第一,“梅子黃時日日晴”,突出天氣之好——晴。第二,“小溪泛盡卻山行”,泛:乘船;卻,再。突出了行——在小溪中乘船而行,行之盡頭又順山路登山而行。第三,詩中第三、四句是第二句的承接,將水路與山路進行比較,特點是:綠陰相差無幾——可見小溪兩岸翠樹疊峯,綠陰覆蓋溪面。而不同的是,在山路行走多了黃鶯清脆的叫聲。)

②作者抓住這四個事物的特點,體現了作者的什麼心情?(遊興濃厚。)

③爲什麼作者遊興這樣濃呢?(體會作者當時的心境:梅子成熟時應爲陰雨天,這年卻特殊,天天是晴天。在這種天氣裏,在小溪上行船,在山間小路上行走,多麼舒暢!泛舟小溪,聽着潺潺的水聲,已夠美了,再行走山路,綠陰不減,又添鳥鳴,超發高興。)

④作者是在遊興濃厚的愉快心境中寫的這首詩。(啓發學生聯繫自己在野外遊玩時的情形,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小結:《三衢道中》作者以簡潔的語言敘述了自己遊覽中的所見所聞,給讀者展現出一幅有聲有色的畫面。試着講一講全詩的意思,並想象是描繪了怎樣的情景,試着用自己的話描述你想像到的美麗景色。

四、有表情地朗讀並背誦全詩。

五、總結學法:

1、釋題

2、自讀自悟3師生共同交流對詩中詞句的理解4體會詩人的情感5背誦詩文

教科版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四首》教案 篇2

目標:

知識: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認識4個生字。

能力:

背誦四首古詩。

情感:

體會詩中蘊含的思想感情,想象詩中描繪的優美詩境。

重點:

朗讀背誦四首古詩。

難點:

想象詩中描繪的自然美景。

教法:

讀中領悟。 學法:自主探究。

教具:

掛圖、課件、資料。

流程:

一、組織教學:

二、讀熟詩句:

1、讀準字音。

2、把詩句讀通順,讀流利。

3、讓學生體會怎樣纔是讀詩,爲下一步誦詩奠定基礎。

三、讀懂詩意:

1、讓學生自己對照時候的註釋,想一想每句詩的大概意思,在想想哪些詞語的意思還不理解。

2、小組學習,向同學和老師請教。

3、教師對學生的提問予以點撥後,要求學生把各句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四、體會詩境:

1、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習。

2、在讀的基礎上,展開豐富的想象,並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語言描繪出來。

教科版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四首》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通過預習課文學會自學生字新詞,藉助字典或註釋瞭解每首詩的意思。從課文中選擇自己喜歡的詩背誦。展開想象,感受詩意,體會詩人的情感。課外積累蘇軾、杜甫、龔自珍、林升的詩。

教學重點:

瞭解每首詩的意思。

教學難點:

感受詩意,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唐詩宋詞千古流傳,你知道那些唐代大詩人?他寫了哪些詩,背一背。

二、作者簡介:蘇軾、杜甫、龔自珍、林升

三、自學古詩

1、正確流利的朗讀古詩,自學生字。

2、藉助字典或註釋瞭解每首詩的意思。

3、小組交流詩意

《飲湖上初晴後雨》《題臨安邸》《江南逢李龜年》《乙亥雜詩》

四、進一步理解古詩

1、理解詩意,指生講解古詩的意思,教師對於疑難的問題適當進行點撥。

2、指導朗讀古詩。

3、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4、指名朗讀古詩。

5、練習背誦。

五、作業:背誦古詩,積累古詩

課後反思:

