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高一語文上冊《底片》教學設計

高一語文上冊《底片》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31K 次

教學是一種創造性勞動。寫一份優秀教案是設計者教育思想、智慧、動機、經驗、個性和教學藝術性的綜合體現。那麼《底片》好的教案怎麼寫?以下僅供參考!

高一語文上冊《底片》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瞭解希姆博爾斯卡的生平、創作風格和她的作品。

2.理解《底片》的內涵。

3.鑑賞這首詩的藝術手法。

教學中難點:

理解詩歌表達的思想內涵。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作者簡介:

希姆博爾斯卡,即維斯瓦娃·希姆博爾斯卡 (Wislawa Szymborska) , 1925年 7 月 2 日生於波蘭波茲南省庫爾尼克的布寧村。 1931 年舉家遷居克拉科夫,從此希姆博爾斯卡就一直生活居住在克拉科夫。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希姆博爾斯卡在地下祕密學校完成中學學業,隨後在鐵路部門工作。 1945 年波蘭解放後,希姆博爾斯卡進入克拉科夫雅蓋隆大學攻讀波蘭語言文學和社會學。同時開始寫作,在《波蘭日報》的青年副刊 《 鬥爭》上發表了她的第一首詩《尋找詞句》 (1945 年 ) 。 1952 年出版第一部詩集《我們爲什麼活着 》 ,並於同年被吸收爲波蘭作家協會會員。 1953 年成爲《文學生活》週刊的編委,並主持該刊的詩歌部達 20 多年之久。 1954 年出版了她的第二部詩集《詢問自己》,並獲當年的克拉科夫城市獎。 1956 年以後,希姆博爾斯卡相繼出版了詩集《呼喚雪人》 (1957 年 ) 、 《鹽》 (1962 年 ) 、 《一百種樂趣 ) (1967 年 ) 、 《任何情況》 (1972 年 ) 、 《巨大的數字》 (1976 年 ) 、《橋上的人》 (1986 年 ) 和 《 結束和開始》 (1993 年 ) 。由於希姆博爾斯卡在詩歌創作上的傑出成就,她先後獲得了波蘭文化部頒發的國家文學二等獎 (1963 年 ) ,德國的歌德獎 (1991 年 ) 、赫爾德獎 (1995 年 ) 。 1995 年波茲南的密茨凱維支大學還授予她“名譽博士”稱號。1996年,希姆博爾斯卡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詞中說她的詩歌“以精確的諷喻揭示了人類現實中若干方面的歷史背景和生態規律”。詩人表示,她將把這筆獎金的一半以上用於發展波蘭的醫療衛生和文化事業,這對波蘭非常重要。

希姆博爾斯卡的詩歌創作可以分爲前後兩期,前期以 《我們爲什麼活着》和《詢問自己》爲代表。在這個時期裏,她的詩歌揭露了法西斯戰爭的殘暴和罪行,熱情歌頌了祖國波蘭的復興和建設。 1956 年以後,希姆博爾斯卡的詩歌創作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無論是題材、主題,還是形式和風格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呈現出多姿多彩的態勢,想象力更爲豐富,也更富於哲理性和思辨性。其詩歌主題大多涉及人的生存環境和人與歷史的關係、人在歷史上和自然環境中的位置等重要問題。 自然和動物、科技和發明、愛情與婚姻、貧窮和富裕、歡樂與痛苦……都在她的詩歌中得到了反映。然而作者在描寫這些客體時,並不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又不完全採取超然的態度,她對所描寫的主題既深切關注,又保持了一定的距離。而且往往被自嘲、幽默、譏諷等沖淡和掩蓋。在表現手段上,希姆博爾斯卡喜歡採用提問和對話的方式去提出一些極富哲理性的問題,她的詩歌語言也極富個性,往往明白如話而又含義深奧,帶有警句和格言的意味,令人回味無窮,從而使她成爲波蘭當今最傑出的一位女詩人。

希姆博爾斯卡多年來磨練出她獨特的詩風,她的詩藝建立在二十世紀詩歌傳統和人道主義主流的基礎之上,但是,本着一種強烈的個人主義品格,她始終置身於時興的哲學、美學、文化潮流之外。按張振輝先生的觀點,她的詩歌主題有三:一是哲理的思辨,二是對宇宙世界和人類社會的看法,三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情感、見聞,涉及愛情、親情、友情、命運、時間、生與死、不同個性的人甚至生活中的瑣事等等。?

希姆博爾斯卡的詩歌風格清晰、直白、細膩,有人認爲屬於古典主義。她是駕馭反諷和悖論的高手,她在詩中時常進行的幽默調侃讓人難以相信出自女性之手;她早年的詩歌歌頌過法國大革命,歌頌過蘇聯軍隊,但很快便向理性的方向轉變,轉而對普遍意義上的人和世界的深沉思索;在諷世諭世的同時,她也表現了一種廣泛的、真摯的愛;她也有深情的一面,只是這種深情由於往往用平實的語言寫成,反而容易被人忽視。?

希姆博爾斯卡是一位謙遜的詩人,她認爲了解詩人的生平對理解她的作品無所助益,研究詩歌必須從哲學和語言角度入手。所以她從不寫自傳,不喜歡接受採訪,更不願意向他人吐露私生活。有關她的個人資料公開的非常稀少,給我們的搜尋帶來很大困難。

二、這首詩比較難理解,可以讓小組討論,通過學生的爭論,從不同角度嘗試理解詩的內涵,這是要達到的主要目的。學生很少見到底片的樣子,可以用幻燈展示幾幅底片,幫助學生理解底片中的形象與真實形象的不同。學生閱讀,小組討論以下問題:

1.《底片》中寫了底片和其所反映的真實的事物在哪幾個方面的對比?

2.《底片》通過這些對比表達了什麼思想?

三、小組交流。老師組織學生按小組發言,小組之間可以爭論。讓學生了解不同的觀點和分析方法。老師及時評價學生的發言,適時提出自己的看法。

1.作者對底片的影像做了準確的描述,指出了底片中的景物和人,她寫到了天空、烏雲、太陽、櫻桃樹、花和底片上的人。她特別注意到了底片和其所反映的真實的事物在幾個方面的對比:

第一,黑白色的對比。真實世界是五顏六色的,反映到底片中只有黑白兩色,這就產生了一種奇妙的效果,既真實又不真實。

第二,左右位置的互換。底片從正面看和反面看,它所反映的影像是一樣的,但是左右剛好相反,而看底片的人很難知道哪一面是正確的。

第三,鬼魂與活人的對比。真實世界生動的人物到了底片中,感覺就像鬼魂一樣。

2.詩的內涵的理解:

理解一:因爲上述這些對比構成的奇妙的感覺,模糊了真實與虛假的界線,將內心的感覺與真實的世界融爲一體,所以就有了問候和提問,這也可以看作自己向自己問候和提問。心靈的自我沉思借底片這一獨特的客體找到了一種表達的方式。

理解二:是對生活真實性的懷疑。

理解三:現實生活是無法用一種形式準確反映的。

四、師生探討:《底片》有哪些獨特的藝術特點?

本詩的語言明白如話卻含義深奧,令人回味無窮。

在表現方法上,本詩採用了白描、獨白的方式。

在內容和形式、現象和本質、單一和多樣等等方面形成了一種張力,因此富於哲理性和思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