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七年級語文教案(精選21篇)

七年級語文教案(精選2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6W 次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七年級語文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語文教案(精選21篇)

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學習抓住事物的特徵進行觀察;

2.體會用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

教學重點及難點:

1、理解說明的順序。

2、體會用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

3、學會寫簡單的說明文。

德育目標

1、培養學生善於觀察的良好心理品質。

2、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學,善於發現生活中的美。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大自然是豐富多彩的。它既有五彩繽紛的自然景觀,又有千姿百態的花鳥蟲魚,還有形形色色的飛禽走獸。同學們可能看過中央8臺播放的《動物世界》,平時對小雞、小鴨、小狗、小貓等小動物有着濃厚的興趣。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說明文就介紹了一種非常有趣的小動物——松鼠。

二、文體介紹

本文是科學小品文。科學小品文是說明文的一種,採用某些文學的表現手法。它短小精練,資料可靠,數據確鑿,力求知識的科學性;它玲瓏活潑,有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可敘述,可描寫;它力求生動,多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把科學融於藝術之中,富於情趣,引人入勝。

三、檢查預習

1、作者

布豐(1707~1788年)法國博物學家,作家,進化思想的先軀者。從小受教會教育,愛好自然科學。他用40年時間寫成了36卷《自然史》。這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生物史》《人類史》《鳥類史》《爬蟲類史》《自然的分期》等部分,對自然界作了唯物主義的解釋。

2檢查預習,指名學生讀準下列生字詞

馴(xùn)良 矯(jiǎo)健 蟄(zhé)伏 苔蘚(táixiǎn) 纓(yīng) 圓錐(zhuī) 榛(zhēn)子 櫸(jǔ)實

四、初步閱讀,整體感知

2、初步閱讀課文,思考

這篇文章的說明對象是什麼?特點是什麼?如何分段?

對象:松鼠

特點:漂亮、馴良、乖巧(在本文中有討人喜歡、聰明、心靈手巧的意思)

3、依據說明文的結構特點,根據以下提示,理清文章的層次,並標明各段的起止點:

第一部分( 1 ):總寫松鼠的特點 總

第二部分( 25):分別介紹松鼠的特點。

第三部分( 6 ):補充介紹松鼠的用途。

4圍繞這三個特點,文章中間是怎樣具體、分別體現的?

分析文章:

(1)找出關於松鼠的幾個詞語,哪些是直接寫的,哪些不是?

這三個詞語能否調換順序?爲什麼?

提示:不能,觀察順序由外到內,爲什麼採用這種順序,與下文第2—5自然段內容相照應。

(2)這些詞語分別與下文哪些段落相對應?(分層)

(3)教師示範分析第二小節

寫松鼠漂亮的外形。 (從兩方面來寫“漂亮”和“最不像四足獸”)

(4)學生按照教師的方法分析松鼠馴良、乖巧的特點

學生思考、交流

教師明確

① 寫松鼠馴良的習性。

(1)活動的範圍

(2)活動的時間

(3)主食及尋食習慣)

② 寫松鼠乖巧的個性 。 (從聰明警覺,輕快敏捷兩方面寫的。

③ 寫松鼠築窩。 (從環境選擇,搭窩方法,窩口特點三方面寫的。)

④ 寫松鼠是有用的動物。(從松鼠多產,皮毛的色澤、肉、尾毛和皮的用途三個方面來說明的。)

小結:這篇科學小品文采用總分的結構模式,先總說了松鼠“漂亮、馴良、乖巧”的特點,然後具體介紹了松鼠的特徵,補充說明了松鼠的用途。讓人一目瞭然。

五、品味語言

科學小品文的語言生動形象,請同學認真品讀文章,從文章中找出寫的生動形象的句子。(學生輕聲朗讀並劃出相應句子)

人格化的描寫,賦予松鼠人的習性

擬人化的手法:

肖像:清秀的面容

動作:練跑、搬、放、編扎、擠、踏

感情:會恨會惱

習性:馴良、乖巧

六,比較閱讀

我們再來看一篇介紹松鼠的文字,想一想兩篇在語言上有什麼區別,你更喜歡哪一篇,爲什麼?

