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二年級教案 > 二年級下冊第18課《雷雨》評課稿(通用11篇)

二年級下冊第18課《雷雨》評課稿(通用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W 次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需要用到評課稿,評課是加強教學常規管理,開展教育科研活動,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促進學生髮展,推進教師專業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如何把評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二年級下冊第18課《雷雨》評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二年級下冊第18課《雷雨》評課稿(通用11篇)

二年級下冊第18課《雷雨》評課稿 篇1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的學習重點之一,《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低年級要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老師在教學中設計了“送字寶寶回家”這一識字環節,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及表現自我的慾望,確保了學習的高效,寓學於樂,學生學得輕鬆、愉快。在這一環節中,老師也沒有忽視寫字教學。她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寫好“垂”這個生字,讓他們掌握寫法,並注意書寫的姿勢。這樣處理,使教學與寫字教學結合起來,相得益彰,教得活,教底紮實。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習語文要注重感悟、積累和運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不僅要指導和訓練學生理解語言,而且必須指導和訓練學生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李老師在教學《雷雨》一課時充分利用課本資源,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積累運用語言,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熟讀成誦,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了形式多樣的語言實踐活動。

在對文本內涵的解讀方面不是像傳統的做法那樣,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而是處處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逐步加深理解和體會,有所感悟和思考,同時又十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體驗。

本課設計很好地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的新理念,學生始終被放在學習主體的位置,在教師營造的課文情境中主動積極地朗讀、體驗、感悟,學有所樂,學有所得。

李老師清新自然的教學風格,巧妙新穎的`教學設計贏得了老師們的讚賞,在讚賞之餘老師們在對李老師的教學設計上有一個小的商榷點,李老師對《雷雨》這節課的設計主要是對“雷雨前”和“雷雨後”這兩部分內容的教學,當引導學生感悟好“雷雨前”這部分內容時,李老師做了這樣一個小結:雷雨來的快,去的也快,讓我們打開窗戶,深深地吸一口氣……就引導學生走進雷雨後的景色中了。我們建議李老師在做小結前是否播放一段下雷雨時的聲音或畫面,使學生對雷雨整個過程有一個更加全面的認知和感受,這樣學生對雷雨後出現的美景肯定會感受得更加好。

二年級下冊第18課《雷雨》評課稿 篇2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能力發展。”蔡老師《雷雨》一課的教學設計以精心、精美的構思串起了讀、品、議、悟的心智活動。整節課如行雲流水,絲絲入扣、清新自然、不落俗套,充分體現了蔡老師在文本處理上的教學技巧。

一、選取切入的角度佳

這樣的一部名劇,內容極其豐富,人物關係極其複雜,篇幅也很長,要想用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對於這部劇有所瞭解,有所收穫,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聽完這節課之後,我覺得蔡老師的教學構思非常好,她拿出周樸園這一個人物,通過分析他的語言,來解析他的`心理,把握他的性格,從而引導學生了解《雷雨》這部名劇的主旨。這個切入點我覺得所選取的角度很不錯,此種構思告訴我教者在處理情節比較複雜的文本時其實是可以另闢蹊徑的。

二、教學目標的定位準

構思的精巧還體現在教者對於這節課教學目標的設定上,通過學習這節課,原本對於話劇相對陌生的學生能夠掌握幾種有效的閱讀話劇的方法,如通過分析話劇的潛臺詞來把握人物性格等。教學過程中,蔡老師讓男女兩位同學分角色演繹周魯兩人,當週樸園發現眼前的這個下人就是他三十年前的情人侍萍時說:好!痛痛快快的!你現在要多少錢吧!侍萍反問:什麼?兩名學生對話至此蔡老師適時地提出“什麼”的潛臺詞是什麼呢?學生經過討論很快地得出,此處侍萍既有因爲人格受到侮辱的憤怒,又有對周樸園的蔑視,從而顯示出自己的剛強。

