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安塞腰鼓》教學設計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安塞腰鼓》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8W 次

 一、導入新課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安塞腰鼓》教學設計

安塞腰鼓是我國北方具有代表性的優秀民間舞蹈之一。有人這樣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來有股能勁,揮槌有股蠻勁,跳躍有股虎勁,轉身有股猛勁,全身使出一股牛勁,看了使人帶勁,聽了給人鼓勁,實實在在是勁!”今天我們學習陝北作家劉成章寫的《安塞腰鼓》這篇文章,藉助作者的生動描摹,跟着安塞腰鼓的節奏,體會它的氣勢,感受其中生命的律動。

(多媒體投影:課題、有關“安塞腰鼓”的視頻資料。)

 二、收集問題,檢查預習

課前,要求大家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兩至三遍,瞭解課文主要內容。爲了檢驗預習效果,請大家瀏覽課文,快速地畫出表現安塞腰鼓場面特點的語句和表現安塞腰鼓文化內涵和生命意識的句子。此外,大家有什麼疑問可提出來,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加以解決。

  三、聽錄音,感受文中激情

有人說,安塞腰鼓能使空氣燃燒。是啊,就像空氣中本來包含着氧氣一樣,人的心中本來就蘊藏着激情,蘊藏着力量,一旦遇到火種,便會不可阻遏地燃燒起來。那麼,就讓《安塞腰鼓》在我們課堂上也燃燒一回吧!

(播放5~13自然段錄音,以激發學生激情,然後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四、體味句式修辭的表達作用

從大家的朗讀中,我們似乎聽到了激盪的鼓聲,感受到了那烈火般的舞蹈,文章爲什麼會這麼有氣勢?你能否從文章的語言材料中找一點依據?

句式修辭

  五、感知文章結構

多媒體展示:

結構

安靜的腰鼓(靜)──→火爆的腰鼓(動)──→寂靜的腰鼓(靜)

(擊鼓前)(擊鼓時)(擊鼓後)

可見,文章的形式技巧都是爲內容服務的,內容決定形式。

  六、合作探究文章意蘊、內涵

(一)學生合作探究,教師根據學生有可能發表的見解及收集的問題,有針對性的準備,並適時點撥:

1.爲什麼說“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兒,打不得這樣的腰鼓”?難道江南真的打不得腰鼓麼?任何藝術的產生都與特定的地域和歷史文化淵源有關。江南的文化風格是柔美的,孕育不出這樣的腰鼓。安塞腰鼓只能是原始粗獷的黃土文化的產物。

2.爲什麼又強調黃土高原土層的“厚”?──因爲這厚厚的土層,正是生命元氣的積蓄,也是黃土文化的深深積澱!讚美安塞腰鼓,實際上也是讚美黃土高原的文化底蘊!

作者在寫作時爲了襯托黃土高原的厚重,所以似乎有點厚此薄彼。其實,江南文化和西北文化只是風格不同,一陰柔一陽剛。正如人之性格,不能評判孰優孰劣。

所以,也可以說“好一個安塞腰鼓!”的內涵之一是“好一個陽剛之美!”“好一羣茂騰騰的後生!”或“好一羣充滿生命力的西方漢子!”(第1至第4自然段、第7自然段、第18自然段)

從這些段落中,我們感受到了一種蓬勃奔放的生命力。

3.它使你驚異於那農民衣着包裹着的軀體,那消化着紅豆角老南瓜的軀體,居然可以釋放出那麼奇偉磅礴的能量!這句話怎麼理解?

“紅豆角老南瓜”說明吃得不好,吃得粗糙。他們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經人工雕飾的,沒有半點污染的,不摻雜任何雜質的完完全全的生命。儘管那裏是落後的,但落後是暫時的,有這種生命能量在,就讓我們看到了希望,它終有一日會突破迸發!

安塞腰鼓引起了山崖的迴響、觀衆的共鳴,藝術與自然、心靈融合爲一,天地間似乎只剩下這鼓聲。

藝術淨化了、昇華了人的心靈。一切慾望得失都被略去了、遺忘了。人還原了人之本性,找到了人生活的最佳狀態──反璞歸真、原始純粹的精神狀態。

●“好一個夢幻與生活的動靜結合!”(25至30自然段)

“當它戛然而止的時候,世界出奇的寂靜”,人們都沉浸在其中,如癡如碎,如夢如幻。一聲“渺遠的雞啼”打破了這寂靜,讓人回到現實,眼前又是新的一天,新的世界,充滿新的希望。

多媒體展示:

好一個蓬勃的生命力量!

好一個生命的舞蹈!

好一個充滿希望的原野!

好一個衝破束縛、阻礙強烈渴望!

好一個陽剛之美!

好一個反璞歸真的自然生活狀態!

好一個粗獷厚重的黃土文化!

好一個……

大家對課文的意蘊內涵發表了很多見解,投影所展示的內容中如有你尚未體會到的,可以再結合文章內容加以揣摩,最後的省略號也有待於你們今後的閱讀來補充。

 七、分聲部演讀

領會了內涵,必然能更投入地朗讀。讓我們嘗試一下分聲部朗讀(一名女生讀開頭、結尾;“好一個安塞腰鼓!”全班齊讀;其他段落男女生齊讀交替穿插)

 八、拓展思考

1.如果安塞腰鼓到我們江漢平原來演出,是否能表演出這種氣勢?

2.西北富裕之後,那裏的人們是否還能保持這種精神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