又稱灰鼠、普通松鼠。哺乳綱,齧齒目,松鼠科。體中型,長20-30釐米,尾20多釐米,尾毛蓬鬆。體毛多灰色,有的赤褐,腹面灰白色,冬季耳尖生出毛簇,耳殼灰黑色。前後肢均發達,前肢4指,後肢5趾,指(趾)端鉤爪鋒利,便於攀登。行動敏捷,善於在樹枝間穿行、跳躍,嗜食松子、胡桃等果實,有時也食昆蟲和鳥卵,冬季有貯集食物的習性,爲森林害獸。可用樹葉等築巢,有時也用鴉、鵲廢巢安身。每年產仔1~4窩,每窩5~10仔。尾毛可做筆,毛皮可製衣。我國東北分佈最多,西北等地也有出產。

明確:這段文字採用平實說明,而課文采用了擬人化得手法,賦予松鼠人的性格、動作,使文章生動形象。

七、本課小結

本文用細膩的描述,文藝的筆調,準確生動地說明了松鼠漂亮、馴良、乖巧的特點,表現松鼠是一個“很討人喜歡”的動物。

八、課後作業(學以致用)

學習本文後,請你仿照本文抓住動物的特點,按照一定順序,生動形象的描述一種你喜歡的小動物,字數300字以上。

九、板書設計

松鼠 啓示:

(一)、總說特徵: 漂亮、馴良、乖巧

1、說明要抓住事物特點

外形—漂亮

2、要言之有序

(二)、分說特徵 習性——馴良

3、運用擬人手法

(總分 性格——乖巧)

4、仔細觀察事物

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2

一、導課

三國時期吳國有位大將,名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功卓著,深受吳王孫權的信賴。可呂蒙有個毛病;不愛讀書學習,三國時,孫權手下的名將呂蒙大字不識幾個。孫權屢屢勸他多學點知識,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還自以爲自己一介武夫,讀書有何用?這回,孫權又來勸他了,結果怎樣呢?讓我們來看《孫權勸學》一文。

二、簡介作者作品。

1、司馬光,北宋政治家、史學家,著有《司馬文正公集》》。

2、《資治通鑑》》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司馬光編纂此書的目的是爲統治者治國提供歷史經驗和教訓的。

3、簡介文中的三個人物(多媒體)"!

孫權:(182-252)字仲謀,吳郡富春人,三國時吳國的建立者呂蒙:字子明,三國時吳國名將。魯肅:學識淵博,孫權的謀士。

三、朗讀課文

1、聽範讀課文,注意注音和句讀。

2、讀準字音卿豈邪孰遂(課件出示)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然後請學生範讀。

四、反覆朗讀,看書下注釋,翻譯,瞭解全文大意

1、結合課文註釋自行翻譯課文,勾劃出有困難的地方。

2、提出翻譯課文時遇到的困難,大家共同解決。

五、概括課文情節,初步感知內容(顯示問題,允許討論)

1、孫權與呂蒙對話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勸學)

2、呂蒙接受了孫權的建議嗎?(辭學就學)

3、課文是怎樣表現目蒙學習的效果的?(通過呂蒙與魯肅的"議論"來表現)

4、魯肅與呂蒙一番交談後,有何舉動?(大驚結友)

2、對照板書小結,歸納中心

本文通過孫權勸告呂蒙讀書,呂蒙讀書後大有長進的故事,告訴我們"開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對話爲主,用不多幾句話,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

六、研討課文:

(1)思考:課文在情節的處理上有什麼特點?與《傷仲永》有何不同?

①詳寫"勸學"、"議論",尤以"議論"爲甚;"就學"、"結友"則一筆帶過。

②正面寫"勸學"經過,通過"議論"之後用魯肅的驚歎,從側面寫呂蒙學業的長進。

③情節以人物對話爲主。《傷仲永》則是敘議結合

(2)指導朗讀

(1)請一位同學朗讀孫權的話,進行分析。

(2)找出呂蒙的前後態度變化,說說他是怎樣的人。

(3)請兩位同學分角色朗讀蒙、肅對話,要求儘量讀準說話時的語氣語調。

(4)魯肅爲什麼要與呂蒙結友?本文主要採用了什麼描寫方法?