學生能借助已有方法自學古詩,有些同學還能通過查找資料理解,有了初步的自學能力。但對《乙亥雜詩》還不能理解作者當時的情感。 在教學《飲湖上初晴後雨》時,教學中,我對詩句不作過多的講解,讓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詩句的意思。另外,藉助多媒體引導學生對詩中所描寫的景象進行想象,體會詩歌的意境。在教學中,我特別重視學生的朗讀。但不是“爲朗讀而朗讀,漫無目的地讀”而是每一次的讀都有明確的要求,讓學生讀有所思、讀有所悟。體現了“以讀帶講、以讀爲本”。的教學理念,幫助學生理解詩句內容和體會詩歌描寫的意境上。我巧妙而恰當地運用多媒體引導學生對詩中所描寫的景象進行想象,體會詩歌的意境,比如在體會雨中西湖的“奇”時,先讓學生找出詩中帶“水”的字,然後引出描寫雨中西湖的句子“山色空濛雨亦奇”並讓孩子們在老師的描述中閉上眼睛想象雨中西湖的“奇妙”,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所以就有了孩子們的“到處都是朦朦朧朧的看不清,很美!”“我彷彿進入到仙境一般。”的感受。再親自感受西湖雨中的“奇”(課件:詩句意境)在無形中,孩子對這一句詩的體會已經非常的深刻了。然後,再通過各種方式的誦讀,孩子們的情感在誦讀中得以深華。在引導學生質疑上也體現了“實”。在學生彙報了讀懂描寫西湖“晴”的詩句後,引出最後兩句,並讓學生在讀的基礎上質疑,課堂上,學生提出的問題很有水平。如“西子是誰?”“爲什麼把西湖比作西子?”。我並沒有急於解決,而是把問題轉向了學生:“西子是誰呢?誰知道?”“是啊,作者爲什麼要把西湖比作西子呢?”很巧妙地把“球”又傳給了學生。

教科版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四首》教案 篇4

學習目標:

1.整體感知詩歌內容,領略詩人深沉的愛國情懷。

2.瞭解詩人的身世、創作背景等,準確把握詩中的真正情感。

3.有感情地朗誦四首古詩並加以背誦。

學習重點:

理解詩歌內涵,準確把握詩中的愛國深情。能真正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教學設想:

這四首詩都表達了每位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感。學習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在自主的合作、探究中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體味詩中的愛國深情。

課前學習:

1.藉助工具書解決字詞疑難,熟讀詩歌。

2.四人一小組,組長分配任務。利用圖書館或上網查閱並收集有關詩人及創作背景的相關資料。

教具準備:

錄音機(配樂朗誦)

教學流程:

一.新課切入

1.出示話題“愛國”,圍繞這一話題,自由發言,說自己想說的話。

2.愛國,是每個中國人的責任,愛國更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秀傳統。(由此導出詩人及詩題)

二.聽詩中的深情

1.播放四首古詩的配樂朗誦,感受詩人深沉的愛國情懷。

聽兩遍:第一次注意正字正音、節奏等,要求學生邊聽邊作好標記;第二次重在感受詩的情感氣勢。

2.談聽後初感,確定每首詩的感情基調:《春望》(憂傷)、《泊秦淮》(憂憤)、《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悲愴豪壯)、《過零丁洋》(慷慨悲壯、正氣凜然)

3.自由朗讀,加以體會。

4.齊讀感受。

三.說詩的故事

教科版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四首》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①瞭解詩詞有關知識。

②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覆誦讀並熟練地背誦。

④啓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體會意境,誦讀並背誦。

課前準備

唐宋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化的藝術瑰寶,多讀多背必有好處。課前讓學生再蒐集一些與之相關的詩詞,以開闊視野,拓展思路,增加積累。

一、導入新課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峯。他已削平了北方羣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消除了後患,統一了北方。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歸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爲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他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會到詩歌裏,藉着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成爲一篇流傳至今的優秀作品。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古代詩歌四首》知識重點

知識重點

觀滄海

[漢]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一、作者簡介

曹操(155一220),字孟德,沛國譙(qiáo)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著有《孫子略解》《兵法接要》,其詩作以慷慨悲壯見稱,有《蒿里行》《觀滄海》《龜雖壽》《短歌行》等。

二、背景與主題

《觀滄海》是曹操率軍徵烏桓時所作。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詩人通過勾畫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意氣昂揚的豪邁感情和開闊胸襟,抒發了統一中原、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

三、詩歌賞析

1.參考譯文

(我)向東進發登上碣石山,得以觀賞那蒼茫的大海。海面浩渺,水波盪漾,海中山島羅列,高聳挺立。(山島上的)樹木鬱鬱蔥蔥地生長着,各種草的長勢也很旺盛。秋風颯颯吹來,樹木簌簌作響,巨大的波濤不斷涌起。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都出於大海的吞吐之中;銀河輝煌燦爛,彷彿從大海的懷抱中涌現出來的。幸運得很,好極了,就用這首歌來表達我的志向。

2.品析“水何澹澹,山島竦峙”這句詩。

此句是寫觀滄海時所見的全景。海水盪漾,是動態;山島聳立,是靜態。這兩句相互映襯,動靜結合,顯示出大海的遼闊和威嚴。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這兩句詩在寫法上有何突出的特色?試分析。

