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二年級教案 > 二年級第18課《雷雨》教學設計和反思

二年級第18課《雷雨》教學設計和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9W 次

  《雷雨》教學設計及反思

  [教學目標]

二年級第18課《雷雨》教學設計和反思

1.指導學生會認 4 個生字,會寫 12 個字;準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讀懂每句每段的意思,知道雷雨前、中、後的自然景象。

3.通過圖文結合,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圖文結合,引導學生了解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自然景象特點。

2.教學難點:指導學生用準確的詞句來表現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自然界出現的現象和特點。

[課時安排] 2 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聯繫生活,揭示課題

夏天的午後,常常會出現雷雨的現象,你能說說雷雨時的景象嗎?(老師肯定學生的體驗後,揭示課題,引發學生對探究課文內容的興趣。)

【學生能說出雷雨的基本特徵:閃電、打雷、天變黑了,害怕夏天的雷雨。但是有學生對打雷和閃電不是很瞭解。並不以爲打雷是聲音,要用耳朵聽,閃電是用眼睛看的。】

雷雨和春雨有什麼不同之處?

【學生能夠辨別春雨和雷雨的不同:春雨很細,下好幾天。】

二、初讀課文,識字學詞

1.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教師巡視,有重點地對讀書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

【有學生不認識“蟬”字,上來問老師。】

2.屏幕出示詞語。

(蜘蛛 蟬 彩虹 壓下來 垂下來 亂擺 黑沉沉 漸漸 清新 越來越亮 越來越響 越下越大)

【有學生把“漸漸”讀成“斬斬”,因爲字形相似。】

3.生字組詞,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到帶有生字的詞語和句子。

(1)壓──壓下來;滿天的烏雲,黑沉沉地壓下來。

(2)亂──亂擺;忽然一陣大風,吹得樹枝亂擺。

(3)垂──垂下來;一隻蜘蛛從網上垂下來,逃走了。

(4)虹──彩虹;一條彩虹掛在天空。

【有學生找句子的時候,只找了半句,不過很快被其他生提醒或者補充。一生把“虹”讀成“彩”,所以當提倡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時候,也可以讓學生單個字讀,確認學生是否真的認識這個字了。所以,這種練習,能夠有效檢驗學生的認字能力,及詞語的運用能力。】

4.識記字形,聯繫自己的生活和閱讀實踐鞏固識字。

出示生字,讓學生觀察這些字的特點,然後用不同的方法識字。如,用動作記“壓”“垂”;用聯想法記“亂”;(聯繫自己觀察的情景,想象狂風中小樹亂擺的樣子從而記住“亂”字。)用換偏旁識字法記“虹”。

5.同桌相互聽讀課文,一人讀一段,在讀中鞏固識字,學習新詞。

6.寫字指導。

(1)觀察字形,交流發現。如:“壓、逃”都是半包圍結構的字,“逃”是走之旁,“越”是走字旁;“垂”字中間寬,上下兩頭窄。

(2)示範講解。“彩”字右邊的“三撇”是上下排列的,起筆處要在一條垂線上,第二撇起筆處在橫中線上;蟲字旁的“扁口”上寬下窄;“蜘”字中的蟲字旁要寫得瘦長;“垂”字上邊的撇要寫得短而平,下面的橫逐漸加長,最後一橫又要縮短。

(3)讓學生先把每個字臨寫一遍,對照總結之後,再臨寫一遍,爭取第二遍比第一遍寫得好。

三、朗讀感悟,理清文脈

1.指名分段朗讀課文。

2.老師引讀。(雷雨前:滿天的烏雲……樹上的葉子……忽然一陣大風……譁,譁,譁,雨下起來了……雨停了……)

3.讓學生找一找,課文哪幾個段落寫雷雨前的景象,哪幾個段落寫雷雨時的景象,哪幾個段落寫雷雨後的景象,分別在書上做記號。

【考慮到二年級的學生年齡特徵,我沒有讓學生在書上做上記號。對於第三自然段是屬於雷雨前還是雷雨中,學生有異議。師提示:還沒有下雨就歸到雷雨前;下雨了就歸雷雨後,所以歸到雷雨前。對於第6自然段學生也有異議,到底是歸於雷雨中還是雷雨後有異議。後來學生自我糾正,雨聲小了,並不表示雨停了。因此只能歸到雷雨中。】

4.聽課文朗讀帶朗讀。

【學生感受:真的像下起了雷雨啊!雷聲很真!】

四、拓展

1.描寫雨的詞語。

2.描寫雨的古詩。

3.描寫雨的句子。

【這裏提供大量的詞語、古詩和句子是爲學生第二課時的課後作業,蒐集關於描寫雷雨的詞語和句子做好準備。】

  五、板書設計

18 雷雨

雷雨前 雷雨中 雷雨後

(1-3) (4-6) (7-8)

寫在生字田字格中: 壓 逃 越 垂 彩

【雖然只是一課時的安排,可我卻花了2課時的時間,因爲第二課時要開課,所以讓學生讀得透一些。】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自然景象,培養學生按一定的順序觀察自然現象的能力。

3、能進行對雨後美景的描寫。

一、複習檢查

1.複習詞語。

師: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18課雷雨,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生字新詞,小朋友學得可認真了,現在讓我們來讀讀吧!

