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二年級教案 > 蘇教版語文第三冊《4、鄉下孩子》評課稿

蘇教版語文第三冊《4、鄉下孩子》評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96K 次

  《鄉下孩子》評課稿之一

聽了黃莉娟老師的《鄉下孩子》,大家的感受都差不多,真是“英雄所見略同”。在剛纔大家評課的基礎上,我用三個關鍵詞強調三層意思。

蘇教版語文第三冊《4、鄉下孩子》評課稿

第一個關鍵詞是“快樂”。一堂課是否成功,關鍵看學生,看學生是否“快樂”。過去在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在聽課的時候,關注的多是教師,好像看戲,教師是主角,學生只是配角,有些默默無聞的學生就成了課堂上可有可無的點綴與陪襯。後來我意識到,過去我們都錯了。聽課的時候,我們更應該把目光投向學生,看學生是否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是否積極思考與發言。如果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得興致盎然、其樂無窮,那麼我們就可以說這堂課是成功的課。當然,這種快樂不應該是膚淺的,而應該是一種“深刻的快樂”,即應該是能體驗到智慧的力量的快樂。平時我們都有一種困惑,我們往往把課堂氣氛的沉悶歸罪於學生的反應遲鈍。靜下心來深思一下也是不對的。有一位家長把自己的孩子帶到教育專家面前,這位專家毫不留情地說:“你的兒子沒有問題。只有你自己改變了,你纔會發現兒子的改變。”學生智力的差異、反應的靈敏與遲鈍,這是一種客觀的存在。我們的教師只有面對現實,盡力創造適合學生的教學生活,慢慢地改變課堂教學的面貌,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我們也會感受到快樂與幸福。課堂應成爲兒童快樂的源頭。

第二個關鍵詞是“語言”。剛纔說到學生體會到的“快樂”不應該是膚淺的,而應該是“深刻”的。在課改之初,有些課一味追求課堂氣氛的熱鬧,追求學生學習狀態的生動活潑,音樂、美術、遊戲進入了拇指教育,喧賓奪主,學生雖然很快樂,但把“語文”味沖淡了、衝沒了,這樣的“快樂”就是一種“膚淺的快樂”。所以學科的定位很重要,我一直非常固執地認爲,語文教學主要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語言品質與語言能力。其它如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都融合在語言訓練的過程之中。如何訓練學生的語言?本堂課至少給人如下啓示:1.課文是最好的範文,引導學生從課文中學習語言。學生在熟悉課文語言材料的基礎上,還要理解語言,並學以致用。本課教學中教師對“編織”、“撐圓了”、“樂壞了”、“一串”等詞語的引導都非常得當,學生對詩歌語言的理解都非常到位。2.聯繫學生的生活,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一幅幅兒童生活的圖畫,會勾起學生對鄉村生活的回憶,爲學生的思維、想象活動開闢了空間。3.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須循序漸進,更須持之以恆。語言的表達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要由易到難、由扶到放、由說到寫,遵循兒童語言發展的規律。如何讓學生生活在語言的家園,值得思考與研究的問題很多,但更重要的是紮紮實實的行動。今天課堂上許多孩子表現出很好的語言表達水平,他們的語言是由心底裏流淌出來的,這同他們一年級就開始的“每天一句話”的訓練是分不開的。4.語言能力的形成還須有廣泛閱讀的支撐。閱讀不但可以積累語言,而且能滋養心靈,增長智慧。沒有閱讀支撐的語言,必然是乾枯的,缺乏生命的活力。一個不愛閱讀的學生,絕對不可能擁有靈動的語言。

第三個關鍵詞是“教師”。教學生活能否給學生帶來快樂,學生的語言素養能否得到很好的發展,關鍵在於教師做得怎麼樣。教師要努力創造適合學生需求的、引人入勝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與智慧,培育學生的學習樂趣與參與學習的熱情,開發學生的潛力,保護與張揚學生的天性與個性,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學習的快樂與成長的幸福感。教師應該要堅持學習與寫作。如黃莉娟老師堅持寫博客,雖然很多的文章記錄的是自己的女兒成長的足跡,但是就在這樣的記錄的過程中,語言表達的能力得到增強,教育的觀念不知不覺中得以更新與確立,更重要的是培養了自己對孩子的耐心與愛心,養成了思考的.習慣。我今天聽她的課覺得與一年前有很大的改變。她的教學語言更加規範、生動,而且非常貼近兒童的心理特點,那些不適合低年級學生的詞彙與句子在她的課堂上已經不見蹤影。她的教學態度變得溫柔可親,她與孩子的距離感消失了,有些孩子在課堂上表現甚至有些“放肆”,但是我們看到的她總是樂呵呵地笑,一點兒也沒有生氣的表情--這種表情體現的是對兒童本性的理解與尊重。當課堂上她煞有介事地“撲”過去,雙手抓住一隻“蝴蝶”的興奮表情,讓我們都感受她就像一個天真爛漫的“兒童”。保持一顆可貴的童心,這對教師來說是多麼重要。古稀之年的特級教師李吉林不是說自己就是一個“長大的兒童”嗎?黃莉娟老師的這堂課,我聽了三次。(精心準備一份教案,三個班級的孩子受惠,勞動的價值就更大了;而“一課多上”也是一種極好的教研活動的形式。)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雖然三堂課學生表現得都很快樂,發言都很踊躍,許多學生即興創作的“小詩”都讓人感覺清新動人,但是在具體的教學環節的安排上都有不少的改進。對於旁觀者提出的一些意見,她都能欣然領悟並落實在具體的行動中;還有不少地方是她自己的合理調整,這足以說明,她具有可貴的獨立思考的精神。如此不斷地實踐,不斷地反思,課堂教學的面貌就會不斷地得到改觀,學生的情感與智慧就能得到激發與開掘,他們深刻地體驗與感受到學習的快樂與幸福,也就成了“學習的天使”。