(5)齊讀全文,思考:孫、蒙對話與蒙、肅對話在情調上有區別嗎?請說明。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顯得鄭重親切,表明了君臣的關係;蒙、肅皆爲同僚,對話則有一種調侃的趣味蘊含其中。

(3)擴展訓練

1、在課堂練習本上解釋"吳下阿蒙""刮目相待"並造句。

"吳下阿蒙"原指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意思是說人沒有學問的意思。現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轉變方面,凡學識大進,或地位從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窮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語。

(例句)你還不知道嗎?小黃已貴爲經理,可不再是吳下阿蒙了。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來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別人,要估計到別人的進步。

(例句)聽了少管所的"現身說法"報告後,小明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你對他可要刮目相待~

2、學習,使呂蒙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今天學習了《孫權勸學》後,你從中得到了什麼啓示呢?

一個人即使基礎再差,只要努力學習一定能夠學有所成。

3、積累有關讀書的名言。

修身莫如寡慾,至樂無如讀書。

書到用時方恨少,是非經過不知難。

立品定須成白壁,讀書何止到青雲鳥要高飛先振翅,人要成才早讀書。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

①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②書到用時方恨少。

③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④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⑤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⑦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⑧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⑨知識就是力量。

⑩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

4、再次朗讀課文,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

(1)“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語重心長,諄諄告誡。)

(2)“鄧豈欲卿治經爲博士邪!”(反問句,強調並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經典,當專享經學傳授的學官,而是有別的目的。)

(3)“卿言多務,孰若孤?”(反問句,否定呂蒙辭以多條的理由。要重讀強調。)

(4)“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感嘆句,要選出驚訝不解的語氣。)

(5)“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反問句,指責中帶有自豪的語氣。)

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3

教學重點:

1、心理描寫對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現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難點:韓麥爾先生關於法語的見解和結尾動作描寫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當中國加入世貿、足球圓夢、申奧成功那一刻到來的時候,所有的華夏兒女無不熱淚盈眶,歡呼雀躍。爲什麼?因爲我們流淌着一樣的民族熱血,擁有着一樣的民族感情,熱愛着擁有同一個名字的祖國。愛國主義包含着榮譽感、自豪感、捍衛民族尊嚴與領土完整等情感。可你們是否知道,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也是愛國的表現,特別是在主權遭侵犯、國土遭踐踏的時候,這種感覺才最強烈。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法國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說〈最後一課〉。

二、介紹作者和時代背景

都德(1840~1897),法國19世紀的著名小說家,畢生從事創作,寫過一百多篇小說。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長篇自傳體小說《小東西》。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以後,都德應徵入伍,後來曾以戰爭生活爲題材,創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圍》(收在現行的高中課本中)、《最後一課》等。《最後一課》是他的短篇小說代表作。

1870年,普魯士入侵法國,爆發了普法戰爭。但由於法國政府當時執行了一條賣國主義路線,戰爭失敗後簽訂和約,把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個州割讓給普魯士。普魯士政府佔領後,爲了讓當地人民永遠忘記祖國,自己好永遠統治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這兩個州的學校只准教德語,不準再教法語。《最後一課》這一短篇小說反映了當時的時代背景。

從普魯士軍隊佔領法蘭西國土的那一刻起,法蘭西人民就奮起反抗。法國作家都德也參加了這場戰爭,並以淪陷後的阿爾薩斯的學校被迫停教法語改教德語爲題材,通過最後一堂法語課的描述,表現了法國人民對祖國的熱愛,對侵略者的仇恨。

三、介紹小說常識 :

1、屬於敘事性文學體裁,以人物形象刻畫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環境描寫來反映現實生活的敘事作品。