三、教師角色的轉換快

本節課自始至終滲透了《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學生始終被放在學習主體的位置,在教師營造的課文情境中主動積極地朗讀、體驗、感悟,學有所樂,學有所得,充分體現了以生爲本的思想以及教師角色轉變的新課程理念。課堂主體讓位於學生不代表蔡教師就完全“退”出了課堂,事實上蔡老師一直關注學生對本節課的閱讀興趣、思維的發散,同時“暗中”也注重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如蔡老師留幾分鐘讓學生尋找周樸園對侍萍的身份有懷疑的語句時,她來回地作了細心的巡視指導,及時地提示審讀方法,這些都說明蔡老師不只是在關注自己怎樣教,也在努力地關注學生怎樣學。

蔡老師的《雷雨》一課的教學不僅僅讓學生們感受到了課文的美,更是一場視覺和聽覺的盛宴,進而讓學生們感受到生活的美,引領學生們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生活,體驗感情,享受快樂。美麗的揚州中學“進德修業,教書育人”的教風和“慎思明辨,格物致知”的學風在此節課也得到了極其充分的體現。

年輕美麗的蔡老師讓語文課堂充滿了活力,充滿了生機,充滿了智慧和希望。

二年級下冊第18課《雷雨》評課稿 篇3

任老師教學的《雷雨》這課,新穎獨特,設計大膽,注重朗讀,整節課學生表現積極活潑,而老師親切的態度和寬容學生使每一個學生都是那麼自信,樂於與人交流。

任老師在教學本課時,並沒有像我平時教學時常用的,逐字逐段講解,而是通過挑戰賽的形式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興趣中學習,興趣中朗讀,興趣中理解,而挑戰不是挑戰整段話的'朗讀,而是你覺得你那句話讀得比他好,挑戰一句話就可以,這就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自信,所以整節課學生表現都很自信,我想,這樣的教學,對孩子的發展極有益的,值得我學習。任老師在教學中讀不是單純的朗讀,而是讀有要求,讓學生讀時不盲目,學生抓重點詞語、句子也非常準確,這不是一天練成的,說明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就很注重這方面的訓練,這也是非常值得我學習的。

二年級下冊第18課《雷雨》評課稿 篇4

郭老師和高老師在教學《雷雨》一課時備課充分,充分利用課本資源,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積累鞏固生字。

一、多種形式,認讀訓練紮實到位。

識字教學本身枯燥無味,反覆單一的認讀很難吸引注意力不夠持久的二年級學生。這兩位老師深諳兒童心裏,採用多種形式認讀:男生讀,女生讀,開火車讀,男女生接讀,互相看着讀,做動作讀,師生讀。變化多樣的認讀,讓孩子們眉開眼笑,興味盎然,樂此不疲。快樂的認讀中,孩子們牢牢地記住了生字的準確讀音,不知不覺中體會了生字的含義。

二、聯繫生活,語言訓練不着痕跡。

語文學習離不開生活實際,尤其是對知識儲備不足的二年級學生,只有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他們的'知識儲備纔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教學“壓”“垂”等字時,教師啓發學生回憶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爲學生提供語言訓練的平臺。老師鼓勵的微笑,激勵行的評價更是使學生暢所欲言,敢於表達,樂於表達,不着痕跡中語言訓練,紮實到位。

三、適時評價,學習興趣濃厚。

兒童世界是情緒化的世界,外在的刺激直接影響兒童的情感,而積極的情感能夠使課堂充滿人文魅力。一個好的教師應該把握好學生的年齡特徵,在學生學習時,給予適時、適當的鼓勵、表揚、讚許,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年級下冊第18課《雷雨》評課稿 篇5

《雷雨》一課,用精練的文字,精美的插圖,爲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自然景象。聽了周海麗老師上的這一課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就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以教材插圖爲線,構建學生的認知框架。

教材插圖是配合課文中的主要人物、情節或景物而繪製(拍攝)的精美圖畫。它們具有形象、生動、可感的特點,有時一幅立意角度與視覺效果俱佳的插圖留給讀者的印象甚至可以超過課文(選文文章)。這堂課中周老師就充分利用了選文中的兩幅插圖,讓學生觀察想象談談自己的體會。並且不失時機地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即邊讀課文邊看插圖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