這兩句寫的`是虛景,詩人藉助豐富的想象,把我們帶進了一個更加宏偉的境界。寥寥十六字將天連水,水連天,浩浩蕩蕩、無邊無際的滄海之景描繪得蔚爲壯觀。運用豐富的想象和合理的誇張,展現了一個極其開闊博大的意境,不僅表現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氣概,更顯示了詩人博大的胸懷與遠大的政治抱負。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唐]李白

楊花落儘子規啼,聞到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一、作者簡介

李白(701一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詩人,被後人譽爲“詩仙”,與杜甫並稱爲“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其詩作想象新奇,構思奇特,感情強烈,意境奇偉瑰麗,語言清新明快,氣勢雄渾,風格豪邁瀟灑,達到了我國古代浪漫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峯。其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遊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有《李太白集》傳世。

二、背景與主題

龍標,唐代縣名,在今湖南洪江西,當時很荒涼。據《新唐書·文藝傳》記載,大約在天寶八年,王昌齡因爲“不護細行”(即生活中不拘小節)被貶爲龍標尉。李白當時身在揚州,聽聞好友不幸的遭遇後特地寫下這首詩寄給他,以表達自己友人的關懷和思念之情。

詩作中詩人選取了楊花、子規、明月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編織出一個朦朧的夢境,通過對景物的描寫,表達了詩人聽說友人被貶時的惆悵與同情,並給予友人關切與安慰。

三、詩歌賞析

1.參考譯文

樹上柳絮落盡,杜鵑在不停地啼叫,(我)聽說你被貶到龍標去了,一路上要經過五條溪流。讓我把爲你憂愁的心託付給天上的明月吧,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2.品析“楊花落儘子規啼”一句。

這句是景物描寫,楊花飄落、子規啼鳴,點明時令。景物獨取漂泊不定的楊花和叫着“不如歸去”的子規,既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切合當時情事,又融情於景,表現出詩人對好友的關切和同情。

3.請賞析“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這兩句詩緊承上文,集中抒發了詩人對好友被貶的同情和掛念。詩人發揮想象,把明月想象成寄託“愁心”的載體,將自己的感情賦予客觀事物,明月成爲自己的化身,伴隨着不幸的友人一起到邊遠荒涼的地方去,生動形象地表達出詩人真摯而強烈的感情。

次北固山下

[唐]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一、作者簡介

王灣,生卒年不詳,洛陽(今屬河南)人,唐代詩人。現存詩不多,最著名的是這首《次北固山下》,另有《奉使登終南山》《奉和賀監林月清酌》等。

二、背景與主題

王灣的詩追求壯美的意境,具有北方詩派的風格。但由於他“嘗往來吳楚間”,爲江南清麗山水所傾倒,並受到當時吳中詩人清秀詩風的影響,寫下了一些歌詠江南山水的作品,本詩就是其中的名篇。

本詩寫舟行江中的所見所感。詩人通過描寫長江雄奇壯闊的風景,抒發了旅途之中的思鄉之情。

三、詩歌賞析

1.參考譯文

旅人前行的路途遠在青山之外,(我)乘船在碧綠的江水中逐浪向前。潮水漲滿,兩岸與江水齊平,整個江面十分寬闊,順風行船恰好把船帆高懸。夜色還沒有褪盡,紅日已從海上升起。江上春早,舊年未過新春已來。家書什麼時間才能送到啊,希望北歸的大雁捎一封家書到洛陽。

2.從煉字的角度賞析“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這兩句煉字講究,意境開闊。“平”“闊”“正”“懸”四個字用的極好,“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纔有懸空的態勢。春潮涌漲,江水浩渺,風帆鼓吹,船上人的視野也因此開闊,詩的意境也由此顯得恢弘壯大。

3.請賞析“海上生明月,江春入舊年”。

當殘夜還未消退的時候,一輪紅日已經從海上升起;舊年還未逝去,江面上已經顯露出春意。這兩句中,詩人把“日”與“春”作爲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徵,蘊含着一種時序交替的自然理趣。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真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舊事物終將被新事物取代。這兩句詩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力量

天淨沙·秋思

[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一、作者簡介

馬致遠(約1251一1321以後),號東籬,一說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他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著作有《漢宮秋》《青衫淚》《薦福碑》《岳陽樓》等。