2、分類:按篇幅、容量分長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說。按內容特點分歷史、科幻、愛情、諷刺小說。

3、小說要素:

人物( 通過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神態、細節描寫來塑造人物 )

環境( 社會環境:交待時代背景;自然環境:交待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景物、烘托氣氛,表現人物性格、感情。)

情節(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

四、理清文章思路。根據預習,理清小說情節發展的四個階段。(即完成課後練習一)

小說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動爲線索,巧妙地鋪設了故事情節發展的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1—6)序幕。 寫小弗郎士在上學路上對周圍事物的觀察和感受。

第二個階段(7—10)開端。通過小弗郎士的觀察,寫出上課之前教室裏的情景。——課前

第三個階段(11—23)發展。寫韓麥爾先生講授最後一課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這是小說的主體。——課上

第四個階段(24—29)高潮和結局。寫韓麥爾先生宣佈散學時的情景。——下課

五、有目的地在每一個階段找出描寫小弗郎士心理活動的句子,並分析其作用。

1、第一階段。——幼稚、怕提問

(1) “我想就別上學了”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怕提問。

(2)“這些景象”指什麼?覺得“比分詞用法有趣多了”說明什麼?指“畫眉在樹林…正在操練”。 幼稚。

(3)“又出了什麼事啦? ”設置懸念,

(4)這一部分內容與文章中心的表達有什麼關係?

巧妙地點明瞭故事發生的背景,並且爲下面的情節和小弗郎士的性格發展埋下了伏筆。

2、分析第二階段。——疑惑、詫異

今天的情形和平時有什麼區別?說明了什麼?

平時上課 最後一課

氣氛 “學校開始上課的時候,總有一 “一切都安安靜靜的,整個教室

陣喧鬧,就是在街上也能聽到。” 都有一種不平常的嚴肅氛。” 學生 “開課桌啦,關課桌啦,捂着 “上課前,學生們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耳朵大聲背書啦。” 課堂裏還坐着許多本村的人。

教師 “拿着大鐵戒尺在桌子上緊敲着, “韓麥爾先生踱來踱去,胳膊底下夾着那怕人的

‘ 靜一點,靜一點……’” 鐵戒尺。督學來校視察或發獎的日子的穿戴。 “我”遲到 遭到先生的責罵。 今天,先生卻很溫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極端肅靜代替了往日的嘈雜;嚴厲的先生正溫和地等着他來上課,穿着"督學來校視察"或"發獎的日子"才穿的服飾;最令小弗郎士吃驚的是課堂裏還坐着許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後一課"嚴肅、莊嚴、悲憤的氛圍,又進一步加深懸念。

3、分析第三階段。——難受、懊悔

最後一課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與平時有哪些不同?結合課後練習二找出有關語句。 (1)"我的最後一堂法語課!"這句話,單獨成節,表達了他難過、憤慨的心情。

(2)課後練習二:

1、 說明小弗郎士樸素的愛國主義情感被喚起,開始認識到學習祖國語言的重要性。

2、 表明小弗郎士增強了民族自尊心,產生了學好語言的責任感。

3、 表明小弗郎士的愛國主義感情已經昇華,化爲一種學習祖國語言的強烈願望和巨大動力。

4、 這聯想是對敵人的諷刺,表現出小弗郎士對被迫不能學習祖國語言的悲憤,對侵略者的仇恨,對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階段。——悲憤、懂事

“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麼高大”中的“高大”指什麼?

指韓麥爾先生的愛國主義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顯得崇高、偉大。

(5)小結:作者運用第一人稱,對小弗郎士的描寫重點運用了心理描寫的手法,寫出了小弗郎士情感變化的波瀾起伏,從幼稚、貪玩——疑惑、詫異——難受、懊悔——悲憤、懂事,充滿愛國主義思想感情。這一感情變化,推動情節的發展,突出了主題,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六、分析韓麥爾先生人物形象。