【指名讀、齊讀】

(出示)蜘蛛 蟬 彩虹 壓下來 垂下來 亂擺 黑沉沉 漸漸 清新 越來越亮 越來越響 越下越大

【由於學生第一課時讀得很透,加上這節課是聽課學生認真了很多。請了班上幾個後進生讀,全對了,而且很熟練,所以讀了三個,就沒有齊讀就進入下一環節了。】

2.一場雷雨,它有好幾個場景,你還記得小作者是按什麼順序寫這場雨的嗎?

(板書:雨前、雨中、雨後)

【由於教案上並沒有寫出讓學生說說哪幾自然段,所以上課時居然也忘記說了,直接讓學生讀。】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去仔細觀察這一場雷雨。請同學們翻開課文讀一讀,自己喜歡的部分多讀幾次。

【發現有部分學生就是讀一句話,或者一小段。我就叫學生停下來,重新讀。重新補上哪幾段寫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然後請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雷雨前還是雷雨中或者雷雨後,而不是讀某一句或某一段話。】

【在這裏浪費了一點時間,評課 時有老師說,孩子們正讀得認真,你幹嘛打斷啊,直接讀下去算了啊!我反思到:我看見個別學生這樣就忍不住了,居然爲了個別學生打斷全班學生的學習熱情,其實我可以在邊上個別指導啊。可見我的課堂隨機能力還有待提高。也有老師提議,在讀之前,你可以跟學生說得具體些:喜歡讀雷雨前的同學雷雨前的段落可以多讀幾次,喜歡讀雷雨中的同學雷雨中的段落可以多讀幾次,喜歡讀雷雨後的.同學可以多讀幾次雷雨後的段落。】

二、圖文結合,理解課文內容

片斷一:雷雨前

請喜歡讀雷雨前的學生站起來讀。(出示課件:雷雨前的相關段落)

說說你爲什麼喜歡讀雷雨前?

【當我把這個問題拋給學生的時候,我自己也傻眼了。叫學生怎麼回答啊?一個學生說因爲雷雨前天很黑,所以我喜歡。平時不是常常說要預設的嗎?我有預設學生的回答了嗎?如果是我,我該怎麼回答這個問題啊!顯然只能這樣回答。現在去閱讀08年的那份教案,發現那時的提問是:你讀懂了什麼?看來這個問題,要比我今天提的問題好。對過去的否定,也不能全盤否定,至少也要取其精華。】

【我只能這樣繼續下來:那你從哪些句子知道天黑了。學生讀出了句子:滿天的烏雲黑沉沉的壓下來。這裏我爲了引出自己的貼畫板書烏雲,於是又問了一個問題:天爲什麼黑呢?學生回答,因爲有烏雲,我這才如釋重負,把烏雲貼到黑板上。這時,還有兩個學生站起來回答內容大致是這樣:我喜歡雷雨前天黑黑的樣子,因爲可以在家裏看書,可以不用出去玩。對於學生這樣的回答,顯然是爲了迎合老師的問題。我在心裏後悔極了,居然會提這樣一個讓人難以回答的問題。面對學生的回答,我只是笑笑,是在內心裏責怪自己。想到這裏,我又想還要接下去上課呢?於是又問:烏雲只有一朵嗎?學生說:滿天的烏雲。那把滿天的烏雲讀出來。】

【如果採用的問題是:你讀懂了什麼?當學生說出我讀懂了,雷雨前天很黑。請學生找出句子讀後,教師很自然地出示:一片烏雲,貼在黑板上,說:“我們知道了雷雨前會出現烏雲。這烏雲只有一片嗎?”引導學生讀出“滿天”讀出“黑沉沉”,這樣可以節省一些時間,也可以讓朗讀效果更好。】

1、滿天的烏雲

師:你從課文的哪裏知道的。找出句子來讀一讀。讀:滿天的烏雲,黑沉沉地壓下來。其他同學一起來讀一讀。

小作者在這兒面對滿天的烏雲,他用了一個壓字,你知道什麼是壓嗎?誰來做做壓的動作,(指名,哦,我發現了你很用力地往下按,這是我們生活中的壓,現在我們書中說的是(出示課件:烏雲圖)黑沉沉的烏雲佈滿天空中向着大地,向着我們一步步地逼近,你感覺怎麼樣?指名讀句子,學生評價讀,教師範讀)

【因此,面對壓的理解的時候,我又拋出了一個不該拋出的,學生無法回答的問題:你還從哪個詞感覺到天黑?學生只能是說出黑沉沉,滿天。他們根本不會想到“壓”字,所以我很無奈,只能自己說出來。如果採用教案上的這一問法:小作者在這兒面對滿天的烏雲,他用了一個壓字,你知道什麼是壓嗎?誰來做做壓的動作,會少很多尷尬。】

因爲烏雲黑沉沉地壓下來,很可怕,所以樹上的葉子。。。。。蟬。。。。。

【因爲上一個環節有些亂,所以一下子忘記了這句話,就跳過去了。】

(提示:雷雨前除了烏雲黑沉沉的之外,還會怎樣?)

