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六年級語文手指教學反思

六年級語文手指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6W 次

篇一:《手指》教學反思

六年級語文手指教學反思

《手指》是豐子愷先生寫的一篇散文。文章開門見山指出每個人都有十根手指,一隻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風趣幽默的語言具體描寫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態和性格。最後闡明瞭一個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爲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麼強弱、美醜之分了”。

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在瞭解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認識五根手指的不同特點,體會手指帶給我們的啓示。教這篇課文,重點是理解五根手指有什麼特點,難點是領悟其中的道理。 因此在初讀課文後,我首先引導學生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點的2-5段重點體會,同時配上相關插圖加深理解,最後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合作學習,找出五指的優缺點並製成表格。在學生初步理解五根手指各有所長,各有所短的特點後,我出示了一組非常新穎的由五根手指共同拼成的圖片,學生在驚歎手的神奇作用的同時也領悟到了作者的寫作意圖“團結就是力量”。拓展部分我引導學生仿照《五官爭功》編排一個《五指爭功》的小品,那繪聲繪色的表演既調動了氣氛,又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了文章的主旨。課後我佈置了小練筆,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一談“團結就是力量”。

在教學中做得好的地方:

1. 新穎的多媒體課件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 講略讀課文做到了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合作學習、探究,使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

3. 朗讀、製表、表演等形式拓展了學生學習的空間,活躍了課堂氣氛。

不足之處:

1. 多媒體課件展示與學生的表演進行沒起到預期效果。

2. 老師引導的太多學生表達的太少,應相信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總結概括。

教學是個不完美藝術,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我會不斷反思,總結經驗,勇於創新,不斷學習並嘗試新課改的教學模式,讓自己的教學過程趨於完善。

篇二:手指教學反思

《手指》是豐子愷先生寫的一篇散文。文章開門見山指出每個人都有十根手指,一隻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風趣幽默的語言具體描寫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態和性格。最後闡明瞭一個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爲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麼強弱、美醜之分了”。

在教學本文時,我先讓學生交流:通過學習本組課文,你瞭解了哪些作品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從中感悟到哪些人生的哲理,受到什麼樣的啓示。再根據本課單元導讀中的提示自學課文。認真讀一讀課文,想想作者寫出了五個手指的什麼特點?把自己覺得有意思的部分多讀幾遍,再和同學交流平平常常的手指帶給我們什麼啓示。

我覺得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交流五個手指的什麼特點時,沒有抓住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有效的指導,指導學生體會寫作方法時力度還不夠,今後要加以改進。

篇三:手指教學反思

《手指》是一篇略讀課文。略讀課文的教學是以“把握閱讀材料爲大意”爲主要的閱讀目的。略讀教學不是學習的略讀教學,還要學習應用包括細讀在內的多種閱讀方法。

《手指》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是瞭解課文主要內容,學習作者留心生活、善於觀察、勤于思考,從司空見慣的事物中得到啓示的習慣。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瞭解五個手指的各自特點,體會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長,各有所短的道理。

這篇課文的寫作很有特色,文章語言風趣幽默,結構清晰嚴謹,主題鮮明突出。但是文章語言通俗易懂,告訴我們的道理也不太難理解,因此我覺得教學這篇課文的難點是體會作者運用什麼表達方法表現手指的特點的。

因此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認真朗讀課文,通過讀拼音,聯繫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詞。並歸納總結出五根手指的特點,是從哪些句子體會出來的。

在學生自學結束後,全班交流。此時,我重點引導孩子們分析了寫大拇指的自然段。在學生歸納出大拇指特點的基礎上,我讓他們細讀了這個自然段。抓住句子“身體愛而胖,頭大而肥,構造簡單,人家有兩個關節,他只有一個。”去體會作者的風趣幽默,把大拇指當成人來形容,不但使文章顯得更加生動具體,而且使文章顯得活潑。學習“例如拉胡琴,總是其他四指按弦??卻輪不上他。”這個句子,學生知道了這是用舉例子的說明方法來說明大拇指的用處,而且這裏還用了排比的修辭的手法,把大拇指的作用描寫的淋漓盡致。總之,我覺得雖然是略讀課文,我們教師也應該抓住有效的訓練點,讓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接着,孩子們把學習寫大拇指這個自然段的學習方法遷移,自學課文的寫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的自然段。學生分成小組自學,並在書上進行批註。課文本身有趣,學生的學習趣味也就濃。孩子們的自學討論熱烈而有效。