此外,教材插圖也是語文教學內容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充分利用教材插圖的教學價值,凸現文選型教材的雙重價值。周老師也深諳此理,在她的`教學目標中,這樣清楚明白地寫着:“利用簡筆畫充分感受雷雨前的情景,結合課文的插圖初步感受雷雨時的景象。”從課堂開始到結束,周老師也一直在實踐這這個教學目標,整堂課緊緊圍繞簡筆畫展開,教師邊畫邊教的手法讓我們耳目一新。

二、以重點字詞爲核心,構建學生的賞析框架。

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後,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品詞析句。如理解句子:“滿天的烏雲,黑沉沉地壓下來。”教師在黑板上畫了一片烏雲,問學生這樣子畫可以嗎?然後讓學生從文本中尋找答案,在學生說出“滿天的烏雲”之後,教師馬上又添畫了幾朵烏雲,畫面上厚厚的黑雲籠罩着整個天空,天色十分昏暗。讓學生感受雷雨前的自然現象的變化,於此同時,周老師設計以下問題引導學生品詞析句:

①“滿天”是什麼意思

②“黑沉沉”寫出了烏雲怎麼樣的變化

③做個動作理解“壓”的意思,並說明當時的雲層怎麼樣?黑沉沉的烏雲向你直壓過來,你有什麼感受?還有一處,在引導學生理解“蜘蛛從網上垂下來,逃走了”這個句子時,“垂”比較抽象,難理解,老師同樣用板畫的形式演示蜘蛛垂下來的動作,將抽象變爲直觀,學生通過觀察,很快就能回答:“‘垂’是說蜘蛛順着一根蛛絲從網上下來。”

三、以朗讀指導爲昇華,構建學生的情感框架。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習語文要注重感悟、積累和運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不僅要指導和訓練學生理解語言,而且必須指導和訓練學生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周老師在教學《雷雨》一課時充分利用課本資源,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積累運用語言,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熟讀成誦,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了形式多樣的語言實踐活動。比如,在教學“樹上的葉子一動不動,蟬一聲也不叫。”時老師這樣設問:“小樹葉呀小樹葉,你爲什麼一聲也不叫啊?”讓學生角色反串的同時也感受到了空氣的悶熱,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情感朗讀這句話,學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就通過讀表現了出來。

再如:“譁,譁,譁,雨下起來了。”周老師根據這句話的特點,適時插播多媒體“雨聲”讓同學們聽完之後說說“這是一場怎樣的雨啊?”當學生說出“傾盆大雨”、“狂風暴雨”等時再引導學生多形式朗讀,這樣學生就水到渠成地完成了這句話的朗讀,並且體會到了雨的大。

周老師清新自然的教學風格,巧妙新穎的教學設計贏得了老師們的讚賞,在讚賞之餘我們對周老師也提一個小小的建議,識字教學是低年級的學習重點之一,《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低年級要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在這堂課的寫字環節中,如果周老師能夠將兩個要寫的生字“垂”、“逃”更清楚明白地告訴學生寫字要領,在學生寫完之後再利用投影儀展示學生的書寫,讓學生評價同伴書寫的優劣,可以更容易讓他們掌握書寫的要領。對比教師的範寫,學生更容易看出自己同伴所出現的書寫缺陷,更能在自己的書寫上引以爲戒。

二年級下冊第18課《雷雨》評課稿 篇6

劉素瓊老師執教的《雷雨》一課是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的內容。課文描述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自然界的景象變化。《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習語文要注重感悟、積累和運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不僅要指導和訓練學生理解語言,而且必須指導和訓練學生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劉老師在教學《雷雨》一課時充分利用課本資源,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積累運用語言,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熟讀成誦,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了形式多樣的語言實踐活動。這是一堂紮實而深入的課,能讓人見到語文教學的'本質。

首先,劉老師在指導學生對字、詞、句的研讀非常到位。在指導“一隻蜘蛛從網上垂下來”一句時,劉老師借用學生的問題“爲什麼用垂下來,而不用掛下來”讓學生換詞理解,加深體驗,體會中華文字的精妙。並讓學生聯想哪些東西可以用“垂下來”。在理解“雜亂”時,讓學生通過擺手做動作來很生動地記住了這個詞。學生在從字到詞到句的理解中讀得更有味道、更有感情。也讓人感到老師對教材的深刻把握和處理教材的功夫深厚,不見痕跡。