二、背景與主題

馬致遠仕途不順,長期漂泊,總有與自己心上人聚散依依的哀婉,而這種哀婉又與他對朝廷的哀傷結合在一起。這首小令就是他旅途漂泊時的作品之一,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對現實的不滿。這首小令的情調雖然低沉,但卻反映了當時的時代氛圍,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天淨沙·秋思》寓情於景,通過描繪一幅蒼茫蕭瑟的夕照秋景圖,表現了遊子長期漂泊異鄉的悽苦、惆悵之情。

三、詩歌賞析

1.參考譯文

天色黃昏,一羣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淒厲的哀鳴。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的莊戶人家炊煙裊裊。古道上一匹瘦馬,頂着西風艱難地前行。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淒寒的夜色裏,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2.這首小令前三句寫了哪些景物?你認爲這樣寫有何好處?

前三句共寫了藤、樹、鴉、小橋、流水、人家、道、風、馬這九種景物,景物名稱之前冠以表現各自特徵的修飾語,使它們帶上了鮮明的個性。一系列名詞組合又使本來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一體。這些景物,極力渲染了悲涼的氣氛,烘托出一個長期漂泊異鄉之人的惆悵之情和內心的悲慼之感。

3.《天淨沙·秋思》中作者是如何抒發自己的情感的?

在寫景時運用白描的手法,不尚華麗,務求樸實,將九個意象構成一幅蒼涼寂寥的秋景圖,表現出濃烈的思鄉之情,儘管全作者不着一個“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這樣蕭瑟蒼涼的暮景中顯露無疑。

《古代詩歌四首》教學反思

這幾年,一直想在語文教學上有所突破。鑑於現在部編版教材對學生閱讀量的增加,閱讀能力的重視,於是,很想在閱讀教學上有所突破。後來,看了王君老師的《更美的語文課》,對羣文教學充滿了一種期待。雖然嘗試着上了杜甫羣詩教學,但那都是小打小鬧,我想讓羣文閱讀成爲一種常態化,因此決定以語文課本爲載體,以單元教學爲藍本,打通課內與課外,接通單篇和整本,開啓語文教學新探索。

羣文教學的關鍵是聚焦。很顯然,在這個方面我纔剛剛起步。第一單元的單元學習要求“注意揣摩和品味語言,體會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聚焦這一學習目標,我把這幾篇現代文學習定位在了“體會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上,確定主題爲“這樣的表達很精彩”。上課時,我重點引導學生分析了朱自清先生《春》的語言表達之美,然後結合知識短文,讓學生理解比喻擬人的表達效果,接下來引導着他們在《濟南的冬天》和《雨的四季》中進一步進行學習和體會,最後設計微寫作訓練,讓學生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進行景物描寫。這樣的定位不知道是不是太低了,聚焦的點是不是太淺了,我很疑惑,在羣文教學的路上,我還需要太多的學習與實踐。

《古代詩歌四首》所選的四首古詩,都是借景抒情的詩歌,預習提示中要求“朗讀本課詩歌,想象詩中情景,體會詩人的情感。”所以,我把聚焦放在了“一切景語皆情語”這一點上,教學中重點以課堂活動“我爲景物代言”展開教學。在設計這一教學活動時,我給了學生三個段落,固定格式,重點在於讓學生用文字描繪詩中景物,並且用上比喻擬人的修辭。描繪的過程就是理解的過程,就是想象的過程,就是運用知識寫作的過程,就是全體同學都要參與的過程,也是學生體會詩人感情的過程。這一活動的設計很好地把握住了預習提示中的學習要求。但是在第二課時的展示環節中,七年級的孩子傾聽的能力還是不夠,分享的同學很用心,但聽課的孩子卻心不在焉,這是感覺比較失敗的地方。如何在分享的過程中也能讓全體學生動起來,想起來,說起來,是以後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一單元的教學,也許是剛開學事太多,對課文的研讀根本不夠深入,對學生基礎的訓練也還欠紮實,希望以後能不斷改進,不斷完善。

不管如何,在單元整體教學,羣文閱讀的路上,我終於邁開了腳步。只要走出了第一步,兩萬五千裏的長征路也終會走到頭的。

如何讓聚焦更貼近語文的核心素養和語文的核心學科知識,讓學生真正在這樣的課堂上擴大閱讀量,提升思維品質,真正得到思維的發展,是我進一步努力的方向。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既然選擇了遠方,我就要風雨兼程,只爲看到語文教學更多更美的好風景。