然後我讓學習課文的開頭和結尾的兩個自然段,談談得到了什麼啓示。孩子們基本都衆口一詞“團結就是力量”。這時我在想爲什麼的感悟驚人的一致呢?大概是沒有認真思考,人云亦云吧。

最後我和孩子們一起欣賞了閱讀鏈接裏的小詩《手》,談談>收穫和體會,並有感情地誦讀。

這篇課文教完,我給孩子們佈置了這個星期的週記,仿照課文的方法寫“五官”。

篇四:手指教學反思

《手指》是豐子愷先生寫的一篇散文。文章開門見山指出每個人都有十根手指,一隻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風趣幽默的語言具體描寫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態和性格。最後闡明瞭一個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爲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麼強弱、美醜之分了”。

與以前課本中選入的先生的《白鵝》一樣,文章語言風趣幽默,結構清晰嚴謹,主題鮮明突出。全文緊緊圍繞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態和性格進行描寫,運用多種表達方法,刻畫出了姿態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本文雖是一篇略讀課文,但由於我十分喜歡和欣賞先生的文風,就當做精讀課文來講的,課前還請美術吳老師在黑板上畫了插圖。

果然,學生也十分喜歡學習本文。初讀課文,瞭解大意後,五根手指的特點,學生容易把握,我把重點放在表達方法的體會上。一是要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自然段進行整體理解。瞭解課文主要寫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態和性格,各有所長,各有所短;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手指的全體,同人羣的全體一樣,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爲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麼強弱、美醜之分了。”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點的句段,進行重點體會。如,描寫“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狀實在算不上美”一段話,先指導學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狀(姿態)特點──不美。具體表現爲:身體矮而胖、頭大而肥,構造簡單。從體形、頭形、構造三方面進行描寫,大拇指鮮明的形象躍然紙上。然後用關聯詞“但”一轉,寫他在五指中,卻是最能吃苦的。具體描寫了拉胡琴、水噴出來、血要流出來時他“相幫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勁扳住”的表現,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勞、默默奉獻的特點。瞭解了這段話的基本意思,再引導學生體會寫法,畫出寫大拇指形狀和寫“吃苦”的句子,體會作者運用什麼表達方法進行描寫,重點體會排比句式的表達作用。

課後我還佈置了小練筆,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寫一寫自己眼中的五根手指,要寫出自己的獨特見解。結果很多孩子能模仿先生的語言風格,幽默地寫了自己眼中五指的不同姿態和性格,而且很有見解。如:有的孩子認爲中指並不向先生說的那樣“養尊處優”,反而是“忍辱負重”,每天扛着鋼筆寫個不停,都累得駝了背。多麼生動的比喻啊!由此可見,我們高年級語文教師應該挖掘不同課文中的寫法特點,讓學生在仿寫、續寫、擴寫等活動中,學習寫作方法,提高寫作能力。

篇五:手指教學反思

這是豐子愷先生寫的一篇散文。文章開門見山指出每個人都有十根手指,一隻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長,各有所短。

初讀課文,瞭解大意後,五根手指的特點,學生容易把握,我把重點放在表達方法的體會上。一是要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自然段進行整體理解。瞭解課文主要寫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態和性格,各有所長,各有所短;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 手指的全體,同人羣的全體一樣,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爲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麼強弱、美醜之分了。 ” 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點的句段,進行重點體會。如,描寫 “ 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狀實在算不上美 ” 一段話,先指導學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狀(姿態)特點 ── 不美。具體表現爲:身體矮而胖、頭大而肥,構造簡單。從體形、頭形、構造三方面進行描寫,大拇指鮮明的形象躍然紙