2、雷雨前會打雷閃電。

【我請學生找出句子讀一讀。該學生讀成了“閃電越來越響,雷聲越來越亮。”把“響”和“亮”換錯了。其實在課堂上,我對學生的這一錯誤並沒有察覺。只是這個班級的學生養成了傾聽的習慣,很會找出別人的缺點。還好,學生很敏感很認真。如果班級裏的學生很糊塗,那這時教師再糊塗就不行了。所以課堂上教師養成傾聽學生的回答顯得非常重要。特別是公開課,很多時候,我們心裏只想着下一個環節是怎樣的,而忽視了孩子們的回答。所以有時候,覺得公開課不如平時的課,只是匆匆走過場,孩子們並沒有紮紮實實的學好。如果公開課的時候,教師能夠保持平常的心態,認真傾聽每一位孩子的發言,關注每一位孩子的舉動,那麼課堂就會相對完美些。我及時抓住這一錯誤,讓孩子們再次分清閃電是用眼睛看見的,雷聲是用耳朵聽見的,所以閃電用“亮”來形容,雷聲用“響”來形容。這個雷聲和閃電不分,在第一節課已經強調過的,但是孩子們的前概念(借用科學課的術語)是很難一下子轉變過來的。今天不是科學課,所以我只能以告訴者的身份再次告訴學生。評課時其他教師,對這一生成的應對,比較滿意。】

【我在這個環節之後,突然提了一個問題:雷雨前給你一種怎樣的感覺。學生說很可怕。我說:是啊,這麼可怕,蜘蛛嚇得怎樣啊?學生說,蜘蛛垂下來逃走了。雷雨前除了怕之外還讓人覺得怎樣啊?學生無語。我說:其實雷雨前不僅僅讓人覺得可怕,還讓人覺得很悶。你從哪裏看出來?學生讀出句子:樹上的葉子一動不動,蟬一聲也不叫。我問:爲什麼覺得悶呢?學生說:沒有風,很悶。蟬本來很會叫的,現在不叫了。評課時,其他教師質疑:這裏這樣的教學,學生很難體會到“悶”。我反思到:如果聯繫夏天天氣很熱,又沒有一絲風,這樣學生就會聯繫實際,說說自己的感受了。比如:小魚躍出水面。】

【上一個環節,顯然是爲了補充第一段的品讀。這樣突如其來,讓本來就有些亂的就更亂了。】

(提示:雷雨前還會怎樣?)

3、雷雨前還有大風。

你從課文的哪裏知道的。找出句子來讀一讀。你能從哪兒看出這陣風大呢?(樹枝亂擺、蜘蛛垂下來)讀出風的大(指名讀,齊讀)

【通過評讀:你的風不夠大。你的風有點大。恩,你把剛纔一點風也沒有,現在一下子有風了的感覺讀出來了。評價學生,讓學生讀,從讀中體會風大。】

【教師說:風這麼大 ,蜘蛛嚇得怎麼樣了?學生讀出來。蜘蛛怎樣從網上下來?能給“垂”字換個詞嗎?然後出示兩句句子讓學生比較“垂”和“爬”。評課時,其他教師說這裏教師說了給“垂”字換個字,卻沒有讓學生換,直接讓學生比較。其實,我的本意並沒有讓學生換詞,只是想讓學生比較句子。所以,教師的教學語言不精煉會引發很多不必要的環節。】

蜘蛛是怎樣從網上下來?(吐一根絲從網上掛下來。)

比較句子。指名讀,齊讀

【學生讀蜘蛛害怕,被風吹下來讀得很好。入情入境,一個比一個好。】

夏天雷雨前又悶又熱,我們用朗讀表現出來?齊讀

【學生第一次讀後,教師發現學生的基調都是一樣,都是帶着電閃雷鳴的基調。指導學生悶的那句話要輕一點,一點風也沒有。把悶熱、風大、電閃雷鳴的感覺讀出來。學生第二次齊讀的時候,感覺就出來了。評課時,其他教師說,這裏的朗讀指導相當成功。這不是預設的,這是我在課堂上纔想到的。所以說預設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沒有經歷過程,是很難進入課堂情境去想象學生的情況的。所以在開公開課之前,需要試教很多遍,在很多遍試教後,纔會做出充分的預設。】

片斷二:雷雨中