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蘇教版四年級下冊《雲雀的心願》反思

蘇教版四年級下冊《雲雀的心願》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6W 次

  《雲雀的心願》課後反思

《雲雀的心願》是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20課,這是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小云雀跟着媽媽飛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後,有的地方變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氾濫成災,心裏很難過。聽了媽媽的話,小云雀懂得了保護“森林水庫”的重要。課文以擬人化的手法,以描寫人物對話爲主要形式,寓環境保護的科學道理於有趣的故事中,便於學生閱讀感知。故事情節生動,語言通俗流暢,好讀易懂。

蘇教版四年級下冊《雲雀的心願》反思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2、聯繫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3、理解課文內容。4、感受森林對環境保護的重要作用,充分認識破壞森林給人類自身所帶來的危害,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針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在教學設計上,我打破了傳統的老師一問、學生一答這種理解課文、分析課文牽着學生走的教學方式,不是教師泛泛的講解課文,而是讓學生從生活大環境入手,調動已有的生活經驗自主學習、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慾望,以學定教,教師只起引導點撥作用,讓學生的語文學習充滿人文性,讓課文成爲例子,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激發學生在生活中不斷探究的興趣,體現“生活處處學語文”的思想。同時,藉助多媒體課件,給學生模擬展示課文中一些相關的內容,幫助學生了解一些自然現象,瞭解課文,從而起到深化情感的作用。下面我就針對本節課的實際教學情況談一下我對各個環節的教學設計及反思。

一、 談話導入

課前利用談話的形式導入課文,先出示以小鳥的啼叫爲背景音樂的森林背景,接着讓曾經去過森林的學生說說自己在森林當中的感受,努力爲學生創造一種符合課文內容的情境,老師以人們的心願引出小鳥的心願,從而揭示課題。把課文學習的背景擴大,充分調動起學習的已有經驗參與學文,讓學生在生活的大背景下學習課文。從課堂來看,學生們學習的熱情比較高,頭腦中已有的經驗調動了起來。

二、 初讀感知,整體把握

這一環節指導學生有目的的讀,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如“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說一說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根據自己的理解給課文分段。”這時,學生通過讀文,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內容,知道了課文中的主要線索是小云雀跟着媽媽從居住的森林飛到了沙漠、大河上空的所見所感。同時,在讀的過程中,也滲透了對學生讀書方法的指導。本環節,達到了設計意圖,也完成了教學目標的第1、2個要求,排除了學文的障礙,並理請了理解課文的思路,爲下一環節做了良好的鋪墊。這時,根據課題提出小云雀的心願是什麼,直接切入到課文的中心問題。

三、 自主交流,理解感悟

這一環節的設計,不是我用問題牽着學生理解課文,而是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的主動性,用一個探究性的大問題“請結合課文內容談一談,小云雀爲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心願?”讓學生自己讀課文,小組交流、討論,達到理解課文、感悟語言的目的。在實際教學中注意指導學生一邊讀書一邊劃出相關句子,並把自己的體會用簡短的話寫在相關的句段旁邊。從課堂效果看,學生參與學習與討論的熱情比較高,對課文的分析理解比較到位。有的回答了亂砍濫伐造成的危害,有的回答了森林的作用。在這一環節,以學生學的情況再確定教師的教,教師引導學生把自己的體會、瞭解的內容談具體,並引導他們把自己體會到的進行有感情的朗讀。同時,利用多媒體課件根據學生的思路相機出示了關於土地沙漠化與洪水的錄象資料,讓文本內容與學生貼的更近,加深學生學習課文的感受。交流彙報的最後,再次出示小云雀的願望,這樣給學生一個整體的迴歸。不但讓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還認識到了森林的重要性,突破了教學重點,完成了教學目標中的第3、4個要求。但是這一環節,我由於緊張,並且對課堂的調控能力不夠,致使學生的交流只是停留在表面,沒有再進一步抓住重點詞句進行深入探討,所以這一環節展示的比較浮。

四、 回讀課文,加深認識。

爲了讓學生對課文有個整體的深化認識,進一步感受課文蘊涵的道理,讓學生帶着剛纔學習課文的感受把課文再完整的回讀一遍,進一步感受森林的重要性。然後聯繫本單元所學的三篇課文,請學生談一談各自的心願,用這個問題,激發學生在生活中指導自己的實踐,是語文學習更注重生活化,更注重教材對學習的範例作用,目的是想借這篇文章的學習引起學生更多的思考和探究。

總之,本節課的學習,落實了課標中所倡導的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思想,注重了學生學習背景的生活化,實實在在的完成了教學目標,培養了學生的能力,突出了以下幾點:

一、 生活大環境下學習語文。

二、 自主學習、合作交流。

三、 重拓展性學習、探究,使課文的學習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激發了學生在生活中探究的興趣。