(1) 討論:作者描寫韓麥爾先生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

明確:外貌描寫、神態描寫、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

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文是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寫的一篇文言文。山市是一種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現象,它很難出現,更難爲人們所見。這篇文章是根據目擊者的敘述寫成的。它以時間爲序,歷歷如畫的再現了“山市”從生成到消失的過程。這是一片自讀課文,如果學生了解了山市這種現象,學習起來應該不困難。如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難點。學習這篇文章的時候,可先讓學生根據課下的註釋和自己手頭的資料自己來理解課文的大意,然後分小組討論,互相溝通,最後以讓學生當小老師的方式來促進學生學習。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誦讀課文,疏通文意,理清層次,把握敘事線索。

2、積累文言詞語。

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學道理,培養學生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以及主動探索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準確解釋課文中的時間詞、形容詞。

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科學精神。

教學儀器

多媒體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

1、查閱蒲松齡的相關資料,簡單瞭解《聊齋志異》。

2、讀課文,對照課下注釋,初步瞭解課文大意,自行解決生字,把不懂的詞語劃出來。

第一課時

導入

由“海市蜃樓”的圖片導人。你見過這樣的景象麼?你知道它是什麼嗎?

引出海市蜃樓:在夏天,沿海一帶或沙漠地區,經常可以看見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遠處事物的影像,古人無法解釋,誤認爲是大蛤蜊吐氣形成的,因此,就稱爲“海市”或“海市蜃樓”。這是一種非常奇異的自然現象,在清朝也有人在山區看到過類似的現象——山市,蒲松齡用他的筆記錄了下來,今天我們一起來領略一下他的奇妙。

(問:蒲松齡是什麼人呢?)請同學來介紹作家作品,教師作適當補充:

蒲松齡出身於沒落的地主家庭,早歲即有文名,多次參加省試,卻始終沒有考上舉人,到71歲才援例成爲貢生。除中年一度在江蘇寶應做幕客外,都在家鄉當塾師,終身鬱郁不得志。《聊齋志異》是他用幾十年的時間寫成的,他稱這是他的“孤憤之書”。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它以談狐說鬼的形式,揭露當時現實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惡,對科舉制度和禮教也有所批判,並以同情的筆調描繪了青年男女相愛的故事。但書中也存在着一些宣傳忠孝節義的封建倫理觀念和迷信色彩。

整體感知

1、請一位同學讀生字,全班同學一起糾正,然後大家齊讀。

2、指名請幾位學生朗讀課文,互相糾正停頓、讀音。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4、齊讀,讀出感情和氣勢。

5、整體感知:課文寫的是什麼?

疏通文意

小組討論交流,共同翻譯課文,劃出難懂的字詞句。

老師指導學生學習第一部分。

1、學生提問,請老師講解不懂的詞語。

2、老師提問重點詞語以及特殊句式,學生回答:

然:可是恆:常常同仁:友人孤:獨。青冥:青天、天空。冥:深遠。

顧:看念:心想近中:附近無何:不一會兒甍:屋檐。

始:才。悟:明白,醒悟。高垣:高強。睥睨:城牆上呈現凹凸性的矮牆。

居然:竟然。城郭:城市。

特殊句式

判斷句: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省略句:孫公子禹年與同人飲樓上

3、請一位同學來翻譯這一部分,師生共同糾正。

4、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學生來當小老師。

由四人小組推選代表做老師,由學生講解課文字詞,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老師作爲學生,隨時以提問題的方式加以指導。(這一部分內容比較多,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自己把握。沒有完成的內容可以放到下一節課。)

1、重點字詞:

若:像歷歷:清楚地莽莽然:形容掛起的塵土迷茫無邊。

依稀:隱隱約約,模糊不清。既而:一會兒定:安定,停息。

烏有:沒有。烏通無。霄漢:雲霄與天河。窗扉:窗戶。洞開:大開。

指數:用手指指點着數。裁:通才。只:僅。黯然縹緲:昏暗的分不清楚。

屑屑:忙碌的樣子。憑:靠着。狀:姿態。逾:超過舍:房屋

倏忽:突然人間:人家、住戶市肆:集市。

2、特殊句式

倒裝句: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

樓五架

詞類活用:樓五架,窗扉皆洞開。洞:名詞用作狀語,像洞一樣。

逾時,樓漸低。低,形容詞用作動詞,降低。

3、一詞多義

然:可是(然數年恆不見)