  《鄉下孩子》評課稿之二

《鄉下孩子》是一首優美的兒童詩,蘊涵了農村清新活潑的意境美,讀來令人如沐陽光,如嗅青草野花的香味,如聞童聲笑語,令人悅目賞心。聽了吳老師的課,我想談談自己聽完的收穫。

一、 語文味十足。

吳老師的語文課上出了語文味,在課堂上,她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能關注到每一位學生,在學生的回答問題方面,吳老師就比較注意孩子們的完整表達,這個訓練就應該從低年級開始,不僅可以訓練他們的思維,還可以培養條理性,說話不至於顛三倒四,久而久之,語言表達能力就能得以有效提高。當然了,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必須循序漸進,更要持之以恆。語言的表達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要由易到難、由扶到放、由說到寫,遵循兒童語言發展的規律。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耐心細緻地引導,紮紮實實地行動。吳老師還注重孩子語言表達的準確性,比如量詞的使用,學生在表達時引導他用上修飾詞,使學生表達地更具體、形象。

二、文本訓練紮實。

我們時常有這樣的困惑:爲什麼課堂上學生髮言積極,學習主動,感覺課堂效果很好,但是到了寫作業或者考試的環節,往往出現諸多問題,如:出現錯別字、語句不通順、答題不完整,有的學生乾脆不做。這不得不使我重新認識課堂教學中的文本訓練。明白課堂中離不開“訓練”,而“訓練”必須到位,否則就算練了,效果也不會好。今天在吳老師的課上,她就比較注重文字訓練。從一開始的複習詞語

環節,她就有層次地出示一些詞組,讓學生明白“只、片、籃、串”與“捉、含、挖、逮”等字在詞組中的恰當使用,從而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精準。吳老師還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如:你猜一猜,她嘴裏含一片草葉,會吹出一首怎樣的歌曲?鄉下孩子還可以用什麼東西給自己帶來歡樂? 鄉下的孩子除了會挖野菜喂小豬,逮小魚喂貓咪以外還會幹些什麼活?文中注重說話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說話能力得到了培養。 三、學習方式多樣

吳曉靜老師善於運用“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一新課程理念。因此在課堂上,以學生爲主體,使學生敢想、敢說,讓孩子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以想象帶動學生的感悟體驗。本課中的插圖很好的描繪了文本內容,在教學第二小節時我利用課文上的插圖引導想象:鄉下孩子怎樣捉蝴蝶?會編個什麼樣的故事?會吹支什麼樣的曲子?吳老師播放歌曲,讓孩子在欣賞中感悟鄉下孩子的心情。爲了讓孩子明白捉蝴蝶,吳老師準備了蝴蝶,激發孩子的熱情,並說一說你是如何捉到蝴蝶的?讓學生在想象中體驗到了鄉下孩子生活的豐富多彩和愉快的心情。隨之讓學生情感朗讀。

吳老師的課堂讓我學習的地方很多,她的課堂評價語豐富,富有智慧,讓孩子學得快樂,學得紮實!

  《鄉下孩子》評課稿之三

就郭老師執教的《鄉下孩子》,我談一下自己的看法。這一節課的亮點主要從以下三方面說:

一、注重朗讀的指導

上課開始,郭老師就讓學生採用不同的形式朗讀詞語,對輕聲的朗讀老師做了細緻地指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注重在讀文中發散想像

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本課教學郭老師就以讀爲主,通過各種形式地朗讀,從整體上體會課文的情感,並且抓住重點詞語進行品讀,具體感受課文中的真情。如:在教授“曾是媽媽懷裏歡暢的黃鸝”一句時,她抓住了“曾”,讓學生體會自己小的時候,在媽媽身邊是什麼樣子,時而撒嬌,時而打鬧,時而又甜甜地睡覺等等,告訴學生在媽媽的懷裏孩子是多麼的幸福呀!從而再引入詩句,學生真正體會理解到詩句含義,再進行朗讀指導時,能達到較好的效果。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圍繞文中的“含草葉,挖野菜,逮小魚,捉蝴蝶”這些詞引導學生細細朗讀體會,還讓學生猜一猜,她嘴裏含一片草葉,會吹出一首怎樣的歌曲?鄉下孩子還可以用什麼東西給自己帶來歡樂? 鄉下的孩子除了會挖野菜喂小豬,逮小魚喂貓咪以外還會幹些什麼活?老師注重說話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說話能力得到了培養。

四、拓展延伸,豐富學生的想象力

郭老師在教學完2、3小節後,讓學生來當一當小詩人,讓學生套用書上的句式。孩子們興趣盎然,都紛紛舉起自己的小手,說出自己創作的小詩,有學生說:“撿一根骨頭,逗樂了可愛的小狗。”有學生說: “逮一隻螞蚱,餵飽了驕傲的公雞。”……他們的回答豐富多彩,表現出了他們的童趣。這樣真正激發了孩子們的創造慾望,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也是一種積累和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