教科版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四首》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春日》《遊園不值》中的4個生字。

2.藉助註解說說《春日》《遊園不值》的意思,並熟讀背誦兩首詩。

3.感受這兩首詩所描繪的自然美。

(二)教學過程

1.揭題:21詩四首(板書、讀題)上學期我們學習了《古詩二首》(《山行》《江雪》,都是宋代詩人的作品。唐朝是詩歌鼎的朝代。宋代也是詩歌創作繁榮、優秀詩人輩出的朝代。這一課時,我們學習《春日》《遊園不值》。

2.出示詩題《春日》(板書、讀題)我們先學習宋代詩人朱熹的《春日》。

(1)誰能說說詩人朱熹的情況?(學生可以看註解①說說,也可以離開註解,根據自己知道的說。)

(2)輕聲讀讀《春日》,要求自己學會生字,讀通古詩。讀後作自學檢查:

①泗通過查字知道:泗水,是山東的一條河流,。

②指名一,二位同學讀詩,看看是否會讀了,即讀準音、不尜字、讀得較暢。

(3)理解詩意,再讀註解②—⑥。

②指名一條說說註解思後,讓學生接着說說不得1、2句的詩意。

③集體評議、補充、糾錯後,教師進行指點。(可出示小黑板或投影)這兩句寫了詩人春遊時看到的景色:風和日麗的一天,我去泗水,尋長優美的景色,河邊無邊無涯的風光景物,一時間變得煥然一新。(要注意求同存民思維。如第1句註解,可把"尋芳"放在前面,可放在後面,可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說說。)

④按同樣的方法,讀讀、說說第3、4句。評議糾正後,教師以小黑板或投影出示正確答案,這兩句詩抒發了詩人的感受:春遊中,我很容易地認識了春天的面貌,百花吐豔,成紫千紅。告訴學生最生一句是傳頌的佳句。(理解後再讀讀3、4)句。

⑤熟讀全詩,爲以後背誦作準備。

3.學習《遊園不值》。

(1)讀註解①瞭解作者葉紹翁。同時審題。不值:沒有要訪問的人。全題意思:去遊園,主人不在,沒能到園內去。

(2)初讀,《遊園不值》,讀通詩句,自學習題個生字。

讀後進行檢查。

(3)理解詩意。

①讀詩,並揣摩註解③④,如果其他詞語不懂也可提出討論。(憐:憐惜屐:鞋)

②學習1、2句,自學後指名說意思,進行評議,補充、糾正。

③本詩詩意較難理解,教師指點後通過投影出示1、2句出意:

大概是園主人愛惜園內小徑上的蒼苔,怕別人的木鞋把它踩壞,所以把柴門關上了。(注意"應"理解爲"大概",1、2句之間還就補上"園門關上了"。)儘管詩人輕輕敲門好久,也沒人來開門。

④按同樣的方法,讀讀、說說第3、4句。評議糾正的基礎上教師出示3、4句意,並指點(可用投影):滿園的春色是關不住的,一枝粉紅杏,聯想到滿園春色,形象地反映春天的勃勃生機,蘊含深刻哲理,一切富於生機的東西是關閉、壓不住的。)這個句子與"忝紫千紅總是春:一樣,成爲傳頌的詩句。

(4)熟讀全詩。

4.作業:

(1)熟讀這兩首詩。

(2)做作業本第3、4(1)題。

教科版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四首》教案 篇7

(一)教學目標

(1)學習《望湖樓醉書》《出淨慈寺》,藉助註解詩意。

(2)熟讀兩首詩,感受詩所描繪的自然美。

(二)教學過程

1、揭題。(板書《望湖樓醉書》)讀題:這節課我們先學這首詩,用上節課同樣的方法學習。

(1)看註解①瞭解作者和詩題。蘇軾(1037—1101),宋代最負名的詩人之一。曾在杭州任過太守。蘇堤之名是爲了紀念這位傑出詩人的。望湖樓在西湖之邊。

(2)自學詩句,理解詩意。

①讀註解②③理解翻墨跳珠.

②有不懂的地方,提出來師生討論解決.