————的樣子(塵氣莽莽然)

數:幾(見宮殿數十所)

點數(層層指數,樓逾高。)

4、指名請同學翻譯,大家共同訂正。

5、指導朗讀。

作業

熟讀課文,翻譯全文。

第二課時

導入

偶見山市奇觀,引人驚異。請你概述山市出現的情況。(複述學過的內容)

請一位同學做小老師,提問上節課學過的重點的字詞句。

探究思考

1、課文是以什麼爲線索展開敘寫的?找出相應的詞語。

全文以時間爲線索,忽見——無何——未幾——忽——既而——逾時——倏忽

從中可以看出山市的變化是怎樣的?(快)

2、山市出現的全過程可分爲幾個階段?

初生階段:從孤塔高聳到宮殿出現。

發展階段:城郭的出現。

高潮階段:危樓的出現。

3、這是誰看到的?

孫公子禹年以及同人。

請找出目擊者心理變化的詞語,想想爲什麼有這種變化呢?

驚疑悟

見孤塔時,彼此“相顧驚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現的,而且跟實景差不多,使人不得不“驚”。

但一想到“近中無此禪院”,又不得不“疑”。

待到宮殿出現,才悟出原來這是“山市”。這樣寫就把讀者帶到目擊者所在的地方了。

以下所寫仍是目擊者所見畫面,但讀者在感覺上發生了變化:一切都如同親見。

4、在發展階段你可以看出,城郭是怎樣的?從哪裏看出來的?

“高垣睥睨,連亙六七裏。”說明城郭頗有恢宏的氣象。

“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雖然寥寥數語,卻活靈活現,可以誘發讀者想像出一幅跟《清明上河圖》相似的畫卷來。

這幅畫卷最後在風中消失,又不禁使人感到悵然若失。

5、在高潮階段對危樓的描寫非常細緻生動,危樓是怎樣的?你從哪裏看出來的?樓上有什麼?爲什麼要寫人的活動?

樓是高大、雄偉的。結構簡潔、明朗。

樓上還有來來往往的人,或憑或立,與人世無異,這又給人以親切感,作者不僅看到山市裏的城郭,而且似乎觸摸到山市裏人情風俗的氣息,使得本是“無中生有”的山市蜃景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增強了觀賞的興趣。

最後寫幻景的消失,跟影視中的漸隱鏡頭頗爲相似,又使人感到餘味無窮。

6、結尾的作用是什麼?

結尾照應開頭,這裏說的“山市”跟“海市”一樣,是一種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麗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難得出現,少數人偶遇,多數人難得一見。此是作者根據目擊者的敘述所寫,令人回味無窮。

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描繪一下美麗神奇的山市。(聯想和想象以及語言訓練)

拓展延伸

古代的人不懂其中的道理,又稱它爲“鬼市”,你懂嗎?能否用科學解釋這神奇的現象?

大自然是偉大的、神奇的,常常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據說人類現在瞭解的大自然還不及大自然的百分之一,大自然中蘊藏着無窮的寶藏,大自然中還有很多很多有趣的現象等着我們去發現,去探索。你知道那些有趣的自然現象呢?可以告訴我們嗎?(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究未知世界)

希望同學們都能做生活的有心人,希望同學們常常去和大自然聊聊天,和大自然做好朋友,好嗎?