上。然後用關聯詞 “ 但 ” 一轉,寫他在五指中,卻是最能吃苦的。具體描寫了拉胡琴、水噴出來、血要流出來時他 “ 相幫扶住 ”“ 死力抵住 ”“ 拼命按住 ”“ 用勁扳住 ” 的表現,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勞、默默奉獻的特點。瞭解了這段話的基本意思,再引導學生體會寫法,畫出寫大拇指形狀和寫 “ 吃苦 ” 的句子,體會作者運用什麼表達方法進行描寫,重點體會排比句式的表達作用。

爲了突破難點,幫助學生更好的體會 “ 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爲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麼強弱、美醜之分了 ” 這個道理,我設計了表演 “ 五指爭論 ” 這個環節。四人小組各人分別表演大拇指,食指,中指與無名指、小指,爭一爭誰的優點多,一番爭論下來,請學生談談體會。讓他們感受到,只看到自己優點是不行的。在讓學生互相找找對方的優點,讚一讚,懂得每個人都有優點。闡明 “ 團結就是力量 ” 的人生道理,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體會這句話蘊含的道理。

篇六:《手指》的教學反思

《手指》教學反思豐子愷淺顯風趣的散文《手指》,學生學會一種方法進行學習,在朗讀中體會語言風格,學得風生水起。伸出手指,觀察說說,五個手指的特點,喜歡哪個手指?看看豐子愷先生是怎麼爲我們介紹的。學生自讀課文,初步體會豐子愷風趣的語言風格。 給出一張表格,填寫五個手指的長處和短處,得到的啓示。學生或自主,或合作進行學習填表格。

交流展示中,師着重引導學生說出大拇指的長處和短處,再讓學生讀一讀,讀中指導學生讀出風趣的語言風格來。後幾個手指的學習類似於這個方法,放手讓學生展示交流學習,在讀中讓學生說說該怎樣讀會讀得更好一些。不知不覺交流朗讀中明白了五指的特點及豐子愷的語言魅力。學到這,我們不禁要問,感悟五指的特點,給我們什麼啓示呢?學生很快說出,或用課文中的話語說出。讀讀文中的話,體會即可。接着有趣的是請學生扮演五指進行情景表演,在表演中進一步領悟五指的特點,也明白了團結一致的重要性。

篇七:手指(教學反思)

《手指》這篇文章開門見山指出每個人都有十根手指,一隻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風趣幽默的語言具體描寫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態和性格。最後闡明瞭一個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爲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麼強弱、美醜之分了”。

文章語言風趣幽默,結構清晰嚴謹,主題鮮明突出。全文緊緊圍繞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態和性格進行描寫,運用多種表達方法,刻畫出了姿態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編者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在瞭解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認識五根手指的不同特點,體會手指帶給我們的啓示,瞭解作者採用的表達方法。

教學這篇課文,重點理解五根手指有什麼特點,作者運用什麼表達方法表現這些特點的。難點就是領悟其中的道理。

初讀課文,瞭解大意後,五根手指的特點,學生很容易把握內容,我就把重點放在表達方法的體會上。

於是,我設置了一個問題:作者是如何運用哪些寫作方法把這些手指寫得栩栩如生的呢?抓住你感受最深的來談談自己的體會,說說運用這樣的方法有什麼好處?如,描寫“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狀實在算不上美”一段話,從體形、頭形、構造三方面進行描寫,大拇指鮮明的形象躍然紙上。學生通過合作交流,都能感受到作者運用排比的寫作手法具體描寫了拉胡琴、水噴出來、血要流出來時他“相幫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勁扳住”的表現,同時也體會到這樣寫的好處是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勞、默默奉獻的特點。這樣,教學最終目的達到了。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都能主動學習,思維活躍,課堂氣氛良好,效果感覺也不錯的,因爲在教學中,我始終以文章的知識點爲準繩,讓學生系統地瞭解文章的內容,從而體會文章所蘊含的作者思想,這纔是我這節課教學的主要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