③指名讀詩句1、2句,理解詞句,師生共同評議,補充、糾正。

④出示兩個句子的正確句意(用投影);烏雲像打翻的墨汁一樣還沒來得及把山遮住,一場暴雨後的天空一樣開闊、平靜,西湖又恢復了它平時的姿態。

⑤按同方法,指名學生說說3、4句的意思,評議糾正。

⑥出示正確句意,教師進行3、4句意指點(投影顯示):地面上喬起的大風忽然把雲全部吹散了,從望湖樓上往下看,湖水像雨後的天空一樣開闊、平靜,西湖又恢復了它平時的姿態。

(3)指名學生讀全詩(評議),齊讀全詩。

2.學習《出淨慈寺》,揭題、板書、讀題、審題。作者楊戌裏,南宋傑出詩人。原題是"出淨慈寺送林子方"。題意是晨走出淨慈寺送林子方。這首詩與前一首一樣是寫夏日西子湖美景的

(1)讀全詩,讀通句子。

(2)理解詩意

①讀註解②,再提出詩句中不懂的地方,師生討論解決。

②指名讀詩句,理解1、2句句意,評議,糾正。

③教師根據學生情況指導,投影出示兩句句意:到底是六月中的西湖,風光與四時不相同。(這裏的"六月"指農曆六月。)指點後再讀,並齊讀1、2句。

④指名讀3、4句,再連起來說說3、4句句意。(評議、糾正)

⑤教師用投影出示3、4句句意,進行指點:碧綠的荷花,紅得特加鮮豔。指點後,再讀讀3、4句。

⑥指名熟讀全詩,齊讀全詩。

4.作業:作業本1、2題、第4題(2)(3)題。

教科版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四首》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1.加深對四首詩的理解。

2.根據《遊園不值》所描繪的情景,結合自己想象,說一段話。

3.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四首詩,並默寫。

(二)教學過程

1.自由輕聲讀詩《遊園不值》。讀詩,解詩意,看見圖,說一段話。(先自己說說,再同桌相互說說,評議。然後寫一段話。)

2.輕聲自由讀其三首詩,再按要求說說課後第1題點詞和三個詩句的意思。說後評議。)

3.學生各自讀詩四首詩,想想看該如何背,然後自己閉站眼睛試背。

4.同桌間相互背誦,互相幫助,指正。

5.齊讀詩四首。

6.聽錄音背誦,指名背誦、評議。

7.齊背詩四首。

8.默寫詩四首。(請兩人把詩默寫在投影片上)默畢出示兩位學生默寫的投影片上的四首詩,供評議糾正。

9.作業:作業本第6題。

教科版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四首》教案 篇9

(一)教學目標

1、認真看註解,正確理解每首詩的意思。

2、觀察插圖,想象詩中的意境。

3、體會詩人在古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能在誦讀中較準確地把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

5 練習背誦課文。

(二)教學重點:

1、啓發學生認真看註解,正確理解詩句的意思。

2、根據詩句意思。結合觀察插圖,想象詩中的意境。

3、誦讀時能較準確地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在古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過程:

一檢查朗讀古詩:

1、請四句同學分別讀古詩,大家評議。

2、齊讀四首古詩。

二看註解,正確理解詩句的意思。

1、學生邊看註解,邊理解詩句的意思。

2、投影出示,理解重點字詞的意思。

(1)讀句子,寫出帶點字的意思。

1、孤帆遠影碧空盡, 惟見長江天際流。

2、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3、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4、遺民淚盡胡尖裏, 南望王師又一年。

(2) 指名讀字義,全班齊計字義

3、分組討論,理解詩句的意思。

每人講一講古詩的意思,互相補充。

4、質疑

對着註解,後,仍不理解的字,詞。句提出

5、指名講解每首古詩的意思。

三看插圖,想象詩中的意境。

1、提問:

(1) 每幅插圖中年描繪的情景,體現了哪些詩句的內容。

(2) 觀察每幅插圖後,你有什麼感受?

明確:

(1) 第一幅: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第二幅: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第三幅:秦時明月漢時關。

第四幅: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

(2) 要點:

一、感情深厚。難捨難分

二、熱愛故鄉,思念故鄉。

三、希望過和平的生活,反對戰爭。

四、希望收集失地,熱愛祖國。

教科版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四首》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並默寫這四首詩。

2、理解詩歌的字面意思,體會字裏行間蘊涵的情味。

3、細心品味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點難點]

1、重點:背誦默寫詩歌。

2、難點:體會詩歌的意境。

[教學時數]