作業

1、請用自己的筆描繪一下美麗神奇的山市。繪畫好的同學可以畫出,在班裏展示欣賞。

2、繼續收集有關山市或海市蜃樓的故事。

課後小結:

文言文一般比較枯燥,學生不喜歡學。讓學生來做小老師,可以比較有效的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在學生做老師的過程中,有的同學學得很象,先由學生提問,再由老師提問字詞,再提問句子、翻譯、請同學朗讀等,而且會對同學們的回答做出評價,這都出乎我的意料。他們的能力還真是不容小覷。通過這樣一次訓練,也促使他們用心的去學着理解課文,從整體上去把握課文內容,儘量主動的做到象老師一樣高屋建瓴,心中有數。

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通讀全文,能簡單概括故事內容。

2.通過課文研讀,能夠說出安恩這一人物形象的特點。

3.通過探討,能理清小說巧妙的情節構思,說出其對於塑造人物表現中心的作用。

重點、難點:

1.理解安恩對奶牛的深厚情感及淳樸、善良、慈愛的人物特點。

2.把握生動傳神的人物形象描寫。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作家趙麗宏希望同學們走進文學之門,巴金老人引領我們走進了散文天地,冰心老人用雋永的小詩帶我們漫步了詩的國度。今天我們將跟隨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延森的步伐,輕輕地叩開小說之門,去感知小說世界裏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

二、走近作者

約翰尼斯﹒延森(1873-1950)丹麥小說家、詩人。出生于丹麥日德蘭半島西岸的西瑪蘭。從小學起,他就迷戀書本,尤其喜愛丹麥古典文學和北歐神話傳說。西瑪蘭教育了延森對時空的強烈感受,使他關注人類歷史和命運並與大自然深深結緣。17歲時,延森到格陵蘭上高中,三年後,到了哥本哈根念大學,結識勃蘭兌斯等一些丹麥的著名學者和作家。1895年,延森在一份週刊上發表發表連載驚險小說《卡塞亞的寶物》,這是他的第一部文學作品,緊接着,他又寫了一系列偵探小說。第二年,長篇小說《丹麥人》出版,由延森根據學生時代的經歷寫成。從此,延森成爲一名職業作家。從1897年起,他陸續創作了30多篇描寫家鄉西瑪蘭風土人情的短篇小說,後來結集出版了《西瑪蘭短篇小說集》,該小說集連續再版達幾十次之多,爲延森贏得了世界聲譽。

延森曾兩度到美國旅行,並寫出了小說《德拉夫人》(1904)和《車輪》(1905)。兩篇小說均本世紀初的美國爲背景,充滿了諷刺、滑稽與悲劇色彩,較深奧難懂。延森的重要作品有長篇系列小說《漫長的旅途》(1908-1922):《冰河》、《船》、《失去的天國》、《諾尼亞?葛斯特》、《奇姆利人遠征》和《哥倫布》。這六部長篇小說從遠古冰河時代的北歐寫到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具有史詩的宏大氣墊和優美奇特的風格。其他作品有小說《艾納?耶爾克亞》(1898)、《國王的沒落》(1900-1901)、《魯諾博士的誘惑》(1935),詩集《世界的光明》(1926)、《日德蘭之風》(1931)和數量衆多的散文及美學論文。1944年,由於他藉着豐富有力的詩意想象,將胸襟廣博的求知心和大膽的、清閒的創造性風格結合起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三、整體感知

1.在預習的基礎上快速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並簡要概括故事內容。

2.誰能準確讀出下列詞語?

乾癟 七皺八褶 撂下 木屐 鋥亮 翕動

找茬 瑕疵 小犢 錙銖必較 躊躇不決

3.簡要概括故事內容。(注意說清時間、地點、人物、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四、學習新課

1.初識安恩

根據課文第1小節談談安恩給你的最初印象。

示例:從 然而她卻站在那裏曬着太陽,打着她的毛襪。這句神態動作描寫可以知道她是一個安靜從容的人。

2.走近安恩

根據表格在課文中劃出相應的語句,並結合這些語句進一步分析、理解人物形象。(課件展示下表)

小組合作交流,每組推選一名代表說說對安恩這個人物有哪些新的認識。

小組分角色朗讀11-19小節,再次感受人物形象

3.評價安恩

能否從奶牛的角度再來評價安恩?