其次,劉老師重視對學生的寫字教育。劉老師通過讓學生從形和意的結合理解來記憶,還讓學生通過觀察來記憶、分析字形,通過書空來記憶筆畫和筆順,在指導學生在田字格中書寫時要求學生姿勢和筆順正確。這樣的訓練,既讓學生學會了寫字,又能讓學生養成書寫的好習慣。

再次,劉老師重視學生對詞語、句子、生活經驗的積累。課始,就讓學生來說跟雨有關的詞語,並出示了三個相關成語讓學生讀。然後,又通過聽雷聲讓學生知道雷聲的生活原型從而很親切自然地導入新課教學。在學習黑沉沉一句時,隨機積累了ABB格式的詞語。指導越來越一句時,讓學生說相同句式的句子,既學會了造句,又豐富了生活經驗和語言儲備。還有理解“垂下來”時趁機讓學生說生活中還有什麼可以用“垂下來”,也是促進理解又是積累語言。

總之,這是一堂紮實而有效的課,更有課前對學生的問卷調查,瞭解學生的預習情況。雖然我是數學老師,同樣也有很大的借鑑之處,特別是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更值得我學習。

二年級下冊第18課《雷雨》評課稿 篇7

聽完王老師的《雷雨》一課,如雷雨過後一股清新的氣息撲面而來,讓我沉醉其中。王老師的這堂課非常好地體現了小學語文低年級閱讀教學的課堂特性,它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把握文本特點——準確而又形象

《雷雨》是一篇寫景的文章,本文用精煉的文字,爲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自然景象。如何讓學生感受雨前、雨中和雨後的不同特點?這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我們看到,老師在教學雷雨前這一部分時,先讓學生自己試着把聲音和畫面讀出來,目的是讓學生把抽象的文字轉化成腦海中具體形象的畫面,然後老師提了一個核心問題“根據課文的描寫,你覺得應該加點什麼或者改變什麼?”統領雨前的這一部分教學,這樣避免過於繁雜、細碎的課堂提問。在教學反饋時,教師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充分藉助多媒體,把看圖與讀文、朗讀與理解有機融合在一起。每一次的情景再現,都使學生身臨其境,這樣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重視言語實踐——紮實而又高效

潘新和教授說過:“語文教學是一種言語感覺和言語智慧的傳遞,是用教師的言語感悟和言語睿智,喚醒鴻蒙未啓的學生的言語靈性和悟性。一個缺乏言語感悟力和感染力的教師,是無法敲開學生的言語心智法門的。”引領學生守住語言的根,便是守住了語文這方故土。王老師善於精心挖掘這一課中的獨特的語言訓練點,引領學生進行言語實踐活動。如在教學“蜘蛛、蟬、彩虹”詞語時,我們教學時往往是讓學生讀一讀,讀正確就完事了,但是王老師要求學生用一句話來介紹其中一種事物,這樣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進行口頭語言的訓練,在詞語教學中發展學生的口頭語言。

讓我感到最爲精妙的是“烏雲密佈、電閃雷鳴、大雨傾盆、彩虹高掛”這四個詞語的挖掘。這四個詞語是課文內容的高度概括,老師對這些詞語進行了個性化的處理,引領學生進行一系列的訓練:首先,請學生藉助“烏雲密佈、電閃雷鳴、大雨傾盆、彩虹高掛”這四個詞語來描述畫面,這樣詞語與具體的景物對應起來,使學生加深了對這四個詞語的理解,有助於的積累;接着根據圖片給詞語排隊,在排隊中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最後引導學生圖文對照,課文哪幾個自然段是在描寫雨前、雨中、雨後的畫面,幫助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從總體上把握了課文的內容。王老師的課堂教學環環相扣,層層推進,有效紮實的訓練在行雲流水中自然順暢地達成。