四、 利用多媒體課件的輔助作用進行教學。關於這一點有一個小小的插曲,我搜集關於本課的各種各樣的資料時原本是想把沙漠、洪水還有森林的錄象都添加到課件當中去的,錄象資料都找到了,但是到最後,我還是決定把介紹森林景色的錄象去掉了,因爲我這個課件除錄象以外的所有內容都是以漂亮的森林爲背景,從上課一開始,就刻意的'營造了身處美麗森林的大環境,如果再插上一段關於森林的錄象就有點重複了,我認爲使用課件的原則是要讓課件爲我所用,而不能爲課件所累。

當然,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我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我一直在追求實實在在課堂,可是在這堂課上,我因爲太重視別人對我的評價,太重視課堂設計的展示,太重視課件的添色作用,以至於忽略了把教學引向深入,紮紮實實的走好每一步的初衷,在教材的深度、廣度的處理上把握的不夠到位,這是我這節課的失誤所在,也是我今後需要改進的地方。

  《雲雀的心願》教後反思

記得有人曾經說過,閱讀教學如登山,第一課時是山腳,第二課時是山腰,第三課時是山頂。由此可見,第一課時確確實實是基礎的基礎,關鍵的關鍵,只有在第一課時綻放出精彩,學生纔會有仰視山腰的慾望,攀上山頂的決心。現就《雲雀的心願》第一課時的設計,談談自己教後的感想。

一、疏密合理的課時劃分,突出課時意識

《雲雀的心願》是蘇教版(國標本)四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篇幅長,生字多,學生不易讀通讀順,結合中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把這一課時分爲五個板塊:①導入,激發學習熱情 ②初讀,反饋自學情況 ③再讀,理清課文脈絡 ④默讀,把握課文大意 ⑤描紅,突出例字指導。最後帶着“其實雲雀的心願是我的心願,你的心願,是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的心願。這是爲什麼呢?”這個問題,走進第二課時的學習,學生的理解感悟,自然是水到渠成,循序漸進,從而使第一課時、第二課時的教學一脈相承。

二、體現年段的教學特點,強化詞語教學

怎樣在第一課時處理字詞教學,這既是第一課時的必要內容,也是第一課時綻放精彩的關鍵,從特級教師薛法根使用詞串教學,於永正隨文識字詞,再結合自己對詞語教學的摸索,深切感受到只有帶領學生沉入詞語的感性世界,詞語纔會在學生的心中變得豐厚,變得靈動起來。

教學中,我是分三大板塊來進行字詞教學,從字音的朗讀到字形的記憶再到字的規範書寫,從詞義的理解到感悟朗讀再到詞的再現表達,都做了精心的預設,字詞的教學沒有停留在音、形、義的教學上,而是注重了對學生識字的情感、態度、習慣的培養,一舉多得,追求的是有效教學。

比如對“氾濫成災”這一詞的理解,怎樣使學生的認知從無到有,從認知的有到表達的欲,這是一難點,我在學生初步理解詞語的意思後再通過洪水氾濫成災的課件演示,加上老師若有若無的解說,融情於詞語,讓學生透過詞語觸摸到詞語所蘊含的意境,使原本冰冷的詞語變得有溫度。因此當學生再讀“氾濫成災”這一詞時,很明顯就讀出了自己的理解,讀出了自己的情感。

再比如對“樹冠”這一詞的理解。通過課件的演示引出“樹幹”、“土壤”直觀形象,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多元理解對詞語所要表達的情感也有了感知:大樹頂部所有枝葉部分是樹冠,樹冠下面挺直的部分是樹幹,樹幹下那堅韌有力的根深深地紮在土壤裏。學生從詞語的表面走進了詞語的內涵,再讀時,學生的感覺就不同了,讀出了“樹冠的繁茂”“樹幹的挺拔”。這也爲第二課時研讀“從上到下的順序介紹森林的蓄水本領”作了一個鋪墊。

課堂上學生驚異的表情,燦爛的微笑,自信的動作,清脆的朗讀,無不向我們彰顯着孩子們在字詞學習中久違的歡樂!

三、開展有效的讀書活動,整體把握課文

書不讀熟不開講,即是說只有在第一課時把課文讀熟了,第二課時纔能有效地展開課文的研讀。如何有效地在第一課時引導學生把課文讀通、讀順、讀好,仍然是看課的一個重點。

課始是通過質疑引起閱讀期待,學生迫不及待地進入文本,讀得入情入境;再者是理解了“亂砍濫伐”、“氾濫成災”、“樹冠”、“土壤”等詞語,植根於文本,讀含有這些詞的重點句,學生讀得入情入味,越讀越好;最後的師生合作讀,默讀也都是入情入味。一遍又一遍地讀詞語、讀句子、讀段落、讀課文,這不是簡單的平移推進,而是紮紮實實地以有效的朗讀貫穿始終,在層層引領中遞進,在反覆朗讀中提升。爲第二課時研讀文本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對於這一堂課,教學目標的達成,彰顯主體的教學訓練以及教學生成的處理,都能使自己滿意。但總感覺這一節課如果給學生更多的自主的學習空間,那麼這節課將會更加自然圓滿。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要在常態與現代的結合點上多研究多探索,力爭使課堂更加常態,教學更加有效,收穫更加豐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