五、拓展延伸

丁克家寵

近些年,隨着丁克家庭的增多,很多丁克家庭在放棄生育下一代的同時,卻又想享受爲人父母的溫馨與樂趣,於是他們養了寵物,把寵物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日三餐像對待孩子那樣給寵物配餐,增加營養。每天要給寵物洗澡換衣服。閒暇時還抱着寵物逛街,旅行。還自稱是寵物的爸爸媽媽。

安恩和丁克家庭,你更欣賞誰?說說你的理由。

六、小結:

安恩勤儉、淳樸、善良、熱愛生活、富有愛心,她把奶牛當做和自己平等的同類,當做自己的老朋友,當做自己相依爲命的親人,給以精神的關懷,把尊重生命做到了極致,給我們的心靈以震撼,讓我們讀到最後非常感動,安恩這一人物形象也因之展現出高貴的人性之美。

隨着我們對人物的親近和深入,心中的不解和驚奇被溫暖和感動代替。安恩,這一平凡而特殊的形象清晰地走近我們的心靈,被她感動的同時,我們也在思考自己的生活,這就是文學的力量:啓迪人生,昇華靈魂。

七、佈置作業

以我對安恩說爲題,寫一段話,表達你學習這篇文章的感受。

板書設計

初識:年邁、貧困、勤儉、自尊、安靜、從容

走近:善良、 慈愛、有尊嚴、無私、淳樸

評價:把奶牛當做自己平等的同類、老朋友、親人一樣理解、尊重、關懷奶牛的精神世界。

人物形象真實豐滿

正面描寫:外貌、動作、神態、 語言、心理

側面描寫:從奶牛的角度

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查閱並整理資料,瞭解流沙河;獨立使用字、詞典,掃除生字詞;養成積累使用詞彙的習慣。

2.過程與方法:獨立質疑,在合作中繼續發現並解決問題;聯繫生活體驗,感悟和理解詩的含義;進一步掌握和練習朗讀的技巧。

3.情感與態度: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和理解詩的含義,積極探究理想對於人生的重要意義。

(二)教學設計

1.以學生交流有關作者、有關理想的名言警句的資料導入。

2.聽錄音示範朗讀;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本文需要把握的感情基調。(讓學生在朗讀體驗中把握感情基調,以此正確處理詩節和詩句間的停頓,準確傳達詩的意蘊和語言特色。)

3.整體感知:請同學們各用一句話概括詩的主要內容:(序號代表小節數)

根據各節大意,探究全詩脈絡。(可以這樣串:理想是前進的方向

①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理想

②正是人類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動了歷史的發展

③但實現理想往往要經歷多次挫折和失敗

④但這些挫折和失敗也磨鍊着你的意志,提升着你的人格,使你成長爲樂觀向上的人

⑤淡泊利

⑥與名

⑦的人。所以,擁有理想,你就是一個大寫的人

⑧任何人都可以樹立理想

⑨但是一旦擁有你就要珍惜

⑩一旦實現你更要奮進

4.合作探究:(採用聯繫生活實際,獨立地邊讀邊悟;合作並傾聽其他同學發言。可以是發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

(1)自由朗讀課文,結合課文中的詩句,談談你對理想的看法。(老師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找實例印證自己的感覺,從而體會詩情)(比如:你怎樣理解“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你同意詩人說“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終生,/可笑地詛咒着眼前的環境。”的這些說法嗎?)

(2)在體會的基礎上,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並自信地讀給全班同學聽(老師可以適當從感情的把握、重音的確立、節奏的劃分、語氣語調的變化上加以指導)。

5.品味語言和詩味:

這首詩意蘊豐厚,內容深刻,感情充沛,同時在形式上非常講究,請同學們談談自己的發現(老師及時抓住學生觀察到的知識點,加以點撥、概括。參考:有音韻上每節偶句押韻,全詩一韻到底;語意上多承接,多轉折,多並列;修辭上多比喻,多排比,多對比,多頂針;句式上多“是字句”,多“使字句”,多短句;語言上多警句,用詞很精粹等。

6.佈置作業:

(1)將課堂上需要整理、積累的資料記錄在作業本上;

(2)有感情、有表情朗讀課文,或者背誦佳句。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