在這堂課裏,我們看到了語文課就該上成讀書課。讀是語文的生命。“簡簡單單教語文”。所謂簡單之法,就是引導學生大量地閱讀。王老師把課堂裏有限的時間盡最大可能地給學生讀書,我們看到她紮紮實實地落實初讀,在教學雷雨前這部分時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地讀,有目的`地讀,有層次地讀,多形式地讀(有自由讀,指名讀,教師用話語點撥,用激勵評價,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理解,讀中想象,學生讀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在讀的過程中巧妙地將詞語理解(“垂”“越來越響”的理解)句子理解、積累運用融爲一體,收到了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綜合效果。

三、二度創作文本——巧妙而又靈動

語文課是詩性的,是童趣盎然的,是語言文字彰顯魅力的聖地。老師匠心獨運對文本進行二度創作,把雷雨前的情景改編成一首朗朗上口的小詩。這首精美的小詩一出現,文章的靈魂鮮活起來。小詩在學生面前幻化出一道綺麗的景緻,令學生興致徒增。讓學生用上新學的詞語將小詩填寫完整,不僅拓展了學生的閱讀,而且在閱讀中進行新學詞語的鞏固與積累,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語感。小詩的出現,使課堂多了一份靈動,語文課堂的境界悄然而至。

縱觀整堂課,王老師憑藉着親切的教態,靈動的教學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適合低年級兒童心理特徵的教學語言與組織形式,營造了和諧、溫潤的教學氛圍,使整個課堂從頭到尾充滿了童趣,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年級下冊第18課《雷雨》評課稿 篇8

我從來沒有上過低段的課,總覺得低段的課不好上,因爲好像沒有什麼可挖的地方,不外乎是認認生字,讀讀課文。但是任老師的課卻給了我別樣的啓發。我想從三個方面來說一下我的收穫。

1、低年級的課,不僅注重朗讀,更注重語言的訓練和知識的'傳授。在朗讀中,任老師抓住“越來越……”講解其用法,抓住“嘩嘩譁”來講解象聲詞,抓住“坐”與“垂”、“逃”來講對比。不僅如此,還及時地讓學生舉例子,進行積累和鞏固,於無形之中爲學生打下紮實的基礎。

2、關注所有的學生。一個班有將近四十個學生,一節課上每個人都發言是不容易的。更不用說讓大多數人展示朗讀。但是任老師做到了。她態度可親,相信學生,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感受讀書的快樂。我想這樣下來,每一個學生都會愛上朗讀,愛上語文。

3、總結拓展紮實有效。在課即將結束時,任老師幫助學生總結觀察的方法,讓學生說過以後,再運用到生活當中寫下來。達到了學以致用的效果。

因爲不瞭解二年級學生的自學情況,所以提出一個不知是否可行的建議:在課堂上是不是應該讓學生在讀書的時候,圈一圈用得好的詞語,劃一劃自己欣賞的句子,記一記老師講解的內容。如果學生不知道記哪些,是不是老師應在板書設計上突顯出來爲好。

二年級下冊第18課《雷雨》評課稿 篇9

星期三早上,我聽了陳嫦聰老師上的《雷雨》。我覺得陳老師這節課上得很成功,她能抓住課文的重點和難點,以生爲本,以疑爲線,以讀爲主,以拓展爲目標,通過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使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善於發現雷雨前,中,後景象變化的特徵。

一,重點突出,目標明確

《課標》在基本理念部分強調"豐富語言的積累"。陳老師在本課教學中重點突出,目標明確,能抓住《雷雨》前,中,後天氣不同的變化,指導學生表情朗讀課文,讓學生讀中感悟,讀中探索,讀中拓展,豐富語言積累。在理解的基礎上善於發現雷雨前,中,後景象變化的特徵。