1教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自《詩經》起,經兩漢、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現在,將這些詩堆疊排列起來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長城,讀這些詩就像長城那樣綿延不絕。詩歌是情感的產物,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時間……都會產生不同的心情,創造出不同的詩篇。今天就讓我們來踏尋古人的足跡,推測名人心情,欣賞名作之境界。

二、學習第一首詩《春望》

1、聽配樂朗誦。

2、全體學生配樂齊讀。

3、學生結合註釋試着理解全詩。

4、由學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師生共同解答並翻譯全詩。

譯詩參考:

國都殘破,山河依舊,長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傷國事,見花而濺淚;悵恨離別,聞鳥而驚心。戰亂烽火已持續三個月,一封家書可抵萬兩黃金。憂而搔頭,白髮一天天短少,簡直掛不住束長的簪針。

5、學生齊讀全詩。

6、品味全詩。

⑴本詩是在什麼背景下寫的?抒發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春望》寫於安史之亂之後。當時,唐朝首都長安已被叛軍安祿山佔領,唐玄宗帶着楊貴妃逃往四川。詩人目睹破碎衰敗的祖國,黯然神傷,抒發了國破家亡、憂國思親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詩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明確:詩的首聯寫望中所見。長安城被叛軍攻破後,遭到了驚人的破壞。叛軍焚燒軍宮室,殺戮無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國破山河在”,山河依舊,世事全非,失陷後的長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戰亂中的長安城卻是草木叢生,一片悽風苦雨。詩意形象生動,情感極其沉痛。

詩的頷聯是分寫,通過花和鳥兩種事物寫春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詩人睹物傷情,見到開放的鮮花,也禁不住悲愴濺淚;聽到鳥兒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驚。

“烽火連三月”,烽火連天,殺伐不斷,詩人遠離家眷,由於戰事緊張,音信隔絕,更覺“家書抵萬金”,在那種兵荒馬亂的歲月,一封普通的家書是多麼難得、多麼珍貴啊!

詩的尾聯總寫憂國思家的感情,刻畫了一個典型的藝術形象。詩人滿頭白髮如雪,因焦慮憂愁而頻頻搔首。這一細節描寫,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現了詩人的內心世界。

⑶本詩的情感是通過什麼來抒發的?

明確:全詩觸景傷懷,將憂國思親的情懷蘊含在形象的描寫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三、學習第二首詩《泊秦淮》

1、簡介作者和寫作背景

杜牧,字牧之,唐代詩人,著有《樊川詩集》。此詩是作者有感於秦淮河地區浮糜豪奢的世象而作。

2、學生自由朗讀詩歌並背誦下來。

3、思考:

⑴最後二句作者是斥責歌女嗎?爲什麼?

⑵“猶唱”一詞有何含義?

⑶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國恨”,表面是說賣唱的女子不懂亡國之恨,實際上,歌女獻唱,是需要有人聽賞的,那些不顧國家安危,明知是亡國之音卻偏要聽演唱的人,纔是真正的罪人。

《泊秦淮》中多年積蓄心頭的興亡感慨噴涌而出,而藝術表現上卻委婉含蓄,借景以抒情,讓人悟到言外之意和象外之旨,被譽之爲絕唱。

4、當堂背誦詩歌。

四、佈置作業

課後練習一、二

教科版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四首》教案 篇11

教學設想:

詩歌教學重在引導學生體味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和韻律美。在緩歌慢唱、密詠恬吟中感悟作者通過外在的客觀物象所表達出來的內在的思想情感,欣賞他們爲創設美好意境、抒發內心哀樂所運用的高度凝鍊的語言,把握詩的用韻、節拍、停頓,聲調的輕重緩急,字音的響沉強弱,語流的疾徐曲折,從而濡染心靈,陶冶性情,培養文學趣味。誦讀是教學詩歌的一種很好的方法。那種善於傾注強烈感情的誦讀既能讓我們體會“無地-沙鷗”的淒涼落魄;又能使我們回味蘇軾李白的豪放不羈……初二學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維的能力,他們的知識儲備,生活閱歷都較以前大大改變。因此,在教學這四首詩時,本着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發揮他們的主體能動作用和創新精神的原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過各種形式的誦讀,體會詩中的愛國深情,培養他們品味語言鑑賞詩歌的能力,以期達到提高語文素養的目的。課前佈置學生蒐集愛國名人名言或事蹟。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深入理解名句,培養學生品味語言鑑賞詩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加強合作學習,養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習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反覆朗誦詩歌,領略詩人深沉的愛國情懷。

教學重點:

1.理解詩歌內涵,準確把握詩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養學生品味語言鑑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難點:

1. 真正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2. 對名句的深入理解。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導入新課:

歷史上有許多的文人墨客,不僅有滿腹的經綸,更有爲國家民族拋頭顱灑熱血的豪情。你知道他們留下的愛國名言名句嗎?聽說過有關他們的感人事蹟嗎?請大家說一說。

學生舉手發言。

PPT明確本課學習目標:學會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深入理解詩歌的思想主題。

二、感知品讀:

1.師範讀 ,要求學生思考:四首詩分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你是怎麼知道的?