二,自主識字,生生互動

新字的學習,陳老師先讓學生在自由讀課文時圈畫出來,然後老師教給學生識字的方法,接着出示帶生字的句子選讀,齊讀,出示詞語課件先帶拼音認讀,再去掉拼音來讀,分組認讀,最後讓生字回到句子中認讀,還抓住"壓""垂"等幾個生字讓學生看老師做動作來記。在學生掌握識字的同時,陳老師又很到位地指導學生書空寫字。然而讓同桌評選出寫得最棒的字那到上面展示。學生在教師的組織,激勵下,憑藉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積極思考,動腦探究,尋找一個適合自己記憶支柱。通過這樣的合作交流,促進了思維的擴展,學漢字不再是枯燥無味的事了。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到知識,品嚐了創造,體會了成功的喜悅,達到了自主學習,自主發現,激活思維,陶冶情操的理想境界。

三,展讀理解,環環緊扣

陳老師精心設計了展示讀這一教學環節,很有創造性,她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讀,這樣不但能展示學生的個性,而且能爲突破重點而鋪路,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讀中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創新思路,讓學生自讀,自悟,自得,能切身體會作者的真情實感,體會句子蘊含的`真諦,用內心的情感,有表情地朗讀課文,真正達到品讀感悟的臺階,使學生受到美好情感的薰陶。在重視朗讀的同時,陳老師善於求異提問,問題的設計富有層次性和針對性,挖掘學生正確答案以後的思維活動,全面反饋學生學習情況。善用表揚激勵,對學生表現的評價能及時,正確,富有區分度與鼓動性。

二年級下冊第18課《雷雨》評課稿 篇10

任老師教學的《雷雨》這課,新穎獨特,設計大膽,注重朗讀,整節課學生表現積極活潑,而老師親切的態度和寬容學生使每一個學生都是那麼自信,樂於與人交流。

任老師在教學本課時,並沒有像我平時教學時常用的,逐字逐段講解,而是通過挑戰賽的形式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興趣中學習,興趣中朗讀,興趣中理解,而挑戰不是挑戰整段話的朗讀,而是你覺得你那句話讀得比他好,挑戰一句話就可以,這就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自信,所以整節課學生表現都很自信,我想,這樣的教學,對孩子的'發展極有益的,值得我學習。任老師在教學中讀不是單純的朗讀,而是讀有要求,讓學生讀時不盲目,學生抓重點詞語、句子也非常準確,這不是一天練成的,說明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就很注重這方面的訓練,這也是非常值得我學習的。

二年級下冊第18課《雷雨》評課稿 篇11

《雷雨》一課是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的內容。課文描述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自然景象的變化。

聽了傅老師的這節課,我受益匪淺。在授課過程中,傅老師根據學案要求,設計了情境教學,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有了學習的衝勁。學案還能結合課文實際進行延伸教學。傅老師在一開始上課時,就用一首動聽的兒歌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接着就出示了雷雨生動的`課件,創設了情境,貼近大自然的生活,使學生學習積極性驟然高漲。傅老師的這節課從整體入手,先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讓學生明白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景象,再深入到雨前、雨中和雨後的順序學習課文。教學主線非常清晰。並且緊扣雷雨前、中、後的特點進行設問,如雷雨前給你怎樣的感覺?雷雨中問“這是一場怎樣的雨?”雷雨後的景象是怎樣的?這樣設問,比較符合低年級年齡特徵,有益於促使學生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

我認爲這堂課的優點有:

1、讀書形式多樣,通過讀書體會雷雨前後的變化。

2、句式訓練設計較好,如“越來越xxx”。

3、課件使用恰當,設計生動,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

4、板書設計比較精煉、明白。

不足之處:

1、雨中部分講得比較簡單,給人一種匆匆走過場的感覺。

2、講到“掛”時體會不夠,可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體會,如美化房間要掛點什麼東西,從而體會“掛”是創造美好景象;又如“坐”,可以調動學生的情感體會用詞的精妙。

3、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對細節目標顯得不夠明確,如“樹上的葉子一動也不動,蟬一聲也不叫”到底要讓學生理解到什麼程度,老師應做到心中有數。

總之,這是一節令我耳目一新的課,整體效果還是比較好的。傅老師顯得比較淡定。這節課我也學會了怎樣使學生樂學,怎樣教會學生觀察大自然,喜歡大自然。我要試着把這種方式運用到我的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