(1)多媒體畫面、詩文、配樂朗誦。

(2)學生活動:靜靜地欣賞,並正音正字,正確把握詩句的朗讀節奏,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2.小組討論交流:

(1)PPT展示問題:四首詩分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你是怎麼知道的?

(2)學生活動:4人一組,各抒己見,並努力使對方接受。如對方不接受,則應竭力反駁。

注意:陳述理由或反駁意見要有依據。

提示:可查閱資料瞭解寫作背景、詩人身世,探究詩中意境,體味真情實感。

參考:《春望》抒發詩人觸景傷懷、憂國思家的痛苦心情;《泊秦淮》抒發詩人心中對世風和時局的憂憤;《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表達自己爲收復失地、統一祖國而獻身的強烈願望;《過零丁洋》慨嘆抗元事業的失敗,表達了寧死不屈的堅強決心。

3.組織班級交流

(1) 學生活動:每小組推薦一名代表在班級發言。

(2) 教師適時點評,加以引導。在交流中穿插幻燈投影,介紹背景材料,幫助學生了解寫作背景、詩人身世,正確理解詩歌內涵。

資料:《春望》寫於安史之亂之後。當時,唐朝首都長安已被叛軍安祿山佔領,唐玄宗帶着楊貴妃逃往四川。詩人目睹破碎衰敗的祖國,黯然神傷,抒發了國破家亡、憂國思親的沉痛悲苦之情。

杜牧,字牧之,唐代詩人,著有《樊川詩集》。此詩是作者有感於秦淮河地區浮糜豪奢的世象而作。

陸游罷官居住家鄉山陰(紹興),抗金收復失地是他不能忘懷的事。他因風雨大作而思緒萬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風雨中飄搖,岌岌可危的現實,又浮起到前線作戰挽救國家危亡的企望。於是,在風雨聲中入夢,夢境是在前線作戰。風雨聲就把他所處的現實同所存的希望聯繫起來了

文天祥,字宋瑞,廬陵人。宋理宗時中狀元,官至丞相,封信國公。臨安危急時,他奉命至元營議和,因據理抗爭而被拘,後脫險逃出,並率兵抗元,兵敗而被俘。在拘囚中,經敵人多方折磨,百般誘降,但臨死不屈,終被元軍殺害。他是偉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愛國詩人。

4.變換角色,模仿詩人,學會有感情地朗讀。

(1) 如果你是詩人,此情此景,此時此刻,你分別會怎樣吟誦這四首詩呢?

(2) 學生活動:

①走進那個時代,把自己當作詩人,用詩的語言抒發心聲。

②小組爲單位進行練習。

③小組之間開展朗誦比賽,比哪一組朗讀得最有感情,最爲流暢。(可播放背景音樂)

(3) 同學互評,教師點撥,適當進行比較鑑賞。

明確:《春望》(憂傷)、《泊秦淮》(憂憤)、《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悲愴豪壯)、《過零丁洋》(慷慨悲壯、正氣凜然)

5.重放配樂朗誦,學生跟讀。

教師小結:詩歌是激情的產物,不是帶着強烈感情的人是朗讀不好詩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讀好詩歌,我們必須做到以下兩點:正確理解詩歌主題,深入體會詩人情感;採取多種朗讀手段,充分調動自身激情。

三、拓展提高:

你最喜歡哪一首詩?爲什麼?

學生活動:

1.思考。

2.交流、點評。(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有創新者,只要合理,都給予肯定。)

四、自主小結:

本節課通過討論交流我們理解了四首詩的思想內容,學習了有感情地朗讀這四首詩。希望同學們今後多加練習,養成良好的朗讀詩歌的習慣。

五、佈置作業:

1.反覆誦讀體會詩歌情感,背誦四首古詩。

2.準備一首課外的愛國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